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罗·盖帝的首富之路

2.3月14号发生过的大事

3.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石油产量三次跨越式增长是什么?

4.19年3月14日有什么新闻

5.石油七姐妹的形成发展

6.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保罗·盖帝的首富之路

1992年石油价格_石油价格1932年

早在14 年,石油帝国的国王琼·保罗·盖帝所积累的财富,已超过了肯尼迪或洛克菲勒两个家族中的任何一个。

1957年,盖帝的资产就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命运》杂志列出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时,格蒂名列榜首。

作为曾经的世界首富,他是人们关注的目标,直到今天,这种关注依然没有结束,因为,由他创立的盖帝帝国依然还在发展之中。

保罗·格蒂1892年12月15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的父亲乔治·格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师,后来又开了一家保险公司,生活相当富裕。保罗是独子。

少年时期的保罗·盖帝是个聪明但不刻苦的小学生,常常惹得老师发脾气。闲暇时间不是沿着肮脏的铁道散步,就是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或是写日记。

J.P.Getty是美国一个很有名的人。他做石油生意,24岁就成了百万富翁。他具有冒险精神,有天生的商业头脑,也很有经营眼力。

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石油业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油价下跌,股票下跌,大多数投资家和石油商纷纷躲避这场灾难。盖帝却仍以其在经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洞察力,感到上帝赐予他的机会来临了。他果断地调整了他的石油战略。在整个20 年代,他所赚的钱主要是通过钻井和生产石油获得。当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当时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高于帐面价值,而购买地皮开石油则划算得多。进入20 年代末,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股票价值下跌之猛令人目瞪口呆,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际价值。此时,只消用50%的钱或者更少就可以买到它。盖帝决定冒这个风险。他的信条是众卖我买,众买我卖。事实证明盖帝这次的决策是正确的。他30 年代初期购买的大量股票在30 年代中期猛烈升值,使得他的财富增长了几倍。

但最初他的战略的实施并不顺利。首先是他的母亲萨拉反对他在股票崩溃之时购买那些一直向下滑落的股票。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说服了公司的董事,开始购买加利福尼亚两家石油公司的股票。当他购买了300 万美元的股票后,继续下跌的股市使他损失了100 万美元。这次挫折对盖帝的胆魄、毅力是一次严重的考验。对盖帝来说,收购大量的股票不仅是想赚大钱,也是在实现他建筑盖帝石油帝国的宏伟。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攫取加利福尼亚十大石油生产公司之一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盖帝认为它是个便宜货,因为它的股票价格从他最初开始购买的17 美元跌到了3 美元。而太平洋西方公司股票的帐面价值为15 美元一股,就它的石油储量看又远远超出15 美元一股。1931 年底,盖帝终于获得了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而他个人的全部存款也花得一个子不剩。他接手新公司之后,马上把所有雇员统统解雇,然后再以较低的薪金把他们雇回来。

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比太平洋西方公司大得多的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拥有2 亿美元资产和1233 个加油站的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在股票狂跌的风潮中,它的股票价格下跌了90%,每股售价不到3 美元。盖帝毫不犹豫地在1932年1 月将乔治·盖帝公司的一块宝贵的地皮卖掉,用卖地得到的450 万美元现款准备收购海滨公司的股份。他选择了金融史上一个巧妙的时机开始他的行动。3 月12 日,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罗伊格在巴黎一家饭店自杀,两天之后,伊士曼·柯达公司的乔治·伊士曼也在罗彻斯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股票市场一片混乱。3 月15 日,盖帝以每股2.5 美元的价格一次买下了12000股。到3 月底,他已经用37232.50 美元买下了15000 股。

在整个30 年代,盖帝活跃在股票市场,竭尽全力揽集股份。他想获得海滨公司控制权的企图遭到了反击,但这并未丝毫削弱他的进攻意志。他向拥有海滨公司股权的使命公司发起了攻势,在1935 年——1936 年的两年时间里,他获得了使命公司40%的股份。继而增到45%,加上太平洋西方公司在海滨公司的股份,盖帝如今拥有了海滨公司20%的股票权。1934 年至1936年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盖帝购得的股票价值也翻跟头似地上涨。1932 年他购买的海滨公司的股票每股仅2.5 美元,到了1936年涨到每股20 美元。1935 年他以每股10 美元多一点购得的使命公司股票,到1936 年上升到每股29.50 美元。盖帝的衣袋装得满满的。盖帝一直梦想扩展他的石油帝国的版图。早在1932 年,他就企图插足中东,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以西获得一块租借地。这个虽然得到美国院的支持,却终于未能实现。这块肥肉落入了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发展公司之口。

对此盖帝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觊觎中东这块浸透了黑色液体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熄灭之后,盖帝不失时机地把脚迈进了中东。当时中东的石油生产格局已经确定,由英国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控制着波斯湾全部石油生产的80%以上,并支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这7家石油公司号称“7姐妹”,而这7姐妹是绝不希望凭空再冒出一个新妹妹。

但盖帝决心不放过这次在中东获得立足的机会。他把注意力坚定不移地集中在一个被大石油公司所忽略的稍小的地区,即所谓的“中立区”。这是一块楔形的沙漠地带,面积为2200 平方英里,北接科威特,东临波斯湾,南邻沙特阿拉伯,尽管这块没人居住只有黄沙飞扬的地方一片荒凉,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却为它的主权争吵了几个世纪。最后以“中立区”的方式结束争吵。就是说谁也不是它的主人。但妥协方案规定两国均享有它的矿藏主权。盖帝为了获得开权,同意立即付给沙特阿拉伯国王950 万美元的巨款。此外,即便没有发现石油,他每年也至少要付给沙特人100 万美元。令石油业目瞪口呆的是他答应每生产一桶石油付给沙特人高达55 美分的开税。

1948 年12 月31 日,沙特人宣布盖帝获得了开特许权。同时他也有十足的耐心等待中立区的好消息。1950 年,中立区的开没有结果。1951 年,没有结果、1952 年,没有结果。在经历了4 年的挫折后,成功突然降临了。1953 年2 月10 日盖帝终于发现了石油。中立区石油的发现马上对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产生了影响。在1953年3 月一个月内,它的股票由每股23.75 美元翻到47.75 美元,使盖帝的财富成倍地增长。

为了打破“7 姐妹”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他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他加快了控制海滨石油公司的步子,因为他要使用海滨石油公司的。目下他的石油帝国里,由他控制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权又胶着于中立区的开发上,于是他设法让他控制的另一个公司使命公司,向银行借了1400 万美元去购买海滨公司的股份。他终于以51%的股权夺取了海滨公司的控制权。于是,巨额的投资行动开始了。他投资2 亿美元,在美国东海岸建了一个新炼油厂。他还将投资6000万美元,用以翻修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旧炼油厂。他还准备以1 亿2 千万美元的成本,使海滨公司的加油站的数量翻一番。他还将花2 亿零7 百万美元建造第一艘超级油轮,将原油运到欧洲、美国和日本。

盖帝精明地发现中立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浅井里的,阿米诺伊尔不愿生产的“废油”。这种油的质量远远低于深层油砂层的油,但储量远比后者大,可以使他发一笔大财。他尽量压缩生产成本,使这种油在市场上以1美元一桶出售,而每桶油送运之前的成本为75 美分。盖帝获得的丰厚利润令竞争对手十分佩服。

盖帝对自己所有的油井的详细情况了如指掌。这一点就连他他的敌人也不得不赞扬:他可以告诉你每一口井的情况——它坐落在什么地方,钻探的成本是多少,每天的产量如何。有时盖帝会搞点小小的花招检查一下他的石油工程师。他改动有关油井的某些数据,看工程师们能否发现。

盖帝很谨慎地花他的钱。他把企业管理费用保持在最低水平,从不允许中立区的雇员超过700 人。他把中立区的每一口油井都当做一个单独企业,把费用分配到每台油井。在很短时间内,他就收回了在“中立区”所花的每一元钱。

70 年代初,阿拉伯国家将石油价格翻了两番,从每桶3 美元提高到12美元。盖帝也变得更加富有了。

16 年6 月6 日凌晨,盖帝停止了呼吸。

据当时《纽约时报》报道:琼·保罗·盖帝逝世时留下总共价值约20多亿美元的财富。

3月14号发生过的大事

1489年——塞浦路斯女王Catherine Cornaro将自己的的王国卖给。 1590年——在胡格诺战争中,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胡格诺派在伊夫里战役中击败天主教联盟。 1647年——三十年战争:巴伐利亚、科隆、法国及瑞典签署乌尔姆停战协定。 1689年——自由议会在苏格兰开会,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和王后。 1847年——朱塞佩·威尔第的著名歌剧《马克白》于佛罗伦斯的佩哥拉剧院(Teatro della Pergola)首演。 威尔第

1900年——美利坚共和国官方宣布美国用金本位制。 1905年-----切尔西足球俱乐部成立。 1917年——中国与德国绝交,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0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德董发现冥王星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47年——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签订,租期99年。 1948年——洛阳战役告捷。 1951年——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队第二次收复汉城(首尔)。 1956年——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 1962年——联合国裁员会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1963年——美国妇女玛格丽特·沃德成为第一个驾驶“F-106”战斗机的妇女。 沃德

1964年——涉嫌肯尼迪凶杀案的杰克·鲁比被判处。 19年——等建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19年——北京和东京结为友好城市。 1980年——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982年——深圳建设大规模展开。 198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首次同意削减石油价格。 1994年——Linux内核1.0.0发布。 1994年——《辛德勒的名单》获七项奥斯卡奖。 1995年——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1996年——中国科学家在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 重庆直辖市设立纪念封

19年——重庆直辖市设立。 1998年——索尼亚·甘地被推举为印度国大党。 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2005年——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反法》。 2006年—— 委内瑞拉总统宣布用新国旗。 2008年——成为休斯敦火箭队的纪念日。 2008年——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 2008年——美国纽约商品的黄金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大关。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 2010年——印尼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 没有发布海啸预警 2010年——Weer Organisation的FED部门举办第一次纪念日,用诗歌朗诵来纪念美好的青春,此节日遂成为FED的官方纪念日。

编辑本段出生

1804年 爱因斯坦

——老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逝世于1849年)。 1879年——爱因斯坦,物理学家,(逝世于1955年)。 18年——潘天寿,国画大师。 1928年——弗兰克·博尔曼,美国宇航员,曾执行阿波罗8号飞行任务生。 1934年——尤金·塞尔南,美国宇航员,曾执行双子星9A号、阿波罗10号、以及阿波罗17号飞行任务。 1945年——小卷,日本演员,代表作《望乡》。 1945年——王立群,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 1946年——韦斯·昂塞尔德,NBA著名球星,NBA历史五十大球员之一出生。 金莎

1958年——阿尔贝二世,摩纳哥王子。 18年——文熙俊,原韩国组合HOT队长 19年——尼古拉·阿内尔卡,法国足球运动员。 1982年——朱木炎,悉尼奥运会冠军,台湾跆拳道选手。 1983年——金莎,中国内地女歌手。 年——马剑琴 &马剑琪(Reborn组合)演员&歌手 1987年——程程,浙江卫视“美丽A之美丽星学院”冠军,2009年在参加《我爱记歌词》超级领唱全国争霸结束后,签约浙江卫视的蓝巨星公司,成为该公司的专属签约艺人。 1989年——刘晓宇,中国篮球运动员。 1995年——陈芳菲,中国十佳少年 程程

编辑本段死亡

公元前949——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建者。 84 马克思

0年——《查理大帝传》的作者艾因哈德逝世。 1883年——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逝世(1818年出生)。 1932年——伊斯曼——柯达相机发明者自杀身亡。 1946年——维尔纳·冯·勃洛姆堡纳粹德国陆军元帅病逝。 1993年——喻育之——参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最后一位老人逝世,享年104岁。 1996年——王洛宾,(西部歌王)中国音乐家逝世(1913年出生)。 2000年——库尼 绘本作家 享年83岁。代表作《艾玛》《花婆婆》 2009年——李钰,大陆女演员病逝,年仅33岁。

编辑本段节日

世界反水坝日 白人节

(white day)——男孩回赠礼物的日子 圆周率日 香港沙士纪念日 台湾反侵略日 国际警察日 FED纪念日——用诗歌朗诵来纪念逝去的青春

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石油产量三次跨越式增长是什么?

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伴随着三次大的石油技术革命,世界石油产量出现了三次跨越式增长。

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勘探上用地震反射波法,内燃机驱动钻机导致的旋转钻井法的普及,以及牙轮钻头的出现等,使世界石油产量由1921年的1亿吨上升到1932年的2亿吨。

第二次石油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生油理论、二维地震技术、测井技术、注水油技术、喷射钻井技术、海洋石油技术等的出现,使世界石油产量由1960年的5亿吨上升到10年的23亿吨。

第三次石油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盆地模拟技术、三维地震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三次油技术等的出现和应用,使世界石油年产量稳定在30亿吨左右。

19年3月14日有什么新闻

19年3月14日:重庆直辖市设立

19年3月14日 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结束

3月14日-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1689年——自由议会在苏格兰开会,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和王后

1917年——中国与德国绝交,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47年——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签订,租期99年

1948年——洛阳战役告捷

1951年——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队第二次收复汉城(首尔)

1962年——联合国裁员会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1963年——美国妇女玛格丽特.沃德成为第一个驾驶“F-106”战斗机的妇女

1964年——涉嫌肯尼迪凶杀案的杰克.鲁比被判处

19年——等建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19年——北京和东京结为友好城市

1980年——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982年——深圳建设大规模展开

198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首次同意削减石油价格

1988年——越南武装舰船侵入南沙群岛海域 中国船只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1993年——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举行

1994年——《辛德勒的名单》获七项奥斯卡奖

1995年——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1996年——中国科学家在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

19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结束

19年——重庆直辖市设立

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在北京结束

1998年——索尼亚.甘地被推举为印度国大党

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

2005年——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结束

2006年——委内瑞拉总统宣布用新国旗

2008年——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

出生

1804年——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斯特劳斯出生(逝世于1849年)

1879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于1955年)诞辰

18年——国画大师潘天寿出生

1928年——美国宇航员,曾执行阿波罗8号飞行任务的弗兰克.博尔曼出生。

逝世

1883年——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

1932年——柯达相机发明者伊斯曼自杀身亡

1993年——参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最后一位老人喻育之逝世

840年——《查理大帝传》的作者艾因哈德逝世

纪念日

圆周率日

世界反水坝日

台湾反侵略日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年出现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引起了政界、媒体界的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起,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1911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34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世纪20-30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1932年购买了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30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和大量油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荷兰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荷兰—壳牌集团。20世纪20年代初,它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壳牌***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1928年,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改组土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各持有23.75%的权益,其余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

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石油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策动军事,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英国石油公司保留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壳牌获14%的股权,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7%的股权,另外9家美国小公司共享5%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50∶50比例合资,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Stanvac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壳牌与BP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七姐妹”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展是在50年代前后开始的。

伊朗于1928-1938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年和1963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年为1009万吨,1950年达到3226万吨,1963年达到5349万吨,10年达到1.0545亿吨,14年超过3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年和1961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以及一批亿吨级(可储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400万吨,1952年突破1000万吨,1954年跃上3000万吨,1963年突破5000万吨,11年达到8327万吨。

阿联酋1958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1959年开始产油,1968年产油2400万吨,11年达到5000万吨。

沙特阿拉伯1938年到12年相继发现可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17个,其中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7个,特别是加瓦尔油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储量超过100亿吨。沙特阿拉伯1945年产量只有288万吨,1950年为2665万吨,1960年达到5000万吨,1965年突破1亿吨,10年已接近2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1945年的石油产量为2565万吨,1956年达到8600万吨,1955年1.6亿吨,1960年2.6亿吨,1965年4亿吨,10年高达6.87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12桶(1.64吨),委内瑞拉平均单井日产量为225桶(30.8吨),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5000桶(685吨)。

1953年,来自中东的利润,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亿美元,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6550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3559万美元。

1957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0万美元,壳牌2660万美元,新泽西等5家美国石油公司各1520万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6.45亿美元的利润。其中,1954年一年获得利润1.17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1300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3.85亿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积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215.58亿和200.67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在前15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203.5亿和140.6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84.84亿美元,营业额为57.11亿美元。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一、德国为了摆脱危机,不得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由举债,兴建公共工程。

大力扩军。

配给制。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

二、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在未来经济就会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崩溃。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所谓“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德国没能灭亡苏联,从而加速了其败亡。

三、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在德国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