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油价预测下调幅度继续加深,短期内是否有下降的可能?

2.油价迎来又一轮的上调,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未来中国石油需求预测

国内油价预测下调幅度继续加深,短期内是否有下降的可能?

石油下半年走势-下月份石油价格预测最新

从相关的新闻上,我们大家可以了解到的是国我国的一个成品油的话,它的一个下降的一个态度的话,它是一个继续下降加深的一个情况,这种情况下来说的话,会实现一定层次上的一个下降的,可能实现今年的以来的一个五连降。

从相应的一些机制以及出来了一些方案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国内的成品油的价格将迎来再一次的一个下降,这种经验来说的话,它是有着一定的一个指标啊提示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的话,油价的一个呃下降的话,远远会超过指标的一个红线,而且这种情况下来说的话是能够让我们大众我们在呃加油的。然后感觉到油价是十分便宜的,油价或将实现五连降的一个态度。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的话,因为我们的一个国家因为新冠疫情以及一些热辣天气的影响,导致于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一个经济的发展的话,陷入了一些啊泥潭中,这种情况下来说的话,需要在一系列的一个呃相关政策,一些相关举措上面来使我们的一个油价进行一个很好的一个改进,这种改进的话它是有着啊对于我们那一个航空运输板块以及物流运输板块以及普通的一个家庭生活来说都是有着一个很大的一个帮助的,是能够带动经济的一个复苏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来说是有可能还,会继续降价的。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的话,美国直播因为石油暴跌的一个原因的话,导致于他们当地的一系列的一个呃股票的指数的话出现了很大的一个跌幅啊,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的话是非常有利的,是也是有希望进行下跌的一种情况啊,而且因为现在很多人对于石油的一个需要来说的话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说最重要的一些化工产业的话,那么是需要石油,原油及成品油的一个供应,如果说油价再涨了一种情况下来说的话,那么十分不好的啊,社会存在着啊下幅度的一个调整的一个问题。

油价迎来又一轮的上调,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在进一步上涨。

这个问题要说到新冠疫情,因为新冠疫情在很多地区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多数地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在进一步暴涨,除了石油价格以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已经上涨了200%以上。石油的价格目前依然维持在40美元左右,但很快也会进一步攀升,有人甚至预测石油的价格可能会涨到120元左右。

一、油价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

对于我们正常居民来说,居民能切身感受物价上涨的一项商品就是石油的价格,石油的价格绝对会影响到汽油的价格。在经过了新一轮的价格上调之后,我们国内的汽油可能会重新回到7元时代,汽油价格上涨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很多居民的日常出行选择。

二、这主要是跟全球范围内的物价上涨有关。

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新冠疫情直接导致全球各地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进一步暴涨。虽然之前石油的价格一直没有大范围上涨,但这主要是跟美国的页岩油的价格打压有关。这个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当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之后,石油的价格也会恢复上涨。

三、汽油的价格在未来可能会继续上涨。

有人曾经预测过关于石油的价格上涨问题,表示是有可能会从40元到120元。与此同时,与石油有关的各项能源的价格也会进一步上涨,这就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人们现在已经不再纠结汽油会不会上涨,而是会猜测汽油可能会涨到什么价格。对于我们居民来讲,居民在加满一箱油的时候可能会多花近10元钱。

未来中国石油需求预测

目前的石油需求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预测法,是以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为基础,研究石油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及石油价格等的关系,并根据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石油消费。这类方法包括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法、能源消费强度法和人均石油消费法等。另一类是部门分析法,就是分析每一个石油消费部门的石油消费与本部门消耗石油的机具、产品等的相互关系,如汽油消费与汽车保有量的关系、化工产品产量与石油消费量的关系等,根据这种关系预测本部门未来石油消费的增长趋势,所有部门预测值的综合就是全国未来石油消费量。

这两种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部门预测法的优点是充分应用了各部门对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包括未来产品的市场需求、节能和能源替代等大量技术和经济分析,以及油价和行业技术发展对各部门未来石油需求的影响。这种预测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预测涉及各部门各环节的石油消费预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预测的误差都会出现在总体预测中,预测的综合误差就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预测的误差的综合,因此增加了误差的概率;另一方面,这种预测也不能考虑不可预见的事件对石油需求的影响,特别是对长期预测可能会造成更大误差。宏观预测法是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据进行预测,是以国民经济综合数据为基础,消除了部门之间预测可能造成的误差加和,过去曾发生过的不可预见事件的影响,替代能源、节油技术进步和油价变化的综合影响,适合于长期趋势的预测。

本次的中国石油需求预测是建立在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的宏观预测。假设现在的高油价将使中国石油需求明显下降,石油利用效率不断改善;假设未来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强度沿着美国过去20年走过的道路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显著地降低。在此假设下,使用石油消费强度和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两种宏观预测方法,取美国1980~2000年的石油消费强度值和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作为中国2000~2020年的石油消费强度和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进行预测。

(1)根据石油消费强度法预测石油消费量。近20年来,虽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却在逐年降低,石油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从1978年的0.6吨/1000 美圆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的0.18吨/1000 美圆,在22年里下降了70%。预测随着石油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也降持续降低。对照美国石油消费强度演化趋势和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演化趋势发现,目前中国正处于美国1980年的石油消费强度水平,如果将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演化趋势整体向后移20年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图6.26),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将降到0.12吨/1000美圆左右,预计比2000年下降33%左右;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将降到0.10吨/1000美圆左右,预计比2000年下降44%左右。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石油消费强度演化趋势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为3.92亿吨,2020年为5.99亿吨(表6.1)。

利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预测中使用的GDP数据来自国家权威数据,石油消费强度数据借用美国数据,数据可靠性是相当高的。但是,预测的石油消费强度目标是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强度达到美国2000年的水平,美国目前并不是世界上石油利用效率最好的国家。目前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几乎比西欧国家平均高60%左右,更比日本高出1倍以上。如果以西欧国家作为目标,或者以日本作为目标,预测的中国未来石油需求量将大大减少。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强度下降到西欧、甚至日本2020年的水平的可能是存在的,也有可能实现。因为未来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都将更先进、有效。

图6.26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预测

表6.1 中国未来石油需求预测(石油消费强度法预测)

①2005年GDP来自国家统计局,2010年GDP来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20年GDP按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2020年间6.50%的增长速度预测。

②GDP以2005年平均8.19汇率折算。

③来自国家统计局简报。

(2)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法预测。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是石油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的石油消费增长率。这是能源预测中最常见的方法,预测公式如下:

En=E0·(1+Tn·Gn)n

式中,En为第n年石油需求量;E0为起始年石油消费量;Tn为第n年石油消费弹性指数;Gn为第n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石油价格、节油技术进步和其他能源替代水平等因素有关,其中石油价格影响因素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各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也随之发生变化,石油消费较少的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逐渐增加,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随之降低。石油价格的增长导致替代能源发展和节油技术进步,使石油消费下降,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随之降低。美国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世界石油价格较低时,石油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47%,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在0.5~1.0 之间。1973~1978年石油消费出现负增长,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为负值。1978年以后,美国石油消费重新增长,但石油在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下降到了40%左右,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相应的下降到了0.43左右。自“九五”计划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在0.5~1.0之间,2000~2005年,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71。在经历了2004年的高油价和能源短缺以后,中国加快了替代能源的开发和节油技术进步。根据前面分析,2010年以后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将明显回落。预计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弹性指数依次为0.62,0.55和0.43,相应的石油需求量为3.70,4.36和4.97亿吨(表6.2)。

表6.2 中国未来石油需求预测(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预测需要使用基础年石油消费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等参数,这些参数由于来源不同差距很大。本次预测采用的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3亿吨是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经济增长速度数据也来自国家“十一五”规划,弹性系数取自美国历史数据,这些数据基本上排除了作者的个人因素,预测结果应该更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