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石油危机_91年国际石油价格预测
1.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2.为什么卢布没有人民币值钱
3.下一轮油价调整预计涨多少
4.能源危机的原因
5.美国从伊拉克搞到了多少石油,价值多少?
6.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说。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实际上也具有政治属性,是“战略政治商品”。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资源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对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他资源的争夺。一些战略家甚至宣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石油实际上一直是和金钱、政治、战争缠绕在一起的,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石油和政治是一对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近现代历史中,石油更是直接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相连。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问题就开始跨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对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与石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种商品能够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调整。有专家甚至称,在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和天然气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锐不可当。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体现是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冷战期间,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被频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禁止伊朗石油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导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夭折,民族主义的摩萨台政府垮台。这一历史事件日后也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长期结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石油则被资源国广泛用来作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将石油视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中广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切断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输油管线。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被切断,沙特阿拉伯对英、法实行禁运,导致欧洲出现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OPEC成员国如伊朗以减产、禁运为手段,给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以痛击,由此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是阿拉伯国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经济上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斗争。
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之下,西方被迫调整中东政策。欧盟不再一味追随美国,欧共体9国外长会议通过《布鲁塞尔宣言》,要求以色列结束1967年战争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要求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不允许通过武力获得领土。极度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也脱离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轨道。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走”,并主张“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宣布的“新中东政策”表明了日本从亲美、亲以转为亲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策转变。这是战后“惟美是从”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区政策上的“自主决断”。此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实行亲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国在战后也开始被迫调整中东政策,1975年首次承认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的一个创举,不仅重创了西方,促使其内部出现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极大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瓦解。在此之后,石油武器被更加频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现出来,并一再引发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后,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国也频繁使用石油武器来应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
(3)石油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互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物资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更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国际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浓厚。正如我国一位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所言:“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苏联入侵临近波斯湾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国前总统卡特针对苏联企图控制海湾发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1991年的海湾危机则由伊拉克企图建立海湾和中东霸权,萨达姆梦想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关。如果伊拉克并吞了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如再进一步入侵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将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应。因而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进军海湾,谋取控制海湾石油,建立中东新秩序,进而谋求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梦想。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发动海湾战争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历史,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又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
(4)地缘政治凸现石油色彩。
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被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表现在石油储量与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储量或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资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8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中亚及俄罗斯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71%。因此,这两大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国家之间是否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了该地区的主要石油资源。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等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96%,天然气储量的80%;中亚、俄罗斯及沿里海国家占欧洲石油储量的76%,天然气的91%;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81%,天然气的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88%,天然气储量的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储量的89%,天然气储量的67%。石油资源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当特殊和重要,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是因为,一是中亚国家多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都寄望于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根据美国能源部和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100年;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基本上相对应。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和天然气开采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为核心。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1%,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3%。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9%、25%和20%。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石油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8%,北美为3.9%,西欧为2.4%。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资源的绝大部分。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和中亚及俄罗斯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资源的高“禀赋”和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资源、石油生产、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地区,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生产和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开采、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学者的看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美国政府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新战略的新视点是把战略重点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拥有世界石油2/3储量的海湾地区和石油储量丰富的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为加强其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霸权铺平道路。鉴于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未来都需要依赖这两个地区,因此,海湾和里海是美、俄这些世界大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重点地区。
而中亚各国也乘机开展能源外交,谋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心脏”地位,“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国对里海能源竞争的背后更多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地缘政治角逐。美、欧、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政府及能源企业大举进军中亚,在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领域全线竞争。
**问题》:什么是石油外交?
随着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许多国家都将石油问题列入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战略当中,并将石油外交作为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外交途径来解决。石油外交成为各石油需求国实现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产国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石油外交也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就出现了“石油外交”的提法,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有专家将“石油外交”定义为一国围绕石油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大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外交谋略和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石油外交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其后;第二次是“9·11”事件后,世界石油重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应而进行的石油外交活动。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不断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围扩展为油气并举;第二,第一次石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海湾地区,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湾、里海、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于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两大阵营间的交锋,即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及OPEC与西方世界之间,而这次参与的国家进一步扩展,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成为新的参与者,并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质上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保证石油供应,反映的是禁运与反禁运、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石油外交则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国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第五,20世纪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出现供应紧张而导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力图建立21世纪世界霸权,控制全球能源而引发。同时,反恐战争以及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9·11”事件后,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两大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的重组:一是反恐,布什以反恐划线,决定谁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产国或消费国积极利用反恐战争来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嬗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关系的重组。其中能源外交比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国等。
石油外交的目标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各异。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有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地区或全球性大国的石油外交目标。对于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标除了要确保本国的石油安全外,还包含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的生产或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比如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实现对该地区的长久控制。四是特殊国家的石油外交目标。受美国制裁,被美列为“无赖国家”或“邪恶轴心”的一些产油国,如前萨达姆政权、伊朗、利比亚和苏丹等,都将石油外交作为抵制美制裁,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实现手段与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冲突与斗争型。包括直接动用武力占领油气资源或资源所属国,实现对生产国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建立生产或销售的垄断性同盟以控制市场(如最早石油工业卡特尔“七姊妹”)、占有或控制战略通道(包括重要运输路线、管道)。二是合作与参与型。这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与进(出)口国家建立良好双边关系、签署双边或多边石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共同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石油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霸对立失衡,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尽管大国的外交战略根本上没有改变,但各国在开展外交关系中都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原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向以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务实外交关系。近几年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中小国家(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来,各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外交实施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经贸合作与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与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9·11”事件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全球能源外交异常活跃,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
为什么卢布没有人民币值钱
网络流行榜
食物
网络
学院
生活
潮流
ag();
来自:www.wangluoliuxing.com日期:2022-05-18
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苏联的卢布,看一下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064元俄罗斯卢布,100美元能够兑换4700元俄罗斯卢布。这是现在的汇率,认真的说,当年的苏联卢布可不是这样。当年,100元苏联卢布能够兑换100多元美元,购买力在美元之上。那么,在八九十年代,苏联卢布为何会迅速贬值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苏联卢布的故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卢布的历史。卢布是沙俄、苏联等时代的法定货币,由于每个时期的经济情况不一样,卢布与英镑、法郎、美元等货币的兑换汇率也不一样。早在19世纪,英镑是世界上主要的通用货币,没有之一。当年,英国曾经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各方面都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当年的各国列强中,英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北美大陆上的美国正在迅速崛起。美国独立以后,一直在两洋堡垒之间闷声发展。
1895年,也就是清朝甲午战争战败的同一年,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但综合国力方面仍旧远远不如英国。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经济实力,还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等等。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前后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是主要参战国。战争对英国的影响非常大,英国堪称是元气大伤。在二战之后,英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已经被后起之秀的美国所取代。其实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已经取代了英国的地位。1944年,为了解决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西方各国召开了布雷顿会议,并且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的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对等,当时,这是非常可怕的。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和美国的矛盾已经逐步激化。德国和日本战败以后,苏联与美国在亚洲、欧洲都出现了各种矛盾。各种矛盾根本就无法调和,双方开始了剑拔弩张的冷战。由于在二战中硬抗德国,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自己的东欧地区。在双方冷战开始以后,苏联在四五十年代,一直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毕竟自己的国力不如美国。苏联准备从美国贷款,从而迅速恢复自身的经济。
但随着双方的矛盾逐步加剧,从美国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苏联开始建立自己的货币金融体系,主要在苏联和东欧各国推行,经过10多年的全力发展和建设,进入6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卢布的汇率自然也水涨船高。1961年,苏联修改了卢布对各种货币的汇率。按照新的兑换标准,100美元只能兑换90元卢布,也就是说,卢布的购买力已经超越了美元。认真的说,一种货币的购买力怎么样,需要世界各国接受,汇率建立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金融秩序稳定之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地位。苏联的国力处于稳步上升期,自身的货币汇率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进入70年代初期,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规模非常大的油田。几乎与此同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后,还玩各石油国为了抗议西方列强的政策,决定以石油为武器进行反击。西亚各个石油国,一方面大规模降低了石油产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石油的价格,造成了“石油危机。”这场石油危机,在70年代,对于西方各国的经济影响严重。
苏联石油则在这一阶段,占据了很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当时,苏联的国力确实非常强大。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换而言之,大家可以联想当时苏联普通百姓的底气,牢不可破的联盟不是白叫的。
不过,进入80年代中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苏联的石油时代结束。苏联各方面的投入太大,一时之间不可能迅速调整。与此同时,苏联对越南等国家的援助太多。久而久之,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进入80年代后期,在名义活驴上,100美元仍然是兑换90元卢布。但在实际金融交易中,100美元能够兑换100多卢布。从这个时候开始,卢布的购买力已经不如美元了。1990年(苏联解体之前),100美元兑换180多元卢布。卢布的实际购买力,已经开始飞速下降。。请注意,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1991年,苏联解体,分为了1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与此同时,100美元能够兑换17000多卢布。我们看一下这一阶段苏联普通百姓的生活,在80年代,苏联中产家庭经过半辈子的努力,积攒了几十万卢布。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一财力已经非常可以了。如果硬要对比,大家可以联想我国一二线城市中,拥有好几套房、几百万现金的阶层人群。但在苏联解体、金融持续动荡以后,辛苦积攒的几十万卢布,可能仅仅相当于不到200美元。自己一辈子辛勤努力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到了1995年,100美元能兑换450000多卢布。进入90年代末期,100美元竟然能够兑换600000卢布。由于旧卢布的汇率持续下降,1998年,俄罗斯推出了新卢布,按照新的汇率,1000旧卢布兑换1元新卢布。在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甚至贬值了很多倍。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需要开疆拓土、万国来朝,需要的是阖家团圆、平平安安。
","force_purephv":"0","gnid":"9e334e49e2a034073","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45","title":"","url":"","width":"627"},{"desc":"","height":"351","title":"","url":"","width":"627"},{"desc":"","height":"365","title":"","url":"","width":"745"},{"desc":"","height":"333","title":"","url":"","width":"591"},{"desc":"","height":"387","title":"","url":"","width":"550"},{"desc":"","height":"449","title":"","url":"","width":"932"}]}],"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37509994000,"pure":"","rawurl":"","redirect":0,"rptid":"d26cb859ad2b1439","src":"七木柒冉赛高","tag":[{"clk":"keconomy_1:英镑","k":"英镑","u":""},{"clk":"keconomy_1:美元","k":"美元","u":""},{"clk":"keconomy_1:美国","k":"美国","u":""},{"clk":"keconomy_1:苏联","k":"苏联","u":""}],"title":"苏联的卢布,80年代比美元更值钱,为何贬值了几万多倍?
a1();
д-久久问医:[图文]? -久久问医:[图文]?г?ж?求金范秀的?2?9?5?9?6?9?3?0?0?0《悲伤活用法》中文歌词及罗马注音-:?8?1?0?9?2?1-?2?9?5?1?6?9?3?0?0?0?3?5?3?1?9?2?3?3?9?9?8?1?2?3?3?5?9?2?3?3?0?3?3?3?3?5?3?5?6?9?7?5?1?5?2?3?7?5?9?9?7?5?0?1?9?4?2?3?0?7...
我在十堰买东风日产非要让我在十堰上户呢:你好,这个涉及到贸易保护,你在十堰买车只能在十堰上户说明这家4S店的车只能在本地销售本地上牌倾斜角为钝角的直线的斜率怎么求?我知道是这样算:tan135?=tan(180?-45?)=-tan45?,就是想知道怎么证明(推导)tan(180?-α)=-tan...-:[答案]你应该学了sina(a+b)=sinasinb+cosacosbcos(a+b)=cosacosb-sinasinabtan(180-a)=sina(180-a)/cos(180-a)=sin(a+(-180))/cos(a+(-180))化为了2个角度的和求正余弦,把上边2个公式代入即可证明
斯洛普船长在哪斯洛普船长在哪儿:在仙踪林(坐标:196:112).有这样一道题:计算(2x?-3x?y-2xy?)-(x?-2xy?y?)(-x?3x?y-y?)的值,其中x=?,y=-1甲同学把x=?错抄成x=-?,但他的...-:[答案]原式化简,结果不含x,与x无关.明白.课本117也第14题.对吧?可以自己化简吧!原式=……=-2y3显然与x无关.
б?王姓男宝宝龙年出生取什么名字啊?王桐后面加一个字?:王桐皓a2();
a3();
你可能感兴趣的
特殊学校学费多少昆明特殊教育学校昆明特殊学校有哪些昆明特殊教育学校有哪几所昆明五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昆明晋宁区特殊教育学校昆明培智特殊学校昆明特殊职业学校昆明特殊学校智障云南昆明特殊教育学校昆明学院特殊教育师范类昆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名字盘龙区特殊教育学校昆明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昆明培智学校电话
25相关阅读functiondelayUrl(url){varlanrenzhijia=document.getElementById('time').innerHTML;if(lanrenzhijia>0){lanrenzhijia--;document.getElementById('time').innerHTML=lanrenzhijia;}else{window.location.href=url;}setTimeout("delayUrl('"+url+"')",1000);}delayUrl('来自于网友交流,只提供信息参考,不对其真实性及有效性作任何保证
反馈及联系电邮:
网络流行榜下一轮油价调整预计涨多少
国内油价
今天是新一轮油价调整的第二个工作日。目前预计油价上调300元/吨,以升计为0.23元/升-0.27元/升。较昨日预估上调,油价将下调60元/吨,仍远超上调红线,油价处于暴涨状态。
好消息,油价涨幅降低,60元
虽然这次启动大涨,但今天涨幅大幅缩小,以至于涨幅将跌破3毛,距离调整日还有8个工作日。如果下跌能持续下去,不一定还有“由涨转跌”的可能。虽然概率很小,但大家还是可以期待的。
本周一,今年成品油第19次调整,搁浅。至此,调整态势变成了“11涨7跌1搁浅”。今年还有五次调整机会。不知道这五次会加到哪个数字上。小金希望它下跌或者搁浅。大家呢?支持的车友,在右下角点一个~
当然,油价不能想跌就跌,还要看国际油价的走势。这个大的启动是因为国庆期间国际油价的“五连涨”,今天涨幅的减少也是因为今天国际油价的下跌。
目前,由于对衰退和需求前景的担忧,原油继续下跌。具体来看,美原油一度跌破88美元/桶,最终收跌2.41%,至88.76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也收跌2.51%,至94.41美元/桶。
昨天,美国能源部副部长表示,对于高油价,美国可以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根据需要动用战略原油储备。3月,宣布将释放1.8亿桶储备原油。迄今为止,已从储备中售出约1.65亿桶石油。
此外,标准普尔。P 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收盘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增长放缓和市场风险增加。摩根大通表示,美国经济可能在6至9个月内陷入衰退,形势非常严峻。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和全球疫情的蔓延引发了对需求的担忧,这对油价不利。
然而,俄罗斯和乌克兰每天都有冲突。半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无穷无尽的气势。紧张的地缘势也限制了油价的下跌。
并且今天将公布石油输出国组织月度原油市场报告、美国PPI年率、EIA月度报告,这些都会对油价产生影响。总的来说,短期内国际油价仍有下行希望,而国内成品油涨幅可能减少。
本轮油价调整时间:10月24日24: 00。
地区
92号汽油
95号汽油
98号汽油
0号柴油
北京
8.19
8.72
9.7
7.91
上海
8.15
8.67
9.67
7.84
江苏
8.16
8.68
9.36
7.82
天津
8.18
8.65
9.93
7.87
重庆
8.25
8.71
9.82
7.93
江西
8.15
8.75
10.25
7.91
辽宁省
8.17
8.7
9.5
7.77
安徽省
8.14
8.7
9.53
7.9
内蒙古
8.12
8.67
9.51
7.73
福建
8.15
8.7
9.53
7.86
宁夏
8.09
8.54
9.76
7.74
甘肃
8.19
8.74
9.31
7.76
青海
8.15
8.73
9.51
7.78
广东
8.21
8.89
10.03
7.87
山东
8.17
8.77
9.49
7.86
广西
8.25
8.91
10.03
7.92
山西
8.13
8.78
9.48
7.94
贵州
8.32
8.79
9.69
7.97
陕西
8.07
8.53
9.52
7.75
海南
9.3
9.88
11.2
7.95
四川
8.28
8.85
9.62
7.91
河北省
8.18
8.65
9.48
7.87
西藏
9.06
9.58
10.68
8.4
河南
8.2
8.75
9.41
7.85
新疆
7.91
8.5
9.56
7.59
阿穆尔河
8.15
8.73
9.9
7.65
吉林省
8.15
8.79
9.58
7.78
云南
8.34
8.95
9.63
7.93
湖北
8.2
8.78
9.76
7.85
浙江省
8.16
8.68
9.5
7.85
湖南
8.13
8.65
9.45
7.93
相关问答:油价调整时间是什么?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生效时间:调价发布日当天24时。规则: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国家会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最新油价将会在4月15日24时(下周五晚上12点)进行调整。今年的前6次油价调整都出现了上涨,算下来今年油价已经连涨3个月了。
我国成品油价格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进行调整的,调整周期为每10个工作日一次,因此,只要知道任意一次调价日期,就能推算出其他的调价时间了。
油价的调整机制
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是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并且需要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来进行确定的。
同时规定,国内汽、柴油的价格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生效时间为调价发布日24时。所以,最近之所以上调油价,是因为本轮计价周期内,参考的国际油价均价远高于上一周期。那么相对应的,下个调整窗口,国内油价很有可能会迎来一轮下调。
能源危机的原因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1. 经济影响
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1.1 石油供应
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影响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不过OPEC的行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
1.2 石油需求
石油的各种用途中,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全球油价。
2.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1973年能源危机 -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 - 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与2005石油价格上扬 - 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3. 油产国宣称储藏量是否属实
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可疑的石油储藏量
年 阿布达比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乌地阿拉伯 委内瑞拉
1980年 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沙乌地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
4. 未来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的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毕,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否则,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
美国从伊拉克搞到了多少石油,价值多少?
伊拉克政府宣布,整个国家已证实的可开采石油储备总量为1431亿桶。依据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的数据计算,这一储量位列世界第三。 CCTV 说美国 在伊拉克的军费花了6W亿美元
按照每桶105美元算的话1431Y桶价值15万0255亿美元 如果美国能不花一分钱白得572.4亿桶看那不亏 如果白得的超过这些单从油的角度看是赚了。 但是这些油不可能白给美国 卖的话也是明码标价全球统一的 也不可能只卖给美国一家 除非美国人自己去开采没准还有些赚头 伊拉克的油全让美国人开采也不大可能。 按伊拉克一天卖给美国40W桶算要卖400年左右才能达到572.4亿桶的量 可是按照每天260WTONG的产量也就够开采不到200年的
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鲁尔博士在北京发布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下称《年鉴》),用数据概述了2011年的能源大背景:2011年石油价格大幅增长,即期布伦特原油价格年均上涨40%;全球石油储量可用54年,而去年全球所有能源净增长均来自新兴经济体。化石燃料以87%的市场份额继续主导着全球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只占全球消费的2%。 从账面上看美国在未来54年里能从伊白拿到的石油价值=之前所花当时6W亿美元的价值就不亏 不过这6WY里花费的可再生能源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能源那个更紧俏很明显 美国亏不亏你不能单从石油一时的价值 与 当时军费开支上看 还要考虑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与价格波动 还有伊拉克石油未来对美国的出口量 如果一次性花费大量金钱在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上以换使用更长久的不可再生能源应该是不赔本的 按照伊拉克一天出口石油到美国40WTONG算 54年出口的量是79亿桶 这79YT都得是花钱买不是白来的 而且是当时市场价 你看03年之前伊石油对美国的出口量与产量的比例和2012年和之后日子直到停止对任何国家出口石油这个的比例 如果12年开始这个比例高于03年之前 从某些角度说美国应该就算没赔 不过计算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到6WY里花费里的不可再生能源
2013-03-14国际原油现货价格
迪拜 104.60 ↓0.90 ↓0.85%
阿曼 104.60 ↓0.90 ↓0.85%
塔皮斯 113.88 ↓1.17 ↓1.02%
米纳斯 108.15 ↓1.09 ↓1.00%
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影响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记,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被称作是一场石油战争。时任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的控制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值的一题的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或者说频临崩溃的经济体)咱们那是都是骑着自行车,吃着窝头,喝着稀粥,整天捍卫某某思想,这些p事不是个事。所以在天朝的历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对比现在cctv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国,欧盟,海湾这点事儿,说明中国进步了不少,但最烦的是老用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去结读去分析某些东西,令人厌恶。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风雨中前进,一直在西方列强的后面苦苦追赶,要改变的还有很多,要保留的还有更多,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个国家像是一棵历经沧桑世事的大树,未来更多风雨,回头观望,一切皆是浮云。
这三次石油危机中尤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大,这让人们见识一个组织欧佩克的强大,欧佩克由12个国家组成,包括7个阿拉伯国家,也包括石油其他主要的产油国如伊朗和委内瑞拉。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时有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国。油国组织总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内瓦迁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石油输出国组织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组织。石油是战后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战后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手中。这个垄断控制的后果是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却受到损害。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为美资、英资和德资),藉以降低油价和生产者的负担。最初组织只是一个非官方的议价小组藉以减价销售至第三世界国家。这样的规模限制其于西方油公司中争取更大的利益占有率和更高层面的生产控制。然而于1970年代初期它开始展露其效用。
以巴冲突的出现终于引致欧佩克由一个仅仅的企业联合转形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成立另一个重叠的组织,名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来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压。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埃及和叙利亚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以协助达成其目标。其后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爆发更坚固了阿拉伯国家的这个选择。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补给,使以军能抵挡住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忿怒的阿拉伯世界于1973年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业集团突然面对一批联合的产油国。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欧佩克,成员国得以从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于上一年,欧佩克的11个成员国. . .根据联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字,从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42%[2]。相对于1972年的数字,成员国石油出口的收益为230亿美元;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后1977年,该数字为1400亿美元。[3]。
由于石油销售被美元所主导,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会直接影响欧佩克对石油的定价。举例说,当美元对其他货币下跌,欧佩克成员国会收取较少的其他货币。因为它们持续以美元出售石油, 这将导致购买力直接的下降。当欧元引入后,伊拉克决定以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出售石油的交通货币。
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例如,于1973年石油危机,欧佩克拒绝运送石油至于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支持以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这使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于1975年1月7日,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原油价格提高10%。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包括一些刚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响应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加入开始联合初级生产者。总结于阿尔及尔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高峰会,它呼吁定下稳定而合理的物价、国际食物和农业计划、由南至北的技术转移,及经济系统的民主。
与其他的企业协议不同,欧佩克成功将油价持续上升。欧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归功于沙特阿拉伯的弹性。该国容许其他参与协议国家的欺诈,更减少自己的产量来弥补其他成员超出配额的生产。因为其他的成员均全力生产,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员拥有充裕的贮存空间,亦有在需要时增产的能力,这给予它们可靠的杠杆效应。
这个政策十分成功,导致原油价格一度上升至仅次于提炼油产品的水平。然而欧佩克提高价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价上升会使消费下跌及收益的净下跌。而且价格持续上升会鼓励根本性的行为转变,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节约能源的推广。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倡欧佩克提高油价,以协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员国支付债务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但因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惹起欧佩克成员国的分歧,使这段时期成为欧佩克成员间内聚力达至低点。一旦中断供应的担心,伴随这些冲突消散, 油价就开始下滑。
当油价跌至约10美元一桶后,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弗里亚斯的外交斡旋后,成功协调于1998年开始恢复按比例产油。2000年,查韦斯主持欧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员国元首高峰会。2004年8月,欧佩克开始传出其成员国只有少量的增产能力,显示出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逐渐消失。印尼的成员身份正被复核因为印尼已非石油净输出国亦没有足够的能力达致其产量配额。
过去和现在和外来是相连接的,明白这一点,才能知道中东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目光的原因,才能明白为什么世界列强是如此热衷积极插手中东事务,近几年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世界地缘政治正向东亚靠拢的趋势。以上数据转自维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