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雪和本田在最高9万元的补贴下,能稳住湖北的汽车工业吗

2.中国石油工业概况如何?

3.江汉盆地

4.黄石的经济

5.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标雪和本田在最高9万元的补贴下,能稳住湖北的汽车工业吗

湖北的工业_湖北工业用基础油价格表

“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在湖北开启,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这四大合资品牌至高可以获得九万元的补贴!雪铁龙C6就直降九万元。这对于中端轿车而言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可是湖北省如此不计成本的给东风旗下旗下的合资品牌进行补贴,真的能执止住合资汽车下沉的势头吗?或者说能否稳住湖北的汽车工业基础和发展吧。这似乎是有些难度的,因为自主品牌逐步取代合资汽车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不会因为一地对合资汽车品牌的补贴而发生变化。

还在看**车?都去买C6啦!

这两天不少人都这么说,然而这怎么可能!雪铁龙C6的指导价是21.68-27.59万,价格不算高也不算低,但减去九万之后的起售价就只要12.68万喽,旗舰版也就是18.59万而已。看似这个价格对于一台中大型轿车而言并不算高,可是它毕竟只是一台燃油车,而且是只有1.8T小排量发动机的选项。

155kW/300N·m的动力储备还不够高,车辆的配置也并不算理想。

比如补贴后15万以内的车辆都没有智驾系统,甚至连全景影像都没有,舒适配置中规中矩,中低配的车机都没有导航模块,全系不支持OTA。

这样的车在15万以内和吉利博瑞相比并无优势,两车都是1.8T的燃油动力C级轿车,为何不选择自主品牌?怪异的是这种价格之前虚高如此之多的车因为销量太差而降价,此时还有人“感恩戴德”,或者说想要市场用户们去感恩戴德?这么贱格的司机不多了。

15万级别的国产C级轿车不缺C6,15万以内有博瑞,15万以上的燃油还有红旗H5;这款车不论是设计、品牌力、动力还是油耗表现都是领先于雪铁龙C6的。而且这台车不仅有2.0T的选项,还有油电混合的选项,耗油量要低很多。

除去传统品牌的燃油车不谈,现在起售价不到15万就能选择到零跑C01;这是一台22万以内全系采用后置后驱平台,用双叉臂、五连杆悬架,无框车门,七秒破百,配置丰富,而且续航起步就超500公里的纯电动C级轿车。车辆从起步选项就有L2级辅助驾驶的功能,座舱车机智能化程度远远不是C6可比。这样的车没有藏着掖着,也是面向市场开放销售的,C6与其相比有何优势?

东本本田的降价也很夸张,最大幅度达到6.8万元!然而又如何?降幅最大的UR-V,其次时CR-V PHEV,这两台价格重合的是唐DM-i/p,宋PLUS DM-i四驱版本,问界M5,零跑C11,拿铁DHT-PHEV等等。UR-V作为燃油动力汽车与这些高性能、低能耗、智能化的国产插电混动轿车相比,技术层级就差了一级;CR-V PHEV也是插电混动汽车,但是性能很一般,纯电续航较短,只有前驱选项,而其前驱丐版降价六万后的价格也重合了宋PLUS DM-i的四驱。

湖北真的认为这样的车降六万就够了吗?

合资汽车的品牌溢价空间太大,所以当这些合资品牌的品牌力衰弱后,这些车都将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东风日产无需赘述,这本就是一个依靠低价格才能能够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的品牌;该品牌的轩逸占品牌总销量的半数左右,剩下的逍客、天籁、奇骏、楼兰、途达的销量是一台比一台差。究其原因还是把低端车卖出了中端车的价格,比如1.5T&CVT且为三缸发动机的奇骏定出20万上下的价格,用QR25这种落后发动机的楼兰和途达也不便宜,这是真的欺我中华没有汽车厂吗?!好好看看这些车吧。

总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东风汽车旗下的合资品牌现在真的没有一个能打的了,而且不论是本田、日产还是标致雪铁龙,其冷门的根本原因还是技术储备!没有高水平的研发成果却想要打造中高端车,这无疑是自不量力。在曾经自主品牌不够成熟的时候尚可让这些车获得市场认可,可是现在的一线自主品牌普遍度过了“以自强”的阶段而过渡到“以制夷”,技术已经处于领先优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所以不论怎么帮助这些合资品牌都已经无济于事,而且在市场份额争夺战最关键的阶段里,也许帮助东风岚图和猛士两大品牌更有意义;可是现在在补贴范围内的自主品牌似乎只有东风风神,这样的操作确实令人迷惑不已。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和汽车科学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中国石油工业概况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出露于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药用以及作为润滑剂,以天然气熬盐,用沥青涂船防腐和作建筑材料等。

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发现天然气的记载。东周时,四川的劳动人民在临邛(今四川邛州市)开凿盐井时发现了天然气,并把产出天然气的井,形象地称为“火井”。临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时被定名为“火井镇”,隋朝时又改名为“火井县”。后来在我国的陕西、甘肃、云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天然气。随着对天然气性能的逐渐认识,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了有目的地开采和利用天然气。据史书记载,从晋朝起,古代人民就开始利用天然气熬盐、煮饭和照明了。

西汉时期,陕北延安一带的人们就采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间,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烛,用来照明。元代以后,用石油生产石烛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加工石烛的工场。到了明代,陕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点灯用的油,这说明四百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初步掌握了从石油中提炼灯油的技术。

在古代,石油还被作为药物使用。我们的祖先对石油的药用性能曾做过很多尝试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时,石油就被作为药物治疗脱发病。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详细地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石油作为药物的经验,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可以与它药合做丸散,涂疮癣虫癞……”。

利用石油烟制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独特发明。从汉代以来,我国多用松烟墨。北宋科学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烟墨。由于油烟墨比松烟墨好,一时间民间大量制造,流传很广。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中。书中记有“高奴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一带,洧水是今延河一条支流。有洧水可燃”。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国古代,对石油、天然气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这个名字。沈括在11世纪末成书的《梦溪笔谈》中说:“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长一带对石油的产状、性能、用途等作过实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学著作中,他是论述石油最详的第一人。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今天这已被实践所证实。

2.卓筒井的发明我国古代钻井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大口浅井和小口深井两个阶段。北宋以前开凿的井,一般为大口浅井,以后开凿的井多为小口深井。大口浅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锹、镐等简单工具开挖出来的;小口深井是用专门的打井机械开凿而成的,人们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图1-1)需要较复杂的设备和较先进的工具。北宋中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劳动工具得到不断创新和改造。滑轮、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发明与应用,为卓筒井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图1-1 打卓筒井示意图

关于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苏轼著的《东坡志林》上曾经有过记载。开凿这种井所用的钻头只有碗口那么大,而深度可以达到几丈。古代钻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余年时间。

古代发现的石油,仅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开地下的宝库。四川省自贡市1835年钻成了一口天然气井,井深1001.42m。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后来,这口井被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我国古代发明的打卓筒井技术,是世界钻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后来,该技术传入西方各国,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采矿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对造福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被国外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列举中国传入欧洲的重大发明时称:“中国的卓筒井技术,在11世纪就传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国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气井我国明代学者曹学佺在他的《蜀中广记》中曾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四川乐山一带,在开凿盐井的时候,偶然发现有大量“油水”冒上来。这种“油水”引燃以后,可用于夜间照明。于是便继续挖掘了几口井,专门采集“油水”。美国的德雷克于1859年5月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国的谢苗诺夫于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油井比美国、俄国开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气井的开凿者。以前,西方学者大都以为世界上最早开凿天然气井的是英国。英国是1668年开始开采天然气的,而我国古书上记载,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开凿出了著名的临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开凿天然气井的历史,比英国至少早1500年。

4.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是台湾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个叫邱苟的人,在新竹县东南的出磺坑一带发现了油苗。于是,他就在那里挖了一个3m深的坑,每天可采集到6kg原油。他用这种原油点亮马灯,还把剩余的原油卖给当地农民,用于点灯或治病。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后,便于1876年收归官办,并从美国请来了技师,买来了钻井机器,于1878年在苗栗钻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产油约750kg。

中国内地最早开发的油田是陕北的延长油田。延长油田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延长县。虽然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发现了石油,但真正投入开发却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大肆掠夺我国的资源。德、日、美、俄都想获得陕北石油的开采权。有识之士为了保护祖国的石油资源,1904年提出了开办“延长油矿”的主张。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长石油官厂,聘请日本技师到延长进行调查,最终得出了延长地区石油储藏浅、油质好的结论。1907年延长候补知县洪寅聘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等7人,从日本购得钻机及炼油设备。当年4月在延长县西门外勘定井位、安装钻机;6月5日开钻;9月6日钻到井深68.89m处见油,每日可产原油150~200kg;再向下钻进,于9月10日钻到井深81m处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产量1t。此井开采10年后,最高日产油量达到1.25t,以后逐渐减少,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产油2550t。1978年,该井加深至118m,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t。随着油井的开采,“延一井”上的采油工具也由原来的橹台机器变为现代的抽油机。1985年延长油矿建矿80周年的时候,原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为“延一井”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5.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35—1938年,孙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无人烟的甘肃祁连山地区实地考察。经过研究分析,认为玉门石油河畔的老君庙一带具备储藏油气的有利条件。根据孙健初确定的井位,1939年3月开始挖掘一号井。5月6日,从延长油矿运来钻机开始钻井。8月11日钻至115.5m时,发现油层,日喷原油10t左右。由此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从1939年到1949年,玉门油田共生产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0%以上。不仅能满足西北各省工业和民用的需要,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

1949年9月28日,玉门油田获得解放,时任军事总代表的宣布接管油田。根据“要把玉门建设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的指示,发动广大职工积极生产原油,对解放军进军新疆和解放全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和重视,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单位。油田的建设得到了全国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从1949年的9×104t增长到75.54×104t,占当年全国原油年产量的87.78%。新华社于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1958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1959年达到140×104t的高峰,撑起了当时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石油工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玉门油田曾先后调出7.8万余人、设备2000多台套,从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油田的建设。今天,无论是在茫茫的戈壁,还是在辽阔的草原,从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滨,从江南水乡到华北平原,“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玉门油田提出了“东山再起,再现青春”的响亮口号,以玉门为主体,先后开发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门油田正在焕发新的青春。

6.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km,东西最宽处73km,总面积5470km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先后对松辽盆地北部、海拉尔盆地、依兰—舒兰地堑、三江盆地等进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的松辽盆地的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喷出了原油,成为发现大庆油田的标志。

传来这一特大喜讯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当时黑龙江省的欧阳钦到现场祝贺时,提议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从此大庆油田这个响亮的名字就和中国石油工业辉煌发展的历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1960年3月,决定由亲自领导,调集37个厂矿及院校的职工、刚毕业的学生以及3万多名复转军人会师大庆,展开了一场气贯长虹的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职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摸清楚了该地区的含油面积和储量,不到两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1963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就达到四百多万吨。1963年12月3日,在第二届上庄严宣告:“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64年初,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从此,大庆油田成为中国工业的一面旗帜。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突破5000×104t。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庆油田走“科技兴油”之路,积极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开发理论。经过广大石油职工的不懈努力,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连续27年稳定在5000×104t以上,达到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先进水平。2006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4340.5×104t,天然气24.5×108m3,实现油气当量4535.9×104t。

大庆油田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培育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工作作风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进入21世纪,大庆油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祖国大地,创造出石油工业新的辉煌。

7.我国现代石油工业成长历程

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气年产量为0.1×108m3;石油探明储量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为17.5×104t均未包括台湾省。。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工业。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积极恢复玉门、延长油矿以及东北的人造石油工业,同时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104t。1956年发现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石油勘探战略东移。1959年9月26日东北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喷油,揭开了开发大庆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炼油厂。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业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学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国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成立。

196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了648×104t,基本上满足了国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随后,我国又相继发现和开发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华北油田,使全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从1973年起,中国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78年我国原油年产量突破1×108t,从此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1985年,全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纪90年代,中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发现和开发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气资源的接替区。同时,我国在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国海洋石油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104t,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跨上了新台阶。

到2000年,全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62×108t,连续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产量达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达到595×108m3。

二、中国油气资源与生产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气的良好条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气分布的沉积盆地面积达670×104km2,在世界各国沉积岩面积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陆上面积约占520×104km2,近海大陆架面积约占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积盆地有500余个。

由于石油、天然气形成的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部海域;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根据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程度,可划分为6个含油、气区,它们是:

(1)东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2)中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重庆地区;(3)西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4)南部含油气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5)西藏含油气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地区;(6)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和南海海域。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丰富。根据2005年公布的中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初步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108t,其中陆上约775×108t;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1012m3,其中陆上38.9×1012m3。资源量是根据地质理论和有关技术预测的、远景的量。资源量中经过钻井、测试证实的那一部分油气含量叫储量。储量与资源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凹陷储量增长规律的分类研究,认为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40×108~160×108t,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为10×1012~15×1012m3。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石油探明程度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天然气探明程度不足1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属于快速增长期。

未来15~20年内,随着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国天然气储量将进入高基值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量为1500×108~2000×108m3。储量增长将为提高天然气产量奠定资源基础。石油资源勘探难度虽然不断加大,但从石油资源总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加大勘探力度、提高采收率、增加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产能递减,实现稳产增产目标,并有可能发现大型油田。

中国的非常规资源也很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30×1012m3,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页岩、油砂和沥青等也有一定的储量;中国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以作为常规油气资源的补充。

现在,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近海海域共发现了700多个油气田,形成了6大油气区。陆上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长庆、四川、中原、华北、大港、吉林、江汉、青海、河南等20多个主要生产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0多亿吨,累积可采储量70×108t,剩余可采储量还有25×108t。2006—2010年,中国原油年产量将维持在1.8×108~2.0×108t之间。目前中国的储采比只有14∶1,而中东国家达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在近几年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中国陆地和海上气田的开发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4.1×1012m3。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已由幼年期进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为45∶1,远高于我国石油的储采比。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能分别达到4.9×1012m3和7.5×1012m3,这就意味着至少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储量增长仍保持着青年期的特点。同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也将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达到1500×108~1700×108m3。

三、发展方针和任务中国是一个油气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油气消费大国。2006年我国一年生产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们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从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在44%左右。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消费原油总量的50%需要从国外进口。油气作为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为此,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快改革和发展。在极力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西部新区和海上油气资源,使之成为战略接替油区。中国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业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寻找资源,这也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生产规模很小,远未进行充分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我国在天然气利用方面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20%以上,而这一比重在我国只有3%,甚至低于印度的8%。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但石油资源使用不尽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节约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国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国是0.1t。利用效率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把最好的宝贵资源全部变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电力用油、汽车用油与国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们使用燃料油发电,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基于上述缘由,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针是:“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我国石油工业将实施市场化、国际化、低成本、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战略。重点进行结构调整,改善石油储采结构,提高天然气对原油产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额油与国内原油的比例,优化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力加强油气勘探,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加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积极改善储采结构和消费结构。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的法规,抑制不合理消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调查勘探,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延缓老油田的产量递减。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扩大境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在沿海地区适度建设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加快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建成西油东送、北油南运的成品油输送管道。适时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陆路进口油气管道。

江汉盆地

一、前言

(一)评价区概况

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宜昌市及荆州市的江陵、监利、洪湖、公安、松滋等市(县)境内,面积3.635×104km2,属于江汉平原。区内河网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植被繁殖,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阔叶林过渡的地带;交通便利,东距武汉170余千米,西邻宜昌180余千米,武汉至宜昌高速公路、襄樊至岳阳一级公路交汇于此。

(二)勘探概况

江汉盆地自1958年大规模开展油气勘探至2003年底,江汉盆地共有367口井获工业油气流,共发现新近系广华寺组、古近系潜江组、荆沙组、新沟咀组和白垩系渔洋组等五套含油层系。盆地内共找到油田26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463.6×104t,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344×104t。1977年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00×104t,并连续稳产百万吨13年,累积生产原油2746.4×104t,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

盆内各凹陷勘探程度差异很大,勘探主要集中在江陵、潜江、沔阳三凹陷,截至2003年底,江汉盆地共完成二维地震39348.742km,三维地震3050.929km2;平均二维地震覆盖率为1.08km/km2,三维地震覆盖率为0.08km2/km2;钻探井1395口,进尺295.7491×104m。

(三)评价方法、思路、原则及组织实施

此次资源评价由江汉油田分公司组织实施,以类比法、统计法为重点预测油气资源,最后通过特尔菲法综合预测江汉盆地油气资源量。从预测结果看,总体上符合客观实际。

对于江陵、潜江、沔阳凹陷钟潭、习家口、王广、荆州等较高勘探程度油气聚集区,在“三次资评”盆地模拟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油藏规模序列、广义帕莱托、发现过程、地质模型和统计模型、沉积体积速率法、勘探效率及趋势预测等方法,测算了远景资源量和地质资源量。对于江陵、潜江、沔阳凹陷公安、陵北等较低勘探程度油气聚集区,在“三次资评”盆地模拟基础上,采用类比法。以凹陷和区带为单元,建立了一个凹陷、四个区带类比标准区,同时对类比标准区地质风险进行了分析解剖;以凹陷和区带为单元,选择了四个凹陷、九个区带类比评价区,同时对类比评价区地质风险进行了分析解剖。江汉盆地的特殊段———盐间段,由于勘探程度很低,主要采用盆地模拟法,辅以统计法或沥青“A”法。

(四)主要成果

建立了江汉盆地油气资源序列。其中预测远景资源量为5.7862×108t、地质资源量为4.7224×108t,可采资源量为1.0880×108t,平均资源丰度1.30×104t/km2。

查明了江汉盆地油气资源分布。从各凹陷资源分布看,潜江凹陷资源量最大、丰度最高,地质资源量为2.9420×108t,占盆地总地质资源量的62.3%,资源丰度9.08×104t/km2;其次为江陵凹陷,地质资源量1.0361×108t,占江汉盆地的21.9%,资源丰度1.4×104t/km2;外围凹陷的资源量相对较小。从各区带的资源分布来看,以王广油气聚集区最大,地质资源量0.9244×108t;从资源分布层位看,潜江组资源量最大,地质资源量达2.4985×108t,占盆地总资源量的52.9%。

预测了江汉盆地资源品位、深度分布。预测表明,江汉盆地常规油、低渗油占的比例较大。常规油地质资源量2.3461×108t,占总资源的49.7%,低渗油地质资源量为2.2512×108t,占总资源的47.7%,重油占的比例最小。资源深度分布预测表明,江汉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浅层,小于2000m的地质资源量为2.5051×108t,占总资源的53%,2000~3500m的地质资源量为1.9734×108t,占总资源的41.8%。

勘探效率及趋势法预测江汉盆地未来15年砂岩段油气资源发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6~2010年为1177×104t、2011~2015年为1003×104t、2016~2020年为861×104t。

根据凹陷、区带资源评价结果,对江汉盆地近期及中长期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如下建议:滚动勘探潜江凹陷潜江组砂岩油藏,展开勘探新沟咀组,战略突破新层系、新领域,即潜江凹陷潜江组深层、白垩系次生油气藏、潜江组鲕粒灰岩、盐间非砂岩特殊油气藏和古潜山。

二、油气地质条件

(一)地质概况

1.评价单元

(1)评价单元。

江汉盆地油气运移聚集总体上受二级构造单元控制,且成为相对独立的成油气系统。根据成油气条件及成油气系统特征,江汉盆地可划分江陵、潜江、沔阳、小板、陈沱口等10个油气聚集单元,其中勘探、研究程度较高的潜江、江陵、沔阳凹陷,根据排烃槽理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5个次一级的油气聚区。因此,凹陷级的评价单元为10个,区带级的评价单元为15个。

(2)评价的层系。

砂岩段: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Eq)、新沟咀组(Ex)、沙市组(Es)和白垩系渔洋组(Ky),重点评价潜江组和新沟咀组的资源潜力。

盐间段:古近系潜江组潜1+2、潜3、潜4段,重点评价潜1+2、潜4段资源潜力。

2.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基底结构和构造特征、白垩—古近—新近系构造和沉积演化、现今构造格局等综合因素,将江汉盆地划分为十一个凹陷和四个凸起(图8-6-1,表8-6-1)。

图8-6-1 江汉盆地构造单元与评价单元划分图

表8-6-1 江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表

3.地层

该盆地是我国陆相盆地中典型的盐湖含油盆地,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白垩系—古近—新近系盆地。上白垩—古近—新近系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上白垩统渔洋组(K2y);古近系沙市组(E1s)、新沟咀组(E2x)、荆沙组(E2j)、潜江组和荆河镇组(E1jh);新近系广华寺组(N1g)(图8-6-2)。盆地岩性以暗色砂泥岩,膏岩、芒膏为主,广华寺组偶有灰岩沉积。渔洋组与下伏下白垩统潭口组呈整合接触或与前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广华寺组与下伏荆河镇组为不整合接触。

盆地发育两个成盐期,形成了古近系新沟咀组下段、潜江组两套主力生油、成藏及勘探层系。

(二)烃源岩

1.烃源岩发育特征

江汉盆地存在四套烃源层,即古近系潜江组、新沟咀下段、沙市组上段和白垩系渔洋组。油源对比研究认为,江汉盆地主要油源层为潜江组潜三段、潜四段、新沟咀组下段,次要油源层为潜江组潜一段、潜二段、沙市组上段,可能油源层为白垩系渔洋组。

潜江凹陷潜江组烃源岩厚度一般200~1500m,蚌湖一带为继承性沉降中心,烃源岩最发育,蚌湖向斜带厚度可达1200~2000m。另外,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烃源岩也较发育,厚度一般200~800m,而在蚌湖向斜带为800~1000m,潜南地区稍薄,为600~800m。

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以潜江、江陵凹陷分布最广、厚度最大,一般50~200m,烃源岩具北薄南厚的特点。主力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资福寺向斜、总口向斜和潘场向斜带;新沟咀组烃源岩较集中,主要发育于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及泥隔层段。

沙市组上段烃源岩在江汉盆地江陵、潜江、沔阳凹陷厚度大、分布广,一般50~175m,分布面积分别为3351km2、2450km2和1706km2,主要分布于资福寺向斜、总口向斜、潘场向斜和白庙向斜带。

江汉盆地潜江、沔阳、小板凹陷白垩系渔洋组烃源岩厚度较小,一般为10~70m,主要生油中心位于总口、潘场等向斜带。

2.烃源岩地化特征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烃源岩具有:①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烃含量分别为1.06%,0.3327%和1138mg/L;②生油母质好,以偏腐泥型为主,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分别占56%、25.5%、16.2%和2.3%;③主要生油中心位于蚌湖向斜带;④凹陷北部烃源岩由盐间段和砂泥岩段两部分组成,砂泥岩段烃源层位主要为潜三、潜四段;盐间段烃源层位主要为潜一、潜二段、潜四下段,其中潜一、潜二段主要为未熟烃源岩;凹陷南部虽然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但是这些烃源岩都位于无砂岩分布区,属于盐间段烃源岩,且处于未熟—低熟热演化阶段。

图8-6-2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新近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新沟咀组下段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烃含量分别为1%、0.0731%和431mg/L;生油母质较好,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分别占14.3%,23.9%、29%和2.8%;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Ro一般为0.8%~1.5%。

沙市组上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烃含量分别为0.6%、0.0380%和173mg/L;生油母质较差,以偏腐植型为主,ⅡA型、ⅡB型和Ⅲ型分别占30.2%、14.0%和55.8%。

白垩系渔洋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烃含量分别为0.58%、0.0385%和218mg/L;生油母质较好,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分别占11.9%、16.7%,30.9%和40.5%。

3.生烃潜力

生烃模拟显示,江汉盆地四套烃源岩生油总量为101.0976×108t,其中潜江组生油总量为70.4616×108t,占全盆总量的69.7%,新沟咀组下段生油总量为20.3176×108t,占全盆总量的20.1%。盆地潜江组盐间烃源岩生油量达43.0385×108t,约占潜江组生油总量(砂岩段+盐间段)的3/4,反映出盐间烃源岩巨大的生烃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

全盆各凹陷以潜江凹陷生油量最大,为65.8521×108t,占总量的65.1%,其次为江陵凹陷达22.2955×108t,占总量的22.1%。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带生油强度最大,为50×104~650×104t/km2,为盆地潜江组主要生油区;江汉盆地潜江组主要生油期位于潜一、二段沉积期到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新沟咀组下段—沙市组上段主要生油期位于荆沙组沉积期到潜江组沉积末期。

(三)其他成藏条件

1.储集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主要由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裂缝性泥岩等构成,其中砂岩储集层是主要类型。潜江组主要为砂岩储集层,新沟咀组目的层则仅有砂岩及火山岩两种类型。

潜江组砂岩主要分布于潜江、江陵凹陷,其中潜江凹陷物源来自北部,砂岩呈北厚南薄趋势,近物源的钟市、潭口、渔薪地区等砂岩最发育,钟市地区最厚达500m以上,江陵凹陷以近物源的大路口砂岩最发育,达300m以上,向东逐渐减薄,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

新沟咀组砂岩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三个凹陷,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主要集中于新沟咀组下段。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有一定影响。

2.保存条件

江汉盆地发育两套区域性泥质岩和泥岩—盐岩盖层,即新沟咀组上段泥岩和潜江组一、二段泥岩—盐岩层。

新沟咀组上段泥岩一般厚300~400m,全区稳定分布,以滨浅湖泥质沉积为主。该套泥岩与下伏的新沟咀组砂岩构成了区内重要的储盖组合。潜江组泥岩—盐岩盖层,特别是潜江组一、二段的泥岩和盐岩层,形成于半深湖和盐湖环境,在潜北地区分布广泛,厚度达1000~2000m,是盆内一套良好的盖层,这套盖层与下伏的潜二、三、四段的砂岩构成盆内最重要的储盖组合。

另外,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发育多韵律膏盐层,其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其落差数十、数百甚至上千米,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有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

3.生储盖组合

根据烃源岩、储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江汉盆地可划分四套生储盖组合,即潜江组生储盖组合、新沟咀组生储盖组合、沙市组生储盖组合、白垩系生储盖组合,其中潜江组一、二段的泥岩和盐岩盖层与下伏的潜二、三、四段的砂岩构成盆内最重要的储盖组合。

(四)油气运聚规律

邻近生烃洼陷的继承性古隆起和斜坡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和汇集区,潜江凹陷的王广中央古隆起带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有利生烃中心控制油气田平面上分布,潜江凹陷蚌湖(Eq)、吊堤口、沔阳凹陷白庙及江陵凹陷梅槐桥—资福寺(Ex)洼陷是江汉盆地有利的生、排烃中心,受其控制,其周缘已发现了26个油田。主力烃源层系控制油气纵向富集。江汉盆地有四个含油气系统,其中潜江组、新沟咀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油母质类型好,是江汉盆地两套主力烃源层,受主力生烃层控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富集于潜江组、新沟咀组。

三、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

(一)方法体系

本次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强调多种方法的配套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在高勘探程度的潜江凹陷,以统计法、成因法为主,在低—中勘探程度的江陵等地以成因法、类比法为主,而在低勘探程度枝江、云应、荆门、汉水、河溶凹陷,以类比法为主(表8-6-2)。

(二)关键参数取值

1.统计法

主要采用油田规模序列法,发现过程模型法,广义帕莱托法,地质模型与统计模型综合法。

油田规模序列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参数设置主要是评价区最大、最小油藏规模选取及合理的油藏分段排序。本次油气资源预测各评价区最小油藏规模取1×104t,而最大油藏规模的取值主要根据评价区已探明的最大油藏并结合其勘探程度来合理取值。油藏规模序列法在合理设置最大、最小油藏规模的基础上,预测的地质资源总体可信度较高。

表8-6-2 江汉盆地各凹陷资源评评价方法选择表

发现过程法预测油气资源,最主要的设置参数是预测区最小、最大油藏规模,勘探效率系数β、帕莱托分布系数k。其中最小、最大油藏规模设置原则在前面油藏规模序列法中已叙述,而勘探效率系数β、帕莱托分布系数k选择则是通过计算、拟合得出的。发现过程法预测总地质资源与已探明的储量接近,资源探明率大多>90%,可信度差,说明该方法在江汉盆地不适用。

广义帕莱托法预测油气资源,要求评价区已探明油藏最好要达25个以上,最主要的设置参数是评价区最小、最大油藏规模及寻找合理的分组点,从而使油藏规模中位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油藏分组要达5个以上。广义帕莱托分布法受油藏个数及中位数的限制,满足条件的评价区不多,总体看有的评价区预测的效果好,有的偏差一些。

地质模型与统计模型综合法预测油气资源最主要参数是设置评价区最小、最大和众数油藏规模及合理给定评价区的最少、最多和众数油藏规模数。评价区最小、最大油藏规模设置原则前面已述,而众数油藏规模和油藏个数主要在实际探明众数油藏规模的基础上减小,油藏规模分布模型、个数概率模型均选择正态分布。地质模型及统计模型法总体在合理设置了众数规模基础上,预测的效果较好,可信度较高;沉积岩体积速度法由于受方法的限制,预测结果粗略,可信度较差。

2.类比法

类比法预测油气资源最主要参数是标准区油气资源丰度概率分布、标准区地质风险评价总分、类比区地质风险评价总分。其中地质风险评价是通过对盆地油源条件、储层条件等五大类及其包含的27个子项成油气地质参数分析,考虑各参数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从中优选出21个子项影响重要的参数,该评分标准体系来源于新一轮资评项目办;油气资源丰度预测主要利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广义帕莱托法、地质模型与统计模型综合法预测,该三类方法参数选取前已叙述。

类比法预测油气资源标准区选择在盆地的“三高”地区,而待评价类比区总体勘探程度低、其21项地质条件认识程度粗略,加之标准区与待评价类比区的成油气条件往往差异较大,因此预测的可信度一般。

江汉盆地选择勘探程度较高的潜江凹陷作为类比标准区,根据含油层系分布的不同,潜江凹陷又分为潜北(Eq)与潜南(Ex)地区,潜北地区具作为江汉盆地潜江组凹陷类比标准区,潜南地区作为江汉盆地新沟咀组凹陷类比标准区。区带级标准区选择了潜江凹陷内钟潭、王广、习家口和拖市油气聚集区。

3.成因法

本次油气资源评价成因法重点为盆地模拟法,它包括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运聚史五个模型,各模型的参数通过实际测试、研究分析和大量数据统计三类方法获取的。

江汉盆地三次资评盆地模拟预测系统为北京勘探院和美国Plata公司研制的盆地模拟系统软件(BASIMS、BasMod)。盆地模拟基础工作较扎实,预测结果基本反映了各凹陷、层系的勘探潜力且与其勘探程度及资源探明率相一致,因此较可信。

江汉盆地四套烃源层演化程度不一,未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定为0.60%;新沟咀组下段成熟主力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定为0.6%,潜江组成熟主力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定为0.4%;一般成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定为0.4%。

产油能力依据江汉盆地四种类型的未熟和低熟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得出的结果为主。

江汉盐湖盆地油气藏聚集效率分砂岩常规油气藏、盐间非砂岩特殊油气藏两种。砂岩段油藏,采用网格统计、油藏规模序列、圈闭发现、探井成功率等多种方法进行重点解剖,然后采用地质类比的方法类推低勘探程度区(非标准区)的油气聚集系数;盐间非砂岩油气藏,选取勘探程度较高、油气富集最好的王广地区作为标准区,采用热模拟与氯仿沥青“A”结合法、烃含量浓度差法、效孔喉体积法、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毛管压力曲线法等方法对排聚系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然后采用地质类比法确定其他地区的排聚系数。

4.特尔菲法

新一轮江汉盆地地质资源量预测,主要通过专家对不同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评价打分加权,最后利用特尔菲法把不同方法预测的资源量综合加权而成。其预测参数主要包括:统计法(油田规模序列法、发现过程模型法、广义帕莱托法、地质模型与统计模型综合法)、类比法(沉积速率法、面积丰度法)、成因法(盆地模拟法、氯仿沥青“A”法)预测的不同概率资源量。专家对不同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评价打分权值。

特尔菲法预测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了各种方法预测成果,同时充分发挥了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因此,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

四、资源评价结果

(一)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1.远景资源量

盆地模拟、氯仿沥青“A”法、沉积速率法综合预测江汉盆地远景资源量为5.7862×108t,其中潜江凹陷远景资源量较高达3.8334×108t,占盆地远景资源量的66.3%,纵向上潜江组远景资源量较高,为3.4032×108t,占盆地远景资源量的58.8%,各凹陷、层系远景资源量预测结果见表8-6-3。

2.地质资源量

江汉盆地各层系、各地区勘探程度不同、资料参数不一,统计法、类比法并非适用于江汉盆地所有层系、地区,因此,本次地质资源量预测是统计法、类比法、成因法与特尔菲法的综合成果(表8-6-4)。

3.可采资源量

江汉盆地可采资源量预测结果见表8-6-5。其中江陵凹陷地质资源量为1.0361×108t,可采资源量为0.2695×108t;沔阳凹陷地质资源量为0.2407×108t,可采资源量为0.0518×108t;潜江地质资源量为2.942×108t,可采资源量为0.9424×108t;小板地质资源量为0.1187×108t,可采资源量为0.0259×108t。

表8-6-3 江汉盆地远景资源量预测数据表 单位:108t

备注:除特殊注明外,远景资源都为盆地模拟法预测。

表8-6-4 特尔菲法预测江汉盆地总地质资源量汇总表 单位:108t

备注:外围凹陷K-E资源暂归K统计。

表8-6-5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新近系石油可采资源预测表 单位:108t

(二)油气地质分布

1.油气资源平面、纵向分布

江汉盆地总地质资源量为4.7224×108t,从各凹陷资源分布来看,潜江凹陷资源量最大、丰度最高,地质资源量2.9420×108t,占盆地总资源量的62.3%,资源丰度9.08×104t/km2;其次为江陵凹陷,地质资源量1.0361×108t,占江汉盆地的21.9%,资源丰度1.91×104t/km2;外围凹陷的资源量相对较小。

从资源分布的层位来看,潜江组资源量最大,地质资源量达2.4985×108t,占盆地总资源量的52.9%;其次为新沟咀组下段,地质资源量1.4871×108t,占总资源的31.5%,渔洋组、沙市组上段资源量较小。

2.资源品位特征分布

已探明石油品位特征分析统计显示,江汉盆地油气主要为常规油、低渗油,约占全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93.6%。重油(密度大于0.934g/cm3)主要分布盆地较浅的广华寺组、潜江组;低渗油(储层渗透率小于50×10-3μm2)主要分布于新沟咀组,该油组埋深相对较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差,该油组探明石油中有56.8%为低渗油,潜江组介于两组之间,埋藏适中,油气主要为常规油,该油组探明石油中有76.5%为常规油。

江汉盆地重油与埋深关系分析显示,油层深度大于980m时,石油主要为常规油,小于980m时,预测时小于此深度的石油主要为重油。江汉盆地储层渗透率与埋深关系,潜江组深度大于2870m,新沟咀组深度大于2150m,储层渗透率小于50×10-3μm2,因此,大于该深度的油气资源都预测为低渗油。

江汉盆地油气资源品位特征,综合利用了已探明石油特征、石油品位特征与深度关系、现今探明圈闭深度分布及勘探层系构造图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江汉盆地油气资源品位主要为常规油、低渗油,达97.4%,其中常规油地质资源量2.3461×108t,占总资源的49.7%,低渗油地质资源量为2.2512×108t,占总资源的47.7%,重油占的比例最小,小于5%。不同层位油气品位特征不同,其中白垩系、沙市组、新沟咀组主要是低渗油、常规油为主;潜江组砂岩段主要以常规油为主,达83%,潜江组盐间油气资源全为低渗油,随着埋藏深度的减小,全盆重油资源较少,但随深度变浅,含量呈逐渐增大趋势(表8-6-6)。

3.资源深度、地理分布

江汉盆地内油气资源基本分布于平原地理环境。

综合利用已探明石油深度分布、现今探明圈闭深度分布及勘探层系构造图,江汉盆地油气资源深度分布预测结果表明(表8-6-7),江汉盆地的油气资源深度分布主要为中浅层,其中小于2000m的地质资源量为2.5051×108t,分别占总资源的53%,2000~3500m的地质资源量为1.9734×108t,占总资源的41.8%;不同层位深度分布特征不同,白垩系、沙市组深度分布延伸范围广,在深层大于3500m上也有分布,而潜江组、新沟咀组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3500m深度范围内。

表8-6-6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新近系油气资源品位预测表 单位:108t

表8-6-7 江汉盆地白垩—古近—新近系油气资源深度分布预测表 单位:108t

五、勘探建议

(一)油气资源潜力

江汉盆地勘探效率及趋势法预测主要利用三种地质模型进行预测,单井发现率法、进尺发现率法、年发现率法。综合预测江汉盆地未来十五年的勘探趋势2004~2020年可发现地质储量3535×104t,平均每5年可发现地质储量1040×104t(表8-6-8)。滚动勘探潜江凹陷潜江组砂岩油藏,其剩余资源量仍达6511×104t,是目前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层系。要进一步深化王广、钟潭油气聚集区的勘探。在习家口油气聚集区寻找“三小”构造油藏。在张港、周矶油气聚集区寻找以岩性为主的油气藏。

表8-6-8 江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表 单位:108t

续表

江汉盆地新沟咀组目前发现油田10个,探明储量3971.4×104t,地质资源量14871×104t,剩余地质资源量10899×104t,资源探明率仅26.7%(图8-6-3),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是发现含油新区带和新区块的有利层系。

图8-6-3 江汉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图

近期重点应对江陵凹陷梅槐桥生烃洼陷周缘的荆州、陵西油气聚集区东部加强地震勘探,落实有利目标。主攻荆州、马王庙油气聚集区勘探。深入坚持公安、拖市、新沟老新、杨林尾油气聚集区的勘探。

(二)勘探方向和建议

战略突破新层系、新领域,是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

(1)区内白垩系具有一定的成藏条件,其勘探程度较低,地质认识深度不够,是值得探索的勘探新领域。

(2)江汉盆地潜江、小板凹陷潜江组地层鲕粒灰岩发育,先后在潜江凹陷的丫2、浩52井和小板凹陷板1井获得工业油流,其中板1井获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2×104t,显示了潜江组鲕粒灰岩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3)潜江凹陷潜江组深层目前勘探的重点是蚌湖生油洼陷及周缘,面积约140km2,具有很好的生油条件,而蚌湖生油洼陷邻近物源方向的区域砂体相对发育,具有形成岩性油藏的条件。

(4)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内烃源岩发育,受盐层阻隔,生成油气滞留其中,形成自生自储式特殊盐间非砂岩油藏,盐间非砂岩油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达8410×104t,且分布区域、层系清楚,目前仅获探明储量155×104t,资源探明率很低,因此勘探潜力较大。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针对盐间特殊的低孔低渗塑性储层开展攻关,认识渗流机理,改善钻采工艺。

(5)江汉盆地古潜山较发育,均为受大断裂控制的断块山,主控断裂前缘为盆内各凹陷古近系不同层组的生油洼陷,具有较好的侧向近距油源,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六、小结

江汉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建立了本区油气资源评价体系,选取了适用于本区的评价方法,计算了油气资源量,江汉盆地总地质资源量为4.7224×108t,从各凹陷资源分布来看,潜江凹陷资源量最大、丰度最高,地质资源量2.9420×108t,占盆地总资源量的62.3%,资源丰度9.08×104t/km2;其次为江陵凹陷,地质资源量1.0361×108t,占江汉盆地的21.9%,资源丰度1.91×104t/km2;外围凹陷的资源量相对较小。并分析了油气资源分布,预测了资源品位特征及本区未来15年砂岩段油气资源发现趋势。资源预测结果表明,江汉盆地虽经四十余年勘探,但仍具一定的勘探潜力。

黄石的经济

黄石农业耕地面积180.63万亩,人均0.69亩;林地面积254.70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麻类、糖类、果类,如苎麻、棉花、甘蔗、柑橘、桃、李、杏等。蔬菜主要品种有油菜、菠菜、大白菜、四季豆、黄瓜、南瓜、莲藕。畜牧业以生猪、鸡、鸭为主。水果主要品种有柑橘、桃子、梨子、李子、柿子等。渔业以养殖、捕捞为主,休闲渔业为辅,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水面467.13平方千米。

名优特农产品有阳新的苎麻、吴茱萸、杏鲍菇、山茶油、湖蒿、金银花、柑桔、枇杷、金竹云峰茶、紫甘薯、网湖瘤丽蚌、阳新屯鸟、春鱼,大冶的红心薯、黄金湖淡水鱼、大董杂果、保安水芹菜、沼山狗血桃、金山店向阳李、绿壳鸡蛋、保安湖王蟹、黄金湖嘎子窖鱼、宝峰优质大米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富川牌山茶油、香麻油、长丰园牌富春香米、丰园红米、春潮牌湖蒿、杏鲍菇、金柯辣椒、灵溪豆豉、九味牌老家牛肉、楚仙鱼面、中国劲酒等。 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市已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有11家企业入围湖北百强,数量稳居湖北前三。同时,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华新水泥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黄石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工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大冶灵成工业园等7个省级工业园区。

黄石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华新水泥、湖北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美岛服装、大冶特钢、中国劲酒、东贝集团、湖北新冶钢、三环锻压、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铝华中铜业、武钢大冶铁矿、金山店铁矿、灵乡铁矿、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三丰智能、邦柯科技、陈贵矿业、湖北三鑫金铜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2011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353.24亿元,比上年增加17.72%。主要产品有纺织服装、冶金、机电、化工、鞋类、医药保健、轻工食品及其他等8类500多个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7.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5亿美元。

2014年,武商购物中心、摩尔城等项目建成开业,万达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苏宁易购等知名品牌签约落户,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成运营,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陈经

一、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就是白人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有一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中国不但先后和美苏两个发生过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甚至遇到苏美两国制定共同瓜分中国的情况,所以亡国的危险时刻勒在中国的脖子上,一个绝对完整,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就成了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几名。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

为什么完整工业体系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如果工业体系对外依赖,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冲突中,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不要看中国很多东西仍然需要进口(比如芯片),如果真的被切断了供给,中国仍然可以生产低端芯片可供使用,尽管良率比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撑工业体系还是够的。

所以,完整工业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威胁该国,他们都没有能力通过贸易禁运就打垮该国的经济体系。这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由于一国产业比较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从外国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往往还要支付关税)。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当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但对国家安全有好处,还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现在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比较勉强。日本算半个,受自然资源限制比较严重。其中美国和欧盟最强,基本上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在基础材料、精密仪器、电子等方面水平虽然堪用,但确实较差。俄罗斯退化较严重。

美国很多东西不生产,并不是它不能生产。只是生产无利可图。具体的技术,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时刻,美国依然能够恢复相关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巴统”的存在,八十年代末开始武器禁运。北航买不到正版的adobe,美国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尔向中国出口XEON处理器。呵呵,自由市场下居然有禁运。(坐观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学们知道“巴统”是啥吗?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巴统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简称,正式名字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禁运物品列表后来被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延续至今。)

制造业。据说某五轴出来后,外国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而且,国产五轴据说还各种糙。

但这东西差100年,那是别人吃肉你喝西北风。差60年是别人吃肉你喝剩汤。差10年,你还是喝汤,但人家也只能跟着喝汤了。

这东西急不来,就耗着吧。要做好继续亏本几十年的决心。看的不是自己的产品赚多少,而是进口产品价格能不能腰斩再腰斩。

再举通信行业的,来说说交换机吧。15年前,一块板20万。10年前,10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这个结果一出来,进**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

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隐忍着。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

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同样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行业的。看看欧美国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2005年西门子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补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GE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就是减速机,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GE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GE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几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业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三、你以为制造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唯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举大家熟知的行业举例,并进行粗浅的讨论。

1、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1999年3月运营。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里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

1、齐鲁第二化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6年7月建成,投资26303万元;

2、四川化工厂?1974年5月开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资16012万元;

3、泸州天然气化工厂?1974年4月开工,1977年3月建成,投资20642万元;

4、大庆化肥厂?1974年5月开工,1977年6月建成,投资267447万元;

5、沧州化肥厂?1973年7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24312万元;

6、辽河化肥厂?1974年6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34342万元;

7、云南天然气化工厂?1975年1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18759万元。

8、栖霞山化肥厂?1974年9月开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资32128万元;

9、安庆化肥厂?1974年3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40526万元;

10、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1976年1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17185万元;

11、洞庭氮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9年7月建成,投资31329万元;

12、湖北化肥厂?1974年10月开工,1979年8月建成,投资29875万元;

13、广州化肥厂?1974年12月开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资50739万元;

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300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第一个,液晶面板行业。

2004年,我在某国企当15inch面板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mask定材料,2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的预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这时候市场价格260美金。6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160美元,我们的成本是180美元,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关系在2005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1块钱,中国的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20块钱。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BOE、tianma、SVA、TCL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第二个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类气体的供应。他们的报价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25000以下。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们用31000的价格买。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27000卖给你们。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40000以上的。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而所谓的反垄断,过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略物资对中国禁运。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6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过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第四、五章请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