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三次工业革命”:明天的世界和中国

2.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启示?

3.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4.在日本召开的G8峰会,都有哪8个国家啊?

5.八国峰会是哪八个国家

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三次工业革命”:明天的世界和中国

法国汽油价格合人民币多少钱_法国总统补贴油价

对于中国公司,我有一个特别的提醒:未来20至25年内,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能源成本。这段时间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时期,能源成本将是决定性的。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发布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欧洲在这些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不久前我见到了韩国的李明博总统,他正在推行绿色能源计划,非常赞同韩国应当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积极准备。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这些情景会在什么时候成为现实?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尽快地走出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积极地采取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作用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缺陷,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

一、美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上个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同时开始萌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技术应用成本较高,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备经济性。新能源技术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的首选。

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9年2月15日,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其要点是在3年内让美国再生能源产量倍增,足以供应全美600万户用电,这是过去计划在30年内才能达到的目标。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拉动新能源上游产业如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多晶硅深加工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输送与用能产品的开发和发展;三是促进节能建筑和带有光伏发电建筑的发展。这不仅填补美国实体经济的空缺,使美国由消费社会转变为生产、消费并重的社会,而且可增加国内就业,降低污染排放物。尽管新能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目前来看,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成本仍然过高,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此,美国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在国际上,对减排温室气体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市场空间。在新能源产业尚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要想把它作为带头产业,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规则,提高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美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前,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然而,上台后,一改过去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较为高调。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现在正在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个协议,发达国家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加进去,因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新能源产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凸显美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否则有可能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使美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积极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也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创造国际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让美国从经济、外交、环境受益,而且能创造新的出口产业。

(二)在国内,从提高能效入手为能源产业创造市场

2009年3月26日,美国能源部推出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内容是由联邦政府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和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该计划的资金分为两部分,其中27亿美元是通过“固定拨款”直接拨付给有关单位,而其余部分则通过竞标方式授予中标单位。“固定拨款”的对象大致分为3类:一是约19亿美元直接分配给县市政府;二是约7.7亿美元分配给州政府、托管地和哥伦比亚特区;三是约5400万美元分配给印地安人原住民居住地。上述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节能改造”经费,如交通运输节能和建筑节能项目经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经费等。

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对电网改造投入110亿美元;对先进电池技术投入20亿美元;对住房的季节适应性改造投入50亿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并用3亿美元支持各州县采购混合动力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12年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25%。

在运用高科技手段发展节能产业的过程中,还打算启动一项每年对100万个低收入家庭实行能源增效的计划,该计划通过对居民住房采取增加绝缘材料的方法,以增强这些住房越冬御寒的性能。与此同时,他还在考虑对那些改造低效建筑、购买高效家电的家庭提供奖励,以刺激节能产业的发展。

二、日本:继续加强节能和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日本经济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和大量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影响长期处于低迷之中。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继续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进一步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

近期,日本一直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初步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一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二是信息家电、宽带网、IT领域,包括与因特网相关联的数字家电(如新一代液晶显示电视等)、各种高性能的服务终端与半导体、新一代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三是医疗、健康、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再生医疗(人体部分器官组织的再生)、新型药物等先进医疗产业,健康、美容的食品产业,生命基因信息解析等IT生物产业;四是纳米技术、纳米材料产业,主要为上述其他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广泛的实际应用。

日本95%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近年来油价不断上涨,重重压力迫使日本极力寻求开发新能源。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要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从2003年的4500亿日元增长到3万亿日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

2009年3月2日,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IT)紧急计划,目标为官民共同增加投资3万亿日元,新增40—50万个工作岗位,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4月9日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

三、欧盟:以“绿色经济”和“环保型经济”促进经济复苏转

与美国新能源产业有相似之处,欧洲重在提高“绿色技术”的水平至全球领先地位。欧洲在今年3月决定,在2013年之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2008年11月23日法国总统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荷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对可持续能源行业的投资和支持。欧洲议会也将欧盟2009年的预算向创新与就业等方面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创新方面的预算增长10%以上。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新闻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已于日前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欧盟委员会计划将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各项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欧盟新闻发言人表示,在1050亿欧元的这笔投资中,要保证欧盟用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结构成型,为欧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欧盟计划,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的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欧盟发展环保经济的做法促进节能型产品的生产制造和以提高能效为目的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例如,目前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挽救陷入危机中的汽车业时,规定将注入汽车业的资金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比如,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混合燃料汽车或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和产品生产。同时,政府辅以消费优惠或补贴政策,从而最终起到开发新产品、保持就业稳定,带动消费及扩大市场的总体目标。欧盟内部评估认为,对环保型经济相关的“绿色产业”每投入1欧元,至少会带来10欧元至50欧元的增加值,而这还不包括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和控制温室效应等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四、启示与对策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条件下,我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对现有产业节能的改造。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治理经济衰退的有效途径。由于经济低迷,民间资本投资意向不强,我国政府应通过制订一系列税收和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同时,要对进一步加强对节能消费品补贴,促进节能产品的市场开发和生产。

二是新能源发展要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发展模式。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对经济的带动主要表现在技术收益上,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还不具备市场条件,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方面,把我国拥有巨大的能源市场的优势用于促进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能源产业发展上面。

三是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我国新能源产业和节能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较大的体制障碍。随着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国在电价形成机制,电力运用与电网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并有可能阻碍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为此,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以体制变革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1月:伊拉克美军增兵

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增加了驻伊美军数量。这一决定会成为美国开始扭转形势的时刻,抑或只是失败的最后一搏,目前还言之太早。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回答。内战是否爆发在即?如果美国撤回增派的军队会发生什么情况?

即便如此,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增兵是一个重要事件。它表明布什已决定拒绝棘手被广泛视为美国撤军战略的“贝克报告”(Baker report)。到年底,伊拉克(特别是巴格达)暴力事件的减少,已开始说服一些对增兵持怀疑态度的人。即便获选呼声颇高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也拒绝承诺:到2013年美国将从伊拉克全面撤军。增兵事件显示,美国将长期驻军伊拉克。

2月:弗拉基米尔-(Vladimir Putin)的慕尼黑演讲

这位俄罗斯总统凭借一次不同寻常的愤怒演讲,表明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倾向。他在演讲中指责美国“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武力……使世界陷入了冲突的深渊”。的演讲预示了这样的一年:从科索沃导弹防御到军备控制及能源政策,俄罗斯在一切问题上都越来越自信。油价高企和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俄罗斯政府的信心。俄罗斯在海外的自信,与国内威权主义的日益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俄罗斯认为自己正在重新崛起,它希望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一点。

8月:信贷危机

今年夏季,美国住宅贷款危机爆发,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也许最终这“只是”一个金融和经济问题。若果真如此,信贷危机可能不该在本年度五大最重要地缘政治事件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美国消费者不断购买的能力一直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如果次贷问题使其陷入停顿,并间接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该事件将对全球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关系将会恶化;欧洲经济将承受压力,整个全球交易体系也是如此。美国将发现更难为其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埋单。我们应当记住:上世纪30年代政治动荡的背景,正是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

11月:中石油(PetroChina)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的确,有大把理由说明这件事有些虚幻。该公司在上海证交所发行的股份仅占其总股本的2.2%.该公司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市值的两倍),这当然反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不到一个月,中石油的市值就蒸发了三分之一(尽管其市值仍高于埃克森)。不过,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是中国企业,这一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象征性冲击力。中石油的成功并非侥幸。目前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4家是中国公司。

11月: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发动小型政变

如果你在列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你为何会挑选某个国家,而不是另一个国家呢?我有理由列举的事件包括: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辞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分裂;或乌戈-查韦斯(Hugo Chavez)在委内瑞拉全民公决中受挫;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AKP)大选获胜,结束了该国的宪法危机,并确立了文官执政;当然,还有那些成为报刊头条的长期趋势,例如油价上涨和北极冰盖融化。

相反,我选择了穆沙拉夫上将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事件。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似乎集合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所有最棘手的问题。美国的政策是要发展民主,打击恐怖主义,抑制核扩散。但在巴基斯坦,美国发现自己的盟友是一个军事政权,一个核扩散者,一个在反恐和打击阿富汗武装力量等战争中立场模糊的不坚定盟友。穆沙拉夫上将紧握大权和软禁该国法官的决定,令西方国家深陷窘境,而且证明了巴基斯坦依然有多么不稳定。但美国并未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所有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似乎都更加糟糕。

是否有一个共同主题将这五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当然有。这个联系就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美国陷入了一场实力不断消耗、士气日益受损的战争。美国的老对手俄罗斯正变得愈加自信。新对手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至关重要的盟友巴基斯坦,威胁要与其分手。目前,美国经济承受着比过去多年更大的压力。新年快乐。

在日本召开的G8峰会,都有哪8个国家啊?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与会八国也被称为八国集团。八国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先后发生了“美元冲击”、“石油冲击”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了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倡议下,法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六国***于1975年11月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1994年后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宗旨,故也称“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从1975年至1979年的前5次会议都是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讨论了诸如失业、通货膨胀、能源和贸易等问题,协调了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但从80年代初开始,各国间经济矛盾加剧,经济方面的协议常常难以取得有效的结果,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政治问题也逐渐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应邀同与会的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时,叶利钦正式参加政治问题讨论,形成了“7+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延续了23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也被称为“八国集团”),“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不过,在经济问题上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日本冲绳县名护市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减免贫穷国家债务、防止地区冲突、防治传染病等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问题。22日八国***发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建设全球信息化社会。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本次峰会的议题围绕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和世界贫困问题展开。全球艾滋病健康基金和热那亚非洲计划,是此次峰会的两项主要的内容。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召开,非洲发展问题成为重要议题。这次首脑会议集中商讨援助非洲问题、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等主要议题。

2003年6月2日至3日,八国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埃维昂举行。东道国法国把经济增长、团结和国际安全确定为峰会的三大主题。中国国家主席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在峰会前与11个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南北***非正式对话会议。

2004年6月8日至10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美国佐治亚州召开。峰会的主题为“自由与合作通向繁荣和安全”,尽管世界经济和油价问题是国际关注的重点,但美国力主讨论伊拉克重建、中东国家改革以及非洲安全问题。美在此次峰会上正式推出“大中东计划”。

2005年7月6日至8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苏格兰召开。今年峰会的两大议题是援助非洲和改善环境。八国集团同意分别向非洲和巴勒斯坦提供500亿美元和30亿美元援助。中国国家主席7日上午在英国苏格兰出席八国集团同中、英巴、南、墨***对话会。

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八国首脑会议将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举行。本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主要讨论三大议题,一是能源安全问题;二是预防和控制严重传染性疾病问题,如爱滋病和禽流感等;三是在教育领域展开国际性合作等。

八国峰会是哪八个国家

千龙专稿:俄罗斯举办八国峰会有三大目标

--------------------------------------------------------------------------------

09:31:10

千龙专稿 7月15-17日,俄罗斯作为八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在圣彼得堡举办八国峰会,同时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五国一起,参加八国集团首脑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这是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以俄特别重视,并作了精心筹备,希望借此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提高俄在八国集团中的地位

八国集团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七国集团,

其成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它们不仅都是发达国家,而且都属于西方(地处亚洲的日本力求“脱亚入欧”,实际上也属于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一年一度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80年代开始也把政治和安全问题列为重要议题。从1991年开始,先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后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应邀同参加峰会的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开始,七国首脑会议邀请叶利钦参加政治问题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七国首脑会议正式邀请叶利钦参加,从而使七国集团变成八国集团。后来,叶利钦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对俄罗斯的重大贡献,他自豪地说:“内政上,我带领俄罗斯走上了民主之路;外交上,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一员。”2002年,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因“9·11”事件而升温的情况下,八国集团决定由俄担任2006年的轮值主席国,主办当年的八国峰会。

但是,俄罗斯这些年在八国集团中的地位很差,备受歧视,实际上是个“二等公民”。由于国力衰落,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西方七国,所以俄始终没能进入八国集团的经济决策圈,只能列席八国集团财长会议,而八国集团在经济问题上仍保持着7国体制。多年来,俄力求打破这种被八国集团“边缘化”的状况。俄认为,国内经济正在快速增长,而且俄拥有强大的核武器,是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强国,还是世界“能源大国”。所以,西方七国要讨论和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哪怕是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没有俄的参与和配合都是不行的。面对这次八国峰会,俄不仅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成为八国集团的平等成员,而且希望借此重振大国地位,能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进入全球主流国家行列。总统的高级顾问舒瓦洛夫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相信俄罗斯在全球的重要性将发生变化。” 总统的助理普里霍季科也说:圣彼得堡八国峰会后,“国际社会将重新评价俄罗斯”。

二、改善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比较“冷落”,俄美关系更是“争斗”多于合作。在国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俄式民主”,许多举措遭到西方的严厉批评。西方一再发起攻势,指责俄国内发生了“民主的倒退”,指责有“集权化”的倾向,要求俄“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俄与乌克兰发生的“天然气大战”,也被西方指责为利用能源“敲诈”别国。一些西方政要甚至提出,要把俄“开除”出八国集团,或者采取制裁措施,拒绝赴俄参加这次八国峰会。对于这些指责,俄都据理进行了驳斥。但这种激烈的“争斗”,导致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降到“9·11”事件以来的最低点,几乎走到“冷战”的边缘。

事实上,并不想与西方闹僵,还是愿与西方大国改善关系,避免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八国集团作为发达国家的协调机制,是世界上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八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3,八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无与伦比,所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与西方七国的关系继续恶化,对俄罗斯是十分不利的,不仅难以改善俄的国际环境,而且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恰好,这次八国峰会在俄罗斯举行,西方七国首脑都将赴俄与会,这就使与西方七国首脑有一个直接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有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平台”。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峰会前夕发表文章说:“接受总统的邀请,就是将冷战的陈旧逻辑弃置一旁,一道构建和平与合作的未来。”尤其是,在峰会前还要与单独会见,“重叙友谊”,加深沟通。看来,俄将充分利用八国峰会这个“机会”和“平台”,努力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尤其要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促进双边关系的升温。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仍会有分歧和争斗,但在另一些问题上也有可能达成妥协,从而使俄与西方大国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改善。这看来也是俄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消息说,俄与美国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也有可能趁八国峰会的“东风”达成协议,从而使俄最终完成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程序。

三、确立俄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的中心地位

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冲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各国都希望确保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体系,形成能源安全的新观念、新战略与新机制。俄罗斯早就提出,今年的八国峰会应将能源安全问题列为重点议题,对此,其他国家都表示支持。的确,作为石油出口名列世界第二和天然气出口名列世界第一的能源大国,俄罗斯完全有可能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总统在今年2月八国集团财长会议时提出,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国际能源领域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透明的游戏规则。他在3月1日又发表文章说,俄将致力于制订解决能源领域问题的基本原则和面向未来的全球统一能源政策。

目前,西方大国同俄罗斯在这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例如,西方指责俄将能源问题政治化,把能源作为外交工具,认为俄本身就是全球能源安全的一个“隐患”。俄则据理反驳,自称是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国。再如,鉴于俄是八国集团中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其他七国都或多或少对俄存在一定的能源依赖,因此西方大国要求与俄签署长期能源供应协议。俄则认为,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要有合理的价格来保证,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时有变动,俄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能源的出口价格。又如,西方以扩大生产、确保能源供应为由,要求俄开放国内能源市场,放松俄国有能源企业的垄断地位,允许更多外资参与俄能源开采和运输管道的投资。俄则拒绝进行妥协,反指西方国家对俄进行限制、不许俄涉足其能源等重要行业,因此要求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遵循平等互利和双赢的原则。所以,这次八国峰会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将出现激烈的争吵,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并找到协调和合作的空间。无论如何,俄决心要通过这次八国峰会,确立自己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把本国的丰富能源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