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货币的价值 兼评为啥黄金会涨

2.现货黄金做空是什么意思

3.古代一两黄金等价多少两银子?

4.为啥美国动不动就加息呢?到底有啥用呢?为啥中国又不加息呢?

5.1940年代一美元相当现在多少钱

如何理解货币的价值 兼评为啥黄金会涨

金价1500美元是多少人民币_金价1500美金

今年以来,全球一片哀鸿遍野,美日欧股市跌幅普遍在10-20%,A股跌幅超过20%,但是有两大资产表现特别亮眼,一个是黄金,一个是日元,以美元来衡量,黄金今年上涨了16%,日元上涨了6%。

我们在节前2月5日的点评报告《假如美国不加息,谁最受益?》中明确指出,对于金融市场而言,美国加息延后是安慰剂而非兴奋剂,最受益的资产是黄金,“换美金不如买黄金”!而在此前1月份报告《为什么总是亏钱》中,也明确提出来在中国应该“买黄金”。问题是,为啥它们会涨、别的资产基本都在跌呢?我们为什么会对黄金这么有信心呢?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看似突兀,其实都有着必然的逻辑,而本文的核心是试图理解货币的价值,去发现货币升贬背后的规律,以及对投资的启示。

一、货币的价值由供需决定、日元和黄金的供给没有大幅增加

黄金和日元其实是最近几年不太受待见的两类资产,黄金自从11年见顶以后价格几乎腰斩了一半,而且自从美联储加息喊话以来,几乎每喊必跌,在15年末一度跌至1000美元/盎司左右。

而日本的泡沫经济已经破灭了20多年,日本的明星企业索尼连年亏损,夏普也可能会更名改姓,在多年的停滞增长之后,大家对日本经济也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但单纯就货币而言,其实黄金和日元都是长期上涨。

我们知道世界货币体系最早是金本位制,后来进入到央行主导的纸币时代,英镑和美元先后是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目前在全球占霸主地位的美元最早也是和黄金挂钩的,而且在20世纪一直挂钩了70年,到1971年实在撑不住才由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

在1971年时黄金兑美元是41美元/盎司左右,而最新价格是1200美元/盎司,过去的50年大约上涨了30倍。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利息的话,黄金绝对是长期最保值的货币,因为它兑美元也一直在升值。

再来看日元,1970年代时1美元可以换300日元,但目前1美元只能换110日元左右,也就是过去的50年日元大约涨了3倍。

而无论日元还是黄金,作为货币而言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多年来供给几乎没有大幅增加。

首先来看黄金,其唯一的来源就是金矿的生产。1900年时全球黄金的年产量是300多吨,而到2015年大约上升到3000吨,过去100年的年产量增加了10倍左右,好像增加了不少,但是平均到每年其实只增加2%左右。

如果把黄金看做一种货币的话,其实黄金产量就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货币,而真正决定货币价值的应该是货币总量,也就是黄金的总存量。

在2015年时,全球黄金总存量大约是16万吨左右,当年3000吨产量相当于存量的2%,而过去100年的黄金产量的大致增加速度也就在1-2%左右,平均4、50年左右才翻一番。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1966年全球黄金的总存量大约是7.6万吨,而到现在大约上升到16万吨,过去50年只增加了一倍。

再来看日元,在197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广义货币M3大约是100万亿日元,而最新的2015年大约是1200万亿日元,过去的50年增加了10倍左右,貌似比黄金的供应增加要多很多,但是在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从1990年到现在日本的广义货币M3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最后来看美元,在7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广义货币M2总量是6000亿美元,到最新的2015年末上升到12万亿美元,过去50年翻了20倍,比日本多一倍,比黄金多了10倍,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就供给而言,美元供应的增加远远超过日元和黄金,因而日元和黄金相对于美元的长期上涨至少是有供给约束支撑的。

二、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

历史上,所有的货币崩盘都与货币超发有关。

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委内瑞拉最近用36架飞机从国外的印钞公司进口钞票,其货币玻利瓦尔在“Dollartoday”的最新价格是1美元兑1000玻利瓦尔左右,而官方的标价是1美元兑6.3玻利瓦尔。

而委内瑞拉货币贬值的原因就在于货币超发,其广义货币M3在14年初只有1万亿玻利瓦尔,而到15年末已经超过4万亿玻利瓦尔,过去两年翻了4倍。而在1976年委内瑞拉货币总量只有4000万玻利瓦尔,过去40年其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0万倍。这也难怪其政府会在2008年发行新货币,强行规定1新玻利瓦尔等于1000旧玻利瓦尔,因为货币实在是印得太多了。

另外一个案例是津巴布韦,我以前一个老同事韩总曾经送给我一张津巴布韦的货币,1后面印了多少了零我都数不清了,因为津巴布韦的货币都是以亿甚至万亿来计价,看似大家都是亿万富豪,其实都是一文不值,因为在2009年以后,津巴布韦宣布所有货币全部作废,不再发行自己的货币,而以美元等作为法定货币。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战后的德国,由于一战战败,德国需要支付大幅战争赔款,但是税收收入又不够,只得开动了印钞机,1919年马克发行量是500亿,到1921年上升到1220亿,1922年开始失控,当年货币发行量达到12950亿,而1923年高达496585000万亿,最终德国发行了新马克,以1新马克等于4.2万亿旧马克的比率回收了已经崩溃的旧货币,无数德国家庭数代累计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如果大家研究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货币超发的案例不胜枚举,包括40年代的匈牙利、民国政府、70年代的智利、阿根廷、80年代的秘鲁、90年代的阿根廷、安哥拉、南斯拉夫、俄罗斯、白俄罗斯等都发生过货币超发并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三、货币可以衡量价值

在经济学上,货币主要有五大功能,分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也就是说,货币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可以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可以用于商品交易的支付、可以当做财富的储藏手段、部分强势货币可以用于国际商品的交换等。

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衡量商品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经济本质是商品经济,伴随着商品的交换也就产生了货币,最初大家都选择黄金或者白银当做货币。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技的大幅进步,商品生产越来越多,而黄金数量有限不够用了,所以开始进入纸币时代。

以美国经济为例,把物价变化剔除以后,其2015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1900年的40倍,这意味着货币至少要增长40倍才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否则的话商品价格就必须下降,而这也是在金本位时代经常发生通缩的原因,因为钱不够用了。

但是从货币来看,美国2015年的广义货币M2是12万亿美金,1900年只有66亿美金,这100多年增加了1800倍,部分原因在于物价的上升,以衡量物价总水平的GDP平减指数来衡量,2015年的美国物价比1900年上涨了22倍,再加上经济总量增加了40倍,所以货币供应量至少需要增加880倍才能够满足经济和物价上涨的需要,这和货币供应量最终增加的1800倍已经相差不远了。

再以中国为例来衡量,把1978年当做100的话,2015年的GDP实际总量大约是3000,增加了30倍,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增加了6倍,也就是说商品数量和价格总计增加了180倍。但从货币角度来看,1978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大约为1500亿人民币,到2015年增加到139万亿人民币,增加了940倍,远超了180倍的经济和物价增长需要。

四、货币不创造价值

如果货币超发了,能够创造价值吗?答案其实是一目了然,是不可能的。

以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为例,1923年的货币超发了那么多,但是当年的工业生产只有1913年的54%。委内瑞拉最近两年货币增长了4倍,但是GDP已经连续两年萎缩。

再来看美国,08年以后美国启动了3次QE,成功地保住了货币增速,金融危机后7年内美国货币年均增速在6.5%左右,与过去100年的平均增速相当。但是从经济增长而言,过去7年美国GDP年均增速仅为1.4%,远低于过去100年3.4%的平均增速,这也意味着过去7年美国的货币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而是超出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在日本泡沫经济沸腾的80年代,年均货币增速达到10%,远超6%的历史平均增速,但是GDP增速只有4.4%,与过去历史上4.2%的平均增速相当,这意味着当时日本的货币增速也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而以中国为例,同样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在09年启动了4万亿,其效果是当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了27.7%,09-15年的货币平均增速维持在16.5%,与过去20年基本相当,但是过去7年中国GDP年均增速只有8%,远低于过去20年10%的平均增速。从年度来看,过去5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维持在14%左右,但是2011年时的GDP增速还有10%左右,而到了2015年GDP增速只有6.9%,说明我们虽然保住了稳定的货币增速,但是保不住经济增速。

五、货币超发会产生各种泡沫

如果货币超发,而经济又没能同步增长,那么一定会体现为价格的上涨,体现为各种泡沫。

大家最熟悉的是物价上涨。

比如说魏玛共和国、民国时期、包括津巴布韦等等,都发生过背着一袋子钱、只能买一粒米的故事,因为物价涨疯了、可能隔一天就会涨一倍。

在世界经济史上,70年代是著名的滞胀时代,那10年的美国货币总量增加了2.5倍,但是经济总量只增加了40%,所以10年之内的物价也大致翻了一倍。

另外一种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

比如大家在wind上看委内瑞拉的股市,几乎每年涨幅都牛冠全球,在2012年的时候只有100点,现在是接近15000点,涨了150倍。

还有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以马克衡量的股市在1923年涨了数亿倍。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泡沫。

还有一些泡沫当时不明显,但事后影响深远。

比如日本泡沫经济的80年代,股市最多的时候涨了6倍,全国地价涨了1倍、6大都市的商业地价也涨了6倍,均远超同期经济增速,结果后来泡沫经济破灭,股市、房市20多年没涨,最多的时候也都是跌掉了80%,经济也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美国96年以后的货币增速持续超过经济增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泡沫。最早是在2000年产生了科网股泡沫,纳斯达克指数在5年之内涨了4倍,后来在3年之内最多跌掉了80%;然后又产生了地产泡沫、全国房价在03-07年涨了27%、其中东部地区涨幅接近40%,之后泡沫破灭,房价大概跌了20%,之后就产生了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六、如何看待当前的全球股市下跌

就在假日期间,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数次发生重挫,著名的网络股linkedin一天之内跌掉了将近一半,纳指目前的4300点相对于15年5200的高点已经跌掉了接近20%。

Linkedin暴跌的原因是公布业绩不达预期,而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因为过去7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涨了3倍,道指涨了2倍多,但是实际经济大约增长了10%,算上物价上涨以后的名义经济总量大约增长了20%,金融资产涨幅远超经济增长,大量的股票价格上涨并非是业绩增长,或是靠低利率时代低价发债回购股票、做高股息率,或是靠着美丽动听的故事来支撑,但现在因为美国加息钱少了都做不下去了,所以大家会担心出现新一轮的科网股泡沫破灭。

而欧洲和日本股市的下跌同样让人瞠目结舌,大家开玩笑说以前都怪中国、现在都知道不全是咱的错了吧,其实也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头有关。

日本股市过去3年涨了一倍,但是同期的实际GDP大约增长了2%、名义GDP大约增长了5%,股市涨幅远超经济增长。

在欧洲也有类似的问题,德国股市在金融危机以后上涨了1倍,但是同期的实际GDP大约增长了6%、名义GDP大约增长了18%,股市涨幅也远超经济增长。

而这一次欧洲股市暴跌的导火索是德国金融巨头德银的业绩大幅亏损,其15年亏损了68亿欧元,是08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以致于市场担心其发行的CoCo债券利息不能偿还。而德银巨亏的原因除了此前Libor操纵案的巨额罚款之外,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其盈利依赖于交易业务,而交易业务依赖于金融市场行情,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七、对货币政策的反思,金融不是炼金术

QE最早被日本所发明,但是在日本实施的这十多年中,经济并没有任何改善,而且资本市场也长期低迷,偶尔反弹也只是回光返照。而过去20年日本的股市几乎没有增长,原因在于其GDP没有任何增长,所以金融市场就几乎没有任何表现。

我们曾经统计过美国股市过去100年的涨幅,平均大约在6%左右,和6%的GDP名义增速大致相当,也就是说长期看金融市场如实反映了经济增长情况。

即便是德国魏玛时期的股市,由于货币的疯狂超发,以马克衡量的股市涨了数亿倍,但以美元衡量的股市其实是在下跌,如实反映了经济的萎缩。

因此,历史表明金融市场不是炼金术,而是实体经济的映射,因而只有在实体经济繁荣的支撑下,金融市场的繁荣才可以持续。

在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乏善可陈,而金融市场一片兴旺发达,其主要功臣是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远超实体经济,其实也意味着泡沫在酝酿,风险在积聚。

而始于15年12月的美联储加息,其实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大家发现其实市场一直在赚货币泡沫的钱,而现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了拐点,所以大家很难再赚货币放水的钱,因此就可能会亏钱甚至亏大钱。

从短期来看,由于市场已经对货币放水产生依赖,所以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反应,因此大家希望央行再次放水,比如目前美国的期货市场已经预计美联储2016年不会再加息,甚至还有可能会再降息。

而对于央行而言,短期放水之下,如果经济和股市都能转好,其实是皆大欢喜,所以也愿意配合,比如日本央行立即开始紧急行动,美联储主席耶伦在2月份最新的国会证词中,也坦承最近的经济在放缓,国际和金融形势的动荡对经济不利,如果经济持续低于预期,那么加息的路径和幅度也会比大家预想的要低,所以也给了市场一剂安慰。

但美联储毕竟有着管理经济和金融市场100多年的经验,深知长期宽松货币政策的危害,因此耶伦在证词中也屡次提及,当前低通胀主要源于低油价、但这些因素迟早会消退,如果劳动力市场持续强劲、物价迟早会起来,而加息太晚的话,一旦经济过热可能会引发急剧的紧缩,这对经济的伤害更大。所以耶伦的讲话其实是模棱两可,也提到如果经济好于预期,那么加息的幅度也会比预期要快。

这意味着美国再次启动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其实是极小概率事件,未来只是加息紧缩在节奏上的区别,因而加息延后对于全球而言只是安慰剂而绝非兴奋剂。

八、对中国的启示:短期黄金保值、长期唯有改革

在07年以前,中国过去30年的货币增速大约是每年16%,而同期GDP实际增速大约每年10%,算上物价以后的GDP名义增速大约16%,与货币增速基本相当,所以货币增速如实地反映了经济进步和物价上涨,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显著的泡沫出现。

但是从08年开始,中国的货币增速依然维持在每年16%左右,而同期GDP实际增速下降到8%,GDP名义增速也只有11%左右,很显然货币增速明显超过了经济和物价上涨的需要,这个时候其实就产生了资产泡沫的温床。

比如A股中涨幅最大的创业板,过去3年的最大涨幅达到了6倍,但是同期盈利增长不到1倍,所以平均估值一度超过100倍pe。而A股中的主板也在15年最多涨了1倍,同期没有任何盈利的支撑,完全体现为估值的提升。

另外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房价上涨,15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房价的涨幅都在30%以上,大家都以位置好、服务配套齐全、移民多来解释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但是这些优点在07年以前也都存在,为啥现在的房价涨的比当时还要快呢?

其实也是和股市一样的解释,07年以前货币主要给经济用,所以没有太多溢出,而从08年开始货币超发、远超经济需要,所以房地产作为最能吸纳货币的资产也最为受益,尤其是三大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从日本来看,在泡沫经济时代确实六大都市涨得最多,但是泡沫破灭以后一样不少跌,所以一线并不是上涨的代名词。

因此不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如果作为金融资产来衡量,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实还是要反映经济增长的变化,所以涨多了就是泡沫。

而这个泡沫首先体现为货币的泡沫、带来贬值压力。比如以货币供应量M2来衡量,07年时美国M2是7.3万亿美金,中国是5.5万亿美金,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7.4,而目前美国的M2是12万亿美金,而中国的M2已经达到21万亿美金,而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6.6,所以简单比较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货币超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贬值压力。

所以央行会在年前最后一天发报告,特地写专题坦承,降准会增加贬值压力,言外之意就是货币超发会导致汇率贬值,反过来理解,如果想保住人民币的价值、缓解贬值压力,其实就不能大幅降准、也就意味着国内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告一段落了。

而16年以来的股市下跌,其实就是对宽松货币政策延后的反映,因为经济不好,A股一直在赚货币放水的钱。现在央行迫于贬值压力不想放水,那么大家就赚不到钱,甚至容易亏钱。而股市在经历大幅下跌之后,其实风险也在大幅释放,尤其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是宽松的延后而非转向,所以看上去并非无可救药,只是无论从经济复苏还是宽松加码来看,短期找不到趋势性上涨的理由而已。

其实目前最需要担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和股市其实是一样的逻辑,都和经济货币密切相关,只不过房地产的周期更长、影响面更大。我们其实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央行不再大幅放水,房价会怎么样?难道一线城市的房价会永远涨吗,万一下跌会怎么样呢?

所以我们才会推荐大家买黄金,而且是在年初就开始推荐。因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过去的资产大多是升值的,因为受益于货币放水。但是现在水放得太多以后,汇率出现了贬值压力,所以未来要么汇率贬值,要么不再放水、资产价格难涨,不管哪种情况其实都意味着财富的受损,这个时候其实首要的任务不是财富增值、而是保值。而且在外汇管制加强的背景下,换美金并不现实,而且还给政府添乱,而美金也有印钞的问题,还不如买黄金,也就是我们一直讲的“换美金不如买黄金”!

黄金本身不创造价值,因此黄金的作用是保值而非增值,如果经济有稳定增长,黄金肯定跑不过有息资产。所以长期来看,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股票都显著跑赢了黄金,从国内来看,1990年时的金价大概70元/克,现在涨到260元/克,其实涨幅也远比不上股市和房地产。

但是风水轮流转,其实全球过去几年经济已经没啥增长了,本来对黄金有利,但是央行的放水让大家感觉金融市场的繁荣,以为经济和盈利也很好,又把黄金狠狠地杀了一把,现在发现实体经济还是不行,而金融市场泡沫化以后要还债,所以黄金短期的保值功能特别突出。

而对于房子和股票等金融资产,历史的启示是其上涨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就意味着在人口红利、城镇化、出口等传统红利衰竭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从货币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所以政府提出来供给侧改革,虽然会有短期阵痛,其实也是希望降低货币依赖、下决心加大改革力度来提高效率,而只有经济好了,金融资产才有长期繁荣的希望。

现货黄金做空是什么意思

做空,是一个投资术语,是金融资产的一种操作模式。与做多相对,做空是先借入标的资产,然后卖出获得现金,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支出现金买入标的资产归还。做空的常见作用有投机、融资和对冲。

其中用做空投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则卖高买低,将手中借入的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再归还,获取差价利润。其交易行为特点为先卖后买。

实际上有点像商业中的赊货交易模式。这种模式在价格下跌的波段中能够获利,就是先在高位借货进来卖出,等跌了之后再买进归还。

扩展资料:

投资者若要卖空证券,需安排借入该证券,以供交收。投资者需存入足够的保证金,以作抵押品,并需向贷方支付利息,并需在收到股息时将其支付贷方。而贷方借出股票,则会失去其投票权。

做空是做多的反向操作,理论上是先借货卖出,再买进归还。一般正规的做空市场是有一个第三方券商提供借货的平台。通俗来说就是类似赊货交易。

百度百科-做空

古代一两黄金等价多少两银子?

1.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钱”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2000—4000元。

说明如下: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千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 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2.大多数时候一锭银可兑换一金,即一百两足色白银可兑换一两黄金。如果银子成色不佳,就须按成色增加数量。

为啥美国动不动就加息呢?到底有啥用呢?为啥中国又不加息呢?

应正确理解美国联邦储备局加息的战略意义

不久前我国人民银行澄清并无加息时间表,市场担忧近期加息的顾虑得到缓解。然而,仅过两周时间,具有世界经济指挥中心之誉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在本周三(6月30日)宣布加息0.25厘,并称此举主要作用为巩固美国经济。我国对加息这一敏感话题又跃然纸上。

1999年5月,在美国股市涨了整整10年的重要关头,美国财长鲁宾突然请辞,美国联储局再度加息,并多年来首次提高贴现率。金融市场的直接反应是,股市大跌,美元兑日元从124元急泻,跌至110日元水平——笔者随即于9月份根据1929年和1987年美国官方利率变化的相似之处,提出了一场世界性的股灾即将来临的重大预言。而其后三年环球股市平均跌幅高达70%这一事实证明了当时预言的意义非同一般。

而此番美国加息,与5年前的加息具有相反的意义。当年美国加息,目的是为了抑制10年牛市使得国内投资出现巨大泡沫导致通涨恶化而采取的调控手段。而现在加息,是在“9.11”美国遇袭事件发生使得外资持续大量撤离美国本土,以及美伊战争后环球股市止跌回升这两大基础上的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非凡手段。

在美伊战争结束之际,笔者曾预言环球经济将步入回升阶段,并大胆预测美国股市可重上一万点大关创出历史新并高挑战一万五千点。如今,美国股市已从7500点回升至10700点,上涨了42%,若要进一步上扬,急需有效的金融刺激手段。

世界经济的“魔术师”、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决定加息,主要目的是遏止美元继续外流,并设法利用息差的优势吸引外资流入美国,在美国股市已经重上万点大关的基础上再推一把,再造财息兼收的良性循环。

正确理解美国加息的战略意义,才能正确对待我国是否加息以及一旦加息后的态度。美国加息,无疑告诉全世界,环球经济以从喘定阶段进入到加速回升阶段。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加入WTO时间不长,我国经济仍存在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目前并不需要跟随美国加息,未来几年的息口走向也无须过多参考美国变化。国内经济要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有两个关键的手段,一是加速合理营造量性的投资和竞争环境,二是加速引进国外合格投资者(QFII),为其在华投资营造合理合法的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这样,环球经济共同发展的好处就能在中国最大化体现美元末日理论及其他

美元贬值,大势所趋。美联储加息到5%,但是这个利息值和欧元的差值不大,不可能缓解美元下落的市场预期,美元将继续下滑。而最近日元坚挺,在日本央行利息没有多大提升的情况下,美元不断下滑,预示着市场上手持美元的投资者的焦虑。

总之,美元依然过剩。大大过剩。而全球投资者一直以来预期的“末日”,就是“美国这么干总有一天是混不下去的”,恐怕已经来临。换句话说,大家都觉得时候到了,就赶紧抛售美元,于是,这一天就真的到了。

这是笔者的理论,不一定正确。我们也观察到了,只有不多的几个人,是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的。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没有这么说。持这个观点的,有名的就是王建,最近看到的刘军洛,也还是小人物。

这个理论,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美元末日理论”。

美元末日理论的要点

美元末日理论的要点,就是:

1。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就是所谓的双赤,已经积累到数万亿美元;而美国的经济格局将继续扩大双赤。

2。美国双赤的扩大,美元在国际上的流转回不到美国,于是就造成美元在国际范围的过剩。[1]

3。双赤以及美元国际过剩的状况,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下去。最后,必然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来终止双赤的发展。

但是,终止双赤发展,不管是什么方法,不管是怎么操作,都将引发极大的经济、金融、贸易以及国际政治的震撼。为此,美元末日理论还有下面几个要点:

4。由于上述第3点,国际持有美元的国家、机构、和个人,都对美元末日有一个预期,都知道这将是极大的震荡,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因此,都有一种准备应对变故的心态。

5。其中对于美元贬值,是一致的预期。也就是无论国家也好,机构企业也好,个人也好,都一致认为美元末日来临的时候,美元必定大幅度贬值。

6。在这种一致的预期下,一旦人们开始觉得末日来临,那么,就会集体地抛掉手中的美元。形成真正的美元大贬值。而美元末日,就真正来临。

这就是英语中所说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比如,认为中国是威胁,就对付中国打击中国,结果中国反抗,就导致美国中国之间的对抗,于是“中国是一个威胁”自己应验。这里,大家认为美元会大跌,结果大家就抛售,于是美元真的就大跌了。

归结一下,美元末日理论的要点就是两条:美国双赤最后要有一个反向调整;反向调整将由美元大贬值来实现。

美元末日理论和石油贵金属涨价

美元末日的来临,是不是一个晚上发生的?笔者认为不是。美元可能会有一个突然的剧烈贬值,那就是硬着陆。但是美元比较缓慢地下降,更可能,就是软着陆。这个过程可能要一年。就是美元慢慢下降,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完成对双赤的调整。

美国和西方各国都是这么在操作的,就是推动软着陆。软着陆过程中,很多危机可以转嫁到别人头上。当然,谁玩得好,谁损失少。甚至浑水摸鱼,还能得利。

比如,石油、贵金属、甚至铜这样的金属材料,价格暴涨,笔者早就用美元末日理论来解释了。但是许多经济学家对大家忽悠说是中国印度的需求在暴涨。

美元末日理论怎么来说明石油价格暴涨呢?

1。剩余美元在美元末日来临阶段必然要被抛售。抛售美元先从购买其他主要货币开始。

2。各国央行将狙击抛售美元,以防本国货币被大幅度升值,影响自己的出口。比如中国就是这样,在延缓自己货币的升值。

3。剩余美元只好寻求其他出路。那首先必须是可以快速的物质。也就是这种东西是类似于货币的商品。

4。金,是最直接的货币类商品。于是抛售美元,购买黄金。于是金价大幅度攀升。这就是美元末日的一个特征。

5。期货,也是一个可以完成抛售美元的目的手段。而期货商品必须是可以不断炒高的物质。石油,接着铜铝锌,就成为抛售美元吸纳的物质。

美元末日理论的推论就是这些贵金属石油等的美元标价,将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了。这是和石油危机时期的不同点。

需求暴涨理论是一种错误,是无法解释这些商品价格暴涨的。相信供求关系理论,就不会相信石油价格居然要翻倍。

金价,将成为美元末日理论的标杆。因为美元末日理论,就是预见一种货币体系。在美元末日,美元本位体制自然崩溃了,于是适度地回归金本位,是美元末日的一个推论。

刘军洛提出的“次金本位”体制[2],就是国家应该建立以石油、贵金属、金属材料为储备的体系,来应对美元末日,就是美元末日理论的政策推导。

央行去年对外宣布中国没有抛售美元建立石油储备。看来美元末日理论并没有得到央行的认同。笔者相信中国的确没有建立所谓次金本位体制。

但是作为个人,每个中产阶级,都应该考虑建立自己的次金本位体系了。而企业,笔者曾经写过一个关于进出口企业结汇方法的文章,就是类似的建议。[3]

美元末日和中国的股市上涨

美元末日理论可以推导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高端房价和股市包括A股要大涨。这个推导是这样的:

1。美元末日来临游资将抛售美元买进其他东西,包括其他货币、石油期货、贵金属、金属材料等等。但是我们可以假定,这些商品的暴涨,还不足以消化所有剩余美元。

2。剩余资本进入中国,购买中国资产,它们预期有双重的收益因素。第一,是资产被炒高的价差;第二,是人民币升值的利率差。

换句话说,我拿美元在美国买了一两黄金,和我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在中国买一两黄金,最后可能收益不一样。黄金最后涨了,这个收益在两国是一样的。但是,一年之后在中国把黄金卖掉,得到人民币,再换回美金,却不一样了。美金对人民币贬值10%。这个10%是额外的收益。

3。外资进入中国股市,可以说是美元资本的必走的一步棋。由于外资进入,股市暴涨本身已成定局。随后人民币升值,或多或少,也是定局。

因此,我们将可以肯定地观察到股市的暴涨。同理,高档楼盘,价格也应该会较大上升。现在A股已经到了1500点。我们可以到高峰的时候来回顾今天的这个推断。

这个股市可能会邪门到每天涨,叫你跟都跟不上!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有多少外资进来炒股。为什么?因为我们新出台了市民购买外汇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每张身份证可以不用任何理由购买2万美元/年。

我们以10%的身份证来买美元,就是2万亿美元。我们退一步,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外汇来换。所以我们假定1%。就是1千万张身份证来换汇。那么将是2000亿美元。这是比较现实的。因为我们的储备是8350亿,到一年后,我估计会暴涨到1万亿。

外资投入到中国买股,应该说通过基金。如果包括股市的收益加汇率的收益能够使得资金收益100%的话,就是相当于1000亿美元要进股市。也就是8000亿人民币。港股已经在上个月突破10万亿。所以这个容量,是有的。换句话说,外资在1000亿美元投入中国的前提下,不用担心换不回来美元。

那么外资就可以按大盘的指数来估算,1000亿美元进,2000亿美元出去。大盘的指数要上去50%以上。就是2000点~2500点。

这里我要说明,我不是股市评论,我只是按照美元末日理论在推导。不要用我的推导指导自己投资。用的话,自己要注意风险。

实际上,由于我国已经开始试点所谓QFII制度,允许国外金融机构炒股,收入可以汇出。瑞士银行、野村证券、摩根斯坦利已经获准进场。

一个推论就是人民币升值越慢,股市上升越高。因为只要人民币不到外资预期的高位,利率差就在那里,外资就越望里进。什么时候人民币价格高了,外资就犹豫了,进来就少了。

美元末日的结束是怎样的

美元末日的景象,就是这种石油贵金属疯涨,股市疯狂,等等。那么最后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情况渐渐平复呢?

笔者估计要有一个大的现状的颠覆,就是要有明显的改变现状。指的是美国。

要么是一个大的通胀随后大的萧条,象日本那样。

要么是美国自己突然紧缩赤字。

哪一个更可能?

1940年代一美元相当现在多少钱

通过如下资料按大米和黄金兑换:1940年的1美元现在的购买力只有0.018美元。反之说:1940年的一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5美元。

1940年一美元可以买170斤大米,或1克黄金。2019年1美元可以买三斤大米,或0.02克黄金。按黄金算美元贬值50倍,按大米算美元贬值56倍。

金价波动较大。按1940年40美元计算。2019年12月现价按1500计算。

19世纪40年代一盎司黄金大约在16-17美元,一英镑约为4美元,银元大洋2.4枚换一美元。

一两银子,铸成币后叫一银元,俗称一元钱。民初时期,一元兑1400文,大米20文一斤,可买70斤大米。相当于现在120-140块钱,到抗战时期物价大涨,一元只能买8-9斤大米了,民国时期工人工资最高。工人月薪15-30元,,如警察。只有10-18元。

根据《上海工人运动》一书可以知道,一元大洋1931年,广州,能买到25斤米或者20茄子;1933年,北京,能够买到6斤猪肉或者7斤煤油;1937年,成都,能买到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等等。抗战后到民国政府结束,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越来越贵,银元的购买力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