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八十年代中国出口石油价格
1.为什么稀土价格不是由我们说了算
2.我国每年进口石油需多少美元
3.80年代钢材生意利润有多大
4.盛产石油地方有什么特点
5.八十年代外蒙古发达吗
为什么稀土价格不是由我们说了算
定价权有两方面。一个是卖家,一个是买家。
WTO管制的是国际贸易,而不是稀土价格问题。很多人说,我就不卖给日本稀土不行么?不行!真的。你能指望沙特不卖石油给中国么?不行!中国实行稀土出口配额制,等于说我卖给你多少我说了算。这完全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所以WTO的败诉是必须,大家都得用同一种规则来办事。
好了,那么说说价格问题。
很多年以前(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石油开采私有化,后来石油被认定为战略物资,只能国有化。国有大集团虽然,但是还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国有石油公司可以决定卖不卖?卖多少?卖什么价?
而稀土,很可惜。他像煤炭一样被私有化了,他没有引起国家的重视,没有被裁定为战略物资。所以,它的出口是由私人开采公司所承载的。卖不卖?卖多少?卖什么价?都是私营企业说了算。
其实相对来说要求稀土出口配额,还不如由国有大公司兼并这些私营企业,或者以环境等因素让这些企业停止开采。
我国每年进口石油需多少美元
我国每年进口石油需累计金额为0.62万亿美元。
一、我国每年会进口大量石油,却还要出口石油
中国石油的产量并不低。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数据显示,12月份,主要油田按计划增产,生产原油1633万吨,同比增长2.0%,增速由负转正(2018年11月下降1.3%);日均产量52.7万吨,环比增加0.9万吨。2018年全年,原油产量1.9亿吨,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上年收窄2.7个百分点,产量下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号称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
二、但是中国原油相对来说偏重,但是硫含量较小,大庆油属于石蜡基中质原油,辽河油种类较多,有石蜡基也有环烷基原油,胜利油田的原油质量较差,硫含量较高,新疆油田的原油有环烷基也有石蜡基,其中环烷基稠油密度大,用来生产环烷基基础油,塔河原油与塔里木的原油大部分质量不好,金属含量高,海上原油相对来说酸支较高。
也就是说中国石油大部分品质不好。
三、现在中国大搞环境保护,需要高品质污染小的石油。
八十年代初中国石油出口量还不小。
经济大发展时期,对环境保护漠视,这些石油大多被本国消化,到处是冒黑烟的化油器汽车和摩托车,那时国产低质油便宜的优势很明显。2块左右一升。用起来很爽。
现在就不行了,汽车越来越好,只烧95的车多得很。国家也严格限制尾气排放。国产低质油市场被本国自己限制了,只好出口。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尚处于贫穷状态,当然喜欢虽然烧起来冒黑烟,但是便宜的石油。
中国产的石油燃烧起来热值不好,污染大,但是很适合做润滑油。石油副产品石油沥青中国还产量过剩,这些也是要出口的。石油沥青也是石油产品,不但出口东南亚,还出口到美国。
这就是国家的环保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指标的一个体现。
80年代钢材生意利润有多大
80年代,湖南村民偷卖钢材获利300万,牵出中国军事工程6501
南宫钦
2022年3月7日18:43
关注
**《你好,李焕英》为观众带来了很多欢笑和感动,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但有网友对一个细节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中李焕英所在单位的人们说的都是东北话?这个单位不是在湖北吗?
有人指出这是因为该片剧组里大多是东北喜剧演员,因此就“穿帮”了。
但很快就有真正了解情况的网友给出解释,影片中李焕英的同事们本来就有很多东北人。
不只是李焕英所在的这一个单位,事实上当时全国各地很多重工业厂区都通行东北话,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当年动员了全国400多万人参与的“三线建设”。
放牛老汉的意外发现
三线建设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互联网上、影视剧中都可以正常提及,一些当年的大型设施甚至已经作为景区开放。
但在三线建设进行期间,乃至到了已经停缓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有具体的三线建设工程都是高度保密的,就是大家都听说过“三线工程”这个词,但具体有些啥工程,民间没人说得上来。
不仅是民间,往往就连三线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是不知情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湖南省临湘市公安局的民警发现了一件怪事。
连续几天,市里的几家废品收购站都收购到大量的废旧钢材。
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起两起,据民警粗略统计,几天内被卖到全市各个收购站的钢材总价值已经3百万元了!
临湘市公安局意识到可能遇到了一个倒卖钢材的大案,由于附近没有钢铁厂,民警们怀疑可能是有团伙在外地**钢材后,拿到临湘销赃。
民警们立即行动起来,在市内的几个废品收购站蹲守。
可等抓到人之后民警却发现,并不是什么团伙,拉钢材来卖的都是本市忠防镇丘坪村的普通村民。
村民们倒也配合,很快就把这些旧钢材的来历交代了,可民警们听完却只觉得难以置信。
村民们表示,这些钢材都是从一个“迷宫一样的山洞”里捡来的,而发现这个山洞的是丘坪村一个养牛的老汉。
不久前,老汉为了找一头走丢的牛,把附近一片山上很多原来没走过的地方都找遍了,最后牛找到了,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山洞口。
洞口很大,老汉惊讶于自己居然不知道附近有这么巨大的一个山洞。洞里面黝黑,但老汉看出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洞,因为地面上有铁轨通进洞里。
出于好奇老汉往这里走去。他原本以为这里应该有人,但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洞里既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一盏灯。
洞里很干燥,气温比外面略低,老汉走进去之后借着外面的阳光也没看到洞的尽头。
老汉回去把事情告诉了村民们,几个胆大地带着手电一起二次探洞。
这一次村民走得很深,发现这个洞不仅深,而且还有分叉,不同的分叉通往不同的洞腔。
各个洞腔看起来不尽相同,有的洞腔是一个竖直的天井,可以看到天空,村民们站在天井下目测了一下高度,感觉至少有六七十米。
而且他们发现了不止一个出口,每个出入口大小不同,大的能通火车,小的也能过卡车。
这到底是个什么洞呢?村民们面面相觑,几个人都在这村里生活几十年了,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大个山洞!
但他们看到洞壁上有一些残存的标语和海报,内容就是十来年前的那些,这么说这个洞是那时开凿的吗?
当然相比于这些问题,村民们更重大的发现是洞里散落着不少钢材,看起来应该是已经被人遗弃了,因此就有了把钢拉到城里卖掉的想法。
民警们在村民的带领下考察了山洞,虽然证实了村民的说法,但民警们也对这个洞的来历一头雾水。
结果他们向当地政府咨询后,当地政府居然也对这个巨大的人工山洞毫不知情。
直到进一步向上汇报,当地政府才知道这个山洞的真面目是什么,它的名字叫“6501工程”。
6501工程
如今6501工程早已被解密,当年村民们发现的山洞已经被改造成旅游景点部分开放。
当年村民们对6501的探索并不全面。整个工程是将花岗岩山体掏空建成,结构如同蚁穴,分上中下三层,共有厅室25个,总长度达到17000米,通风竖井17个,最深的垂直深度达80米。
其工程量可想而知。那么这个工程究竟为何而建,又是为何被废弃的呢?
这个工程上马于1965年1月,其代号之所以叫6501,是因为它肇始于1965年的第一号文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一度面临着十分恶劣的外部环境。
1960年,印度对西藏觊觎良久。
虽然在1962年被我军痛击,但仍未彻底心;败退台湾的,时刻等待机会,试图借助美军力量实现。
而美国1963年时侦查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核工厂设施情况,断定我国核武研发即将成功,于是联络以及苏联,计划对我国核工业进行毁灭性破坏。
鉴于国内外局势,1964年,更改了原定以“抓吃穿用”为方针的三五计划,提出了以备战为导向的三线建设计划。
主席提出,将全国根据地缘条件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类地区,一线即可能成为二线的地区,包括边境地区以及全国各重要城市。
三线则是战时可做为大后方的地区,包括广袤的中西部省份。二线是介于一三之间的缓冲区。
而所谓三线建设,可不仅是简单地“深挖洞、广积粮”,而是要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基础设施到大学研究院的整个国民生产体系进行一个备份。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以四川贵州一带为中心,建立一套“小而全”的国民生产体系,成为中国人以备不虞的大后方。
当然三线建设并不局限在四川贵州,整个中西部腹地都在建设范围内,因此建设内容还包括连通中西部腹地的铁路网。
1965年初,抚顺炼厂建设工程公司接到石油工业部的指令,组建一支代号6501的生产队,开赴湖南省临湘县长岭山区建设一座炼油厂。
公司迅速组织人员,由公司副经理张源担任6501生产队经理,带队南下。
长岭这个厂址是由时任石油工业部基建司总工程师敖明模选定,兼顾隐蔽性和交通便捷性,石油部预计在这里建成一个年加工量150万吨的炼油厂。
长岭炼油厂于1971年建成投产,建成后虽然历经波折但一直稳步发展,它就是如今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的前身。
那么山体里那座名为6501的巨大废弃山洞跟它是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那座废弃山洞是准备作为长岭炼油厂的油库而建设的,是6501工程的一部分。
凿洞作业1966年正式开始,这座山上原本就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当地人称其为“泥水洞”,工程队依托这个天然洞穴进行作业。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是极其庞大的,数年的施工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建设人员补充进来。
而作为一个重工业项目,这些人中的骨干力量一般都是从东北调来的。
据一名当年参加了6501工程的长岭炼油厂老员工回忆,他1969年作为石油建设者子女学徒从抚顺来到临湘,当时还不到16岁。
作为学徒,他们上午参加技能培训,下午上工地搬石头,晚上学习讨论。培训只有短短几个月,之后就要正式参加工作。
其实当年湖南岳阳(临湘属于岳阳)一带山区里不止6501这一个三线工程,由于这里有了炼油厂,因此配套的合成氨厂、化纤厂、纺织厂也陆续上马开建,全都建在山沟里。
据亲历者回忆,当年高峰时期,在岳阳一带的山区里参与建设的部队和地方单位人员可能有数十万。
这些人一开始睡席棚子,建好部分厂房就进厂房里铺木板睡,只有休息日才回驻地或县里。
6501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进行的,长岭炼油厂71年建成投产,而6501山洞到最后并没有建成,这又是为什么呢?
山洞的建设停止于1973年,据说跟913事件有关,因为据说6501工程是由林牵头的。
当然,即便没有这个因素,6501山洞也难逃被废弃的命运,当年全国各地有很多这种以防空袭为目的建设的山洞,可后来战争并没有发生,因此也就停建了。
例如重庆的816山洞,停建于1984年,如今也被改造为旅游景点了。
影响深远
事后来看,当年老一辈***所担心的大规模战争并没有发生,因此到七十年代末,大部分三线建设工程也就停建下马了。
不仅很多耗资巨大的防空洞成了烂尾工程,很多当初建在山沟里的工厂也都因为不方便又搬了出来。
因此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对三线建设持批判态度,认为它空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本就不富裕的民生增添了巨大负担,最后又没用上。
持这一观点者进一步指出,当年老一辈***错误估计了国际形势,美苏***并非战争狂人,并没有侵略中国的意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人们在目睹了国内外很多事情后,对当年的三线建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新的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当年我们做了积极地准备,敌对力量才经过权衡之后放弃了发动侵略。
例如三线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发展战略威慑能力,包括洲际导弹和战略核潜艇,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正是靠三线建设的举国动员,我们才把战略核潜艇造出来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三线建设并没有失败,正是通过三线建设,我国才有了更全面、更均衡的国民生产体系。
在三线建设以前,我国的工业制造、科研院校都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沿线的几个点上,广大中西部腹地的人口很难被惠及。
而经过三线建设的“备份”操作,这些资源得到了有效均衡。
四川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陕西汉中的陕西理工学院、湖南常德的华南光电集团、四川峨嵋县的西南交通大学、贵州遵义的遵义医学院、四川合川的中国矿业大学…
这些都是当时通过拆分北京、上海、南京、大连等地高校的科系,搬迁到当地组建的。
而生产单位就更不用说了,从民用轻工业到军用重工业,从制药到航天,各门类都进行了拆分备份,上面提到的6501工程就是将抚顺炼油厂备份到了湖南临湘。
这些拆分并支援到中西部腹地的单位就像种子,在当地扎根发芽,如今很多都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新增铁路8046公里,三线地区铁路占全国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
四川、贵州的很多城市都是因三线建设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三线建设为我国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九十年代,时任党和国家***在视察四川企业时特别提到:海湾战争之后,我们对三线建设的意义应该有新的认识…
总的来讲,毛主席当年做出这个决策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所谓“居安而思危”,西南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而正是三线建设使这里拥有了成套的现代化生产能力,使广袤的国土依然具有战略纵深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三线建设:艰难时期的国家创业,中国青年报,2021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过敏性鼻炎千万不要拖,2022新方法你得知道!
广告
清华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过敏性鼻炎千万不要拖,2022新方法你得知道!
盛产石油地方有什么特点
世界石油开采量在本世纪内以迅猛速度增长,1921年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1950年超过5亿吨,1979年创造了31.7亿吨的历史最高记录,近几年略有下降。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委内瑞拉,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一个世纪内,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中心,产量经常占世界三分之二左右,号称“石油帝国”。但六十年代后,美国石油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趋下降,而中东新兴产油区的地位日益上升。1973年波斯湾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有所下降,但仍占世界总产量的近30%,该地区石油生产执世界牛耳的局面将长期保持下去。以国别论,1981年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苏联(6.04亿吨),其它还有5个年产石油在一亿吨以上的国家,它们是沙特阿拉伯(4.82亿吨)、美国(4.29亿吨)、墨西哥(1.2亿吨)、委内瑞拉(1.05亿吨)和中国(1.01亿吨)。年产2,500万吨以上的国家还有英国、印尼、阿联酋、伊朗、尼日利亚、利比亚、科威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挪威等10国。以上16国合计产量24亿多吨,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7%。与世界石油生产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不同,世界石油消费地区分布极广。由于石油对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石油的消费极为广泛。而由于石油生产地区的相对集中,故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需要进口石油。不过从消费量看,以美国和西欧消费量为最大,以1977年为例,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30%,西欧约占近四分之一,其它为苏联、日本等国,而世界最大石油产区中东的消费量却很小。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及其消费量的显著不平衡,造成世界石油贸易呈现出来源高度集中、销售对象分布极广的显著特点。1979年石油的国际贸易量为18.3亿吨(包括原油和石油制品),占总产量的58%,进口石油的约有140个国家,出口石油的国家却不到30个。这些出口国在地理上可分为六组,即“一大五小”:(1)波斯湾地区1979年提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55%,主要供应欧、美及亚、太地区;(2)北部非洲(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运往欧洲;(3)非洲几内亚湾东岸(以尼日利亚为主,还包括加蓬、安哥拉和刚果),占世界的7%,多输往西欧、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为主,还包括厄瓜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占世界的10%,主要供应北美;(5)苏联,占世界的9%,大部分运往欧洲;(6)远东(以印尼为主,还包括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占世界的5%,主要供应日本。
八十年代外蒙古发达吗
发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蒙古国的依靠着石油资源,成为了较为富裕发达的中亚国家。八十年代是指1980-1989十年。年代是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