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二次车臣战争

2.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3.为什么要攻打利比

4.为什么要炸利比亚?

5.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6.大明星想知道江映蓉想知道:有哪些蔬菜的原产地不是中国,是外国传入的?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二次车臣战争

南部县油田-南部山区油价涨价

引用自百度百科。

你说的是两次车臣战争吗?下文会有些长。

第一次

1991年,即“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车臣境内的“伊斯兰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趁着苏维埃政局动荡、中央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逐渐谋求独立。1991年9月6日,也就是苏联发生“8·19”不久以后,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1991年10月份车臣举行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杜达耶夫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人数达到近六万人。1992年,车臣一分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

图中A处为车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俄罗斯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6]?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车臣地区再度宣布独立。此后,车臣大举压迫境内的俄罗斯人﹐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移出车臣地区。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塔利班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

车臣战争

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同时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

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7]?

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时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地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荒谬的。数年的政治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但由于当时车臣境内仍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国内反战浪潮声不断﹔再加上是次进攻准备不足,俄军士气极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俄军仍于12月29日抵格罗兹尼,并实行围城行动。?[2]?

车臣战争打得极为惨烈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战俘),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2]?

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8]?

第二次

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和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际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使得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罗斯,于是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人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9]?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车臣武装;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叛军,地面部队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消灭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上将宣布,16日进 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10]?

米-26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坠毁

1999 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解放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解放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和内务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叛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普京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处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阵亡;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阵亡。 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大楼。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期间,俄表示不会与车臣***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11]?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12]?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叛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卫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普京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叶利钦总统辞职,任命他为代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间,前往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他下令,哪里有叛匪就在哪里消灭,“如果在厕所里发现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茅坑里溺死”。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的教训,一改上次冒进深入的打法,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奇袭、突击、围剿等战术,不断地歼灭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干的、富有实战经验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充分利用暗夜、浓雾的掩护,从天而降,钻地而出,神出鬼没地渗透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占领区,屡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军的一支特种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营地,一举擒获通缉了一年的恐怖分子头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借鉴了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出动苏-24M轰炸机、苏-25强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对车臣叛军的基地、雷达、电视台、匪首住所、机场、武器库实行远程精确的打击。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使用得当,俄军连战连胜,打得叛军伤亡累累,难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只好惺惺地表示:“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马斯哈多夫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车之间的问题。俄罗斯***没有理会,普京则干脆地表示,俄罗斯愿意同车臣对话,但只能“在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进行会见和会见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死了窗口,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死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2000年2月4日,俄军战士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到2月28日,俄军收复了车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稳住了车臣的局势。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要彻底铲除车臣叛军与恐怖主义势力,俄罗斯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

从21世纪初来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死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13]?

来源:百度百科

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早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俄罗斯对车臣/北高加索的殖民影响就开始了,但是那一时期主要是非军事性的;到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林娜时期,俄罗斯人代之以军事远征。

18世纪80年代,车臣人在伊斯兰教的曼苏尔教长领导下发起针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揭开车臣人长达200余年反抗俄罗斯侵略战争的第一个篇章。曼苏尔是争取在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第一人,他的名字至今在车臣家喻户晓。高地人的斗争蔓延到整个北高加索,曼苏尔指挥起义者战斗6年,1791年被捕,三年后牺牲在侵略者的监狱之中;但是北高加索人民没有停止战斗。 进入19世纪,耶尔马骡夫于1816~1827年担任俄国进犯高加索地区的军事长官,在他的任期内,俄军更加深入侵略车臣。沙俄对这一地区的侵略激起车臣及北高加索人的反抗。1818年耶尔马骡夫在给沙皇的奏折中说:“如果还有一个车臣人活着,这里就不可能有安定,因为车臣人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渴望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整个俄罗斯帝国版图中超过任何臣服的民众。”一般来说,1817年算作是“大高加索战争”的开始;到1828年,大高加索战争已经扩展至整个高加索,人们纷纷参加打击沙俄势力的圣战……1834年,穆斯林首领哈姆扎特殉难,沙米尔联合起北高加索部分地区的高地人,建立起一个伊斯兰国家。随着1839年沙俄对高加索侵犯的升级,北高加索人民与强大的对手进行英勇不屈的战争……

1859年,车臣最后一个村庄威代诺沦陷,沙米尔被俘并随后承认战争结束,不过车臣人的斗争直至1864年。于是车臣进入俄罗斯军事殖民统治时期。

沙俄统治者将车臣人从平地驱赶到丘陵与山地地区,随后又驱逐到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但是其间车臣人仍然时有反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镇压、种族灭绝与种族驱逐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车臣人口大幅度减少。1877年,车臣人与临近的印古什人发动反俄起义,经过两年的时间,沙俄又将大量车臣(与印古什)人从自己的家园中驱逐出去。此后,车臣与印古什人转入游击战,直到1917~1918年布尔什维克上台。

在对车臣实行殖民化统治的过程中,沙俄统治者还在文化上“同化”,在车臣开办俄语学校推广俄语,并拉拢与吸收一些愿意依附殖民统治者的车臣“精英”阶层,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消灭车臣故有的宗教文化,加强对车臣的控制,使其驯服地接受沙俄的统治。

布尔什维克推翻沙俄后,初期由于苏联忙于内乱,车臣也陷入无状态,其间车臣和印古什还经历过红、白匪军(即苏联红军、反的白军)的双重种族。尽管在乌尊·哈吉教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独立斗争,但是苏联还是在1919~1920年占领北高加索,不久又扩张到整个高加索。

1922年,苏联将车臣地区划成“车臣自治州”,此后车臣迎来一个强权铁幕时代。1929年苏联在北高加索增收财产税,车臣人在伊斯拉姆布罗夫的带领下奋起造反,次年苏联做出少量让步,答应尊重车臣/印古什人民的权利;但是1931年,苏联克格勃还是将伊斯拉姆布罗夫等人……1934年,苏联将车臣与印古什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改称“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到1937年,所有公开反对冠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名头的车臣人都遭到无情打击,短短一年之内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进斯大林的监狱,而且几乎没有活着走出来的。

1941年,苏联遭到德军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度无暇顾及车臣。随着苏-德战争转入反攻阶段,车臣重新又被苏军控制。对车臣人奉行清洗政策的斯大林,在1944年以所谓的车臣人通敌(德国)为借口,下令将全体车臣人驱逐、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环境恶劣之地。那个所谓的自治共和国也从俄罗斯的行政区划上消失了。流放前车臣人有近50万,在流放期间,有不计其数的车臣人死于饥饿、疾病以及俄国人的,车臣人因此丧失了40%的人口。整个车臣民族成为苏联国家恐怖主义、民族歧视与种族清洗的牺牲品。

1956~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对车臣人的迫害有所松动,自治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得以恢复(同时把很多捷列克河以北的俄罗斯人划入车臣,以减少车臣人所占比例),经历13年流放的车臣幸存者陆续返回车臣,继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与“再教育”……然而回归到祖先的土地上的车臣人,始终遭到的无端猜忌,在政治上处于二等人的地位。车臣(与印古什)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禁止,学校教学只能用俄语,车臣语仅限于家庭内部使用。这样,继斯大林的种族灭绝之后,苏联对车臣人的文化灭绝,直到苏联解体。而30余年的文化灭绝,则催生起车臣人强烈的反俄罗斯情结,车臣民族主义便觉醒在苏联土崩瓦解的废墟之上。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车臣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塔利班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同时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

时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地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荒谬的。数年的政治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

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和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家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使得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罗斯,于是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

1999年8月,俄罗斯以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为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但是,战后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区,仍然可以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外势力那里获得援助,而多年战争在车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创伤短期内很难抚平,由于“死循环”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便在此处。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严重。因此,长期以来,俄国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车臣作为它的重要国策。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经过五十多年的高加索战争,才将车臣征服,于1859年将它并入沙俄的版图。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在1922年成立了车臣自治州。1934年,车臣与它西边的邻居印古什自治州合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改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1944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车臣人强行赶出家园,迁往西伯利亚,给车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直到1957年,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才得以恢复。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趁着政局动荡、中央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谋求独立。这年的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上车臣共和国的总统。他一上台就公开宣布车臣独立,并建立了车臣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国民卫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六万人。眼看着车臣变成公然与联邦唱对台戏的独立王国,成了俄罗斯联邦统一的心腹大患,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讨伐桀骜不驯的分裂势力。一开始,俄军把车臣叛军当成乌合之众,根本不放在眼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夸下海口:“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即可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但俄军却付出了几千名官兵牺牲的惨痛代价,两万多平民丧生,到头来只得停战求和,黯然撤军。

1991年,当时的车臣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独立宣言。1992年,车臣一分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车臣地区再度宣布独立。此后,车臣大举压迫境内的俄罗斯人﹐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移出车臣地区。1994年12月11日,鲍里斯·叶利钦向车臣发动进攻。但由于当时车臣境内仍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国内反战浪潮声不断﹔再加上是次进攻准备不足,俄军士气极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俄军于12月29日抵格罗兹尼,并实行围城行动。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战俘),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人民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起义;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叛军,地面部队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消灭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上将宣布,16日进 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

1999 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解放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解放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 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和内务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叛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普京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处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阵亡;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阵亡。 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大楼。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期间,俄表示不会与车臣***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叛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卫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普京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叶利钦总统辞职,任命他为代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间,前往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他下令,哪里有叛匪就在哪里消灭,“如果在厕所里发现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茅坑里溺死”。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的教训,一改上次冒进深入的打法,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奇袭、突击、围剿等战术,不断地歼灭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干的、富有实战经验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充分利用暗夜、浓雾的掩护,从天而降,钻地而出,神出鬼没地渗透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占领区,屡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军的一支特种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营地,一举擒获通缉了一年的恐怖分子头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借鉴了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出动苏-24M轰炸机、苏-25强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对车臣叛军的基地、雷达、电视台、匪首住所、机场、武器库实行远程精确的打击。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使用得当,俄军连战连胜,打得叛军伤亡累累,难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只好惺惺地表示:“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马斯哈多夫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车之间的问题。俄罗斯***没有理会,普京则干脆地表示,俄罗斯愿意同车臣对话,但只能“在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进行会见和会见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死了窗口,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死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2000年2月4日,俄军战士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到2月28日,俄军收复了车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稳住了车臣的局势。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要彻底铲除车臣叛军与恐怖主义势力,俄罗斯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

从21世纪初来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死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

为什么要攻打利比

利比亚,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

美国为什么对中东和北非这么感兴趣?众所周知,核心利益就在于石油。利比亚虽然地处非洲,但跟中东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本身就是石油出口大国。该地区的任何动荡,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自埃及发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美国原油一度突破100美元关口。在埃及发生后,随着该国总统的下台以及政局逐步稳定,油价一度有所回落;但2月中旬开始出现向中东扩散的迹象,油价立即迅速上涨,并在利比亚骚乱开始后,出现向上突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利比亚骚乱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卡扎菲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为什么要炸利比亚?

利比亚,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 美国为什么对中东和北非这么感兴趣?众所周知,核心利益就在于石油。 利比亚虽然地处非洲,但跟中东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本身就是石油出口大国。该地区的任何动荡,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 自埃及发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美国原油一度突破100美元关口。在埃及发生后,随着该国总统的下台以及政局逐步稳定,油价一度有所回落;但2月中旬开始出现向中东扩散的迹象,油价立即迅速上涨,并在利比亚骚乱开始后,出现向上突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利比亚骚乱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卡扎菲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更多经济金融智慧问题,请搜索“未来银行家”

地缘政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突尼斯等国相邻,大部分国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为意大利殖民地。此后,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成为一个王国。18年后,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夺取,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与欧洲隔海相望,周围又是四个讲法语的国家。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当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法国因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断交,后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法国高调宣称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因为法国在利比亚主要的石油设施,都集中于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反武装控制范围内)。

经济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据美国网站报道,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欧盟之疾

去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盟成员国遭受重大经济打击。好不容易通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慢慢步入恢复阶段之时。国际油价,特别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欧洲国家,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风险。这在我《中纤财评:石油/棉花 美国操控下的资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绍。

美国从经济角度上考虑,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搅乱北非局势之后对欧洲输入通胀,然后打压欧元提振美元。以德法为首的欧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对付美国“软刀子”的同时,一方面欧洲银行积极构筑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亚局势上借着美国战略“顺水推舟”,干脆推翻卡扎菲,扶持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届时法国在利比亚将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来日本大地震,暂时打压了国际油价,对欧盟真还算是利好。没想到华尔街分析师们,没隔几天竟然视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顾,调转笔头一致对准利比亚局势,强行拉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加上美国为应对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亚军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趋势,为此利比亚战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来欧盟又被美国摆了一道。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德国肯定是不会率先出兵干预(二战战败国),因此法国没办法了只能被逼出头和利比亚现撕破脸皮。

美国——“软实力”终极体现

美国之疾

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最急的莫过于美国。为什么?当然他不是为日本着急,而已由于美元指数横盘过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线做底反弹的机会,一次超级大地震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国昨天强组西方七国集团(G7)召开紧急磋商,联合干预日本汇市。有趣的是英国财政部和法国央行昨日先后承认干预了日元,德国也央行证实在干预市场,而欧洲央行却拒绝置评,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则含糊其辞。这和美国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强硬对外政策相左。为什么?很简单,利比亚无论是军胜,还是反对派赢了,对美国都无利可图。只有让利比亚局势、北非局势继续乱下去,才会对美国有利。别看美国军舰20日对利比亚发射了100多枚“战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库存”,然后拉动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内需而已,就业岗位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他美国人就从未指望利比亚局势能立马搞定。因为美国的石油利益在中东、在沙特、巴林这些国家(沙特、巴林最近发生反示威活动,美国马上力挺沙特出兵镇压,沙特“剿匪”那是相当的给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3%主要供应欧洲,且近几年产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国在利比亚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存在,相反利比亚不过是美国人的一步楔子,对付欧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欧美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都支持军事上打击利比亚的行动。而背后的实质和西方集团不同利益诉求,必将让后期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

大明星想知道江映蓉想知道:有哪些蔬菜的原产地不是中国,是外国传入的?

番茄、葡萄、黄瓜、菠菜

回答者: chen_lingling - 二级 2010-1-17 19:39

有胡萝卜 卷心菜 花椰菜 马铃薯

回答者: 优雅的琪 - 一级 2010-1-17 21:30

黄瓜的原产地是印度,后来传入中亚。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一种“实长数寸,色黄绿,有刺甚多”的瓜,称为“胡瓜”。后来东晋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后赵国主石勒,不喜欢这个“胡”字,因而便将它改为黄瓜。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

豇豆 原产地: 印度

西红柿的原产地: 美洲 秘鲁

参考资料:

百度

回答者: VikeyQi - 二级 2010-1-18 08:58

辣椒

回答者: 鸡骨草 - 2010-1-18 09:12

西红柿

回答者: 珠海星人类 - 二级 2010-1-18 11:36

朋友 你问的是哪一个中国,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过去几国包围圈的中国,你的问题我想答。

回答者: 221.131.61.* 2010-1-18 13:53

莴苣

回答者: 60.161.169.* 2010-1-18 13:57

意大利生菜,原产意大利。

回答者: xdsyyw - 一级 2010-1-18 15:07

花花你真搞笑,竟然会想到吃的。。。。。。。。。哈哈

回答者: tongxues - 二级 2010-1-18 18:24

番茄,茄子,菠菜等等

回答者: 百变淑女 - 一级 2010-1-18 18:25

原产于中亚的是黄瓜、胡萝卜、蚕豆、菠菜、莴苣

丝瓜原产于南洋

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苦瓜原产热带亚洲

回答者: 郑晗丽 - 一级 2010-1-18 19:58

丝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入中国;

芫荽(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引进;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黄瓜——原产中亚;

胡萝卜——原产中亚;

蚕豆——原产中亚:

菠菜——原产中亚:

莴苣——原产中亚;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回答者: 2010峰love花 - 一级 2010-1-18 21:02

丝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入中国;

芫荽(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引进;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黄瓜——原产中亚;

胡萝卜——原产中亚;

蚕豆——原产中亚:

菠菜——原产中亚:

莴苣——原产中亚;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苦瓜——原产热带亚洲,明代引进

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当地人称之为“狼桃”,因人们被它成熟的果实血红颜色而害怕有毒,无人敢食用。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情人从罗诺克岛将它带回英格兰赠送给女王,雅称“爱的苹果”。18世纪末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由于它是从西方传入的,又形似柿子,故称“西红柿”。最初供观赏用,19世纪中叶才开始作为蔬菜并广为栽培。

辣椒,原产南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最初叫“番椒”,因其含有辣味,改名叫辣椒。

西瓜,原产非洲南部。它先传入西亚地区,五代时由郃县县令胡峤从回纥(今鄂尔浑河流域)引入中国。先在新疆栽培,后传到中原,因瓜是从西域传入的,故名西瓜。

胡萝卜,原产北欧。元代时波斯人来中国传入云南地区,后来遍及全国。

黄瓜,原产印度,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入中国,初称“胡瓜”,东晋时赵王石勒见其成熟后浑身金黄,改名“黄瓜”。

菠菜,原产波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颇陵国带入中国,当时称“菠陵”或“颇陵”,后简称“菠菜”。

芫荽,又称“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莴苣,又称“莴笋”,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唐初传入中国。

茄子,原产于印度、泰国等地,大约在晋代传入中国。

南瓜,原产非洲,由波斯人传入中国南方地区,成熟期略迟于黄瓜,当时也叫“番瓜”。

番薯,原产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逐渐传播到南亚,明代万历21年,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中国,开始称番薯,后来又有红薯、红苕、山芋、甘薯、地瓜等称呼。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清朝初由南洋群岛传入中国,又称土豆、洋芋豆、地蛋等。

回答者: fanation - 一级 2010-1-18 21:03

是西洋菜吧。因为名字很洋气。就是吃了不会变西洋人,所以很放心

回答者: 萤火虫小雪 - 二级 2010-1-18 21:12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黄瓜——原产中亚;

胡萝卜——原产中亚;

蚕豆——原产中亚:

菠菜——原产中亚:

莴苣——原产中亚;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苦瓜——原产热带亚洲,明代引进。

回答者: 今天还是喜欢你 - 一级 2010-1-18 21:58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蚕豆又名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中国本不产蚕豆,相传是张骞从西域带回蚕豆。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现存最早发现是现在巴勒斯坦的杰利科古城,里面发现了六千年前的蚕豆残存物。 绿豆,大部分专家认为它产之印度缅甸,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他原产地。古代叫它菉(LU)豆。西汉司马相如的赋里就提过菉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豌豆有叫寒豆、麦豆。古代原产在地中海沿岸和亚洲西岸。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见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 到元、明、清以来,又陆续有一些品种加入我国菜谱中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辣椒和西红柿的传入时间还要晚些。西红柿虽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它的祖居地却是南美洲的秘鲁。西红柿原名叫狼桃,秘鲁土著人刚发现它时,以为它有毒,还不敢吃呢。进入清代末期,我国现有传统蔬菜品种基本上都出现了。 土豆(马铃薯)中国本身也没有,它的故乡也在美洲。最早是由西班牙人从哥伦比亚带回欧洲,大概是在十六世纪中期或更晚,从西北或华南传入中国。 甘蓝利用和种植历史比较长,早在四千多年前东南欧地区(特洛伊遗址)就把某些野生甘蓝利用,在也许传说的美女海伦也吃过甘蓝。甘蓝流传到我国时间并不长,最早见于书本是1848年,当时称其为葵花(这名字有意思)。其后又称为回子,大概这种叫法缘由是从其丝绸之路的路线传播过来。花椰菜传入中国比甘蓝(包菜)更晚,在20世纪初才在广东、福建等地有少量种植。建国后发展比较快,现已在中国广泛种植。青菜花的传播的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莴苣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有的人认为莴苣是在。隋朝传入的证据是,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呙国在现在的阿富汗、不丹地区)。但是在葛洪《肘后方》已有莴苣记载。因此莴苣传入中国年代更早. 中国南瓜原产在亚洲南部(印度尼西亚、缅甸). 明代以前没有记载苦瓜纪录,一般认为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过来。与郑和同行的费信写的《星槎胜览》中就记载了苦瓜。在其同时代《救荒本草》中就把苦瓜列为救荒作物之一。但是当时吃苦瓜并不普及。直到明代中叶之后在南方才开始普及起来。芫荽原产在欧西南地中海沿岸。后来传入西亚。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它带入中原,西晋张华撰写《博物志》就记载:“张骞凿空,得安石榴(石榴)、胡桃(核桃)、大蒜、胡荽(芫荽)”。 丝瓜原产印度,南宋陆游说:“用丝瓜络擦砚台,可以把脏东西全部擦干净,且不伤砚台(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杜北山写过咏丝瓜的诗,因此说明,丝瓜传入中国不迟于宋代。古埃及是最早种植洋葱地区之一。洋葱开始分布中东和近东地区,后来传播到全世界。中国古代称为“胡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有记载。因此洋葱引入年代不迟于南北朝时期。洋葱名字得于日本,洋葱传入日本后,被命名为洋葱。这个名字后来被传入中国,成为通用名。

参考资料:

文青传媒

回答者: siwei24008 - 2010-1-19 10:47

番茄,卷心菜。

回答者: Du号外 - 二级 2010-1-19 12:59

黄瓜的原产地是印度,后来传入中亚。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一种“实长数寸,色黄绿,有刺甚多”的瓜,称为“胡瓜”。后来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中最强大的后赵国主石勒,不喜欢这个“胡”字,因而便将它改为黄瓜。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回答者: 我是sh迷 - 二级 2010-1-19 20:47

我国是一个对美食有着无限追求的国家,创造了引以为豪的八大菜系。中餐馆遍及世界所有国家,全世界的人们都着迷于我们的饮食文化。但是大家知道吗?我们餐桌上,构成我们伟大菜谱的蔬菜,却有很多来自国外。除了很多带有"胡""洋""番""西"的食物之外,还有很多习以为常的食物居然也源自外邦。他们影响着我们的口味,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蔬菜的外来史也是我们的祖先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史,这些生活中的蔬菜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伟大传播。

NO.1 辣椒(海椒)

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annuum Linn)毫无疑问,辣椒对于中国饮食有巨大的影响,小小的辣椒辣出了遍布全国的川菜馆和湘菜馆。谁能想到一种让人无法忍受的调味品居然能对人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辣椒强烈的刺激着人们味蕾的同时,也将豪爽而泼辣的性格注了中华饮食,甚至是注入了中国人的性格,还带给我们美丽的辣妹子。但辣椒却是在明末才从美洲传入,而这场辣椒革命的发起地居然是江浙和两广,被川湘菜接受则要到清乾隆年间。

NO.2 红薯(番薯)

旋花科甘薯属甘薯(Ipomoea batatas)这同样是一种神奇的作物,虽然他毫不起眼,似乎对中华饮食文化也无影响,甚至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食物。但是,红薯的引进却真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红薯使得中国南部山区得以开发,不能种植水稻的山地得以遍种红薯。红薯的高产,以及富含的高能淀粉一次又一次的在饥荒之年拯救了无数中国饥民。清朝开始的人口膨胀可以说来自红薯的力量。红薯也是由美洲经南洋于明朝传入两广的。

NO.3 黄瓜(胡瓜)

葫芦科黄瓜属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黄瓜不仅是一种家常菜,也被广泛用于各大菜系。因为它自两汉时就已引入中国,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外来作物来对待。但是胡瓜这个曾用名,却泄露了它的来历。黄瓜原产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据说最早是由张骞把胡瓜从西域带到了中原。从此之后,黄瓜就与中原饮食密不可分。不过后来改名黄瓜却又是另一段历史趣闻了。当然黄瓜也是女士美容的良品。

NO.4 芝麻(胡麻)

胡麻属胡麻(Sesamum indicum)因为"芝麻开门"的歇后语,芝麻也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国产传统作物了。但是同样,胡麻的本名也暴露了他的身份,而芝麻这个称呼源自脂麻,表明了它是作为油料作物引进的。据《梦溪笔谈》考证,芝麻也是张骞带回的,但是考古发现中国使用芝麻的历史却更为久远。不过有名的"芝麻开门"和考古发现表明早在4000年前中东地区就开始使用芝麻了,而更早的原产地这可能在非洲南部。芝麻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久远复杂。

NO.5 马铃薯(洋芋)

茄科茄属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也许大家不相信,但是土豆从南美进入中国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传播速度却如此之快,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红薯,并且成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主食。而伴随快餐文化,它甚至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在成为大众食品的同时,薯条,薯片也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据说就是每天一顿“土豆烧牛肉”----至少赫鲁晓夫同志是这么认定的。

NO.6 西红柿(番茄)

茄科茄属番茄亚属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因为不知道的原因,番茄原产地中美洲的人们居然认为番茄有毒,而一直不敢食用,直到十八世纪的欧洲一位搞笑自杀者才让人们得知了这么一种美食。同样在中国明末就已经把番茄作为观赏植物引种了,但是知道清末才把它作为美妙饮食的一部分。番茄和鸡蛋的绝配也成为最为大众的一种饮食搭配。不过当然除了饮食之外,番茄和鸡蛋也是狂欢节时,人们互相投掷的一种伟大武器。

NO.7 玉米(玉蜀黍)

禾本科玉米属玉米(Zea mays L)玉米作为蔬菜的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的粮食作物。印第安人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而传到我国也有400年历史了。没有一种作物能像玉米一样在世界每个国家都能有如此的渗透力。玉米是全世界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油价上涨后,玉米酒精也开始取代石油成为汽车的主要食物,而作为发酵工业的基础,玉米也是从青霉素到白细胞介素等等生物制品的原料。玉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伟大蔬菜或者食品。

NO.8 菠菜(赤根菜)

藜科菠菜属菠菜(Spinacia oleracea)其实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蔬菜来自波斯,在那里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进入中国最迟是在唐代。相比于原产中国的而言,菠菜可能是另一种被广为食用的蔬菜了。甚至《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因为乾隆而得名“红嘴绿鹦哥”更是让菠菜成为中国饮食中高贵的一种食物。虽然菠菜富含铁得理论是因为小数点的错误,但是这一点不妨碍大力水手疯狂的食用菠菜。

NO.9 大蒜(胡蒜)

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同样和张骞一起来到中原的食物,但是已经牢牢的成为了中国饮食调料的一部分,当然也作为普通蔬菜直接食用。因为其含有蒜素,虽然味道很重,也可以起到消毒的一部分作用。也许因此大蒜也成为了东西方辟邪的一种食物,不管对付西方的吸血鬼还是东方的僵尸,都很有用。

NO.10 红萝卜(胡萝卜)

伞形科胡萝卜属胡萝卜(Daucus carota)如同所有胡开头的作物一样, 它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我国的。胡萝卜大约是在13世纪传入中国,原产地在阿富汗和伊朗一带。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发展成独特的亚种,而不同于原产地的紫萝卜。因为其富含的营养,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蔬菜。虽然不知道之前兔子们吃什么,但是现在胡萝卜也是兔子食物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4143&tid=2694519272281327544

回答者: hesperusau - 五级 2010-1-20 00:07

丝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入中国;

芫荽(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引进;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黄瓜——原产中亚;

胡萝卜——原产中亚;

蚕豆——原产中亚:

菠菜——原产中亚:

莴苣——原产中亚;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苦瓜——原产热带亚洲,明代引进。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回答者: 只为花上网 - 一级 2010-1-20 10:57

西红柿 呵呵

回答者: █街头诗仌█ - 一级 2010-1-20 11:12

胡萝卜/卷心菜/花椰菜/南瓜/荷兰豆

回答者: 阴慧芳 - 一级 2010-1-20 16:36

蕃茄\苦瓜\土豆\莴苣\菠菜\蚕豆\胡萝卜\黄瓜\辣椒\小葱\芫荽\丝瓜\

小花。我爱你。

回答者: 4ever_YR - 一级 2010-1-20 16:41

丝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入中国;

芫荽(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引进;

小葱——原产西伯利亚;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

黄瓜——原产中亚;

胡萝卜——原产中亚;

蚕豆——原产中亚:

菠菜——原产中亚:

莴苣——原产中亚;

土豆——原产美洲;

蕃茄——原产美洲;

苦瓜——原产热带亚洲,明代引进。

蒜: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种的。

葱:产于天山昆仑山,所以昆仑山古称葱岭。

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国。

芹菜:中国自古就有,但跟世界意义上的芹菜并不相同,被称为中国芹菜,还有一说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现在吃的西芹种传入不足百年。

金花菜:原产印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后汉时期已是人工栽培的20种蔬菜之一。

小:简称、青菜。原产我国,早在后汉时代就有文献记载。

大:古名崧,我国人工培育产品,地道中国原产菜。

茭白:其来源同上。曾作为粮食作物,称孤米、雕胡,为“六谷”之一,但直到公元5-7世纪才出现作为蔬菜食用的茭白。

黄瓜:又叫胡瓜,原产东印度的西北部,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入我国。初称“胡瓜”,东晋时,赵王石勒更名为“黄瓜”。但那时我国云南也有野生黄瓜分布。

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等。原产亚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带,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引入我国。但从元初才开始有吃豌豆嫩荚(也就是现在的食荚豌豆)的记载。

蕹菜:就是空心菜,产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被称为南方之奇蔬,曹操他老人家就吃过了,时间不用说了吧。

扁豆:原产印度,汉、晋时传入。

茄子:原产东南亚和印度,约于晋代传入我国,隋炀帝就对它特别偏爱,还钦命为“昆仑紫瓜”。

菠菜:原产波斯,唐代传入我国。

木耳菜:学名落葵,又叫胭脂菜。原产亚洲及北美洲,宋朝前已有栽培。

莴笋: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宋代以前怎么也吃上了,由西域使者来华时传入。

胡萝卜: 原产北欧。元代时,波斯人来中国时带入云南地区,后传遍全国各地。

红薯:原产美洲,明万历年间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福建。

土豆:原产南美,明末传入我国。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我国栽培辣椒始见于明末,在此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调味(咱也不知道这味道好不好吃,怎么琢磨都觉得是欣赏性植物,估计也不怎么辣)。至于甜椒于18世纪才始有.19世纪传入我国。

洋:又叫包心菜,清早期传入我国。

南瓜 : 原产非洲。由波斯传入我国南方地区,当时叫它为“番瓜”,传入年代不详。还有另一种南瓜原产亚洲东南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估计宋朝时也有了。

四季豆:原产中南美皱,明朝时传入我国。

番茄:地球人都知道这就是西红柿。原产南美洲的秘鲁,清朝中晚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1983年,我国四川省考古队从成部凤凰山的西汉古墓中,发现有番茄等农作物,四川省农科院还精心培育出了植株.由此证明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这东西了。当然,那时一定不叫现在这个名字。

西葫芦:就是美洲南瓜,清朝中期传入我国。

生菜:原产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我国。

菜花:原产地中海沿岸,传入我国也就100来年。

洋葱:原产伊朗、阿富汗,已有5000多年栽培历史,传到我国仅百余年。

葡萄,张骞带回来的。

西瓜,五代时期由丝绸之路传来的。

无花果,唐前就传入了,但中原地区是很难吃到的。

芒果:据说由唐僧取经时带回的,但现在的芒果是荷兰人在台时引入的。

哈密瓜:南宋时期第一次有文献记载。明以前中原基本很少吃到。明以后也是做为贡品的。

菠萝:原产巴西,明朝时传入。

草莓:明朝开始栽培野生草莓。但直到清朝中期,才从英、法等国引进良种。

木瓜:原产墨西哥,明末清初传入我国。

西瓜:原产地撒哈拉。

向日葵:原产地美洲。

芝麻:原产我国云贵高原。在浙江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杭州水田畈史前遗址中,发现有古芝麻的,证实了中国是芝麻的故乡。

橄榄:橄榄一词包含多种植物,油橄榄是地中海产的,我国解放后在汉中地区有少量引进。而果橄榄则是中国愿生的,不过在古代应该算是百越地区。

石榴:古称“安石榴”,原产地即古之西域“安国”、“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