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塔尔为何会被周边国家封锁,遭到封锁后经济为何却越来越好?

2.最不缺油的国家都买什么车?

3.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4.为什么说中东土豪国家卡塔尔的水是世界上最贵的?

5.油价暴跌,沙特卡塔尔英国等产油国为什么不崩溃?

卡塔尔为何会被周边国家封锁,遭到封锁后经济为何却越来越好?

卡塔尔给中国的油价_卡塔尔给中国的油价是多少

卡塔尔被邻国封锁的原因,就是因为卡塔尔本身是个小国却不甘心自我陶醉,想要慢慢做大。因此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对卡塔尔进行全面封锁。

这些国家的做法很普遍,都是与其断绝外交关系,直接撤出本国驻卡塔尔的大使,。同时也禁止经济上的往来,不再对卡塔尔提供生活和生存的物资。甚至对卡塔尔进行了全面封锁。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封锁卡塔尔,不仅没导致卡塔尔陷入困境,还让卡塔尔蓬勃发展,这是为何?

其一、能源丰富。

卡塔尔本来就是一个石油大国,卡在被封锁的初期确实遭受了沉痛的代价。甚至在国际上动用了他们的外汇储备,正当卡塔尔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发现一条途径“石油”!因为他们发现无论损失再多的财产,我们卡塔尔只需要通过卖石油就能赚回来。所以在这种封锁情况下,卡塔尔的石油产量越来越增高,卖的多自然钱也就多了。

其二、卡塔尔很懂国际环境。

国际能源的环境非常的利好,其价格也是不断上涨。这对于卡塔尔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对其财政的收入也非常可观。而且卡塔尔很会来事,卡塔尔这个国家虽然不和周边国家打交道,但是他们愿意和一些大国谈生意。所以无论周边国家怎么封锁卡塔尔,卡塔尔也是丝毫不受损失,反而经济会越来越好。

最不缺油的国家都买什么车?

最不缺油的国家都买什么车?五个石油大国销量第一告诉你答案

土豪会选择什么车系的汽车呢?

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是掩盖不住的:贫穷、咳嗽和爱,同样也有三金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它们就是:黄金美金和黑金。黑金是黑色液体黄金——石油的别称,作为“工业的血液”“百业之母”的石油与每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都密不可分,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

提及石油,众所周知,坐拥石油就相当于拥有了足够多的财富,而中东地区有着巨大的石油储量,产油大国个个富的流油。那么在钱和油都不是问题的前提下,众多腰缠万贯的土豪会选择什么车系的汽车呢?

日系车

答案是日系车。尽管日系车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省油,但是在石油大国油价较低的背景下,众多人的选择仍旧是日系车,主要是由于省油之外,日系车还有着稳定的质量和极高的耐用性。

作为中东国家最大石油生产国的沙特阿拉伯,挥金如土的消费者在购车时更是随心所欲。在**作品和多数人的印象中,豪车超跑一定是土豪日常出行的标配,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购车选择最多的还是日系车。

丰田旗下的皮卡

这款丰田旗下的皮卡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在沙特却是销量榜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沙特位于沙漠地带,一般的汽车行动起来较为不便,在此等特定的环境下,丰田的这款海拉克斯就显示出了超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日系车占据沙特车市助了一臂之力。

同样自然环境下的另一个产油大国阿联酋,汽车市场销量前三的品牌也是日系品牌:丰田、日产、三菱,总占市场份额高达60%!日系车霸主地位无人能敌。

日产途乐

日产途乐是日产旗下收款全尺寸的SUV,我国市场也有出售,在硬派越野的外观之下,添加了众多流行时尚的因素和人性化高科技配置,使它能够完美应对越野途中的各种路况。

因此面对阿联酋的道路自然不在话下。于是顺利拿下了阿联酋前四个月汽车销量的冠军。

在另一个石油大国科威特的销量榜单中,占据第一的也是丰田旗下的普拉多。普拉多对于大多数国人也不陌生,强悍越野性能的榜单标配。作为陆地巡洋舰系列最新款,普拉多有着强劲的动力,高度坚固的车架和强悍的悬架系统,以及良好的涉水性能,轻松完美应对崎岖的旅途。

三菱帕杰罗

另一个石油大国卡塔尔的销量冠军也是日系车——三菱帕杰罗。三菱这个品牌曾经在我国认可度非常高,我国众多自主品牌的发动机都深受其影响。

在国外也因耐用性和动力等多方面因素表现相当不错,一度包揽卡塔尔销量榜前三,帕杰罗长度将近5米,宽度也近2米,霸气又不失稳重,一度被称为“卡塔尔之王”。

汽车销量

在不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大国美国的汽车销量榜中,日系车总销量稳居第一。今年7月丰田拿下美国销量榜首,丰田的RAV4在17年7个月总销量为222057辆,在美国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有大幅度的增长,竞争力极强。

日系车在最受欢迎车型评比、IIHS防撞测试等众多榜单中占比远超5成。尽管本土的通用集团销量和影响力也不低,但是日系车作为外来品牌能够在美国这个贸易保护森严的地方,到达如此高的地位,足以可见日系车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日系车地位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日系车不止拿下了美国市场的榜首,在中东各个国家也是霸主般的存在之一。

虽然上述众多车型的油耗较家用车而言有些颇高,但是在这些石油大国中,油价低于我国十倍的前提下,车又便宜油又便宜的同时,省油又省心的日系车地位也不可小觑。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国推动天然气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国为开发“困气”(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为什么说中东土豪国家卡塔尔的水是世界上最贵的?

卡塔尔是中东的石油国家,可以说中东与北非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地区。在全世界三十三个最缺水国家中,中东一共有十四个国家都列在榜单之中,如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中,科威特、巴林、阿联酋、沙特、阿曼、卡塔尔,都在全世界最缺水国家TOP10榜单之中,而且水的消耗量也占世界是名列前茅的。

中东地区的水危机,也会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极端恶劣的天气导致危机的加剧,尤其是在GCC国家之中,占世界前列都是人均水的消耗量。根据世界银行推测,在2050年人均水可利用量也即将缩水为一半。可以看到,由于水的缺乏,中东与北非大多数国家也很难满足目前对水的需求量。

由于物以稀为贵,由于卡塔尔水的匮乏,使水的价格也跟着上升。在卡塔尔的水都是从沙特或者阿联酋等地方进口的,一般家里喝的水都要去超市购买,如农夫山泉这样矿泉水卖到4个卡币,是国内矿泉水价格的十倍。有报道说,在卡塔尔养活一棵直径大约在5-10厘米的树,大约花费人民币是一万左右,这也是非常令人惊艳,看来在卡塔尔的水真的比石油还要贵,也是世界上最贵的!

造成卡塔尔水比较贵的一个原因,也是邻国沙特造成的。卡塔尔三面环海,喜欢大海风景的人,卡塔尔是一个风景佳怡的旅游胜地。卡塔尔与同时又与沙特阿拉伯接壤,由于沙特阿拉伯挖了一条运河?塞勒瓦运河,这一条运河的开通方便了沙特货物的运输,尤其是石油运输到沿海地区,提高了生产力。

可是,这一条运河却把卡塔尔从阿拉伯半岛分割开了,变为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也影响了卡塔尔交通业的发展,甚至还把卡塔尔的水费进一步提高,造成了现在卡塔尔的水比油价还要贵的状况。而且,卡塔尔都用进行海水淡化,这也造成水的成本价格高。

虽然卡塔尔的水比石油还要贵,但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卡塔尔的国土面积是1.15万平方公里,比北京还小三分之一,人口是260万,规模与我国一个二三线中等城市差不多,人均收入却高年6.5万美元。在卡塔尔生病看医生基本不需要花钱,而且病是面对在卡塔尔境内的所有人,不管你是不是卡塔尔国民。

卡塔尔土豪也自豪说:?自己工作一天勤奋到只有三个小时!?国民都是开凯迪拉克、奔驰和宝马一类的豪车。由于国民的富有,水虽然比较贵,却不影响生活质量!

油价暴跌,沙特卡塔尔英国等产油国为什么不崩溃?

这涉及到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的真实经济实力对比。简而言之,俄罗斯经济实力不强,所以最容易被拖垮,中东产油国则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所以至今还没被拖垮,但不可否认已经有很大问题了。

从外汇储备和进出口来对比是最直观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汇率稳定性,也就直接关联了这些国家的财政实力。

我们可以拿沙特和俄罗斯做对比,选几组数据:

2014年沙特外汇储备官方数据为7300亿美元,全年进口总额1739亿美元,外债规模为零。

2014年俄罗斯外汇储备官方数据为4200亿美元,全年进口总额2868亿美元,外债规模6000亿美元。

沙特和俄罗斯的货币都不是储备货币,没有太大的境外留存和境外循环,因此外汇储备基本就是应付进口和债务支出的唯一蓄水池,而石油出口在两国出口结构中都占到了绝大比例,因此石油出口就可以看做是当期现金流。简单对比就能够看到,尽管沙特石油出口规模大于俄罗斯,似乎受到油价下跌的影响应该更大。但是沙特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达到约42个月进口额,而且没有任何外债压力,这使得即便油价下跌,沙特也有足够财力应对开支以及弥补国内投资缺口等。

而俄罗斯则相差巨大,即便全额认可官方储备数据,也仅仅相当于约17个月进口额,再加上庞大的外债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全额外汇储备,因此一旦油价下跌,俄罗斯从石油出口中获得的当期收入发生明显萎缩,意味着为外债还本付息以及支付进口开支的现金流立即就会出现紧张,如果石油价格下跌太大,那出现现金流断裂也几乎近在咫尺。当期现金流一旦断裂就意味着债务违约、进口萎缩。须知俄罗斯进口商品中,食品、轻工产品占到了大多数,一旦进口被迫缩减,打击的就是国内民生,那政治格局就有可能受到冲击。种种风险叠加下来,当然会向国际商界透露出崩溃的迹象。

何况俄罗斯对外支付的蓄水池——外汇储备,其官方数据又有极大的泡沫。简单来说4200亿美元里,首先需要扣除120亿美元的IMF特别权和450亿美元黄金,因为这两项都不是现金,变现也都很困难,因此很难缓解短期支付危机,需要被扣除掉;其次还需要扣除820亿美元的退休基金和900亿美元的联邦预算基金,因为这两项基金在绝大部分其他国家里,都不算外汇储备。这些基金有明确的限制用途,不能因为短期支付而损耗,除非修改联邦财务制度(当然俄罗斯是可能做得出来这种事情的,但是“理所应当”和“强行为之”还是差异巨大的)。扣除上述项目,实际上俄罗斯能够动用的外汇储备只有1910亿美元,根本无法支持进口、企业外债支付、国家外债支付这三项巨大的支出。因此其财政摇摇欲坠、国际信用屡次陷入崩溃边缘,也就不奇怪了。

沙特则不同,其7300亿美元(2014年的数值,现在没那么多了)的外汇储备中有1300亿是外国银行存款,其余超过5200亿是持有的外国有价证券,其中以美国国债及流动性好的固定收益证券为主。也就是说,沙特的外汇储备,是实打实的现金,或者可以很快变现成现金。自然有着极强的支付能力。国际商界也就不会去担心沙特的对外支付能力和信用情况了。

因此,我们看到,油价一旦下跌,俄罗斯的货币就会出现很大的贬值压力,甚至出现前段时间的卢布大崩溃,进而导致国内民生困难。而沙特尽管财政也在紧缩,但是却似乎并没有非常致命的影响。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可不是因为“选择性宣传”误导,或者无良的媒体无良的政治导向等等,而是真实植根于两国绝然不同的财政实力。

有实力的,就挺得住,没实力的,就只能崩溃。世界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