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衰退风险有多大如何影响交易逻辑

2.为什么说中东为石油而战

3.曾经如此辉煌的底特律,为何如今却成了「 ”最悲惨城市”?

4.美国通用为什么破产

美国衰退风险有多大如何影响交易逻辑

美国油价涨幅_美国油价直线飙升吗

美国世贸中心大楼被炸,美国股市全部停止交易,美国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损失巨大。恐怖袭击也影响了世界经济。世界的三分之二

资本流动受到影响,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股市暴跌,国际油价、金价开始飙升。这一切,对于之前已经出现持续衰退迹象的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来说,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从1990年到1999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新经济和高科技推动的,从而打破了五年经济周期规律,实现了高增长。但是,会长期下降。美国股市从1990年到1999年的9年牛市,也造成了泡沫经济,库存大量积压,IT行业利润下降。种种因素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公司盈利不佳,大量裁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2000年4月以来,美国股市进入调整期。其实早在1998年,道琼斯指数就有了前兆。当年下调了15%,之后又上涨。1999年下调20%后又回升,波动加剧。自2000年4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直线下跌,从2000年3月的最高点5048点跌至最低点1620点,跌幅达68%。现在在1791附近波动,下跌65%。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最高点11723点下调,现在在9920点附近波动,跌幅17%。S&P指数从最高水平下跌了21%。这让长期股东的巨额财富瞬间变成了一场空欢喜,跌宕起伏坐“电梯”。同时也让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伯逊的老虎基金等对冲基金分崩离析。

美国企业利润十年来首次下降约8%。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利润比去年下降了17%,投资信心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2001年7月,投资者信心指数比前一个月下降了22点。零售业不景气,制造业订单降至4%,失业率为4.5%。美国企业刮起了裁员风,包括英特尔、康柏、摩托罗拉、3M、思科、摩根银行等跨国公司。

2000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4500亿美元,占10万亿美元GDP的4.5%。1999年第四季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

2000年第一季度为2.3%,第二季度为5.7%,第三季度为1.3%,第四季度仅为1.9%。美国的GDP在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3%,第二季度仅增长了0.2%。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以往更大,并且是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的。

美国经济约占全球经济的30%,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其放缓将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但预计今年仅为1.75%。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4.8%下降到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疲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并且是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的:

为什么说中东为石油而战

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上世纪70年代初,中东产油国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将石油所得税率提高,终止了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单独定价的特权,原油标价从每桶约2美元提高到约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对美国等国进行石油禁运及抬价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4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协调石油进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抢购石油,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间爆发战争,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再次陷入经济衰退。

高油价促使石油消费国实施能源多样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在高价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长。所有这一切使国际石油市场开始供过于求。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牵头组成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价又开始直线下跌。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这次油价飙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初,欧佩克油价跌破每桶12美元,当年年底国际油价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欧佩克达成新的减产保价协议,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油价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地缘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场,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受需求旺盛、投机活跃、美元贬值以及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暂未受冲击

上海证券报从航空业内获悉,国内航油一季度的销售价格刚刚于1月1日公布,较去年10月31日上调后并未调整。分析师指出,这至少意味着3月之前国内航空公司都不必担心国际油价的高企,不过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下一季度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目前我国航油价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航油出厂价、进销差价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综合采购成本差价。从去年起,每个季度航油价格都将根据综合采购成本差价的调整而进行一次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以上个季度国际航油市场的变化情况。去年10月31日晚发改委宣布调高每吨航油出厂价500元,由此也带来销售价格上调,这也是截至目前国内航空油价的最后一次变动。据上海证券报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价格没有作出调整。

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树荣昨日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绝大部分的航油还是向中航油采购,因此国际油价的变动不会对航空公司航油成本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国内航油价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这也意味着,除了国际航线需要在海外加油,国内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内将维持不变。不过她也指出,如果国际油价一直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4月初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根据民航总局的数据,去年9月份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44%。中信证券分析师马晓立表示,根据其对2006年整体情况的测算,油价每上涨100元,东航将会减少净利润2.2亿元,南航减少2.5亿元,国航减少1.8亿元。不过李树荣指出,即使国内油价上调,航空公司也可以通过提高燃油附加费来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价带动煤价上涨

今年煤炭长协价格谈判很顺利,往年常见的“顶牛”不见了,煤企报价基本得到满足。在这背后,有油价高企的“功劳”。

2007年12月18日是重点煤炭合同汇总会结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点合同电煤基本签订完毕,主要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幅在10%左右。煤炭价格正式放开,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计划煤”价格每吨都只上涨20元左右,而且谈判非常艰苦。2008年,是煤企谈判最顺利的一年。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认为,除了供应偏紧之外,国际油价高涨也拉高了煤炭价格。国际上,按同等发热量,煤价与原油价格有1:6的关系,2007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况下,用煤、用电的经济性逐步显现,从而拉动煤炭需求的增长,并拉高煤炭价格。

另外,原油价格高企,还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热。按照有关规划,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石化行业冷暖不一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国际油价变动对中石油和中石化势将带来直接影响。“由于两大集团一直充当政府稳定国内油价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国际油价高涨之后,其所承受的压力也显著增大。”国都证券石化分析师贺炜对本报记者说。他表示,高油价给两家公司带来的冲击并不一样。对中石油来说,因其上游业务比较突出,受益将更显著;但对中石化而言,因炼油业务庞大,高油价会加剧其炼油亏损。

由于石油是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材料,油价上涨对化工行业肯定会带来成本上升。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国洪表示,化工行业不同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速度和幅度明显不同,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纤、塑料原料等向下传递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强,而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弱。

“因此,油价上升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塑料原料等企业较为有利,而对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企业不利,故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分析。精细及日用化工由于位于石化产业链末端,油价的变化对其鞭长莫及。”李国洪说。

贺炜指出,对钾肥等化肥产品来说,国际油价上涨后的一大影响就是海运费用的上升。此外,油价与天然气价格具有联动关系,这也造成尿素等产品成本的攀升。

不过,并非所有行业都为此次油价破百感到悲观。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价高企后将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贺炜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将从中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

“不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也会受国际油价大涨的利好刺激。”贺炜说。

昨天,国内风电制造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涨停,报收于144.1元。而在美国市场上,油价触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股的表现。其中,林洋新能源结束近3个交易日的调整,急涨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阳能升7.53%,逼近历史高位;中电光伏涨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阳能也涨了1.85%。

曾经如此辉煌的底特律,为何如今却成了「 ”最悲惨城市”?

亨利·福特与底特律 1896年,33岁的亨利·福特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1899年,他与朋友一起成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但没多久就倒闭了。 1903年,福特与投资者们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该公司成立仅4年,资产就过百万美元。 1908年,福特推出了汽车史上的杰作之一——福特T型车。这款车不仅性能好而且价格便宜,仅需当时美国中产阶级一人一年半的收入就可买一辆,福特因此而名声大噪。这款车在成就了福特的同时,也成就了底特律。 1913年,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1914年,福特工厂通过流水线生产,组装一辆T型车只需要93分钟。 福特工厂所处的底特律,依靠附近的铁矿石和炼油厂等便利条件,迅速形成了庞大的汽车工业,成为了世界汽车中心。通用等美国其他汽车公司也纷纷将总部设在了这里。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底特律还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军事工业非常发达。 借机上位的日本车 然而好景不长,1970年代,石油危机重创美国汽车工业。此时,日本小型汽车制造商对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造成了威胁。 面对石油危机,底特律三大汽车厂商仍然将高能耗的汽车作为主推产品。这些车在油价低廉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当油价飙升之时,这些车的销量也随之急降。 所以日本制造的低成本低能耗的小型车,乘此机会迅速占领市场。 强大的工会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金融危机 美国最强大的工会就是汽车工人工会和港口工人工会。他们因为强大,所以要求越来越高。 当汽车销量高的时候,这些要求都好谈,一旦金融危机来了,工会就成了汽车厂商巨大的包袱。 就在美国汽车工业遭遇巨大危机的时候,汽车工人仍然要求高工资、高福利,不然就 *** 。于是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的底特律就越来越衰落,工厂不断倒闭,工人不断下岗。而下岗的工人则离开底特律到其他城市工作,又导致了底特律的税收减少。 税收一减少,警察就减少,犯罪率就开始直线上升,导致更多的人离开底特律。 而留在底特律的人基本都是一些退休的汽车工人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退休金和儿童的福利金必须由 *** 来发,但纳税的人都走光了, *** 根本没钱发退休金和维护基础设施。 而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除非面临自然灾害,否则禁止联邦 *** 对州和地方 *** 实施直接救援,于是难以为继的底特律只能宣告破产。 从「 ”美国的巴黎”到「 ”最悲惨城市” 底特律于2013年3月宣布进入财政紧急状态,此时长期债务已达到185亿美元,后于7月18日申请破产,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 曾是美国第五大城市、被称为「 ”美国的巴黎”的底特律,作为美国汽车工业中心,曾经拥有180万人口,现如今却仅剩70万,并被《福布斯》评为2012年美国最悲惨城市。 「 ”1美元房”是真的吗? 「 ”1美元房”虽然标价为1美元,但是购房者需要缴纳的税费、保险等实际费用高达上千美元,并且购得房产后,还需每年向 *** 交税。 而低价房可能本身是有负债的,购房者需连同房子上的负债一并付清和补缴房产税,实际成本并不会低。 底特律的房子大多是用木头建造的,即使房价便宜,后续的维修成本也会很高。 再加上低价房的周边环境、治安条件也是非常差的:长期被黑帮占据、没有警察去管,所以就算只卖一美元,这样的房子又有谁敢买呢?

美国通用为什么破产

世界经理人评论:多品牌战略乃通用的失败战略

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通用汽车走上了破产重组之路,至今仍然看不到路的尽头。曾经不可一世的汽车巨头沦落至此,令人扼腕叹息。通用汽车为何会陷入困境,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起来无非就那么几条—高居不下的制造成本和员工福利、强悍的劳工组织与公司管理层对立、无视油价上涨而忽视节能产品的研发等等,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企业管理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从营销的角度分析,会发现通用汽车在营销方面的失误,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企业经营失败的种子,而这种失误在几十年前,却被世人赞誉为伟大的营销战略,这就是通用汽车引以为傲的多品牌战略。

通用汽车的多品牌战略源自上个世纪初通用汽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C.杜兰特,在任之时,他重组别克以及收购凯迪拉克、奥兹莫比尔等多个品牌。随后上任的斯隆将杜兰特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斯隆认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必须通过品牌对市场进行细分。1924年,斯隆在股东年度报告中阐述了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市场细分战略,根据价格范围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细分,最终目标是通用汽车每个品牌的产品针对一个细分市场。

斯隆的市场细分战略奠定了通用汽车多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石。彼时,正值美国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消费者对个性化汽车的追求成为一种潮流,而当时福特汽车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汽车。此时,通用汽车采取多品牌战略,让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的潜在购车者,以此作为打败福特汽车、登上世界车坛霸主的重要武器。在通用汽车的鼎盛时期,其旗下拥有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土星、庞蒂亚克、奥兹莫比尔、欧宝、SAAB等多个品牌,参股五十铃、菲亚特等多家汽车公司,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帝国。

多品牌战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实上,这一问题在斯隆上任之初,通用汽车内部就有着不同的争论,反对派认为这样会增加经营成本,而支持派则认为只有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公司才能够向前发展。很显然,支持派占了上风。而且在近80年的时间里,通用汽车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的霸主,这一事实令反对派哑口无言,也让业界对通用汽车的多品牌战略由质疑变成了吹捧。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品牌战略日渐显露出其弊端。首先,各个品牌都在独立运作,各干一套,造成品牌之间沟通困难,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未能有效整合,无形之中增大了成本。其次,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初衷是对市场进行细分,但由于品牌过多,致使品牌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选择的困惑,也造成了品牌之间的内耗。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旗下品牌太多,通用汽车一直无法集中力量开发一款或数款能够真正拉动销量的全球战略车型。全球战略车型销量巨大,可以让成本降到最低,大幅度提高单车的销售利润,丰田、本田的崛起,根本原因就在于Corolla、Camry、Accord、Civic等全球战略车型的优异表现。但是通用汽车却一直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略车型,相反,它不停地在各个细分市场上进行研发,不仅加大了研发成本,而且失去了宝贵的市场和利润增长空间。

历史上,通用汽车的老对手福特汽车同样走上了多品牌发展之路,收购了VOLVO、陆虎、捷豹、马自达等海外品牌。但福特汽车觉醒得比较早,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迅速出手卖掉了陆虎和捷豹,准备将VOLVO品牌卖掉,从而获得了大量现金。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福特汽车现在的日子算是最好过的了。如今,美国政府的汽车工业特别小组给通用汽车开出的药方是—卖品牌。根据规划,通用汽车很可能只保留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和庞蒂亚克4个核心品牌,而欧宝、SAAB、悍马等都在出售之列。

回顾历史,通用汽车多品牌战略的出发点没有错,但错在其过于多品牌化。市场细分是必要的,但过度细分只会增加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日益呈现为趋同化的趋势,这正是丰田汽车以其中庸风格能够横扫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

通用汽车的百年基业轰然倒塌,中国汽车企业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去年开始,吉利、奇瑞走上了多品牌之路,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也有过于多品牌化的危险,奇瑞一口气推出了奇瑞、开利、瑞麒和威麟4个品牌,吉利推出了全球鹰、帝豪和英伦3个品牌,在年产销量不超过40万辆的情况下,“多生孩子打群架”(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语)的结果,就是每个孩子都长不大。

日媒评论:通用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百年基业宣告破产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全球汽车业龙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满足于现状,未能灵活应对汽车产业的环境巨变,因而在外国制造商的猛攻下深陷窘境,最终在诞生约100周年的今天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1908年,马车工厂老板威廉.杜兰特创立了通用公司。最初只有别克一个品牌,而后在几年内收购了凯迪拉克等20多个品牌。通用以销售“任何价格、任何用途”的汽车为目标,不断扩大其品牌规模。

通用的竞争对手福特汽车公司最初仅生产“T型福特”一种车型。通用则在全球各地开展多个品牌的生产,其中包括1929年收购德国欧宝。此外,通用还通过自身的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车贷,进一步扩大了销售,于1931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然而,正是对龙头地位的满足和骄傲断送了通用的前程。高额养老金和退职人员的医疗费等劳务费用不断膨胀。1973年石油危机过后,日本车凭借小型和低能耗加强了出口攻势,1991年时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突破30%,导致以通用为首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了巨额亏损。

此后日本方面在13年内自主限制了对美汽车出口。不少人认为,这使得通用等美国本土制造商掉以轻心,疏于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并继续依赖大型车这一传统车型。

通用的许多车种燃效较低,随着汽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其销量也迅速滑落。去年秋天以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更是给通用造成致命一击,资金链因此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