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公分草金价格_草金 多大
1.我想知道民国时期的货币情况,越详细越好
2.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3.世界上最贵的木材排名是怎么样的?
4.稻田里的野生水稻是怎么来的?
5.什么是足球?
6.盆栽有哪些
我想知道民国时期的货币情况,越详细越好
呵呵我给你一篇详细的,要加高分啊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摘要:货币现代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南京民国政府在1932-1935年间推动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它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废两用元"政策,民国政府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实现了货币发行的标准化;法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度,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民国政府后期法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则说明以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关 键 词:民国政府 货币改革 废两用元 法币
统一货币是国民经济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1932至1935年,南京民国政府在重重困难之下,对货币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这次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开端,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两用元”,它标志着金属作为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中国货币开始走向标准化;第二阶段是“法币政策”的推行,它意味着货币定价方式的彻底改变。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摆脱了3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后来由于连续战争,民国政府在缺少货币发行纪律约束情况下法币发行恶性膨胀,最终迫使法币退出了流通领域。目前,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吴玉文①、刘方健②在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时,论及当时的货币金融政策。显然,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系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现代化运动,对完善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构建以银本位为基础的统一货币单位
历史上,中国多数朝代实行金属本位制度,由朝廷规定货币金属的成色和重量。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外国货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由于流通中货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货币之间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价值难以统一,兑换手续相当复杂。这种币制的混乱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工商财政的现代化。”③
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完善货币制度,改变过去滥发纸币、银票,随意滥铸制钱的状况。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先生就于1912年2月试图统一货币,通过接管江南造币厂,使之成为“民国特设鼓铸机关”。接着财政部又筹建了中国造币总厂,掌管全国货币铸造和旧币的熔铸。但因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较短,这次改革不了了之。1914年2月7日,袁世凯政府颁行《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国币”的铸造发行权限属于政府,公款出入必须使用“国币”,市面流通的旧币,由政府以“国币”回收兑换。④军阀混战使临时政府统一货币的努力付诸东流,地方银行滥发货币现象日趋严重。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江西等省份各种货币混杂,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1913年,湖北省辅币每元仅值银元七角,广东为八五折,东北的小银元票跌至三分之一,四川军票泛滥,贵州纸币一元只抵四角,陕西军饷则全靠官发纸币。⑤
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货币也对中国货币统一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当时上海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在中国发行纸币,天津的汇丰、花旗、美丰、华北等银行发行银元纸币,北京的英、法、美、比、德、日等国银行发行纸币。由于当时政局混乱,政府无力监管外资银行,一旦银行倒闭,受到损失的只能是存款人。而外资银行倒闭确不鲜见。1921年,中法实业银行停业,225万元纸币无法兑现;1926年,俄华道胜银行倒闭,发行的几百万纸币成为废纸。⑥
广东革命胜利后,统一货币仍是国民政府重建金融秩序的首要任务。1924年,广东省总工会向国民政府呈文,提出“明令西纸(币)在市行使”的要求。⑦1925年8月,商务厅提出“重开造币厂,鼓铸合法国币,……货币先施行法定虚本位制度,便于通行全国及对外。严缉私铸,并酌收轻质私币,依法改铸,当商由主管机关及中央银行合力办理。”⑧接着,中央银行开始发行纸币,造币厂铸造正面为先生头像、背面为党旗党徽的银元,作为标准货币。
真正的货币统一是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以前的政策,建都伊始就开始筹划统一货币。1927年6月,财政部饬令各造币厂停止铸造袁世凯头像的银币,暂用先生纪念币旧模改铸银币。1928年3月,经济学家马寅初率先提出“废两用元”,并从理论上论证“废两用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财政部核议后认为“废两用元诚为统一币制、整理财政之基础”。⑨于是“废两用元”开始提上政府议事日程。1928年,全国财政会议召开,“决议废两改元,应从速实行,以期币制之统一。”⑩为此,国民政府聘请了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来华组织财政设计委员会,1929年11月,甘末尔提出《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规定1孙(设计中的货币单位)等于美金4角。但是由于大萧条,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一路上扬,而白银价格则一路下跌,1931年2月,1孙只值美金2角。若继续推行草案,中国无法承受黄金汇兑损失。货币改革不得不再次告吹。
1932年的白银对银元的兑换率波动终于成为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的契机。1931年冬东北沦陷,大量银元从全国各地涌入上海,上海银元数量供求失衡。1932年上半年约5500万银元流入上海,加上本地原有的42000万元,银元兑换银两价格波动加大。上半年,银元兑换比率曾达到每百元兑白银74两,但5月末《凇沪停战协定》签署后,兑换比例下降到百元兑白银70两。价格波动使得商人无法适应,银元价格的下跌,使银两负债的银元持有者蒙受了巨大损失,废两改元的呼声又开始高涨。(11)
1932年,财政部邀请上海中外金融界领袖组成废两用元研究委员会,研究决定先从上海开始实施废两用元。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第1098号政府公报以训令颁布了由财政部拟订的《银本位铸造条例》,训令“中央造币厂同时开铸,规定本位币曰元,总重26.6971公分,银八八,铜一二,每元含纯银23.493448公分。”(12)该条例规定了银币的铸造权属中央造币厂,其他各厂局不得铸造,从法律上保证了货币的统一。条例还对流通中货币的重量、成色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允许原有的货币在一定期限内流通,实现了货币的标准化,但对辅币未做出规定。
上海地区从同年3月10开始实施废两用元,由于减少了银两和银币之间的重叠流通,市场对新货币推行反映良好,财政部于是决定以上海地区废两用元的实施经验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项政策。1933年4月5日,财政部发布第55号公告通告全国,自4月6日起实行废两改用银本位币:“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应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如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行汇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之公私款项之收付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仍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13)公告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银两对银元的兑换率,并就银两向银元过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了妥善处理,确保了这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放弃银本位,推行法币制度
中国以银本位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改革实施不久,30年代初期的经济大萧条就席卷西方世界。由于经济危机造成国内严重失业,从1931年4月起,英、加、日、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货币贬值,企图以汇率贬值打开其他国家市场。美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重创,为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增加通货。而在金本位制度下,发行货币受到政府的黄金储备限制。权衡之下,美国采取了金银复本位制度。美国政府认为,在市场购买白银、增加储备可以推动白银价格上涨,增加中国等银本位国家的购买力,以便向这些国家推销过剩商品;(14)另一方面以白银为通货准备金,可以膨胀通货。为此,1933年和1934年两年中,美国颁布了《白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目标是在准备金中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15)当时美国国内白银储备仅有14.5亿美元,只有目标值的一半。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世界市场上白银价格随即猛涨。资料显示,伦敦银价1934年6月为19.96便士/盎司,1935年6月银价迅速上涨到36.25便士/盎司,一年之内银价上涨81%;同期纽约银价由45.4美分/盎司上涨到81美分/盎司,涨幅为78%。据统计,1935年4月26日的伦敦白银价格,比1931年上涨了3倍,而纽约市场白银价格则比1931年高出3.3倍。(16)
世界市场白银价格高涨给银本位的中国带来沉重的打击。由于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远高于国内银元价格,外国在华银行纷纷在国内收购银元运往纽约和伦敦套利,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本来中国从1926年开始白银一直是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货币供给充裕。从1932年开始,中国白银开始外流。1934年受美国白银政策影响,中国货币流出高达2.27亿银元。路透社报道,自1934年6月底到1935年1月,上海流通中银元共减少2.3亿元,除一小部分流入内地外,其余全部运往伦敦或美国。(17)
面对白银潮水般的外流,国民政府从1934年10月15日开始征收白银出口关税和平衡税,以减少白银出口。10月16日又设立外汇平市委员会在必要时候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外汇市场价格水平。委员会根据市场形势,委托中央银行买卖外汇和金银,平市基金则来源于政府征收的白银平衡税和财政部。
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白银外流问题,反而促使白银走私盛行。1934年最后几个星期内就有2000万元以上白银走私出口。日本政府为打击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更是在占领区内故意走私白银,结果1935年银元走私额高达1.5-2.3亿元。(18)
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实施不足两年的银本位货币制度岌岌可危。白银外流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威胁,经济恐慌频繁出现,国内银根紧缩,市场上人心不稳,银行挤兑时有发生,许多银行和中小钱庄因此倒闭。1935年6月,全国92家纱厂中,停工24家,开工不足的14家,减少纱锭40%以上。1934年上海倒闭工商企业510家,1935年1-10月倒闭企业数量达到1065家,是上年全年倒闭企业总数的1.1倍。白银涨价还造成中国对主要西方国家货币汇率上涨,刺激进口,而同期出口则明显下降。1935年中国主要商品生丝、茶叶等出口货值比1929年减少65%左右。(19)国民政府曾多次和美国政府交涉,要求美国政府遵循伦敦白银协定原则,停止收购白银,但是美国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请求置若罔闻。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进一步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国民政府的货币制度选择十分关注。1935年6月7日,英国政府任命李兹罗斯爵士为中国财政顾问。9月21日,李氏抵达上海,随即对中国华北、华南和长江流域进行考察,并与国民政府多次沟通,就中国的货币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随后,美国政府也任命杨格参与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在英、美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国民政府开始新一轮货币制度改革。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设当时不采有效措施,则国内现银存底,必有外流罄尽之虞,此为国人所昭见者。”“本部特于上年十月十五日施行征收银出口税兼课平衡税,籍以制止资源外溢,保存国家经济命脉,紧急危机得以挽救。顾成效虽已著於一时,而究非根本挽救办法。”“近来国内通货益加紧缩,人心恐慌,市面更形萧条,长此以往,经济崩溃必有不堪设想者。政府为努力自救,复兴经济,必须保存国家命脉所系之通货准备金,以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兹参照近今各国之先例,规定办法,即日施行。”(20)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法币的发行机关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又授予中国农民银行发行权),而其他银行钞票逐渐收回;设立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以保管准备金及管理法币的发行;国家统一管理白银,工商业及公私往来都必须使用法币,个人持有的白银必须兑换成法币;中央、中国及交通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这次货币改革使中国货币彻底与白银脱钩。但当时中国政府缺少足够的黄金或白银来确定法币的含金量,于是政府计划集中国库和民间的白银和黄金,在纽约和伦敦市场出售换得外汇作为保证法币发行的准备金,以外汇作为确定法币价值的基点。11月5日,中央银行公布法币对英镑比价:1法币=1先令2.5便士(根据1930-1934年外汇汇价的平均数确定)。从这一天开始,外汇汇率逐日公布,而上述三家银行则承担稳定市场汇率的责任。这一规定实际上标志着国民政府加入了英镑集团,中国经济和英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美国政府对中国加入英镑集团大为不满。在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以前,美国曾以收购中国1亿盎司白银为条件,要求法币与美元之间确立固定汇率,但国民政府没有接受。于是同年12月9日,美国停止在伦敦市场收购白银,国际市场白银价格随之下跌,这样国民政府若按市价出售白银,中国将蒙受巨大损失。通过出售白银换取法币准备金的单边计划受挫。
迫于现实,国民政府再次和美国政府接触。1936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哺、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局长郭秉文、上海中孚银行经理顾翊群一行访美,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生商谈货币问题。双方于5月签订《中美白银协定》。根据协定,美国政府以每盎司50美分的价格从中国收购白银5000万盎司;法币和美元挂钩,100法币=30美元;为使英、美两国货币汇率涨落不超过幅度限额,防止出现三角套利,中国扩大外汇买卖差价幅度。(21)该协定使国民政府在货币改革上重新获得了美国的支持,维持了法币对外价值的稳定。
国民政府虽然确立了与英镑和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但是法币并非钉住英镑和美元不变。事实上,国民政府实施的是可调整的汇率制度。法币政策实施以后,法币对外价值通过钉住英镑和美元得以实现。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卖出价14.625便士,买入价14.375便士。1936年9月,国民政府根据需要扩大了汇率买卖差价,卖出价14.75便士,买入价14.25便士,仍由上述三银行无限供应外汇以保持汇价稳定。随后,法币对外价值逐渐下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减少外汇需要,防止资金逃避,国民政府实施安定金融办法,限制存户提存。期间,法币对外比价逐渐下调。1938年3月,为防止伪组织以伪币兑换法币,套取外汇,又实施购买外汇请核办法,开始战争期间的外汇管理。(22)
在主币连续改革的基础上,国民政府也统一了辅币的标准,并于1936年1月11日公布了辅币条例,完成了本轮改革的最后一步。至此国民政府的货币现代化改革宣告结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改革运动的效果评价
货币改革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实施对当时和抗战期间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国民政府和英美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政治经济联盟,为后来爆发的抗日战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易于获得国际支持。从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进程看,“废两用元”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这是统一货币对外价值的前提;法币政策则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经济形势对国内经济产生极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被迫推动的,国民政府通过法币政策重新确定了货币的对外价值。
第一,这次货币改革实现了货币统一。废两用元是国民政府在货币现代化改革中迈出的第一步,它使白银作为商品退出了流通领域,实现了流通中主币的标准化,极大地简化了流通中的繁杂的手续,直接降低了流通领域中因货币问题引起的交易摩擦。同时由于国家上收了货币的铸造权限,统一了货币的铸造标准,稳定了商品白银和银元之间的定价,减少了经济主体因白银和银元价格背离造成的损失,稳定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废两用元币制改革在全国顺利平稳的实现,使得在中国通行了四百多年的银两制货币从此成为历史,具有现代意义的货币制度初步形成。废两用元推动了流通中主币的变革,终止了银两在中国流通的进程。但是辅币依然没有统一。真正结束中国货币混乱的是法币政策。虽然在发行的初始阶段,法币政策受到地方实力派的抵制,但最终法币还是顺利进入了流通领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
第二,货币改革促进了近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的改革稳定了国内的金融形势,使“昔日彷徨中道、莫之适从者,今日已得有根据,可转为未来计划之预筹”,(23)即是说,这次改革使得前几年出现的经济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大为减少,经济主体能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货币制度改革也促进了国内工农业生产发展。如表1所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933年币值计量),改革前的1933年为294.6亿元,1934年为269.0亿元,改革后1935年为290.9亿元,1936年达到309.4亿元。在这10年中虽有起伏,但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因此,1927-1937年被称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而货币改革政策则是这个黄金时期的重要推动力。
表1 1927-1936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GNP GNP增长率% 年份 GNP GNP增长率%
1927 248.58 1932 294.7 3.15
1928 257.11 3.43 1933 294.6 -0.03
1929 266.26 3.56 1934 269.0 -8.7
1930 276.21 3.73 1935 290.9 8.14
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
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第三,货币改革消除了国际市场上贵金属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经历了从贵金属——银本位——外汇本位的转换后,近代中国货币价值和经济活动受国际市场上贵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逐渐降低。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1936年,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而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24)
法币政策实施后,货币发行量逐步增大,在仅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法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3倍多。由于货币供给量迅速增加,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货币供给增加也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从1935年11月起中国物价指数摆脱了下降通道。1936年上海地区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了12.6%,到1937年6月物价指数又增长16%。(25)尽管这次货币改革造成通货膨胀是不曾料到的,实际上也是南京的财政专家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改革仍然启动整个经济踏上了复兴之路。(26)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告诉我们,政府若要降低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价值,就必须控制货币发行,因为货币流通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弗里德曼甚至主张稳定货币价值必须做到遵守“单一货币规则”。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战争,军费开支猛增。更重要的是,随着战局不利,国民政府的主要税源地相继陷落,当局财政开支日趋紧张,只得依靠发行货币补充军费开支,这使得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量高速增长。如表2所示,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货币发行量已经增加到5569亿元,比战争爆发前增长了394.5倍。为内战筹措军费,南京政府进一步增加了货币发行量,最终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从货币购买力看,1949年5月单位法币的购买力仅为1937年单位法币购买力的7×10[-14]。(27)恶性通货膨胀直接摧毁了法币在市场上流通的信誉。解放前出现的金圆券代替法币流通,以及群众不愿意持有法币等,表明了法币使命的终结。
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兽皮也糊过,木板也遮过,最后选用了纸,不怕风也不怕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
我们先来了解古代的窗户和窗纸。
古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是没有窗。古人觉得这样,整个屋子都黑漆漆一片,所以有人就在屋顶上开了“窗”。那个时候不叫窗,叫“囱”。相当于“天窗”,感觉又好像是农村用柴火烧的那个烟囱。
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古人觉得这种“天窗”其实也挺不方便。开了天窗之后,屋里的光线亮了一点, 但是这个天窗在屋顶,遇到下雨天就很麻烦了;酷夏时分,也挺麻烦,“天窗”被晒坏了。
古人还是挺有智慧,又在墙上开了“窗”,那个时候叫做“角”。 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汉唐时期的窗户,其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开始有了直棂窗。
再往后,就出现了格门的窗子。既是窗,又有门的功能。又出现了推窗、槛窗等,窗的形式越来越多,式样也越来越花俏多样化。 推窗据说也有南北之分,不过主要是用在北方,白天打开,晚上就放下来,作用功能一样。
开了窗,虽然采光好,但没有遮挡,也挺不方便。蚊子,蝴蝶等小动物会飞入屋里,特别是刮风下雨天,不仅雨会刮到屋子里面,外面的树叶、灰尘等也会吹进去。
古人就地取材,开始就采用香蕉等叶子比较大的来遮住窗子,虽然挡住了外面的小动物、灰尘,但植物的叶子不耐用,失水之后就干了,使用不了,经常换也太麻烦。
于是古人就采用动物的皮来遮挡窗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曽皮用久了也会臭,而且也太浪费了。
汉代的时候,有些人就采用绸布等来遮挡窗户。可遇到暴风雨天,或者寒冬腊月还是不行, 于是就找了一块木板。普通百姓家一直用木板和麻布来遮风挡雨,采光当然就不怎么样了。
直到纸的发明,也是在汉代,但那个时候级还是挺贵,老百姓用不起。
魏晋南北朝时候,造纸的技术开始到发展。这个应用才得以推广,老百姓也慢慢的也能用上纸了。 用纸来糊窗户,遮风挡雨。
真正大规模使用,并用来糊窗户,得到唐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造纸的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低。于是人们就选择用纸来糊贴窗户。 使用纸张来糊窗户,其实很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所以老百姓大面积使用。
用纸贴在窗户上,这些纸耐用吗?是不是用手舌头,然后就能把它捅破了?影视作品,武侠小说就是这么写。
纸的质量有好坏之分,一分钱一分货。就像我们现在买东西一样,同一个产品,质量还是有区别的。同样一张毛笔字用的宣纸,少的一块钱、几块钱,多的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钱都有。
据说古代糊窗纸也有南北之分,北方呢,只有单纯糊在里面,南方是内外都糊。
老百姓可能这样想,反正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买来的纸只要能够遮住窗户就好,也就顾不了质量的好坏。当然用来糊贴窗户的纸,与写字用的纸,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这样的的窗纸,可能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手轻轻一捅,窗纸就能够被捅破了。
这个小太监竟然用手指头轻轻捅破窗纸,偷看固伦和静公主,哪知公主立即知道。 乾隆皇帝获悉后,大怒,下令将和子处死。危急关头,刘墉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
刘墉觉得事有蹊跷,和子刚进宫不久,胆子肯定没这么大。 他悄悄地走到那个捅出一个破洞的窗户前面,做了一下手脚。
然后,刘墉就把乾隆皇帝请到窗户前面,跟他说了几句话。回来后,乾隆皇帝就赦免了和子。
公主感到很诧异,在乾隆皇帝他们走后,就来到窗户前面。一看,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的: 那个被戳破的小洞,纸沿是从内向外翻。
其实之前的这一切,都是公主自导自演,公主在屋里与宫女 游戏 ,故意不让不和参与。她目的是想让和子上当,处罚一下和子就算了,没想到皇帝竟然大怒,公主觉得事情弄大了。现在有了这个台阶可以下,她也乐意,所以她自己也“没捅破这层窗户纸 ”。
说这个故事,是想引出一个问题:皇宫的窗纸也是这么“糊”的吗?难道皇宫的窗纸跟普通老百姓的也一样吗?结尾会揭晓。
故事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窗纸不能太薄啊,太薄的话,如果外面的人轻轻一捅就捅破了,那么屋里的人一点隐私也没有。怎么办?
造纸需要的原料就是植物的纤维,那么所有的植物都能够提供纤维,但是纸张质量好,就要看植物的长纤维以及能够分解出胶质,而且面积大、来源广的植物等了,那就最好了。 楮树皮、竹子、麻等成了主要原料。
晋代的开始用藤树皮等造纸,当时,浙江的剡县剡溪两边有大量的藤树。这些藤素就成了造纸的原材料,造出来的藤纸质量好,也叫“剡纸”。 据说唐代皇帝的圣旨,有一段时间也采用黄藤纸。 用来贴窗的藤纸,韧性强,耐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被捅破。
用来贴窗户的,还有另外一种纸,就是用楮树造成的纸。古代的纸币就是用这种楮树纸。这种的特点是坚硬、耐用,而且比其他纸张更加不容易捅破。
所以不管是藤子还是纸皮纸,这些纸来糊窗户,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很容易就被风吹雨打掉。当然,如果长期经受风雨,使用的时间可能大打折扣。
但古人又想到更高明的办法,古代房屋的屋檐一般比较长,当然这是指那些建造得起的。因为屋檐延长,所以也减少了雨刮到窗户上的窗纸。还有古代的房屋,窗子也并不是开得那么多,像我们今天一样,一套房子就开了十几个窗。一两个,三四个。
开始是一个大窗,后来他们觉得这样不行,大风一刮,就把贴在窗户上的什么兽皮、麻布等都刮走了。所以后来才有了格子窗、推窗。 特别是格子窗,将一个大窗子隔成很多小格子,这样再用纸张来糊窗子,耐用性肯定比一大张强得多。
至于古代窗子的功能,主要是遮挡、采光,当然也有防盗,保暖御寒的作用。
写在最后:
先释个疑,影视、小说中所描述的情形:用手舌头,然后轻轻一摸,窗纸就捅破了。
有没有这回事?
有!为什么?
因为纸张有好坏。特别是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他们有的使用的窗纸质量可能差一点。这个故事中,刘墉救和子,并非没有可能。因为皇宫本来就是透明,宫女、太监都可以出入,因而窗纸只要透明、采光就好,不至于用那种坚硬的、采光性不强。
很多时候,窗纸是比较坚固。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 窗纸可能用藤纸或楮树皮者造成。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发扬和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因。
看了这么多,你还有疑问吗?
古代没水泥,万里长城没有倒;古代没灭草剂,千八百里秦直道千年不长草。糊个窗户而已,就这小样的还能让它漏风进雨不成?
古代糊的窗户纸,不但不怕风吹雨打,还糊出了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是不是很厉害?
首先,古人用纸糊窗是后来的事 。
纸是在东汉时由宦官蔡伦鼓捣出来的。汉唐时纸这东西有点奢侈,"洛阳纸贵,白居不易。"那时老百姓哪有窗户纸糊?明清纸张才变得很普通,千家万户终于幸福地糊上了窗纸。
早期达官贵人糊窗用的是轻质丝织品,所谓纱窗,轻盈,透光透气都好,很上档次。老百姓只穿的起葛麻粗布,糊什么窗?
还有更好的琉璃窗,美观奢华,透光性更好,伸头往里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多浪漫!这种窗户老百姓都没机会看一眼。
老百姓为什么普遍用纸糊窗 ?
窗户有窗棂,比如方形框,再横竖斜加装几根木条。透气透光还防盗,还美观,干嘛非糊纸?毕竟不是所有窗户都有机会淋雨。
这种窗户今天仍可见到,但古代不方便。
古人夜晚用油灯和蜡,夜深一阵妖风屋里可能就乌漆墨黑了。冬天保暖,夜晚防风,日常防偷窥,不得不糊些东西。纱窗还是很奢侈的,过年才舍得买件新衣服的老百姓用不起的。窗户纸则经济实惠,材料易得,方便安装。
不用担心窗户纸雨打风吹去,古人有的是办法。
古代房屋都设有宽大屋檐。以百姓住宅为例,房屋四周带屋檐,且突出窗户几十公分可以有。有个俗语叫"屋檐下躲雨,暂避一时。"墙体的后缩尺寸可见一斑。
窗棂(横竖木条)是内陷设计,而窗户纸又在窗棂后面。就是说,从房檐算起,往里缩三次才是窗户纸。在这种设计下,即便是微风,雨水也不容易打在窗户纸上 。
大户人家的窗户更不用担心。屋檐非常宽深,檐下还有联通堂和庑(厢房)的廊道(上带顶),窗户到屋檐水平距离起码得2米。
上述可见,雨水垂直下落,即便微风,雨水几乎不可能落到窗户纸上。
还有个问题,假如风很大,淋不淋雨的不重要了,窗户纸不是被鼓破了嘛?
假如,一张一米见方的大纸,直接糊在木框窗口,毫无疑问,风必然破窗而入。
古人窗棂的设计,不但加固了窗户稳固度,还把窗户纸分割成诸多小方格,分化了风力。纵横交错窗棂条本身也起到挡风作用,所以一般的风不会把窗户纸吹破。
另外,窗棂可据主人品味设计不同造型和图案。窗棂在传统审美中别有雅趣,是建筑美学上的点缀,常出现在古代诗词文学中。
假如狂风暴雨怎么办?神器祭出 。
西门庆窗下初遇潘金莲的场景,大家尚记否?只顾美女公子,有没有留意到窗户上方?
那天,潘金莲打开窗,手拿一根擀面杖准备把窗帘支起,见西门庆路经窗下,故意把擀面杖扔下去砸中大官人。初遇,痛并快乐着……
潘金莲要支起的那块板就是窗户防雨帘,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小吊窗设计。风雨很大,古人就把帘放下,可盖住窗户,防止风雨破坏窗户纸。雨停则打开防雨帘,用棍子支起。女人心,海底针,金莲媳妇会算计。
古人一顿骚操作后,窗户基本不惧风雨,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窗户纸还是要具备防雨防水功能,更要防盗。万一坏人手指沾了口水,真在窗户纸上戳个洞,看见了什么,古代的你不得要嫁给别人了?亏大发了。
古代窗户纸用的是麻纸,又称"毛头纸",是由芦苇、麻类植物、蒲草等做成的。这类植物有着很长的粗纤维,结实柔韧,材料易得。
很多朋友还记得小时的苘吧?记得用它搓出的绳子多结实吧?苘(麻)就是麻的一种。
当然,结实还是不够的。古人在麻纸上刷桐油 ,类似后来的涂层。桐油浸过的麻纸,雨天防水,平时吸潮,有粗涩感不反光,透光性还挺好。大家回忆一下雨巷里丁香姑娘撑的油纸伞,那是同样材料,当然厚度当有别。
就这窗户纸,日常风雨怎么奈何的了它,怕哈?
现在明白了吧?影视上动不动就唆手指戳人家窗户纸偷看,这种骚操作是不可能得逞的!我更谴责这种很不光彩的行为!
建房留窗,透气透风透光,但又要防风雨、防隐私,冬天保暖,夜晚防风(蜡和油灯)。
古时民间建筑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下,古人仍然有法办到。窗户纸,环保节约耐用,防水防风防偷窥,实惠又便宜,还整出美学。
所以不用替古人担忧,大智出民间。哪怕"山雨欲来风满楼",古代建筑结构优势,加上防雨帘的设计,都不是事!
假如真严重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地步,城都完蛋了,还要窗户那玩意儿干嘛 ……
古人用纸糊窗户,在我看来,只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玄机到没看到。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与大家讨论讨论。
关于古代人们为什么用纸糊窗,这个问题不难理解,首先当时有纸了,而且纸已普遍使用了,而且纸已作为日常用品使用了,这样普通人家才能用得上。
那在纸发明前,窗户是怎么糊的呢?没有纸,或者在纸发明后,还没普及,只是作为书写用时,只能是很“洛阳纸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用不起。
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糊窗户用的都是纱、棉布,有钱人家用织锦、丝绸等。
我们知道了,造纸术是汉代蔡伦发明的,但那时纸张很金贵,只供少数人书写使用。魏晋南北朝时,纸才普遍使用,工艺也提高了,价格也低了,品种也多。也出现了专门用于糊窗户的窗户纸。
由于当时没有玻璃,所以用纸糊窗户不透亮,不过只要不“捅破窗户纸”你是看不到屋里的,保密性还好。
可是纸那么薄,刮风下雨不会坏吗?不用说,用脚想一想都知道,用纸糊窗户遇到刮风下雨天,肯定会吹破打湿,以前没有胶水,是用面做的浆糊粘的,一见水就不粘了,纸也玻了、掉了,不能用了。等天晴重糊一次。
当然,古人也很聪明,能不能做一不怕水的纸呢?通过努力,还真成功了,也有了专门制造纸窗的作坊。这种几张粘在一起,刷上桐油,这种纸抗风抗雨效果明显高于普通纸,过去连雨伞也是用纸刷桐油做的,防雨水效果还错。
说到底,即使用桐油刷过,这种油纸再好,毕竟还是纸。遇到强风、暴雨恶劣天气,这种窗户纸还是会有破损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直到玻璃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转眼间,已有几十年不贴窗户纸了,在那以前,农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贴窗户纸的。
贴窗户用什么纸呢,是那种民间自漂的毛头纸。纤维比较多,有一定的拉力。窗户一般作成木格,窗纸就贴在木格上。
窗户纸一年贴两次,春节前,打扫卫生,要把旧窗户纸撕掉,打扫干净,再贴上新窗户纸。再在纸上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也为春节增添一点喜乐气氛。
过了立夏,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很多人家就把窗户纸撕掉了。然后再钉上网格布,网格布的作用,一是通风,二是阻挡蚊蝇进入屋子。还有夏天风雨雷雹极端天气较多,网格布不怕湿,也刮不坏。这就有效解决了夏天窗户纸易坏,通风及阻断蚊蝇。
秋天到了,凉意一天天加剧,到了苐=次糊窗户纸的节令。家家户户又把窗户换上了新纸,以保持室内温度。直到春节再换成新的。
窗户纸虽然是小事情,但也关糸到生活舒适的大事情。也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
古人的糊窗纸会怎么样,不知道,但小时候住的房子,就需要糊窗纸。用的就是一般的白纸,并不是一年四季都糊着,完全凭感觉,一般是秋季觉得冷了糊上,春季感觉热了撕掉。
这样,一年之中糊窗户纸的时间并不长,还基本避开了雨季。并且墙体很厚,有五十公分,窗户大约安在墙体的中间,还有窗棂子(窗棂子之间缝隙较小,最多也就2公分,窗户纸糊在上面,无形中增大了纸的强度)阻挡,有时在窗户外还安装雨搭遮挡风雨,一般下雨时不是正对着窗户刮风,窗户纸就不会被雨淋湿。
不过,窗户纸偶尔也会被雨水淋湿,还有,房间内湿度较大,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也会吸附在窗户纸上,所以,窗户纸破裂的现象还是经常会发生的。但破裂处大都不是太长,也很窄,就是一些撕裂的小缝隙,一般也都到了春季,也不用管它,反正很快就到了撕窗户纸的时候。
用纸糊窗的不只是古人。
我小的时候住平房小院,房子朝外的一面是砖塔,朝着自家院子的一面是木格是门窗,客厅整个是一排木门,有十几扇,门的上半部分是木格子,下半部分是雕花的木板。
每年的春节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把门上的木格子换上新的白纸,全家人要忙上一天,先把门卸下来,铺在院子的地上,把已经用了一年的已经发黄的白纸撕掉,门上自然还残留着一些,先浇上水,然后用刷子一扇一扇的刷,刷干净以后再晾干,做完这些差不多天就黑了。把十几扇门都搬到堂屋里,打上一盆浆糊,白纸铺在桌上刷上浆糊然后糊到门上的木格子上。都糊好了再按顺序把门装上,整个屋子焕然一新,就等着过年了。
题主问刮风下雨窗户纸会不会坏,其实窗户纸是经常会被打湿的,但只要不碰就不会破,只是经常湿了干,干了湿,白纸就变黄了,所以到了年底就换上新的。
据传说古代有窗之后,由于经济基础限止,人居屋窗子最早是由兽皮、树叶、木板等材料档窗遮避风雨严寒的。后直到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平板玻璃还没向世的情况下,开始广泛采用纸糊窗户。
当时糊窗用纸的品质还不够理想,后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窗纸进化越来越好。到新中国初期,我的家的窗子是用上好的木材加工窗框及窗棂。整个窗子是由上等的木条上下左右榫卯咬合联接,相隔成若干约高十五公分,宽十公分大小的长方格组成。之后用一种纤维长,柔性好的专门叫毛透纸的纸用来糊窗户。然后用桐油将窗户纸油一遍。这样糊窗的纸既明亮像现在的磨砂玻璃一样透亮,又能风吹雨打都不破。
用纸糊窗岂止是古人,还有现代人家呢。
记得小时候七十年代的农村,各家各户还是带窗棂的窗户,糊的是白纸。
防雨性能不好,但窗户的上沿都有雨搭,长方形的一块,遮阳挡雨用的,晚上可以完全落下来保暖,白天可以支撑起来采光。
那时塑料纸很少,或买不起。七十年代末上小学时,各家才换了塑料纸。等到换成玻璃窗,就到了八十年代了。
最初的玻璃窗沿袭古人的窗户,也有窗棂,玻璃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镶到窗棂上,其实就是用钉子别住。再后来才开窍了,一整扇窗户,用一面玻璃,即美观又省事。再看现在的楼房,更没得比了。
古人之所以用纸糊窗,就是因为没有玻璃,有钱人也没地买,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至于窗纸为何不怕水,不清楚,肯定有挡雨的东西。
现代 科技 高速发展,更新换代很快。现在的玻璃就有很多种: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调光玻璃、发光玻璃。普通的,磨砂的,等等,要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
还是现代化好啊!人民的生活节节高,生活越来越好。古人没有现代 科技 ,当然用古老的纸来糊窗了。
在很多的古装剧当中,都经常出现一个镜头,那就是窗外有人想要窥探屋内的时候,都是将手指放嘴里湿一下,然后将纸窗戳个洞,从这里也看得出,古代绝大多数窗户都是纸糊的。
现在使用玻璃窗的人或许不太能想象,就算几十年前,仍有些地方的窗户是纸糊的。
既定印象里,觉得纸窗既没那么通透,而且也很不结实,并不是做窗户的理想材料,根本不能和玻璃相比,然而在古代,人们使用纸糊窗户,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最早的房屋建筑是没有窗户的,或者说有窗户,但上面并没有玻璃或者纸之类的附加材料,只不过是个木框子而已。
窗户的出现,是人们为了让房屋内更加透气通风,让光线照射,因此才诞生的。
可早期的窗户出现以后,并不透明,因为根本没有透明的材料,只不过是用一块木板覆盖在窗户上,需要通风透气与照明的时候,就用木棍撑开或者直接将其拿掉。
除此之外,人们也会用草席、竹席之类,而有些富贵人家,觉得这样的窗户让室内实在非常不透气也不透光,所以他们开始使用绢布之类的丝织品做窗户。
尽管丝帛布匹之类的纺织物并没有那么理想,但比起木板之类,已经是好了很多,东汉造纸术出现了以后,人们开始将纸糊到了窗户上。
丝帛之类的纺织物毕竟很昂贵,而且透光性也无法跟纸相比,因此迅速消失了。
当然,即便如此,在南北朝之前能够使用纸窗的人也并没那么多,因为造纸术在诞生后几百年里都不太理想,质量很差产量也不高。
南北朝以后,造纸术突飞猛进,不仅产量猛增而且质量变得非常好,寻常百姓家里也能够用得起了,而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用来做伞与糊窗户的纸张。
一开始的窗户,就是个大木框子,如果上面覆盖一张纸的话,很容易破损,唐宋时期窗户开始出现窗棂,也就是各种木格子。
窗棂的出现不仅让窗户更美观,而且使得窗户纸变得更耐用,不至于那么容易破损。
人们用来糊窗户的纸,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油纸,不仅透光性更好,而且如果不是刻意去戳破的话,也还是比较结实的,中式建筑窗前有屋檐,风雨并不容易直接打到窗户上。
当然,再怎么结实终究还是纸,时间长了还是会破的,但那也没关系,因为纸很便宜,如果破损的话就直接换新的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花很多钱。
《唐宋白孔六帖》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自甚明”,古时候用来做窗户纸的纸,都是要刷桐油的,这样做出来的窗户纸不仅更结实透光,而且可以防水。
事实上,真正的古代纸窗根本不容易戳破,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发出声响。
虽然纸窗可以防水,但毕竟还是纸,为了保护窗户,古代建筑往往都有很深的屋檐,大户人家的屋檐往往都有好几重,因此雨水风雪之类,并不容易打到窗户。
建筑方面的智慧,窗棂的设计,还有窗户纸也是经过特别加工的,古代的纸窗并没想象之中那么脆弱,何况纸窗很便宜,想要更换也并不费劲费钱。
很多人觉得古人使用纸窗而不是玻璃窗,是因为古代没有玻璃,可实际上玻璃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并不透明,而南北朝时代,从西域传来的技术,中土已有了透明玻璃。
但是,玻璃在国内很长时间内,都属于造价极高的东西,而且也没人想着用来做窗户。
明朝时期,开始出现玻璃窗,但数量非常少,而且也没有那么透明,由于透光性不太好,所以也没什么人用,清朝雍正时期,宫廷内出现了纯透明的玻璃窗户。
纸窗是古人的智慧凝结,是在当时的条件之下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纸窗造价低、结实耐用而且透光性比较好,更换也容易,还算是比较理想的。
那时候住的都是土草房,虽然已经有玻璃了,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家是玻璃窗户,大多数人家糊的都是窗户纸,窗户纸绝不是普通的大白纸,用大白纸糊窗户,非常容易损坏,一场暴雨或者一场大风就损坏了,所以有的人说用普通的大白纸糊窗户,绝对是不可能的,那时候还没有大白纸,都是颜色发黄的草纸,糊窗户的纸是特殊的草纸,有点像现在的烧纸,质地纹理非常粗糙,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强的韧性,比烧纸厚,颜色稍微有点黄,但是偏向白色,用浆糊将窗户纸在外面糊在窗户上,为什么糊在外面呢?如果糊在里面,风一吹,很容易从浆糊的地方刮开,所以必须糊在外面,然后用刷子沾上植物油,均匀地将窗户纸刷一遍,就变成了油汪汪的**,而且透光度非常好,更有韧性,窗户纸被油过后,下雨天窗户纸沾上雨水也不会湿透了,雨水会迅速地从油纸上滑落下来,即使大风天气,窗户纸也不会撕裂,直到七十年代末期,玻璃窗户普及后,才取代了窗户纸,窗户纸一年要糊两至三次,夏天时,窗户纸坏了不会糊,甚至都不糊窗户纸,冬天的时候,一旦窗户纸被风刮坏了,就要重新糊,那时候冬天非常冷,屋中的水缸里都会结冰,长期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习惯了,并不会感觉到有多么寒冷。
三大怪中的第二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那个年代,纸张是很贵重的物品,吸烟根本就没有卷烟纸,有的人用玉米棒的叶子卷烟抽,大烟袋也不是人手一个,有的大姑娘叼着的大烟袋,都是自己母亲或者奶奶的,有钱人家传下的烟袋都非常精致,烟袋嘴是用白银,玛瑙,翡翠制成的,烟袋杆烟袋锅大多数是铜制的,那时候大烟袋也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饰品,制作非常精美,相当于现在的手机,也分档次的。
世界上最贵的木材排名是怎么样的?
1、黄花梨2、楠木3、樟木4、黑檀木5、紫檀木6、南柏7、榉木8、桦木9、铁力木10、瘿木11、乌木12、鸡翅木13、红木14、花梨/新花梨15、黄杨木。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就是我国的海南黄花梨。黄花梨,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又叫海南黄檀、海南黄花梨、花梨。它的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多生长在吊罗山海拔1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地方。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被评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木之一,有着“木中皇后”的美誉。黄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屡角的质感。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
黄花梨在外表上的一大特色是它的“鬼脸”,这其实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树节,因为黄花梨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恶劣,能产生的纹理就更加扭曲,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此外,黄花梨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止痛止血,调节生理,改善体质,以及刺激细胞活性,在滋润肌肤,减少皱纹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黄花梨自带的天然清香有助于安神静气。
这也是人们喜欢用黄花梨制作手串随身携带的原因。我国国内已经成材的黄花梨极其稀少,再加上这些年来黄花梨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名气越来越大,2015年,上海联合拍卖公司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国之瑰宝”专场上,一根海南黄花梨原木以4256万的天价成交,这是近年来的最高拍卖纪录。
稻田里的野生水稻是怎么来的?
野生水稻是现代水稻的先祖,甚至被称为“植物熊猫”,非常珍贵的稀有植物资源;但稻田里的野生稻,应该是“杂草稻”,又叫自生稻、杂株、鬼稻,可能与野生稻有渊源,可能由野生稻逐渐演化而来,也许是野生稻与栽培稻掺混杂交而来;也可能是栽培稻出现杂株分化而来,也称为返祖现象;还有就是自落粒谷,有的品种落粒性强,来年发芽生长就成了杂草稻。
稻田里的杂草稻有哪些特性?
杂草稻比栽培稻早发芽、早分蘖、早抽穗、早成熟,最重要的是,杂草稻可以自己播种自己,他们具备了很强的落粒性,可以随风、水流和耕作农具传播,与栽培伴生争肥争光,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其次,落粒向强,边成熟边落粒,躲过人类的收割,留待下一年发芽生长。
栽培稻与杂草稻的区别:杂草稻的茎秆硬度不如水稻,节间很长,会生有气根;具有更旺盛的生长能力,植株分蘖成穗多,比栽培稻要高;谷壳黄褐色,糙米红褐色或棕色,千粒重较低,而栽培稻谷壳金**,谷粒饱满。
稻田里的杂草稻如何防除?本是同根生,用稻田除草剂对杂草稻没有防治效果,能伤杂草稻也能伤水稻!建议做好封闭处理,在插秧前至少3天前用药,药剂可选丁草胺、恶草酮、丙草胺等;直播田建议用笑特(甩施型丙草胺),在播种落谷前3-5天甩施药剂封闭,播种前落干水播种!
在收割后,晒田五到七天,深水泡田(水面淹过土层十五公分以上)半个月,所有的落粒谷就都死光了。采用水旱轮作,冬种小麦、油菜等,能减少杂草稻的发生。
最后采用人工拔除,一般在苗期和抽穗期这两个关键时期拔除,杂草稻苗期植株高、茎粗、叶宽、长势,容易辨别;在抽穗期结实前,株高比栽培稻要高,用镰刀割除或人工拔除。
什么是足球?
以脚为主支配球的球类运动。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足球的起源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 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汉代蹴鞠石刻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淄博)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宋前蹴鞠简况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
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设立了球门:《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
(3)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发展出直接对抗的竞赛。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内填毛发改为由人用嘴吹气,同时用两个球门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发展了双球门及单球门的竞赛,还有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球会组织出现,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气,发展到用气筒打气,愈来愈接近现代足球。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足球的历史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猪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两端各有6个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足球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的英国。
蹴鞠本是作为一项完整的产品对外出口,便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蹴鞠在到达英国时,马匹已经累死,只剩下一个球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球,英国仍视之为珍宝,只限为王室的专有活动,禁止民间享受这种娱乐活动。
11世纪,丹麦人入侵英格兰。一天,英格兰人在挖战场时,偶然挖出了几个丹麦人的头骨。想起丹麦人入侵的罪恶,这些英格兰人极为愤怒,他们抬脚狠狠的冲着骷髅头踢去,解愤之余,又颇觉有踢足球的乐趣。于是,挖战场的英格兰人越来越多的参加了这个踢“球”的行列。这种爱国行为打动了英国国王,为了奖励人民,英国国王下令王室足球对民间开放。很快,足球运动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
12世纪初,英国开始有了足球赛。比赛是娱乐活动,一年两次,一般在两个城市之间举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抛,比赛就算开始。双方就会一捆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将球踢进对方的闹市区,哪一方就算胜利。如果球中途窜入居民屋里,运动员也就一窝蜂的冲进去乱打乱踢,常常把屋里的东西砸得稀巴烂,房主只好自叹倒霉。路上行人碰到球滚来,就会遭受一场飞来的横祸。因此在当时,球赛一来,人们就得躲避灾难,关门闭户,一直到球赛结束,才恢复正常。这样的球赛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规定足球比赛要在空地上进行,进入闹市区者重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足球场。
1863年10月26日,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规则,现代足球运动正式确立。
中国古代把脚踢球叫“蹴鞠”。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蹴鞠游戏。西汉时修建有“鞠城”,专供竞赛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用灌气的球代替了过去用毛发之物填充的球,称为“气毯”,并用球门代替了鞠室。而在西方,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这次制定的足球规则共14条,它是现今足球规则的基础。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它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举办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从此,现代足球运动日益发展。
传说在11世纪,英格兰与丹麦之间有过一场战争,战争结束 后,英国人在清理战争废墟时发现一个丹麦入侵者的头骨,出于愤恨,他们便用脚去踢这个头骨,一群小孩见了便也来踢,不过他们发现头骨踢起来脚痛,于是用牛膀胱吹气来代替它——这就是 现代足球的诞生。
在中世纪的英国,足球以成为许多年轻人所热衷的一项活动。 他们在狭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经常将皮球踢到街边人家的窗子 上。于是英国国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从12世纪到16世纪, 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过“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 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
1835年,在英国设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 1863年,在英国又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的、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遍欧洲,传遍世界。在19世纪末,足球运动在西欧国家已相当普及。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将足球列为比赛项目之一,结果丹麦队以9:0 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1904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七个国家的足球协会在法国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并推选法国 人盖兰为第一任国际足联主席。
最早的著名球星
宋代,踢球的艺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圆社”,专门推广蹴鞠活动和比赛。北宋时期的高俅就出身于圆社,王明清的《挥尘后录》记载,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则记载了另一个因踢球而扬名的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谓见此大悦,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从春秋时期到元明时代,蹴鞠经历了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但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却走入了衰落。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在英国诞生,揭开了足球发展的又一历史篇章。
现代足球的诞生
1893年观众观赛
从8世纪到19世纪,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以各种方式在欧洲存在着,直到1863年,第一份正式的足球比赛规则在英国创立,这也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一个男孩的冲动
19世纪,足球运动得以恢复,并在英国的一些学院内广泛开展。那时的足球赛没有统一规则,比赛在长方形场地内进行,时间和参赛人数由双方临时商定,球踢到对方的门杆内为得分。这段时期,剑桥大学、哈顿公学、新克利夫顿大学等学院都有各自的踢法,没有人想到要统一足球运动的规则。那个时候,最倒霉的人要算为比赛特设的“公证调解人”,他们是裁判的前身,负责记录进球数并调解纠纷和争议,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则,这些调解人总难服众,经常受到全场数十人的追打和围攻。
一个男孩的冲动改变了一切。1823年11月21日,在一场比赛中,一个名叫威廉-韦伯-埃斯利的15岁男孩突然用手捡起球,抱着它冲向对方场地发动进攻。这个动作后来引发了有关足球规则的大争论,人们也意识到有必要设定统一的足球规则。在争论中,赞同手脚并用的一方,逐渐将比赛发展为了今天的橄榄球,而坚持只能用脚的一方,则开始了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摸索和创立。
酒馆中诞生世界第一运动
现代足球的生日
伦敦皇后大街共济会酒馆,这是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足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此前的1848年,剑桥大学分院曾尝试创立一部有关足球比赛的规则,虽未受公众认可,但统一规则已经成为共识。1863年10月26日,来自11个伦敦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们在共济会酒馆召开会议,制定规则并创立权威的足球组织,这一天也被公认为现代足球的生日。会上关于规则的争论十分激烈,以甘贝尔代表的少数人坚持手脚并用,最终表决结果13比4,现代足球运动不允许用手的标志性规则通过。为此,甘贝尔等人愤怒离开会场,后于1871年创立了英式橄榄球联合会。
共济会酒馆
在共济会酒馆的这次会议上,还成立了英格兰足总,并以文字形势记载了世界上第一部统一的足球运动规则,两个月后的1863年12月26日,英足总在伦敦克鲁米沙街的一家小酒店内再度召开会议,将足球运动规则细化为14条,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足球比赛,如今风靡全球的世界第一运动也由此诞生。
参加共济会酒馆会议的11家俱乐部及学院:
森林俱乐部(后改名为巡游者);吉尔伯恩;巴恩斯;战争办公室;十字军战士;帕西瓦尔;布莱克海斯俱乐部;肯辛顿学院;索尔比顿;布莱克海斯学院;水晶宫。
最早的一部足球规则
1.场地面积,在长150码,宽100码以内。 在每条边线上距端线25码处,各树立两根标志杆。
2.球门由两根立竿组成,相距英尺.
3.用投币选择球门或开球权。
4.上半时比赛时间结束后,交换场地。
5.当队员将球踢出时,同队任何队员站在球的前面较对方队员更接近对方端线时,不得参加比赛接触球,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他队员接触球。
6.当球被踢出边线外则为死球,由对方在出界地点 将球直接踢入场内,恢复比赛。
7.当一队将球踢出 对方端线时,对方任何队员谁先拿到球便可持球在垂直端线25码处发任意球。
8.当球踢来时,队员在对方端线后面不可触球。
9.如果球落到端线之后和边 线标志杆之外时,任意球应该在距端线25码处发。
10.当一队员踢任意球时,同队队员不得处在他与对方端线之间,并且对方队员不可站在距离他10码之内.
11.队员可选择任何方式踢任意球。
12.球从两竿之间或从其间上方无限高度穿过,算胜一球。
13. 在比赛进行中,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球,但不得用手、臂、肩部持、击球。
14.所有冲击都是公平合法的,但禁止用手抱、推,用脚绊掉或吵闹。
这套正规原始规则经英格兰足协主席公布刊登在(BELIS LIFE)杂志上。三年后足协补充规定,球门高度为6码,宽度为8码,两立柱之间拉上一条绳,作为球门高度。
近代的足球,最早在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人类进入20世纪,足球也进入了20世纪。无论是传说的那战场上的敌人的头颅,还是万人同踢一个足球在两个城市之间比赛,都已经成为过去。现代足球就要起步,并逐渐形成了职业联赛。
1903年,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议成立一个国际足球组织,然而英国作为足球的发源地却热情不高。然而足球还是开始在欧洲及美洲普及。在意大利英国移民早在1893年就建立了热那亚队,1899年,英国人和意大利人又联手建立了今天的绿茵豪门-AC米兰,1899年。,意大利又创办了联邦锦标赛,前7届热那亚六夺冠军,AC米兰则在1901年夺得冠军。
在南美,足球也被英国的水手,移民带到了这里,托马斯。利普顿爵士创办了利普顿杯赛,成为了拉普拉塔河两岸的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的对抗赛
现在最知名的足球联赛是欧洲的五大联赛(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
足球规则
11人制足球规则
★ 足球比赛场地介绍
(一)球场
1、 球场面积必须符合规则的规定。国际足联曾规定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为长105米、宽68米。国内基层比赛的场地可因地制宜,但在任何情况下,边线的长度必须长于球门线的长度,场内各区域的面积不得变更。
2、 球场地面必须平坦,硬度合适,以不伤害运动员和不影响球的正常运行为原则。国际足联世界杯赛组织委员会曾指令世界杯足球赛不得在人造草皮球场上进行。
(二)界线
1、球场各线须与地面平齐,不得做成V型凹槽或高出地面的凸线。线的颜色须清晰。土地球场最好用白灰粉或灰浆画线,天然草皮球场宜用熟石灰粉画线,不要用生石灰粉或灰浆浇画。为了防止雨水冲刷,亦可用白色涂料画线,但不得用木条、砖石或碎瓦等物填平的沟槽作界线。
2、场地各线的宽度不超过12厘米(一般以12厘米为宜)。边线与球门线的宽度应包括在场地面积之内,其他各线宽度亦应包括在该区域面积之内。球门区和罚球区的丈量,都应从球门柱内侧和球门线外沿量起。球门线的宽度必须与球门柱的宽度相等。
(三)边线与球门线
1、边线与球门线划定的足球场是足球比赛时队员的基本活动区域。比赛开始后,未经裁判员许可,队员及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场。
2、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边线或球门外的球门线时,即为球出界而成死球,分别以掷界外球、踢球门球或角球恢复比赛。
3、球门间的球门线是判断球是否进门的标准线,只有当球的整体从地面或空中越过球门内的这条线时方可算球进门。
4、执行罚球点球时,防守方守门员应站在球门间的球门线上。
5、在对方罚球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如果球距球门间的球门线不足9.15米,则允许防守方队员站在球门线上。
(四)中线
1、中线把全场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场,中线的宽度应包括在每个半场的面积之内。
2、开球时,双方队员必须站在本方半场内(且守方队员不得进入中圈)。当裁判员鸣哨后,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时,比赛方为开始,这时双方队员可进入对方半场。
3、 队员在本方半场无越位犯规。
(五)球门区
1、可以在球门区内的任何一点踢球门球及本方的任意球。
2、当球在球门区内时,裁判员令比赛停止,若以坠球恢复比赛时,应在停止比赛时球所在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
3、凡在对方球门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应在离犯规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等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六)罚球区
1、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可以用手触球。
2、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违犯规则第十二章可判为直接任意球的十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时,都应判罚球点球。
3、踢球门球或在本方罚球区内踢任意球时:
(1)对方应退出罚球区。
(2)必须把球直接踢出罚球区,比赛才能恢复。
4、罚球点球时,除主罚队员与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须在罚球区及罚球弧外的场内、罚球点的后面;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比赛即为恢复,此时队员方可进入罚球区。
(七)角球弧
踢角球时,球必须放定在角球弧内。
(八)罚球点
罚球点球时,球必须放定在罚球点上。因大雨冲刷,罚球点模糊不清时,由裁判员确定罚球点的位置。
(九)中点
中线的中点俗称开球点。开球时,球必须放定在该点上。
(十)中圈
开球时,守方队员须站在中圈以外的本方半场内。这同踢任意球时,守方队员须站在至少距球9.15米处的意义相同,其作用是保证攻方队员踢球时不受对方阻碍。
(十一)罚球弧
罚球点球时,除主罚队员与对方守门员外,其他队员均须在罚球区及罚球弧外的场内、罚球点的后面;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比赛即为恢复,此时队员方可进入罚球弧。
(十二)角旗
1、角旗是场地四周的标志,应垂直竖于边线与球门线外沿的交点处。
2、角旗杆的高度(杆顶至地面)不得低于1.50米,杆的顶端应为平顶,以防刺伤队员。角旗颜色应与助理裁判员用旗和场地颜色有明显区别,晚间比赛使用灯光时,可用白色角旗。角旗可用布或绸料制成,规格一般为30厘米×40厘米。
(十三)中线旗
在中线两端距边线外至少1米处,可各竖立一面与角旗大小相同的中线旗,作为中线的标志。它对判断越位有益。
(十四)球门
比赛场地的球门应是固定的,门柱及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均应相同。球门颜色必须是白色。
(十五)球门网
1、球门网的作用是帮助裁判员看清球是否进入球门,因此球门网只能挂在球门后面,牢固地附加在球门横梁、立柱上,下端钉在地上,不得使球穿过。挂钩不得钉在门柱侧面或横梁的下沿。
2、球门网应适当撑起,使守门员有充分活动的空间,并在球进网后不致弹出。一般较多采用从球门后面用绳将网拉起的方法。
(十六)场地四周
1、按照比赛组织机构的要求,可在球门线的外面(一般距角旗2米、球六区线与球门线的交点3.5米、球门柱6米)画一条摄影人员限制线,摄影人员应在这条线的后面。如有广告牌的后面。
2、第四官员的席位设在场外靠近中线的延长线处;替补员的席位设在距第四官员席位两侧各10米左右并与之相齐处。各队的教练员、替补员及工作人员应在替补席上。替补席的席位数按照比赛组织机构的要求确定,目前我国确定为14个席位。
3、技术区域。技术区域一词在《足球竞赛规则》第三章中国际足球理事会决议的第二条已经提及,区域内有为球队的技术人员和替补队员提供的座位。
技术区域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做大小和位置上的调整。以下是对技术区域设置的一般性指导:
(1)技术区域是从替补席两侧向外1米、距边线1米以内的区域。
(2)建议用标记线明确该区域。
(3)技术区域内的人数由竞赛规程规定。
(4)根据竞赛规程,技术区域内的人员应在比赛开始前确认。
(5)每次只允许一人在技术区域内进行战术指挥,指挥结束后应立即退回替补席。
(6)教练员和其他官员必须在限定的技术区域内,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例如理疗师或队医在得到裁判员的允许进场察看受伤队员时。
(7)技术区域内的教练员和其他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十七)检查场地
裁判员应认真检查比赛场地。比赛开始前和中场休息时,对于模糊不清的界线(尤其是球门附近的界线)要令有关人员重新画出。如因雨雪致使场地泥泞、界线不清时,可在场地四周的规定位置插上10面小旗,小旗距界线均为1米,小旗的规格与角旗相同,以有助于裁判员作出判断
国际足协规则小组决议
(1)国际比赛球场最大面积为:长度一一0公尺、宽度六四公尺。
(2)各国足球协会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的面积,布置球场。在举办国际比赛时,必须于赛前,将比赛地点及球场面积,通知客队的国家足球协会。
(3)国际足球协会规则小组,已同意规则中所用的英制与公制对照如下:
一百三十码……….一百二十公尺
一百二十码……….一百一十公尺
一百一十码……….一百公尺
一百码…………….九十公尺
八十码…………….七十五公尺
七十码…………….六十四公尺
五十码…………….四十五公尺
十…………….十六公尺五十公分
十二码…………….十一公尺
十码……………….九公尺十五公分
……………….七公尺三十二公分
……………….五公尺五十公分
一码……………….一公尺
八英尺…………….二公尺四十四公分
五英尺…………….一公尺五十公分
二十八英寸……….七十一公分
二十七英寸……….六十八公分
五英寸…………….十二公分
四分之三英寸…….一点九公分
二分之一英寸…….一点二七公分
八分之三英寸…….一公分
(4)端线的宽度,应和球门柱及横木的厚度相同,因此球门柱内外边的 线应是一样宽。
(5)为了划球门区域及罚球区域,在端线上量的及十的距离, 必须从球门柱的内方量起。
(6)球场的面积,包括场内各区域界线的宽度在内。
(7)所有的比赛,应依照足球规则供给标准设备,特别是国际比赛,尤应注意皮球的圆周及其它设施。若有不合标准的设备,必须向国际足球总会报告。
(8)根据比赛规则进行的球赛,如困横木脱落或折断,应即停止比赛,甚至将这场比赛取销,除非横木已装回原来的位置,或新安装的横木对球员已无危险性。不能用绳子来代替横木。 在友谊比赛中,经双方同意,可以用没有横木的球门继续比赛,但应将已坏的横木移去,使对球员不致发生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可用绳子来代替横木,如果不用绳子,皮球从门柱之间全部越过端线,裁判员认为是在横木下面穿过时,他应判为胜一球。 球赛的从新开始,应由裁判员在球赛停止时,皮球所在地坠球继续比赛。
(9)各国足球协会可在规则第一章规定的范围内,对横木及门柱的厚度,阔度的最大量与最小量作适当的规定。
(10)门柱及横木必须用木材,金属或随时经国际足协规则小组认可的物质做成。它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不可用其它物质将门柱及横木做成其它的形状。
(11)于国际比赛前,加插「序幕赛」,须于比赛当天由两国协会代表,及担任该场国际比赛的裁判员,审察当时场地情形来作决定。
(12)国家足球协会,特别是主办国际比赛的协会,必须限制摄影人数,并在距球门线外不超过十公尺的地方,划一至少两公尺长的线,距角旗竿的距离大致相等,应禁止摄影人员超过这界线,更应禁止使用闪光灯。
球
材料及标准
球是圆形的,以皮革或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球体的圆周,不得超过70公分(28吋),不得少于68公分(27吋)。球 的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得超过450公
盆栽有哪些
植物盆栽分类
一主体分类
1、折叠山水盆景
以石为主体,树作点缀,配合人物、亭台、桥、船、动物等,以写实的手法创作 山水盆景 布局,表达山水景色的盆栽。
2、折叠树木盆栽
以树木为主体,石、草、苔及饰物为辅,模仿自然树相,加以剪定整姿,表达各树 种的本质与特性。
3、折叠花草盆栽
各种盆栽花草是室内环境美化、绿化的主体,租摆各种盆栽植物已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种常见的美化环境的管理手段。
4、折叠树木
常绿 阔叶:榕 、赤榕、象牙树、罗汉松、月橘盆栽植物针叶:黑松、赤松、锦松、五叶松、杜松、真柏、杉木、桧木、 扁柏、木麻黄、云杉、 龙柏、黄金柏
杂木 花木:梅花、杜鹃、花石榴、桩、紫藤、山茶、花木瓜、合欢、 长寿梅、马醉木、海棠、杏花、紫薇
果实:梨、石榴、黄栀、佛手柑、桑、毛柿、姬苹果、状元红、 金豆柑、樱桃
观叶与寒树:枫、槭、黄栌、玉叶、黄连木、榉、榆、朴、 银杏、金柳、垂柳、 柽柳、山相思、石梅、雀梅
5、折叠竹草
竹类:墨竹、四方竹、凤尾竹、孟宗竹、孟元竹、金丝竹、葫芦竹、人面竹、桂竹、世竹、 斑世竹、南天竹、棕竹
草物:春兰、寒兰、蕙兰、金龙边、草兰、苏铁、苇草、 姬蔷薇、石菖、 风知草、山苔、红苔、绒苔、姬杜鹃
二树高分类
对於盆栽大小型的区别,由於培养环境不同,各有不同的看法,仅以最近认同 的趋势加以分类:特大型盆栽 九十公分以上,一五O公分以下者。盆栽植物宽广的庭园或大规模的展览会,特大型盆栽雄壮威武,曾经盛极一时,出尽风头;但也随著生活空间的缩小,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
1、折叠大型盆栽
七十五公分~九十公分。这种大型盆栽,顶多两人就可搬动,是目前国内外盆栽家最喜欢的高度。这种盆栽的气派、格调、古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为生活空间 较大的爱好者最理想的盆栽。
2、折叠中型盆栽
三十公分以上,七十五公分以下。这是目前最流行的盆栽,一个人用双手可以自由搬动,管理方便,可任意布罝於玄关、客厅、茶几、礼堂,也是目前国际间最受欢迎、价格最高,同时也是最具观赏价值、最能表现盆栽家盆艺手法的盆栽。盆栽植物(5张)
3、折叠小型盆栽
三十公分以下的盆栽称小型盆栽。单手可以搬动,管理、观赏方便,可布置於茶几、书桌或小房间,是住在都市内没有充裕空间的爱好者最适合栽种的盆栽。盆栽植物当居住环境愈来愈小,小型盆栽在国内外逐渐引起注意。由於成型容易,将紧跟 著中型盆栽成为未来的主流,尤其是十五公分~二十公分的小品盆栽。
4、折叠超迷你盆栽
十公分左右。一手可拿数盆,娇小玲珑,相当可爱。由于体型太小,较无法充分表达盆的意境。管理很困难,所以无法普遍推广,因此爱好者较少,住公寓式房屋者较适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