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年苏州和无锡互换官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样

2.东台开车到苏州要多少公里,时间,过路费,油钱

3.苏州为什么叫苏州,苏啥意思

苏州油价今日价格_当年苏州市的油价

查得目前

长治市 到 苏州市驾车距离在1130公里左右(高速)

过路费小车的话,在550元左右

以百公里8升油计算,以当前的油价,在580元左右

所以

总计在1130元左右 。

2004年苏州和无锡互换官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样

1、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2、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3、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4、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5、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6、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安,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7、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8、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4月留园荣膺国家“5A”等级旅游景区称号。

东台开车到苏州要多少公里,时间,过路费,油钱

苏州无锡官员互换 苏州无锡有望走向竞争合作

B篇 苏锡,从“暗战”走向竞合?

苏州、无锡,这两个苏南大市互换高官,能否在经济急速前行的今天,摈弃它们以往之间的明争暗斗,带动这两个城市的共同发展?这个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政界都是热门且敏感的话题,在两地高官互换之后,经常挂在了百姓的嘴边。

苏锡双城“暗战” 涉及各个领域已久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无锡因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引发了面对面的激烈竞争。两座城市争当“苏南老大”,相互之间的较量遍及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

“从改革开放后的苏锡经济发展来看,无锡最初一直领先苏州。直到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落地,优劣开始发生互转。外资在苏州土地上的迅速膨胀生根,令其经济指标在1997年前后开始超越无锡。”江苏省社科系统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时间进入21世纪,无锡有着家底殷实的国资基础,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后的民资扩张势头也不弱,唯一落后于苏州的似乎只有外资。近年来的双城暗战遂从外资的争夺方面打响,两市的招商团队经常不期而遇。对于优质投资项目的争夺,双方常常是半斤八两、互有胜负。“我们无锡的招商团下午到韩国的一家公司招商,而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团上午刚刚来过。”无锡的一位招商官员说。

不光是招商方面的争夺,双城暗战在其他各个领域的竞争更甚。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上,苏州人和无锡人也常常互相揭短,鏖战不休——无锡人评论苏州对外向型经济依赖太强,苏州人则嘲笑无锡“小天鹅”等引以为豪的本土大企业已风光尽失。

即使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两城也显得趋同。苏州要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基地,而无锡则要成为区域通枢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两地老百姓 对新任书记市长充满期待

但是当江苏省委实施一项重大人事任用举措——原苏州市长杨卫泽出任无锡市委书记,原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出任苏州市委书记后,这两个城市正在慢慢地紧紧联系在一起。11月13日下午和11月14日下午,仅仅相差一天,王荣和杨卫泽分别正式走马上任。

两地市民对于新书记的上任充满期待,这在互联网的论坛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苏州的“市民论坛”上,有苏州市民这样表述,“大家都知道,无锡的大经济数字不如苏州,但无锡的百姓却比苏州的百姓过得殷实。王荣书记曾经研究农业,从事农业,对农民问题肯定不陌生,希望可以改善苏州老百姓的收入。”

在无锡的“太湖论坛”上,有无锡网友对新书记杨卫泽作出这样的评价,“从世界遗产大会到在苏州外围大搞快速交通,从‘大苏州’的战略部署到全市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苏州一直在思考城市的大战略。杨卫泽曾经担任过交通厅长,希望他能够把无锡的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搞得更好。”

著名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曾就“你如何看待苏州和无锡之间的竞争”进行了一番投票调查,共有516人参加了投票。选择“很好,两个城市可以共同促进发展”的有212票,占总票数的41.1%;选择“容易在招商引资上造成恶性竞争”的有173票,占总票数的33.5%;选择“互换高官的做法可以学习经验,取长补短”的有131票,占总票数的25.4%。

“一把手”互换 苏锡有望走向竞合

上任后不久,王荣即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全市工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进行座谈调研。

11月14日,杨卫泽一到无锡上任便表示,“我一定要接好王荣同志交给我的‘接力棒’,做好无锡的各项工作。”到无锡任上履新不久后,杨卫泽与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一起,赴江阴市和宜兴市以及各地基层作调研。

“王荣、杨卫泽这苏锡两市的‘一把手’任上履新不久,即齐抓经济建设,体现了他们在城市管理上有共同的风格。因此,苏锡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在经济建设上有大的比拼。”江苏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苏锡双城的暗战正酣,但竞争推动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苏锡之间的相互借力在现实中已有先例。

最为典型的就是争夺苏南机场“花落谁家”一事。苏锡间的机场争夺一直闹到国家发改委。苏州曾因苏南机场落户无锡硕放而耿耿于怀。但年初,转折发生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网站上,将“无锡硕放机场”公开列为园区的交通优势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是苏锡两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苏州市统计局的一份统计分析报告最终建议,“苏州和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均较好。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市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竞争,加强交流合作。谁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创建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内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谁就将赢得跨越性大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头羊。”

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之上,“希望苏州、无锡‘一把手’的互换可以推动两地的合作,并为长三角问题的解决开一个好的先例。”苏州市政府政研室的万智慧说。

专家:打破行政体制束缚是发展关键

“不打破行政体制束缚,即使‘一把手’互换,苏州、无锡之间终究还将是竞争第一,合作第二。”江苏省社科院专家沈立人研究员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省委通过干部交流的方式,使得两地高官互换,肯定是旨在加强两地合作,加快苏南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各种考评机制、排名榜等等依旧“至上”,即使两地高官对原来的城市怀有深厚的感情,牵涉到具体利益之争时,仍会出现竞争为主的情况。上海、江苏、浙江便是如此,虽然长三角的概念将三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体制束缚的原因,牵涉到具体利益时,三地终究还是各不买账,独立作战,竞争大于合作。

沈立人表示,“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四国交界的多瑙河附近合建了一个飞机场,距各国的距离均在半小时左右。苏南飞机场之争历历在目,然而目前,常州又准备在市内建自己的飞机场,简直是荒谬透顶!资源有时更需要合理运用,而我们不少城市却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飞机场资源浪费,正是由于省里合理的规划在地方难以实行。苏北的港口问题也如此——在离泰州港口4公里远之处,扬州正准备新建一个港口,我们在这种重复投资上的浪费已经有几十年了,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财产,如果不打破行政体制束缚,今后还将继续浪费下去!”

C篇 两城如何提升排行榜之位

很少有落伍感的江苏,最近遭受了一次“排行榜”之羞。

10月30日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的榜单上,苏州成绩不尽如人意,不仅落后于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等城市,更是以20位的排名落后于苏南兄弟的无锡,苏州各界对此感到空前的压力。其实,不仅是苏州,包括无锡、常州也都在这次排名中位置靠后。这次排名给江苏各界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震动。

疑问:经济增长与城市竞争力成反比?

这份名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的榜单上,人口、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考核指标和经济指标并行在这份排名中出现。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分列前十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大连、杭州、沈阳、哈尔滨,而一直名列前位的苏锡常却分别排名第二十位、第十五位、第二十七位。作为具体操作单位的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则认为,这份排名具有科学性,它为城市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此间一位长期在统计部门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在本届政府力倡科学发展观以来,以综合考核取代单一追求GDP的后GDP时代正在到来。就在绿色GDP若隐若现间、呼之欲出之际,重新审视苏南城市发展路径已显得迫在眉睫。

黄明(化名)是苏州科技大学的教授,从事苏南经济研究多年。他说:“现在统计排名更注重综合因素。”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做这次排名的目的,是想通过综合指标的排名反映城市聚集地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最终反映城市的功能。这位负责人认为,这次排名和以前搞的一些城市竞争力排名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应用了相当多的综合指标,从这一点来说,较考核GDP更能体现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位学者在看了这项排名后表示了他的疑惑。他说,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苏州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势头依然不减,GDP达1630.36亿元,增长幅度为18%,排名全国大中城市GDP总量第四名,把北京、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抛在了身后。“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这让这位学者有些疑惑。

解析:城市排名凸显苏南模式定位软肋

这两年,苏南各城市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追溯起来,今年第一次争议高潮出现在4月。其时,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博士刘奇洪在《中国改革》杂志上撰文,历数苏州在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而随后,一位名为龚坚的网友则将苏州和成都两座东西部城市的统计年报比较后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他认为,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这两篇文章出来后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引发了关于苏州乃至苏南经济的一场争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网民对此发表的评论有数千条之多。

黄明认为,刘、龚的文章的确有言辞过激之处,不过也反映了苏南城市发展的一些“通病”。最典型的是对外来型工业依赖严重,而本土企业相对于此则增幅较慢。黄明说,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在缺乏本土企业支持的情况下,一旦这些企业因企业发展需要而改变战略,撤资或转资另投他门,对苏南本地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此前本报报道了在江苏已经出现台资进行利益性迁移的势头。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叶克林教授分析后认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当地政府达到了增加新生资本,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目的,但增加税源的目标并没有有效实现。

另一个明显的弱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龚坚在比较苏州和成都两座城市后认为,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还不如地处内陆的成都。反映老百姓消费水准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苏州是526.1亿元,成都是771.5亿元;在体现当地居民富裕程度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上,成都是1494.4亿元,苏州是1470.5亿元,成都比苏州多出23.9亿元。人均住房面积和私家车拥有量,苏州比起成都来也落后一大截。

黄明对此说法表示了认同,“这些恰恰是苏南城市的弱项所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报告还是相对公允的,也基本反映了这些城市的实际情况。苏南城市还有急需改进的问题。”他给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苏州夜生活的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入夜苏州街头人少车少,很是冷清,而这也引起了一些来苏旅游的外地游客的抱怨。苏州市园林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前些年外国游客和旅行社对此经常提意见,为此他们在园林网狮园中开辟了夜游园活动,但这还是满足不了游客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争议:准确定位城市是前提更是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一些议论之声,原苏州市市长杨卫泽以一位市长的自我审视回应了外界的争议。杨卫泽说:“应该实事求是地来看待苏州的发展,通过几个经济数字来看待苏州的成绩是很片面的。苏州以前是一个小城市,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苏州和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有所不同,这些城市一般都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或工业基础实力,而我们苏州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尤其是靠最近一二十多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发展模式。苏州今后一个阶段该如何发展,我认为还是要在实践中来确定。苏州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杨卫泽说。

“要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准确定位城市是前提更是关键。”一位经济专家这样谈及城市定位和城市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针对不足之处,有关部门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位在苏州市府长期工作的干部对本报记者说,近几年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引起各种争论也在意料之中。

苏州统计局综合处相关人士说,目前苏州市统计局正在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人文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出来。

苏南第二一直是无锡人耿耿于怀的名词,不过这一观念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替代词,那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位无锡官员告诉记者,无锡在苏南五市中有着极优的先天条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城市将永远充满活力,成为大家关注的苏南焦点。然而,目前无锡在一些方面还不及苏州,根源就在于二产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跟不上脚步。他分析说,无锡要是能花力气把这篇文章做足了,无锡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将不再是什么难事。

刚上任的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也就此问题深入基层,亲历亲问,努力找出无锡目前的“症结”所在。而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日趋明朗:明年无锡在打造一个“小无锡”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将其形成一个“大无锡”,最终将无锡形成一个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区。而“大无锡”就是形成“一体两翼”,其中“两翼”所指的就是江阴、宜兴。

苏州为什么叫苏州,苏啥意思

查得目前

东台市 到 苏州市中心 驾车距离在 224 公里左右(沈海高速)

小车的话,按照百公里7L 油计算,以当前油价 粗略估计在 110元左右

过路费 在 115 元左右

所以

总的估计在 225 元左右 。

基本概况

[编辑本段]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44311人,其中市辖区2353019人,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48552人,出生率为7.83‰,全市人口自然增长8049人,增长率为1.30‰;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苏州坐落于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过六百万,城区常住人口超过二百万。苏州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与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金阊区(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210832人。邮政编码215008)

(驻石路街道) 石路街道/留园街道/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彩香街道

平江区(面积 22平方千米,人口232053人。邮政编码215005)

(驻观前街道) 观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苏锦街道/娄门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坞街道

沧浪区(面积 25平方千米,人口322922人。邮政编码215006)

(驻双塔街道) 双塔街道/南门街道/胥江街道/吴门桥街道/葑门街道/友新街道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面积 258平方千米,人口349518人。邮政编码215004)

(驻狮山街道) 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枫桥街道/镇湖街道/浒墅关镇/ 通安镇/东渚镇

苏州工业园区 人口304761人(驻娄葑镇) 娄葑镇/唯亭镇/胜浦镇

吴中区(面积 672平方千米,人口571851 人。邮政编码215128)

(驻长桥街道) 长桥街道/越溪街道/郭巷街道/横泾街道/香山街道/苏苑街道/龙西街道/城南街道/角直镇/木 渎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光福镇/西山镇

相城区(驻元和街道) (面积 416平方千米,人口361082人。邮政编码215131)

(驻元和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黄桥街道/北桥街道/望亭镇/黄埭镇/渭塘镇/阳澄湖镇

常熟市(驻虞山镇)(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1410人。邮政编码215500)

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新港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

昆山市(驻玉山镇)(面积 927平方千米,人口679846人。邮政编码215300)

玉山镇/巴城镇/周市镇/陆家镇/花桥镇/淀山湖镇/张浦镇/周庄镇/千灯镇/锦溪镇

张家港市(驻杨舍镇)(面积 813平方千米,人口893039人。邮政编码215600)

杨舍镇/塘桥镇/金港镇/锦丰镇/乐余镇/凤凰镇/南丰镇/大新镇

吴江市(驻松陵镇)(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793172人。邮政编码215200)

松陵镇/盛泽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

太仓市(驻城厢镇)(面积 642平方千米,人口463825人。邮政编码215400)

城厢镇/沙溪镇/浏河镇/浮桥镇/璜泾镇/双凤镇/陆渡镇

自然环境

[编辑本段]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的美誉。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又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交通情况

[编辑本段]

苏州自古有京杭运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无锡硕放机场。2007年苏州正在建设轻轨 。预计2009年左右投入使用。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和留园更跻身“中国四大名园”之列,网师园也颇负盛名。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苏州园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4200年,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园林城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一般认为,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其中苏州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双遗产”集于一身.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苏州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迄今有九座园林列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昆曲和以虞山派为代表之一的古琴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角直),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东山、苏州西山、苏州光福、苏州木渎、吴江震泽、太仓沙溪、昆山千灯),还有一大批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古村落(吴中区的东山村、明月湾)。

名称由来

[编辑本段]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最佳旅游时间

苏州最美的季节当然是温暖宜人的春天,无论是春光灿烂还是春雨缠绵,苏州园林都是一幅动人画卷。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随着季节变换,苏州园林或繁花似锦,或碧树浓荫,或银装素裹,展现出万千美态。

而且各种时令美食如杨梅、枇杷、糖藕、大闸蟹、腌笃鲜轮番上市,大饱眼福之余还能大饱口福。

苏州戏曲

中国的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宋元时期,逐渐演变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发展丰富。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苏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苏州不但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苏州的戏曲艺术尤令人瞩目,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被人们誉为戏曲艺术瑰宝的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问,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坛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的戏曲事业,在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抢救和继承昆剧、发展苏剧,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共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对苏、昆剧工作就十分重视。全国重大昆剧活动,也都在苏州举行,这对苏州的戏曲艺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如昆剧《窦娥冤》,苏剧《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近半个世纪来,苏州地区的戏曲艺术有了可喜的发展。

苏州戏曲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剧作家、曲家、演员对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以往的地方史志中很少记载。如不少演员的演剧事迹和艺术成就已湮没无传,或仅在一些笔记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片段记述;不少剧目,仅留存其名或残曲。又如近代的“薪尽火传”的昆剧传习所的某些史实,因往事已久,即使当事者回忆,已尽难一致;当年曾演出过名剧的舞台,不少已遗迹难寻。由此可见,编纂戏曲志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和抢救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2006年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加强,18个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名录,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首位。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周庄国际旅游节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文艺创作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剧(节)目分别获得全国性和省级奖项。文化理论创新工程和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荣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唯一的特等奖。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圆满竣工开馆,苏州民俗博物馆扩建保护工程和忠王府维修项目顺利完工。三家出版社出版新书287种,出版电子音像制品24套,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79.92万户。“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15万户。

苏州方言

[编辑本段]

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社会经济

[编辑本段]

2006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820.26亿元人民币,总量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36元(超过10,000美元),列中国大陆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华东地区第一位(已超越上海)。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74.2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9:65.4:32.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突破10000美元。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完成400.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6.3%。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36亿元。生产结构加快调整,无公害农产品持续增加,全市新增35只无公害农产品、188只绿色食品和4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250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68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实现全面增效,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较快。

农村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三大合作”改革大力推进。全市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366个,累计达到1282个,持股、入社农户累计达到50.67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3858万立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072.43公顷,疏浚整治各级河道2618公里,加高加固圩堤204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83公里。全面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4%。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6.79万千瓦,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94亿千瓦时。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5315.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2543.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24%。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30.52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39.22亿元,私营工业产值2019.38亿元,外资工业产值8319.42亿元。重工业产值8452.43亿元,轻工业产值4091.44亿元,分别增长27.1%和18%,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7.4%。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产销率达98.5%;实现利税790亿元,增长35%,其中利润580亿元,增长38%。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交通运输业

2006苏州交通运能运量不断提升,港口运输跨越发展。公路、水运客运量达3.5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01.7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5.1%;完成货运量1.06亿吨,货物周转量72.20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5.5%。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1亿吨,增长26.6%,集装箱运量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24.2万标箱,增幅达65.1%。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53.37万辆,其中汽车55.9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24.5%。

邮电信息业

2006年苏州邮政电信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全市邮政业务收入8.49亿元;发送函件1.12亿件,特快专递487.55万件,报刊2.62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6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04.15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726.40万门;小灵通用户20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0万户,比上年增长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