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大幅升值或贬值会造成什么后果?

2.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3.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货币大幅升值或贬值会造成什么后果?

油价 下跌_油价下跌可能引起的后果

货币大幅升值:

有利于出境消费者,人民币升值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购买力上。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对海淘一族、出境游客、留学生等出境消费者形成利好,势必刺激更多的海外消费和海外旅游。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境投资者,其投资回报率要在外币收益率基础上扣除汇率变动因素。我国一些准备到国外投资的企业会受一定影响,注意选择投资项目、尽量控制规模,防止因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投资损失风险。

货币大幅贬值:

进口会减少,以进口为主的企业,其利润会下降。因为进口货物时,须先用人民币到银行兑换成美元等外币,然后再从国外购买货物。

人民币贬值后,相同的人民币换得的美元更少,所购买到的货物量更小,导致进口成本增加,使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降低。

出口会增加,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其利润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后,出口货物所收到的美元,能从银行换回更多的人民币,利润会增加。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

扩展资料:

国家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达到货币升值,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货币升值的国家,由于货币对外比价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削弱了商品的竞争能力。

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百度百科-货币贬值与升值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石油价格的特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非常相似,在供应短缺和过剩时,都会发生波动。石油价格循环可能延续几年,它可能会因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与全球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石油工业通过规范化生产或价格控制,使得本国的石油价格始终处在严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2007年通货膨胀的美元价值,美国的井口油价平均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价格控制的状态下,美国的石油价格紧随世界油价,达到了27.00美元/桶。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间段内,综合美国产石油与全球的原油价格,美国的石油价格为19.04美元/桶。这意味着在1947—2007年期间,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段内石油价格超过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欧佩克一直把石油价格调整在22~28美元/桶的区间,石油价格只是在中东战争或冲突时才超过24.00美元/桶。2005年,欧佩克由于限制了自己的剩余生产能力而无力继续操控自己的石油价格,也无力控制全球的油价波动,它再也无法回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全球石油供给和油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态势了。对更长历史时期的观察结果更为相似,自1869年以来,按照2006年的美元价值,美国的石油价格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平均价格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价格为21.66美元/桶。在这个时间段内,约50%的时间里美国和全球的石油价格都低于16.71美元/桶。如果将这漫长的历史观察作为一种指征,则石油工业的上游部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系统,以供获利,这漫长历史中的数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据表明:正常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当今的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石油禁运发生之前。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间波动,油价从1948年的2.50美元/桶涨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价格波动的范围为17~18美元/桶。显然,20%的油价是由通货膨胀而增加的。1958—10年,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准。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从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时,对于国际石油生产者来说,11年和12年因为美元的疲软而把原油价格的下降夸大了。

欧佩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5个发起国组织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两个与会代表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用的限制生产来影响价格的方法。11年底,另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欧佩克自成立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原油购买力持续下降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石油出口国发现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购买力却下降了40%。11年3月,供需持平了。当月,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第一次按100%的比例进行了分配,这意味着得克萨斯州的生产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换句话说,美国已不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所以就丧失了对石油价格控制的工具。在欧佩克成立的短短两年间,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战争,它窥见了自己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

中东供油中断13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欧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回应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实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12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为3美元左右。至14年底,油价就翻了4倍,达到每桶12美元。1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又称斋月战争,即众所周知的在13年10月6日爆发的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同年10月26日战争结束,是埃及和叙利亚率领着几个阿拉伯国家结盟与以色列的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在以色列人的日——赎罪日开打的。埃及人和叙利亚人跨过了设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的临时停火线,那里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爆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态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的后果就是导致多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实施了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产量削减了50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14年3月间,全球石油产量净减少了400万桶/日,占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时,世人还在怀疑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是否能从美国人手中转移到欧佩克手上。当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飙升40%时,价格对供给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显。从14年到18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平稳,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间波动。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时,那一时段的全球油价应该处于一个适度下降的时期。

全球件与石油价格资料来源:《WEG》《纽约时报》、彭博通讯社,2008。

伊朗与伊拉克危机伊朗—伊拉克战争,伊朗又称惩罚战争和圣战,是伊朗和伊拉克军队在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间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而打响,随后在漫长的近10年中,什叶派起义不断。虽然伊拉克希望在伊朗革命的混乱之际从中获利,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开战,并期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但伊朗人奋起抵抗,到1982年6月终于收复了全部失地。。伊朗与伊拉克是导致19年和1980年石油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伊朗人的革命导致了18年11月到19年6月间每天的原油产量减少了200万?250万桶。当时的石油生产曾一度停止,伊朗革命几乎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最高的石油价格。然而,这场革命对油价的影响有限,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不是连续。在这场革命后很短的时间里,石油产量恢复到每天400万桶。伊朗在这场革命中被削弱了,并在1980年9月遭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入侵。1980年11月,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石油产量加起来也仅为每天100万桶,比战前产量每天减少了650万桶。

结果,全球的石油1980年比19年减产10%。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两伊战争)这两重因素使得石油价格从18年的每桶14美元暴涨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26年后,伊朗的石油产量仅达到伊朗前国王巴列维(Reza Pahli)统治时期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150万桶,低于两伊战争爆发之前的峰值。

美国石油价格的政策控制。13—1981年间,石油价格的迅速增加并不算太高,没有受到在石油禁运后期13年的石油危机始于该年10月17日,当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由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埃及和叙利亚构成)成员宣布,鉴于赎罪日战争的爆发,它们将不再向那些支持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的以色列的国家输送石油,这些国家是美国和其西欧的盟国以及日本。与此同时,在同年10月初与石油大亨“七姊妹”的谈判破裂后,欧佩克成员同意利用它们的全球石油价格调节机制杠杆作用以求抬升全球油价。由于工业化对石油的依赖性和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供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那些遭受石油禁运的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猛烈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被禁运的国家对此反应迥异,绝大多数国家坚持寻求它们未来的石油进口源地。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利用征收价格税来控制国内石油产量,以求尽量缓解13—14年石油涨价的冲击。这种价格控制的明显结果是美国的石油消费者为进口原油的付费比为国产原油的多出了50%。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者的收入也要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因此,美国国内的石油工业就开始为消费者提供补贴。这项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简而言之,13—14年的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并不太明显,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所面临的油价要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然而,这也会产生其他一些影响。在没有价格控制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力度肯定会加大。消费者所面对的油价越高,就越会导致消费量下降:汽车行驶每千米的费用增加,民用和商用建筑物内应该安装比自己初建时更好的设施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效。这样一来,19—1980年间,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大大降低,而且在伊朗与伊拉克的供给中断时的油价大涨中所受的冲击也较小。

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失败。欧佩克对控制石油价格的作用不大,其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加强给各成员生产配额,这就像一个过时的玩笑一样。欧佩克与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欧佩克没有一个像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那样的管理人员。它所拥有的唯一强制性机制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剩余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拥有足够的剩余生产能力,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以补偿低油价对自己收入的冲击。它能够通过扬言增加足够的石油产量冲击油价的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除非欧佩克的目标与沙特阿拉伯的一致,欧佩克的强制执行机制并不包括这些内容。在19—1980年石油价格快速飙升期间资料来源:《WER》,2008。,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部部长Ahmed Yamani迅速向其他欧佩克成员发出警告:高油价将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但他的警告如同对牛弹琴。

石油价格的波动在许多石油消费国中引发了一系列反应:在新建房屋内安装更好的保温设施,在许多陈旧的房屋内增加新的隔热设施,提高工业的能源效率,提高汽车的燃料使用效率。这些措施的落实,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并促使油价下跌。对欧佩克来说,不幸的是这种经济衰退仅仅是暂时性的。没有人会匆匆忙忙地把家里的保温设备拆除或更换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大批这种针对油价上涨而取的措施会延续10年甚至更久,而且即使在油价下降、石油消费量增加时也不会再改变了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

高油价也促使欧佩克之外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到1986年,非欧佩克地区与国家的石油产量每天增加了1000万桶。欧佩克面对的形势是:需求量下降,而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量增加。从1982年到1985年,欧佩克试图设定石油产量配额,尽量减少产量以稳定油价。由于欧佩克的各成员并未按照它们的配额进行生产,所以欧佩克努力的成效不大。在此期间,沙特阿拉伯作为一个动态的生产者主动减产,以求遏止下跌的油价。1985年8月,沙特阿拉伯再也无力担当此角色。它将自己的石油价格与零售市场的价格持平,到1986年初,开始增加产量:从200万桶/日增加到500万桶/日。1986年中,每桶原油的价格跌破10美元!即使油价如此下降,沙特阿拉伯也因其产量巨大而抵消了价格低廉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其收入依然不减。1986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价格目标定在每桶18美元。但到了1987年1月,欧佩克的企图就破灭了,油价依然走低。

石油生产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非欧佩克成员石油平均产量/总量)

1990年,石油价格受到抑制,原因在于石油减产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随后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是联合国(UN)授权下,由联合国的34个成员组成的联军(但实际上主要由美国和英国出兵)与伊拉克的战争,旨在使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埃米尔国王的控制。这场战争的起因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相似,1990年,伊拉克指责科威特通过打斜井的方式**自己的石油。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立即遭到了由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的经济制裁,美国和英国随即准备战争。1991年1月,将伊拉克军队驱出科威特的战争打响,结果,联合国军大胜,科威特恢复了自己的主权。联合国军攻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境内的空战与地面战斗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附近全面展开。伊拉克还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境内的目标发射了导弹,以示报复他们对科威特的支持。由于1980—1988年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被许多新闻机构称为“波斯湾战争”,故1991年的战争常常被称为“第二次波斯湾战争”。但人们更常用的是“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海湾战争”,特指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沙漠风暴”则是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取的空中与陆地行动的名称,而且用于特指那场战争。。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各国对于萨达姆发动的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行为的憎恨远大于对其发动的与伊朗的战争行为。沙特阿拉伯——这个邻近的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十分强烈,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有目共睹的:解放科威特的海湾战争打响,原油价格进入了持续下降阶段,至1994年通货膨胀发生之前,油价跌至13年以来的最低点。

石油价格开始上扬,美国的经济走强,亚太地区开始恢复。从1990年到19年,全球石油消费每天增加了620万桶。亚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每天30万桶,这也是促使油价回升并一直延续到19年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石油减产也有助于油价的回升,1990—1996年,俄罗斯每天减产量达500万桶以上。欧佩克在控制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依然模糊不清,在产量配额改变的时间方面出现了错误,而且在欧佩克成员之间维持减产方面也是错误频出。19年底至1998年初,石油价格迅速增加,当时欧佩克没有料到或严重低估了亚洲出现经济危机的冲击。

19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增加了250万桶(增长率达10%)。1998年1月,将产量增至2750万桶/日,亚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日趋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低消费与欧佩克的增产导致石油价格再次下跌。对此,欧佩克于1998年4月将生产配额削减了125万桶/日,并于7月再次减产133.5万桶/日。至1998年12月,石油价格再次下跌。1999年初,油价开始回升,欧佩克于当年4月再次减产171.9万桶/日。虽然通常并不是所有的配额都能得到落实,但1998年初到1999年中,欧佩克的产量还是每天减少了300万桶,进而将油价提高至25美元/桶。随着经济的回暖,美元走势增强,全球油价自1981年高位之后在2000年中继续走高。在2000年4—10月间,欧佩克将配额总量每天增加320万桶,但这也不能抑制油价的高攀。2000年11月1日,随着另一配额的下达,使产量再增加50万桶/日,油价终于开始下降。

1996—2008年期间的全球石油价格。从2000年开始,非欧佩克成员的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这代表着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非欧佩克成员开始增加石油产量,这显然是欧佩克“力不从心”的标志。2001年,美国经济呈弱势,加之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产量增加,迫使石油价格再次走低。对此,欧佩克再次调整配额,开始减产,到2001年9月,欧佩克将生产配额减少了,350万桶/日。2001年11月,恐怖分子发动袭击,使得石油价格再次受到波及并陡然下跌。

美国汽油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基准点西得克萨斯的调停价到2001年11月中旬下跌了35%。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量值的价格下跌已经导致了欧佩克配额的减少,但是鉴于政治气候,欧佩克一直推迟到2002年1月才实施减产措施,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减少150万桶,欧佩克联合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几个非欧佩克成员宣布联合减产,其减少量可达46.25万桶/日。2002年3月,这种减产措施使油价上升至25美元/桶。到2002年中期,非欧佩克成员恢复产量,但石油价格依然不断上涨。2002年后期,美国的石油库存已降至20年来的底线。到年末,过度供给并不是大问题。委内瑞拉的问题导致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工人的大罢工,使得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陡降。在石油工人大罢工的过程中,委内瑞拉再也没能使自己的石油储备能力达到以前的水准,但依然可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90万桶,在其每天350万桶产能峰值以下。2003年1—2月间,欧佩克将其每天的生产定额增加了280万桶。

2003年3月19日,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开始回升委内瑞拉开始应用新的合作机制(委内瑞拉将以每桶100美元的价格每天向西班牙出售10000桶原油,以换取进口医药设备和其他货物)。资料来源:《海湾新闻》,2008年7月。,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此刻,美国和其他欧佩克成员的石油储存依然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石油需求量开始增加,亚洲的石油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石油生产能力的损失与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这样一来,也削弱了过量生产石油的能力。2002年中期,过量的石油产量还达每天600万桶,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石油的剩余生产力已不足100万桶/日。生产剩余石油的能力也不足以弥补绝大多数欧佩克产油国中断供给时的空缺。在一个每天石油产品消费量超过8000万桶的世界里,面对如此低的生产供给能力,油价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很快就达到了40~50美元/桶。其他一些与当今石油价格相关的因素有美元的走弱、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石油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等。2005年的飓风与美国在将甲基叔丁基醚转化为乙醇时发生的炼油厂事故导致了油价的高涨。

2006年的原油价格与正常油价资料来源:《WER》《FIR》《MIGA》,2007。

支持高油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库存量。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库存水平之前,它可以为短期石油价格预测提供一种出色的工具。目前还没有欧佩克根据这种配额政策能够影响全球石油库存的证据。2006年11月出现的和2007年2月再次出现的石油减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增加的欧佩克库存量的关注。人们关心的重点在于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总库存量,这可以成为更好的石油价格指标。

2007年10月19日,由于土耳其东部局势紧张,以及用于增加的美国石油库存量的美元价格走弱,使得美国轻质原油的价格上涨到每桶90.02美元的新高度。10月26日,原油价格再攀高峰,迅速达到了每桶92.22美元,当时全球的石油库存量反而下降了。当年10月末到11月初,油价一直走高。11月7日,轻质原油的价格再创新纪录,逼近每桶98.10美元。11月21日,油价继续走高,达到每桶99.29美元。人们对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的恐惧使得美国《华尔街日报》惊呼:“油价高峰即将到来!”2008年1月2日,美国轻质原油在超过人们心理底线100美元/桶大关之前回落到99.69美元/桶,这是尼日利亚新年局势紧张,以及美国的石油库存量连续7周下降造成的。随后,一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告称,单一交易者是不能抬高价格的。纽约商业一位前交易人、《石油市场实时通讯》的编辑Stephen Schork说,一位场内交易商购买了1000桶(160立方米)石油,这是最低购买量,然后,此人迅速将这批石油以99.4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因此亏损了600美元。

然而,2008年1月3日当天的石油交易中,油价终破100美元/桶大关,达到100.05美元/桶。在随后的1月4日星期五交易中,油价回落至.91美元/桶。其部分原因在一周的职工报告显示:失业率已经上升。即使需求量减少,在得克萨斯炼油厂大火和欧佩克减产之后的1月19日交易中,油价再次上扬至100.10美元/桶。有证据表明,供给的减少速度要快于石油的需求。2月28日,随着美元持续疲软,加之美国联邦的现金利率过低,难以吸引更多的石油市场资金,油价飙升至每桶103美元。由于美元持续走低,3月3日,石油价格继续高攀至104美元/桶。同日,欧佩克指责美国经济“错误地运行”才将油价推向了创纪录的高度,认为这是“吹嘘性产量”并将这些归罪于美国的乔治W·布什总统的统治结果。

3月12日,石油价格冲至每桶110美元的新高度,打破了不久前每桶109.92美元的纪录。油价继续一路走高,到了3月13日,攀升至每桶111美元。随后,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油价回落至110美元/桶。3月17日,油价再创纪录,美国的轻质石油价格达到111.80美元/桶。4月15日,油价首次突破114美元/桶。4月16日,油价达到115.07美元/桶。4月18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加之尼日利亚反军事力量威胁要破坏输油管线,油价再次升至117美元/桶。4月22日,油价高攀至119.90美元/桶,之后略有下降。4月25日,美国纽约交易市场上的油价达到119.10美元/桶。在此之前,曾有报道称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下令击毁了一艘伊拉克货船。

5月9日,油价首次达到每桶125美元。5月21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就达到了130美元/桶。在5月21—22日不到24小时内,每桶原油的价格冲至135美元。6月,油价首次大幅下跌,此后美国的主要供油国委内瑞拉扬言因油田生产过久而要从2009年1月开始减产5%,墨西哥、俄罗斯和尼日利亚也出现减产的呼声,国际油价应声反弹,每桶涨价超过6美元。2008年6月6日,油价在24小时内上涨11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涨幅。以色列放出攻击伊拉克的狠话,也被认为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两大石油供给国减少石油供给,使人们产生了类似13年能源危机时的恐慌。

早在2007年10月,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印度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求量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快速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印度与中国。快速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在高位状态。12月,欧佩克的部长们开会,一致同意保持原有的高价位,但要稳定价格,这种价格将为石油生产国带来持续的高额收入。但是,如果油价过高,就会削弱石油消费国的经济。根据欧佩克的目标,一些分析家建议,每桶石油的价格应为70~80美元。一些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更多地使用本国所产的石油。尤为显著的是印度尼西亚,它已不再出口石油;墨西哥与伊朗的石油项目需求超前于石油生产5年时间。俄罗斯也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显然,由于美元价值的迅速变化,油价也存在很大的变动。2008年的油价显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每桶200美元,但若能恢复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就已是正常的了。

减少当前高油价的万能措施

未来将会有许多间接的市场拥有者(401K、共同基金,甚至个人存款也是一种常规的投资方式,这一点并没有被银行认识到),螺旋式下降经济的间接影响本身就可使未来的石油贬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金与白银所经历的影响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机买卖市场上的情况都一样,投资者的能力将会对所包含供给与需求比例的未来价格望而却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给量则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亚洲的石油市场崩溃(需求量减少),而伊拉克增产12%(增加供给/过剩)。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低至8美元/桶。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欧佩克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目前已经显露出相当多的过剩产能。

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1.银行数量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加剧

金融危机首先影响俄罗斯各大银行,好几家大银行被国营银行收购。2008年9月16日被称为俄罗斯金融市场上最晦暗的日子,俄各大银行和一些大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丧失了近1/3的市值。

截至2008年年末,俄罗斯银行和企业需偿还国外本息400亿美元;到2009年末,需偿还本金2950亿美元,利息390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严重短缺,俄罗斯银行与企业很难再获得国外,同时又面临巨额偿付压力,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加剧。

2.通货膨胀明显,卢布持续贬值

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重新修订了对2008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的预测,从11.8%调高到13.5%。

外汇储备下降导致卢布持续贬值,长期以来,俄罗斯央行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卢布的稳健升值降低进口消费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从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结束到2008年8月初,卢布对美元升值了143%。据俄罗斯央行提供的数据,10月份卢布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下降4.1%,实际有效汇率下降3.1%。从2008年11月13日起俄罗斯卢布出现加速贬值趋势,兑美元汇率创两年半来新低。短短3天,官方牌价从1美元兑26.92卢布下降到兑27.67卢布,而一些外汇兑换点美元卖出价已越过28卢布。这样一来,年底前可能会突破1美元兑30卢布。

3.股市暴跌,资产大幅缩水

2008年9月30日俄罗斯股市开盘即暴跌,监管部门要求两家证券紧急停牌2小时,以遏止股市进一步下跌,只有回购和柜台交易被允许继续进行。但MICEX(俄罗斯银行间货币)股指全天跌幅仍达6.9%,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储蓄银行股价跌幅均超过7%。

2007年年底俄罗斯股票市场市值高达32.3万亿卢布,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了GDP的规模(33万亿卢布),但到2008年11月13日只剩下了10万亿卢布。PTC股票价格指数从2008年5~6月份的2500点一路下跌至10月份最低近500点。股票指数达到2005年的最低点,下跌幅度已经超过了1998年的金融危机。

4.资本流出,外国银行减少在俄业务

不仅如此,俄罗斯外汇储备也大幅缩水,2008年8到10月外汇储备从5980亿美元减少到4846亿美元,预计年底外汇储备可能减少到4000亿美元。资本外逃更使俄经济雪上加霜,如果继续外流的话,那么卢布还可能贬值10%~15%。俄《新闻报》11月12日指出,股市暴跌主要是资本从俄罗斯大量外逃导致的结果。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来没有这样迅速:9月份纯资本外逃246亿美元,10月份更是达到空前的500亿美元。

5.投资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银行借贷成本增加,一些俄罗斯公司将缩减2009~2010年的投资。俄罗斯铜公司在2008年2月时,打算投资6.4亿美元建造一个子公司———俄罗斯镍公司,预计产能为最少1万吨镍和100吨钴,但公司近日称将暂时中断其镍锌项目。由于资金紧张,总投资近5000亿美元的电力发展和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也已搁浅。

很多俄罗斯本国大型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国投资者的资金。受到金融危机压力的外国投资者缩减了对俄罗斯银行和公司的额,并提高了借贷成本。2008年俄罗斯增长速度同上年相比将会放缓。2007年俄罗斯大型银行的发放额增长超过50%,2008年这一涨幅为20%~30%。增长速度的减缓不可能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幅度。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计将放缓至7%,2009年为5%~6%。

6.侵蚀实体经济,导致生产下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石油进口国的需求不断萎缩,导致油价暴跌,又使主要石油出口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据俄《生意人报》报道,俄各大油气公司坦承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问题,希望俄出手相助。2008年9月2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THK—BP石油公司负责人联名致信俄总理普京,请求俄提供,用于向西方银行偿还。这些油气公司还请求普京责成俄罗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建立向战略性行业注资的机制。俄罗斯70%的石油产量和91%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这4家公司,因此它们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影响举足轻重。

俄罗斯的冶金业和汽车制造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俄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已宣布减产15%。利佩茨克钢铁公司由于半成品钢材的需求下降,已经减少对欧洲和美国的出口;俄罗斯钢管公司2009年的投资或将缩减一半以上。俄罗斯汽车厂家纷纷下调2008年的生产。高尔基汽车厂从2008年10月6日到10月10日暂停了部分生产线,以适应市场需求。而且为了减少债务,俄罗斯高尔基汽车厂在10月份减产2000辆。紧接着,多年来开足马力生产的俄罗斯卡马汽车厂也宣布减产,推出新的防风险生产,把一周6天工作制缩短为4天。

俄罗斯房地产开发商表示,或者准备冻结处于筹备阶段的所有新项目,或者停止购买土地。由于建筑业降温导致建材销量下降,俄罗斯还叫停了扩大投资水泥生产的。

7.失业率增加,影响民众生活

金融危机已经渗入俄民众的日常生活。俄罗斯2008年9月的失业率达到5.3%,失业人数为403万人,比8月增加了3.3万人。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乌拉尔西伯利亚银行裁员1/5。圣彼得堡一家较大的房地产公司一天就裁掉了400人。

对俄罗斯普通民众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威胁是物价上涨。一些银行开始限制居民提取储蓄存款,或是在居民取款时收取手续费。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资料说,汽车租赁公司感受到对商务车的需求量明显降低,甚至以前只会选择VIP坐驾的最富有客户现在都已经换成了中档尼桑车,而以前乘坐中档车的客户则换成了价格低廉的小车。

(二)俄罗斯取的应对措施

2008年11月20日在统一俄罗斯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俄罗斯总理普京公布了俄涉及社保、金融、军工、农业、能源和税收等领域的应对危机新。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失业补助金和社会养老金标准;向对外经济银行注资750亿卢布(1美元约合27.5卢布)以支持金融市场;允许企业在或对外经济银行担保下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在2008~2009年两年内增拨逾500亿卢布以防止军工企业破产;对农业投资项目给予35亿卢布的利率补贴;向俄国家农业租赁公司注资40亿卢布;通过联邦预算和外经银行系统增加对中小企业拨款;降低自然开税、利润税及燃料能源行业的产品出口关税等。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努力“把危机变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契机”。他说,俄当前主要目标是“改善民众生活”,但不会放弃或拖延实施其战略。全球遭遇金融动荡以来,俄罗斯已制定了多项涉及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救援,努力稳定市场信心。

1.成立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稳定金融市场

2008年10月20日梅德韦杰夫签署一项总统令,宣布成立由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任的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该协商性机构直接隶属于总统,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金融市场问题,并向总统提交有关维护投资者利益和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政策建议等,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局局长弗拉基米尔·米洛维多夫被任命为该理事会秘书。

据《俄罗斯报》10月21日报道,总理普京20日在与部分外国投资者会见时宣布了俄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补充。这一补充包括从2008年联邦预算中划拨2000亿卢布注入国有储蓄保险公司,以确保本国银行稳定运行;将原定于2009年从预算收入中划拨的1750亿卢布提前至2008年划拨,以支持本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据俄罗斯《观点报》报道,俄罗斯为化解此次金融危机支出了6万亿卢布(约合2200亿美元),相当于俄国内生产总值的13.9%。

2.出台《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措施》法案,救助银行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俄罗斯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2008年10月13日批准了国家杜马此前通过的旨在支持国家金融系统稳定的系列法律草案。法案规定,2009年年底前俄罗斯外经银行可为俄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不超过5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俄金融机构偿还2008年9月25日之前所借的。法案还规定,俄中央银行将为机构提供担保,并将调高俄公民银行存款的完全保险补偿金。俄央行还承诺,无论银行发生什么情况,储户都可领取自己的存款。

《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措施》法案出台前,俄罗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商业银行注资,9月16日至10月13日前,共进行38笔国债回购业务,投放28773.47亿卢布(合1100亿美元)。财政部把预算盈余作为短期存款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拍卖获得存款。9月16日至10月13日前,财政部委托央行共进行9次有效竞拍,银行体系共获得财政部短期存款1万亿卢布(合385亿美元),期限为5~90天。此外,9月22日,俄罗斯储蓄银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通过专门拍卖从财政部获得1.5万亿卢布(合577亿美元),期限为90天。

目前,已有122家大中型银行获得注资,但俄罗斯共有1126家银行,大多数小型银行不能得到救助。对此,修改了《自然人存款保险法》。原法规定,银行破产时,存款全额赔偿上限为20万卢布(合7565美元),20万~70万卢布(约合26457美元)存款赔偿90%。修改后,全额赔偿上限升至70万卢布。此举有利于稳定小银行的居民存款,98%的存款人可以得到全额赔偿。还进一步完善该法,使存款保险公司有权在银行危机初期实施救助,不必等到银行破产时。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将对出现问题的银行信贷过程进行监控。

3.救助股市

2008年9月16日,受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影响,俄罗斯股指下跌11%,股市暂停交易。10月8日,俄罗斯金融市场总局出台了新的涨跌幅限制:股指涨跌幅5%,股市至少暂停交易1小时。股指涨跌幅10%,股市至少停止交易1天;个股股价涨跌幅10%,停止交易1小时,涨跌幅20%,停止交易1天。2008年10月25日俄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俄罗斯将动用石油美元储备拯救股市,将从民族基金中拿出1750亿卢布购买公司的股票。民族基金由俄罗斯联邦在几年前组建,成立这家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原油价格下跌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冲击。2008年动用2500亿卢布预算资金,2009年在预算中预留2500亿卢布,同时动用1500亿卢布国家基金,总计约合210亿美元,用于回购上市公司优良资产。

4.支持实体经济行业

俄罗斯在保护银行系统的同时,还把目光转向实体经济。2008年9月将石油出品关税从每吨495美元降至372美元,到年底能源企业将减少近60亿美元税负。还承诺向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国石油公司拨款90亿美元,用于偿还外债,以此保障经济动脉的安全。俄罗斯还对陷入信贷困境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加大扶持力度,将一项面向小企业的信贷的金额从3.41亿美元提高至11亿美元。

俄还打算扶持房地产业,动用国家资金从市场上购买一批房屋,用于落实社会房。为保障食品供应,防止投机行为,还成立了以俄农业部长戈尔杰耶夫为首的农业领域反危机工作组。

5.成立对外经济银行所属的出口合同保险局帮助出口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俄在2008年10月27日的会议上原则批准了新制定的2020年前俄对外贸易战略。在2020年之前,国家对外贸活动扶持的重点首先是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的贸易,其次是与伊朗、印度、中国、阿富汗和蒙古这些周边国家的贸易。在出口政策上,将首先支持国有大公司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特别是支持天然气工业公司、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和联合造船公司等大的出口企业,此外还将支持机器制造业企业。2009年,俄将成立对外经济银行所属的出口合同保险局,用国家保险的方式帮助俄罗斯出口商,因为它们在外国银行获得的机会越来越少。

6.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联合应对金融风暴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强有力的国际监管体系并改革现有体系,这需要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间经过新的博弈与酝酿,而包括中、俄、印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欧亚峰会期间,中、印已与欧盟共同呼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各国有必要协调立场,谋求增强国际话语权,共同维护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益,改变美元独霸世界的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间首次具有实质意义的互利合作在中俄之间展开。在莫斯科访问期间的总理与俄罗斯签订一项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亿~250亿美元出口支持,换取未来20年内获得3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不仅帮助俄罗斯能源企业在流动性紧张以及油价大挫之际获得及时的融资,也为中国提供更加稳定的石油长期供应。在此之前,俄罗斯已经用“石油卢布”取代“石油美元”,中俄之间也将扩大卢布和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结算的协议,减少两国间的贸易成本。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早已在中俄边境贸易中得到使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中央银行签署了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具体协议。协议规定,结算范围从原来的黑河及阿穆尔州边界地区扩展到全线中俄边境地区,并且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旅游及相关的服务领域。两国贸易中改用本币结算目前已经不存在任何阻碍因素,两国中央银行已经完成了中转账户的交换工作。

(三)几点思考

1.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俄罗斯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场金融危机对俄罗斯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并不出人意料。一方面,虽然俄罗斯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俄经济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深。因此,世界市场上的波动都会在俄罗斯市场上引起反应。俄罗斯市场对外资的依赖已达到50%~70%。近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恐慌弥漫到俄罗斯,外国投资者纷纷从俄证券市场撤资,抛售俄能源股票和银行股票,从而导致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

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目前仍然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特别是能源出口,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影响巨大也是自然的事。这也是俄决定大力帮扶能源企业走出困境的原因。

2.俄罗斯将面临较长时期考验

预计这场危机可能会持续到2009年年底甚至2010年年初。因此,俄罗斯将面临较长时期考验。为增强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俄总理普京20日在外国投资委员会团会议上表示,俄罗斯经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世界市场的长期动荡。他还表示,世界油价下跌不会给俄罗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油价下跌会被俄近年来积累的储备基金抵消。

关于世界金融形势对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学者大都认为很难作出准确预测。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足以挽救俄金融市场的颓势;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金融危机触动美国实体经济,那么经济下滑可能会从美国扩展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

3.金融危机不会动摇俄经济的稳定态势

2008年俄罗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面向20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构想。其目标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高新技术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彻底摆脱高度依赖原料和能源出口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发展模式。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回落,必然对这种战略转变造成严重冲击。况且,危机的后果将会随着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会更加严重。2008年5月俄罗斯顺利完成权力交接,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分别任总统和总理,“梅普组合”正式启动。在新的权力体制下,职能得到强化,总统与总理两套班子之间协调性加强,梅德韦杰夫明确表示将延续普京路线。当前,“梅普”精诚合作,反危机措施的力度与时效超出公众预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认为,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全面触及俄罗斯,但是金融危机加剧,能够帮助俄罗斯建立起更有效的经济,加速社会和司法领域重要的改革进程。10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通过他的博客说,俄罗斯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他表示,俄罗斯将取措施并补充资金来促使国内企业更有竞争力,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更有效率;俄罗斯企业应压缩生产费用,并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他还表示,俄罗斯应当在2008年年底前通过在本国建立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法律。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已经向提交在本国建立地区金融中心的方案。如果这一方案得以成功实施的话,那么2012年俄罗斯将跻身世界证券贸易、股票和债券流通额最大的前10个金融中心之列。2008年11月20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在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年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俄罗斯将尽其所能防止俄罗斯再次发生金融崩溃。他说,俄罗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金融储备可以用来防止急速通胀,而且能够减少俄罗斯卢布贬值。普京还许诺实行一揽子减税以刺激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金融危机将导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俄经济预计将增长7%,低于该组织7月份估计的7.7%。2009年俄经济预计将增长5.5%,远远低于此前估计的7.3%。

我们认为,尽管俄罗斯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不会动摇俄罗斯经济的稳定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