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林帮的发展历程

2.加纳帝国的经济贸易

上林帮的发展历程

加纳金价暴跌了吗-2021年加纳金矿最新消息

“最早来加纳采金的中国人来自黑龙江,20世纪90年代末,湖南株洲人相继进入,但真正做成气候的是上林的采金者。”加纳·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苏震宇介绍说,上林采金群体以砂金开采为主,洗砂环节离不开水,因此砂金生意多集中在加纳的澳芬河、Tano River等河流沿岸。

加纳以岩金为主的大型金矿,早先被Newmont、Gold FielDS、AngloGold Ashanti等英、美大矿公司圈走。只有河滩边的砂金,不适宜大型采金设备,而加纳本地人对砂金采用挖坑、搬料、淘金等人力方式,效率低、产量少,一直做不好。

直到2005年,上林人将砂泵技艺传入加纳,才彻底改变了加纳砂金开采的格局。上林的砂泵技术只有上林人才懂,技术不外传。因此在中国采金人圈子里,流传着“非上林人不组机”一说。

在加纳的上林人多集中在库马西市、奥布阿西、打夸市、敦夸市,而这些是小金矿的集中地。

上林人在加纳投资的采金生产线超过1000条,以每条300万元成本计算,上林商帮在加纳的投资多达30亿元。这些淘金工地,一般一个工地配两台挖掘机,一天产200-300克黄金算是平均水平。运气奇佳者一天能采到1公斤;当然也有倒霉的,一天只有30-50克,甚至挂空挡。

一般工地如果每天采300克,按当前国际金价280元/克算,一天收入接近10万元人民币,扣除费用,一天仍有数万的收入,年入千万并非神话。

上林人在淘出金后,会把金矿转手卖给湖南人、浙江人和福建人,甚至还有印度和当地的购金者,买家多带到国际现货市场出售,售价按照当天国际金价下浮一定幅度后出售,买家吃的就是其中的利差。

加纳帝国的经济贸易

加纳国王以生产黄金著称。国家规定一盎司以上的金块归国王所有,但金砂可以自由买卖。金价有国王控制。国王政府还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这种贸易主要以撒哈拉沙漠的盐和地中海地区的铜、干果、贝壳等商品换取西非的黄金和奴隶,贸易税收成为王国的重要收入。据阿尔·巴克希记载:加纳国王对入境的每一头驴所驮的盐,征收1金第纳尔的税,出境税加倍。黄金生产和撒哈拉贸易促进了加纳王国的繁荣。到加纳访问过的人都盛赞起宫廷中服饰之华丽,不仅国王及大臣的衣服上带有贵重的金饰,就连卫士手中的盾牌、宝剑也镶有黄金。

黄金产自南方的加兰、班布克和布雷等产金区。国王对金矿的开采实行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这个国家的矿山里挖出的天然金块,全部归国王所有,只有金砂留给采金的平民。据说国王拥有一块重达 15 公斤的天然金块,它被嵌在国王的宝座上。金砂产出后,经万加腊商人流入萨赫勒地带的商埠。万加腊人由于经常往返于黄金产地与昆比等商埠之间,与阿拉伯和柏柏尔商人之间联系密切,所以较多地接受了伊斯兰教。

加纳的黄金可能在8世纪时就已大量输出到马格里布。马格里布商人深入到加纳的黄金产地,与当地人开展“哑交易”:马格里布商人们从西吉尔马萨出发,前往苏丹边缘地带一个叫作加纳的城市。经历了闻所未闻的困难后,马格里布人终于来到和金砂之国分界的地方,于是他们敲响随身携带的大鼓,凡当地人民所住之处,都能听到鼓声。商人们确定那些人已经听到鼓声,于是就摆开各人所带的货物,各种商品分门别类陈列。然后他们离开这个地点大约一天路程的地方,这时候苏丹人带了黄金来到这里,在每一类货物旁边放上一定数量的黄金,然后离去。接着,商人们就来收起放在自己货物旁边的黄金,将货物留下,最后商人们击鼓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