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不断上涨,各位都采用什么方式节约用车成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不断往上涨,有什么方式可以节约用车成本吗?

3.油价冲高后迅速回落,涨到头了?市场已变得更复杂,或影响粮价

油价不断上涨,各位都采用什么方式节约用车成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油价120美元封顶_油价超过130美元

最近一段时间受到国际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不断往上涨,目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飙到120美元以上,而且未来还有可能继续上涨,甚至有一些机构预测未来原油价格可能达到180美元每桶以上。

把车卖掉,乘坐公共交通

如果大家觉得开车的成本太高了,可以把车卖掉,然后把所得的钱用来乘坐公共交通,比如地铁,公交车,甚至共享单车。

乘坐公共交通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绿色出行还可以为国家碳排放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当然如果大家久不久会用到车,那把车卖掉明显不划算,这时候可以考虑把车停在家里,然后上下班专门做公共交通。

换成新能源汽车

在油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之下,这进一步刺激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比如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非常可观,同比增长达到一倍以上。

而且受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都有意愿去购买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来说,电动自行车最大的优势就是运行成本比较低。

其次,如果考虑买电动汽车,那就得有这些思想准备,充电时间长,还得有充电的地方,这些烦恼得承受。想跑长途,就得掂量掂量了,特别是上高速。平时空调暖风舍得开不开,也得考虑好。尤其是以后换电池,巨额费用也得能承受,如果你后悔买电动汽车了,想处理,也得考虑好有人要没有。另外,汽车省油的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图面子得买大排量车,尽量买小排量的吧,推荐日系,毕竟小轿车就是个代步工具而已。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那就是尽量不使用调,如今天气不太冷了,北方地区驾车就不用开暖风,南方地区天气还不热,可以打开车窗不用空调,这样可以节约好多油。室内保持车速平稳,起步时不要猛地踩油门,让油耗提高,行驶时也不要太快,免得遇到红灯和行人猛地踩刹车。跑高速建议车速控制在90-100公里每小时,最省油。第三,天气热了,早上热车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就是浪费油。

电瓶车用起来。电瓶车开起来很方便,也不用担心停车的问题,充电也比加油划算,就是家里没电瓶车,路边现在也有共享单车,那种蹬几下就有电了的单车,真挺好,也不用出多大力气,省钱又省力,最好的话,还是骑自行车,自然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随著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衣食住行各方面得到大大改善,其中拥有一辆自己的小车已司空见惯了。

车子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是车子也是生活中的消费品,一旦拥有必然就会产生消费,而油钱是小车最基本最奢侈的一笔开支。跑得越多消费就越高,这是无法争议的事实。

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不断往上涨,有什么方式可以节约用车成本吗?

受到国际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不断往上涨,目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飙到120美元以上,而且未来还有可能继续上涨,甚至有一些机构预测未来原油价格可能达到180美元每桶以上。那有什么方式可以节约用车成本吗?

上下班改为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现在已是春暖花开季节,都在讲究环保从我做起,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刚好借著油价上涨,把自行车从地下室拿出来,捯饬一下,开始脚踏车的生活,一来锻炼了身体,二来节约了油钱,三来支持了环保。如果骑自行车上班不太方便,那就乘公交车出行,岂不乐哉!如果是出远门,如果有专门的顺风线路车的,那就不开自己的车了,和其他人拼车走远路,更是节约了油钱,也不用自己开车时刻保持紧张的氛围。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那就是尽量不使用空调,如今天气不太冷了,北方地区驾车就不用开暖风,南方地区天气还不热,可以打开车窗不用空调,这样可以节约好多油。室内保持车速平稳,起步时不要猛地踩油门,让油耗提高,行驶时也不要太快,免得遇到红灯和行人猛地踩刹车。跑高速建议车速控制在90-100公里每小时,最省油。第三,天气热了,早上热车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就是浪费油。

换成新能源汽车。

在油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之下,这进一步刺激了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比如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非常可观,同比增长达到一倍以上。而且受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我相信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都有意愿去购买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来说,电动自行车最大的优势就是运行成本比较低。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靠充电来提供动力,而充电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目前很多地方低峰时期的充电价格也只不过是3毛到5毛钱之间,充满80度电也只需要25块钱到40块钱之间,这个价格明显要比燃油车便宜很多。受到缺芯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价格也纷纷上涨了,很多新能源汽车涨幅都达到7000块钱甚至上万块钱,所以这时候去买新能源汽车其实成本也并不低。

掌握一定的节油技

同一辆车,不同的人开烧的油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市区内100公里,有的人开就需要耗费9升油以上,有的人只需要7.5升左右就可以。而不同的人开车耗油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大家开车的技术不一样,如果大家掌握一定的开车技巧是可以省下不少油的。

给大家提供几个技巧

1、正常行驶80迈左右是最省钱的速度。

2、最好匀速行驶,不要一会慢一会又猛踩油门;

3、不要频繁地变道,变道产生的摩擦力比较大,费的油更多。

4、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要开窗,而是要开空调,因为开窗车的阻力比较大,耗的油更多。

5、经常给发动机做一些保养,提高发动机的效率降低油耗。

6、没事不要在车上放一些没用的东西,减少车载重量也可以省下不少油。

7、胎压要合适,经常检查胎压,要不让胎压太低,胎压过低会让轮胎产生很大摩擦力,费油比较大。

大家可以参考以上几个小技巧,在开车过程当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是可以省下不少油的,说不定剩下的油都可以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了。

油价冲高后迅速回落,涨到头了?市场已变得更复杂,或影响粮价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关于油价的上涨。

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上一次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已经突破了10元大关。

油价不断上调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在6月中旬的一周,国际油价涨至120美元/桶附近,相比之前的百美元/桶有了不小的提升,因此拉高了国际油价的整体水平。

但是进入本周后,国际油价突然在冲高后迅速回落,甚至出现了单日波动幅度超过了10美元以上的情况。

那么,油价为何突然下跌了呢?

一、油价为何突然跌了?

油价下跌主要受3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油价上涨时,不少投资热钱进入到原油市场炒作,使得原油及成品油市场变得更加火热。

但是随着美联储75基点的加息措施来袭后,使得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金融市场多个产品被抛售,盘面全线下跌,而原油市场自然也会跟着下行。

二是油价持续上涨是全球通胀不断高企的必然结果,但是美国却认为,正是因为油价上涨所以才引发了高通胀,并且在美国国内通胀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美国于近期推出了一系列为油价“降温”的措施,其中包括继续抛售战略储备原油,以及约谈石油公司要求下调汽油等产品的价格等。

于是在这种政策性的宏观利空下,美油领跌市场。

三是随着战略原油的持续投放,全球原油的商业库存出现了回升。

各大机构也纷纷对原油市场的库存变化趋势进行了推演,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原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但是整体已逐渐进入到了累库的阶段。

这对整个市场来说,也算是一个缓和局面的消息了。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叠加影响下,国际油价在冲高后迅速回落。

二、油价涨到头儿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说到过,我们的判断是,当前油价下跌大概率只是暂时性的回落,而油价上涨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或者说原油市场整体的供需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一方面,俄罗斯原油因制裁供给下降,而全球几个石油生产大国却并没有要大幅增产之意。

其中有部分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冲突以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增产难度较大,有心而无力;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谁也不希望去盲目增产而破坏这难得的高利润窗口。

因此增产的计划要远远小于市场的缺口。

另一方面,当前北半球夏季来临,而今年多个地区出现了异常的高温天气,如印度、欧洲以及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高温热浪,进一步加剧不稳定的供给与旺盛的需求之间的不均衡态势。

所以从供需层面来看,当前的油价的回落大概率只是暂时性的回调。

换句话说,油价不仅没有到“顶”,而且恐怕今年内都很难扭转上升的局面。

三、高油价助推高粮价

油价与粮价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之前说过,当国际油价超过75美元/桶时,玉米、豆粕等作为生物燃料就是有利可图的,而当前国际油价已经远超75美元/桶的价格,这意味着生物燃料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

当前来看,粮食市场的波动主要还是集中在小麦上。

因为小麦是口粮,而俄乌两国又是小麦出口大国,因此冲突发生后,引发全球对于口粮的担忧,从而推动了小麦价格的上涨。

不过近期也有一些利好的消息:

一是俄罗斯小麦预计将创纪录的丰收,其出口量也有望大幅提升;二是澳大利亚小麦丰产局势基本已定,今年收成有望创历史新高;三是近期美国冬小麦开始收获,目前来看,主产州的小麦蛋白含量较高,而春小麦的播种进度也渐渐提升接近往年的均值水平。

到下半年后随着各国的积极储备及应对,预计小麦行情将渐渐企稳,市场会有所缓和,但大概率仍在高位震荡。

而随着油价持续攀升,玉米等生物燃料需求将持续增长。

为了快速给油价“降温”,意味着更多的玉米将要被“烧掉”。

因此,上半年来看,玉米似乎没有出现太大的风头,但是到了下半年或有发力的契机,值得收藏。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