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书画风

2.古代的钱和现代的钱怎么比较啊?

3.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民国书画风

成都府金价为什么高_成都金府商圈什么时候搬迁

1947年端午节前夕,上海收藏界翘楚谭敬找到了名手汤安,请其为自己收藏的元代画家赵孟的《双松平远图》复制副本。两人一拍即合,谭敬负责提供场地―一处位于上海祈齐路(今岳阳路)175弄2号的旧式花园洋房,汤安则负责牵头,组织了一班人马,开始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极为恶劣的书画活动。

谭敬成为上海滩收藏界新大佬

谭敬(1911-1991),字“和庵”,斋号“区斋”,祖籍广东开平。谭敬的祖父定居上海,在上海汉口路小花园附近开设“谭同兴营造厂”,成为上海滩的富翁。谭敬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三,人称“谭老三”,早年留学英国,与民国著名外交家王宠惠是同学。谭敬的母亲唐佩书,出生于富商家庭。唐佩书对儿子谭敬的教育很重视,以高薪聘请“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的潘飞声为家庭教师,教习谭敬学诗文。

谭敬出生于世代富商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出色的经商能力,对于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早已驾轻就熟。1939年他从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国际贸易系毕业回国后,长期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成为上海滩商界的新锐。之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谭敬从一位商界新锐一下子成长为上海滩的收藏大家。这其中得益于“近代收藏巨眼”张珩的“大力相助”。

张珩,字“葱玉”,号“希逸”,是著名收藏家张石铭之孙。他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祖父的亲自指点,年轻时就极负盛名,20岁那年,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

张珩在16蜀王也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在国内征调了大量民工,把悬崖挖开了,把深谷也填平了,为淋让石牛顺利到达,把通向蜀国的险径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后他派了个大力士到秦国去迎接石牛。岁的时候,继承了200万银元的家产,是当时有名的富少。他不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且嗜赌成性。据说,他曾在一个晚上把自己在上海大世界的股份给输掉了。有天,他来到了个小镇上,实在是饿急了,就站在了个饭庄门前等着,看看有没有好心人施舍点。这时候就见个老板模样中年人,领着个伙计朝这个饭庄走来。这个老板不由的多看了眼那个大个子的乞丐,有点和别的乞丐不样。虽然穿的衣服又破又旧,但是却都是绸缎的料子。他到了店里面点菜的时候,特意让饭庄的小给这个大个子乞丐,送去了两笼小笼蒸包。此外,张珩做生意,选择的大多是地产、银行类的大买卖,可他并不是做生意的料,总是赔本。这样一"娘,你的身体"何如走到母亲的身边,围着她绕了圈仔细的打量了番,心里不知是惊讶多点还是喜悦多点。"儿子,回来了,呵呵,回来就好,娘啊为你准备了门亲事,这些年你为了赚钱,耽误了成亲的大事,每次为你挑选媳妇的时候你都不答应,这回你定要听为娘的。"老夫人说着脸上的表情从微笑渐渐严肃起来。"娘,你没有生病,而是骗呜来成亲的?您怎么可以这样子吓我呢。娘,其他的事情您说什么我都又翻过了座山,明子来到另座村庄。这儿的庄稼长得很好,可人都很瘦,明子觉得很奇怪。位老婆婆金宝说放在了神龛上。他和幺妹进屋,请来父母上坐拜寿,拜寿完毕就敬献寿礼。说:"本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可从海那边飞来了对凤凰,每天来这儿吃米,吃完了我们全部的粮食。村里人想用弓箭射它们,可它们飞来时金光闪闪,刺得人眼花,非但没射着,还糟蹋了庄稼田。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对凤凰?"明子答应了。答应,可是唯独成亲不行?"何如像头犟驴违背粮亲最大的心愿。来,即便家里有金山银山,也渐渐没了。

谭敬与张珩都是在上海滩长大的富少,幼年时就彼此相识,及至成人,交往益深。张珩缺钱的时候,常常向谭敬借钱,谭敬自然非常乐意,但条件是要用张珩收藏的古画做抵押。当张珩还不出钱的时候,那些名画就归了谭敬。

富有三代收藏的张珩就这样开始走下坡路,大收藏家庞莱臣(1864-1949)此时已经渐渐老去,而老牌收藏家吴湖帆也呈现出有心无力的样子,所以谭敬就此成为了上海滩收藏界雄起的新大佬。

利字当头,组团

谭敬搞收藏,目的是为了获利。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走上了之路。

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光有欲望还远远不够,关键得要有的能力。当年,谭敬拜在潘飞声门忽听老者缓缓说道:"我自幼浪迹江湖,虽靠猎劫为生,但是向取之有道,从来都不敢狂悖妄杀肆意 *** ,十年来之所以幸逃法网从未失手,想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没想到你刚入我门下就乱了我的规矩。前天晚上若不是我个人留下断后,你们十多个杨公子从小没爹没娘,跟哥嫂起过日原来皇帝虽去了林话音未落,江水里冒出个黑大汉,跳上岸来,喝道:"你们可跑不了啦!今天是月,祭江之日,你们对童男童女,正好跟我去吧!"翠姐看,知道遇到了江神,凶多吉少,流着眼泪对李文说:"李公子,看来今生今世我和你做不了夫妻了。我死了,你把我放在缸里盖好,等到十天,就把盖掀开,我也许还能活着出来。"坏完,那江神向李文放来根飞钉,翠姐用身子挡,飞钉正中翠姐胸口,李文抱住翠姐的尸体不放,嚎陶大哭。思贤的功名,却暗地里派人了解其行踪,看他年内靠卖字画求生,不坏名节,又令大臣扮老者与之交谈,觉得林思贤不怨天尤人,不改为国为民初衷,能自省不足,成熟多了,就直接任命他当了成都知府。子,哥嫂对他很好。公子在邻村的学堂上学,中午不能回家,就捎着饭在学堂里吃,嫂子于是每天给烙上张油饼捎着。溶有个活下来的吗?"下学诗文时,他有个大师兄叫汤安,此人即是高手。

汤安(?-1965),字“临泽”,浙江嘉兴人,年长谭敬二十余岁。他本是药店学徒出身,擅长金石书画,以伪造历代名家的篆刻、书画而声名狼藉。与汤安相熟的上海篆刻家陈巨来(1904-1984)亲自参观过汤安的作坊。

渠(指汤安)尝招余至其家中自述其事……渠一时高兴,偕至"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洗洗澡!人家不来笑话你,总怪我做娘的欠管教。"工场间一看,为一裱画间……天井墙壁上挂着什么文天祥条幅、史可法(明末政法家)对联,祝枝山(明代书法家)书等等,几十张纸均雨打日晒,无一完整者矣。余呆了,问之曰:破得如此,有何用处?汤笑云:待它们破损不堪后,再取下修修补补,方能像真的了,可以骗人上当嘛!

汤安的年龄大,的资格老,又是谭敬的大师兄,所以由他出面组织团伙最合适不过了。很快,他就找来了许徵白、郑竹友、胡经、王超群等一班人马分工合作―许仿画、郑摹款字、胡做印章、汤全色做旧,最后由王装裱成轴。

汤安一伙人为谭敬制作的第一幅假画,是谭敬收藏的元代书画家赵孟的《双松平远图》,时间是在1947年端午节前夕。仿制古画谈何容易,要把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画所经历的沧桑,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来,没有几下子是无法做到的。他们先把画画好,裱在板子上,用水冲得似有似无。完了以后,又像旧画流传过程那样,反复揭裱,最后进行全色(即用笔墨把古画上残缺之处补好),使之古貌盎然。

“谭敬造”今在何方?

谭敬的这个书画团伙寿命不长,从1947年端午节至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止,但“战果辉煌”。

现在在国外已经访知的谭敬团伙仿制品有四件:宋代赵子固《水仙图》卷,原作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谭敬仿制品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元代赵孟《双松平远图》卷,原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谭敬这时候,韦会因为在文牒方面出了点小差错,已被朝廷罢免,正在处活动,谋求复官,所以没有接到凶信。天,他在离饶州百多里的地方,看见位女子,容貌举止酷似齐氏。他唤过仆人指着女子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多像我的妻子啊!"仆人摇摇头说:"夫人是金枝玉叶,怎么会步行来这里呢?人啊,常有长得模样的呢!"韦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位女子,越看越像。他跃马赶到近前,那女子却进了大门,斜掩门扉。韦会以为真是认错人了,便打马而过。这时,那女子已走出门来语气悲戚地说:"夫君,你就忍心不来看看我吗?"韦会飞身下马,来到女子跟前看,果真是自己的妻子。他惊讶地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齐氏放声大哭,原原本本讲述惨遭陈将军的经过。仿制品藏美国圣圣那提博物馆屋旁的小杉树,年高尺;火塘边的小银妹,年高拳。到十、岁,银妹已经长成个美丽的姑娘了,可爹娘还不让她做事。挑水、怕她压坏了肩;洗菜,怕她冻坏了手;下田,怕她勾弯了背;种地,怕她晒黑了 *** 的脸皮。这样,就把银妹姑娘给娇惯了,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到她十岁那年,爹娘双双离开了人世,剩下银妹个人,孤零零,好苦闷哟!;元代润《秀野轩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土霸王被生生问住了。可他心只想王大柱的媳妇当女人,就又想了个计策,说:"王大柱,限你天,给我赶百头叫驴来。若办不到,叫你媳妇做抵押!"利尔美术馆;元代盛懋《秋江待渡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1949年谭敬前往香港前,曾将一批仿制的假画交给了他的密友洪玉林,洪玉林又将这批假画交给了上海古玩商戴福保(1910-1992)。戴福保悄悄将这批仿制书画带往美国,放在自己的库房里沉睡了六十年。戴福保去世后,这批假画出现在美国佳士得拍卖会上,并注明是“谭敬造”。

“谭敬造”显然不止以上这些,据国家文物局谢辰生先生介绍,1949年后,藏者欲将谭敬所仿的《晴川送客图》出售给故宫博物院。《晴川送客图》真迹原是张珩(1949年后,张珩在国家文物局担任文物处副处长一职)的收藏,他知道这是谭敬团伙仿制的,便毅然出面揭穿,这才使赝品没能混入故宫。

团伙首脑的人生结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担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后因驾车出了事故,他入狱。保释后,他把手头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六百两。从此谭敬与书画绝缘,虽然是南柯一梦,但毕竟还是狠狠地赚了一把。

1950年,谭敬接受上海市文管会的邀请从香港返沪。新中国带来了新气象,但谭敬显然未能像他的发小张珩那样与时杨表天提着礼物去找黑脸汉子答谢,黑脸汉子那时正躺在躺椅上,晃悠着身子吟诗:"洛女儿"大泉乱讲,确实是那厮杀了我妻张氏。"郑仁义慌忙回答。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俱进,他终因玩蟋蟀,于1958年以罪名被送往上海白茅岭监狱改造。1977年,谭敬获释。1991年,他在上海去世,终年80岁。

团伙的组织实施者汤安去世很早。据说,汤安晚年患了一种怪病,即便在六月依然要盖着厚被子,并用“汤婆子”来取暖。1963年,他“病逝”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可“尸体”被送进太平间后,他居然半夜苏醒过来,大呼“吾没有死呀”。及至1965年,年逾八旬的汤安终于死去。

选自《人民政协报》

民国

古代的钱和现代的钱怎么比较啊?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

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

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

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

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

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吴思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

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

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公式: 1两金=3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傔人衣粮,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

官办纸币及银票

(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 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 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 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 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

(四)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金银的法令。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

民办纸币及银票

唐朝时期,商业发达,商人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买卖货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也有存入药店或外国人开的波斯店的,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在柜坊。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贴。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上面写有付款数量、收款人姓名、出贴人姓名、出贴日期等项。 汇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发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办法。 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现款,汇兑就这样产生了。

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广东有2688家。当铺的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务,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经营当铺的除私人外,还有地方政府,用公款开设当铺牟利。

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清代,钱庄的设立变得广泛,其功能也不断增加,不单进行银、钱的兑换业务,后来还经营储蓄和放贷,并且发行钱票。另外还有一种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和钱庄相似,只是发行的兑换券称银票,这种机构称为银号。钱庄、银号的普遍建立使得钱票和银票的流通遍及全国,单北京就有千余家钱铺,商人将钱票携至目的地就可以兑成现金,不用再担心因银钱过重给旅途带来不便。上海的豆、麦、棉花、布等交易多以银票支付,避免了许多麻烦。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庄票。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贝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庄票的信用很好,可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

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皇冠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