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铜历史最低价

3.概念和分类

4.随着2008年9月初中国发改委再次叫停大部分“煤制油”项目,“煤制油”再次成为我国能源生产的焦点,与此

5.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油价查询鄂尔多斯_鄂尔多斯今日油价92汽油下调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铜历史最低价

铜价行情历史铜价走势是怎样的呢

1。

(1)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

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2)(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 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

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2)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3)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4)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2。1。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工艺等。 2。

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梅湘涵书法艺术等等。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 。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3。有根据4。

还没有完善。

尿素的历史最低价格是什么

本周开始国内尿素价格继续小幅下滑,目前北方尿素主流成交价格在1530-1550元的价格出现,企业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也是在有意低价促销。

目前市场基本还处于停滞状态,主流行情呈下滑趋势,市场表现的较为混乱;从目前全国市场来看,恐慌心态已经出现,市场上都在想法低价卖货,因此低价也是随时都在出现。 目前厂家联销、保底已经成为了销售趋势。

港口方面大量的尿素均以集港等待淡季出口,这批货到港价格大都在1600-1650元,保守估计集港尿素港存在80万吨左右,经销商开始看空淡季出口市场。各地市场简述如下: 东北市场 辽宁:尿素市场仍然有价无市,企业走货很困难,报价在1700-1750元有价无市。

山东、山西外发尿素到站价在1630-1650元,价格倒挂。经销商的恐慌情绪更加浓厚,开始忍痛抛售前期高价货源。

低端出库报价出现1600元,主要是联销货在市场上销售。 吉林:尿素价格小幅下滑,由于外省尿素送到价1600-1650元,当地企业主流报价降至1650元,如果搭配复合肥则价格更低,核算在1580-1600元的价位在成交,由于当地春耕市场还没有启动,市场上无论价格高低走货均比较困难。

黑龙江:尿素价格平稳,市场有价无市,当地企业出厂报价1700-1750元无销量,外省尿素送到价1680-1700元,春耕市场不启动成交量仍然不理想,经销商恐慌心态严重。 华北市场 河北省:尿素价格仍在随山东市场小幅降价,企业主流报价1560-1580元,实际拿货价格还能更低,市场销售仍没有大面积好转市场需求量不多,企业也有库存压力,受整体价格不断跌价的影响,经销商保持谨慎态度,采购热情不高。

省内个别厂家在往港口发货准备淡季出口。 山西省:小颗粒尿素出厂报价稳定在1600元/吨左右,由于销售困难,企业主要以联销为主,由于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仍有跌价空间,且当地需求薄弱,企业销售压力较大,外发市场的也在减少,短期稳中趋降,保底或者联销已经成为了销售的主流。

内蒙古:当地农业需求还没有开始,企业销售压力较大,外发多在联储联销,不报价。市场批发1700-1750元有价无市。

省内鄂尔多斯化工尿素装置生产正常,该产品在东北市场实行联销,极大的压制了其他品牌的销售。 中南市场 河南省:尿素销售市场尿素市场继续呈疲软态势,省内尿素主流报价在1550-1580元,实际成交价略低。

据悉,豫西地区部分小厂因其资金、库存压力,尤其山西省价格的影响,低端产品价实际成交价已跌近1520元,省内大部分尿素厂开工基本正常,但大部分厂家库存压力增大。大部分工厂实行保底联销。

湖南省:尿素价格继续下滑,企业主流报价1680-1700元,两广市场销量不大,导致该省尿素外发困难,在库存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当地有个别企业因为成本原因停产检修。 目前市场上批发1700元左右走货量极少。

湖北省:尿素价格小幅下滑,企业主流报价1650元实际成交还能略低。经销商依旧观望占多数,由于目前农业处于备肥期,水稻用肥要等到5月份,市场比较冷清,主流批发价1680-1700元省内各大厂生产基本正常,暂时没有停车检修计划。

铜的现货价格如何确定,在什么网站上有其历史数据

影响铜的现货价格因素:

1、供需关系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

2、宏观经济

铜是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材料,其需求变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3、汇率波动

铜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商品,而在国际贸易中,通常情况下,以美元计价,非美元国家的本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铜贸易的成本与利润,并进而因贸易活动的变化而导致供需关系的改变,致使铜价因此出现波动。

4、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当铜价长期低于铜的生产成本时,往往会导致铜、矿山、冶炼企业大幅减产,从而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致使铜价出现较 *** 动。铜的冶炼方法分为火炼法和湿炼法,不同的冶炼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成本。

查询铜价格的历史数据:

关注铜的价格走势,可以到上海有色金属网去查查看,具有权威性。简介一下,《上海有色金属网》是有色金属行业门户网站。是有色企业发布和获取信息、寻觅商机的重要平台。

有色金属价格历史走势

(一)1988年有色金属价格突破性上升。1984至1988年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连续五年供货不足,1987年底开始秘鲁、加拿大出现 *** 浪潮,以及智利、赞比亚铜生产出现问题,1987年底开始世界性库存急剧下降,导致1988年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突破前期平稳走势,大幅上升,伦敦市场铜现货价格在88年12月12日达到3562美元/吨的空前高峰。1988年铜价比上年上涨了

45%,铅、镍年均价分别达813英镑/吨、14256美

元/吨,铝、锌价也一度上升到4290美元/吨、660美元/吨,锡价亦猛涨到8149.69美元/吨。

(二)1995~1996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进入

9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衰退,加上前苏

联解体后,独联体各成员国经济恶化,进出口贸易秩序混乱,不法出口商大量廉价对外抛售有色金属,冲击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经历连续4年下滑。1994年开始世界经济摆脱连续3年在2%上下徘徊的局面,增速提升至3%以上,伴随着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和原油价格从16美元/桶上升到21美元/桶,有色金属出现一轮中级程度的上涨,6种金属价格均达到阶段性高位,其中铜年平均价比上年度上涨了27%,最高时达到每吨3150美元。

(三)2004~2006年有色金属价格持续性高幅攀升。2004年世界经济从“9.11”事件中强劲复苏,伴随着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和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2004年初开始,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也持续性高

幅攀升,至2006年中价格达到历史性高位。2004年至2006年,铜价年涨幅分别达到61%、28%、

83%。而随后的2年中,6种基本金属价格在这一高

位持续徘徊。期间,铜、铝、铅、锌、锡、镍分别达到每吨8900美元、3272美元、3989美元、4570美元、25331美元、5402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

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

济增长受限,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直线下滑,半年时间国际铜价从历史高位跌至2810美元,跌幅达到68%,铝价跌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铅、锌、锡、镍价格分别跌至961美元、1080美元、

10165美元、9374美元的阶段低位,均低于1988

年时的价格,比历史高位跌幅分别达到75%、

76%、60%、83%。近几个月来,有色金属价格在

低位有所反弹,但基本处于2005、2006年水平。

《中国物价》2009.11

纵观这几次金属价格波动,后两次价格上升与国际粮价、油价上涨同时出现,但持续时间不同,较粮价持续时间长而比油价上涨持续时间短。

2004年以前,前两次上涨明显,下跌并不迅速,

而较之粮食、钢材等其它商品,金属价格波动幅度相差不大,2004年开始无论是从日交易价格还是年度价格来看,上涨和下跌的幅度明显扩大,宽幅波动已经成为其走势的新特征。有色金属已经与原油一样,成为新的最易出现“过山车”行情的商品,而金属价格尤其是铜价波动,已经成为市场判断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现在铜多少价格了

铜反弹如期而至,但期望暂不宜太高 行情回顾:沪铜主力合约1005小幅高开于55070,上午盘多空争夺激烈,午后再A股市场大幅上扬的带动下逐步反弹走高,报收于55890。

沪铝走势比沪铜相当,尾盘报收于16745,较昨日上涨2.45%。 基本面上: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United Co. Rusal Ltd )表示,旗下的铝粉生产工厂Shelekhov Powder Metallurgy 2日发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该公司称,Shelekhov的生产设备已停止运行。

概念和分类

“低品位”油气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已经发现的规模大、丰度高、油质好、单井产量高的“高品位”而言;同时也是相对于技术经济条件而言,是技术经济条件的函数,与经营管理的方式密切相关1,1因此,世界各国学者根据所在国不同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对“低品位”油气资源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1.1.1 国外研究与实践

目前,美国等国家一般较少采用“低品位”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对低品位油气资源提出相对统一的概念和分类。通常情况,美国采用“边际”、“非常规”等概念来描述低品位、难动用油气资源,以区别于优质资源。“边际”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市场(价格)条件下,采用现有成熟技术不能实现经济开采(满足一定的投资回报率)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包括探明储量规模太小的油气田、规模大但开发难度大的油气田、重(稠)油、剩余油(尾矿)等。“非常规”的概念,则用来描述利用常规技术工艺不能开发的油气资源,如油砂、油页岩、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概念没有截然分开,存在明显交叉。即便如此,对于任何一种具体的边际储量和非常规资源,美国等国家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时,都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密度、粘度等具体的物性、物理指标[2]。

国外曾把渗透率小于100mD(mD:毫达西,为渗透率单位)的油田划为低渗透油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通常也把低渗透油田的上限定为50mD,并进一步将低渗透油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3~4]:

一类储层渗透率10~50mD,称为低渗透油田。此类储层的特点接近于正常储层。地层条件下含水饱和度为25%~50%。这类储层一般具有工业性自然产能,但在钻井和完井中极易造成污染,需采取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开采方式及最终采收率与常规储层相似,压裂可进一步提高其产能。

二类储层渗透率1~10mD,称为特低渗透油田。此类储层含水饱和度变化较大,部分为低电阻油层,测井解释难度较大。这类储层自然产能一般达不到工业性标准,需压裂投产。

三类储层渗透率0.1~1mD,它属致密低渗透储层,称为超低渗透油田。由于孔隙半径很小,因而油气很难采出。这类储层已接近有效储层的下限,几乎没有自然产能,需进行大型压裂改造方能投产。就目前的世界工艺技术水平而言,0.1mD以下的低渗透油藏也是可以开发的,但经济上可能是无效的。

近年来,美国将渗透率低于1.0mD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而将渗透率低于0.01mD的油藏定为特低渗透油藏。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根据《美国国会1978年天然气政策法》的有关规定,提出将有效渗透率低于0.1mD的砂岩气藏确定为致密气藏。美国能源部对致密砂岩气藏进一步分类,规定:0.05~0.1mD为致密砂岩气藏;0.001~0.05mD为很致密砂岩气藏;0.0001~0.001mD为极致密砂岩气藏。

1.1.2 国内研究与实践

国内对低品位油气的界定比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家有关部门、一些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低品位油气资源进行了描述。

1.1.2.1 国家行业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从油气藏分类的角度,对一些低品位油气藏进行了定量描述和界定。国家油藏分类(标准编号:SY/T6168-1995)如表1.1所示;国家气藏分类标准(标准编号:SY/T6169-1995)如表1.2所示。

表1.1 国家油藏分类(标准编号:SY/T6168-1995)

表1.2 国家气藏分类标准(标准编号:SY/T6169-1995)

1.1.2.2 专家学者界定

国内专家学者也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

有的学者借鉴国外标准,从物性指标参数等方面对低渗透油藏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罗蛰潭等[5]认为:渗透率低于100mD的储层为低渗透储层。严衡文等在西安国际低渗透油气藏会议上,提出了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渗透率大于100mD为好储层;渗透率10~100mD为低渗透储层;0.1~10mD为特低渗透储层。李道品等[6]提出:渗透率10~50mD为低渗透;渗透率1.0~10mD为特低渗透;渗透率0.1~1.0mD为超低渗透。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编写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中规定:渗透率≥10~50mD为低渗透;渗透率≥1.0~10mD为特低渗透;渗透率<1.0mD为超低渗透。王光付等[8]提出:有效渗透率10~50mD的油藏为一般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率1~10mD的油藏为特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率0.1~1.0mD的油藏为超低渗透油藏。

李浩和杨海滨主要从经济和技术角度提出了低品位石油储量判断标准,他们认为低品位石油储量就是难动用石油储量[9]。从经济角度来说,12%的投资收益率是划分储量难动用与否的标准,投资收益率达不到12%的,被定义为难动用储量;将成本利润率小于6%的已开发油藏定义为石油尾矿[9]。从技术角度说,难动用储量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技术原因开发难度较大的储量,一般又分为3种类型:油藏岩石的物性不好;油品本身特性不好,粘度太大;进入开发后期的难采储量。难动用石油储量具有以下特点:①资源本身物化特性或其储层物性较差,通常其相对密度较大、粘度较高、流动性差、非烃组分含量高,或具有储量丰度低、单井产量低及渗透率低的“三低特征”;②资源本身质量和储集性较好,但分布复杂,或储量规模较小,需要特殊工艺和设备,风险高;③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油价的变化,可以变为可动用储量;④由于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储量的可动用性不同。邱中建等认为[10]:难采储量往往受制于油价的高低,对油价的波动非常敏感,如果油价从18美元/桶增至28美元/桶,那么大部分难采储量都可以动用。而且他们还认为,由于难采储量开采成本高,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动用它们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如果改变经营方式,缩小经营单位,采用股份制,由国有石油公司控股,精打细算,那么大部分难采储量也可以动用。这种经营方式在我国某些地方已经存在,而且可以盈利。如果同时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降低难采储量开发的成本,那么难采储量也会被动用。

查全衡等[2]认为“低品位”资源是相对概念,一是相对于已发现的规模大、丰度高、油品好、产量高油气田的“高品位”而言的。“低品位”资源的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天然形成的。我国通常将复杂的小断块油气田、稠油油田和低丰度、低渗透油气田的资源称为“低品位”资源。另一种是人为造成的。长期开采后的油气田剩余的资源,大体相当于固体矿藏的“尾矿”,资源品位变差。不过流体矿藏的“尾矿”总量巨大,目前一般占探明地质储量的70%以上。二是相对于技术经济条件而言。“品位”是技术经济条件的函数,随着技术进步、油价上升,“低品位”资源可以成为“高品位”资源,而在油价下降时,“高品位”资源也可以成为“低品位”资源,如图1.1所示。

图1.1 油气资源品位构成三角图

潘继平等[11]从资源质量、储集物性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将低品位储量分为以下四大类:①I类,即稠油类。这类资源本身质量比较差。从物理性质上看,密度大,密度一般超过0.934g/cm3,粘度大于100m Pa·s(m Pa·s:毫帕斯卡·秒,为粘度单位),流动性差;从化学性质组分上看,氧、硫、氮等元素、非烃及沥青质含量高,硫元素含量0.4%~1.0%;氮元素0.7%~1.2%,而常规油的硫和氮含量通常分别低于0.4%和0.7%,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达10%~30%,有的甚至可达50%。通常,这类资源埋藏浅,但储量规模较大。②Ⅱ类,即低渗透类。这类资源本身物化特征较好,但一方面储量丰度低,单井产量低,规模较大,总量较大,另一方面储集物性比较差,孔渗低,渗透一般小于50×10-3μm2,物性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分布极其复杂,比如裂缝或溶蚀孔隙,总体上,这类储量属于油气贫矿类,主要是由于储层物性特征较差致使其难以动用开采,包括复杂岩性、地层油气藏和裂缝性油气藏。③Ⅲ类,即小油田类。这类资源本身品质及其储集物性较好,但由于单个油气藏(田)面积小、规模小、储量小,或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油水关系复杂的小型断块油藏,常呈成群或成带分布,多为边际油田。由于规模小,开采成本高,风险大,且需要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如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和大位移水平井技术。④Ⅳ类,即剩余油类。这类资源是指经过多年生产后的油田所剩余的储量,属于油气“尾矿”,是一种人为生产活动造成的,通常分布在大型老油田,而且总量较大。在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剩余的资源分布规律性差,开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通常需要先进有效的油藏经营管理技术,包括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等。

1.1.2.3 小结

从上述情况看,国内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概念总体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即石油价格因素。通常油价越高,越利于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低品位资源将向高品位资源转换;反之,油价越低,高品位资源将向低品位资源转换。

二是开发工艺技术条件。技术水平越高、越有效,越有利于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低品位资源向高品位资源转换;反之,技术水平低下,高品位资源将向低品位资源转换。

三是政策环境。主要指油气资源开发的各种税费政策,适当有效的鼓励政策有利于低品位资源开发。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主要指企业开发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严格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有利于降本增效和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

从国内外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概念和界定指标看,随着科技进步和扶持政策的完善,低品位油气资源界定下限越来越低,特别是低渗透油气资源的下限越来越小,从早期的100mD、50mD逐步下降到20mD、10mD,直到目前的1.0mD、0.5mD、0.3mD、0.1mD,低品位资源的范围则越来越广。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用“常规压裂”等技术只能使10~50mD的低渗透油藏得到有效动用。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其他油田,采用“整体压裂、超前注水”等技术,使得低于0.5mD以下的特低渗透储量也可以有效动用[12]。另外,低品位油气资源概念还与油气资源管理体制密切相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国外低品位油气资源概念主要从地质和技术方面来确定,特别是储层物性特征、油气资源本身的物理化学参数等客观条件和特征。而国内低品位油气资源概念,特别是学术界,侧重于综合因素,既考虑了储层物性、资源本身特性,也考虑了技术、政策等人为因素和条件。

1.1.3 本研究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综合考虑国内外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概念,本研究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描述为:低品位油气资源是指在现行体制和一定市场条件(如油价)下,采用常规的经营管理方式,依靠现有成熟工艺技术不能经济开采的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源)储量。通常具有渗透率低、丰度小、品质差、规模小、含水率高、单井产量低等一个或多个特征。

1.1.3.1 低品位石油资源

具体来说,低品位石油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低渗透石油:指有效渗透率小于10mD的储层中的原油资源,具有单井产量低、储量丰度低等特征。细分为一般低渗透(1~10mD)、特低渗透(0.5~1mD)、超低渗透 <0.5mD)三类。

稠(重)油:指地层温度条件下,密度大于0.934g/cm3、粘度大于50m Pa·s的原油资源。

剩余油(石油尾矿):指进入开发生产后期,综合含水率超过90%的油气藏(田)中剩余的石油地质储量,具有含水率高、产量持续递减等特点。

高凝油:指凝固点≥40℃的油藏。

边际小油田:指在目前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没有经济效益和难以动用的、储量规模小的油气田。

深水油:指水深超过500m的地下储集层中的石油地质储量。

1.1.3.2 低品位天然气资源

具体来说,低品位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低渗透砂岩气:指有效渗透率小于1mD的砂岩储层中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单井产量低、储量丰度低、分布广等特征。细分为低渗透气(0.1~1mD)、特低渗透气(致密砂岩气)<0.1mD)两类。

高含非烃气:指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或者氮气(N2)等非烃含量超过5%的天然气资源。

高温高压气:指同时具有地层超压(压力系数>1.3)和高温(地层温度>150℃)的天然气。

深水气:指水深超过500m的地下储集层中的天然气地质储量。

页岩气[13]: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暗色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粘土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页岩气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与煤层气相似,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特点,页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没有或仅有极短距离的运移,通常就近聚集成藏,不受构造控制,无圈闭、无清晰的气水界面。

第二,页岩气藏分布受暗色页岩分布控制,面积大,范围广,常呈区域性、连续性分布;页岩气形成温度范围大,在暗色泥页岩热演化的各阶段均可形成,埋藏深度范围大,从浅于200m到深于3000m都有可能有页岩气藏。

第三,页岩气藏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并随着埋深加大,物性变差。页岩气藏孔隙度一般4%~6%,渗透率一般低于0.001mD,若处于断裂带或裂缝发育带,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增加。

第四,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页岩储层中,其中吸附气含量20%~85%。另外,少量页岩气以溶解状态存在,一般不超过10%。

第五,页岩气藏自然压力低,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通常无自然产能,采收率较低,单井产量低,但产量递减速度慢,生产周期长,一般超过30年。

随着2008年9月初中国发改委再次叫停大部分“煤制油”项目,“煤制油”再次成为我国能源生产的焦点,与此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1:“煤制油”之所以选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是因为这里煤炭资源丰富,成本低。

小题2:目前,我国对大部分项目的叫停是由于受国际和国内煤价及油价的影响,加之技术并不完善,一呼而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是从保护企业的角度出发的。

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徐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由每桶10美元迅速升至每桶30美元左右,引起了世界能源市场中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油气勘探现状怎样?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2万t到目前年产1.6亿多t的世界产油大国,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占有水平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测算,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50年石油最低消费量分别为2亿t、2.5亿t和4亿t;天然气的最低需求量分别为300亿m3、600亿m3和2000亿m3。按现在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2000年在石油需求量上将存在6000万t的差额,2010~2020年差额在8000万~1.2亿t左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主要在西北。由于50年代末的战略东移,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1978年达到年产1亿多t,1997年达到1.6亿多t,进入石油大国行列。但是进入8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业总体上进入发展缓慢时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生产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从长远分析,我国可采油气资源量并不十分富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预测年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除非新区有重大油气发现,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油进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勘探的前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据1998年世界《油气杂志》统计,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为1391亿t,待探明储量为670亿t,此外还有4000亿~7000亿t非常规石油资源。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44万亿m3。按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费油30亿t和气2万多亿m3分析,至少到2040年以前,油气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因此在我国陆上960万km2和海上近300万km2的广大领域内,应进一步加强勘探挖掘油气的潜力,增加后备储量,其发展方向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参与国外合作”,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竞争,使我国油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说明,全国的石油资源量为940亿t,按已知含油盆地和油田的资源量转化到储量的平均系数标定,为130亿t可采资源量。到1997年底松辽、渤海湾、西部和海上4区探明可采储量52亿t,其中已采出29.2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78亿t,表明我国仍具有丰富的油气潜力。预测在新区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储量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国年产油量的水平是:2000年1.6亿t;2010年1.8亿t(最高年产量)有可能实现稳产10年,保证此预测方案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勘探工作量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后备油气资源量。

石油资源今后勘探发展的远景地区,全国陆上和大陆架主要在3个裂谷盆地带和克拉通盆地中。重点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等8大盆地。中国东部经向的松辽、渤海湾、苏北等白垩系、第三系产油裂谷盆地带,勘探程度甚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如3500m以下的深层和沿渤海湾的滩海地带,水深5m以内的面积有1000多km2,已发现一批油气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工区。对老油区内部如合理加密井网,加强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加次采油实施以提高采收率,预计可增加相当数量的可采储量。中国北方纬向侏罗系—白垩系产油的裂谷盆地带,准噶尔、库车、柴达木、吐哈等盆地还有极大的油气潜力。准噶尔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在盆地腹部区发现彩南、石西、石南等3个大油田,近期又在南带的呼图壁、卡因第克、吐哈鲁等区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陆梁的陆9井在白垩系试出高产油流取得新突破。

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塔河油田、东河塘、轮南、塔中4、马岭、志丹—靖边等油气田,特别是近期在陕北发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高产气层和大面积低渗透地层—岩性油气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他如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弧形带也有新的储量增长。

中国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区,面积有300多万km2,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后备领域。

1 继续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

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挖潜,在西部加强勘探增加新的储量。1999年,东部大庆油气区和渤海湾油气区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6亿t的70%以上,所以,继续在我国东部挖潜增加储量,对全国石油稳产和增长是重要资源基础,而西部儿大盆地和海上大陆架则是新增储量的接替区。

东部大庆油田资源量129亿t,标定可采储量为31亿t。计划2000年仍可稳产5500万t,2010年可稳产5147万t,2020年预计年产水平3221万t,如果2000~2010年再探明9亿~10亿t储量,产量还可增加一些。

东部第二大油区渤海湾,资源量189.9亿t,标定可采储量是29.5亿t,已探明可采储量19.31亿t,已采出11.74亿t,剩余7.57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仍有15.29亿t。

从东部两大油区分析,2000年以前仍可稳产1.1亿t以上,到2010年预计可稳产1亿t,以后将逐渐递减。在这个时期如果西部几大盆地每年增加几亿吨储量,除可以弥补东部的递减外,还可以略有增长。

西部5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吐哈和柴达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5个盆地油气资源量295亿t,折算可采资源量73亿t。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33.9亿t,待查明可采资源量30亿t。1999年5个盆地生产原油2500余万t,预计2010年生产原油可达3500万~4000万t。

2 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一百年

世界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据15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可采储量为323万亿m3,到1998年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44万亿m3,年平均增长4.24万亿m3。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量2.2万亿m3。预测产量2000年2.37万亿m3,2010年2.56万亿m3,2040年达到天然气高峰年产量,以后逐年降低。

我国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3,标定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3。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3万亿m3(其中伴生气8400亿m3),1994年生产天然气近300亿m3。世界1996年的天然气与石油产量比为1∶1.3,我国差距较大(气油比为1∶7),因此尚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应加速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资源陆上的发展前景主要在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今后还有可能在这两个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四川川西新场地区,新星公司已探明侏罗系浅层气储量2500亿m3,年产天然气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勘探时间短,勘探程度低,虽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量,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5000多亿m3,探明程度较低,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储量已达1500亿m3,可能是继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后的第四气区。应当指出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陆南也是天然气富集区,已发现呼图壁等一批气田,有可能成为第五个天然气区。预计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3个盆地以及近海大陆架盆地,在21世纪前10年,都有可能具备上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规模。

此外,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气。从中国地质条件分析,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已取得大量资料,致密砂岩气藏已在长庆、大庆三肇凹陷、四川等地区开发。以煤层气为例,我国煤资源丰富,经预测全国埋深300~15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有10万亿m3。近10年来已在晋西柳林、晋城沁水盆地的单井日产煤层气3000~4000m3。探明和控制沁水盆地储量有1000亿m3,如果继续加大井组生产,可以建成煤层气工业基地,应该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根据预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2000年为300亿m3,2010年600亿m3,2020年1000亿m3,2050年20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和已探明储量,2000年到201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0~2050年缺口500亿~1000亿m3,这个差额解决方案,重点是国内西部5大盆地、南海西部和东海大陆架快速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建成新的产能。近期已做出重大决定,即“西气东输”,将西部天然气用管道输至上海市及其附近城市,但目前西北几个盆地的储量尚不能满足所需外输天然气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国内勘探,二是利用国外资源解决。

3 中国沿海大陆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有300多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130多万km2。中国的近海海域有一系列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含油远景。经过十几年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或自营勘探,已发现了流花1.1、中36-1、石白坨、蓬莱193等一批油田。其中4个为亿吨级大油田,而蓬莱193是海上第一个大油田,崖13-1为储量达1000亿m3的大气田。在对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之后,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84亿t,天然气储量3万亿m3。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渤海、南海东部和西部,气田主要分布在琼东南、东海和莺歌海盆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东海盆地发现了5个气田,储量1200亿m3。到1999年底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t,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m3。1997年产油1600多万t,天然气42亿m3。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原计划在2005年实现“三个一千万”的战略目标,即,南海珠江口的原油年产量稳产1000万t;渤海湾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000万t;以南海西部为主体的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折算原油1000万t)。目前已突破这一目标,预计2003年生产原油3000万t、气70亿m3。现在的勘探部署正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中国南海南部海域面积140万km2,是一个重要的后备能源地区。该区位于中沙以南,东邻菲律宾、南至曾母暗沙、西邻中南半岛,平均水深500~1000m。在中国南部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含油主要层系是中、上新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初步估算南部海域几个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00亿t,天然气8万亿m3,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潜力的地区,周边几个国家已发现了一批重要油田,我国应尽早安排计划,开展勘探工作。

4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国外资源

当前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已基本具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加拿大、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不少涉外合作的经验,并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t的产能。目前苏丹合作开发年产1000万t、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6亿t,目前年产250万t。据报道,中国在加强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并计划开展海外石油勘探,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其他油气远景区。在本世纪末预计在海外生产原油1000多万t,到2010年预计生产2000万t,同时,每年提供天然气500亿m3。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应周密考虑,加大步伐,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地区的调研工作,如中东地区、滨里海、哈萨克斯坦、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地区,争取一些有利的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同周边国家合作勘探或共同开发。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套对付复杂油气田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境外生产的石油,可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补充。

总的来说,我国油气能源坚持立足国内,使国内油气生产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做为补充,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瞿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宋岩,李先奇.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与方向.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谢泰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区含油远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胡见义.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勘探家(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