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价格国家控制吗-食用油限价
1.国家为什么不禁金龙鱼
2.食用油属于什么行业?
3.ABCD四大粮商是怎样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
4.食用油国家执行标准
5.豆油为什么会涨价?
国家为什么不禁金龙鱼
“金龙鱼”是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著名食用油品牌。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是隶属郭兄弟集团下的粮油集团的旗舰公司。嘉里粮油(深圳)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下属的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全额投资的营销策划及管理公司。2011年8月3日,食用油限价令解禁,金龙鱼正式提价涨幅为5%左右。
每年中秋都是各行各业奋力一搏的好时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记得那年中秋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我们看到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轮番上马拼命打着广告,谁也不愿输给谁。大概,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这是四大家族在互相较劲,其实不然,以上四个品牌分属两大阵营,前面两个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而后面两个则隶属中粮集团旗下。嘉里和中粮是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龙和虎,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个参与竞争游戏的企业都恨不得自己独霸天下,但事与愿违,在许多行业,洗牌到最后总是变成几个巨头共同玩游戏。另一方面,正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每个游戏的企业都不敢懈怠,在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既生瑜,何生亮”只能是古人的一时悲鸣,现代开明的企业家如可口可乐无论如何在心里是感激它几十年的老对手——百事可乐,不知道嘉里和中粮的当家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
好,现在让历史的车轮往回走,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两个巨头的成长史,以及这几年来它们斗法的种种实战案例。
金龙鱼:潜龙出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人们吃油,都是提着空瓶去粮店买个一斤豆油或两斤菜籽油。在十几年前,几乎谁也不敢想象中国小包装油会有什么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企业纷纷上马,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源开始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小包装食用油,市面上到处充斥的是杂质多、油烟多、卫生安全无保障的散装食用油,而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最初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榈油、菜籽油、黄豆油、调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装油或190公斤大铁桶包装为主。
80年代末,发迹于马来西亚的亚洲著名跨国企业郭氏兄弟集团通过对国内外市场考察,认为小包装油在中国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最终下定决心于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
然后郭氏兄弟集团把在中国的食用油企业,统一用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的旗号,嘉里粮油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小包装食用油的企业。
90年代初期,中国老百姓对小包装食用油还很陌生,主要是受阻于高昂的价格。嘉里粮油在初期完全以一种培育市场的心态耐心地度过几年效益低迷阶段。我们得承认,在打造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嘉里功不可没。
最终打开中国老百姓的腰包,使小包装食用油被国人接受,嘉里采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小包装食用油以单位发福利的形式用团购方法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用“福利油方法”打开市场缺口。 现在大家感觉很正常的营销战术,但在10年前,却不容易被想到。
1990年,面对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小包装食用油的局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事情,那时,嘉里粮油总经理李福官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准备用三年时间,投入2000万的资金敲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大门。一年下来,销量达3000吨。通过思考和调查,他们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逢年过节,有发“福利”用品的习惯,这是中国的特色,而正是这个特色,使小包装食用油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嘉里粮油开启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大幕,他们是行业的制造者,并在以后十几年的市场实战中,一直也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福临门:猛虎下山 据国家内贸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10年来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坐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第一品牌宝座,它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
在全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名当中,嘉里旗下品牌就占据三个位置,并仍有增多趋势。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中,金龙鱼品牌知名度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5倍;是消费者心目中最佳品牌,金龙鱼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8倍。仅金龙鱼、胡姬花、鲤鱼三大嘉里粮油旗下品牌,销量就超过了十大品牌中其余品牌销量的总和。
如果再加上其他13个品牌的销量,嘉里粮油差不多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样寡头垄断局面,直到1995年中粮旗下福临门横空出世才被打破。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食用油属于什么行业?
问题一:食用油加工行业属于什么产业类型,属于农业吗? 您好!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的规定,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矗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
问题二:食用油属于什么经济市场类型 经济学中市场类型主要有四种
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应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有众多的市场主体,即极大数量的买者和卖者。卖者数量多,每个卖者在市场上占有的分额很小,个别买者销售量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同时,众多买者中的任何一个也无法以自己需求量的变化对市场价格发生作用。
(2)市场客体是同质,即产品不存在差别,且买者对于具体的卖方是谁没有特别的偏好。这样,不同的卖者之间就能够进行完全平等的竞争。
(3) 隔阂总生产资源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每个厂商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4)信息是充分的,即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的市场价格、性能特征和供给状况;生产者充分了解投入品的价格、产成品的价格及生产技术状况。
最接近以上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因此,一般把农产品市场称做完全竞争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形成及运做效果: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个别买和个别买者都只是这一价格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市场所指定的价格下,市场对个别买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个别买者产品的供给也是无限的。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最理想的市场类型。因为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在长期均衡中实现市场价格=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从整个社会的来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
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也有其特点。如:无差别的产品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不见得就使社会成本最低;生产规模都很小的生产者物理进行重大的技术突破。在实现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垄断的形成。
二、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又称独占性市场,是指完全由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存在的条件:
(1) 卖方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买家则很多。
(2)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技术专利,专卖权等,使其他卖者无法进入市场。
(3) 市场客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替代品。
完全垄断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情况,但它的存在仍有其必然性。
1,规模经济的要求是摸些成为“天然垄断”行业。
2,对某些特殊资源的独占也容易形成完全垄断。
3, *** 的特许或强制会形成垄断。
完全垄断的市场价格形成及运做效果: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由于只有一家做主,因而这一卖主就可以操纵价格。操纵价格必然高于实际价格。因为垄断企业作为价格的制定者,他知道没多售出一单位的产品都将导致价格的下降,这会使他通过限制产量来控制价格,从而把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以获取最大利润。
一般而言,完全垄断市场的运行对社会经济是有害的。因为:1,由于垄断价格高于竞争价格,购买同样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会比在竞争市场上支出更多。2,由于完全垄断市场不能是2生产者在最佳规模上进行生产,因而会引起资源的浪费。3,垄断厂商可以凭借垄断权利长期得到超额利润,在分配上是不公正的。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完全垄断都是有害的。例如,有些完全垄断,尤其是 *** 对某些公用事业的垄断,并不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这些公用事业往往投资大、周期长且利润低,但他有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由 *** 垄断经营会产生外部效益而给社会带来好处。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中的极端类型。经济中更常见的是由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组合而成的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三、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既存在垄断,有存在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有不是完全垄断......>>
问题三:食用油等级怎么划分? 怎样辨别食用油的质量
一要看颜色,一般来说,精炼程度越高,油的颜色越淡。当然,各种植物油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颜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炼至没有颜色。
二要看透明度,要选择清澄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三要嗅无味,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双手摩擦发热后,闻不出异味(哈喇味或 *** 味),如有异味就不要买。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专家详解食用油新标准内涵
文章出处:中国食品产业网
最近,细心的顾客会发现,“食用调和油”、“高级色拉油”等称谓的食用油在超市里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按“一、二、三、四”等级别标注的食用油。与此同时,各大超市里,花生油、大豆油等食用油降价促销的宣传则此起彼伏。
据悉,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粮食局组织制定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凡是不符合新标准的食用油将被强制要求退出市场。
记者近日在北京华联、物美等超市了解到,多个品牌按新标准生产的食用油已经摆上了货架,价格变化不大。但贴旧标识的食用油仍然还在销售,不过价格多有下调,据导购员介绍,5升装的大豆油平均比过去降了5元左右。宣武门附近一家华联超市的食品柜负责人介绍说,降价属企业自主行为,但十一之后,目前超市内销售的各种不符合新标准的食用油将会退回给厂家。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是该新标准的制定者,记者近日采访了该中心的唐瑞明副主任,他向记者介绍了新标准出台的详细情况,并从标准制定者的角度对新标准的一些特点做了解答。
据唐主任介绍,新标准的出台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提高油品质量,满足广大消费者食用营养、卫生的高质量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企业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其次,过去的标准名称混乱、等级不明。执行新标准后,“纯正花生油”、“高级色拉油”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称谓将不复存在。第三,旧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油脂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卫生标准也偏低,标准的滞后现象特别严重。
因此,与过去相比,新标准在名词术语、强制条文、产品名称分类和等级、质量指标、产品标签等几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与修订。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对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规定。据唐主任介绍,新标准与过去相比有很大提高,基本接近国际水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标准强化了制油工艺标准的明示制度,食用油外包装上将被强制要求标明产地、制作工艺、级别等条目。具体来说,新的标识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新特点:
制作工艺必须标明。据了解,在食用植物油的制作工艺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即将执行的新标准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使用的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以供消费者选择。
压榨法就是利用施加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这是我国比较传统的一种制油方法。浸出法则是将一种被称做“六号抽提溶剂油”的原料与粉碎后的油料进行充分混合后,再经过“六脱”工艺后提炼而成。相比之下,压榨法由于不涉及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出的油各成分保持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而浸入法则出油率相对较高,成本较低,为大多数厂家所采用,价格也相对便宜。
目前有厂家在媒体上宣称“压榨法”油品质量要高于“浸入法”,以此为自己的产品促销。唐主任认为此宣传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新标准对两种工艺都不排斥,予以标明主要是给消费者以知情权,供消费者根据各自喜好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此次新标识......>>
问题四:国内食用油三大企业分别是 国穿小包装食用油生产企业主要是益海嘉里(金龙鱼)、中粮(福临门)、鲁花(鲁花),其中益海嘉里是马来西亚华人郭孔丰投资的,中粮是央企,鲁花是有外资的民企。
问题五:食用油上市公司有哪些? 与松滋天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的枣阳天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天香集团(600225):主营业务为饲养动物、食用油及植物油的生产和销售等金健米业(600127):此股为食用油上市公司龙头,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为:开发、生产、销售优质粮油及制品、农副产品、新型食品、油脂化工产品、优质稻种子、宾馆餐饮和公司自产产品及技术设备进出口业务。金宇集团(600201):集团下属内蒙古金宇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亚麻籽项目的主要产品是亚麻胶、亚麻油和亚麻油洗涤剂等丰原生化(000930):控股子公司:安徽丰原油脂有限公司,为食用油生产公司。新疆屯河(600737):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食用油的加工、制造及销售,食用油上市公司中受益较大的。东凌粮油(000893):华南区域大豆压榨业龙头。公司经过08-09年的资产重组,目前已成为拥有220万吨大豆压榨产能和30万吨精炼油产能的油脂龙头,成为华南地区的大豆压榨龙头。未来公司将在南沙开工建设一条150万吨/年的大豆压榨生产线,预计将于2011年年末投产,从而将公司的大豆压榨产能由220万吨提升至370万吨,进一步巩固在华南地区龙头地位。西王食品(000639):公司为国内玉米油龙头企业,是国内玉米 *** 业两大寡头之一,在玉米油产能和产量上均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拥有年加工玉米胚芽油36万吨、年产玉米油精炼油20万吨、玉米油小包装油15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西王品牌小包装油从09 年的1.8 万吨,增长到10 年的5 万多吨,公司规划自有品牌小包装油量明后年为10 万吨和15 万吨,公司明年将成为国内玉米油销量最大的第一品牌,超过金龙鱼和福临门玉米油品牌。我们认为,公司将复制滨州隔邻莱阳鲁花花生油的高成长之路(03-09 年销量从4.6 万吨扩大到39 万吨,年均增长43%)。(南方财富网个股频道)(责任编辑:张晓轩)
问题六:目前做食用 *** 业利弊? 你好,在目前来说都是靠品牌形象来打开销路,这是消耗品市场需求旺盛,只要做出品牌都会有得做。
问题七:食用油榨 *** 业 现在传统油榨行业很少了,都是机器现代化生产了。所以,油的品质也不太好了。农村的那种油榨很少见了。前不久旅游时看到过一家。
问题八:2016食用 *** 业真的不景气吗 未必不景气,只能是说没有以前那么好赚钱,以前油厂少,价格不透明,现在大豆的进口量年年都在增加,油厂生产的油更多,竞争激烈了,利润相对也薄,相对于小贸易商来说,生意不好做了,但是由于油的价格便宜了,原来一吨豆油要1万块钱,现在只要6千,大贸易商可以买卖的量更大,可以说赚钱更容易
问题九:食用油有哪几种加工工艺,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目前工业生产食用油只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浸出法则采用有机溶剂将油脂从原料中浸提出来,在经过“六脱”去掉溶剂,国家标准允许有 *** 溶剂残留。理论上讲压榨法更天然,浸出法产量更高。实验室还有一种超临界萃取的方法,用二氧化碳萃取,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是最有优势的,业内一般只用于香精、精油的提取,还没见谁用在食用油上。冷榨、热榨都属于压榨法,油料作物在加热后出油率高(就像炒熟的花生更香),所以热榨法是行业内的常规做法。最近几年油脂加热(或者反复加热)带来的影响有些妖魔化,所以,才有企业使用冷榨这个概念,但冷榨只是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油脂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说冷榨、热榨在食用油的营养、安全方面的差异,并没有确切的说明和显著的差异,毕竟国家标准对压榨法食用油给的是一个指标。
求采纳
ABCD四大粮商是怎样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
这是中国经营报上的文章 很能说明问题。 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国的粮食产业,现在,他们决定从中储粮开始突破。\x0d\ 面对拿着“彩礼”上门“提亲”的外国粮商,中储粮并不急于做出决定,已经学会吸取大豆教训的他们,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国家发改委则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毕竟向中储粮提亲的外资粮商,都以控制整条粮食产业链条而著称于世。\x0d\ 被政府赋予平抑粮油价格的中储粮,正处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x0d\外资粮商“提亲”\x0d\ “他们确实一直想和我们合作。”中储粮新闻发言人魏强告诉记者。\x0d\ 他说的“他们”包括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国总部上海,他们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储粮”几个字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有一些传真件往来”,不过,她拒绝透露这些传真涉及的内容。\x0d\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的企业,在交易规模上已居全球之首。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嘉吉现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x0d\ 此时此刻,外资四大粮商在占领了中国大豆行业后,谋局中国粮食行业的步伐已渐行渐快,除了嘉吉,还有ADM、路易·达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储粮某高层透露:四大粮商均在与中储粮接洽,商谈合作事宜。\x0d\ 他们频繁示好的中储粮,实际上是中国政府控制的一家粮食购销机构,主要作用为平抑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彼时,为了使其拥有更多的资源完成这项职能,政府赋予了中储粮进出口农产品的权力。\x0d\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储粮并未完成企业化改造,投资主体依旧为单一的中央政府。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储粮直接管理着中央在地方的粮库,负责收购粮食,并以最低收购价以及适时调整价格的方式,影响与控制粮食在流通领域中的价格。其拥有的粮食购销渠道,在中国境内只有中粮(中国粮食集团)可以比肩,而这显然是外资看中中储粮的原因所在。\x0d\ 此时,天时又站在了外资四大粮商的一方。\x0d\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2008年,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政府将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介入问题进行限制,外资四大粮商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机会,方才频繁示好中储粮,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粮食购销领域。\x0d\ 现在,布局的还不止是嘉吉。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x0d\产业链利益的觊觎\x0d\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说。\x0d\ 显然,中储粮只是这些外资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记者了解到,在向中储粮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x0d\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x0d\ 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x0d\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刘登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6年以来的中国粮价上涨,农资涨价是重要因素。\x0d\ 在这之前,益海嘉里已经做到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x0d\ “益海嘉里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粮食。”刘登高表示,该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x0d\发改委的戒心\x0d\ 大豆河山的全面沦陷让政府早已产生了戒心, “几年前的教训触目惊心,粮食肯定不会重走老路。”中储粮的上级主管单位——发改委农经司官员告诉记者。\x0d\ 他表示:“我们的国有粮库不可能让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仅仅限于一些小的加工厂之类,小公司我们不管,国有粮库,不可能。”\x0d\ 魏强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四大粮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有意和中储粮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业,“最后不了了之了。”\x0d\ “染指中储粮,没戏。”上述发改委官员说,“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不会为了商业利益放弃宏观调控职能。”\x0d\ 大豆行业的全线崩溃显然是长鸣警钟。大豆市场放开仅几年,定价权已经完全旁落。此后,中储粮在食用油方面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涨价潮中,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益海嘉里的仓库。\x0d\ 国内一家大型油脂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20万吨太少了。”不过,魏强认为,“关键不是太少,是四大粮商实力太强大了,我们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没用。”\x0d\ “我们已经改变了方式,比如从抛售改为定点销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强说,“不过在油料市场上,失去的旧河山,再难收复。”政府显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剧在更重要的粮食领域重演。\x0d\ 不过,在商务部外资研究部主任、《中国WTO年度报告》主编马宇看来,这一切根本不用过于担心:“引进竞争是好的,反垄断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遏止他们的垄断行为。”他说。\x0d\中储粮的忧虑\x0d\ 然而,尽管如此,上述外资粮商的来势汹汹仍然让魏强很担忧,“比起四大粮商,中国的几大粮食集团势力太弱小了,四大粮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却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x0d\ 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x0d\ 另一点让魏强担忧的是,同时负责平抑油价的中储粮,以前曾有过粮食的进出口权,不过,现在粮食的进出口权基本上被中粮垄断。这一弊端在中储粮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轮换时暴露无疑,“有时我们需要轮换,但是国内的供给跟不上,我们又没有进口配额,这样一来,就滞后很多。”\x0d\ 不过,外资四大粮商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市场放开后的一系列动作,正在加剧这种担忧,“不是说我们完全封闭,我们不和他们合作,我们国家粮食就安全了。”魏强说。承担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中储粮,多少有些进退两难。\x0d\ 事实上,在四大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通过建立或收购面粉、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并不难,“因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x0d\ “而且,外资四大粮商布局销售网点比我们要强很多,可行的路径就是,必须有大型的粮食企业与之抗衡。”魏强透露说,下一步,中储粮会加快粮食加工领域的业务开发,不过,具体的时间表仍然未定。
食用油国家执行标准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1988)规定:
1、酸价--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4;棉籽油≤1
2、过氧化值(meq/kg)--花生油、葵花油、米糠油≤20;菜籽油、大豆油、胡麻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茶油、麻油≤12
3、浸出油溶剂残留量(mg/kg)≤50
国家推荐性标准GB/T(T是推荐)、强制性标准GB/Q(Q是强制)、指导性标准GB/Z(Z是指导性)、企业标准Q/开头(严于国家标准)食用油的种类很多,有玉米、菜籽、葵籽、大豆、花生、橄榄油等。一般情况,执行标准号GB和GB/Q是食用油中标准最低的。
辨别食用油的质量
1、要看颜色,一般来说,精炼程度越高,油的颜色越淡。当然,各种植物油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颜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炼至没有颜色。
2、要看透明度,要选择清澄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3、要嗅无味,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双手摩擦发热后,闻不出异味(哈喇味或刺激味),如有异味就不要买。
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学会去鉴别,根据颜色、透明度以及气味这些基本的物理特征来判断,真正明白自己所用食用油的规格与各项参数,做到心中有数,清清楚楚,保证做出来的饭菜的可口程度与安全问题,有一个依据可以判断。
食用油有两种生产工艺:压榨工艺和浸出工艺。
1、压榨工艺:是机械物理的制油方法,用于要求保留油的特有风味(如香味花生油、芝麻油等)。压榨工艺的出油较低。
常见高含油油料的含油量:油菜籽37.5~46.3%,花生40~50%,葵花籽38~45%,棉籽仁35-45%,芝麻45-63%
2、浸出工艺:属于化学萃取的制油方法。主要用于低含油原料(如大豆、米糠等)和非风味油的制取,出油率高。也是国内外制油普遍采用的先进方法。大豆含油量16%~24%,米糠18%左右。
一般情况,压榨和浸出两种方法都采用,例如高含油的油料,都采用“先预榨,再浸出”的方法制取食用油。
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法》
第六十七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八十六条 违反规定的,有上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等。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豆油为什么会涨价?
受国际海运费上涨的直接影响,我国进口大豆、豆油的到港成本不断攀升。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大豆油的价格不会下降,不过花生油和香油价格仍会保持稳定。受大豆期货上涨的影响,国内大豆油也开始全面涨价,一天之内,5升装的金龙鱼大豆油从41元上涨到44元,5升装火鸟大豆油从39元上升到43元,5升装福临门大豆油从39元上升到43. 5元,平均涨幅超过10%.
除了猪肉和鸡蛋,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食用油了。遗憾的是,食用油也没有逃离价格暴涨的怪圈,其涨幅甚至高于股票的涨幅。
发改委表示,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库存较多,货源充足。那究竟是商人囤油导致价格上涨还是原料价格飞涨?经过一系列调查。记者发现油料价格上涨的最大原因竟然来自一场悄无声息的国际大豆定价权争夺战。食品占CPI权重的30%强,而油料价格的上涨则直接拉动了CPI的增幅,因此作为CPI的调查之一,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波幅引起了记者注意。
据调查,仅仅是2007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5L胡姬花特香压榨一级花生油的批发价涨8%,售价110元、5L金龙鱼调和油从56元上涨至60元,5L的鹰唛玉米油从60元涨到65元,5L的金龙鱼玉米油从68元涨到70元,5L胡姬花压榨一级花生油从88元涨到95元,而5L胡姬花特香压榨一级花生油要涨到130元/瓶,涨幅近五成. 而在众多的食用油品种中,口味已经被普罗大众接受的多是花生油,菜油以及大豆油,而大豆油的销量又占所有油脂销量的60%,因此,本次调查记者便以大豆的涨幅作为样本。失去大豆定价权如此全面的价格上涨,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油料价格的上涨,而作为油料的花生、玉米以及大豆等,其价格为何涨幅如此剧烈? 一位熟悉大豆的业内人士说,“三年前中美爆发的‘大豆战争’,让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急剧萎缩,后来在国际上,我们就失去了大豆的定价权。”
从2001年下半年至2003年,由美国CBOT市场带动,大连期交所的大豆合约从1700元附近起步,到了2003年8月,由于美国大豆产区天气干旱,其后美国农业部的月度供需报告出台,对行大豆情形成推波助澜,2004年初至4月5日的最后上冲阶段,美盘创出近16年的新高,同期大连期交所的大豆合约创出4100元的历史纪录。
此时,正值白宫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行情论坛)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当时中国代表团在4100元/吨左右的价格上签下订单。然而此后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
“当时中方由于信息不通畅和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从而在国际豆价大幅下跌前夕在高价位上吃进了大批大豆。”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这个时候,美豆如潮涌入,豆价持续暴跌,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加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国内种植业也遭受重创。2006年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600万亩,总产量由130亿斤降至92亿斤。
种植面积连年锐减掀起新一轮题材炒作,豆价再度攀升,同时也加深了国内市场对进口的依赖。油籽杂志《油世界》11月28日发表报告预计,中国在2007/2008年度的大豆进口量将从2006/2007年度2872万吨增至3400万吨,以弥补国内产量损失所带来的供需缺口,并抑制国内高企的大豆价格。
“3年前美国人在高价位上把大豆塞给中国,让你狠跌3年,跌得你种植面积萎缩了,现在美国人又趁势再拉高,再逼你高位吃进,再让你狠跌,我们可能被人家玩于股掌之上。”一位观察大豆市场3年的分析人士说。
大豆危机导致“产业失窃”
中国原有的大豆加工企业大多分布于东北大豆主产区附近,随着中国加入WTO,大豆市场开放,然而当廉价进口大豆大量涌入时,这些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陷于劣势地位,因为国产大豆不但出油率比进口大豆低2到3个百分点,而且是依赖农户小规模生产,成本高于美国的机械化种植。为了摆脱困境,加工商们纷纷来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销区,依托港口建厂,转而加工进口大豆。在中国大豆压榨能力大肆扩张之时,世界大豆的总体生产水平又正处于下降周期,因此众多压榨企业争抢原材料,反而加剧了定价权的丢失。
由于在国际大豆的期货市场中缺少话语权,国内的大豆价格始终要伴随着国际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今年国际豆价屡创新高的同时,国内的大豆产量大幅的锐减。而豆农对于种植大豆又散失了信心,使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610万亩,减少了12%。
作为豆油的原料,大豆价格随国际价格起落,其波动反应必然也就辐射到我国的食用油领域。因此在今年我国油价持续上涨来看,其直接的原因是:丧失国际定价权!
国储油双刃剑
大豆油一度是北方超市里的抢手货,原因是大豆油比花生油便宜得多,然而在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三大食用油中,要论起涨价的速度,还是大豆油数第一。
而在整个油料作物方面,近几年的生产规模萎缩是其中重要的因素。2006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1000多万亩,2007年比2006年又减少了1000多万亩,产量下降,再加上国内的需求增长,油料自给率低,只有40%多,因此2007年在时逢大豆价格上涨时期,其他食用油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为了平抑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国家粮食部门曾在2007年9月份首次将国家储备油以竞标的形式投向市场。全国投放总量达到20万吨,其中豆油17.8万吨,菜籽油2.2万吨。作为分会场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总经理向记者坦言,国家打开粮食储备,其目的是为了供需关系基本平衡,希望能够以此开控制油价的上涨,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不会产生多大的平抑物价的效果。
2007年9月28日的竞标现场,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的会场里聚集着南方部分省区的油商,当时巢湖、苏州、东莞地区的大豆油的起拍价都在8150元/吨—8750元/吨之间。一个起拍单位通常是1000吨左右。负责拍卖的储备部刘经理事实上在肯定国家的这一做法:“这是国家第一次公开卖国储油啊!而且来竞拍的都是食用油的加工企业,竞标成功后,他们必须承诺在一个月内将所竞得的食用油向市场投放。这么一来,市场的缺口就相对小了,价格也就自然低了起来。”
而从厦门专程赶来竞标的陈乔在为一家食用油企业服务,在他眼里,这事实上并不是一件要为市场做善事的商业机会,“国际大豆(价格)一直在涨,而且后市也在看涨,这样的一批油下来,我们做加工的当然负担就小了!”据陈乔透露,事实上来竞标的大多都是食用油加工企业,也有一些大型的食用油品牌厂家的人,比如南方的金龙鱼和北方的鲁花等厂家,在他看来,这样的竞标会,其实是一场降低企业风险的盛宴,“主要是这个价格(竞标价格)比市场上的价格低,与此同时,后市看涨的预期很强烈。”而对于能否通过国储油的公开发售以平抑食用油价格上涨,陈乔答得很直接:“不会。”这时,苏州的中央储备量直属库的大豆油正以8510元/吨的价格起拍,通常这样的起价,成交价都会在9000元/吨左右成交。
负责研究我国粮食产业的研究员胡锋也同意这一观点,由于食用油并没有太大的季节差异,因此需求总体是平稳增长的。国储油的竞拍,只是减少了企业的风险,油企不会因此而将这批油降价出售,特别是在后市看涨的情况下。
截止至2007年12月27日,我国的豆油的价格正在10000元/吨上坚挺地走着。其中沈阳的价格达到了11700元/吨,广州的出厂价也达到了11800元/吨。天津、山东、张家港、厦门等地的价格也都在1100~12000元/吨左右。与前一天相比(12.26日),沈阳的价格上涨了200元/吨,广州的价格也上涨了400元/吨,全国这一天的涨幅在400~500元/吨之间。与2007年9月底的那场竞标相比,每吨已经高出了2000多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