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油价下跌了吗_海湾石油92号汽油价格
1.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曾经是怎样“神预言”油价大跌的?
2.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中,为何要点燃油井,将石油倒入海中?
3.油价大跌,霍尔姆斯海峡的油轮是不是如过江之鲫般的涌向海湾?
4.油价现在13连跌,过年前还会跌一次吗?
5.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去年以来油价一路走低,从每桶100多美元下跌至约40美元,这让那些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海湾等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当然还有英国苏格兰等。
1、去年以来油价下跌约一半。
2、英国苏格兰石油价格下跌,虽然没有希腊那么糟糕,但是苏格兰受到油价下跌影响,北海石油税收收入减少,苏格兰的北海油田出现负现金流。
3、俄罗斯受到油价下跌影响,原油公司股价下跌,俄罗斯税收收入减少,特别是通胀率上升至15%以上,卢布走低,兑美元贬值约50%。
事实上,所有石油生产国均受到一些影响,非洲产油国尼日利亚等。
4、油价下跌,石油生产商收入减少,但财富转移到消费中,油价更便宜了,对于石油进口国是好消息。
5、石油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石油价格下跌支持中国经济。
更多 能源环境文章
其次,伊朗达成协议,伊朗拥有世界第四大储量,也是第二大天然气储量潜力国家,伊朗将增加产量。
再次,沙特没有减产迹象,沙特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石油,沙特为与欧佩克竞争北美市场,继续生产石油,那些拥有大量举债的石油公司债务增长。
还有,美国页岩产量达到高峰,仍在继续生产。
因此,从基本面供给需求分析,石油价格可能还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价格。
6、原油与美元的关系。
美元升值,油价以美元计价,在油价触底之前,美元可能会继续升值一段时间。油价下跌至37.75美元,那么油价或触底。
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曾经是怎样“神预言”油价大跌的?
对我国的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这是自海湾战争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那么,国际油价暴跌将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下一轮成品油调整将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疫情正在持续改善,但是国际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越来越严重,全球经济增长令人担忧,运输业受到很大影响,对成品油和航空煤油大幅下降。油价下跌超出市场预期。国际油价的急剧下跌将对国内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专家预测,今年油价可能会继续下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一般而言,低油价对我们的经济利大于弊。
在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受到这一流行病的严重影响。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供求关系,价格压力增加,原油价格下降直接导致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下降。好,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复苏。原油既是生产的原料,又是消费的原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进口成本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总体经济运营成本。此外,成品油价格的下降将直接为消费市场带来好处。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将在下周大幅降低汽油和柴油价格,以及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费。随着疫情的缓解,这将直接刺激居民的交通,并抑制需求。
市场预测,这一轮国内油价将迎来大幅下跌,甚至可能触发底价机制。换句话说,精炼石油产品的调价下限是每桶40美元,国内精炼石油价格不会下降。情报分析家认为,这一系列的精炼原油价格调整引起最低价格的可能性很低。40美元/桶对应的红线基准价格,更多地参考这段时间各种油价的平均值,可以理解原油的平均价格高于40美元/桶。精制油可以根据以前的周期价格进行调整。低于平均价格40美元/桶的部分,因为价格调整窗口还剩几个工作日,所以不会调整。综合原油现在的平均价格来判断的话,这个回合的精制油有预备价格的可能性降低。
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中,为何要点燃油井,将石油倒入海中?
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 ?神预言?油价大跌,他根本就没有预言,只是拿石油打个比方。马云只是为了强调数据,以后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分享并获取数据是以后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东西。马云万一拿钻石打比方说数据很重要,可能10年以后最珍惜的资源不会是钻石而是数据,那如果钻石跌价又可以夸他神预言,那就有点扯了。马云还说过自己不爱赚钱呢。
油价暴跌跌跌涨涨是很正常的事。马云说这话如果真是预言,那他应该会提到为什么油价便宜了,实际上当然没有。
因为在1991年的时候,美军空袭了科威特,发生的海湾战争本身就让油价大幅下跌。沙特又和俄罗斯在减产上有分歧,双方在打价格战争,因此把原油销售价格一再调低。按这个跌幅,价格比矿泉水还要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再加上之后又有冠状病毒大流行带来的经济连锁反应,直接让斯特拉股价也跟着暴跌。这场价格战对美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全球的经济都持续放缓了。
马云对数据的强调是有远见的。世界的整体市场,都需要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流。而传统的模式确实在获取数据方面非常缓慢。像这次疫情爆发,实时数据的有效发布,真正显示了未来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在我们有新能源之前,石油还是一种刚需。或者人类全部改变出行方式,不再使用石油来开车、炼油这些。
按照经济学原理,石油的消费需求还在,油价虽然跌宕,总是会有一天重新上升的。而马云所推荐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基础链铂链,也将会把更多的数据拿去共享,积极形成全球性的AI新生态模式。
油价大跌,霍尔姆斯海峡的油轮是不是如过江之鲫般的涌向海湾?
海湾战争,是指由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作为中东强国的伊拉克,虽然是主场作战,且占有兵力优势,但却遭遇惨败,而萨达姆更是下令向海中倾倒原油,并点燃了科威特油井。
伊拉克VS多国部队,虽然兵力占优但却处在绝对劣势
两伊战争结束之后,伊拉克由于欠了大量外债,于是便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从而使自己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却提高了产量,导致油价下跌,并希望由此迫使伊拉克在两国边境争端问题上让步。
于是,萨达姆便又起了吞并科威特之心,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赖掉大量债务(140亿美元),而且还可以掌握大量石油资源,从而挽回在两伊战争中的损失。1990年8月2日,在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后,伊拉克悍然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迅速攻占科威特首都,继而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将科威特称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并通过了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678号)。次日,美苏达成共识,要求伊拉克撤军,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向海湾地区增兵。
到战争打响之前,先后有40个国家加入非约束性反伊联盟(自愿联盟),而参加反伊联盟并为解放科威特做出贡献的就达到了34个国家。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轰炸,海湾战争正式打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到1991年2月15日,伊军已经陷入了全面被动,伊拉克被迫宣布愿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有条件的撤军。2月19日,苏联提出四条和平建议,萨达姆表示同意。
2月22日,苏联进一步提出伊军撤军方案,但却被美国拒绝,持续向伊拉克境内进行轰炸,并于24日发动地面进攻,多国部队攻入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伊军迅速崩溃、节节败退。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挺火,多国部队则于28日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1991年2月28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
伊军为何倾倒原油、点燃油井?
从海湾战争的经过来看,伊军虽然是主场作战,且占有兵力优势(伊军120万,多国部队69万),但面对多国部队空天一体的全面进攻和精准打击,伊军却处在绝对下风,而伊军破坏产油、炼油设施,倾倒石油、点燃油井等?焦土政策?,为的就是阻断多国部队的进攻。
1、扭转空中劣势。纵观为期四十多天的海湾战争,地面进攻持续了不过短短的100小时,更多采取的是空袭和精确打击,这使得以地面武装为主的伊军痛苦不已。于是,伊拉克***便认为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和颗粒可以阻挡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并影响多国部队精确打击的精度和卫星的侦查效果,从而扭转己方的不利局面。在大火之中,每天都有600万桶原油(95万立方米)被燃烧,此外还有70至1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2、构筑临时防线。伊拉克工兵在科威特南部边境构筑了数道一公里长,3米宽、3米深的壕沟。不过,壕沟显然无法抵挡现代的机械化部队,于是他们又直接将大量石油倾倒在了低洼的地面和壕沟之中,以此作为抵挡联军机械化部队的防御工事,一旦多国部队地面军队发动进攻,伊军只需将石油点燃,便可构筑难以逾越的防线。
3、防止两栖登陆。由于无法与多国部队争夺制海权,为了避免多国部队从海上发动登陆作战,伊军将多达400万加仑(150万立方米)的原油倒入了波斯湾。此举直接导致沙特有800公里的海岸线全是粘糊糊的原油,大量原油在波斯湾中形成了长160公里、宽68公里、厚13厘米的油污带,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直到十多年后,环境保护人士还在当地发现了100万立方米的原油沉积物。
4、破坏产油设备。除了以上军事用途之外,伊军的破坏还抱着一种?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伊拉克军队先后点燃了700多口科威特境内的油井,而为了增加灭火的难度,伊军还在油井周围埋下了大量的地雷。1991年2月底,当联军地面部队发动进攻后,被点燃的油井数量更是猛增到了一个巅峰。当联军重新夺回科威特后,私人承包商总共花费了约15亿美元来扑灭油井大火,直到1991年11月,最后一口燃烧的油井才熄灭。
伊军的这种?焦土政策?虽然对多国部队的进攻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实际效果极为有限,根本无法扭转伊军战败的结果,却造成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原油污染,使得海湾地区国家深受影响。
油价现在13连跌,过年前还会跌一次吗?
题主文采很好,“过江之鲫”这词一般人用不出来。
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但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1)开往中东的油轮确实有增加,但没有显著增加
相关油轮赴中东抢油的新闻已经被辟谣了。开往中东的船略微多了一些,但是远没有到“过江之鲫”的水平。
我对此有一个猜测,买卖石油也是要谈合同的,无论是多低的油价,要想谈成合同,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过去的老客户都购买着呢,想增购也得得到同意,这里面有一个博弈的过程。老客户不想要过去签的高价油,只想要现在的低价油,沙特能干么?而新客户如果不是这个行业的,它自己的下游市场如何搞定,这都是挑战。
沙特打价格战,貌似更加针对欧洲市场。所以其他市场的客户能够获得多少低价油,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虽然沙特在打价格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买到低价油的。
(2)船租和运费上涨,会抵消掉一部分低油价的利好程度
虽然油价下跌,但是物流成本有所增加。船租和运费都在上涨,也就是说,低油价并没有在期货市场上看到的那么低。
船租上涨:
运费上涨:
总结一下,油价大跌之后,赴中东的油轮有所增加,但是远未到“过江之鲫”的水平。
首先,你得有过江之鲫这么多的油轮,再谈涌向问题。
其次,各国因疫情实行隔离,工业生产下降,石油需求大降,供远大于需,没必要抢购。
第三,油轮租金大涨,据说翻了两番,导致买油总成本下降不多。
所以并没有想象这么多抢油的船去中东。
油价大跌,霍尔姆斯海峡不会出现《过江之鲫》的景象。
①全球疫情在上升,抗疫成为各国第一要务。
②美国和欧洲股市在跌跌不停。特别是美国的股市前所未有的出现第五次熔断。在美联储的系列操控下,美元却在不断升值。
③表面的石油价格战,隐蔽着金融大战,外交政治上的较量。
沙特,俄罗斯,美国三国没有赢家。
沙特主要是面何欧洲增加供应。而拒绝中国提出增加供应的请求。
世界经济面临正处于最为严重的动荡时期。要独善其身,必须在纷乱中,审时度势。而决不能,肓目跟风,成了《过江之鲫》。
不是。现在跌的是以后交割的油,不是现在交割的油。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油价会大跌?这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使全球经济萎缩,对石油的需求下降,从而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既然需求下降,自然就没有如“过江之鲫”般的油轮拥入波斯湾和霍尔木斯海峡了。——除非有的国家趁机增加储备。但即使如此,也没有那么多。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有可能,一是国际油价还处于下跌趋势,二是春节前后油耗主力的工业大部休假停工并影响另一油耗运输业,客运增加的用油远小于产业减少量,所以供给宽松需求减少,但要看“两桶油”脸色。
国际方面,尽管原油供给过剩,油价创出近六年新低,但阿联酋仍维持增产目标。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3个月后原油价格可能跌到40美元附近,远低于原先预估的70~80美元。因该行对OPEC可能减产让市场恢复平衡已不抱希望。
国际油价暴跌至六年新低 阿联酋坚持增产
据外媒报道,阿联酋能源部长Suhail Al Mazrouei 1月12日称,阿联酋将坚持原油长期生产计划,到2017年时将原油产能提高至350万桶/日。他表示,阿联酋预计当前油价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原油将会出现反弹。
高盛:三个月后油价跌至40美元
近日,高盛等投行下调了对原油价格预期。高盛预计,三个月后原油价格可能跌到40美元附近,远低于原先预估的70~80美元。高盛对6个月和12个月后WTI油价的预估分别从75和80美元大幅调降至39和65美元,对布伦特原油的预估分别从85和90美元调降至43和70美元。
高盛称,美国油价需在今年上半年跌到每桶40美元附近,才能遏制页岩油投资,因该行已放弃OPEC可能减产让市场恢复平衡的预期。
石油生产商即使亏本也不停产?
尽管目前油价已跌至近六年新低,但离盈亏平衡点仍然有一段距离。那么油价跌到多少,石油公司才不赚钱?据国际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的分析,即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在上周五收盘的水平上再降20%,至40美元/桶,也仅有1.6%的世界石油供应商不赚钱。
Wood Mackenzie的分析师Robert Plummer表示,原油价格降至40美元/桶对全球石油生产的影响非常小。即使当一个油田变得不赚钱,也不一定会促使生产商立刻停产。“生产商可能会倾向于继续亏本生产而非停产,他们可能会选择储存生产出来的石油,寄望于油价反弹时可以出售。”他如是说。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油价暴跌,OPEC内部出现巨大分歧。近日,伊朗与委内瑞拉承诺将联手行动制止油价下跌。委内瑞拉主张以减产的方式推升油价,将努力让OPEC成员和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达成共识,合作利用创新机制逆转油价,让油价回到可接受的水平。与伊朗、委内瑞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以沙特为首的海湾产油国***多次强调不采取措施阻止油价下跌。近日,沙特王子称,油价永远不会再回到100美元,这对油价形成打压。
就像其他大宗商品一样,石油的价格有升也有降。在过去,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经常削减原油产量来稳定价格。伊朗、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正在敦促该组织如法炮制,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其他盟国拒绝减产。与此同时,伊拉克实际上正在增加产量。
沙特官员表示,如果他们减产让油价回升,沙特就会失去市场份额,只能令竞争对手获益。他们声称自己乐见油价继续深跌。
不过,原油产量可能会在下半年开始减少,价格到时候也会开始反弹。在石油的发展史中,起起落落总是反复上演。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普京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美国总统本人都说,现在普京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普京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普京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死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