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磁系基金价值_量子基金有多少钱
1.电(脑)磁辐射对人体有何影响?
2.南科大拓扑量子物态实验/理论攻坚小分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3.艾伦·黑格详细资料大全
4.叶茂:“芯”之所向,全力以赴
5.南科大青年学者在量子主成分分析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6.给我一份丁肇中的资料
7.超导材料有什么用处啊?
8.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
电(脑)磁辐射对人体有何影响?
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如微波炉、手机、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电脑网络等,使办公室自动化,提高了办事效率,给家庭带来了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产品也具有两面性,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身体健康。
电子产品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也称之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150~1200兆赫的频段,可透入人体2厘米以上,激发机体深部细胞,使之相互摩擦生热,干扰机体自身的生物电流。电磁能量在体内转化为热能,引起人体热平衡的失调;它能够造成“微波性白内障”;破坏睾丸的生精能力,导致不育症;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儿童的神经系统娇嫩,若遭受到强大的电磁辐射后,使大脑发育迟缓,生物钟调节紊乱。对孕妇则易造成流产、早产,甚至导致胎儿畸形。
意大利医学专家报道,该国每年有400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中2~7岁的儿童发病原因,主要是距电磁场太近,而受到过强的电磁辐射。波兰的资料指出,经常接触电磁辐射的人,各种癌症发病是普通人的2倍。英国皇家微波研究机构发现,经常在电磁辐射下工作的人员,脑瘤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6.4倍。芬兰的医学专家检查证明女空中服务人员患乳癌的几率比一般同龄女性高出一倍。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医学报告亦指出,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患皮肤癌和脑癌的比例偏高。还有像空调器、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均可引起不同的或相同的病症。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可忽视。
有关专家认为微波辐射可促使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使有丝分裂发生异常,于是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导致癌症的发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发出的高频电磁辐射,它的频率在400~1000兆赫之间,所发出的电磁辐射强度每平方米可在1800~2000微瓦。使用手机发话时,此时手机的发射天线附近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高频电磁辐射。手机使用时离头部较近,使人的头部受到电磁辐射。人体若长期遭受高强度电磁波辐射的影响,会导致头昏、失眠、乏力、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还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血压波动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现在每天有百万以上的人使用电脑、电脑网络,电脑对人体的危害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据国外调查表明,长期使用电脑的操作人员,有75%的人视力下降、眼睛疲劳、眼睛发干或是流泪,易患疲劳、厌食、记忆力减退、头痛脑胀等疾病。尤其是儿童对电脑的迷恋,使儿童的情绪急躁,性格孤僻自私,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发育。
还有,在去年非典时期,大家的消毒意识增强了,有的人使用紫外线来消毒。但是紫外线如果使用不当会伤害人的眼睛。有关专家说,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对皮肤造成灼伤,长时期照射甚至可能引起皮肤癌的发生。
当前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子产品,为了免受其害,我们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使身体避免受到伤害。
1.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宣传学习,增强防护意识。
2.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3.电器摆放位置适当。
4.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群应严格控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和距离。
5.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饮食方面,可多食用含有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豆类、螺旋藻类食物,食品合理搭配
引用 “中国网 2004年3月10日”
南科大拓扑量子物态实验/理论攻坚小分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南方 科技 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朝宇课题组、物理系副教授刘奇航课题组与物理系副教授刘畅课题组联合研究,发现了“半磁性拓扑绝缘体”这一崭新的物态。相关工作以题为“Half-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with magnetization induced Dirac gap at selected surface”发表在顶级物理期刊《物理评论X》( Physical Review X ,IF:14.385) 上。
近年来,寻找可实现较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磁性拓扑绝缘体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磁性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态,对于某些特定磁结构的拓扑绝缘体,它可以呈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轴子绝缘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霍尔效应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本征的量子化霍尔电导,相应的材料被称为陈绝缘体。它的体态是绝缘的,量子化电导率来自于边缘态导电电子,这种电子通道是无耗散的,可用来设计低功耗电子器件。轴子绝缘体具有特定表面的绝缘行为,其霍尔电导和纵向电导均为零,具有半整数化表面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磁电效应。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材料,轴子绝缘体只能通过零霍尔电导平台间接给出。如果能够找到可观测半整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则可以给出轴子绝缘体直观的证据。
2018年以来,一种内禀的本征反铁磁拓扑绝缘体MnBi2Te4,及MnBi2Te4-(Bi2Te3)n家族为磁性拓扑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ARPES)能带测量发现,MnBi2Te4、MnBi4Te7和MnBi6Te10 (n = 0, 1, 2) 表面态能带是几乎无能隙的狄拉克锥。其中,MnBi2Te4无能隙的表面态首先由南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刘畅、刘奇航和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朝宇团队联合研究发现,已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X 上 [Yu-Jie Hao et al., Phys. Rev. X. 9, 041038 (2019)]。这使得轴子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遇到了挑战。目前,尽管科学家们已经通过ARPES在其他磁性拓扑材料中观测到能隙打开的现象,但能隙打开与磁性的关联未被确认。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朝宇、物理系副教授刘奇航和物理系副教授刘畅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构建MnBi2Te4与Bi2Te3异质结,实现一种铁磁构型的拓扑绝缘体MnBi8Te13,它保持了MnBi2Te4层的拓扑性和磁性,而且具有低矫顽磁场和异质结构。通过高分辨率激光ARPES的变温测试,他们观察到MnBi8Te13表面态在铁磁相打开能隙,能隙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并在顺磁相时关闭。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磁性拓扑绝缘体中磁性调控能隙打开和关闭现象(图1)。
图1 MnBi8Te13的磁性面,MnBi2Te4层的狄拉克锥(Dirac cone)能带(“X”型能带)在铁磁相打开能隙及能隙大小随温度的变化
由于MnBi8Te13特殊的超晶格结构,研究组在计算上通过设计上、下表面分别为磁性MnBi2Te4面和非磁性Bi2Te3面的非对称超晶格薄膜(图2),得到半量子化霍尔电导 (e2/2h)。这不仅为轴子绝缘体提供直接的证据,而且将有可能实现新的量子态。
图2 分别在对称和非对称结构的MnBi8Te13超晶格薄膜中实现整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半整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此项成果获得审稿人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有趣且重要的发现 (This is an interesting and potentially important observation),并强烈推荐发表在PRX上 (I strongly recommend publishing this article in PRX)。物理系刘畅课题组研究助理教授路瑞娥、刘奇航课题组研究助理教授孙红义、陈朝宇课题组博士生王渊和日本广岛同步辐射中心束线科学家 Shiv Kumar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陈朝宇、刘奇航、刘畅和日本广岛同步辐射中心束线科学家 Eike F. Schwier为本文通讯作者。南方 科技 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物理系为文章第一单位。本文由南科大量子研究院与物理系、日本广岛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南方 科技 大学-广东省计算科学与新材料设计重点实验室单位合作完成。
本课题的开展和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高等专项基金、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南科大超算中心的支持。
原文链接: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艾伦·黑格详细资料大全
艾伦·黑格(Alan J.Heeger),物理、化学、材料学家。美国国籍。1936年12月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化学、材料系教授,1982-1999任该校有机及高分子固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01)、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艾伦·黑格 外文名 :Alan Heeger?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依阿华州苏城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22日? 职业 :科学家 毕业院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内布拉斯加大学 主要成就 :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性别 :男 所处时代 :现代 人个简介,学术成就,所获荣誉,质的突破,推动发展,获奖简介,获奖理由,个人自传,受聘教授,导体塑胶, 人个简介 艾伦·黑格(1936— ),1936年1月22日生于依阿华州苏城(Sioux City,Iowa)。1957 年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士学位。1961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1962年至1982年任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1967年任该校物理系教授。1982年起转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任该校为他所成立的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与该校材料系教授P. Smith于1990年共同创立UNIAX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及总裁。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因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而成为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三名得主之一。 (另外两位是:美国科学家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艾伦·黑格 学术成就 艾伦.黑格教授在有机及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及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 1973年发表对TTF-TCNG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 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这也促进了低维物理理论研究的发展。 1990年与苏武沛、J.R.Schrieffer共同发表了解释聚乙炔中元激发的SSH 模型等; 1991 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光器件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 1992 年提出对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新概念,从而实现了人们多年来发展兼具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实用化提出了新方向; 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雷射。 艾伦.黑格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他领导UNIAX公司的研究小组解决了聚合物发光单色显示屏的高效、长工作寿命等一系列基础与技术问题,使聚合物发光显示屏进入了产业化。他十分重视将基础研究与套用研究相结合。这些使他不仅参与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同时20多年来他及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始终处于导电聚合物及高分子光电材料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到目前为止黑格教授共获美国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635 篇(统计至1999年6月)。据SCI所作的1980~1989的10年统计中,在各研究领域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排名中,他名列第64名,是该10年统计中唯一进入前100名的物理学家。 所获荣誉 艾伦.黑格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屡获奖励,其中最重要的有: 1983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E. 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 1995年获Balzan基金会的新材料科学奖; 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等。 此外,Alan J. Heeger教授还被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质的突破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胶是不导电的。在普通的电缆中,塑胶就常被用作导电铜丝外面的绝缘层。但本年度三名诺贝尔化奖得主的成果,却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胶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产生导电性。人们都知道塑胶与金属不同,通常情况下,它是不能导电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塑胶用作绝缘材料,普通电线中间是铜导线,外面包著的就是塑胶绝缘层。但令人惊奇的是,荣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打破了人们的这个常规认识。他发现,经过某些方面的更改,塑胶能够成为导体。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决定,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以表彰他们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所谓聚合物,是由简单分子联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塑胶就是一种聚合物。聚合物要能够导电,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必须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失去或获得电子。 推动发展 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等在70年代末就作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发现,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导电聚合物成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产生很多有价值的套用。利用导电塑胶,人们研制出了保护用户免受电磁辐射的电脑屏保、以及可除去太阳光的智慧型窗户。除此之外,导电聚合物还在发光二极体、太阳能电池和行动电话显示装置等产品上不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获奖简介 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 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 2000年10月10日15:15(台北时间21:1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 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J·黑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德。 人们都知道塑胶与金属不同,通常情况下,它是不能导电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塑胶用作绝缘材料,普通电线中间是铜导线,外面包著的就是塑胶绝缘层。但令人惊奇的是,荣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打破了人们的这个常规认识。他发现,经过某些方面的更改,塑胶能够成为导体。 塑胶是聚合体,构成塑胶的无数分子通常都排成长链并且有规律地重复著这种结构。要想让塑胶能够传导电流,必须使碳原子之间交替地包含单键和双键粘合剂,而且还必须能够让电子被除去或者附着上来,也就是通常说的氧化和还原。这样,这些额外的电子才能够沿着分子移动,塑胶才能成为导体。 这三位科学家于七十年代末最先发现了这一原理,在他们的努力下,导体塑胶已经发展成为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们重点研究的一个科学领域。这个领域已经孕育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际套用。他们三人因为这项杰出贡献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 艾伦·黑格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体、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雷射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套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黑格获奖现场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胶是不导电的。在普通的电缆中,塑胶就常被用作导电铜丝外面的绝缘层。但2000年度三名诺贝尔化奖得主的成果,却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塑胶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产生导电性。 所谓聚合物,是由简单分子联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塑胶就是一种聚合物。聚合物要能够导电,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必须交替地以单键和双键结合,同时还必须经过掺杂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失去或获得电子。 个人自传 1936年1月22日严寒的早晨,我出生在爱荷华州苏城。我的童年是在爱荷华州的阿克伦度过的,那是一个只有1000人的中西部小城,离苏城大约35英里。我在阿克伦上的国小。我9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艾伦·黑格 父亲死后,我们搬到了奥马哈,这样我母亲就可以离她的娘家近一些。她单身一人抚养我们,我们与她姐姐及其孩子们住在一所房子里。 我最早的记忆之一是母亲告诉我接受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我母亲高中毕业的时候,获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但是她父母需要她帮助养家餬口,她不得不去工作。在我这一辈之前,我父母两家都没有人接受过超过高中程度的教育,所以我一直十分清楚上大学是我的责任。我和我弟弟是我们这个家族里最先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我的高中生活充满乐趣和挫折,是典型的十来岁孩子的生活。高中时代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我的妻子鲁思,我爱她快50年了,她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的那些年月,是我一生中一段特殊的日子。我刚上大学时的目标是当一名工程师,我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把科学探索当作一种职业。但是一个学期后,我确信我不适合做工程师。大学毕业时我完成了物理和数学两门专业的学习。在大学里最精彩的课是西奥多·乔根森教的现代物理学。他把我引进了量子物理学和20世纪科学的世界。 在伯克利,我的初始目标是跟查尔斯·基特尔做纯理论的论文。因此,我决定全职去获得我的学位,我首先去找了基特尔,问他我是否可以为他工作。他却建议我考虑同从事与理论有紧密关联的实验工作的人一起工作。这也许是别人给过我的最好的建议。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加入了艾伦·波蒂斯的研究小组。 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天在实验室的情景。我在做“原始研究”,终于涉及了真正的物理学。关于绝缘反铁磁体KMnF3的磁性测量,我只做了一天,就写了一个反铁电的反铁磁体理论,并且非常骄傲地拿给波蒂斯看。他对我很耐心,几天后,我向他道歉,告诉他我的理论毫无意义,他仍然对我很耐心。通过与波蒂斯的交往,我学会了如何思考物理学;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习选择题目的良好鉴别能力。 1975年,有关新金属聚合物——硫氮聚合物(SN)x的第一批文章出现在文献上。这一非同寻常的准一维金属激发了我的兴趣,我想要加入这一游戏。我得知,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的艾伦·马克迪尔米德教授有硫氮聚合物的化学研究背景,我就约了他见面,目的是说服他与我合作合成(SN)x。 他同意了,一次真正的合作开始了。我们认识到,那是一个横跨化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的长期研究,于是决定互相学习。尽管我们在每周的工作时间合作,但通常我们在没有其他安排的星期六早晨会面,只是为了能尽量相互学习。那时,我对莫特构想的金属-绝缘体的过渡理论著迷。很快,我们首次发现(CH)x的导电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证实了导电性的提高是由绝缘体(半导体)向金属过渡导致的。 我热爱科学家的生活,热爱与鲁思一起分享激动和失望的日子。她使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和美,40多年来,她也大度地容忍着我的古怪。我们夫妻二人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学术王国,我们的两个儿子,彼得和戴维都从事学术研究。彼得是一位教授、医学博士,在凯斯西储大学从事免疫学研究。戴维是史丹福大学的教授和神经学家,他在那里研究人类的视觉。获得诺贝尔奖后,在我接受的所有祝贺当中,使我最为高兴的是我的孙辈们从他们的爷爷那里获得的骄傲。 受聘教授 艾伦·黑格 艾伦·黑格 由于艾伦·黑格的卓越贡献,化学研究所举行了聘任艾伦·黑格教授为化学所名誉研究员的仪式。参加聘任仪式的有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刘元方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局长金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化学所学委会主任朱道本院士、钱人元院士、黄志镗院士、朱起鹤院士。 聘任仪式由王梅祥所长主持,王梅祥所长和朱道本主任向艾伦·黑格教授颁发聘书。王梅祥代表化学所在仪式上讲话,他说:“艾伦·黑格教授(A.J. Heeger)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系教授,并兼任该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是国际导电高分子研究的先驱,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及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物理与材料科学。发表论文600多篇,获美国专利40多项,其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世界名列第64名。艾伦·黑格教授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近年来他领导UNIAX公司的研究小组解决了聚合物发光单色显示屏的高效、长工作寿命等一系列基础与技术问题,使聚合物发光显示屏进入了产业化。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荣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艾伦·黑格教授在受聘仪式发言中风趣地说道,他是一个物理学家,在2000年成为了化学家。他用自身的例子,生动说明了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合作是如此的重要。应邀嘉宾程津培副部长、陈佳洱主任、金铎局长也在聘任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随后,艾伦·黑格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半导性和金属性导电聚合物——第四代聚合物材料”的精彩报告,200多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有些职工和学生甚至是一直站着听完这场报告,并与艾伦·黑格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后,艾伦·黑格教授在王梅祥所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导体塑胶 艾伦·黑格 艾伦·黑格 导体塑胶可以套用在许多特殊环境中,摄影胶卷需要的抗静电物质、计算机显示器的防电磁辐射罩都会用到导体塑胶。而近来研发的一些半导体聚合体甚至可以套用在发光二极体、太阳能电池以及行动电话和迷你电视的显示屏当中。 有关导体聚合体的研究与分子电子学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估计将来我们能够生产出只包含单个分子的电晶体和其它电子元器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同时减小计算机的体积。我们现在放在公文包里的手提电脑到那时可能只有手表大小了。
叶茂:“芯”之所向,全力以赴
2018年4月17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该消息一出,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至中国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深刻意识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芯片已刻不容缓。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如今已成为全球企业竞争、 科技 比拼的重要筹码。
同年,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的叶茂在导师推荐下,开始独立负责一门研究生课程,主讲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看着教室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学生,想到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事件,站在讲台上传授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的叶茂,心中越来越不是滋味。在密歇根冰天雪地的深夜里,有一个想法在他的脑袋里冒了出来:“我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当这个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后,叶茂开始为回国做准备了。“我就在想,我既然掌握着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这门技术,为什么要留在美国给外国学生讲呢,我应该回到国内去,给国内的学生讲这些知识。”几次辗转奔波之后,2020年,叶茂正式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春寒料峭,市场的需求,政策的加持,科研的创新……在“中国芯”迎来绝地反击的“春天”里,叶茂就此蓄势发力,向着更多的可能全力奔跑。
即便已经跨入而立之年,叶茂的身上仍保持着最初的那种纯粹:无畏无惧,一往无前;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2007年,叶茂考进华中 科技 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期间,叶茂并不算一个特别勤奋和“听话”的学生,他在学习上的动力大多来源于兴趣,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萌生了“想出国去看一看”的想法,于是就自己准备出国考试(托福和GRE),并拿到了奖学金,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
叶茂的硕士导师是一个印度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叶茂来到他的门下时,获得了一份研究工作,以此可以全免学费同时还有一份科研助理的工资,是很好的待遇。叶茂问导师:“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简历也不是最漂亮的,这么好的待遇为什么给我呢?”
叶茂的导师回答说,因为他觉得叶茂在这项研究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去美国之前,叶茂已经和导师有过一些交流,在交流中,针对一些研究上的问题,他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自此给他的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是我很大的一个亮点。”跟随硕士生导师,叶茂从事了利用纳米生物材料仿生骨支架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4年,叶茂硕士毕业后原本打算直接工作。他坦言道:“我读博士其实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当时,叶茂刚刚找到工作,偶然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碰到了刚来到密歇根大学工作的Yasha Yi教授,通过交流,两个人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想法,然后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他说:“我们或许可以实现它们(这些想法)”。就这样,叶茂放弃了到手的工作机会,选择继续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
叶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简单来说,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为了制造芯片集成光电器件,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上面。自2014年起,叶茂就进入美国顶级(state of the art)大型芯片集成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Lurie Nano Fabrication Facility)学习基于硅基材料的纳米制造和芯片集成技术,并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渐掌握了这项技术。
在国外的学习期间,叶茂主要围绕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医用闪烁体的光抓取纳米结构及芯片集成激光雷达光学相控阵(OPA)器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
叶茂开发了基于大折射率富硅基氮化硅的超构透镜设计与制造工艺体系,突破了可对抗刻蚀延迟的超构透镜和无色散超构透镜设计技术,解决了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制造难度大、成本高及存在色散等难题,研制了基于可见光波段的光栅结构超构透镜、线偏振超构透镜和具有聚焦结构的超构透镜等集成光子学器件;他开发了可用于医用闪烁体材料的光抓取纳米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常规医用闪烁体的发光效率;针对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中的核心偏光组件,他提出了基于光学相位矩阵(OPA)和光学超构表面相结合的非机械式可控偏光方案,可极大地减小激光雷达的体积、重量和成本。相关成果已在领域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
其中叶茂研发的可设计聚焦结构的光学方法被世界知名 科技 评论《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专题报道,并指出了此技术在未来芯片光刻行业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文章题目为“为什么超构透镜即将为芯片制造业带来革命”“Why metalens are about to revolutionize chip-making”)。
在国外学习和研究多年,叶茂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叶茂说,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十分理想主义的人,总想着可以做出一些东西去改变世界。因此,他们的研究十分务实,往往会考虑一些前沿技术在工业界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比如研发比较前沿的超透镜时要去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与导师及其他老师的不断交流中,叶茂越来越坚定这种价值认知:做出好的成果不是为了发论文,不是为了功与名,而是为了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在做出成果时,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能不能得到应用?跟同行业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做研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让科研成果惠及人类,惠及世界。”叶茂说道。
就像是一场修行,叶茂在美国不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迅速成长为芯片制造行业内的知名青年学者。他表示:“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工艺的开发是非常费精力的,但是当你亲手制造出40纳米、20纳米的结构及器件后,你了解了芯片制造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这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现在,回过头想一想,这是我在美国最大的收获之一。”
即便已经在国外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叶茂回国就职的道路依然不是顺遂的。
在美国待了7年多,叶茂不认识国内学术界任何人,只能在网上搜索求职,海投简历。好在当时国内很多学校都有海外青年论坛,一些高校对叶茂热情地发出了邀约。于是,在2018年短暂的圣诞假期,他回国一次性跑了4所高校。但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旅程,相比于叶茂拿出的一些纳米制造技术和器件成果,他当时碰到的老师们似乎对简历上论文的影响因子更感兴趣。那年的冬天,他第一次知道还有论文分区这回事。
也曾有人劝叶茂先在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多发几篇论文,再以此为台阶回国就业。思考过后,叶茂拒绝了。“我或许可以这么做,但这并不是我做研究的初心,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推进其所在领域的进步。我觉得能真正解决问题,能真正可以应用上的研究就是好的研究。”即便2018年的那次短暂回归没什么收获,但叶茂仍然坚持回国的想法。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将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完成,并于2019年年底又回到了国内。
这一次,叶茂遇到了懂他的“伯乐”——房建成院士。在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房建成院士对他说:“你的研究做得不错,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做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纳米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相比论文我们更看重能实际应用的成果,能解决问题,能真正有用且好用就行。”就这样,叶茂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研究员。
“做研究,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跟房院士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做出实际有用的东西。相比发文章,我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把芯片集成事业做起来,在自己的领域制造出中国自己的芯片并付诸产业化,改变芯片工业的格局,使中国的芯片事业追上,甚至超赶美国。”叶茂说道。
相比于芯片的设计,芯片的制造才是制约我国芯片集成事业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将光电子器件进行芯片化,做得那么小的同时还降低成本,有完善的功能、好的性能、高的良品率,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叶茂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归。
利用多年来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积累,面向国家对关键测量与导航仪器的发展需求,叶茂回国后立即开展了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理论方法与制造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芯片集成原子陀螺仪、功能型光学超构表面技术、面向商用的平面集成光学超构透镜等,致力于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核心关键光电子芯片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叶茂还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相关平台建设和教学工作。
从事科研成果多年,叶茂鲜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他说:“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我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情绪上的事情。”
在美国时,虽然叶茂所在团队的资源不少,但是团队的人却很少,只有他和他的师弟两个博士。那些年,就是他们两个人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叶茂和他的师弟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埋头工作,最终完成了多项具有严格工程指标的科研任务。“其实,我们并没有觉得很累,就是一方面有计划地去做研究,另一方面发散思维多想办法,多尝试。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个好难,做不出来怎么办?或者说,这个太难了,不想做了。这不可能,我们既然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做出来,而且要做好。”
回国时,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叶茂从未想过放弃。他想的还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把成果做出来,且能用上,总有一天会有人认可的。正是这样的乐观、坚韧的精神造就了现在的叶茂。
基于原子无自旋交换弛豫(SERF)效应的原子磁强计是目前最高精度的磁场测量传感器,其理论精度可达亚飞特量级,是目前战略磁测量与医学生物磁测量设备中的核心器件。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将极大地缩小目前器件体积(从传统的厘米级缩小至毫米甚至微米级),降低功耗和成本,是未来高精度、微型化、阵列式量子磁传感器件的必经之路。多种军用以及医疗装备如微型量子导航系统、微型深海探潜系统、高分辨脑磁成像装置和体内介入式生物磁测量设备等,都对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2014年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能源部核安全部门(DOE-NNSA)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开启了微型芯片化SERF原子磁强计阵列(OPM)原理样机的研制。此外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获得美国策略环境与发展研究计划(SERDP)资助,于近年开发了适用于芯片集成制造方法的垂直键合式原子磁强计原理样机,率先开始了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的研究。同时,我国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的迫切需求。而对原子磁强计进行芯片化的核心就是解决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的问题,这是一项微纳光子学、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和量子精密测量多学科交叉的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叶茂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芯片化原子磁强计中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研究”。在项目研究中,他将 探索 芯片级微小型原子磁强计中的精准光学操控方法、光/量子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开发用于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的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方案,最后结合微型原子系综进行集成光/量子耦合极弱磁测量实验,以期为实现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从无到有的突破奠定基础。
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解决,是突破现有瓶颈,开发高精度、阵列式、集成化精密量子测量系统的第一步,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迫切需求的高分辨脑磁成像、深海/深地磁探测,以及芯片化量子测量系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应用方面,叶茂也提道:“举个例子,我们的手机里面有陀螺仪传感器,虽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够用了,但是其实还没有到很理想的状态。如果把量子陀螺仪做到芯片化,那手机的导航定位会更加灵敏和精确。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依靠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测距传感器,但现在的雷达还是比较大,只能放在车顶,如果做到芯片化,不但可以减小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这样一辆车上可以安装多个不同维度扫描的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从而使自动驾驶更加精确和安全。”
目前,相关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叶茂表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制造中国自己的芯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愿意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叶茂以全美顶级的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为模板,致力于建造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体系。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是微结构微系统方向重要的实验制造平台,它对未来整个电子、电气、机械、材料、生物和光学等学科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初期的目标是以建设百级的超净间和气体净化内循环体系,人员管理和使用体系为主。5年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在实验室里自行制造超越我国目前工业芯片精度的纳米结构。
“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芯片发展已经热了。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制造芯片的实验室也都搭建起来了。但是,相对的,国内缺少专业的设备调试、维护及工艺开发等相关人才。”虽然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但在前期的研究当中,叶茂提出暂时使用国内建设的公共纳米制造平台。他说:“因为国家在建造芯片制造实验室方面已经花了很多钱了,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它们。相比于欧美一些成熟实验室,它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工艺积累,但设备还是很好的。我们可以进行合作,利用海外的工艺经验一起开展研究攻关,提升精度,达到一个利益最大化。”
同时,叶茂也表示,为了技术的自主可控,肯定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或引进一批相关的人才,等搭建好成熟的人才储备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助力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茂拟开设全英文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课程。这门课程目前在国内学校还比较少见,即便在美国,也只有条件优秀的几所大学开设了。然而整个工业界对于电子和光学器件的趋势都在往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发展,因此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不光是用来制造芯片,更是制造多种功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器件的必经之路。这项技术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普及。依托在美国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叶茂希望通过开设这门课程,使国内学生更加了解这项技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方面的人才。
对于自己的学生,叶茂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一是,他希望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能因为研究工作难而回避,甚至放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二是,他希望学生可以将研究的过程变快乐一点,去享受科研的过程。“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哪怕这个事情你最终没有做出来,但是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如果你不去尝试,不去 探索 ,怎么可能会获得经验呢?我还是那句话,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去逃避,不要放弃,要有把它干成的精神。”
打篮球,学习吉他,跟着短视频练就一手好厨艺……工作之余的叶茂也很认真地在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骄不躁。对于未来,叶茂不做过多设想,也不会因为未知而焦虑,于他而言,唯一明确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握当下、拼搏努力,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里。
南科大青年学者在量子主成分分析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南方 科技 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简称“量子研究院”)、物理系在量子机器学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量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辛涛、副研究员李俊、物理系副教授鲁大为以及合作者之江实验室量子传感研究中心教授董莹联合,在基于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平台的四量子比特自旋系统上实现了基于参数化量子电路的量子主成分分析算法,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Quantu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via Parameterized Quantum Circuit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主成分分析(PCA)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常用且费时的无监督学习算法。这一方法利用正交变换把由线性相关变量表示的观测数据转换为少数几个由线性无关变量表示的数据,线性无关的变量称为主成分。这个算法主要用于发现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即数据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014年,Lloyd,Mohseni 和Rebentros 提出了量子主成分分析算法(qPCA)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hysics,能够指数规模地加快经典主成分分析算法,但是实现该算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实验资源,导致量子主成分分析提出至今仍然缺少实验证明。
图:量子主成分分析实现人脸识别实验流程图
图:经典-量子混合控制方法实验结果,图(a)为目标函数随迭代次数的优化结果,图(b)为实验得出的特征向量与理论特征向量相似度通过迭代不断增大,图(c)实验求出的特征值随迭代不断接近理想特征值,虚线为理论特征值。
为此,研究团队基于参数化量子电路(PQC),提出了当前实验体系十分友好的量子主成分算法,可以将未知量子态对角化提取其本征值和征矢。PQC通常是由固定门(如受控NOT)和可调门(如量子比特旋转)组成。PQC将目标问题形式化为参数优化问题,并使用量子和经典硬件的混合系统来寻找近似解,已成为当前研究量子问题的热门工具。例如,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已被用于搜索分子哈密顿量的基态。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该算法应用在人脸识别问题上, 通过经典-量子混合控制方法对PQC进行迭代优化,在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实现了小规模的量子版本人脸识别实验。其中目标函数和梯度在量子处理器上测量,参数的存储和更新以及人脸识别在经典计算机上实现。
该创新成果在实验上首次通过参数量子电路的方法实现了量子主成分分析算法,为量子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和实验应用研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在该研究成果中,辛涛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物理系博士研究生车良宇为共同第一作者,李俊、鲁大为为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也得到 科技 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 科技 厅、深圳市科创委和南方 科技 大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文章链接: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给我一份丁肇中的资料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生平概述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5年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荣誉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 丁肇中与妻子
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编辑本段学术思想
科学的重要性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 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 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 丁肇中
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来命名的。其实,这纯属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
量子电动力学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 丁肇中
”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拉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拉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将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编辑本段趣闻轶事
不放过任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王隽英意外早产。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是丁肇中。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受家庭的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他吃饭想、走路想,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 日照市丁肇中祖居
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上小时过去了……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丁肇中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决定当实验物理学家
1956年9月,丁肇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赴美国学习。开始了在密歇根大学的艰苦学习。 在大学期间,丁肇中能打破书本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他认为“作为一 丁肇中在发布会
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物。” 丁肇中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密歇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了两年,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他本来想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有两件事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一件是在研究所中,他虚心向乌伯克·凯斯等学识渊博的名教授请教,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乌伦伯克教授告诉他:作一个实验家比理论家有用。另一件是进研究所的第一个夏天,有两位教授正在进行一项暑期实验工作,缺少一名助手,丁肇中应邀参加了实验。从此,他与实验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心祖国科学发展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术思想特点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编辑本段亲历的几个片段
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 —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在讲话中
在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测量电子的半径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J粒子家族被发现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质”的实验方案,可惜未能被多数物理学家们重视。但他执著地求索,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它的寿命是通常粒子的1万倍,并近而发现了J粒子家族。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丁肇中体会这段历史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胶子的发现
第三个片段是胶子的发现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二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西欧核子中心
第四个片段是在过去20年间丁肇中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这个国际合作组有19个国家的600多个科学家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这个国际合作实验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发表一大批学术论文,有75人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国际合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呢?丁肇中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选择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题目,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意义。
国际空间站
第五个片段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 丁肇中在接受采访
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等原子核,这些反原子核会穿过太空接近地球,我们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探测到。因此,这个实验需要到外太空去测量带电粒子,需要用测量磁场的方法来确定它们。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编辑本段自传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1936年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歇根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 " 在雨季,一个象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编辑本段三个“不知道”
来历
2004年11月7日,南航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作报告,内容关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一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按照惯例,丁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而且回答“不知道”时,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旋即,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典故
无独有偶,《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一个三问而三不知的故事:“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学海无涯,而我生有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观八百年,后观五百年,这样博学的人世所罕见。所以,有所不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孔子老早就教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丁肇中:“爱祖国 爱科学 双爱双荣”
,是知也”,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一般人都爱面子,在知识上总爱表示自己知道,即使不知道,也不愿意教人家知道自己不知道。遇着事儿,凡有一点儿腾挪的空间,他们一定不会轻易吐出“不知道”三个字的。 丁肇中,这位在华人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据说经常回答“不知道”。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使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完成时间最短的学生。当时该校每年学费1000美元,他因表现出色一直受到校方资助,从大学到博士的6年间,他仅用了100美元学费。也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不知道”的领域,为人类揭开了很多很多的“不知道”,并最终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这里有一个反面的寓言故事:百灵鸟歌喉婉转,蝉来求艺。刚学了发声,蝉就扯开嗓子高喊“知了——”。亿万年来,它只会“知了知了”地叫,为世界制造些噪音。所以,如果我们要像丁教授那样有所作为,就不能以不知为知,而是勇敢地启开牙关,吐出那三个字“不知道”,然后再发奋努力,变“不知道”为知道。
编辑本段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总属于他自己的祖国。”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实现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的夙愿。 在故乡涛雒镇南门里,面对上千名久久迎候的父老乡亲,丁肇中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种德堂西厢房是丁肇中父亲丁观海和母亲王隽英曾经住过的屋子,参观完西厢房,大家邀请丁肇中题字留念,丁肇中请妻子苏姗先题。 苏姗会意一笑,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士坐到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前,在白纸上用英文深情写道:“今天对丁氏家族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苏姗。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从夫人手里接过笔,让儿子克里斯托弗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在题字下面,又一笔一划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丁肇中。 丁氏家族是日照的名门望族,祖上屡出进士、举人,书香浓郁。丁肇中的祖父丁履巽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父亲丁观海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是一位土木工程学家。抗战初期,幼小的丁肇中曾在故乡度过无邪的童年。 跟随父亲回乡的克里斯托弗·丁是丁肇中惟一的儿子,这位19岁、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正在父亲母校——美国密歇根大学念二年级。爷爷丁观海专为心爱的孙子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丁明童。老人还为丁肇中的另外两个孩子分别起了中文名字,叫丁明美、丁明明。 丁明童对父辈家乡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每到一处,丁肇中都不厌其烦地用英语向儿子解说。他告诉儿子:“美国人喜欢去欧洲,那是去找他们的祖先;而你来中国,也是找自己的祖先。”在丁肇中心里,他是多么渴望儿子和他一样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故国家乡! 伫立在祖父丁履巽的墓前,丁肇中表情沉重的脸上有了一丝宽慰。回忆1985年,少小离家的丁肇中首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探亲。2002年6月14日,丁肇中在第二次回乡祭扫祖墓后说:“真应该带儿子回来,让他看看,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里。”如今,鬓毛已衰的丁肇中终于带着儿子回来了。整理一下花圈上的挽联,丁肇中牵着夫人苏姗的手,凝视着儿子,缓缓地用英语说:“Your root is here.(你的根在这儿。)”黑色的墓碑上镌刻着丁肇中亲拟的碑文:怀念我的祖父,一位鼓励家人为世界做贡献的人。 短暂的故乡之旅即将结束时,丁明童感慨地说:“这一次我回到了父亲和爷爷的家乡,参观了故居,了解了几代人在这儿生活的情景,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超导材料有什么用处啊?
超导技术的主体是超导材料。简而言之,超导材料就是没有电阻、或电阻极小的导电材料。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近年来,随看材料科学的发展,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的临界温度越来越高。20世纪末,科学家合成了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能的复合材料,室温超导材料的研制成功使超导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超导是指某些物体当温度下降至一定温度时,电阻突然趋近于零的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 因为这个温度很低,在绝对零度附近.因而目前为止,应用不是很广泛.但是科学家在研究高温超导,如果研究成功,用这种材料导电时不损耗电能,不产生热量.可以节约能源!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汞(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下降为零,他把这种零电阻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图5-13示出了汞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汞的电阻突然消失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常用Tc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金属汞是超导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共有26种金属具有超导电性,它们的转变温度Tc列于表5-6。从表中可以看到,单个金属的超导转变温度都很低,没有应用价值。因此,人们逐渐转向研究金属合金的超导电性。表5-7列出一些超导合金的转变温度,其中Nb3Ge的转变温度为23.2K,这在70年代算是最高转变温度超导体了。当超导体显示导材料都是在极低温下才能进入超导态,假如没有低温技术发展作为后盾,就发现不了超导电性,无法设想超导材料。这里又一次看到材料发展与科学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低温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此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迫切希望找到高温超导体,在徘徊了几十年后,终于在1986年有了突破。瑞士Bednorz和Müller发现他们研制的La-Ba-CuO混合金属氧化物具有超导电性,转变温度为35K。这是超导材料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打开了混合金属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方向。接着中、美科学家发现Y-Ba-CuO混合金属氧化物在90K具有超导电性,这类超导氧化物的转变温度已高于液氮温度(77K),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一连串激动人心的发现在世界上掀起了“超导热”。目前新的超导氧化物系列不断涌现,如Bi-Ca-CuO,Tl-Ba-Ca-CuO等,它们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了120K。高温超导体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殷切地期待着室温超导材料的出现。
人们发现C60与碱金属作用能形成AxC60(A代表钾、铷、铯等),它们都是超导体,超导转变温度列于表5-8。从表中数据看到,大多数AxC60超导体的转变温度比金属合金超导体高。金属氧化物超导体是无机超导体,它们都是层状结构,属二维超导。而AxC60则是有机超导体,它们是球状结构,属三维超导。因此AxC60这类超导体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超导材料。
超导研究引起各国的重视,一旦室温超导体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下面简单介绍超导体的一些应用。
(1)用超导材料输电发电站通过漫长的输电线向用户送电。由于电线存在电阻,使电流通过输电线时电能被消耗一部分,如果用超导材料做成超导电缆用于输电,那么在输电线路上的损耗将降为零。
(2)超导发电机制造大容量发电机,关键部件是线圈和磁体。由于导线存在电阻,造成线圈严重发热,如何使线圈冷却成为难题。如果用超导材料制造超导发电机,线圈是由无电阻的超导材料绕制的,根本不会发热,冷却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功率损失可减少50%。
(3)磁力悬浮高速列车要使列车速度达到500km?h-1,普通列车是绝对办不到的。如果把超导磁体装在列车内,在地面轨道上敷设铝环,利用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铝环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磁排斥作用,把列车托起离地面约10cm,使列车能悬浮在地面上而高速前进。
可控热核聚变核聚变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为了使核聚变反应持续不断,必须在108℃下将等离子约束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磁场,而超导磁体能产生约束等离子所需要的磁场。人类只有掌握了超导技术,才有可能把可控热核聚变变为现实,为人类提供无穷的能源。
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
课 题名称 编 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项目类别 1. 磁性隧道结材料、物理及器件研 2002CB610601 韩秀峰
詹文山 2002-2006 973 (a) 2. 自旋电子材料的显微结构表征科学 2002CB610605 成昭华 2002-2006 973 (a) 3. 基于自旋和量子效应的磁和半导体纳米存储与逻辑器件的研究 2006CB932200 韩秀峰 2006-2010 973 (a) 4.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巨磁熵变研究 2006CB601101 沈保根 2006-2010 973 (a) 5. 超高压下的新型3d族氧化物的磁输运 2005CB724402 李庆安 2006-2010 973 (b) 6. 磁随机存储器件的基础性研究 KJCX1-SW-07-01 韩秀峰 2002-2006 院创新重大(a) 7. 北京散裂中子源BSNS前期预制研究 冯 稷 2005-2007 院创新方向性项目(a) 8.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巨磁电阻及其复杂的物理相图的实验研究 孙 阳 2005-2007 院优博论文
专项资金 9.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中的超大磁电阻效应及相关物性 孙 阳 2005-2007 百人计划
(a) 10. 具有高磁场灵敏度的磁性隧道结及其线性输出磁敏传感器的研究 2006DFA01900 韩秀峰 2006-2009 科技部中爱国际合作项目(a) 11. 纳米接触磁电阻材料及其自旋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 10274103 韩秀峰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中爱国际合作项目(a) 12. 双势垒磁性隧道结的微制备及其自旋晶体管的应用基础研究 50528101 韩秀峰
张曙丰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海外杰出青年基金 (a) 13. 新一代稀土永磁薄膜材料 50331030 成昭华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 (b) 14. 掺杂Mott绝缘体中自旋-电荷-轨道耦合与奇异电子态研究 10334090 孙继荣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 (b) 15. 新型磁致伸缩材料的合金化和微观机制研究 50531010 吴光恒 2006-2009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b) 16. 无机非金属类磁性材料 50225209 孙继荣 2003-2006 国家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 (a) 17. 金属磁性材料 50325104 韩秀峰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 (a) 18. 微小磁性图型纳米磁结构的磁力显微学(MFM)研究 10374110 韩宝善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19. 锰氧化物晶格自旋结构及动力学的中子散射研究 10375088 王芳卫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0. 强制高有序合金磁性材料的研究 50371101 吴光恒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1. 双自旋过滤和自旋极化隧道结的共振隧穿 50371102 赵见高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2. 纳米氧化层原子扩散阻挡势垒的微结构与磁交换作用 50471055 蔡建旺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3. CoNiFeGa四元磁场可控超弹性单晶的研究 50471056 陈京兰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4. 低维受限体系磁性纳米团簇的磁各向异性和磁矩增强效应研究 10474132 成昭华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5. Fe基磁制冷材料磁相变得强场穆斯堡尔谱的研究 10475111 邸乃力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6. 锰氧化物基p-n异质结磁场效应研究 10474133 孙继荣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7. 具有大振荡隧穿磁电阻的磁隧道结的制备及其振荡机制 50471054 朱 涛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8. 半金属及非晶磁性金属复合隧道结的微制备与物理研究 10574156 韩秀峰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a) 29. 分子磁体的中子散射和Mn12量子调控的研究 10505029 何伦华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0. 稀土-Fe/Mn基室温大磁熵变材料的磁性和磁热效应研究 50571112 沈保根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1. 马氏体相变中的非均匀原子团簇散射磁电阻研究 50571113 吴光恒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