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符的虎符文化

2.谁拿到虎符谁就可以调兵遣将吗?我怎么看美人心计里好像就是这样的谁拿到虎符谁就可以调兵遣将..

3.和虎有关的文物有什么?

4.陕西博物馆陕西博物馆虎符

5.清朝有虎符吗

6.历史上有犀牛角虎符吗?什么书籍上有记载?哪个朝代的?

虎符的虎符文化

虎符汉代鎏金价格-铜鎏金虎符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 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 杜虎符: 由陕西考古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

以下为汉代的虎符:

虎符的形制和使用  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周代时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节”,也称“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谁拿到虎符谁就可以调兵遣将吗?我怎么看美人心计里好像就是这样的谁拿到虎符谁就可以调兵遣将..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编辑本段从“窃符救赵”看虎符。

窃符救赵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由此故事也可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 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而后这些原本用于军事调动的信物甚至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到了宋代,它虽然作为调兵的信物,但仍配合书面文件一起使用。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1):错金是指将字或图案刻成后,将金丝嵌入,再将其打磨平滑。 

注(2):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是楚国国君熊通。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之大怒,便自立为“楚武王”。接下来称王的是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王。到了公元前334年,两次大败魏军的齐侯田因齐称王,史称齐威王。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 阳陵虎符展览

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

金虎符: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铜鎏金虎符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玉虎符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 以下为汉代的两件虎符:张掖太守虎符

错银铜虎符

和虎有关的文物有什么?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陕西博物馆陕西博物馆虎符

1、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是什么?2、陕西博物馆开放时间3、陕西自然博物馆简介?4、陕西的国家级博物馆有哪些?5、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

1、金樽兽首玛瑙杯。

2、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3、鸳鸯莲瓣纹金碗 。

4、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陕西“劝工陈列所”,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

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717950件(组)。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 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扩展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大馆藏:

1、神秘瑰丽的青铜器。

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形成中国古代青铜器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不同时代的青铜器约6千件,仅西周青铜器就近2千件。乐器、食器、水器和酒器,样式多样。

2、多姿多彩的历代陶俑。

从秦朝到明朝的历代陶俑藏品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头戏。这里有气势磅礴秦朝兵马俑、再到汉代跽(ji)坐俑、色彩绚丽造型妖娆的唐俑等等,每个时代的陶俑都是风格鲜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审美观。

3、精美绝伦的金银器。

在古代,金银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目前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出土的数量不多,在这里可以看到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近千件制作精美、做工精细的金银器。舞马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4、独具魅力的唐墓壁画。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这些壁画都是从唐代墓葬当中原件揭取下来的,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

百度百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陕西博物馆开放时间

陕西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参观时间:冬季冬季9点至17点半,夏季8点半至6点。周一全天闭馆整修。免费开放,实行免费不免票。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

预约参观须提前24小时预约,预约方式为团队电话预约和个人网络预约,团队预约确认后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领票。

高龄老年人、残疾人士、小学生须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在专设窗口领票;现役军人凭证件可优先领票。

陕西自然博物馆简介?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大门陕西博物馆,在长安南路电视塔周围的舟形环岛上,北望钟鼓楼,南眺终南山。以下是陕西博物馆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安南路舟形环岛之上,北望钟鼓楼,南眺终南山。场馆建筑如日似月,环境优雅、交通便捷。2008年1月5日开馆。 拥有一座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标志之一。由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省投资集团公司***建设和管理的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开馆五年来的不断发展,默默地为西安这座城市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场馆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有科技、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分别呈玻璃球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亿万年前的生物在此现身,2万余件标本在此安家。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近5.4亿年的标本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和科学对话,叙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为西安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陕西博物馆了不可缺少的品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馆内有地质永珍、古生物长廊、昆虫王国、神奇秦岭、生命之光、科技环廊等展厅,穹幕影院、勇敢者通道及观景平台。各展厅及馆区展示了大量远古化石,陈列著"四大国宝"及血雉、金雕、独叶草、珙桐、红豆杉等一大批珍稀动植物标本,设有"鸟语林"、大型古生物展示台、鱼池景观、模拟马门溪龙、霸王龙、百余种植物等室外景观,阐释自然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展示方式力求新颖互动、追求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是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学习自然发展史,亲近自然的乐园。是孩子们的成长伙伴,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陕西自然博物馆已成为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的西安市民和省内外游客青睐的著名游览景点。

开馆时间:每周三至周日***周一、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学生假期全天候开放。上午9点至下午5点开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展览与藏品

志留纪海洋生物化石焦体

位于馆区东门口,改化石重达58吨,采集于陕西省宁强县,通体遍布约4亿年前的浅海生物堆积形成的海百合、珊瑚等各类生物化石20余种。

鸟语林展区

位于馆区北侧广场,大型网房内共饲养鸟类50余种。频频开屏的绿孔雀,形影不离的鸳鸯,色彩缤纷的鹦鹉,吸引著游客们驻足观赏。

大型化石、矿物标本展区

位于馆区北侧广场,展出海绵、海百合、通穴珊瑚及侏罗纪原煤标本等,其中采集于富平县的墨玉标本,通体黑亮、高大巨集伟。

马门溪龙模拟景区

位于馆区西门口。马门溪龙身披迷彩装、不时地嘶鸣吼叫,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脖子最长,它体长36米,是由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陕西化县人***主持在重庆合川区发掘。同时陈列的还有"盗蛋龙"、"三角龙"以及放大的各型别的恐龙蛋。

鱼池景观

方形鱼沼***池***景观,位于馆区北侧。池内饲养各种锦鲤、金鱼,种植各色荷花。鱼儿跳跃争食,盛夏荷花盛开,是孩子们和家人参观留影的好去处。

陕西自然博物馆主要功能

博物馆集展示、收藏、研究三大功能于一身。以实物、标本、模型、情景为主体,结合声、光、影、视、电、图、文等各种展示手段,揭示自然奥秘,普及科技知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趣味盎然的参观体验。但就建筑而言,也是古都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博物馆展厅内展示了大量远古动植物化石标本和包括"四大国宝"在内的一大批野生珍稀动植物标本,还对许多自然现象、现代科技、生命奥秘等进行了或寓教于乐、或寓教于趣的互动性展示,让人在轻松快乐中感受神奇和奥妙。

地质永珍展示宇宙起源和地球诞生

这里的展览分为三部分:宇宙与地球,陕西地理地貌,陕西的矿产资源。通过声、光、电、影等展示手段,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宇宙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以及大陆漂移、冰川、地震、火山、海啸等地质运动现象。通过模型沙盘,了解陕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等,展馆中还陈列有各种矿产标本、油气开采模型,让人大开眼界。

生物长廊巨型恐龙摆POSE

走进展馆,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古生物世界,真切感受生命的诞生、发展和演化程序。早期腕足类的石燕、脊椎动物狼鳍鱼、中生代爬行动物恐龙、蓝天猿人头骨、距今约500万年的黄河剑齿象、大唇犀、古长颈鹿各种化石和模型夺人眼球。恐龙家族中的大明星马门溪龙,身高4.5米,身长24米,据测算,它的真实体重约20吨至30吨,长长的脖子相当于体长的一半,引得观众啧啧称奇。

昆虫王国"光明女神"身价36万元

昆虫知识、昆虫标本、昆虫森林、甲虫方阵走进昆虫世界,很多人才知道自己对昆虫并不了解。在昆虫森林展区,有互动的昆虫探险小游戏,展示昆虫的特殊本领和独特的生活习性。"昆虫叫声对比"游戏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但有的人连续试了五六次都没有答对。上千种昆虫标本让人目不暇接,小朋友们还可以在这里学着拼接昆虫模型。在昆虫标本区,观众可以用剪刀、镊子、昆虫针、展翅板等工具学习制作简单的昆虫标本。

此外,还有上千只蝴蝶标本,价值36万元的光明女神蝴蝶标本令人侧目。

神奇秦岭华南虎大熊猫徜徉山水间

华南虎、大熊猫、金丝猴、野生羚牛、朱、果子狸、大灵猫等动物,或倘佯于山水之间,或栖居在树木丛中。走进秦岭展厅,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让观众的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实景模拟,绿色的树、皑皑白雪呈现在眼前,俨然走进了遥远神秘、生机盎然的秦岭深处。据介绍,这里共陈列80多种动物标本,以及一些珍贵植物的标本,在色彩绚烂的壁画和各种模型的配合下,展示著美丽的秦岭世界。

生命之光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这里分为人体结构、人体健康、人体微观、大脑与神经系统等四个展区,通过各种先进的仪器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向观众讲解人体的神奇奥秘,并突出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展项,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

紧接着,步入电视塔北侧的科技展馆---引人注目的玻璃体球形建筑。

科技展厅机器小海豹欢迎您

科技展厅由"童趣世界"、"科学游乐"、"身体体验"、"电子乐园"、"科普广场"等几部分组成。

一个机器小海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小海豹可非比寻常,它身上装有触、听、视以及姿势姿态感应器,拥有7个驱动执行器和1个中心处理系统。只要有人靠进,它就会睁开眼睛,发出响亮的叫声。如果你轻轻抚摸它,它会流露出喜悦的眼神,并一边扭动身子一边发出撒娇的声音,如果它感到愤怒,它就会不再理睬你,甚至闭上眼睛。

巨大的泡泡筒吸引了很多成年人的参与。站在筒中,用双手轻轻拉起环绕四周的包著棉线的铁环,浸有特殊液体的铁环在上升过程中形成巨大的泡泡,可以把一个成年人包在其中。

的人还陕西博物馆

1.2017西安儿童游玩好去处

2.2017西安春季旅游好去处

3.2017西安周边自驾游好去处

4.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5.自然博物馆观后感精选

6.参观博物馆有感600字4篇

陕西的国家级博物馆有哪些?

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陵园面积218万平方米。博物馆以秦始皇兵马俑为基础,在兵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2,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_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

4,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5,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China Bronze Ware Museum)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始建于1956年,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宝鸡市滨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华石鼓园内的新馆2010年落成。

百度百科-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百度百科-西安碑林博物馆

百度百科-陕西历史博物馆

百度百科-西安半坡博物馆

百度百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简介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 *** 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

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是“4A”级旅游景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

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

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1]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 博物馆效果图

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

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

清朝有虎符吗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编辑本段

从“窃符救赵”看虎符

窃符救赵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由此故事也可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编辑本段

虎符与虎文化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 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而后这些原本用于军事调动的信物甚至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到了宋代,它虽然作为调兵的信物,但仍配合书面文件一起使用。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1):错金是指将字或图案刻成后,将金丝嵌入,再将其打磨平滑。

注(2):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是楚国国君熊通。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之大怒,便自立为“楚武王”。接下来称王的是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王。到了公元前334年,两次大败魏军的齐侯田因齐称王,史称齐威王。

编辑本段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杜虎符  · 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 阳陵虎符展览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 金虎符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铜鎏金虎符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玉虎符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

历史上有犀牛角虎符吗?什么书籍上有记载?哪个朝代的?

没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

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战国时期的铜虎节“韩将信庶节”,侧面有“韩将信庶节”十字的阴刻铭文,可见是当时发兵过关的一种信物和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