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国油价-德国限制油价了吗现在
1.德国何以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德国入手奔驰C级,在储物和装载能力的表现无可挑剔
德国何以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849亿美元,次于美国、苏联和日本,居世界第四位,平均每人占有11,108美元,亦在世界前列。外贸出口额常居世界第一、二位,而黄金及外汇储备则为各国之冠。战后经过短时期恢复,很快进入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名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五十年代为8%,六十年代是4.7%,七十年为2.9%;1950~80年平均超过5%,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西德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物质技术基础较雄厚。西德占有战前德国领土的主要部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和较强的科技力量。虽然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原有基础好,因此工业生产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另外,战后初期,工资水平较低,军费开支很小,加上美国的援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2)制定了较长期的经济发展方针,进行大量而又长期的投资。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发展计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战后投资也不断增多,投资重点也随各发展时期的重点不同而有计划的转移。
(3)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广泛采用新的技术成就。西德认为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没有搞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科研及发展科技、教育的经费比重较高;同时,尽量引进和广泛使用新的技术成就,促使生产设备不断更新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4)大力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战后,进口廉价原料和燃料,出口高价制成品,不仅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获得大量利润。因此,西德很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工业品在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工业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出口工作。
(5)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改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发展生产,西德政府及企业主也实行了某些改良主义的措施,如广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增加工人工资、福利,工人参与某种程度的企业管理等,对于安定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市场萎缩,本国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等原因,西德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70~8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降为2.8%。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西德。此时,德国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经济完全无法满足国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完全是短缺和管制经济。以1948年6月21日西方占领区的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在马歇尔计划援助等的启动下,凭借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克服了两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达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整个1950年代至1966、1967年,德国年均GDP增速达近8%,私人消费活跃,机器和设备等的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近乎充分就业(失业率跌至0.7%),进入了著名的“经济奇迹”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恢复性需求,以及以朝鲜战争订货为标志的外需对德国出口的拉动。
此时,崇尚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加上注重社会公正和平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后初期属于右翼政党基民盟/社盟的阿登纳和艾哈德政府任内的主导经济口号就是“增长、增长还是增长”。
1966—1967年,德国出现了战后首次生产过剩危机,国民经济出现相对罕见的0.7%的负增长,“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领导的政府倒台,让位于左、中、右共治的库尔特·基辛格大联合政府,它标志着迄今为止的战后经济恢复性补课和一路高歌猛进、惟有轻微周期涨跌的单边高速经济增长终止。自此,德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需要强调宏观平衡和总体协调的增长阶段。如何防止经济衰退及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大起大落和频繁波动,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相关的调节经济周期和商业行情的景气政策被提上议事日程。
经济政策思想也出现了较为鲜明的转变,出现了在德国战后历史上较鲜见的、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运行的总体调节政策,代表人物是当时的经济部长卡尔·席勒。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加入了政府总控的凯恩斯主义新元素,政府对宏观经济目标追求也从增长转向了稳定平衡。
其间,马克升值压力成为热议的话题。由于公众、尤其是工商界对马克升值损害德国出口的担忧,基辛格内阁中反对升值的财长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主张,压过了经济部长席勒和央行意见,作出了马克不升值的决定。此举让联合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国内外压力。不久,随着1969年该届政府的下台,联邦政府作出了顺应升值的决定。
随着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显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启迪,莱茵模式对社会保障的强调,东西方冷战的竞争压力,要求社会公正、扩大社会福利待遇的改革呼声渐高。1969年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勃兰特及1974年施密特政府先后上台执政。左翼为主政府的执政,推出扩大政府支出、保障社会公正和加强福利保障等经济政策。以雇主、雇员平摊缴费为筹资方式、待遇均等的俾斯麦模式社会保险体制不仅得到恢复,而且空前扩大。一个以强制性社会保险(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为主体,囊括社会救济、社会津贴等的包罗万象的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形成,德国成为社会福利国家。但是,高福利国家的刚性特征其后日益显现,使其财政的可持续性备受挑战,为日后拖累总体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
应对滞胀困扰
1970年代,德国经济遭遇了来自外部的强大冲击,尤其是美元走弱、布雷顿货币体系的崩溃和两次石油危机。德国经济被迫彻底告别高增长和近乎充分就业时代,进入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高企的“滞胀”时期。
德国政府放开对马克汇率的管制、实行自由浮动,大量游资的流入使马克升值、通货膨胀压力赫然凸现。增强了谈判地位的劳方在劳资薪酬谈判中提高工资增幅的要求助长了通胀;通胀率从1969年的2.1%骤升至1974年的7%;升值的马克和高企的油价令许多行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加上1971-1973年的“合理化进程”加速了技术进步,导致失业率上升,达到近100万人,经济增长下降(仅0.1%),德国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为应对通胀,勃兰特政府和央行推出了取消税收优惠、增加燃油税和提高贴现率等举措来压缩政府开支,但无济于事。施密特政府改弦更张,推出复活总体需求的景气促进计划:通过贷款平衡和支持联邦政府扩大投资,补贴私人投资,专门制定促进建筑业、交通、环保能源的投资计划,改革所得税体系,降低中低阶层税收,提高育儿津贴等福利补贴;其经济政策徘徊于凯恩斯主义(扩大政府需求)和供给指向型(减税以活跃投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同时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希望借助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合作来减弱布雷顿体系崩溃的冲击、稳定汇率和构建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但是,由于持续危机造成民众消费欲望低迷,钢铁、汽车、机器制造、建筑等行业结构问题突出,以及发达国家同陷危机造成出口不振,上述措施不但未能解决德国的滞胀和失业,还导致了公共债务的巨增,使得总体调节政策归于失败。
1980年代,经济低速增长和持续攀升的失业(突破2百万人)及公共债务问题困扰着德国,促使1982年上台的右翼科尔政府,重回自由主义和发挥市场力量的老路,优先解决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其经济、社会政策的口号是:“自由、活力和自我承担责任”,强调政府应回归本职任务,从“对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过度的要求中退回”,社会和政府只提供急需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其通过在社会保障领域开源(增加雇主、雇员缴费率)、节流(降低社保待遇)、实行控制政府支出、不举新债等举措,控制公共债务增长和巩固财政政策初现成效;通过减税以激活企业投资和私人需求,增加企业赢利,拉抬经济增长的目标基本达到,而依此(甚至加上鼓励提前退休)创造就业岗位的举措却收效甚微;货币政策上顶住了美国要求其实施扩张性货币和增长政策的压力,坚持控制通胀、保卫马克对内币值稳定,尤其是拒绝了1987年美国逼迫马克过度升值、从而危及德国出口的无理要求。
破解恶性循环
1990年代,两德统一,全球化冲击、老年化构成了对德国经济、社会甚或莱茵模式的严重挑战,不仅低增长(不到2%)、高失业(最高近400万左右)始终困扰这一阶段的德国社会,且“德国病”综合症异常严重,消费年均增幅仅1.5%,投资多年负增长,财政赤字超过3%,公共债务十年增长1.1倍,令德国从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沦为“大拖斗”。
两德统一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但短暂的统一景气在1990年代初一闪而过。为实现经济体制转型、重建东部的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包括共同振兴东部工程和统一基金在内,各级政府对东部的转移支付至1990年代中期已逾万亿马克,拖累了西部经济。为筹集资金和遏止通胀,德国政府不得不连续10余次提高主导利率,导致大量游资流入,欧洲货币体中的英镑和里拉等也因此遭受冲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国经济的走弱,主要是由于福利制度等一系列结构性原因,和两德统一负担等临时性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推高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低增长下高福利——高税收——高负债——高成本——低投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197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德国人均福利支出增加了5.3倍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后腿;1970、1980年代产业结构中过于保护夕阳产业和对信息产业等研发保守滞后使其缺乏富于增长力的主导引领产业;企业治理体制的缺乏灵活性和以利润为首的激励机制使微观缺乏活力;过度的解雇保护和过高的失业保障待遇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失业率难减。
1998年,面对不断上涨的失业率,束手无策的科尔政府为社民党格哈德·施罗德政府所替代,作为左翼政党的右翼***,施罗德的经济政策主张兼容了左右两方思想:一方面坚持通过减税激发投资和消费者的需求,活跃经济。另一方面,在社保领域,和前任一样提倡个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待遇,不提高社保缴费,转而用生态税来填补缺口和提倡环保,以体现其左翼色彩。
综观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诸个阶段,尽管问题不少,但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能位列世界前茅,还是成功的。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坚持“有良心的资本主义”,即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框架,以市场竞争主导为核心,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激励和微观促进、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和社会适度介入,克服“市场失灵”。尤其是其强调以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适度经济增长和稳定通货和为最优标准的“魔术四边形”目标,追求稳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干预调节思想;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说明其经济指导思想已经达到了追求诸多纬度和谐的境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德国研究会理事)
德国入手奔驰C级,在储物和装载能力的表现无可挑剔
我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工作和生活,今年一月底入手了C200T-Modell, 也就是所谓的旅行车(Kombi)。对于旅行车,每家的命名方式都不用, Audi的叫Avant, BMW的叫Touring, VW的叫Variant, 等等。当然 MB的就叫T-Modell了。 来德国已经七年了,和妻子一起读语言到上大学,用了四年多时间才毕业,直到去年年初才熬出头找到了工作。德国的留学生活只有来过才能体会,学业和生活都要靠自己,我们也只是普通工薪家庭出身,好在现在生活随着工作的开始逐渐稳定了下来,我们过去几年的努力也终究没有白费。
购车的想法其实最早从去年开始工作后就有了,因为公司和车企有合作关系,购买戴姆勒的车会有一定的优惠。但由于我们刚开始工作积蓄不多,并且使用公共交通上下班也很方便,后来就决定来年再实施购车计划。 我们购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只考虑家用旅行车。我们以前租过旅行车用来搬家,像高尔夫的旅行车,蒙迪欧的旅行版还有欧宝Insignia的旅行车,对他们的装载能力非常满意。
之前租过的欧宝的Insignia, 侧面车身线条非常漂亮,车长超过了五米
旅行车的装载能力非常好,Insignia装了这么多空间仍有盈余。
之前租过的蒙迪欧旅行,很喜欢,也非常能装。
学生时期的搬家基本就靠旅行车了,比小货车好开好停,租车费用也便宜。
其实最初来德国,是很看不惯旅行车的,觉得车很长,样子也很怪异。后来可能见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了,甚至觉得有些很好看。德国经常能看到旅行车顶载个储物箱,又或是车后载着几辆山地自行车甚至山地摩托车出行游玩。旅行车的确在储物和装载能力上的表现无可挑剔。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我们也就只关注旅行车了。 除了旅行车的需求,我们还只关注2万公里以内的年车,不考虑新车。年车是指距车辆初次注册不超过一年时间的车,一般公里数不会特别高,但是价格又比新车便宜很多, 性价比很高。唯一的缺点就是配置是现成的无法更改。我们的购车预算是3万欧,最多根据向上浮动1000欧。最后还是觉得戴姆勒的优惠还是不错,就决定了一辆C200T年车,新车原价五万三,比国内贵很多,18年10月生产,11月被注册,上任车主是戴姆勒员工,leasing一年只跑了7000公里,车价优惠后3万,个人觉得性价比很不错。
网站上选车,下单,然后预约取车时间。接下来车证会被寄过来。德国支持自选车牌,S是斯图加特,也是我姓氏的首字母,后边是妻子的首字母与生日。拿着车证自选车牌去车管所注册,在此期间办理好贷款,然后就到预约的时间去厂里取车。车款会在取车几天后从预留银行卡里扣掉,等于说没有交钱就可以先把车开走,德国人也不怕你开走了后不交钱。我们自己找了银行申请了贷款,贷了三年两万五,利率是2.68%,每月还700出头,三年的利息下来一千欧出头,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自助洗车点儿拍的前脸,自己动手洗车,其实也挺有乐趣的。前脸毫无疑问的是大标。个人觉得立标只适合S级,别的都驾驭不了。
车尾是旅行车的特别之处,见仁见智,我觉得大部分的旅行车车尾都很好看。
车前侧看过去,门把手下方以及底边框上方的线条让车辆整体还是显得很动感。
侧后方看过却有些像SUV的尾部。对轮毂没什么追求,最简单的能用就行,反正都是跑在外边给别人看,自己坐车里也看不见。洗车点会提供自主吸尘器,可以自行把车内打扫一下。
车门全开吸尘起来比较方便。
特意挑了这辆木制内饰,钢琴漆的太容易沾染指纹了。带有交通指示牌识别以及实时路况信息,在德国还是很好用的。起停很好用,从来没有关闭过。驾驶模式只用过comfort。
内饰整体还不错,看多了也就那样。没有液晶屏,不过显示的行驶信息已经足够了。
前任车主选了原厂的氛围灯,但是灯的亮度不是很足,也就只能凑合用用。现款取消了中控的表,比较遗憾。
木制饰板只有单薄的一层,仅仅只有装饰作用。后视镜带盲点,后方车辆提示以及下车警示,有车靠近时会有声音以及红色三角提示,非常实用。
座椅电动调节不在门框上,在座椅左侧。在门框上调节的一般是多了座椅记忆功能,对我没什么用。同时踏板上带有迎宾灯,天黑后效果还不错。
天黑时的效果,还阔以。
辅助驾驶中有车道维持功能, 一般在高速上偏离车道是会震动提示并稍微帮助回方向。
Multibeam的大灯,可能是前任车主选的最贵的套件了。启动的时候很漂亮。
档杆最开始不适应,慢慢的也就还好。换挡拨片是基本没用过。
头顶的灯光控制区域有眼镜盒,但是太小太浅,墨镜放不进去,比较鸡肋。
座椅比较朴素,就是简单的织物加外圈的皮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
我们也算是比较幸运,这辆车买的时间点很好,刚好在疫情期间给我们的通勤,出行以及超市购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很多人说动力弱鸡,但我个人一直使用comfort模式,开起来没觉得加速或者起步有什么羸弱的地方,184P的马力对我来说绝对是够了。不少人吐槽48V和起停,但我却觉得很好用,从来没有关过。 我觉得起停时的抖动和声音控制的挺好,有时甚至都感觉不到启动。后备箱的空间很大,装载东西很实用。总体来说,我们对这辆车很满意。
后备箱的开合角度很合适,也可以调整,不会太高摸不着,也不会太低无法舒适载物卸物。电动尾门也很方便。两侧有按钮可以放倒后排座椅。
尾门的按钮,再也不用使劲摔门了。
后座没有东西的话,座椅放倒后是和右边一样平整。整个深度应该足够应对大部分载物场景。左右有网兜和挂钩,很实用。
后排比较简陋,只有两个出风口,目前为止还没坐过人。下次父母过来,可以载着他们去游玩。
非常厚的说明书。
德国加油也都是自助,加完自觉去交钱。
最近油价比较低的一次,1.089欧一升。邮箱是70升,疫情期间开的不是很多, 一个月油钱目前平均60欧左右。
made in germany
油耗感觉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堪,主要跑的还是斯图市区,目前为止2000多公里。可能也与疫情期间良好的路况有关。
MercedesMe使用起来还不错,可以监控车辆的状态,还可以输入导航地址发送给车辆。总里程快破万。
钥匙与奔驰博物馆的挂绳更配。
取车回来后的第二天,母亲问我是不昨晚兴奋的在车里睡了一夜。我笑着说没有没有,只是辆代步工具而已。取车回来,感觉一切都很平淡。只是告诉妻子说,熬了这么多年,我们终于自己奋斗出了一辆车。 可能是在德国待久了的原因,人活的比较佛系,不会特别去在意面子问题。在德国当各式各样的小破车停在路边,你不会去想那车主是不是没钱买更好的车,当你看到各种豪车驶过,你也不会觉得开车的人有多么的了不起。车,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的只是代步工具而已,是为我们的生活品质服务的。真的就像某个网友说过的,有车没车却别很大,车的贵与便宜对大部分人来说,区别也就没那么大了。 人生便是由很多个抉择组成,任何一个另样的选择,便会致使当前生活的改变。我和妻子也经常在想,如果当初没有来留学,现在生活会是何样。如果当时学业没有顺利完成,如今我们又会在何处漂泊。也许那样的我们正在平行宇宙中展开不一样的生活,也许更好,也许更坏吧。 但我们感谢曾经努力过的我们,感谢多年来留学父母的支持与资助,也感谢我们所做过的抉择使我们拥有当前平淡简单的生活。与各位网友共勉,希望人人都可以奋斗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