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经济角度分析中俄贸易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2.中俄原油管道的评论

3.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有什么说法呢?

4.中国该对俄罗斯施以援手吗

从经济角度分析中俄贸易为什么会停滞不前

中俄贸易油价预测_中俄贸易情况

双边贸易出现意想不到“阻滞”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因为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财经状况变差;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并开始向“新常态”过渡。也就是说,从生产和投资领域向服务方面过渡。

然而,这仅是表面现象。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安德烈·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存在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阻碍发展的因素之一,是贸易结构不完善。

俄罗斯商界应寻找新的对华出口增长点。也就是说,双方要在相互投资领域使劲。中俄商会责任秘书谢尔盖·萨那科耶夫这样认为。他指出,发展投资合作,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动力所在。

比如在加工工业、在与研制新材料和高技术有关的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建筑项目也适用于俄罗斯。中国很多大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工程建筑集团,都准备投资搞经济型建筑。而经济型建筑正在俄罗斯全境推广。相互落实这些大型项目,可以大大增加中俄贸易的份额。”

中俄贸易一月份下降并不具备年度代表性。1月,仅是一年的开始,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指出。此外,中国正在准备过春节。通常,这段时日商务活动趋向平缓。局势将在1年过程中得到改善。但是,贸易额继续增长,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商务关系中实现质的突破。

中俄原油管道的评论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各国对于石油需求的不断攀升,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恐慌,由此也就导致了俄罗斯对其石油资源待价而沽。

韩晓平说,过去的十年是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对石油需求也不断的上升,造成了一些国家的恐慌,比如说日本。日本非常担心未来的石油供应不能保证,因为中国需要的石油太多了。中国自身也有一种恐慌,再加上像韩国等这样一些国家,大家都去追求石油资源的供应,也导致了俄罗斯把它拿到的资源待价而沽。结果一会儿想卖给中国,一会儿想卖给日本,一会儿又考虑到韩国,他老想把它的油价不断的推升,导致中俄一直是谈不下来。

韩晓平认为,有限的资源,加上高昂的开发和运输成本,让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的“一女多嫁”并不现实,而将绣球抛给中国,是俄罗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韩晓平评论道,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它没有很多的勘探开发投入。而且在这个地区都是冻土层,要开发石油实际上能够做工作的时间非常短。同时俄罗斯由于资金的紧缺,在这个地区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调查。我们知道这个地区是高寒地区,石油勘探出来、开发出来以后输送的时候成本非常高,因为不断的要进行加温,这个加温的过程要消耗更多的石油。它的输送、开发各方面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俄罗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资源,而且未来成本可能比较高的情况下,把它的一个“女儿”许配给多个国家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他选择这个方案首先是供应给中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介绍说,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主要集中在欧洲,对亚太地区的出口量暂时还较小。通过一条管道盘活一片地区,对俄罗斯而言,这将是进入有前景的亚太市场的一个重要出口。发展中的中国市场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具有广阔前景。

而反观中国方面,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此首次跨过许多国人心中50%的心理防线。这种情况下,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我们中国石油进口并不是只要增加一两千万吨的问题,或者是几千万吨的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是两亿多吨,以后可能增加到三亿吨、四亿吨,增量主要是靠进口,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开拓新的石油进口的来源,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

据了解,随着东部石油管道以及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管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俄将每年为此供应3000万吨原油,并逐步扩大到5000万吨,那么这一数字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韩晓平说,我们一年进口3千万吨,大概每年的平均增长大概在5千万吨左右,所以如果能够增加到5千万吨,在中国石油整个供应格局中,未来如果我们达到4亿吨的进口量的时候大概在1/8左右。它如果能够稳定供应的话,对中国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石油来源,而且这些石油可以供应中国的东北地区,使我们已经建立的像大庆这样的炼油设施,能保证它平稳的运行,对于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多的好处。

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有什么说法呢?

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其国内有大量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矿产资源。近些年来我国和俄罗斯一直保持友好关系,而我国又是石油消耗大国。因此我们每年都从俄罗斯进口一部分石油,但总体来讲量并不是很大。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世界上产油国家有很多,如果我国只是盯住俄罗斯一个国家大量进口石油,一旦某一天由于某个原因石油进口受到限制,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都是大麻烦。其次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贸易往来,而这些国家当中很多也都产石油,与人家进行贸易往来却不进口人家石油,这不仅说不过去而且对于维持贸易平衡没有好处。还有最重要一点在于,我国可以进口大量俄罗斯石油,但在哪里储藏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储存就要修建相应设施,并且要选择合适地点。

1、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

俄罗斯石油产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我们如果只是盯着俄罗斯石油进口。一旦俄罗斯国内发生某些特殊情况,使得石油不能按时运送到我国,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是天大的麻烦。正所谓将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最危险的一件事情,这方面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2、维持世界各国贸易平衡

我国一直大力建设,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贸易往来。这其中有很多国家都盛产石油,而且价格有优势,质量更是没得说。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同时还购买人家的石油,这是互惠互利之事,而且维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平衡。

3、储存也是个问题

石油只要运进来,就要考虑储存问题。而储存点要修建起来,一方面是要花钱花时间,另一方面还要选择合适地点。毕竟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储存时一定要考虑放在哪里才最为安全。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修建更多油库,以便于进口更多石油储存起来。

中国该对俄罗斯施以援手吗

中国应不应该出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地缘政治因素,既有中俄利益问题,也有中国与美国利益、中国与欧盟利益问题;二是经济因素,如中俄经贸、中俄能源合作等问题;三是部分战略利益交换。综合来看,安邦研究团队认为,中国应当出手援助俄罗斯,不过需要把握好时机、力度和援助的领域,既形成雪中送炭之势,也要避免陷入过深。

从经济利益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虽然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能够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而且也可以让俄罗斯能源更加依赖中国市场,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俄罗斯彻底崩溃,石油天然气出口中断,国际油价则有可能掉头向上,反而会加重中国的能源成本。此外,中国已经与俄罗斯签订了大额能源订单,一旦俄罗斯政权动荡,这些订单有可能将面临失效风险,反而不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不论从能源还是从贸易上看,一个相对稳定的俄罗斯对中国经济有利。

从政治利益上来看,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不断,中国实际上在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领域存在不断增强的压力。虽然中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并不取决于俄罗斯,但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与西方保持距离的俄罗斯,无疑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从而有利于中国拓展外交空间。在俄罗斯处于危急时刻的现在,中国应当考虑以某种方式施以援手,以防止俄罗斯彻底崩溃,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但中国也需要把握时机和力度,避免付出代价过高,毕竟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于内部。同时,中国在出手帮助俄罗斯之时,也可以提出一定的条件,比如可以要求俄罗斯放宽外资对俄战略性部门投资的法律要求,以求获得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