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会替代汽油车吗?

2.高昂的石油和汽油价格导致的经济困境是什么?

3.以后10年,纯电动汽车会完全代替汽油车吗?

4.从长远考虑,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哪个性价比更高?

5.油价进入5元时代,你需要放弃电动车吗?

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会替代汽油车吗?

未来十年汽油价格行情预估最新_未来十年汽油价格行情预估

虽然电动汽车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项目,但是它的发展也不是式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前走,逐步的用电动汽车来替代燃油车,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替换掉,国家对此是有非常明确的规划的。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上海发布,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发展蓝图。

在这个路线图中,进一步强调了纯电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逐渐成为主流产品;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技术路线图同时明确了研究领域,提出了产业总体+9大技术发展方向,即围绕产业总体与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等九大分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制定“1+9”技术路线图。

看到了吗?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即所谓的纯电动汽车,才能成为主流产品,预计占比才会超过50%。而其它的汽车,基本要实现“节能化”,将会以混合动力为主要技术,使汽车的油耗大幅度下降,比如乘用车油耗要降低到4L/百公里以下。所以说,在下一个十年,纯电动车肯定不会替代汽油车,即使在下下个十年,纯电动车也不会全部替代汽油车,只是占有比例会上升。

就现阶段来说,电动汽车有很多技术瓶颈还是无法突破的,比如动力电池技术、续航能力、充电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认知、接受程度等,只有全社会都对电动汽车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更加友好,电动汽车才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之下,燃油汽车也有很多电动汽车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续航能力、能量补充速度及方便程度、驱动力等,所以说燃油车并不会消亡,更不会全部被纯电动汽车替代,而是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比如重卡、军工、矿山、森林等。

高昂的石油和汽油价格导致的经济困境是什么?

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的陡涨加大了通货膨胀,而且开始令决策者感到焦虑。商品量太少,人们持币观望,这样就导致石油美元的再循环难以进行。通货膨胀不仅在影响着关键货币指征,而且也在影响着全世界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许多国家消费者的非理智行为不断增加。

在OECD成员的驾车人中,对通货膨胀的各种警觉也在增加,那里的消费者也正在承受着油价上涨的猛烈冲击。石油产品随处可见,但人们的腰包却瘪了,无力延续以往的消费习惯。在美国,运动型大功率轿车的销售已近停滞,小轿车的制造商正将自己的产品转向小型化和高效节能型。在美国,人们对汽油的需求与油价增长密不可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生活方式突然改变的痛苦。与其排队等候加油还不如买一辆小型且节油高效的小汽车,专业驾驶员、渔工和其他以运输燃料为生的人们正在敦促通过减少对石油产品的沉重捐税来缓解高油价所造成的冲击。在欧洲,高额的石油产品税压制了人们的需求,并迫使人们努力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在过去的十年里,与收入相比,油价依然是适中的,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争相提高自己的税率,进而导致能源的消费更加昂贵。原油的价格一般不足最终使用油价的一半。环境税、消费税、(货物)供给税、增值税构成了其他部分。虽然油价的上涨最初是由税收的缓冲措施得到了缓解,但高额税和原材料的高成本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当前加油站零售油价的暴涨。欧洲的经济增长已趋停滞,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失业率增长,在普通的欧洲人心中,已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夏季到来之前,石油危机和信贷危机的冲击并没有给消费者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旅游观光业却可能遭受重创,一些行业对它们所能承受的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了极限。

汽油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的政策资料来源:Roger Bezdek博士,华盛顿(《世界石油》,2008年8月)。。无论产自世界何地,汽油的成本都大致相同,而零售的成本则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的为油品进行补贴,而另一些国家的则会为石油产品征收重税。在许多产油国中,汽油的价格十分低廉(在委内瑞拉,每加仑汽油仅为12美分,沙特阿拉伯为45美分/加仑)。因此,许多在从公开市场出售的汽油获利之前就会将这些钱预支,使它们的国民感到幸福并推动国家的独立事业。许多分析家认为,补贴正在促使这些国家的需求变得毫无拘束,进而抬高了全球的油价。在美国,联邦对石油征收的税为每加仑18美分,与国际标准相比是非常低的。近年来,这些相对较低的石油税使得美国人难以面对油价从1美元/加仑到3美元/加仑的暴涨。

航空燃油成本造成的空中困境(以美国为例)。2007年,对于那些在美国飞来飞去的人们来说,油价飞涨可不是个好消息,这已成为航空工业的一场灾难。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善于评价某些事情真正的糟糕程度以及形势如何快速而急剧变糟,或者去判识关于航空经济学的谎言以及包括有航空工业重大重建工作和联邦可能会重新修订法律等消息。航空燃油价格的增长远快于油价的增长,前者在近5年中翻了3倍。2002年,美国的航空工业为航空燃油支付了130亿美元;2008年,美国航空业为航空燃油所支付的费用将达610亿美元。从历史上看,航空燃油的成本占到了总运营费中的15%~18%,远远比不上人员费用——它占到了总运营费的25%~30%。2006年,航空燃油费首次超过了人员的费用。2007年,航空燃油费达到了航线总运营成本的34%,是历史平均值的两倍之多。2008年,燃油成本达到了航线运营总成本中的40%~50%,而一些航线上的燃油成本将达总运营成本中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的航空工业在大量损失金钱,为降低成本,减少资本支出,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却依然无法扭转下滑的颓势。在极少数情况下,即使有些航空公司拥有一种商业运行模式,也不会太多,利用这类模式,可以允许它们在任何现行的和预测的油价上获利。

它能恶劣到什么程度?考虑一下当今航空业的困境吧:在美国境内,有400多个机场都被迫减少了飞行架次,有30多个城市的飞机全被取消,200多架飞机在地上“趴窝”,10条航线上已经取消了头等舱的服务,包括所有主要的运输工具。在这种负面影响下,“潜在而严重的经济损失”会导致燃油价格连攀新高。

“航空工业正在进行着近乎疯狂的涨价,费用增加了,但服务和能力却减少了。2008年,全球的航空业可能会损失52亿美元。”

航空运输协会预计,2008年(夏季)进行空中旅行的人数将比2007年减少270万人。由于疯狂飙升的燃油价格(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价),预计美国航空业将损失130亿美元。2008年1月和3月,美国有8条航线停飞,一些航线上的机票价比2007年的同期上涨了3~4倍。托运行李的费用现在都比所预期的更为标准规范。一些航线上已经对软饮料、椒盐饼和水进行收费;一些航线目前已对内部坐席间的纵直通道座位、靠窗的座位和紧急出口的通道处座位等加收费用;许多航线通过从机舱内撤除杂志、枕头、毛毯等物品,使用较轻的饮料推车、盆子和用具等来减轻重量;还有一些航线甚至减少飞机所携带的冲洗厕所的用水。

一些航空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正在考虑对每位飞机乘客按体重收费。而实际上,早在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航空公司用了这种方法。

经济发展与“高标准的生活”生活标准取决于能够为人们提供的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服务以及在一个区域内为用户派送的方式和服务条件。这种标准的计量一般包括收入的不均等、贫困率(即通货膨胀的调节)和人均收入。其他一些评价条件有健康保障的程度与质量、教育标准和社会权利等。评估的实例包括某些特定的物资(如每千人中的电冰箱拥有量)、健康状况(如生活要求),以及人们在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安全保障。一个“标准”的理念可能会与生活质量有关,这不仅涵盖了物质生活标准,而且也包含了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无形的内容,如闲暇、安全、艺术、社会生活、精神健康、环境质量等。测量良好生活标准更为复杂的意义必须能够用于评价,而这些标准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因此也是有争议的。即使在具有相似的物质生活标准的两个国家或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可能对于某个人或团体的吸引力并不尽然。然而,即使用平均数据进行生活物质标准比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之相反的是用比例帕累托指数(Pareto index)的分析(即对收入多少和财富分布的分析)。生活标准因此可能就是以收入为主要目标评价的,如一些拥有极其富有的上层阶级的小国,一些拥有极其贫困阶层的大国,收入对于它们就可能具有更强的意义,即使那些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低。这反映着对贫穷评估的问题,这也具有比较的性质。这也展示了收入的分布能够掩盖实际的生活标准。在评估生活标准之前,会考虑到多种因素。一些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口数量、基本建设的发展、稳定性(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许多其他指标。之间的对比。世界人口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地球上生活着的人类的总数。2008年,世界人口已达67亿。在当前的人口规划中,全球人口数量将继续以20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速度增加。虽然自从人口增长的峰值出现以来,这种增长的速度已经减半。这一增长峰值出现在1963年,为每年2.2%。若按目前的增长轨迹发展,到2042年,全球人口将会达到90亿,见下表。

2042年全球部分国家人口

石油供应与石油需求分布之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消费量,它是举世瞩目的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07年,美国的耗油量就达到了2550万桶/日,占到了全球日原油消耗量的29%。美国的原油消费量是它最近的竞争对手日本的近3倍,后者的日耗油量仅为910万桶。印度的消费量为每人每年1.1桶。北美洲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平均每人每年所消费的石油量高达16桶。

这种差异反映着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高标准的生活质量与石油消耗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北美洲、欧洲和海湾合作委员会消耗了全球绝大部分石油。拉丁美洲、非洲和原苏联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总和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23%。

全球人均石油生产量的峰值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数量可能将是1980年的一倍之多。一些分析家认为,未来人们将比现在需要更多的石油。据预测,2030年的石油生产将会下降至1980年的水平,而届时全球的石油需求量将会大大超过石油的生产量。人均石油产量也从1980年的每年5.26桶(0.836立方米/年)下降到1993年的4.44桶/年(0.706立方米/年)。2006年,虽然全球人口量继续增长,但石油产量却从8463.1万桶/日减少至8459.7万桶/日(1345.53万立方米减少至1344.98万立方米),这是由人均石油产量下降至4.73桶/年(0.752立方米/年)引起的。目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加对石油需求量影响的一个因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的下降。1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2.1%;2007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167%。然而,石油产量却依然赶不上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全球人口从60.07亿增加到60.70亿,而此间的石油产量增长16.9%,即从7490万桶增加到8760万桶(1191万立方米增至1589万立方米)。

全球人口分布

以后10年,纯电动汽车会完全代替汽油车吗?

一、动力系统

首先对于动力系统而言,分为内燃机驱动,电机驱动,和电机内燃机协同驱动三个种类。

在动力系统这一点上我认为电气化的趋势是十分明朗的,电机作为动力输出单元,相对内燃机有如下几个优势:

1. 成本优势:同一最大输出功率水平下,电机本身的成本非常低,这也是特斯拉性能爆棚但售价相对于性能车较低的原因。所以用电动机作为峰值功率输出,纯电动力系统是较低的

2. 效率优势:电机在输出过程中,单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变化不大并且非常高(90%左右),非常适合频繁启停的任务要求。

3. 保养、寿命优势:优质电机的保养间隔时间在30,000小时左右,与内燃机有数量级上的差别

4. 整车结构、体积优势:同样输出功率下,电机体积非常小,并且可以实现轮毂附近布局的形式,将整个传动系统极度简化,换句话说,奥迪花了几十年引以为傲的quattro四驱系统,在电机车中是一个程序升级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能看出来电动系统的平台和传统汽车的平台构建逻辑是非常不同的,电动力系统的结构可以相对简化,所以在传统汽车平台上替换电机,是会牺牲一部分优越性的。

Model X 是没有前后传动系统的

Q5 混动的传动系统就极其复杂

5. 控制、安全优势:首先电机的反应速度极快,电信号能够直接转化到机械信号,而传统汽车的启动加速停止每一环都有一个控制误差的Loop,紧急情况下反应就慢了。还有就是,自动驾驶或者程序驾驶难度更大,在电机动力系统的控制与反馈就非常灵敏,为了达到安全标准和反应速度,汽油车的自动驾驶反应速度不可避免地会收机械系统拖累,现在做自动驾驶的也基本上是电车,所以电动力系统跟自动驾驶是相辅相成的。

先生提到的 7kw 快充已经会对电网造成可观的压力,这是建立在80%的保有设条件,但特斯拉的快充可是120kw,鼓励电池电动快充的操作模式几乎完全不可能,而且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地域电网,充电站可不能用普通插头解决问题,必须要单独变电站。但是鼓励夜间5-7kw慢充以达到日常使用是完全可行并且应该引导的,由可见夜间供电于储能系统是最好的利用电能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将用电和用车的共同闲置时间形成配合,电价低廉并保护电网

二、驱动能源系统

1.纯电池电动汽车

吹了一段特斯拉,但我认为特斯拉整体发展的方向就是有待考量,电机动力系统优势明显,但电池电动车(BEV)市场驱动力低下。

在这个部分,既然是趋势预测,自然有各种不同考虑的方面,个人更偏向于工程和市场驱动力方向来分析这个问题。电动机确实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它有一个极大的命门,就是电池储能的能量密度极低,但是电池的成本下滑已经达到了瓶颈期,很多人疑惑换电池模式为什么不可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哪怕是最大规模优化能力最强的电池厂商,电池的成本也在$300/kwh左右,特斯拉相同配置的型号15kwh的容量增加在终端售价最少提高$8500, 在$567/kwh。

电池原料价格上涨速度非常快,现在保有量才0.2%,高里程(200km以上)的电池电动汽车对于电池几乎就是浪费,应该合理分配电池,而且一味增加电池只会让电动车更不具备性价比,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可以看到特斯拉的15kwh增配是将里程从210英里提升到249英里,增就增了,但是这8500刀的边际成本几乎换不回边际收益。这么贵的电池,没收益,为什么?

这跟驾驶模型有关,以上是德国家庭日常出行的调查,可以看到Daily Mileage在80%的情况都是小于50km的,并且人们的出行需求具有长尾性,对于汽车仍有长里程出行的要求,但是在长里程的使用场景中210英里与249英里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仍需要频繁的充电,并且时间很长。所以先说看法,我认为最适合目前市场的电动车模型是50-60英里以内纯电里程(15-20kwh)的电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电动车,接下来会详细分析。

?画个图解释一下

纯电动汽车伴随着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基础建设阻力非常大。高功率的充电桩的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并且牵扯到电网改造,美国能源部门针对美国作出的分析是,哪怕油价飙升,用政策力量来资助充电基础建设仍然是一个“经济上不合理、没有回报”的举措,所以想当然的认为电动车在“有了充电站就会发展”的想法是非常缺乏市场驱动力的。

从长远考虑,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哪个性价比更高?

现在生活非常提倡环保,但是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所以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了汽车,然而环境中的排放尾气也越来越多了,污染非常的严重,因此也设计出了电动汽车。再加上现在现行的压力下,有很多消费者都开始纠结到底是购买燃油车还是纯电动汽车?那么从用车的成本上来看,从长远来考虑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哪个更划算,哪个性价比更高呢?

1、用车环境。

一般汽车的寿命为10年左右,总价10公里为20万公里左右,可以通过这一个数值来对比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燃油的价格设定为7元一升,充电的价格为0.6元一度。然而纯电动汽车在生命周期之内一定要更换一次电池。

2、购买成本。

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售价加入均为10万元左右,燃油车再加上购置税以及保险等等价格在12万元左右,然而纯电动车以及免除了购置税,所以购车的价格为11万元左右,这也就决定了,纯电动汽车更省钱。

3、维护成本。

一般18元左右的燃油车基本上在质量上不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因此每年只需要1500元的养护费,就可以了,10年的价格为15,000元。然而纯电动汽车在生命周期内肯定会换动力电池,但是换电池的费用就比较高了,基本上每300元左右。

所以总的来说10年的用车成本,燃油车型和电动车型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从目前来说纯电动汽车还没有完全普及,所以用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充电等等问题也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

油价进入5元时代,你需要放弃电动车吗?

因肺炎疫情令经济增长放缓,且沙特和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愈演愈烈,加之多国出台限制居民活动的措施,并关闭企业,导致燃料需求大幅降低。全球油价,因此大跌。

而这一次,中国市场终于跟上了国际步伐:3月17日24时起,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汽油每吨下调1015元,柴油每吨均下调5元,其中92号汽油每升下调0.80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84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83元。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节省40元。

以成都市为例,92号汽油的价格为5.56元/升,95号汽油的价格为5.99元/升。如果去偏远一点的民营加油站,价格可能更低。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油价太高”,导致燃油车用车成本高于电动汽车,消费者因此“移情别恋”,电动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快速成长。数据显示,2013与201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爆发式增长,2016-2018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到2018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7,125.6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今,随着油价的回落,网上关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争论也愈发火热:有的认为油价的降低会促进燃油汽车的销售复苏;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油价的回落只是暂时,汽车向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那么,燃油汽车会迎来“第二春”吗?

01

首先,石油真的快要用完了吗?

燃油汽车的发展,政策和环保法规是关键,油价更是关键。而关乎油价的,则是全球石油的储备和产量。

从读书开始,课本里就写的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一定要有节制地开,然而,直到现在,石油也没有要用完的迹象。反而,随着勘探和开技术的进步,地球上的石油却越来越多了。

有这样一组数据:

1882年,经济学家预估剩余石油还剩9500万桶,当年世界每年消费2500万桶,4年就能用完。

到了1919年,石油还没用完,当时的《环境科学》报道说,石油只够用20年,但是到了1950年,又过了30多年,石油还是没用完。当时美国石油研究院预估全球还剩1000亿桶石油。而这个时候,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已经是1882年的1000多倍了。

而在现实中,石油的已探明储量连年增长,到1980年已经高达6480亿桶;1993年,仅仅13年后,储量又上升到了9990亿桶,2000年又涨到了10160亿桶,2008年为12380亿桶……

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中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宣告成功。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技术的国家。而据了解,世界可燃冰碳含量估计值是当前已探明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也就是说,石油会不会被用完,谁也不知道。就算能用完,什么时候用完,也没人知道。而且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更多化石燃料种类。电,并非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式。

02

多家车企声明不放弃“燃油车”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身处市场一线的汽车厂商来说,“燃油车”的命运,关乎着他们的战略方向。

近几年来各国虽然掀起了一股“禁售燃油车”的浪潮,其中欧盟区域内的国家最为积极,就连印度也将时间定在了2030年;而国内第一次提到禁售燃油车是在2017年9月,工信部首度表态,称中国正在研究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但3年时间快要过去了,官方仍没有给出这一张时间表,只是海南省在4月发布的《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提出,2030年开始禁售燃油车。不难看出,官方虽然对新能源汽车持有鼓励态度,并持续了多年资金和政策投入;但对于禁售燃油车这件事,还是非常谨慎。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家,虽然将电动化视为未来的方向,但也承诺在现阶段内,仍要燃油+电动“两条腿走路”。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日前公开表示:“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必须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不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因此,我们几乎为每个产品系列提供至少一款电动化产品。消费者应该有选择权,并且能在不做任何其他妥协的前提下选择电动出行。宝马集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不同驱动技术的自由——我们称之为‘选择的权力’。”言外之意,宝马要燃油车、电动车两手抓。

而另一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在电动化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最拿手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虽然现款的1.4T黄金动力马上就要被淘汰了,但大众立马又搞了一个1.5T四缸发动机,在参数没有发生大幅变化的情况下,大众为其注入可变几何截面涡轮、电控冷却液泵、APS缸壁减摩涂层、350bar高压直喷系统、可变气缸技术和米勒循环等新技术。

这也使得了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37.5%,压缩比则为12.5:1,油耗表现立马就能显露出来。参考于海外率先上市的1.5T高尔夫车型,1.5T低功率版综合油耗仅约4.6L/100km、高功率约为4.9L/100km。

而丰田则给出了另一个意见——油电混动才是王道。目前来看,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也是现阶段最先进最成熟的汽车节能减排技术,除了可使油耗减少约40%,动力性能还可提升约30%,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本田的“地球梦”、日产的VC-T发动机技术,几乎都在向油耗宣战……

03

为什么国内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

既然大家都在往“节油”技术发展,况且石油也没有用完的迹象,那么为什么国内外都在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内,政策和补贴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份额不断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使得不得不压缩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而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禀赋决定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化石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油气不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达到50572万吨,原油的表观消费量达到69592.4万吨,2011年时,原油进口量仅为25378万吨,表观消费量约为45491.6万吨,据此来看,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从2011年的55.78%提升至72.67%。

众所周知,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太高,容易被人“掐脖子”。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或者多种驱动方式,是缓解对外依存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层面必须要做的事。

04

燃油车迎来购买最佳时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油价的降低,他们最关心的是燃油车还该不该买?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更长远地来看——汽车消费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少则几年,多则上十年,而油价的涨跌会随着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因此,因为油价降低就去买车,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另一方面,虽然电动化是汽车发展的方向,但燃油车的基数庞大,使用范围广,且使用条件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淘汰。甚至可以这样说,在10年内,汽油车仍然是绝对的主流。而大多数人一台车的用车周期是低于10年的。所以,燃油车依然可买。

综上所述,购买电动车和燃油车,是根据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和使用环境决定的,油价的涨跌只能影响短时间的节奏,改变不了汽车发展的方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