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长期持有 买中石油好还是中石化好

2.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3.我的车一直加中石化的93油,昨天错加了中石油的93油,会有影响么?

4.如何保护我国石油进口安全

5.在原油集输中有哪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如果长期持有 买中石油好还是中石化好

大庆金石化油价查询_大庆金石化油价查询表

中国石油(601857)投资圈点:

投资亮点:

1、公司作为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的最大油气产销商,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中具有关键地位。公司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我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前景较好。

2、公司将坚持把资源勘探放在首位,不断巩固上游业务国内主导地位。坚持油气并举,立足八大盆地,持续推进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努力发现更多的规模储量和优质储量,保持原油、天然气储量的增长态势。

3、公司将抓住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和集约经营的优势,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装置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强化生产受控管理,保持平稳高效生产。

4、公司将继续加快推进国际能源互利合作,努力实现海外油气作业产量较快增长,前景较好。

负面因素分析:

1、与我国其他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经营活动一样,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我国政府许多方面的监管。

2、随着国内部分石油石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成为本集团的竞争对手,将给公司带来一定压力。

3、油气勘探、开采和储运以及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储运等涉及若干风险,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及作业中断等不可预料或者危险的情况发生。

港澳资讯综合评价:

公司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公司拥有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同时,公司也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已形成了多个大规模的炼厂;公司还具有覆盖全国的成品油终端销售网络,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可关注。

中国石化(600028)

投资亮点:

1.公司在中国成品油生产和销售中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

2.公司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拥有战略性的市场地位,一体化的业务结构拥有较强的抗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

3.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公司炼油能力排名世界第三位;乙烯产能排名世界第五位;成品油销售网络不断完善,自营加油站数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三位。

负面因素:

1.宏观政策及政府监管风险。虽然中国政府正逐步放宽石油及石化行业的准入监管,但仍继续对国内石油及石化行业实施一定程度的准入控制,可能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和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

2.环保法规要求的变更导致的风险。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相关政府机构可能颁布和实施更加严格的有关环保的法律及法规,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公司可能会在环保事宜上增加相应支出。

3.原油外购风险 目前公司所需的原油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外购。存在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以及原油供应突然中断所产生的风险。

4.获取新增油气资源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持续发现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公司在获取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时需承担与勘探和开发有关的风险,和(或)与购买油气资源有关的风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存在不确定性。

综合评价: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和贸易、石油产品的炼制与销售及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公司的主要有形资产集中于中国的东部和南部。这一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商,是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化工品的生产商和分销商,拥有中国最成熟的成品油销售网络。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石油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是我们人类现阶段的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每时每刻,都有石油被人类从地球的深处开采出来供我们使用。但石油终究是有限的,这不禁让人担心一个问题,人类每天都会从地下抽走大量石油,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其实我们现在根本不必担心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人类开采石油的行为对于地球本身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就可以说明,地球的半径足足有6371公里,而人类的石油钻井都通常都只有几公里,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打得最深的油井——位于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也就只有12公里多一点。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颗鸡蛋的话,人类连这个鸡蛋的蛋壳都没有钻透,很显然,以人类目前的能力,根本就不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但地球没事并不代表人类没事,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我们接着看。

在不少人的想象中,地下的石油应该是像地下水那样聚集在一起的,当人们开采石油的时候,只需要挖一个洞,再把管子伸进去,最后用类似抽水机的设备往外抽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其实石油在地下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散布在储集层基质的空隙之中。

在开采石油的时候,最理想的情况就是钻好井之后,石油就会在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下自动渗出,这样人们就只需要把石油抽上来,再通过回灌井往地入一定的水就可以了,但现实往往都是很骨感的,在很多时候,当人们钻好井之后都会发现储集层基质的渗透率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为地向地层里增加压力,通常的做法就是进行“水裂”,所谓“水裂”是指用设备不断地把加压后的水(有时人们还会在水里加上一些特殊的砂砾)打进富含石油的地层,地层基质的压力增加了就会裂开很多的缝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散布在地层基质的空隙之中的石油更轻易地渗出来了。

这些打进地层的水,大多数都会与石油混合在一起重新被抽上来,在经过处理之后,石油会从中分离出来送往石化工厂进行后续加工,而这些水又会通过回灌井再一次被打进地层,以弥补抽走石油给地层带来的流体损失。值得一提的是,石油所在的地层本身通常也含有大量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也会随着石油一起抽上来,然后经分离以后再通过回灌井注入地下。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上述的方式来开采石油,因为地层中的流体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对地层而言,管它是石油还是水,只要是流体就行了),所以也不会对地层的结构产生什么影响。

化石燃料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好的事情是,当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时,会向大气层里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每天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到现在为止,石油仍然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血液”,据媒体公开资料,2019年全球石油开采总量约为900亿桶,按全球一桶石油平均137千克计算,大约为1200万吨,看起来这个不是个小数字,那么从地壳中抽出了那么多石油,地球结构会被破坏吗?

石油是怎么开采出来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石油钻井钻入油层,然后石油冲天而起,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那就封上油井,装个水龙头就好了!要不然怎么会有王进喜大冬天跳进泥浆池搅动泥浆压住井喷的故事呢?

事实上钻入油层的早期确实会有一个压力释放的过程,因为油田上方的岩层给它的压力很大,喷出石油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随着油田开采,这个压力会迅速下降,到平衡,此时就必须要抽油机,就是那个头一抬一抬的设备,但继续抽油最后会到负压,也就是说你再开采的话,就会小于一个大气压,很可能就抽不出来了,必须要压力平衡,通入大气!

到最后油井中石油枯竭,再也抽不出石油来了,此时怎么办?在油井的很多缝隙里含了大量的石油,很简单,注水,在油井中注入大量的水后,因为石油密度比水要低,因此石油将会浮在水面上,然后将这些油水混合物一起开采上来,比如现在的大庆油田几乎就是到了注水开采、发挥余热的阶段了!

页岩油的开采

除了常规的油井抽油机开采外,页岩油确却是另一种开采方式,因为页岩油根本就不算一个油田,只是一些含油的石头,所以油井里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井,只是一大片含油的岩层,要从这些石头中采出石油,必须要有高超的开采技术!

这个技术就是水力压裂技术,它通过高压水泵将含有沙子的水泵入地下,压裂钻口周围的岩层,然后通过这些缝隙将石油慢慢富集,最后将这些油水混合物抽取上来,这就是页岩油的开采过程,因为手续繁杂,设备要求很高,因此这个页岩油开采成本极高!

这里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当前世界石油市场暴跌,美国的页岩油开采陷入停滞,濒临破产,但在2018-2019年时形势却好得很,因为在美国的鼓动下,欧佩克石油减产,油价高企,此时美国却加大了页岩油的产量,迅速占领了市场,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高成本油田也获利颇丰,等到2019年底欧佩克主要主导国沙特明白过来时,俄罗斯和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Seven Generations能源公司在亚省Montney地区的页岩油开采基地

所以从那会开始欧佩克表面上和俄罗斯扛上打击油价,其实真正的目的却是美国的页岩油市场,当然沙特是不敢公开造次的,所以大家都说沙特和俄罗斯打架,真正受伤的却是美国!

挖掘量那么大,地球结构真不会有事吗?

从油田开采和页岩油开采来看,石油的采出同时会有大量的水注入,另外油田也很难出现大面积采空区,它不像煤矿,除了煤层外还有工人和设备通过的坑道,油田都是区域性块状分布的多孔结构,即使真正采空问题也不大,但石油开采的后期都大量注水,甚至会注入靠聚合物收集石油,而且水的密度比石油还大一些,根本不会产生结构问题!

那么煤矿采空了会有问题吗?

我们经常听到煤矿透水事故,这是煤层采掘时挖通了地下水系,当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故,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结果,也即是煤矿在正常开采时也需要水泵将渗入的地下水抽走,否则长期积累就会淹没坑道,因此大部分煤矿在被放弃后,地下水就会逐渐渗入,淹没整个煤矿!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情况,就是大量开采地下水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整个区域沉降,还有煤矿坑道也无水渗入,长期会导致采空区塌陷,甚至可能导致小型地震,从这个角度来看,采空区确实会对地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是导致基建结构不稳,甚至坍塌,另一个是地下水位下降,不再适合农作物种植!最终的结果就是塌陷区居民迁移!

采空区塌陷

但对于地球整个地球来说,这些开采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我们最深的开采也不过4000米(姆波尼格金矿),最深的油田是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岛,Z-44 Chayvo油井(12.345公里),只有地壳平均深度33千米的1/3,大陆上的地壳更是高达70千米,而地球半径则高达6370千米,所以连鸡蛋壳都还没挖透,根本不会对地球有啥影响。

很多人以为,开采石油应该是下面这样子的,如同吸取蟹黄汤包的汁液,眼看着汤包瘪了下去:

不少人以为,石油藏在地下,如同包子里面的汤汁,随便用一根吸管下去,直接抽上来就可以了,实际并不是,它们是被顶上来的。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那么一块石油泡泡藏在地壳之中,不过似乎人类发现的几率并不高,毕竟下面要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储藏几亿吨石油,遇到地质运动,早就从裂隙涌到地面了。

在古代,还真的有小部分石油从地下渗出来,古人把它们收集起来,当作照明材料,有时候用来作为火攻原材料。

这在宋代的《梦溪笔谈》里面就有介绍。

只不过,这样的地区实在是太少了,绝大部分石油是一种粘稠度相当高的液体或者干脆是油膏,被土壤颗粒、岩石颗粒死死包围着。它们基本上不会因为开了一个口子,就自动流出来。个别例外也是存在的,钻井的时候,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压力释放,导致井喷。

当然,如果走了狗屎运,挖到一口油井,可以汩汩地流出石油,直接用泵抽到油罐车里面运走,那简直就是**中奖,省下来多少压注的费用啊!不过,这时候,倒是应该担心地层塌陷的问题了。

通常开采石油的时候,钻两个深孔,一个是注入,一个是流出。利用机械的力量,将水压入油层底部,由于水油不相溶,且水的密度较大,由下而上,藏在岩石颗粒间的油滴就被水给顶上来了,上面接一根管子,直接流到储油槽。

这时候,石油的空隙被水填满了,到时候将这两个孔封起来,水跑不出来,这块地层也就保持相对稳定了。

开采石油与挖煤不一样,煤炭是固体,无法流动,需要在地下直接开采,挖出巷道,边开采,边回填泥土、沙石之类的东西,避免坍塌。

当然,题主的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注水与原来的石油颗粒是不同粘稠度的液体,对于地层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相信,像中东地区的地层肯定会在某一天的地壳运动中被挤压,造成很厉害的地震,土壤液化,可能波及到其他地区。

届时,中东地区的人民就会尝到胡乱开采的恶果,这时自然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结果。

开釆煤矿,开采石油天然气,对地质的影响那是绝对的。现在就有许多釆煤区发生了地陷事故,将来总有一天,因为我们无度的开采,地球会发生灾难性的大型地质变化。

不过即使我们不开采石油天然气,地球上的地质剧烈变化还是会发生的,所以也不要杞人忧天。

石油开采不像煤炭矿床,挖掘一个深坑大洞,留下若许真空地带。

影视印象中的石油,似乎是一条流淌在地下的暗河,只要开了闸,可以喷涌而出,永不枯竭。

实质石油根本不是地下暗河的模样储存于地下。

作为一名石油人,且是常年在采油一线的老石油,我可以说说石油开采的若干常识。

石油其实是诞生于某些地质圈闭之中,是若干地质年代沉积蕴育的产物,大都储存于沉积岩的孔隙中,并非人们印象当中的地下暗河,而是通过孔隙星罗棋布在地下储存汇集。

随着地质年代的地质沉降、断层、圈闭不断变化形成,就形成了若干个石油圈闭型构造,储藏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油气形态通过地下钻探得知其储存的层位、深度、厚度等等,是地下钻探和地上地质分析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油田相继开发了白垩纪、玄武纪等若干地质年代中的杜家台、莲花、古潜山、大凌河等油层,实施了作业开采。

油流是通过井段射孔来实现开采的。

早年间原始地层压力足,基本都采用自喷形式,只是放个简单的油嘴控制产出量,每天就有大量的石油喷出。

到了后期,各种开采手段层出不穷,却采出量每况愈下,有的油井,甚至一天连100斤原油都采不到,含水率却高达99%以上,只能忍痛割爱实行关闭,或者兼开式采出。

地下的石油只是液态存在于空隙中,是一种可渗透式存在,并不像人们意识中的河流形态。即使其渗透率不够,也会采取地面压裂等化学方式,扩充孔隙度,从而确保石油可以顺利流到井筒里。

而随着石油的大量采出,余出来的真空地带早有递补,人们其实从一开始开采时段,就采取了给油层边际注水的方式,一是为了驱动油层向井口流动,便于采出,二是用注入的水迅速填补油流流走以后的空白,从而保证地下没有亏空,保持原始平衡。

所以,那种担心地下亏空甚至崩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完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这样问显然是对石油工业缺乏基本了解,石油浮在水上,采油会带出地下水,这些水经处理后会重新注入地下,因此采油后地下也不是空腔,至于影响地球结构,开玩笑呢?

人类对于地球只会有很微弱的影响,曾经西方有文章指出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地球自转轴和重力中心的偏移,这其实就是屁股歪的说法,影响重力中心必然需要庞大的质量,而世界上现有的大型水坝,三峡的储水量甚至排不进前十,三峡的最大在于它是水电站,发电量非常大;而且人类还进行了很多庞大的工程,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也会造成重力中心的偏移。

然而这对于地球自身而言是可以忽略的影响,地球自身的重力本身就存在差异,因为地球的质量分布不是很均匀,地球内部还有很狂爆的岩浆运动带动地壳的运动,地壳移动一毫米就需要人类努力多少代才能做到。石油多位于地表较为浅显的地方,最深的油井也不过几千米,多少年原油产量才能达到一个三峡的水储量(接近400亿吨)?所以说靠采油影响地球结构真的是想多了,更多的是对地表的影响,因为石油工程会占据一些土地,也可能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环境,但这一点也没有想象那么严重。

石油和煤矿不同,煤矿开采后会留下很多采空区,尽管也会用矿渣、煤矸石等回填,但是仍不足以全部填上,有的矿业可能执行不到位,所以煤矿矿区内的居民会被疏散,采空区会自然的垮塌,垮塌区的治理比较艰难,一般都是 采-填-闲置-垮塌-恢复 这样的过程。石油开采却不大相同,原油是液体状态,本身就是存在于地下的空腔中,靠水支撑地表也是不可能的,石油开采的时候会带有天然气、水,需要经过加热静置等方式排出天然废气和水分,估计多数油井采出的大多数是水,只有少数富矿采出的油更多,有的井(磕头虫)甚至磕一天头也才能采几十升的油,下部的集油罐十天半月也不见得能储满一罐,而大部分是水又需要处理才成为成品。

石油开采后,采出水会经过处理,消除污染物后再次注入地下,消除污染的目的是防止回注的时候污染地下水,而采出石油后,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及整体压力的降低,周围的水会汇聚过来,不像煤矿采空区那样不管的话就一直空着(煤矿可不能透水,一堆人在下边干活呢),地下水位最终会恢复,石油等也可能重新汇聚。所以,以往偶尔会听到的煤矿区垮塌事故,却很少听到石油矿区的垮塌事故。在中东的石油大国中,也很少听到这样的事故。

石油的主要危害在于泄露,石油运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移动的运输,主要靠轮船,其二就是管道运输。然而前者偶有发生沉船事故的案例,大量的石油分布在海面上对一定区域内的海洋生物影响十分严重,糊住水面水鸟无法捕食、水下的生物也可能缺氧,因为光被遮住了浮游植物的活性会下降;管道运输也常有泄露事故,会污染土壤、淡水水体,对周边的居民也会有较多的影响。

油田第一期出纯石油,二期往地水出油水混合液,所以边开采边注水,地下没有空洞。

抽空的空隙有水的话,水泥沙来填充,无水的地方,等待慢慢的塌陷地震,还能怎么办?

当然有影响啊。但即使不抽取石油,地球的结构同样也会不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不断的公转与自转,不断有涨潮退潮,也有台风龙卷风,这样的冲击,同样会对地球的地质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地震也会不时发生,每震动一次,释放一次因不平衡而积聚的能量,从而又达到新的平衡。

已经影响地球结构变化,人类都快走灭亡了你说有没有影响?新冠疫情也是地球结构变化造成地热气候恶化才产生的病毒,能没有影响吗?

我的车一直加中石化的93油,昨天错加了中石油的93油,会有影响么?

这个不会有影响的。

相对于中石油来说中国石化的油在提炼的过程中,添加的添加剂价格高,所以在油的成品上,中石头化的油比中石油的油纯度更好,对于车来说更好,因为纯度好就会更加的耐烧。

但因为他们对于汽油最终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所以混着加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扩展资料:

《车用汽油》( GB 17930—2013) 首次规定了密度指标:

其值为20 ℃时720 ~ 775 kg /m3 ,以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

与GB 17930—2011 相比较,最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

“三减”是指将硫质量分数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μg /g 降为10 μg /g,降低了80%; 将锰质量浓度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 mg /L 降低为2 mg /L,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 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

“二调”是指调整蒸汽压和牌号。其中,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四阶段的42

kPa 提高到45 kPa,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四阶段的68 kPa 降低为65

kPa,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同时,考虑到第五阶段车用汽油。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国内高辛烷值资源不足情况,结合炼油工业实际,该标准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

号、93 号、97 号分别调整为89 号、92 号、95 号。

“一增加”是在标准附录中增加了98 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据测算,实施《车用汽油》( GB 17930—2013) 后将大幅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量,预计在用车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约30 万吨,新车5 a 累计可减排氮氧化物约9 万吨。

不管是中石油还是中石化都是要必须达到这个标准的。

参考资料:

工标网-车用汽油

如何保护我国石油进口安全

1.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石油安全预警和价格调控机制。从1998年6月和2000年7月开始,国家分别放开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统一定价,实行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并轨。由于石油价格的刚性传递,在利益机制驱动和投机因素作用下,国内石油进口出现了“高价多进口,低价少进口”的怪现象,同时随国际油价频繁变动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大幅波动,也使国内的石油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为了规避石油进口风险,政府必须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综合运用价格、税收、储备等手段建立石油安全紧急应对和预警机制;建立能够有效稳定成品油市场价格的调控机制。根据各国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分析来看,尽管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但因各国的税负不同,各国的成品油市场零售价格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税负在汽油零售价中所占比例为60-70%,在柴油中为50-60%。而我国汽油的税负为23%、柴油为18%[4]。即使实行了税费改革增加燃料税也只能将税负提高到45%和41%。相比而言我国税负在成品油零售价中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小。因此借鉴国外成品油定价的有益做法,政府可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在零售环节增加一个税率可调的税种。当国际油价较低时按高税率征税;当国际油价较高时按低税率征税,以缓解国际油价剧烈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完善石油进口贸易体制,系统设计各项进出口政策,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以保证国家对石油贸易的有效调控。

2、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构建多元化石油进口新格局。中国和美国同为全球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近年来美国从本国石油安全考虑,为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分散石油进口风险,在积极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实行了多元化进口战略。2003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所占其进口总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23%下降为20.3%,而从非OPEC国家进口的石油却达到了平均707.9万桶/日,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7.8%,从其周边国家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等进口的石油量也已占总进口的45.9%。目前美国从全球3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已初步新形成。相对而言,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格局还尚未形成。主要依靠中东和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运输的现状不仅导致了所谓的“中东原油溢价”,也是我国的石油进口面临巨大风险。因此从长远及战略的角度来看,尽管中东作为世界石油富集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一个重要市场,但是我们必须实行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战略,努力开辟新的石油供应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主要包括:促进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和国家的多元化。积极发展与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战略石油合作伙伴关系,增加从周边国家的石油进口;积极推动贸易方式的多元化。改变目前石油进口过分依赖现货采购的现状,逐步实现由现货采购为主向长期贸易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运输方式的多元。中亚是仅次于中东和亚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集区,里海被预测为“第二个波斯湾”,俄罗斯油气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4.7%的石油储量。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前苏联地区的石油出口前景更是被专家和各国政府看好。由于我国与上述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该地区又是我国目前唯一不经过远洋海运就能够确保的石油供应来源,所以不论是从资源潜力还是地缘关系上看,中亚和俄罗斯都应该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及石油供应基地。我们一定要积极推动俄罗斯到大庆的原油管线、中俄韩天然气管线、哈萨克斯坦到新疆原油管道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石油运输网络,最终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3、积极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稳定的国外石油供应基地。。我国石油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受到重视,国内石油资源的不足和短缺将是一个长期必须面对的事实。所以除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石油以外,必须借鉴美国的经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鼓励和扶持国内石油企业到国外去参与石油勘探和开发,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渠道。

境外油气资源富集区主要包括北美、南美北部、西伯利亚、里海、中东、东南亚、北海、非洲等。我们一定要在外交、军事、外贸及金融政策支持下,鼓励国有石油公司,尤其是3大石油石化公司,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境外找油的经验,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境外资源勘探开发战略,重点扩大和巩固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印尼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里在海外形成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生产基地,到2010年拿到3000万吨份额油和300亿m3以上的天然气;到2020年力争达到5000万吨份额油。

4、实施节能和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同时由于我国一二产量比重较高,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使我国的石油消费强度一直偏高。而能源利用效率低是加剧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能一直是美国能源政策的战略重点。我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要化解石油进口风险、保证石油安全也必须大力推进节能战略的实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一是加快节能立法,尽快出台国家《节约能源法》,如美国的《能源政策与能源法》(EPCA)、英国的《能源法》,同时从税收、价格、投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节约用油、拒绝和防止无效低效用油;二是调整产业构,压缩高油耗产业,淘汰高油耗设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节油型产品,其重点是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三是要减少石油开采、加工过程中的石油浪费,提高油气的综合回收率,减少油田低效原油的用量,同时扩大石化企业的装置规模,提高原油利用率;四是要调整能源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推进煤气化、煤液化进程,积极开发利用燃料电池;鼓励应用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强度。

5、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确保国内石油供应安全。石油战略储备是防止石油供应中断,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还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没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石油消费大国。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应当包括两类,一是政府储备,二是企业储备。政府储备应以原油为主,并主要储存进口原油,企业储备品种要按照生产与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只规定储备量,而不规定品种;就石油储备的目标而言,我国石油储备规模2005年应按35天消费量和2010年按50天消费量设定,储备规模分别为2500吨和4500吨。

在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抓紧制定诸如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便在必要时发挥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安全、稳定油价、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作用。

在原油集输中有哪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石油及油品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石油的物理性质随其化学组成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性质的石油,对开发、集输、贮存、加工影响较大,因此其经济评价也各不相同。 1)石油的颜色 颜色与原油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数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深色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液性明显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无色;粘性感强的原油,大多色暗,从深棕、墨绿到黑色。我国玉门、大庆等油田的原油多呈黑褐色;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呈茶褐色;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原油多呈淡**;四川、塔里木、东海等盆地的一些凝析气田所产凝析油从浅**到无色。  2) 石油的臭味 是由于原油中所含的不同挥发组分而引起。芳香属组分含量高的原油具有一种醚臭味。含有硫化物较高的原油则散发着强烈刺鼻的臭味。由于含硫化物较高,因此这类原油在加工时,需要增加专门的处理装置而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我国主要油田的含硫量较之中东地区原油的含硫量(高于2%)低得多,大庆油田原油含硫量不到1‰,胜利油田原油含硫量也多不超过1%。  3) 石油的密度 指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原油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吨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对密度(以往文献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时原油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的比值。国际上常用API度作为决定油价的标准。API度与相对密度的相关关系式为:API度(15.5℃)=(141.5/相对密度)-131.5,API度大,相对密度小。水的API度为10。密度大小与石油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数量有关。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密度大,颜色深;低分子量烃含量高,密度小。不同地区、不同地层所产原油密度有较大的差别。原油按其密度可分为四类:轻质原油(密度<0.87g/cm3),中质原油(≥0.87~0.92g/cm3),重质原油(≥0.92~1.0g/cm3),超重质原油(≥1.0g/cm3)。我国生产的原油密度变化也较大,大庆(多在0.8601g/cm3)、长庆(0.8437g/cm3)、青海尕斯库勒(0.838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轻质原油;胜利(多数在0.8873g/cm3左右)、辽河(0.881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中质原油;胜利孤岛(0.9472g/cm3)、大港羊三木(0.9492g/cm3)、辽河高升(0.9609g/cm3)、新疆乌尔禾(0.9609g/cm3)等油田所产原油则属重质原油。  4) 石油的粘度 指液体质点间移动的摩擦力,以m Pa·s表示。粘度大小决定着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动性能。一般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烃多、颜色浅、温度高、气溶量大时,粘度变小。而压力增大粘度也随之变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的原油粘度小。 根据粘度大小,将原油划分为常规油(<100mPa·s),稠油(≥100~<10 000mPa·s),特稠油(≥10 000~50 000mPa·s)和超特稠油或称沥青( >50 000mPa·s)四类。 由于测定绝对粘度较烦杂,在研究中常用恩氏粘度计测定相对粘度。相对粘度指液体的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比。 我国原油粘度变化范围较大。大庆白垩系原油(50℃)粘度在19~22mPa·s,任丘震旦亚界原油(50℃)为53~84mPa·s,胜利孤岛原油(50℃)为103~6451mPa·s 。  5) 石油的荧光反应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发发光,并在照射后所发光立即消失的这种荧光反应特性,普遍被用于野外工作时作为判断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显示的重要标志。按发光颜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况,大体可推测所显示的石油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质呈天蓝色,胶质呈黄绿色,沥青质呈棕褐色。  6)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转的特性。偏转度一般小于1°。旋光性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而且当加温至300℃时即消失。因此,在研究石油生成时,常以这种旋光性和在石油中发现的素(由动植物色素如叶绿素或血红素变化而成,并在温度超过200℃时被破坏)的存在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依据。  7)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香精、醚、三氯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局部溶解于酒精之中。原油又能溶解气体烃和固体烃化物以及脂膏-树脂、硫和碘等。  8) 石油的凝固点与含蜡量 凝固点系指原油从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固态时的温度。这对不同温度尤其在低温地区考虑贮运条件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根据凝固点高低,石油可分为高凝油(≥40℃)、常规油(≥-10~<40℃)、低凝油(<-10℃)三类。我国多数油田所产原油的凝固点,在15~30℃之间。石油含蜡量系指原油中含石蜡的百分数。石蜡在其熔点温度(37~76℃)时溶于石油中,一旦低于熔点温度,原油中就出现石蜡结晶。我国主要油田所产原油的含蜡量较高,大约在20%~30%之间。大庆萨尔图油田含量多在22.6%~24.1%,河南魏岗油田为42%~52%,江汉王场油田为2.8%~11.4%,克拉玛依油田仅7%左右。含蜡量高的原油凝固点也高。  9) 石油的燃烧特性 石油和成品油可燃程度随温度而异,表现在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差异。“闪点”指石油在容器内受热,容器口遇火则发生闪火但随之又熄灭时的温度。“燃点”指受热继续升高,遇火不但出现闪火而且引起了燃烧的温度。“自燃点”指原油在受热已达到相当高的温度,即便不接触火种也出现自燃现象的温度。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与水(沸点为100℃)不同,没有固定的沸点。其闪点随具不同沸点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各有差异。沸点越高,闪点也高。如石油产品中煤油闪点在40℃以上,柴油在50~65℃之间,重油在80~120℃,润滑油要达到300℃左右。自燃点却相反,沸点高的成品油,自燃点降低,如汽油自燃点为415~530℃,裂化残渣油自燃点约270℃,石油沥青则降至230~240℃。石油作为一种混合物,其闪点在-20~100℃之间,而自燃点则为380~530℃之间。  10) 石油的馏分组成 由于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混合而成,因此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而可分别获得不同的石油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