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会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2.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3.俄罗斯与中东、中亚产油国的利害关系

为什么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会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中东油价和俄罗斯油价_中东油价和俄罗斯油价一样吗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促进石油资源的节约,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鉴于上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应该说,近期世界石油价格平均水平是温和上涨,并非暴涨。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全球共有200种以上的原油品种,由于品质、产地不同等因素,其价格也是不同的。 近期石油价格暴涨是石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其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第二,世界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但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主要来自高硫重质原油产量的增长。欧佩克(OPEC)及其他石油生产国近期增产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高硫重质原油。我们判断国际原油未来的趋势是,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将裹足不前,而高硫重质原油的产量将大幅增长。 第三,过去十年,全球炼油工业投资不足导致目前加工能力短缺,尤其是二次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情况导致炼油厂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急增,而对高硫重质原油的需求有限,造成低硫轻质原油和高硫重质原油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全球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猛增,促使其标杆原油系得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暴涨。由于低硫轻质原油增产潜力有限及二次加工能力难以短期内提高,这种状况将会持续数年。这种状况导致世界炼油工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够加工高硫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利润会大幅上升,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的炼油厂将会出现严重的亏损。这种情况将会促使全球范围加大在炼油工业上的投资,尤其是在扩大二次加工能力上 。 第四,欧佩克寡头垄断。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从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2月10日宣布的减产消息更使油价涨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第五,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了石油产品市场需要强劲增长,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依赖性增大。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美国去年经济也开始复苏,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并导致其库存水平不断下降,一季度其商业原油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新低点,目前美国原油库存比五年平均数低2000多万桶,低于美国石油理事会认定的2.7亿桶的"最低库存运作点"。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 第六,主要产油地区势不稳定。伊拉克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石油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伊拉克会迅速恢复生产并增加出口,从而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石油生产与出口设施仍然经常遭到武装分子的破坏,其石油出口量距战前的每天200万桶还有很大差距,而国际市场也没有出现因伊拉克恢复出口而导致油价大幅下滑的局面。委内瑞拉是欧佩克第五大产油国,每天向美国出口170万桶石油,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15%。由于委内瑞拉政局动荡,委美关系持续恶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再警告美国不要干涉其内政,否则将切断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查韦斯的表态显然助长了油价的上扬。另外,3月11日的西班牙爆炸事件和3月22日的以军暗杀亚辛事件使中东局势更加紧张,为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价格水平上升,是石油价值回归的体现。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类对其消费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供给趋势是越来越少。因此,其价值将越来越高。尽管勘探和开采技术进一步提高,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新油源供开采。但是开采难度的增加将会使开采成本增高,进而会促使原油价格升高。例如北美地区原油的平均开采成本从1999年的5美元/桶上升到了11美元/桶,欧洲则从11美元上升到18美元。虽然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巨大,但新油田的开采成本将会比10年前提高100%。因此,除非世界经济衰退或革命性地发现新的替代能源,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很难改变。考虑到轻质原油将持续供不应求,及冬季用油高峰即将来临,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将会居高不下,异常的寒冷天气及炼油厂发生停产事故等因素都可能会刺激其价格冲上60美元/桶。依据有关权威的研究,全球油气资源可供消费170年,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面临石油供应短缺,但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是难以改变的发展趋势.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俄罗斯与中东、中亚产油国的利害关系

一、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

世界上有五个主要石油开采区:中东、非洲、北美、欧洲(北海和俄罗斯)、亚太。里海有望成为第六大石油开采中心和净出口地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75%,从而可以控制能源进口国的石油供应。中东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4%,石油输出组织成员国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6%,上述以外的石油输出国占16.0%。因此,非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原苏联境内的石油蕴藏量,特别是里海地区对石油进口国来说,具重要意义。

近几年,由于环保及石油价格等因素,天然气成为人们关注青睐的对象。70%以上的天然气集中在原苏联和中东,已探明的最大的天然气矿区分布于俄罗斯与独联体,伊朗和卡塔尔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在管道运输方面,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伊朗和俄罗斯仍然是传统的四强。在液化天然气方面,埃及、阿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列入出口大国。目前,中东地区国家每年出口液化天然气在400亿立方米以上,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3%。

俄罗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都非常善于与周边国家组成联盟。俄罗斯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协调价格、增减产等方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力求与中东、北非等能源出产国展开全面合作。俄罗斯公司已进入沙特市场并已与沙特签署一项石油和天然气合作的框架协议。两国达成协议:共同控制石油供应,以维持油价。

俄罗斯与卡塔尔这个中东天然气大国也保持紧密联系,卡塔尔的石油储量为152亿桶,天然气储量为11.2万亿立方米,并且在石油输出组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双方也已确认了加强双边能源合作的意愿。

伊拉克战后许多俄罗斯石油公司迁移到约旦,约旦是通往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和沙特北部的通道,两国希望合作开发伊拉克项目以及建设连接伊拉克和约旦的新管道。

此外,俄罗斯与阿尔及利亚也保持紧密的联系,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天然气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进行了会谈,同意近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一个集团,占据液化天然气市场上的老大的地位。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4.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八位,最新数据显示该储量可增至8万亿立方米,阿尔及利亚天然气产量有望位居世界第四。阿尔及利亚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第二大出口商,俄罗斯则位居第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几乎全部依靠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和挪威三国。阿尔及利亚与俄罗斯有望组建天然气集团,形成一个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类似的天然气输出组织。俄罗斯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个石油卡特尔正密切合作着。

综上所述,俄罗斯在中东有重大利益,俄罗斯除了与传统国家伊朗外,还与沙特、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保持互动,并与一些国家结盟。美国借反恐之机进入伊拉克,无外乎是为了海湾地区的石油,这严重威胁到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恢复起来的俄罗斯正在与美国展开能源争霸。

二、中亚与美国能源合作的俄罗斯因素

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东西方较量的前沿,俄罗斯视中亚为传统的后院,不容其他国家染指。“9·11”事件后,美国进入中亚,改变了该地区的战略格局,随即美国支持的“”席卷了大部分独联体地区。俄罗斯利用手中的石油天然气与美国展开了新一轮能源争霸,中亚成为能源争霸的前沿,为此俄罗斯将加大对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投资。

中亚与独联体其他国家一样,正在形成自己的能源利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该地区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又是过境运输国,俄罗斯为中亚能源出口国提供油气过境运输服务,围绕管道铺设权和利用海上终端站出口油气形成了激烈争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介入其中,与俄罗斯展开了新一轮能源争霸。美国为削弱俄罗斯中亚能源老大地位,修建了世界上最长且“最具政治意义”的油管巴—第—杰石油管道。它连接里海和地中海的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汉(土耳其),该管道的建设目的主要是把阿塞拜疆生产的里海石油通过管道直接运到土耳其的地中海城市杰伊汉,然后直接用船只装运到欧洲和美国。首先,它将成为里海深处的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重要的一条石油出口路线。巴—第—杰石油管道对于位于管道终点的土耳其来说,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巴—第—杰石油管道的投入运营,土耳其将成为东西石油运输的大通道,控制过境管道会加强其在外高加索和中亚的影响力,在里海石油的外运上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巴—第—杰石油管道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它的修建使得美国在中亚获得了一条能够避开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线路。美国、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均强调该管道的地缘政治意义,它能加强里海国家的独立性,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影响。美国一直积极实施其欧洲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美国提出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计划旨在把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绕过俄罗斯,直接输入欧洲。

据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运输公司称,2008年俄罗斯过境哈萨克斯坦运输本国天然气的总量将超过470亿立方米,中亚国家天然气总量将超过540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运输公司成立于2000年,现有输气管超过1.1万千米,年输气量达到1900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哈俄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这种合作包括哈萨克斯坦石油通过俄罗斯石油管道向国际市场出口以及两国联合加工石油原料。哈萨克斯坦完全赞同过境俄罗斯领土将哈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输送到海外。2008年哈萨克斯坦共出口石油5230万吨,其中有4200万吨石油是过境俄罗斯领土出口的。两国同时签署了包括共同建立国际铀浓缩中心在内的一系列政府间协议。俄哈石油核子能源合作上台阶,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有关共同建立全球首个国际铀浓缩中心的政府间协议。同时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指出,哈萨克斯坦致力于实现油气出口多向性。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罕默多夫也表示,土库曼斯坦将根据协议按时足量地保证沿里海管道项目所需天然气供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土库曼斯坦将放弃参加跨里海管道的建设。

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于2003年4月10日签署了25年的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在该协议框架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出口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和土库曼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相应期限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长期买卖合同。俄罗斯打算对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大的投资,在2007年前完成跨越哈萨克斯坦领土运输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该管道的工程造价为10亿美元。俄罗斯还准备投资改造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和建设到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然气管道,估计其工程的造价将在7亿~8亿美元。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通过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运输。根据政府间协议,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保证通过俄罗斯领土向乌克兰运送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除此以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还承担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运输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任务。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合作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双方就位于伊朗相邻的陆架油田达成协议,在德黑兰举行的里海国家首脑峰会上土库曼斯坦表示不允许单方面开采里海石油,与俄罗斯立场一致。另外,俄罗斯还计划投资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天然气领域。

围绕里海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问题,两场“能源峰会”同时落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就共建中亚规模最大的天然气输送设施达成一致;波兰、乌克兰、立陶宛、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五国首脑和哈萨克斯坦总统代表在波兰举行的非正式能源峰会,宣布成立能源问题国际工作组。两场“能源峰会”的背后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较量。一方面,俄罗斯力图继续掌控中亚能源的流向。中亚-里海地区是极具潜力的能源基地,石油储量高达328亿吨,天然气为18万亿立方米。

推进中亚及独联体国家能源工业的一体化是俄罗斯能源政策中的战略方针,因此俄罗斯利用能源外交紧紧将中亚控制在手里。2007年12月20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莫斯科签署了铺设里海沿岸天然气管道政府间协议,向俄罗斯输送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强俄罗斯对中亚天然气出口的控制。这条名为“Pricaspiysky”的新管道将沿里海东岸铺设,把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北上输送至俄罗斯的萨拉托夫地区,年输送能力为200亿立方米。管道使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直送俄罗斯,之后进入俄罗斯向欧洲运输网络的输气管道。媒体评论称,这是俄罗斯在该地区能源控制权争夺战中取得的又一胜利,并且再一次确定了欧洲能源出口大国的地位。中亚能源争夺战俄罗斯胜出,俄罗斯期望掌控中亚能源流向达到了目的。

三、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俄罗斯因素

按能源生产总量计算,中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清洁能源及进口集中于波斯湾地区是中国能源的主要问题。推进石油天然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保证中国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

中国与中亚有地缘政治关系,环里海大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非常重视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实现贸易值32.25亿美元。2006年中国通过阿拉山口进口原油量首次突破300万吨。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主要买主是俄罗斯、乌克兰和伊朗等。但中国被认为是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潜在消费者。2006年4月中土签订了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框架性协议。根据协议,从2009年起,在未来的30年内,土库曼斯坦每年将向中国供应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一天然气协议实际上仍处在纸面协议阶段,由于价格等问题尚未谈妥,以及管道必借道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所以要进入实施阶段还很困难。乌兹别克斯坦支持土库曼斯坦—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一项协议已于2006年签署。根据协议,土库曼斯坦自2009年起在30年内每年将向中国提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建设管道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天然气管道建设原则协议。从土库曼斯坦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应该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竣工,这意味着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项目会比俄罗斯提早两年登陆中国市场,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土俄天然气争夺中国市场的局面。俄罗斯专家认为:鉴于俄土的传统关系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在土库曼斯坦的实际影响力,中国要参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开发,必须是在俄罗斯的默许之下才能实现。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会冲击到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鉴于俄在该地区能源垄断局面,必须走中俄战略伙伴下的中亚合作。中国不宜过多依赖中亚能源,应在周旋的同时,坚持石油天然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

四、中亚油气资源国的能源外交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又是过境运输国家,各国经济政治利益不同,导致对外政策不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建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组建了中亚经济共同体,而乌兹别克斯坦则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建立了古阿姆集团,可谓中亚地区各国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中亚内陆地区没有出海口,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摆脱不了依附于某一大国的命运,中亚作为连接东西方交通乃至能源管道的通道,自身又拥有丰富的油气,备受世界瞩目,更是各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亚各国目前还没有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能源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