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年,消失的集装箱和大船 | 港口圈

2.请教各位一下,谁知道有个人小时候他的老师说他长大后一定是个总统,这个人是谁?

3.石油消费强度对比

那些年,消失的集装箱和大船 | 港口圈

2006年中国油价-中国1986年油价

近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宣布大规模重组,马士基将通过进一步战略整合,提升客户体验,为其提供更优质的端到端服务。

具体而言,马士基旗下萨非航运品牌(Safmarine)将并入马士基品牌,以增强客户接触全球综合性产品的机会。丹马士品牌(Damco)中的空运和拼箱业务(Air and LCL)将和马士基物流与服务产品整合,成为马士基端到端产品的有力补充。也就是说,萨非航运Safmarine和丹马士Damco这两个品牌将完全退出市场,。

事实上,在航运市场快速发展的40年间,“新面孔”咱们见得不多,“老朋友”倒是告别了不少。许多航运公司和品牌因破产、收购、合并等原因退出市场,它们造型独特的集装箱和大船只能成为“老码头”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40年间“消失”的航运公司,你还记得几家?航运江湖的“恩怨情仇”,你又知道哪些故事?

SeaLand

最初的SeaLand由美国卡车运输业企业家马尔科姆·麦克林创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集装箱之父”,发明了统一尺寸的集装箱中而实现了航运业的革命。

1956年4月26日,麦克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集装箱船Ideal-X,该船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到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甲板上装有58个集装箱。

1999年12月,马士基航运收购了SeaLand;2000年,马士基航运公司在全球将其商业名称更改为 Maersk SeaLand。

2015年1月,SeaLand作为马士基集团在美洲的独立运营商开始运营。

CGM

CGM,这个缩写怎么看着有点眼熟?没错,它就是当前全球航运公司运力排行第二的达飞集团(CMA CGM)的一半。

1855年,法国航运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Maritime(CGM)成立,不久后更名为Compagnie Générale Transatlantique。CGM在法国政府支持下成立,以便其将邮件合同运送到法国殖民地、海外领土以及外国。两次世界大战之后,CGM与另一家法国航运公司CMA成为竞争性的国有公司,即由国家所有但以竞争性方式经营的私营营利性公司。法国政府在1974年至1977年间逐步合并了两家公司,CMA+CGM,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达飞集团。

P&O Nedlloyd

P&O Nedlloyd Container Line Limited是个航运业罕见的“混血儿”,由英国企业和荷兰企业共同运营,在伦敦和鹿特丹设有两个总部。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由荷兰运输公司Royal Nedlloyd(Nedlloyd Line)和英国海运巨头P&O Group(P&O Containers)合并而成。

Royal P&O Nedlloyd 于2005年被马士基收购,并与他们现有的集装箱运输业务Maersk-Sealand合并成立了Maersk Line。

OCL

别看错了,OCL和OOCL(东方海外)可大不一样。OCL由四家英国公司于1965年成立,在电子舱单的标准化格式的开发中起着领导作用。到1982年,OCL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运营商,拥有20艘集装箱船和60,000多TEU的运力。

1986年,英国海运巨头P&O购买了OCL大部分股份。1987年1月1日,OCL的名称不再存在,该业务被称为P&O Containers Ltd(P&OCL)。1996年,P&O Group与Nedlloyd Line组成P&O Nedlloyd,2005年8月,马士基集团又“大口吞下”P&O Nedlloyd,从此,OCL与P&O Nedlloyd都成为马士基的“家业”。

USL

United States Line (USL)和SeaLand是“亲兄弟”,它们有着同一个爸爸——马尔科姆·麦克林。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时,麦克林订购了十四艘省油但是航速更慢的货船,每艘单价七亿五千万美元。但他低估了行业过剩的运力,1985年油价大跌到14美元一桶后,他的节油货船因为速度慢丧失竞争力, 最终公司无力承担十二亿美元的债务,1986年十一月宣布破产重组,这在当时是美国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破产。

USL 在世界各地的五十二艘货船,一万多个集装箱最后被债权人收缴,拍卖。麦克林在USL 里的股权资产也被清零,他自己始终没有真正从这个破产中恢复过来,2001年五月去世,享年87岁。

韩进海运

韩进海运是韩国企业韩进集团旗下的海运公司,曾为全球第7大集装箱班轮公司,是韩国最大的世界级货运公司,主要由200多艘货柜轮、散装货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组成的船队,运营著全球60多条定期和不定期航线,运航35个国家的90多个港口,其中包括14个货柜专用码头及2座物流转运中心,每年向世界各地运输上亿吨货物。

受国际贸易不景气、海运市场欠佳的影响,韩进海运截至2015年底负债高达6.6兆韩元、负债比近850%,2016年全年亏损50亿美金。由于长期财务状况不佳,2016年5月,韩进海运已在债权人主导下计划开始重组;但在8月底韩进海运最大债权人韩国产业银行否绝了这个计划,并决定在9月初结束所有的金援,最终韩进海运破产,导致港口码头等债权人纷纷采取扣船等法律行动,最终给航运市场带来了长久深远的不良影响。

UASC

阿拉伯联合船务公司(UASC)是由阿拉伯海湾国家六个政府(巴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于1976年7月共同成立的。卡塔尔拥有UASC 51%的股份,沙特阿拉伯政府拥有UASC的35%,其余股份则由其他阿拉伯国家持有。

2016年,赫伯罗特宣布与UASC进行合并,两家公司之间的整合于2017年完成。合并时,UASC是全球第十大班轮运输公司,拥有56艘集装箱船,市场份额为2.7%。合并之后,赫伯罗特吸收了UASC所有业务和资产,成为当时全球第五大集装箱班轮公司。

NYK、MOL、K Line

三家日本最大的船公司,就这么从全球运力排行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不不,它们只不过是改头换面进化“变身”了而已。

NYK Line(Nippon Yusen Kaisha),大名日本邮船株式会社,背靠三菱财团这个大靠山,1875年该公司开通了日本第一条从横滨到上海的班轮服务。

MOL,大名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它的“金主爸爸”则是日本另一家有名的财阀三井集团。

K Line,大名川崎汽船株式会社,曾是全球第十四大集装箱运输公司,造船界耳熟能详的川崎重工和它也是一家人。

考虑到集装箱运输业利润下降和产能过剩影响,日本最大的三家航运公司在2016年决定“抱团取暖”,将旗下集装箱运输部门进行合并,当时世界第六大集装箱运输公司——ONE(Ocean Network Express)横空出世。NYK控制着ONE38%的股份,MOL和K Line分别拥有31%的股份。

请教各位一下,谁知道有个人小时候他的老师说他长大后一定是个总统,这个人是谁?

小布什

名门“浪子”,劣等学生

布什1946年7月6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这里是耶鲁大学所在地,他正是在他父亲老布什上大学期间出生的。

尽管出生在东北部,但布什是个地道的得克萨斯牛仔,他的成长和发迹都在得州。

布什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他有个太过完美的爸爸。在老布什这样的实力派人物面前,他总显得那么渺小。于是,当他无法变得像父亲那样强大,他只有选择走向另一个方向。

布什的童年在得州的米德兰和休斯敦度过,显然,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在小学时代,他就经常惹是生非,母亲芭芭拉甚至还曾被校长叫到了学校。上中 学时,他的成绩照样很差,见到书本就头痛。有报道说,他12岁开始学抽烟,说话带脏字,欺负弟弟,调侃修女。老布什夫妇对这个儿子非常头痛。布什也承认, 他年轻的时候不招父亲喜欢,但他故意这样。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布什家族成员一直受教的耶鲁大学,主修历史。他在校时成绩几乎没有值得圈点之处,大多数课程仅得C,他还修过政治学和经济学,但成绩同样十分糟糕,唯有哲学和人类学成绩好一些,但也仅是B+。

在学校里,布什还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对晚会乐此不疲的家伙”。当时,布什本人面对杰出人物辈出的家风和伟大父亲的存在,也自嘲道:“我是个出了圈的劣等生。”

大学毕业以后,布什到得州国民警卫队空军任飞行员,勉勉强强履行了服兵役义务。不过,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参加国民警卫队是为了避免被派到越南战场上。还有媒体报道说布什曾在服役期间擅自离队,后来还因为没有参加一次体检而被取消了飞行员资格。

不仅如此,在这期间他生活放荡,饮酒过量,还曾经因酒后驾车被吊销驾驶执照两年。

服完兵役,布什曾向得州大学法律专业提出入学申请,但遭到拒绝,后来他转而到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并于1975年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历史上的首位“MBA总统”,后来成了布什的“卖点”之一。但也正是在他的任上,金融海啸袭来,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布什的“MBA总统”之名,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商界打滚,屡战屡败

1975年,怀揣MBA学位的布什愉快地沿着东海岸旅行,直到回到了老家得州西部的米德兰镇。布什回忆说:“米德兰在我面前出现了,那是我需要去的地方。空气中有某种激动人心的东西,每个人都在那里嗅来嗅去。”

1977年,是布什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用5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办了自己的油气勘探公司——阿布斯托能源公司。他的父亲老布什当时是 中情局局长,其从政前正是靠石油成为百万富翁,于是布什的商业冒险,便自然地获得了亲戚朋友们的资金支持。他的叔叔乔纳森·布什为他的公司拉到了20多位 股东,其中包括布什的奶奶多萝西。股东们总共投资约300万美元,但却连1分钱的利润也没赚到。

这一年,布什还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政治尝试——他突然决定竞选众议员。不知是不是家族的宿命,他虽然通过了共和党人的初选,但被强大的民主党对手击败。他的父亲老布什1964年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他的爷爷也曾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

不过,尽管商界政坛第一战都失败了,他却在情场上找到归宿。就在这一年,布什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出身于小户人家的图书管理员劳拉·韦尔奇。他们 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他喜欢夸夸其谈,而她则善于倾听;他时常吵闹暴躁,她总是安静从容。约会仅3个月后,他们闪电般地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是浪子与淑女 那种奇特而又经典的婚姻。

然而结婚似乎并没给布什带来多少好运。1982年,布什将公司改名为布什石油公司。虽然这时候老布什已是美国副总统,但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却无法改变石油价格下跌、银行利率上浮的事实。布什石油公司曾几次濒临破产。虽然次次都有贵人相助,但布什的压力不言而喻。

1986年1月,油价从每桶25美元跌至每桶9美元,像布什这样的独立石油商人只得勉强度日。他削减了25%的开支,解雇了大批工人,但都无济于事。在这段困难时期里,他更加依赖酒精,常常通宵狂饮直至第二天早上妻子劝他别再喝。

不惑之年,改写人生

这一年,小布什已经40岁了,他那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也已经5岁。这一年,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妻子的帮助下,他终于戒酒。不知道是不 是戒酒给他带来了好运。1986年9月,他成功地将自己公司的股份出售给哈肯公司,换得价值32万美元的哈肯公司股票,同时还获得年薪8万美元的顾问工 作。哈肯公司看中的不仅是小布什的公司产油量高,更重要的是“乔治·布什”这个名字。当时他的父亲、副总统布什要竞选总统的呼声已经很高了。

1987年,无事一身轻的布什被父亲召去,帮助他参加总统竞选。他和老布什的竞选顾问安特沃特成了好朋友,参与制订了老布什的竞选战略。这时的小布什对政治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老布什的助手们却发现他总能把气氛搞活。

而对于布什来说,助选最大的收获是他和爸爸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像成人一样密切合作。老布什终于发现儿子的政治天分,他回忆道:“对我们俩来说,这都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他很能帮我的忙,而我认为他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坚强了。”

老布什赢得大选后,布什决定返回得州,这令所有同僚都大吃一惊。作为当选总统的儿子,他完全有机会弄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布什另有打算,他第一 次考虑到竞选州长。1989年初,他对一名记者说:“如果我去竞选州长,我几乎肯定当选。在得克萨斯这个媒体遍布的州,姓氏和身份是极为重要的,而我已经 拥有了这个优越条件。”然而小布什放弃了,正如他几个月后对《时代》周刊记者所说,他最大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超越‘乔治·布什’这个名字?”

1990年小布什来到达拉斯,出人意料地与人合买下了“漫游者”棒球队。为此他四处集资,说服了一大批投资者,并向银行贷款50万美元。很多人 愿意资助他,只因为他是总统的儿子。小布什并不否认这一点,他坦然地说:“身为总统的儿子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不能让机会溜走。”为了宣传球队,建设体育 馆,小布什奔走于得州各地。他的宣传口号“棒球、苹果派和第一家庭”深入人心,他挣到了钱、提升了自己的名望,和总统父亲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任球队总经理 直至1994年11月8日他当选州长那一天。

到1998年卖出“漫游者”时,他拿到1500万美元,而最初的投资只有50万美元。

6年州长,8年总统

从1980年起的4次选举战中,布什都负责布什家族在得州的竞选事务。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得州民众。他始终牢记着父母和安特沃特教他的四大原则:相信直觉、收集信息、站稳脚跟、把家庭当作大后方、强化纪律。

在1994年竞选州长时,布什成功地抓住得州民众害怕犯罪活动的心理,以压倒多数获胜。在州长任期内,他果然降低了得州的犯罪率,民意支持率一路攀升,1998年他再度当选州长,通往白宫的道路开始展现在他面前。

在挑翻战功卓著的参议员麦凯恩等人后,只当了不到6年州长的布什获得了共和党提名,挑战当了8年副总统的戈尔。2000年的总统选举人们至今记 忆犹新,那是一场充满了喧嚣与混乱的选战,选民的票数无法决定胜利者,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不得不出面平息这场乱子。布什最终成功入主白宫,但他也成为最有争 议的。

无论对什么人来说,管理世界第一大强国都是一项艰巨任务,更何况布什从政时间短,经验少,特别对外交事务几乎一无所知。好在他有一个总统父亲,留给他一大批实干型助手——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

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中,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布什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政权,他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尽管遭遇了超乎寻常的质疑与批评,但他却在2004年成功连任。

又是一个四年。这四年中,美国依然没有走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泥淖,而且又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中。只不过,这些如今将不再是布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都交给了下任——贝拉克·。

石油消费强度对比

1980~2004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驱动着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着线性增长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有着比较大的斜率(图6.22)。比较大的斜率不仅代表着工业化的经济,也代表着中国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与美国石油消费量与GDP增长关系对比(图6.13),中国的这段线段类似于美国1978年以前的线段,中国似乎正在重复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走过的石油消费之路,这也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能避免的。

从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历史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利用效率最低。造成这一异常低效率的原因是错误的能源政策。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60年代又先后发现了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等油田,中国石油产量急剧增长,国家提出了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政策。1966年电力工业决定将烧煤电厂改烧油,提出了“煤改油”政策。到1977年,全国火电厂烧油量达到1800万吨。另外,全国各地工矿企业也争相改烧煤为烧油,全国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石油消费强度急剧上升,在1978年达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耗0.6吨石油。1978年以后,由于世界原油价格高涨,国家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石油的供应,许多电场和工业锅炉也改烧油为烧煤,国内石油消费量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着下降,1986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3吨石油,在8年的时间里下降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到1994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21吨石油,达到了美国70年代的水平。2000年下降到了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18吨石油,相当于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

图6.22 中国石油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1980~2004)

图6.23 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历史

(资料来源:剑桥能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长期维持在0.21吨/1000美圆GDP(图6.23)。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取消油价管制,国内油价上升到国际市场水平,美国国内石油消费急剧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之下降,1986年下降到0.14吨/1000美圆GDP。此后,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到2000年下降到0.10吨/1000美圆GDP。中国与美国对比,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费强度应该处在美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特别是目前的高油价,是1978年以来油价的最高峰,也可能像1978年的高油价使美国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一样,促使中国节约和替代石油,使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强度也将随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