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唐山周大福可以以旧换新吗?

2.辛丑条约中,赔款问题疑问!

3.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实

请问唐山周大福可以以旧换新吗?

唐山金价和北京金价对比-唐山金价和北京金价对比分析

如果不是周大福的金就金重要打折,比如你拿10克的金来

拿去给师傅验金之后是9折那你的金就只值9克

然后打折完之后的金重要换大20%就是说你9克的金就必须要换到10.8克才可以给你换,小与的就不可以

多出的那些金是要按当天的金价买下来的

另外就是要家你旧金的手工费每克就是10元

然后再加上你选的那件首饰的手工费就可以了

是周大福的金就不用打折了

算法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讲的还有不明白的你可以去周大福分店去看看

这样吧我去帮你问一下看看

都可以换的啊,你有没有听错呢

过两天给你答复

唐山华联专营店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西道7号华联商厦一楼

电话:0315-2826835

唐山百货大楼分店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道唐山百货大楼珠宝商场周大福专柜

电话:0315-2820637

辛丑条约中,赔款问题疑问!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

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编辑本段]条约原文

一九○一年九月七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

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

大清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

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

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

大奥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齐干;

大比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姚士登;

大日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

大美国钦差特办议和事宜全权大臣柔克义;

大法钦差全权大臣驻扎中国京都总理本国事务便宜行事鲍渥;

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

大义钦差驻扎中华大臣世袭侯爵萨尔瓦葛;

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

大和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克罗伯;

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

今日会同声明,核定大清国按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当经大清国大皇帝于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降旨全行照允,足适诸国之意妥办(附件一)。

第一款 一、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附件二)亲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二、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前于西历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六月初七日,经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文致太德国钦差全权大臣(附件三)。现于遇害处所建立牌坊一座,足满街衢,已于西历本年六月二十五日即中历五月初十日兴工。

第二款 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西历本年二月十三、二十一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本年正月初三等日,先后降旨,所定罪名,开列于后(附件四、五、六)。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又约定如皇上以为应加恩贷其一,即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为即行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追夺原官,即行革职。又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因上年力驳殊悖诸国义法极恶之罪被害,于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开复原官,以示昭雪(附件七)。庄亲王载勋已于西历本年二月二十一日即中历正月初三日、英年赵舒翘已于二十四日即六日均自尽。毓贤已于念二日即初四日、启秀徐承煜已于念六日即初八日均正法。又西历本年二月十三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念五日上谕将甘肃提督董福样革职,俟应得罪名,定谳惩办。西历本年四月念九日、六月初三□月□□等日即中历三月十一、四月十七□月□□等日先后降旨,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

第三款 因大日本国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害,大清国大皇帝从优荣之典,已于西历本年六月十八日即中历五月初三日降旨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大日本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及国家惋惜之意(附件九)。

第四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已与诸国全权大臣合同商定,其碑由各该国使馆督建,并由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京师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此项银两,业已付清。兹将建碑之坟墓,开列清单附后(附件十)。

第五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不准将暨专为制造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已于西历一千九百一年八月十七日即中历本年七月初四日降旨禁止进口二年。嗣后如诸国以为有仍应续禁之处,亦可降旨将二年之限续展(附件十一)。

第六款 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甲)此四百五十兆系海关银两,照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零七九六,即俄国一卢布四一二。俄国卢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理亚四二四。此四百五十兆,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国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附件十三)。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还本于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至一千九百四十年终止。还本各款,应按每届一年付还,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初一日。付还利息,由一千九百零一年七月初一日起算。惟中国国家亦可将所欠首六个月至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息,展在自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于三年内付还。但所展息款之利,亦应按年四厘付清。又利息每届六个月付给,初次定于一千九百零二年七月初一日付给。(乙)此欠款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如后诸国各派银行董事一名会同将所有由该管之中国官员付给之本利总数收存,分给有干涉者,该银行出付回执。(丙)中国国家将全救保票一纸交驻京诸国钦差领衔手内。此保票以后分作零票,每票上各由中国特派之官员画押。此节以及发票一切事宜,应由以上所述之银行董事各遵本国饬令而行。 (丁)付还保票财源各进款,应每月给银行董事收存。(戊)所定承担保票之财源,开列于后:一、新关各进款,俟前已作为担保之借款各本利付给之后,余剩者又进口货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将所增之数加之。所有向例进口免税各货,除外国运来之米及各杂色粮面并金银以及金银各钱外,均应列入切实值百抽五货内。二、所有常关各进款,在各通商口岸之常关,均归新关管理。三、所有盐政各进项,除归还泰西借款一宗外,余剩一并归入,至进口货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诸国现允可行,惟须—二端:一将现在照估价抽收进口各税,凡能改者皆当急速改为按件抽税几何。改办一层如后,以为估算货价之基、应以一千八百九十七、八、九三年卸货时各货牵算价值,乃开除进口及杂费总数之市价。其未改以前,各该税仍照估价征收。二北河黄浦两水路,均应改善,中国国家及应拨款相助。至增税一层,俟此条款画押两个月后,即行开办,除在此画押日期后至迟十日已在途间之货外,概不得免押。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附件十四):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北面图上系五、六、七、八、九、十等宇之线,西面图上系一、二、三、四、五等宇之线;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之线,此线循城墙南址随城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第八款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第九款 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郎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王岛、山海关。

第十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附件十五)。二、西历本年□月□□日即中历□月□□日上谕一道,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裁明。三、西历本年□月□□日即中历□月□□日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以上谕旨现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

第十一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按照第六款赔偿事宜,约定中国国家应允襄办改善北河黄浦两水路,其襄办各节如左: 一、北河改善河道,在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会同中国国家所兴各工,尽由诸国派员兴修。一俟治理天津事务交还之后,即可由中国国家派员与诸国所派之员会办,中国国家应付海关银每年六万以养其工。一、现设立黄浦河道局经管整理改善水道各工所,派该局各员,均代中国及诸国保守在沪所有通商之利益。预估后二十年,该局各工及经管各费应每年支用海关银四十六万两,此数平分,半由中国国家付给,半由外国各干涉者出资。该局员差并权责进款之详细各节,皆于后附文件内列明(附件十七)

第十二款 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此上谕内已简派外务部各王大臣矣(附件十八)。且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均已商定由中国全权大臣屡次照会在案。此照会在后附之节略内述明(附件十九)。

兹特为议明以上所述各语,及后附诸国全权大臣所复之文牍,均系以法文为凭。大清国国家既如此按以上所述,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足适诸国之意妥办,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变乱所生之局势完结,诸国亦照允随行。是以诸国全权大臣奉各本国政府之命代为声明,除第七款所述之防守使馆兵队外,诸国兵队即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历□月□□日全由京城撤退。并除第九款所述各处外,亦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历□□年月□□日由直隶省撤退。今将以上条款缮定同文十二份,均由诸国全权大臣画押,诸国全权大臣各存一份,中国全权大臣收存一份

附件一,光绪帝批准签署条约的圣旨。

附件二,光绪帝派醇亲王载沣赴德的旨意。

附件三,光绪帝命令为被杀德使建碑的旨意。

附件四,光绪帝命令惩办亲王载勋等皇亲的旨意。

附件五,光绪帝命令惩办启秀等大臣的旨意。

附件六,光绪帝命令加重上述惩罚的旨意。

附件七,光绪帝命令徐用仪等复职的旨意。

附件八,光绪帝命令在一些外国人被杀的县五年内不进行科举考试的旨意。

附件九,光绪帝命令那桐着赴日道歉的旨意。

附件十,被损外国坟墓单。

附件十一,光绪帝命令禁止进口的旨意。

附件十二,中国对各国承认战争赔偿的照会。

附件十三,同上。

附件十四,使馆区界线。

附件十五,光绪帝禁止抗外行动的旨意。

附件十六,同上。

附件十七,中国改善水路河道的计划。

附件十八,光绪帝设立黄浦河道局的旨意。

附件十九,中国对各国就设立外务部的照会。

第六款之赔款称庚子赔款。1900年乃中历庚子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政府完全接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而得名)。

[编辑本段]特点

第一、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

第二、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帝国主义很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至极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错综复杂,更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第三、既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继续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

第四、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

此条约中白银4.5亿两的数字已然天价,中国显然不可能一次性还清,所以,这些银两总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了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又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皇。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和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这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编辑本段]影响

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开始放弃对清政府所报有的幻想,以“驱除鞑虏”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

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实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进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总人数约3万人。

起因

中国一些意见认为起因是,西方列强妄图以义和团运动反抗作恶多端的传教士、领事为借口,企图共同瓜分中国。

西方主要意见认为起因是,清朝纵容义和团运动残忍杀西方传教士及领事人员,义和团拳民对东交民巷外国大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发动了攻击。

另有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图谋通过义和团运动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并于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侵略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间,帝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结束,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原藏于清廷中的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中国一些看法认为,八国联军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无恶不作,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主要观点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营救各国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国合作的军事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义和团攻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以及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

过去甚至有西方极端主义者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开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the white man's burden),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的确为中国脱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之后,由于清政府无法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而改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也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娴熟地运用各种造园技巧,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额尔金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长春园七孔水闸,20世纪50年代拆除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

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拚命掠夺

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终于在1900

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这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爱国

武装斗争运动,它首先从山东兴起,很快就发展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

东北以及全国许多地方。义和团英雄们高举反帝斗争大旗,手持大刀长矛,到处焚毁教

堂,驱逐侵略者。

帝国主义各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感到惊恐不安,一方面却认为这是入侵中

国的极好机会。于是,西方列强纷纷制造出兵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的舆论。为了镇压

中国人民的这场反帝斗争,德、日、俄、法、英、美、意、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

侵华联军,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

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

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派

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

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第一批侵华联军440馀人于5月31日和6月2日分乘清政府提供的火车从天津开进北京。

各国军舰也纷纷开到大沽口外示威。

6月9日,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又开会决定调遣大队侵略军进京。10日,由英国海

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由于受到京津铁路沿线义和

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有力阻击,这支侵略军不得不从廊坊折回天津,还付出了伤近

400人的代价。西摩尔也承认,如果义和团使用的是西式枪炮,那么,我所统率的联军

则必将全军覆灭。

当西摩尔率联军向北京进犯时,各国军舰20艘也已云集大沽口外,准备进攻大沽炮

台。6月15日,各国海军司令密谋夺取大沽炮台,以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

人登陆。6月16日下午,英、德等国的小分队也相继登陆,配合先期登陆的日军,完成

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大沽炮台的准备。16日傍晚,俄军中尉巴赫麦季耶夫把八

国联军的最后通牒送交天津镇总兵、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以「暂借」炮台为名,限定

17日凌晨2时以前交出炮台,否则即开炮轰击,用武力夺取。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八国联军的侵略要求,并下令各炮台将士严阵以待,痛击来犯之敌。17日凌晨,在俄国

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的指挥下,八国联军的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

大沽炮台发起猛烈攻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的官兵奋勇抵抗,开炮还击。

双方激战了6小时,毙伤侵略军130多人,击伤敌舰6艘。但因后无援兵,用尽,

大沽炮台终于陷入八国联军手中。

大沽炮台失陷后,八国联军纷纷从大沽登陆,并向天津进犯。

天津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一大基地。帝国主义国

家在天津旧城东南的紫竹林一带建立了租界,海河两岸有他们的教堂、洋行、银行、码

头和工厂。这里住著外国的领事、商人、传教士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

6月17日晚,八国联军从大沽乘火车开到天津,进入紫竹林租界。

6月23日,俄、英两国侵略军600馀人分别从军粮城和紫竹林租界进攻清军的军工厂

东局子,没有成功。27日,八国联军2800多人再次从三面围攻东局子,经过激战,最后

占领了东局子。

7月9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受到聂士成军的有力抗击。最后因力量

相差悬殊,聂士成英勇殉国,爱国官兵也损失很大,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八里台。

7月12日,八国联军的各路增兵均已到达天津,约1.4万人。沙俄远东军司令官阿

列克谢耶夫也在这时抵达天津,他自任总理联军军务之责,召集各国侵略军司令官开会,

研究并制定了总攻天津城垣计划。八国联军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于13日凌晨分两路向

天津旧城发动总攻。一路由俄、德为主的5000人进攻东城和东北角三岔河阵地;一路以

日、美、英、法等国为主的5000人进攻南门。其馀兵力驻扎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火车

站,作为后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虽然遭到义和团和一部分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还是在14日攻占了天津。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立即分区占领,实行殖民统治。联军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统治

机构——都统衙门,由俄、英、日三国军官充当头子,统治天津、静海和宁河等广大地

区。

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各国继续增兵向天津集结,准备大举进攻北京。

8月2日,八国联军拼凑了4万兵力,正式成立了联军司令部,经过一番争夺,最后

决定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

8月3日,八国联军各首领开会,决定进攻北京。4日,八国联军出动1.8万多人从

天津沿北运河向北京进发。5日,联军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3日

攻占通州。八国联军在占领通州后,原来商定先休息一天,然后再研究如何进攻北京城。

但俄国侵略军为了抢攻占北京的「首功」,背约在14日凌晨首先进攻东便门。经过激战,

于凌晨2时攻占了东便门。接著,俄军又进攻建国门。日军见到俄军已发起攻城,也于

14日进攻齐化门(今朝阳门)。美、英各军也相继开始攻城,并先后攻入城内。

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慈禧太后急忙带著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

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北京。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公开抢劫3天。颐和园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

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铜缸,因过于笨重,搬不走,洋兵们就用

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颐和园的珍宝、文物,用骆驼运往天津。

9月中旬,八国联军达10万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东占山海关,南犯保定,北

侵张家日,西扰娘子关。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奸*烧杀,京津一带的许多地方变成了瓦

砾场。

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于8月24日颁布上谕,催促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立即

从上海赶回北京,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又颁布「剿匪」

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

毅和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且加派亲英、日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和谈。至此,在各国

列强的枪炮与清政府腐败退让下,中国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场所。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

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

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发布上谕,允

准李鸿章便宜行事,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

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

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

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

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见「大纲」并未把自己当

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

「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慈禧太后这一系列作为,就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

示「悔过」,帝国主义各国终于决定,仍然让她继续维持这个「懦弱」的政府。

实际上,议和谈判活动不是在奕□、李鸿章等与列强代表之间,而是在帝国主义列

强之间进行。在「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他们争吵为时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满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鸿章才代

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

定协定书上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

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2)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

区域内居住。

(3)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

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

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和制

造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在外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

考试五年」。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又规定「变通诸

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6)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击毙。条约

规定为克林德建立牌坊,对杉山彬「用优荣之典」,并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

从上述条款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暴力强加在中

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派勾结的清王朝的空前的卖身契。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

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清政府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出卖国家民族主权,成了列强共同监督的

「守土长官」。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是一个「国中之国」,在所划地界内,强拆民

宅,大面积霸占公私地亩,厚筑高墙,又设炮位,建筑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国兵营,墙外各辟空地,作为操场,并树立了「保卫界内、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

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毁大沽炮台,在京榆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解除了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使北

京的大门洞开,让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中国无权过问。在2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

不准中国输入或生产的材料,这是要把本来就极为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和

生产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国无防,任从列强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条约的规定,派亲王、重臣赴德、日两国赔礼认罪,为克林德树立牌坊,

为被毁坟茔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布惩凶名单,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民族的

尊严,打击了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的正气,等于承认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有理、合法,助长

了帝国主义者、外国传教士、不法教民的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更加去肆虐横行。

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5年文武考试,目的是为了警告那些日后有可能成为官吏的

各类知识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都将受到惩罚。严禁组织或加入反帝

结社,违者处斩,以及对一切镇压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各级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是把中

国人民当作不容反抗的奴隶,各级官吏则是受列强支配的奴隶总管(西太后集团)的鹰

犬。在帝国主义看来,总理衙门办事不力,为了便于中外势力勾结,强令清政府将

它改为外务部,使之成为能在公使团指挥下迅速贯彻各国旨意的卖国机构。至于改革使

臣的觐见礼节,则是为了消除中外派之间的隔阂,便于列强对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施

加压力和影响。条约的政治实质,即在于此。

再者,帝国主义贪婪的勒索,使中国的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称为「大赔款」或「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

算,是每人1两。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勒索,确是「旷古罕闻」的。但是实际支付的数目

还不止此。赔款是从1902年起开付,中国应支付赔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万两;这笔利息从1902年起,3年内清还,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万海关两。条约

规定赔款用银支付,即以海关银两市价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国货币比值;但帝国主义

蛮不讲理,提出所谓镑亏,即赔款补充债款问题。当时金价日涨,银价日落,各国强令

中国承认将赔款改作以金计算,大大超过原赔款的金额。

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的绝大部分税收(约7C10)都用以偿还借款本息。当时海关

税收每年约2000多万两,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

中国财政,并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海关可以垄断中国进出

口贸易,保证帝国主义以低税率输入商品和输出原料,从根本上取消了中国实行关税保

护制度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她在《罪

己诏》中竟厚颜无耻地宣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

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还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这是愿意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忠实奴才的表白,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

远近徵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

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辛丑条约》记录的是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旧恨新仇,

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觉醒起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在人

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

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

状态。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

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王朝本

身生存的重要课题。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

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