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月份油价-2016年12月油价
1.俄罗斯与欧佩克闹“离婚”,美国页岩油为何躺枪?
2.向戈恩索赔100亿日元,当季亏损261亿,日产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3.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4.2016年11月原油价格走势怎么这么变态
5.牛气冲天的原油 为何一眨眼就创下最长连跌纪录?
俄罗斯与欧佩克闹“离婚”,美国页岩油为何躺枪?
昨晚上刚刚写了分析文章,这里简单分析。
向看一张:图中蓝色为沙特,灰色为美国,黑色为俄罗斯!美国事实上在页岩油技术基础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油产国。
之前俄罗斯就说过:即使将油价再下跌40%也能够接受!其实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OPEC+一味地减产来保价,未来的原油市场就会让美国抢占份额,这样做就是“饮鸩止渴”!
(1)既然如此,俄罗斯选择:疫情确实影响了国际原油,我俄罗斯也愿意延续之前的减产协议,如果新的协议能够在一个合理区间也可以接受!但是你们OPEC却要加大减产量,但总有一个减产额度啊!
现阶段OPEC和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已经在执行的是今年1月1日起减产210万桶/日的协议,其中包括沙特的额外自愿减产。大多数市场观察人士普遍都认为首先这条已经存在的2019年12月通过的减产协议应该是会得到继续的延长(比如延长到2020年底),在这一点上,OPEC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OPEC产油国之间已经在会议前达成了共识!
(2)俄罗斯之前已经透露出来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国组成的OPEC+的联合技术委员会考虑将原油产量再削减100万桶/日,并且认为减产多至100万桶/日的提议将足以平衡石油市场,并将油价推升至每桶60美元。
(3)其实OPEC发起的价格战压低国际油价对页岩油技术发达的美国是一个大挑战!
我们可以看看数据:2008年7月,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的价格一度暴涨 到147美元/桶,2011年至2014年,美布价格也长期处于100美元/桶价位运行。而从2014年9月份,OPEC发动原油价格战,国际油价开始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份,价格一度下跌到27.1美元/桶,OPEC包括现在的OPEC+想要挤压美国页岩油的决心十分坚决。
但是,经历了2015年缠斗之后,所有的OPEC成员发现,好像对美国没有太大的作用。
(4)事实果然如此吗?不是!页岩油成本太大导致投资集团信心不足!
造成成本增加而盈利不足的原因主要:
用水成本不断上升。按照媒体报道,目前美国页岩油和页岩气开采所采用的技术是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这种开采方法对水的需求非常大。据二叠纪生产商的数据分析,现在平均压裂作业需消耗1300万加仑(4900万升)的水,两年内耗水量已经增长了40%。2019年二叠纪盆地的水费已经暴涨17%至140亿美元,这是北美生产商2018年用水力压裂砂的费用的3倍多。另外,取水和废水处理的成本在每桶50美分至4美元之间,在此前油价跌破40美元/桶的情况下,这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来说将是一笔高难以承担的高昂费用。
用水成本上升,而国际油价下下跌,自然美国会放缓页岩油生产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家应该在大街上也会看到:新能源 汽车 的高速发展,对于传统油气能源需求也在下降。虽然这个新能源 汽车 现在还没有太成熟,但是对于传统能源驱动的影响会一步步加大的!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直接可以拒绝沙特,拒绝跟OPEC谈,但OPEC根本无法拒绝俄罗斯,后续看情况,应该要么延期,要么就是继续再紧急开会!
欧佩克+维也纳会议,没能达成继续减产保价的协议;俄罗斯表示,4月1日起不再受减产约束。这条重大新闻,让油价迅速下跌10%,市场一片哀嚎。
沙特提出在原来减产额度之上再增加减产数量,遭到俄罗斯反对(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是+);俄罗斯建议把现在的减产计划维持到年底也没有得到支持。所以,会议是不欢而散。
我曾经突发奇想,欧佩克可能解体。在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从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彻底扭转了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全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现实。谁再鼓吹控制碳排放发展新能源,预计越发没有市场。 美国页岩油革命是石油过剩的始作俑者。
去产能之下,欧佩克怎么能够团结?石油经济已经是他们的 社会 结构一部分,哪个国家降低产量都会造成 社会 结构紊乱。我们可以继续观察欧佩克,可能真的可以看到他们各自谋生。
俄罗斯因为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大合同等优势,比欧佩克相对好一些,国内人气旺是有道理的。油价将继续下跌,暂时看不到支撑位。页岩油成本毕竟偏高,低油价会更难过。
先说结论:本次油价暴跌,在于减产协议未达成,市场供大于求,美国页岩油作为原油的替代品,在原油价格下跌时,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下跌。
美国页岩油增产空间大,对原油市场响应迅速。目前,美国原油产量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美国页岩油产量达650万桶/天,贡献了美国原油总产量59%的份额。页岩油短期供应爆发力取决于库存井数量,截至2019年9月,美国48州库存井7794口,为 历史 较高水平。根据EIA预测,2020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会达到1309万桶/天,比2019年产量增长约80万桶/天,是不容小视的边际供应量。此外,页岩油气井开发周期一般只需3-6个月。根据以往,在油价远低于页岩油成本的时候,新井产量衰减较快,美国页岩油可实现迅速减产;当油价高于页岩油成本的时候,启动库存井,美国页岩油可实现迅速增产。美国页岩油气的开采生产灵活度高,能够对原油市场形成快速响应。
也正由于美国页岩油的产量惊人,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严重了。
其实很多人觉得这次油价大跌,是美国想打击俄罗斯和伊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油价大跌,美国反而最受伤。
沙特、俄罗斯、美国,都是主要产油国。美国是石油净出口国,但同时美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又会传导致美国的服务业,所以美国的利益诉求是油价在一个合理区间波动,这个区间是50-70美元,如果油价太高,会推升美国的核心通胀,带来滞胀的风险,但如果油价太低,会让美国的石油产业巨亏。
这是因为美国的石油主要面页岩油,在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极度宽松的QE计划注入流动性,度过了危机,之后美国页岩油革命的成功,帮助美国重新走上了经济扩张之路。
此次俄罗斯与欧佩克本来是要协商减产的,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不佳,对石油的需求下滑,导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欧佩克成员想通过减产的方式来改善供求关系,从而拉动油价上涨。这也是过去欧佩克惯用的方式。
但是俄罗斯并不同意减产,其实俄罗斯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欧佩克成员国一味的通过减产来拉抬油价,实际上无法改变油价的需求。但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已经不光由欧佩克掌控,美国已经有足够的原油储备,而且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发达,可以持续的开采石油。
这意味着,油价上涨后,最受益的是美国。因为油价虽然涨了,但欧佩克成员国都是减产的,并不会明显的获益。而美国并没有减产,依然提供充足的供应,那么国际石油的市场份额就被美国抢走了,再这样下去,以后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就完全掌控在美国手里了。
因此,俄罗斯不同意减产,此次欧佩克减产协议谈崩了。紧接着就是沙特发飚了,大幅增加了其出口石油的折扣,并宣布下个月产量将远超1000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1200万桶/日的记录高位。,这一举动带来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在3月9日,WTI和布伦特原油盘中最大跌幅均超过30%,WTI原油最低跌至27.35美元的价格。
国际油价大跌,美国反而受到了冲击,因为美国有发达的页岩油,正在不断抢占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但页岩油的开采成本较高,需要50美元以上才能赚钱。我们看看全球各国生产一桶油的成本各自是多少。
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各主要国家生产一桶油的成本为:英国52.5美元,巴西48.8美元,美国36.2美元,中国29.9美元,委内瑞拉23.5美元,俄罗斯17.2美元,伊朗12.6美元,伊拉克10.7美元,沙特9.9美元,科威特8.5美元。
从数据可以看到,当国际油价跌到30美元的水平,页岩油就会开采得越多亏得越多,美国页岩油产业就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美国油价不降,必然就会失去市场份额,失去全球石油的定价权。
所以特朗普真慌了,3月9日下午,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朗普悄悄要求沙特停止油价战。
美国页岩油此次受影响并没有打枪一说。
第一,虽然只是美国没有参与到谈判中,但他却是石油供应市场中的一份子。所以尽管它是在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进行的,但是谈判结果会影响到所有的石油供应者,甚至也会影响到所有的石油需求方。
第二,俄罗斯和欧佩克谈崩,主要考虑问题也是美国的页岩油。因为俄罗斯,欧佩克和美国都是石油供应方。而减产只限制了俄罗斯和欧佩克的产量。如果此时只是俄罗斯和欧菲克减产,那么减仓谈判结果达成后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美国。我想俄罗斯是能看出这个结果的。所以他们不同意减产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三,俄罗斯这次与欧佩克谈崩,可能也是有意而为之的。因为美国之前搅黄了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北溪2号石油项目,导致俄罗斯损失巨大。这一次因为欧美疫情爆发导致美国现在也很难受,所以俄罗斯也是在此时看准的机会故意谈崩石油减产计划让美国更加难受。这个也是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这个时候让美国好受了,那么以后美国只能让自己更难受。
第四,欧佩克,特别是沙特,早就对美国的页岩油有打压的想法。因为在前面几年就有沙特疯狂降价来打击美国的页岩油产量,但是最终却以失败收场。这一次沙特主动降价,可谓一石二鸟。既可以逼着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继续进行减产谈判,又可以打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所以他们会很积极的去降价。
综合以上几点,个人觉得美国此次页岩油受到降价影响并非躺枪。是各方争斗必然的结果。
最近由于沙特阿拉伯力推进一步减产遭到俄罗斯的抵制,在3月6号维也纳举行了欧佩克扩大减产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结果导致全球石油股价全线下挫。现在国际油价暴跌,实际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代表着整个国际石油价格控制体系遭受到严重的挫败,现在沙特等国家立足石油减产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石油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为 汽车 提供动力,还能提供很多的材料,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口罩的组成部分喷绒布就是石油化工的一个产品,如果没有石油的话,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口罩都没有办法发挥应该有的作用。
现在伊朗等国正在爆发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欧洲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所以沙特的这种做法会抬高口罩和医疗防护服的价格,俄罗斯是自然不会同意的,因为伊朗在某种程度上是俄罗斯的盟友,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也很广泛。所以说沙特的这种做法有着心怀不轨的行为,当然沙特是和美国有着利益关系,减产之后抬高石油价格,非常有利于美国的页岩气石油销售。
现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石油输出国,主要是页岩气石油产量非常大,但是美国的页岩气石油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因此如果抬高石油的价格,让普通的石油和美国的页岩气石油处在同一价格水平上,那么这无疑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利益。俄罗斯拒绝减少输出石油,美国的页岩气是由自然是没有竞争力的。
当然现在石油国输出组织大多都是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和这个石油突出国组织有点不协调,但俄罗斯也是一个世界能源出口大国,为了顾及本身的利益以及欧洲和盟友的利益应该不会像沙特等国妥协。
此次欧佩克+会议没有达成减产协议,引发原油期货价格暴跌10%左右,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拒绝进一步减产。
那美国页岩油为什么也会躺枪?理由很简单:
1、当今能源市场,主要以原油、页岩油等主。从目前的能源市场经构发展来看,页岩油的份额并不大,2018年,欧佩克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41%,俄罗斯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13%,沙特原油的市场份额约为13%,美国页岩油市场份额约为15%。 全球还是以原油为主要能源,既然原油价格暴跌 ,页岩油价格没有理由不受到伤害。
2、欧佩克产油国经济结构大多比较单一脆弱,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疫情危机冲击短期基本面雪上加霜,欧佩克产油国为了提振油价,平衡财政,不得不采取限产措施。可俄罗斯经济也不太好,原油经济也是其GDP和财政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减产对其经济和财政也会带来较大影响。
由于页岩油是当前原油市场的重要补充,欧佩克减产,并不能防止页岩油填充市场和叙利亚原油供应因素, 各经济体利益冲突,导致一损俱损,有何不可以 。
3、美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技术可采储量约为580亿桶,位列全球第一。但是,开采成本并不低,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构成:
全美国六大主要页岩油生产企业的成本测试数据:
美国这6家公司覆盖Permian、EagleFord、Bakken这三个最重要的页岩油气生产地区,2018年页岩油气生产企业油价 平衡点为50美元/桶左右 。
上周五国际原油重挫。WTI原油主力合约收跌报41.55美元/桶,跌幅近10%,创2016年8月以来新低;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布油跌幅近9%,报45.50美元/桶,刷新2017年6月以来低点。 美原油价格收41.57美元,暴跌9.43% 。
美国页岩油躺枪是正常的。
向戈恩索赔100亿日元,当季亏损261亿,日产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日产汽车2月12日在日本东京的地方法院,向卡洛斯·戈恩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赔偿100亿日元(约合9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日产汽车表示,“公司提出的经济损失是由于戈恩多年的腐败行为所造成的,这些行为包括非法挪用公司资金、无偿使用海外住宅以及私自使用公司的喷气式飞机等”。
2019年年末,保释在家的原日产汽车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逃出日本。2020年1月8号,成功完成“越狱”的戈恩在黎巴嫩开新闻发布会怒怼日产。戈恩表示,他“在全世界面前被认定有罪”是前日产高管西川广人等人的“阴谋”。
戈恩说“我非常爱日本,也很爱这个公司,这是我全情投入这份工作的原因。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日本会以恶报善,我为这个国家做了这么多贡献,它们为什么会这么对我?”
“日产走下坡路,把所有错推到我的身上,这非常的糟糕。”戈恩在记者会上甚至断言,他们决定“要将戈恩的时代翻过去”,这家公司已经没有未来,“因为这家公司也不会有任何的增长,没有任何新的战略项目,也没有任何新的科技创新。”
如今的日产汽车日子确实不太好过,2019财年第三季度(10月-12月)财报显示,日产汽车本季度在全球的销售额为2.5万亿日元,下降18%,公司的营业利润近230亿日元,当季净亏损261亿日元。
“我们正在取得进展,但销量一直疲软,这需要我们比原计划做更多的重组工作。”日产汽车CEO内田诚(Makoto?Uchida)表示。
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快进社时期的日产汽车曾是日本汽车产业的先驱,也创造过全球销量的辉煌,遭遇过90年代的黑暗时刻,又被来自黎巴嫩的“成本杀手”拯救。
历史浮沉,这个去年10月被任命为CEO的日本汽车人面临的困境与当年戈恩接手时类似,他将如何带领日产突围重生?
创立者鲇川义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日本汽车风起云涌的时代。
1931年,一家以生产酒瓶用的软木塞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推出了它第一辆量产的三轮卡车,被命名为Mazda(马自达)。1933年,一直从事纺织行业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设立了汽车部,开始制造汽车。
同年年12月26日,鲇川义介(Yoshisuke?Aikawa)在日本横滨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株式会社,次年1934年6月,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鲇川义介1880年出生于长州山口县,其母亲是明治维新元勋、九元老之一井上馨的侄女。旧长州藩士鲇川弥八(第10代家长)是他的父亲。从山口县走出的政治家直至今日依旧把持日本政府,历史上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达9位,也出身于此。
1903年,23岁的鲇川义介从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机器科毕业,进入芝浦制作所工作。此后,他前往美国从事锻铸铁工厂担任机械师的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学习并掌握铸造技术。
1908年再度赴美学习,回国后鲇川就在九州设立户畑铸物株式会社,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等。
时间很快来到了1928年,鲇川义介创立了一家控股公司,名为日本产业株式会社(Nihon?Sangyo),后来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名字缩写为“Nissan”,并在二战期间发展为日本第四大财阀,控制了包括日立、户畑铸物在内的一大批重要企业。
1931年,户畑铸物已经不再满足于生产汽车零部件,开始计划进入汽车整车制造工业,并在当年成功收购了DAT汽车制造公司。
DAT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快进社汽车工厂,这家成立于东京的汽车公司致力于汽车在日本的国产化,成为日产汽车产业的先驱。
1914年,快进社的第一辆DAT汽车诞生,新车的名字来源于三位公司合伙人姓名罗马拼音字首:田健治郎?(Den?Kenjiro)、青山禄郎?(Aoyama?Rokuro)、竹内明太郎?(Takeuchi?Meitaro)。
这款汽车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脱兔号。作为日本包含引擎在内的纯国产第一号车辆,脱兔号在下线之后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大正博览会,并获得了铜牌。
1918年拥有60名员工的快进社汽车工厂注册资本增至60万日元,成为快进社株式会社,随后完成并发布了Model?41?DAT,安装了日本第一台单体铸造4缸发动机。
1925年,快进社经营不善,为加强销售,成立了DAT汽车商会,次年与实用汽车制造更名而来的DAT汽车制造公司合并。
DAT汽车制造公司从1930年开始开发495?cc的汽车生产线,以在该新市场领域中销售。第二年被户畑铸物收购后,新的小型汽车“达特桑”(Datsun)诞生了,意为“DAT之子”(Son?of?DAT),但是因为“son”在日文中的读音有“损”之意,所以改为太阳“sun”。
随着Datsun的销售,鲇川看到了更广阔的的市场,1933年,户畑铸物创立了汽车事业部,真正进军汽车业,同年10月,公司从横滨购买了新子安填海而来的2万坪(约6.6万平方米的)土地。12月,鲇川控制下的日本产业株式会社与户畑铸物各出资600万日元和400万日元,成立汽车制造公司。
1934年6月1日,经股东大会同意,日本产业株式会社100%全资控股原来的汽车制造公司,并改名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日产汽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50-80年代的辉煌:美国最大进口汽车企业
在1950年代,日产高层管理者野心逐渐变大,认为其Datsun小型汽车生产线,可以走上更大的舞台: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1952年12月,日产与英国的奥斯汀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该协议要求日产汽车在三年内在本地生产奥斯汀的所有零部件,这是日产汽车实现的目标。日产汽车生产和销售奥斯汀长达七年之久。
该协议还赋予了日产使用奥斯汀专利的权利,日产在其自己的达特桑(Datsun)汽车系列的发动机开发中使用了奥斯汀的专利。1953年,组装并出售了英国制造的奥斯汀(Austins),但到1955年,由日产完全制造并配备了新型1489?cc发动机的奥斯汀A50在日本上市。
1966年,日产与王子汽车合并,获得其旗下的“天际线”(Skyline)和“光荣”(Gloria)两个豪华车型。
同时,日产在全球开疆拓土。1959年洛杉矶车展上展示了其首批Datsun(1000?cc汽车和卡车)。1966年,日产汽车在墨西哥开始生产,随后又在澳大利亚和台湾生产。
在这一变化的十年即将结束之际,日产在美国和日本市场都建立了良好的声誉。1967年Datsun?2000跑车以其风格和性能而受到重视,成为日产早期设计的代名词。
到60年代末,日产就站上累计出口100万辆的里程碑。
之后的日产依旧顺风顺水。1971年,美国的年销售额首次超过25万辆。特别是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开始从大量购买高质量排量小的小型经济型汽车。
在这之前美国消费者更喜欢排量大,拉风的跑车。然而石油危机后出现的高油价,加油队伍长等问题,让人们开始转而购买排量小的轿车。而当时日本领导者的前瞻性的眼光,使得他们早早为这一黑天鹅事件做好准备,美国汽车公司不得不将市场拱手相让。
1975年,Datsun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商。Datsun销量是335415辆,而当时丰田和大众分别是328918辆和268751辆。
1983年日产在田纳西州士麦那开设了第一家美国工厂,同时美国日产汽车公司(NMC)在加利福尼亚加迪纳成立。同年,Datsun推出了第一款跑车SPL?201。
除此之外,日产决定在欧洲边界内英国的桑德兰市建立工厂。该工厂于1986年完工,是日产汽车制造(英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此后成为欧洲生产率最高的工厂,这一殊荣备受瞩目。英国的日产Note,Micra和Qashqai均在英国工厂生产。
由盛转衰,?妙手回春“戈恩”登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产内部管理者逐渐严重缺失,一度被视为走在时代尖端、引领最新潮流的经营模式已不复存在,反而成了守旧迂腐的老把戏。
公司主管没有能力去把握市场变动及消费者需求,其中典型案例是,当Z型车销售下降之际,管理层非但拖延改造同系车种的行动,甚至决定减产,贸然放弃了一项已获世人认可的重要产品。
而与供货商的企业联合,也成了压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日产高层认为有义务向企业联合的集团的合作伙伴进行采购,所以支付的金额较高,由于购货商经年累月的恶意抬价,导致日产公司无计可施,不得不做困兽之斗。
前日产董事长辻义文于1999年承认,公司遭遇的问题远比预期严重,并表示交叉持股的做法已经成为了日产及其他日本企业的一种强制性负担。
而日产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根据日本社会文化,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基本是从普通员工慢慢提拔上来,习惯了请示汇报,工作瞻前顾后,勇气毅力缺乏,不敢得罪别人,只会做“老好人”。同时,日本文化中的服从和保守,也在无意识的巩固这样的工作氛围,最终导致,大家都把切断“企业联合”视为禁忌。
到1999年,日产汽车公司已经连续7年亏损,负债220亿美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当年5月28日,雷诺按照每股400日元的价格,以54亿美元收购日产汽车36.8%股权,成为日产公司的大股东,组建了雷诺-日产联盟。
同年,雷诺任命了自己的首席运营官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担任日产首席运营官,并持有日产柴油22.5%的股份。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汽车业界流行合纵连横,当时规模最大、最受瞩目的戴姆勒-奔驰集团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于是,保守的日产跟两家展开磋商。不过在数次试探性会议后,换来的却是时任克莱斯勒总裁伊顿的嗤之以鼻。
不过,当时的戈恩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并希望雷诺认真看待日产。
戈恩仿佛天生就拥有着起回生的能力。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戈恩就将陷入亏损泥淖米其林从中拉出,并在31岁时就担任米其林巴西公司CEO。
1996年,奔赴巴黎出任雷诺汽车公司副总裁。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戈恩不但将彼时亏损10亿美元的雷诺拯救上岸,还带领雷诺削减了将近30亿欧元的运营成本,使其重新实现盈利。
而这一次,就像人生中冥冥之中的缘分,戈恩与日产的命运齿轮在徐徐开启。又是一个新的战场,一段新的传奇。首先,为了制定2000至2005年的日产复兴计划,戈恩动用了200人,组成九个跨职能团队(CFT)来解决业务问题,并提出了复兴日产的解决方案,从而选择依靠日产员工而不是外部顾问。
他曾说,“确保您专注于自己的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您就可以创造奇迹。”
戈恩上任后,对日产进行了巡视,他来到生产车间、职工食堂、代销商、海个分部,听取每一位职员对日产的复兴建议,其访谈人数超过了2000人。而通过命运的主宰者等一系列宣传,终于,让不少人感受到了变革的主人翁精神,日产开始翻天了。
在戈恩的“日产复兴计划”(NRP)的推动下,。该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开始逆转,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在2000财政年度中,日产汽车实现了27亿美元的赢利。4年时间,全部还清了公司2万亿日元的债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历史上最戏剧性的公司转折之一。
一时间,戈恩权贵显赫,倾动京都,有关戈恩(Ghosn)和日产(Nissan)的转变漫画出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
戈恩在振兴日产方面取得的成就甚至引起明仁天皇的注意,并于2004年授予蓝丝带日本奖章,同年他被《财富》杂志评为2003年度人物。2005年,戈恩接替路易斯·史威哲(Louis?Schweitzer)出任日产的合伙人和股东雷诺(Renault)的首席执行官。
2016年12月,受到排放数据伪造丑闻打击之时的三菱获得了日产投资,戈恩也兼任三菱汽车董事长,雷诺、日产、三菱三家汽车公司组成联盟。至此,被业界称为“汽车沙皇”的卡洛斯?戈恩,一人担任三家全球车企的董事长职务,是汽车界最具权势的人之一。
“蜜月期”过去,雷诺和日产硝烟四起
到了2017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轻型车销量达到1061万辆,一举击败大众汽车,拿下轻型车销量全球第一的宝座。
2017年9月,联盟宣布了“Alliance?2022”计划。即到计划结束时将年度协同效应翻一番,达到100亿欧元。为了完成这一愿景,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认为雷诺,日产和三菱汽车一方面应加快合作。
但“汽车沙皇”的地位已经并不稳固,日本公司对于戈恩的不满情绪一直在积累。戈恩既是日产的救星,也是“刽子手”。在成本缩减政策之下,数以万计的日产员工下岗,但他每年却领着20亿日元的工资,“杀了日本人,肥了法国人”。
更重要的是,日本方面担心联盟的深入合作甚至是合并会使得日产和三菱“去日本化”,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雷诺拥有日产的大量投票权及其日产董事会席位(与日产非-投票购买雷诺股份),并且,雷诺最大的单一股东是法国政府。这种把决策权交给在法国政府的现状?大大加剧了日产和日本内部对该联盟条款的不满。并且,物是人非,当年那个病入膏肓的日产,如今已经羽翼渐丰。
2018年,日产汽车的销量为580万辆,高于雷诺的380万辆。截止到2018年11月19日,日产市值达到4.24万亿日元,雷诺则为174.65亿欧元(约合2.25万亿日元)。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为了加强法国股东对法国公司的控制权,法国于2014年通过了Florange法案,该法自动将长期股东的投票权提高了一倍,使法国政府在雷诺15%的股份具有明显更大的投票权和控制权。
尽管戈恩也尝试采取措施,使其退出Florange法案,但是法国政府短期购买了另外的12.3亿欧元雷诺股票,以使其能够战胜选择退出。
此举让日产与雷诺的联盟摇摇欲坠。日产公司副总裁西川广人(Hiroto?Saikawa)威胁说,除非雷诺出售其在日产汽车公司的股权(不再控股日产),放弃对联盟的控制权,否则日产公司将退出联盟。但马克龙和法国政府并不在乎,他们认为可以与戈恩达成协议。
雷诺和日产欲分手,戈恩成“替罪羊”?
2020年1月8号,戈恩在发布会表示,日产不想让法国人来指手画脚,就要把我赶走。
戈恩的记忆应该飘回到了2018年11月19日的东京,那天是多云转小雨。
下午4时许,日产汽车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走出降落在羽田机场的客机。初冬10多度的风吹在脸上已有些许寒意,随后两位东京地方检察院特别搜查本部的人士直接将其从下机口带走。
卡洛斯·戈恩,这个曾经日产的救世主,在日本的土地上成为了阶下囚:因涉嫌过少申报自身报酬、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等多项罪名被东京地方检察院特搜部逮捕。
但是戈恩对所有起诉一贯予以否认,并通过律师发表声明称“我被冤枉,将通过公正的审判强烈抗辩”。
2018年12月4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决定再次逮捕戈恩,理由是因为检方怀疑他在2015至2018年,少报了总计约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的报酬。
同年12月21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以涉嫌在2008年将私人投资产生的损失转嫁给日产汽车公司,触犯《公司法》的“特别渎职”罪,再次逮捕了戈恩。
2019年3月6日下午,戈恩在缴纳了900万美元后得到保释,结束了长达108天的拘押期。
得到保释后,戈恩便在4月3日发了一条推特,表示自己要在4月11日开新闻发布会。结果过了一天后,2019年4月4日,戈恩再次被捕,逮捕理由是其涉嫌违规挪用日产支付给中东阿曼销售代理店方面的资金,给日产造成总计约5.63亿日元的损失。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戈恩通过他的一位代表发表声明称:“今早对我的逮捕蛮横且武断。”他表示:“为什么要逮捕我?难道是为了让我屈服?我不会屈服,我是清白的,对我的起诉和指控毫无依据。”
戈恩在声明中还说道:”经过108天的错误监禁,我今天最大的希望是能公平地审判,我原计划在下周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的故事。但通过再次逮捕我,检察官暂时不给我这个机会,但我确信这件事最终会真相大白。我相信,如果公平地审判,我将被证明是清白的。”
至此,戈恩一共被逮捕4次,东京检方几乎每次都在戈恩的拘留期限快到时对他进行“再逮捕”,这导致戈恩的拘留期限被重新设定或延长。为了获释,他两次共交了15亿日元(约合0.96亿元人民币)的保释金。
2020年1月8号,成功出逃的戈恩称,之所以逃离日本,是因为在日本经历着不公义的审判,他看不到希望,甚至担心自己有可能就这样在日本。
如今逃离日本,戈恩相信自己能够证明清白、回归正常。“我会继续抗争,未来会把所有证据整理起来,来证明我为汽车行业做了很多贡献,我不是一个。”
分道扬镳后,日产的日子并不好过
戈恩被捕后,日产就快乐了吗?然而并没有,日产汽车内部动荡不安,品牌严重受损,营业收入和利润正在下降。
日产汽车公布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10月-12月)业绩报告显示,日产汽车本季度在全球的销售额下降18%,至2.5万亿日元,公司的营业利润近230亿日元,远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590亿日元。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日产汽车在第三季度净亏损261亿日元。在截至3月份的财年中,年利润降至日产上年收入的一半以下,为3191亿日元(合29亿美元)。
同时,日产汽车还再次下调2019财年的营业利润预期,从原来的1500亿日元下调43%至850亿日元。
此前,日产汽车公司就表示,到2022财年末,它将把全球生产能力削减10%,并将车型阵容至少减少10%。到本财年末,将在八个未指定的地点裁撤6400多个工作岗位,到2022财年将再有6100个。
更为讽刺的是,日产一项内部调查发现,该公司原CEO西川广人(Hiroto?Saikawa)和其他多位高管违反了公司内部流程规定,并借此得到了不合理的高额薪酬。
9月4日,西川广人向记者承认,基于“戈恩时期的一项奖励计划”,他“错误地”获得了与日产股市表现挂钩的奖励薪酬,得到了过高的收入,违反了日产的规则。
他因此事表示道歉,并表示会退还所有超额收入。其他高管——包括高级副总裁哈里-纳达(Hari?Nada),他是针对戈恩的主要告密者——据说也被支付了过高的薪酬。2019年9月16日西川广人任期结束。
2019年10月,时任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内田诚(Makoto?Uchida)先生为日产汽车公司代表执行官兼首席执行官。12月下旬,原本被认为是日产新CEO有力竞争者之一的关润(Jun?Seki)辞去日产汽车公司副首席运营官的职务,公司内部存在动荡。
坏消息还没结束。2019年12月30日,处于保释期间的戈恩从日本逃至黎巴嫩黎巴嫩。一家电视台报道,戈恩在一群乔装混入一支乐队里的准军事人员帮助下,从法庭认可的那座东京住宅里逃脱。随后召开发布会,痛斥“日产没有未来”。
戈恩还在带来更多的麻烦。当地时间2月10日,戈恩又向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提出了公开日产和三菱内部文件的诉求,同时还提出了1500万欧元的赔偿。
作为回应,日产汽车2月12日在日本东京的地方法院,向戈恩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赔偿100亿日元(约合9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如今,或许不少人会怀念世纪之交降临的那个来自黎巴嫩的“成本杀手”,而现在日产交到了出生日本的内田诚手上,他能否成为救世主,带领日产突围重生,需要时间的检验。(责编/杨佩谦)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财经》杂志交通工业组创建,专注交通出行领域新闻,致力于探索出行、科技与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在经济压力下,依然呈现“小温回升”的特征,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当前经济结构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在生产持续回暖、工业增加值持续回暖、PMI重回扩张区间、能源消费双控回调的背景下,能源生产明显加快,下游生产意愿增强。需求方面,消费在去年疫情扰动的高基数下表现不佳,双十一对消费的提振明显弱于往年。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仍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国债发行加快。但由于压实工程的质量要求、项目用途调整的时滞性、终身追责等原因,年末天气因素难以加入,政策修正后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外贸方面,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但价格仍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宏观调控看,“先立后破”的格局逐渐形成,以往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一刀切”政策得到纠正;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主线不变,但追求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年内将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2023年力度适当提前。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一季度大概率大开信贷,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整体来看,内需依然疲软,外需对供给有一定支撑。受此影响,先行经济指数仍在缓慢下滑,经济增长压力不容忽视。前期政策纠偏、近期RRR降准等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经济增长积蓄能量。
能耗、物价稳定、供应保障双控整治,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1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读数继续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至3.8%。从三大工业生产大类来看,采矿业和电热水业仍是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动力。采矿业同比增速6.2%,前值6.0%,电热水同比增速11.1%,前值11.1%。两者的高水平都与能耗双控的整改有关。在能源价格和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行业生产明显加快。制造业同比增速2.5%,比上月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回暖迹象。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涨。11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速为15.1%,远高于行业整体的3.8%。从子行业来看,工业生产链下游生产意愿普遍回升。主要原因是能耗双控一刀切整改和稳定供应成效明显,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游企业利润率回升。
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服务业小幅回落,生产端边际经济运行有所改善。1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为50.1%和52.3%,分别比上月变化0.9和-0.1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时隔两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为3月以来首次企稳回升。在供应方面,11月份,PMI生产指数为52.0%,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2.0%和31.7%,均高于市场一致预期。今年以来,出口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外需对出口有较好的支撑;国内对进口的需求得到提振,能源进口出现强劲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的信号。仍然应该看到,价格仍然是进出口增长的核心支撑。11月份,出口价格指数为108.1,同比增长10.5%;进口价格指数在110以上。自4月份以来,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110。回顾过去,出口仍然具有弹性,贸易顺差预计将保持高位。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对经济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
图2:进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图3: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是进出口的主要贡献因素。
图4:餐饮消费下降,汽车零售有回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制造业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降。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前值低0.9个百分点。
一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较前值低0.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但当月增长势头疲软是更重要的拖累因素。直接原因是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第五个月为负,且降幅继续扩大。从经济发展的主线来看,“去房地产化”已成趋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正逐渐向制造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年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近期一系列会议传达的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市场短期内维稳需求强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从宏观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2023年房地产投资预期不必过于悲观。
二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5%,当月同比增速为-3.6%。下半年专项债券基金的后期发行并没有带来基建增速的大幅提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先立后破”的政策节奏,修复大宗商品供需错配,压低价格,逐步减少对基建的扰动。但年内影响仍有限,叠加末期施工受区域和天气因素扰动较大,12月仍难发力。2023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叠加商品价格大概率下跌,阻碍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被清除。2023年,Q1的基础设施发展可期。
三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
长13.7%,两年平均增长3.8%,维持高位。年内制造业投资动能将依然保持强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在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但房地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上下行速度并不均衡,幅度差距较大,短期内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维稳诉求增强,投资可能部分回流地产,后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会有小幅下降。
图5:制造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图6:房地产开发资金持续回落,但斜率有所好转
CPI破2,PPI—CPI剪刀差收窄,通胀潜在风险有所降低
11月CPI同比增速上行至2.3%,较10月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较前值有所降低。11月PPI同比增速回落至12.9%,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为0%。
CPI上行至2.3%,但更多是基数较低导致,食品对CPI的拉动不及预期,非食品项拉动有所减弱。在食品方面,冬季消费旺季叠加养殖户惜售压栏,11月猪肉环比上行12.2%,对食品项由拖累转为拉动,但保供政策下蔬菜的供给端约束明显放缓,环比涨幅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至6.8%,是食品项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非食品方面,能源消费品对非食品项的支撑作用减小。进入12月,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农村部也表示,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非食品方面对CPI的带动也趋于减弱。在12月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CPI增速可能有所下行。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明显减弱,11月PPI同比见顶回落,下行至12.9%,环比为0%。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快速回落,生活资料涨幅略有走扩,但对PPI影响相对较小。进入12月,油价有所回升,国内煤价维持平稳,在国内稳价保供措施继续发挥效果,海外供应链逐步通畅的情况下,PPI同比已易下难上。
图7:PPI—CPI剪刀差收窄
社融增速企稳
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同比多增4786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额扩大至4158亿元,企业债券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3264亿元。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的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M2同比增速由升转降至8.5%,M1增速小幅反弹至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的下行态势。M2—M1剪刀差有所缩小。11月社融读数中,对实体贷款新增为1.3万亿,同比少增2309亿,为主要拖累项,其主要原因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表外融资规模继续收缩。政府债表现亮眼,专项债如期发行完毕,融资端明显回暖。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走强,同比多增扩大至772亿元,反映在前期地产调控政策从紧的基调缓和下,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融资端改善预示着地产销售端或将逐渐企稳。企业部门中长贷同比少增2470亿元,出现大幅减少,票据融资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拉动项。
图8:11月政府融资回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经济稳增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为“稳”,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且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迎接二十大背景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重提,意味着经济稳增长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和硬要求。
其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且将适度提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2023年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结合11月24日国常会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项目储备提前的动作看,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将会前置。在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要求下,地方政府推进基建发力较难持续,发力大概率主要集中于一季度。
其二,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货币政策联动组合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发力的概率较高,货币政策大概率将配合地方债发行形成合力。
其三,货币政策结构性特性明显,定向宽信用将进一步发力。有质量的宽信用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是主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小微、科技、绿色是明年货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构性调控的重点。12月16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多体现在宽信用层面,结合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明年面向小微、科技、绿色企业的融资支持将成为主要宽信用方式。
本文源自光大信托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什么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法规及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和运输成本;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人、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利率、汇率等。
(3)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与习俗、消费习惯、就业情况等;人口、土地、资源、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4)技术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机制、科技投人、技术总体水平、技术开发使用速度及寿命周期、企业竞争对手的研发投人,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
企业宏观环境因素的四个方面可用图反映。
除了政治环境因素以外,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由于甲公司在收购之前已经进行了其他高额并购,财务状态并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大手笔并购,会给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一定压力;另外,全球铝价处于低迷状态,收购后对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
2016年11月原油价格走势怎么这么变态
2016年11月世界各地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但在月末因受OPEC最终达成减产协议的拉动大幅上涨,11月30日当日的涨幅超过10%。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Brent)11月1日收报46.86美元/桶,30日收报50.47美元/桶,涨3.61美元/桶,涨幅达7.70%,其中最高价为11月30日的50.47美元/桶,最低价为11月14日的44.43美元/桶;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WTI)11月1日收报45.34美元/桶,11月30日收报49.44美元/桶,涨4.10美元/桶,涨幅达9.04%,其中最高价为11月30日的49.44美元/桶,最低价为11月14日的43.32美元/桶;中东迪拜原油(Dubai)11月1日收报44.05美元/桶,11月30日报47.91美元/桶,涨3.86美元/桶,涨幅达8.76%,其中最高价为11月30日的47.91美元/桶,最低价为11月8日的41.5美元/桶。(详见下图)
一、11月原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第一,主要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是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和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于11月末达成为期六个月的减产协议。OPEC同意从明年1月起将日产量减少约120万桶,或逾3%,至3,250万桶,减产后产量将处于9月阿尔及利亚初步协议中设定的产量区间的低端,当前的日产量水平为3,364万桶。OPEC最大产油国沙特称,为了能够达成协议,该国同意大幅减少产量,将日产量减少约50万桶,至1,006万桶。OPEC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同意减产20万桶/日,将日产量降至435.1万桶,伊拉克之前一直拒绝减产,给达成协议设置了障碍。另外OPEC同意伊朗从10月的产量水平小幅提升。OPEC石油减产协议将在2017年1月1日执行,同时,OPEC还会在2017年5月份再次召开能源会议,检视协议执行的状况,并商讨是否要继续限产行动。作为与OPEC达成协议的一部分,俄罗斯将在11-12月的水平上实施减产, 2017年上半年最高减产30万桶/日。减产协议达成的消息传来,石油价格在11月30日当天上涨超过10%。
第二,美国原油库存连续两周下降也助推了油价涨势。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1月25日的当周,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二周下滑至4.881亿桶。(详见下图)
二、近期原油市场展望
第一,OPEC成员国貌合神离,减产协议能否最终实施还未可知。OPEC11月11日公布的月报显示,10月OPEC组织每日产量为3,364万桶,较9月高出24万桶/日,为2008年以来最高。事实上,分析人士认为,沙特阿拉伯、伊朗及伊拉克不仅在石油市场上是竞争者,在地缘政治上也存有深刻的矛盾,几大产油国为保持市场份额能否按照协议减产并不确定。在这次减产协议中,伊朗的限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产量增加至380万桶。尽管如此,伊朗还是要求回到经济制裁前的400万桶日产量。
第二,非OPEC成员国如俄罗斯的减产计划也存在变数。过去几年油价下跌严重打击了非OPEC产油国的经济,市场一般上不看好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会履行减产的协议。在重新加入OPEC不到一年之际,印尼再次暂停了其OPEC成员国身份,OPEC建议印尼每日减产约37,000桶,或相当于该国原油产量的5%左右,印尼表示只能接受每日减产5,000桶,这已在2017年该国预算案中获得批准。
第三,美国页岩油公司产量增加或将抵消OPEC减产的效应。其实,OPEC在今年9月底达成初步减产协议后,油价攀升已经推动美国页岩油的产量。EIA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的一周内,美国页岩油产量每天平均增加9000桶。据美国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25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增加至593座,自9月初以来已经增加了96座(详见下图)。
第四,美元持续走强也为原油市场带来压力。特朗普当选美国下任总统后,市场普遍认为其将加大财政支出和刺激通胀的政策,美联储升息几率加大,美元飙升。美元指数11月1日报97.70,11月30日报101.50,月涨幅达3.89%(详见下图)。美元持续走强给对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带来压力。
牛气冲天的原油 为何一眨眼就创下最长连跌纪录?
近半年来原油节节攀升,表现冠绝大宗商品。然而不过一个月,美油就抹平年内全部涨幅,跌入技术性熊市,还创下最长连跌纪录,为何油价牛熊转换这么快?熊真的来了吗?
之前还是牛冠商品的王者,眨眼便从指标上跌入了“熊市”概念区域,从直冲云霄到坠落谷底,周期不过短短一月,原油的牛熊转化令人猝不及防。其中WTI原油日线十连阴,创下34年最长连阴记录,更令市场瞩目。
分析人士表示,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大跌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主要因为品种受宏观因素影响较多,市场体量庞大,周期性趋势性较强。短期内原油市场供需结构尚处于偏弱格局之中,后市油价依然会呈现易跌难涨的格局。
油价跌入技术性熊市
10月3日,美油和布油双双创下76.90美元/桶和86.74美元/桶的四年新高,时隔一个多月后的11月9日,美油和布油最低下探至最低59.26美元/桶和69.13美元/桶,较前期高点已经跌去超过20%,进入了技术性熊市。
美尔雅期货能化分析师黎磊表示,造成本轮油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原油市场处于库存升、价格跌的周期,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7周大幅增加,超过5年均值水平,油价在库存压力下转头下跌。
二是美国在正式制裁伊朗后,豁免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最大的利多因素消失,促使油价加速下跌。三是IMF预测主要原油消费国2019年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带动原油需求减弱,中长期油价面临较大压力。
11月初调查数据均显示,10月OPEC产量环比增幅高达40万桶/日。同时,俄罗斯10月产量再创新高,环比增加5万桶至1141万桶/天。
“供应过剩和需求放缓的忧虑导致原油延续弱势。”前海期货分析师唐伟表示,美国制裁伊朗原油出口的靴子落地,搭配豁免条款的制裁措施显得成色不足,而在供应端,一些主要产油国在压力下大幅增产以弥补可能的缺口,两者出现了一定的错位,短期反而导致了供应可能过剩的担忧。
宝城期货分析师陈栋指出,目前美国、俄罗斯和沙特石油产量正处于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日产量超过3300万桶,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
连续阴跌少见多怪
10月29日至11月9日,WTI原油连续10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11.37%。雷菲尼蒂夫公司数据显示,美国原油期货价格连续十个交易日下跌,为1984年7月以来最长跌势。
事实上,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大跌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例如,文华财经数据显示,WTI原油主力连续合约2016年3月22日至2016年4月4日,日线9连阴。6连阴、7连阴更是多次出现。
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表示,不同于其他商品,原油供需基本面对于原油价格的影响程度明显偏低。美元强弱、地缘政治、OPEC政策等均会对油价产生明显影响。造成油价持续下跌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地缘政治风险导致油价脉冲式上涨之后的冲高回落;二是OPEC减产协议失败之后对于原油供应边际上大幅增加的悲观预期;三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原油需求的冲击。唐伟表示:
“原油市场体量庞大,参与者众多,市场价格充分竞争,趋势性表现强。”
11月11日,OPEC监管委员会在阿布扎比召开会议,讨论12月及2019年可能的减产措施。尽管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减产协议,但会议前各石油部长释放出的信号,以及沙特能源部长法利赫在会后表示,12月沙特的原油日均供应量将比11月减少50万桶,堪堪稳住了油价的跌势。
截至11月12日17:40分,美油上涨0.78%;报60.6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则上涨1.24%,报71.04美元/桶。唐伟说:
“原油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带来的供应紧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美国、巴西、中国等非OPEC+会议成员原油产量的提升,OPEC+减产会议影响的边际效应在下降。由于供应端的保障,未来需求端对价格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黎磊表示,减产协议名存实亡,减产执行力主要看沙特和俄罗斯。从今年4月份开始,产油大国的减产执行力度出现松动,沙特、俄罗斯原油产量分别增加61万桶/日、39万桶/日,减产协议名存实亡。
沙特和俄罗斯是减产协议的主力军,如果两国重新执行较高的减产执行率,而不是靠伊朗、委内瑞拉等被动减产支撑,原油市场将重新进入降库存、再平衡的阶段,使价格超过产油国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
熊来了吗
当前市场,对于原油进入熊市的声音日渐高涨。目前持油价跌入熊市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油价相比于10月份高点跌幅超过20%。二是近期WTI、Brent远期曲线已经由Back转变为Contango结构(远期升水),这通常被认定为原油市场熊市的特征之一。
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认为,油价下跌只是挤出风险溢价,冲高回落。由于OPEC对于供应端的调控,油价下行空间有限,并未真正进入下行通道,而是重回震荡区间。陈栋认为,油价目前处于中期调整的阶段,是对于2017年6月以来的上涨作出的阶段性回调行情。
短期而言,原油市场供需结构尚处于偏弱格局之中,后市油价依然会呈现易跌难涨的格局,外盘油价WTI或继续走低至5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或继续下探至65美元/桶,国内原油期货1812合约也将面临继续走低的风险,短期关注475-485元/桶的区间支撑。
中期来看,随着北美需求取暖油消费旺季到来,以及中东地缘因素的再度光临,未来油价存在上涨的积极因素,中期油价存在反弹的动力和预期。唐伟表示:
“12月的OPEC+会议大幅收紧供应的概率不大,同时增产的概率更小。宏观经济表现对价格影响较大,预计原油后市震荡偏弱,下行趋势还将延续。”
相关报道>>>
油价入熊新兴市场有喜有忧 OPEC会否减产下月见分晓
成品油价或本周五下调 有望刷新年内最大降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