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外国车的油耗都很低?

2.中国汽油税收到底高不高

3.石油经济学的石油利润的畸形流向

为什么外国车的油耗都很低?

中美油价对比悬殊-中美石油价格对比

油价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无论你是否开车。因为我们的所买的东西都要依靠运输,油价上升导致成本上升,使所有商品的物价上涨是必然的。

当下中美两国的油价折算成同种货币以后从总体上来讲是美国的便宜,除了美国的平均油价便宜以外,还有一点是人们不是特别注意的,那就是同样一辆车加满一箱油,跑同样的地形,在美国要多跑更远一些,用开车人常说的术语就是美国的油耗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竞争形成的美国汽油品质。

中美之间在汽油标号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都是分成三个等级。炼油厂在生产汽油的过程当中到底如何保障品质消费者一无所知,其实就算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一些相关数据,对于非化工专业的人来讲也未必能听懂。但你凭什么相信美国汽油的品质就一定比中国的好呢?

这并非出自盲目的直觉,而是美国的加油站竞争激烈,质次价高的汽油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不是我们对加油站有多信任和对炼油厂有多信任,而是出自我们对消费者的信任,大家都会理性地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汽油来购买,这样不好的油站就会被淘汰。

而中国的加油站没有竞争,汽油供应渠道也没有竞争。不是我们盲目地不信任,而是没有经过对比的情况下我很难说我现在加的油就是性价比最好的。因此我们说垄断是吸血鬼,特权垄断是当今最大的腐败。

第二,空气品质也会影响油耗。

大部分汽车都没有涡轮增压装置,进气口会由于过滤网过脏导致进气不畅,恶劣的空气品质会使空滤很快地被灰尘堵塞,发动机自然进气的过程要是受到干扰,这就像是人带上口罩跑比赛,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第三,中国很多地区的汽油添加物实际上是在掠夺消费者。

中国的很多地区打着各种旗号向汽油里面添加乙醇之类的添加物导致油耗上升,这属于商家和政府一道掠夺消费者,这种方法实施下来并没有使中国的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让相关的利益集团赚了个盆满钵满。

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寻求石油替代产品,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环保本身就是一个替代的过程,添加乙醇产品不能说对环境完全没有用处,但油耗增加以后,排出来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并没有降低太多,况且制造这类乙醇需要粮食作物会对土地产生压力。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竞争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第四,机油成本导致对发动机的养护不同。

美国超市六夸脱包装的美孚一号全合成机油价格在40美元以内,可以供普通小轿车更换一次机油,这种顶级机油一般用于豪华轿车。其它品牌的机油就便宜得难以想象了,很多给普通轿车换油的地方30美元左右全包。在很多中国人看来200元人民币换油似乎还是贵,但相对美国人的收入来讲那就不算什么了。

勤换机油导致油耗降低这是驾驶者所共知的常识,同时这里又一次牵扯到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问题,产品的品质和空气的质量会对发动机产生影响,换机油的成本会导致人们对发动机的养护程度。

第五,路面质量对油耗的影响。

中国的高速公路除了拦路抢劫的收费站让人们深恶痛绝以外,路面质量时好时坏也是让很多驾驶者感到头痛的事情。除了国家大型主要的国道以外的省道,路面被那些大车搞得坑坑洼洼,驾驶起来从来都没有顺畅的时候。

美国的路面,无论是大路小路,驾驶起来就十分顺畅,可以想象在公路上要是以越野的状态来行驶,油耗肯定会高。

第六,人们对驾驶规则的遵守。

路权是美国人都自觉遵守的一种规则,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保障人权,反对特权了。在美国没有霸王车来破坏大家遵守的规则,因此人们会自觉避让那些执行任务的警车和救护、救火车,这些车辆占总车辆的比例很小。最关键的是人们同时在相互遵守规则的过程当中获得好处,大家不以破环规则为荣,而是以破坏规则为耻。

比如说路口主路上的车辆有先行路权,那么这些车辆就没有必要像中国那样减速。少量车让大量车的规则使能耗降低,当你转上主路后,支路上的车也会让你,这是一个公平原则。

再比如长途驾车在高速公路上大约有八成的时候是采取巡航定速的方式,而在中国大家超来超去,其实并不能使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美国的高速快慢分明,卡车和慢行的车辆自觉靠右行驶,超车以后一般会马上回到右面的车道,这样一般都不用取消巡航定速就可以超车。平稳加油会导致油耗降低这也是一种常识。

最后要说的是中美之间为什么要对比?很多中国人认为两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是不能对比的,这是一种自我作贱的想法。大家同属于人类,为什么我中国人就比人家贱?为了得到平等,要去学人家的长处才能赶上人家。而人家的长处都是在对比当中显现出来的,你连产生差异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就别说去赶上,连自己如何去改进都搞不清楚。

开车二十多年来对各种不同的汽车都曾经测评过,这一次发现我的陆虎车油耗百公里竟然低于10升,无论是从车辆自测数据,还是实际加油测量都是这个结果,而在国内自驾用的三菱小吉普(飞腾车)油耗就是这个水平。我曾经写过一篇《精打细算开飞腾》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当时的测评在四驱情况下的油耗正好9.8升。有意思,这完全是两款不同级别的车。

这一次在美国的中部地区自驾旅游感受很深,在美国驾驶就是一种享受,其实享受的是一种自由的氛围——自由,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

中国汽油税收到底高不高

征收的高额汽油税收,是好环境和免费高速公路必要的成本。而公众之所以抱怨油价高,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从成品油征税中获得任何好处,相反是付出了更大的成本。

每隔一段时间,中石化的官方微博就会转发世界各国油价排行,根据微博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油价比美国高但比英德低,居世界中游位置。同时微博还指出,中国汽油价格中税收占比约50%,美国约15%、英国59%、德国56%。

这几年来,油价太高一直为公众所诟病。中石化这一微博可谓石油公司回应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的经典案例。国际比较来看,油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汽油征收的税费,第二,汽油品质和开采炼油效率等。中石化的微博正好是从这两方面来回应的。

据全球汽油价格网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0.79美元,加拿大1.03美元,中国1.11美元,日本1.12美元,德国1.63美元,英国1.81美元。对比各国汽油价格中的税收占比可见,附加在汽油上的税收是各国油价差异的最大因素。

其实,高税负本身并没有问题。欧洲汽油的税负高,但欧洲英德挪威等国家环境之好也是全球共知,其在履行碳排放的减排义务,德国等国家也通过提高汽油税来限制汽油消费,同时这些国家的高速公路大多也是免费通行。所征收的高额汽油税收,是好环境和免费高速公路必要的成本。相比之下,美国降低碳排放的动力不如欧洲强,燃油税也只用于支付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养护,税率就要低得多。这也是美国油价仅为德国一半的原因。

对比之下,中国油价中的税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费。根据商务部石油行业经济运行的数据,2013年全国消费成品油为2.51亿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其中交运邮政行业的汽油和柴油的消费量分别为0.38亿吨和1.07亿吨。成品油消费税从量,价内征收,按2013年的税率计算,每年至少征收1500亿。而成品油的增值税从价,价外征收,由于2012-2013年油价较高,成品油的增值税总额预计要超过消费税,税额也将超过1500亿。两者合计税额就高达3000亿。这个规模的税收是什么概念?2012年全国收费公路的通行费收入也不过3281亿元。

为什么公众会抱怨油价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体会到从成品油征税的好处。2008年,中国进行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征收公路水路的养路费、附加费等六费以及其他收费,捆绑在油价上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当年每升汽油的消费税一下子从0.2元调整为1元。这么多年下来,公众没有感受到消费税提高带来的好处,虽然政府还贷的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可以免费通行,但高等级公路大多都是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甚至是新增消费税的200%以上。

而且,去年11月以来的连续三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按2013年成品油消费量进行估算,三次提税为2015年税收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600亿,相当于消费税率翻倍,是2014年全国总税收的1.54%。

回过头来再看中美两国的税收。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全球第一,为11.2万公里,美国也不少,近9万公里,美国的公路总里程是651万公里,比中国多出200万公里。但美国多数公路(包括高速)是免费通行,道路修建养护资金从公共财政和燃油税中提取。相比之下,中国的高速公路既是收费的,又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征收税率又远超过美国的成品油税收。这样的油价又怎么能不被吐槽呢?

石油经济学的石油利润的畸形流向

成品油供应紧张逐渐过去,但成品油价格还要上涨的说法依然盛行。如果拿美国作例子,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中国油价和美国油价,哪个贵?

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到底有多大?

2004年9月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报道了一个好奇者对中美油价之间对比的一番探究,文章是这样说的:“以中国市场最常见的93号汽油和美国市场的93号汽油作比较(两者品质基本一致),在成都市目前零售价格为3.81元/升,美国纽约市平均价格为1.966美元/加仑。这里有个问题需注意:美国是没有养路费的,汽油零售价已经包括所有税费,而成都地区轿车养路费为105元/月。计算一下:美国家庭一般一辆车每月消费汽油25加仑,折合成公升数为94.625升(1加仑=3.785升),总花费49.15美元,按基准汇率1美元折合8.2766元人民币计算,为406.79元人民币。而成都地区94.625升汽油总价为360.52元,再加上105元的养路费,总花费465.52元。再将每单位油价作个对比,把105元养路费折合到单位油价中,计算公式为.105/94.625+3.81=4.92元,也就是说成都实际油价为4.92元/升,而纽约油价换算为1.966/3.785×8.2766=4.30元/升,两者相差0.62元/升。”

成都的情况大概可以代表国内油价的基本情况,把整个折算过程略去,前文的核心意思可以总结为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中国国内的油价要高于美国。

当然,这篇文章说的是当时时点上的油价。但重要的是,它给出了一个计算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式来算出每一时刻上中美油价之比。记者尝试找了一些数据进行推算,结论都与上文得到的结论相同。只不过随时间地点变化,价格差值有点不一样而已。 中石油

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给垄断企业带来的利润是惊人的。

据报道,2005年3月,中国国内的两大石油公司中控制油气资源更多的中石油公司董事长陈耕“自豪”地在香港宣布,2004年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6.33亿元,比2003年上升了27.9%,净利润猛增47.9%,达到1029.27亿元,并成为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当时香港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原油的价格上涨对中石油的业绩上升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中石油的年报说:“(2004年的盈利主要是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以及天然气、成品油和化工等主要产品价格上涨、产能增加所致。”

这种作用有多大?中国石油表示,2004年其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达到创记录的9.179亿桶油当量,较2003年增加了3.1%。2004年原油平均销售价格为每桶33.88美元,较2003年上升24.6%。

这两个数据至关重要,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轻易地算出,由于产量增加和价格上升,实际上如果中石油保持企业的费用与销售额同步上升的话,那么它的利润增长就应该是28.5%。根据陈耕的说法,中石油的实际利润增长是47.9%,看起来中石油似乎是增收减支了。但经济学的简单常识告诉人们,产量的增加应该带来规模效应,进而造成公司成本的下降。简单进行进一步分析,中石油成绩单上的不到20%的超额利润其实来得并不困难,因为它是个一条龙的石油企业,仅仅是下游的销售,因为规模的扩张几乎完全不带来成本的上升,仅这一项,就可以带来相当的利润收入。所以,实际的利润增长可能远远超过公布的数字。 不知因为油价高了,中石油的员工们是不是都多发了奖金。同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控制的中国成品油市场价格已经高于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美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不知道那位最初报道消息的记者凭什么说陈耕董事长是带着自豪递交这份成绩单的。

利润的流向和不买账的股东 控制中国成品油市场的两大石油公司都是海外上市公司,其股权结构都是公开的,因此可以十分方便地计算因为油价的上涨而有多少利润流向了海外。

还是以中石油为例。中石油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其股权结构十分清楚,中石油集团握有其约90%的股权,其余股权为海外股东所有。而根据我们前面所引用的中石油的盈利数据可以轻易地估算出,大约有100亿港元的利润流向海外。

如果说把2003年的中石油和2004年的中石油相比是一个近期的考虑的话,那么得承认,当初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上市时所提出的引进战略投资者,从长远角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说法是有相当道理的。如果海外投资者能够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中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让两大石油公司的效率有所提高的话,哪怕这种作用会在长期发生,那么一个公司向海外交100多亿美元的学费,也许是贵了一点,但毕竟可能还有作用。

但是最近有一条消息是引人注目的,这回轮到了中石化。

“全球最大的上市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已全部出售其持有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7%的股份。它是第三家配售中石化股份的战略投资者。据香港媒体报道,至此,中石化目前的战略投资者仅有Topgoal一家,持股约3.5%。有分析师对媒体指出,由于战略投资者存在何时退出的问题,投资者可能因考虑到这一点而贻误最佳的投资时机。而随着埃克森美孚因沽空中石化股份而赚得盆盈钵满,Topgoal不会无动于衷。”

无论媒体作何评价,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这条新闻意味着至少在中石化,当初海外上市时设计的以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来从长期范围内改造公司的想法已经难以实现。很难想象仅存的一家海外战略投资者能在中石化的董事会中起到多大作用,而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意味着海外上市的中石化接下来面临的海外投资者都是中小股东,他们可能有先进的理念,但客观条件是他们所持的股份根本不足以支持他们进入中石化的董事会,还能指望他们来改造中石化吗?那么现在我们拿什么理由来为每年流向海外的中石化利润辩护呢?

中石化集团和中石油集团是中国指定石油经营的两大集团,这意味着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关于石油的上游交易都是由这两家公司经营的。现在油价上升,中国油价实际已经不低,而两大公司经营的,绝大部分都是国内的油气资源。它们从国内采油、卖油,因为垄断而获得高利润,却要分给海外的股东,虽然从法律上是天经地义的,但却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考虑到两个海外上市公司当初的承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当初向他们的主人——全体中国人民说,我要去上市,从海外弄点本钱来扩张,同时还可以请进几个洋老师来帮教我怎么管公司。而结果是现在洋老师拿笔学费就走了。 为什么在中国民资汹涌,苦于找不到出路,甚至要去炒房炒地的时候,利润率如此之高的中国石油行业却因为投资的关系不得不把利润流向海外?是不是有可能让中国民间资本通过某种渠道把这些股本都收回来,把中国石油的利润还给中国?

时下的情况如何呢?时下的情况是在划分势力范围时得到了中国南方的中石化,对广东成品油供应前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称:“广东成品油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加,而资源供应将更为紧张,市场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而他们的建议被新华社概括为两个字:“提价”。

不仅如此,新闻媒体们还陆续报道了这样一些情况,在各地,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的加油站现在得到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成品油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加油站的主人因为得不到油,无法把生意继续下去,不得不把整个加油站卖给中石油和中石化。综合起来,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程度在时下是在加强而不是减弱。

不仅如此,还看到的是中石化和中石油集团下属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上市公司正在成为一个收购平台,2004年以前是大量收购母公司资产,现在开始收购海外资产。我们对收购行为本身不作评价,但这些收购无疑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而膨胀了海外股东们在整个中国石油行业的权益比例(虽然这种比例并不大,但这毕竟是一个管道)。让海外股东们更多地分享由垄断的两大石油公司以不合理的国内高油价带来的利润,在高油价时代中国石油的利益链条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