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油价走势_石油大王有多少钱
1.石油大王哈默的事迹是真的吗
2.竞争与合作 这是关于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
3.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怎么死的
4.“世界石油大王”是谁?
5.“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发家史
石油大王哈默的事迹是真的吗
是真的,哈默之所以会成为石油大王是因为他有尊严。
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为人要踏实,诚信,才能最终成才
哈默吗?石油大王哈默不是叫亚蒙?
石油大王本名就是阿曼德哈默亚瑟哈默是他的别名这两个名字都是他
石油大王哈默的简介
石油大王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为他有尊严,才获得了他人的信任,也获得了“石油大王”荣誉。他使我们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取食物,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尊严不能没有!只有有了尊严,才会有一切荣誉、财富!
世界石油大王是如何投身石油工业的?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孙河河畔的杨佳小镇。他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威廉是个四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等,几乎是无所不通。洛克菲勒秉承了父亲)经商的精明,继承了母亲勤俭的美德。14岁那年,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中心中学上学。1855年中学毕业后,洛克菲勒决定放弃上大学,到商界谋生。1858年,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200美元,加上自己的积蓄800美元,与克拉克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由于经营不错,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自己分得2000美元,赚回了成本。第二年净赚1
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他在做生意时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且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当时,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一时间,人们纷纷涌向这一地区,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也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克利夫兰的商人们枰然心动,他们推选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调查,以便获得可靠的信息。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这里的状况令他触目惊心。洛克菲勒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的危机。他没有急于回去,而是在产油地住了下来,进一步考察。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全面的考察,洛克菲勒回到了克利夫兰,建议商人们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日产石油1135桶,而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不出洛克菲勒所料,由于疯狂钻井,导致油价一跌再跌。三年后,原油一再暴跌,洛克菲勒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研究出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尽管洛克菲勒才20出头,做生意却十分老练。他经常耐心等待,冷静观察,确认有十足把握之后才放手大干。可合作者克拉克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事业的决策上发生了分歧。1865年,在洛克菲勒以72500美元买下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的股权之后,两人分道扬镳。26岁的洛克菲勒取得胜利后,迅速扩充了炼油设备,日炼油量增至500桶,年销售额超过百万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公司。当时的石油业秩序十分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初现端倪。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企业扩大,才能抵御激烈竞争的冲击。他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
竞争与合作 这是关于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
(1)哈默没有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在竞争中观照别人,这样也等于观照自己。有竞争并不意味着摈弃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为竞争的各方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哈默关照别人而赢得了市场 (2)竞争和合作是辨证统一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的。同样,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是一潭死水。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力量越强。 |
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怎么死的
我知道就这么多.....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父亲名叫威廉,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个到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兜售所谓"立见奇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他还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几乎是无事不干的百事通。
父亲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与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他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
比尔很注意在游戏中创造机会启发约翰和他的弟弟,以培养他们预防不测的意识。当约翰还是个孩童时,父亲常常让小约翰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自己怀抱。有一次父亲没有用双臂接他,他就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严肃地对他说:"要记住,决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千万不要轻信!"这件事给约翰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在日后的生意场上,他始终保持冷静、警觉的头脑,从而避免了多次失误。
然而,约翰对父亲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并没有全盘接受,他完全没有父亲那种花花公子的秉性,而是继承了母亲勤俭的美德。他把这种信念视为"商业训练",一生中烙守"不俭则匮"的准则;从中他还引申出自己的结论:"只有数字作数。"
约翰·洛克菲勒14岁那年,在克利夫兰中心中学上学。放学后,他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同学,两人边走边聊起来。那个同学问:"约翰,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年轻的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我准会成功的。"谁曾料到,几十年后,这个蜚声国内外的石油大王,其拥有的财富达10亿美元,是他童年梦想的10万倍!
约翰·洛克菲勒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他的眼界颇高。他后来回忆道:"我上铁路公司、上银行、上批发商那儿去找工作,小铺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
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追忆道。
他工作勤勤恳恳,不久就养成了对数字的好眼光。他除了记好账外,还为商行的经营出主意。有一次,商行买入一批大理石,打开包装后竟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商行老板沮丧而又无计可施。这时,头脑灵活的洛克菲勒建议把责任推到负责运货的3家运输公司头上,向这3家公司分别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这个绝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赔款比原来高出两倍,商行由此得到一笔"飞"来的横财。洛克菲勒这种天生的经商才能颇得老板赏识,很快给他提了薪,工作第一年他挣得了300美元。
第三年他的年薪提到600美元。但他知道自己对这家商行的贡献远不止此,因此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结果遭到拒绝。洛克菲勒断然决定离开这家商行,自闯天下。
1858年,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经纪商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丧,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他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在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作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作详细的笔记。而他自己则惜字如金,绝不透露什么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出头,做生意己颇为老练。他欣赏那些得冠军的马拉松选手的策略,即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他们两人都知道石油前景广阔,在拍卖公司产权时都不肯放弃他们原来的经纪行在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两人从500美元开始叫起,谁出价最高将购得股权。洛克菲勒已下定决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标价。当标价达到5万美元时,他们都意识到此价格已大大超出公司的实际价值了。但标价仍在上升,6万美元,7万美元……当克拉克无力地喊出7.2万美元时,洛克菲勒面不改色的喊价"7.25万美元"。克拉克哭丧着脸说:"我不再抬价了,约翰,这股权是你的了。"然后,他扬长而去。
26岁的洛克菲勒终于取得了胜利。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过:"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决定。"从此,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洛克菲勒迅速扩充了他的炼油设备,日产油量增至500桶,年销售额也超出了百万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炼油公司。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当时的石油业,秩序还十分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高瞻远瞩的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船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果断地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威廉临去纽约前,兄弟俩促膝谈心,踌躇满志地立下了誓言:"我们要扩张、再扩张,资金越多,我们发展的本钱也越丰厚,我们要独霸世界!"
虽然当时洛克菲勒对于自己将要创造的"超级帝国",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但他对企业的未来及个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坐镇克利夫兰市的总部指挥着全局,应付着一切挑战。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扩大市场,首要的是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他向银行贷款,新建了一座堪称"标准"的新炼油厂,生产出标准的煤油,很受人们的欢迎。
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如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1/34强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岁。
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26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讲求效能,憎恨浪费精力、浪费成本和利润的无谓竞争。他讨厌当时通行的那种一次次降低价格,直到把竞争者赶出这个行业,再随意抬高价格的竞争方式。他向竞争者们提供现金或标准公司的股票,来换取他们的炼油厂的所有权,结果大多数人都同意将工厂出卖给标准公司。可以说,他是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在兼并公司的同时.洛克菲勒还网罗了一批能人干将,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价值远远超过被兼并的所有公司。"
洛克菲勒用兼并的方法在全国广泛收买炼油厂,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后刚满9年,就已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随着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的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并引起重视。
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的指导下,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址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9世纪8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街26号,成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也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1896年,洛克菲勒离开纽约总部,秘密地搬到了波坎铁柯庄园,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为什么会激流勇退呢?有人说他自觉罪孽深重。洛克菲勒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不少同行厂商倒闭、破产,饱受他那弱肉强食的垄断之苦。也有人说他患了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症。在过去40年中,他要钱不要命,以致积劳成疾,不得不退休。到底是因为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洛克菲勒在退休后又活了41年。他退休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对此有人表示尊重和感谢,但也有人说那是为了赎他自己深重的罪孽,是出于一种犯罪感。有一位公理会的牧师谴责洛克菲勒的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是"肮脏钱"而拒不接受。
在流言的影响下,洛克菲勒经营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也被迫解体,被分解成38家新公司,直到今天,这些公司都还是美国工业的巨擘。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奥尔蒙德海滩别墅里去世了。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洛克菲勒家族成了美国十大超级富豪之一,也是当今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家族之一。他的孙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曾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而他的另一个孙子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赫赫有名的大银行家。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财富到底有多少,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世界石油大王”是谁?
约翰·洛克菲勒是石油工业和现代企业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跨国企业——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始人。
洛克菲勒1839生于美国纽约州乡下,幼年时,对有关钱的数字有浓厚兴趣。中学读书时,数学成绩最好。7岁时就学习做生意,16岁时当过营销员,20岁时和别人合伙办公司。
洛克菲勒具有一般资本家所特有的果断、冷酷、奸诈的特质,而且长于心计,精于商道,有经营和管理才能。
洛克菲勒是怎样从石油业发迹的?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性油井后,偏僻的泰特斯维尔小镇一时人口剧增,地价飞涨,石油公司纷至沓来,油价瞬息万变。在那强手如林的石油狂潮中,精明的洛克菲勒没有随波逐流。他发现卖一加仑煤油所得等价于卖2桶原油。于是,他果断地从石油行业的下游入手,1865年收买了与他合伙的英国人克拉克的炼油厂,获得了很大的效益回报,在石油上站住了脚跟。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欧洲资本迅速发达,急需石油,洛克菲勒清醒地意识到,谁控制了石油运输,谁就控制了石油。于是,他通过各种关系,笼络铁路运输人员,降低成本,甚至采取一些不道德行为,逐步垄断了美国石油加工和经销业。正当他在炼油上春风得意时,由于石油市场的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油价剧烈暴跌,炼油业开始陷入困难。1867年,洛克菲勒从一位破产商人发迹中领悟到:在难以预测的市场变化中,走“合作经营”道路可以减少风险。1870年,他创立了美孚石油股份公司(也叫标准石油公司)。到1871年,经营环境继续恶化,炼油业陷入一片恐慌。在这令人焦虑的时刻,他又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实现炼油业的更大联合,即成立炼油业和铁路运输的联合体“南方改良公司”。到1870年,洛克菲勒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集团的主人。后来,有位传记作家写到:“在所有美国工业家们想出来的办法中,这是最残酷、最致命的。”
洛克菲勒通过他过人的经营运筹才能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与谋略,不断战胜各种经营和技术的外界冲击,冲破一些石油商人和垄断资本家对他不正当经营手段的诉讼。最后终于实现了从原油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一整套石油生产经营系统。到19世纪末,美孚石油公司的经营触角已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洛克菲勒及其高层次决策者坐在当时纽约百老汇大街26号的一幢大厦里(图3.3),指挥着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油王国”。 洛克菲勒以其在公众中低下的形象,以及在现代资本主义和商业发展中的巨大成就,被载入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
图3.3 洛克菲勒中心大楼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发家史
他从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到纵横挥阖的石油大亨,成了美国第一个十亿级的富翁。
比尔盖茨曾说:“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洛克菲勒”。他所提及的正是大卫洛克菲勒的祖父——约翰洛克菲勒。
有其父必有其子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洛克菲勒很早就表现出了精明的商业头脑。12岁时,洛克菲勒开始发放“高利贷”,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借给邻居,收取利息,以钱生钱,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威廉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父亲“赚钱就是王道”的思想,激发了洛克菲勒对商业宏图的向往。
1855年,16岁的洛克菲勒便决定退学到商界谋生。他先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商学院学了近4个霸”——不断面试却一再被人拒之门外。屡败屡战的洛克菲勒,就这样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有些公司甚至去了两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洛克菲勒终于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月薪 12美元。
洛克菲勒除了记好账外,有时也对公司经营出点子。有一次,商行高价买入一批大理石,打开包装后竟发现大理石材上有瑕疵。正当商行老板一筹莫展之际,洛克菲勒建议把责任推到负责运货的3 家运输公司头上,让它们赔偿损失。此举为公司挽回1000多美元损失,也让老板对其刮目相看,工作第二年就将洛克菲勒年薪提到500美元。
20岁合伙开公司净4000美元
工作第三年,在提出将年薪提高到800美金,被老板拒绝后,洛克菲勒干脆炒了老板的鱿鱼,自己单干。1859年3月,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英国朋友莫利斯克拉克合股创办了“克拉克一洛克菲勒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谷物、牧草和肉类等农产品。年仅20岁的洛克菲勒,一举迈入了贸易代理行合伙人之列。
开业之初,他们的运气并不好。美国中西部的农作物因霜雪严重,几乎没有收成。农民只好用来年的谷物收成作为抵押,但要求公司支付定金。受此影响,许多同类公司纷纷倒闭。合伙人克拉克建议关门,但洛克菲勒却认为:大家退出市场之际,正好放手大干一场。
通过从银行贷款2000美金,洛克菲勒很快将收集的谷物、肉类倒卖到欧洲,赚取价差。由于经营顺利,公司第一年就净赚4000美元。
赵普身逃兵役大发战新财
1861年4月,持续长达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发布了征兵令。按照年龄洛克菲勒应该入伍参军,但他只想着如何发战争财。
为了逃避兵役,洛克菲勒首先装作有脚病,实在装不下去了,他干脆花钱找替身去充当炮灰。在战事爆发前,洛克菲勒尽其所能贷款,投入所有资金,大量囤积生活物资和战略物资。随着战事的扩大,生活物资价格扶摇直上,订单如同雪片一样向他飞来。短短4年,旁人估计洛克菲勒赚了不下10 万美元。
后来,有传记作家说洛克菲勒其实非常关注南北战争。他的办公室就如同陆军参谋部。洛克菲勒花25美元大价钱,买来美国地图贴在墙上。有人认为,洛克菲勒在地图上标注的位置,实际是他的商业网点:**标签代表谷物,红色标签代表火腿。所谓的战况图,实际是一张商业进攻图。
26岁实断公司所有权单干
南北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的石油,吸引着成千上万冒险家涌入,一时间,宾夕法尼亚釆油区井架林立。1861-1862两年间,宾州的油井数量几乎翻了一倍。面对繁忙的开采现场,洛克菲勒选择了等待。他的判断是:石油应用还没有普及,原油需求有限,盲目开釆必然导致油价下跌。不出所料,由于疯狂地钻油,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 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许多钻油业主血本无归。
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果断出手。与许多人只顾开釆原油不同,洛克菲勒决定先从炼油入手。他发现原油在精炼成煤油后,每加仑就可卖到 30美分左右,其利润远远超过原油开采。1863年,随着英国化学家安德鲁斯的加盟,洛克菲勒与克拉克成立了炼油厂。安德鲁斯成功从原油中提炼出煤油,此后美国大力发展煤炼油工业以取代鲸油作为照明剂。不到一年,炼油业务成为公司最盈利的行当。
操纵银行,打压小公司致兄弟反目
随着石油产业的兴盛,公司急速膨胀。1870年 1月100 ,洛克菲勒合伙创建标准石油公司。很快,标准石油公司就因煤油质量过硬,为行业树立标杆,并控制了美国炼油业1/10的市场。1870年7 月,欧洲大陆爆发了普法战争,战火的蔓延造成美国石油出口市场萎缩,原油价格每桶由4美元一下降至3.25美元。宾州等地的釆油者自发组织起来,停止开釆3个月,许多炼油厂叫苦不迭。
洛克菲勒用公司股票买通克利夫兰各大银行的总裁,让其不得向当地中小炼油厂提供贷款。小炼油厂既缺原油又缺现金,要么倒闭,要么被标准石油公司吃掉。两年后,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克利夫兰26家炼油厂中的21家。洛克菲勒的亲兄弟富兰克林的炼油厂,也宣告破产,兄弟从此反目。
创建托拉斯独IR市场
洛克菲勒得陇望蜀,全力扩张。1884年,洛克菲勒把公司总部迁到纽约的金融中心——百老汇26 号。随着石油帝国的崛起,因本身庞大而难以驾驭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
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于是高额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正是多德,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洛克菲勒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 41家企业,他成功开启了美国经济的“垄断时代”。巅峰时期,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 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美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创办大学开展慈善事业
功成名就之后,洛克菲勒选择了隐退。退休后,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慈善事业。他投资60万美元创办芝加哥大学,并在其后的10年里,为芝加哥大学捐款3400万美元。这是他第一项大笔的慈善捐款。
对于慈善,洛克菲勒釆用的也是“托拉斯战术”。冠名“洛克菲勒”的研究所、教育委员会、基金会先后成立,他的捐款总额超过5亿美元。对此,有人表示尊重和感谢,也有牧师谴责洛克菲勒的赚的是“肮脏钱”,因而拒绝了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
1937年5月23 H,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据估算,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不少于14亿美元,他成了美国 历史 上第一位十亿级的富翁。美国当年的 GDP为920亿美元,就个人财富所占GDP比重而言,美国至今没有人超过洛克菲勒。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