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油价之争_沙伊复交油价下降
1.海湾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2.海湾战争是哪一年
3.伊朗制裁解除对中东局势有什么影响
海湾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
经过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
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
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
美第七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而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十八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
美第十八空降军实施突击,从沙伊边境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七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企图占据科威特。
结果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伤亡
伊军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飞机324架,坦克3847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舰艇143艘,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多国部队方面伤亡4232人,其中美军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8人。其他多国部队阵亡192人,受伤318人。美军损失飞机56架(多国部队共68架)、坦克35辆、舰艇2艘。
参考资料:
海湾战争是哪一年
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千米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
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七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而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十八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
美第十八空降军实施突击,从沙伊边境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七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历史背景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企图占据科威特。
伊朗制裁解除对中东局势有什么影响
12年起伊朗受到了更加严格的制裁措施,石油出口大幅下跌,受此影响,伊朗在12,13两年连续出现经济负增长。这或许是伊朗不得不与西方谈判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制裁措施被完全解除的话,世行预计伊朗在16和17年将分别实现5.1%和5.5%的经济增长率。而受伊朗石油出口增加的影响,如果OPEC成员国不进行减产的话,国际油价预期会下跌14%。这将对其他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沙特的GDP可能会减少5%。而如果制裁措施被完全解除的话,世行预计伊朗在16和17年将分别实现5.1%和5.5%的经济增长率。而受伊朗石油出口增加的影响,如果OPEC成员国不进行减产的话,国际油价预期会下跌14%。这将对其他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沙特的GDP可能会减少5%。
@赤坂凌太郎认为伊朗在制裁解除后会先专注发展经济,减少对外干预活动。但也要考虑到,核协议在美伊两国都不乏反对者,所以两国最近又取了一些象征性的对抗措施来安抚强硬派,比如伊朗扣压美国船只,美国针对伊朗的弹道导弹取了新的制裁。所以仍然存在一种可能,伊朗为了平息强硬派的不满情绪,或者干脆是强硬派自行其是,反而会加强对外活动,以弥补对美妥协造成的形象损失。
至于沙特,虽然会感到伊朗国力增强的威胁,但不太可能像当年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一样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其一,当年伊朗对伊拉克的威胁要远大于目前对沙特的威胁。萨达姆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革命狂热中的伊朗,而霍梅尼死后伊朗对外政策已趋于正常化,不再热衷于输出伊斯兰革命。而与什叶派人口占大多数的伊拉克不同,沙特的什叶派只占总人口的一成,即使在其聚居区东方省也只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影响力有限。伊朗所实行的教法学家治国模式,对于基本与王室结为一体的沙特教法学家也难有太大的号召力。与伊朗相比,倒是穆兄会这样的大众型政治组织对沙特政体的威胁更大。
其二,目前沙伊两国的实力对比也不同于当年两伊之间的实力对比。萨达姆发动战争时抓住了伊朗革命后局势未稳,军队人心浮动,战斗力下降的时机,前期确实取得一定进展,但终因未能迅速击垮伊朗而陷入僵局。而目前伊朗的军事实力已是中东顶尖水平,更不可能靠突袭取胜。反观沙特,虽然武器装备先进,但士气涣散,论战斗力或许连两伊战争时的伊拉克军队都比不上。而沙特的西方盟友目前也更关注消灭IS而非遏制伊朗,沙特强行对伊朗开战的话也难以得到支援。所以综合考虑,沙伊直接交战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沙特还可以在其他国家挑起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迫使伊朗进行武装干涉,从而消耗伊朗的国力,一如当年北也门内战拖住纳赛尔。不过现在看来,反倒是沙特先在也门陷入泥潭。还要注意的是,中东的什叶派内部本来成分复杂,教派林立,并不统一。沙特激化教派矛盾的做法反而激起了所有什叶派的被压迫感,加强了他们的共同身份认同,降低了什叶派内部整合的难度。
另一种更为理想的情况是以色列重演一次巴比伦行动,空袭伊朗的重要军工设施,这样目前取得的和平成果毁于一旦,沙特则正好可以乱中取利。不过这必须得内塔尼亚胡配合才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