1.什么是要素价格改革

2.在经济学中什么叫要素价格?

3.政府重估可以降低汇率吗

什么是要素价格改革

要素资金价格如何扭曲_要素价格是什么

宏观调控将涉入深水区 要素价格调整启动在即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为2006年中国经济定下的基调依然是“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强调要“ 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 完善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规则,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文章认为, 眼下,中国内地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货紧缩问题、 内需消费不足等问题再次成为财经界热议重点。然而, 隐含并贯穿于这种种经济运行中所出现问题的, 是更为基础性的要素市场机制改革问题。 钢铁业为何历经宏调仍难逃产能过剩宿命? 近日,来自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字表明, 今年中国钢铁总产量已大幅超出总消费量, 行业性产能过剩提前到来。钢协话音未落, 在中国钢材市场上具有指标性地位的宝钢集团宣布旗下钢材价格大幅 削价销售。 虽然早在2003年, 中央经济管理高层就对钢铁行业进行了力度不小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 ,然而两年之后,钢铁业依然难逃产能过剩的宿命。究其原因, 固然有前两年钢铁价格居高不下致使钢铁业投资无序膨胀的因素, 但也侧面反应出中国要素市场价格机制扭曲, 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位的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 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造成中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疲于在行业性产能严重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之间奔波救火, 几年来电力行业产能从严重过剩到严重紧缺, 再到现在市场人士预期2007年电力市场将严重过剩的戏剧性“ 钟摆式”行业发展怪圈告诉我们, 现行要素价格体制下形成的要素价格刚性, 直接导致了市场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的一大阻滞。 理顺要素价格助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净出口、投资和消费中, 一直存在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例过大的问题。今年以来, 消费比重略有提升,但比例依然差强人意。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近日指出, 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 在于中国生产力要素价格被低估,其中包括货币要素、土地要素、 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低估。 范剑平认为,目前在三种要素价格中, 除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份原因是由于市场供应充分外, 目前我国的土地、货币价格均非市场化机制下形成的价格。 以土地为例,现在地价极低, 并不是由于土地供应过剩造成土地便宜, 而是政府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前提下的扩张性土地政策, 把土地价格强制性压低,使原本宝贵的国家土地资源价格扭曲, 也使本来许多无利可为的项目由于土地价格过于低廉而变得有利可图 。 理顺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打破上游工业品和资源品的垄断经营模式, 尽快实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由价格制定者到市场环境建立维护者的角 色转换,更多地利用市场无形之手调配资源, 将有助于逐步提振消费内需比重,实现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性调整。 提高资源品定价将令通货紧缩阴影消散 从钢铁业和电力行业即将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看来, 建基于过多行政手段之上的宏观经济调控,虽能收到一时之效, 但难发挥长期性的根本调整作用。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来自国际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来自国内的民生诉求, 以及对于近年来几场关系国计民生重大改革的社会大反思,致使水、 电、油、天然气及其它一些公用事业品价格调整迟迟未能推出。 眼下上至政府,下至民企,都在反思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事实上, 真正推动中国经济低效率、高能耗增长的, 不是低迷的资本市场和过高的储蓄率,而是过于低廉的资本要素: 土地、水、电、成品油、天然气和公用事业品等等。 资源品定价偏低不仅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大为削弱, 甚至令近期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然而, 相信随着资源品定价机制的完善, 通过合理价格调整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 通货紧缩阴影将自行散去。从另一个角度看, 目前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也为理顺要素定价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 。

在经济学中什么叫要素价格?

宏观调控将涉入深水区 要素价格调整启动在即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为2006年中国经济定下的基调依然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强调要“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完善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规则,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文章认为,

眼下,中国内地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货紧缩问题、内需消费不足等问题再次成为财经界热议重点。然而,隐含并贯穿于这种种经济运行中所出现问题的,是更为基础性的要素市场机制改革问题。

钢铁业为何历经宏调仍难逃产能过剩宿命?

近日,来自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字表明,今年中国钢铁总产量已大幅超出总消费量,行业性产能过剩提前到来。钢协话音未落,在中国钢材市场上具有指标性地位的宝钢集团宣布旗下钢材价格大幅削价销售。

虽然早在2003年,中央经济管理高层就对钢铁行业进行了力度不小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然而两年之后,钢铁业依然难逃产能过剩的宿命。究其原因,固然有前两年钢铁价格居高不下致使钢铁业投资无序膨胀的因素,但也侧面反应出中国要素市场价格机制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位的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尚未建立,造成中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疲于在行业性产能严重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之间奔波救火,几年来电力行业产能从严重过剩到严重紧缺,再到现在市场人士预期2007年电力市场将严重过剩的戏剧性“钟摆式”行业发展怪圈告诉我们,现行要素价格体制下形成的要素价格刚性,直接导致了市场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阻滞。

理顺要素价格助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净出口、投资和消费中,一直存在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例过大的问题。今年以来,消费比重略有提升,但比例依然差强人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近日指出,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生产力要素价格被低估,其中包括货币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低估。

范剑平认为,目前在三种要素价格中,除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份原因是由于市场供应充分外,目前我国的土地、货币价格均非市场化机制下形成的价格。以土地为例,现在地价极低,并不是由于土地供应过剩造成土地便宜,而是政府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前提下的扩张性土地政策,把土地价格强制性压低,使原本宝贵的国家土地资源价格扭曲,也使本来许多无利可为的项目由于土地价格过于低廉而变得有利可图。

理顺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打破上游工业品和资源品的垄断经营模式,尽快实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由价格制定者到市场环境建立维护者的角色转换,更多地利用市场无形之手调配资源,将有助于逐步提振消费内需比重,实现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性调整。

提高资源品定价将令通货紧缩阴影消散

从钢铁业和电力行业即将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看来,建基于过多行政手段之上的宏观经济调控,虽能收到一时之效,但难发挥长期性的根本调整作用。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来自国际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来自国内的民生诉求,以及对于近年来几场关系国计民生重大改革的社会大反思,致使水、电、油、天然气及其它一些公用事业品价格调整迟迟未能推出。

眼下上至政府,下至民企,都在反思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事实上,真正推动中国经济低效率、高能耗增长的,不是低迷的资本市场和过高的储蓄率,而是过于低廉的资本要素:土地、水、电、成品油、天然气和公用事业品等等。

资源品定价偏低不仅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大为削弱,甚至令近期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然而,相信随着资源品定价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价格调整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通货紧缩阴影将自行散去。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也为理顺要素定价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

要素价格调整启动在即

副总理近期在不同场合表示,当前要认真研究水价、电价、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对垄断性、公益性价格的管理,注重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同时,要正确处理价格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近期在谈到扩大内需的问题时,也罕有地将“理顺资源、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把投资收益转化为消费收益”,作为下一阶段财政政策的首要重点提出。

从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期的表态看,发改委已经为土地、电价、水价等方面的要素市场改革准备好了配套改革方案。目下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稳定,价格环境温和,相信正是推出要素市场改革的良机。然而,要素市场改革切忌将最终目的简单化为提高资源品价格,而应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的可加可减良性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力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政府重估可以降低汇率吗

会的,拿中国为例子。中国将据自身需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会屈从于外部压力。

升值压力减少只能意味着作为政治问题的人民币汇率博弈或暂平息,但作为市场问题的汇率压力仍然存在,即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没有人知道人民币的真实汇率水平应该是多少,但是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该升值。事实上,钉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在去年出现较大的贬值,因为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较多。但今年美元大幅逆转,加上中国工资上调,尤其是PPI大幅增长,有效汇率实际是较大升值。

探索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前提是国内要素价格的合理,中国货物的竞争力首先来自被控制的廉价的要素成本。所以,自2005年人民币启动升值之时,国内资源价格改革(包括资源税)也如影随形。在所有扭曲的要素价格中,货币和人工被低估得最多,但是,要素价格的纠正只徘徊在资源领域,而利率和工资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这些因素导致了成本性通胀、购买力下降及投资过多。

在国内要素价格理顺之前,重估汇率水平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中国经济“被高速增长”以及因要素扭曲造成的贸易顺差,让具有外部性的汇率承担了责任。正确的做法是尽快理顺包括人工、利率在内的要素价格,但是,危机后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维持增长的做法,加大了货币供应并令利率降到更低,进一步扭曲了要素价格,导致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削弱了消费。

现在,最糟糕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因为迟迟不加息,会刺激更大的资产泡沫;而升值预期不打消,以至于即使剔除难以算计的热钱,对国内的伤害已经足够强大,因为他给予了国内资产投资者更多信心,并令中国利率政策追随美联储防止利差扩大。当美联储零利率不变的时候,中国低利率政策继续为资产投资提供强大的动力。实际上,推动资产泡沫的是国内资金而非热钱。

摆在眼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通过出乎意料的一次性升值打消国内外升值预期,资产市场魅惑人的故事就会结束,热钱也将撤离,但没有人支持这种冒险;要么,提高利率打击资产泡沫,但是,政府并不情愿打击已经遍地开花的地方投资,这使得加息也难以做到。 即使姿态性的开启人民币逐步升值进程,也是一个糟糕的选择,这会刺激热钱流入并帮助资产泡沫膨胀,为投机资本提供了撤离的机会,当升值预期发生逆转,也就是泡沫破裂之时。

我们认为,中国应放弃追求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提高利率抑制当前的投资过热、通胀压力与资产泡沫,并致力于分配改革(人工)。这样或许让一些制造业、建筑工人失业,但会提高服务业需求,尤其要及时解决房价过高问题,将会逐步提高国内消费。

美联储危机前的利率政策造成了中国产能泡沫,而危机后的政策则刺激了中国资产泡沫。如果中国不敢先于美国加息,而且时间足够长将令中国累积巨大通胀与泡沫压力,一旦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中国资产与产能泡沫会同时破裂。与以前中国缺乏资产泡沫的调控相比,这样的结局风险更大,并可能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尤其是移民潮导致的资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