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与利比亚有什么渊源?在利比亚问题上这次法国为什么充当出头鸟

2.关于法国人特点和法国经济地位?

3.为什么以法国为首的国家要打利比亚

4.巴黎为什么车都疯狂了

法国与利比亚有什么渊源?在利比亚问题上这次法国为什么充当出头鸟

法国为什么疫情严重_法国为什么抗议油价

利比亚局势,卡扎菲可能获胜

最近,利比亚局势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局势何去何从?众说纷纭。目前来看,大国都在跃跃欲试,利比亚正在上演四国演义。中俄欧美四大强,就利比亚内乱问题,在持续角力。美英开始想军事介入,高调排兵布阵,后又想设立所谓的“禁飞区”,为反对派提供空中保护;法国今天在新闻说,承认反对派政府,要求卡扎菲下台;德国、意大利等与利比亚亲密的国家,似乎还没有表态;中俄阿盟等,反对外国势力介入利比亚内乱,要求确保利比亚主权和领土完整。加上利比亚国内的信息比较混乱,所以局势的走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反正俺闲着也是闲着,俺就利比亚局势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还是那句话,俺说得对的,请大家给点支持,说错了,朋友们也别怪,拍砖轻点。哈哈。

俺就利比亚局势走向,分成三个问题来分析:一是利比亚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二是决定利比亚局势走向的主要因素。三是我的预测。

一、利比亚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1.利比亚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利比亚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北非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其生产的油气主要出口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石油生产国。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占利比亚出口总值的95%以上。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而且,利比亚的石油公司是国家控制,这意味着石油收入的财富,掌握在卡扎菲政府手里。

2.利比亚是地中海、欧佩克、非洲重要国家。

利比亚在非洲、欧佩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欧盟提出的所谓“地中海计划”,实质是将地中海国家纳入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进行经济上的整合。从这次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内乱来看,欧盟并没有这个能力去军事整合地中海,因为地中海的制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

3.利比亚是家。

利比亚人大多是阿拉伯人,是家。利比亚大约有600万人口,是北非最富裕国家。从利比亚的国内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卡扎菲执政40年,总体上还是得人心的。

二、决定利比亚局势走向的主要因素

1.大国因素是关键。

利比亚是地中海国家,目前地中海制海权被美国所掌控,欧盟无能为力。利比亚是原意大利的殖民地,其石油出口也主要是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所以这次利比亚内乱中,这三个国家没有正式表态。

利比亚内乱,已经造成了两个层面的分裂:一是欧美分裂。欧美在如何对付利比亚局势问题上,已经有战略上的分裂。因为利比亚等北非国家,离欧盟最近,是欧盟传统的势力范围。美英想武力干涉利比亚,甚至想设立“禁飞区”,对利比亚的反对派进行支持。二是欧盟内部的分裂。与利比亚关系密切的国家,大多没有正式表态,说明对美英法目前的做法,持保留甚至反对意见。这势必造成欧盟内部的分裂,不利于所谓的地中海计划的发展。

利比亚内乱,油价高涨,俄罗斯是乐见其成的,但俄罗斯未必愿意看到美英控制利比亚。利比亚是一块肥肉,那是因为石油,俄罗斯是一个卖油国家,利比亚这块肥肉,是针对欧美中印日等需要买油的国家而言的。

作为美国来说,把利比亚内乱当成一次登陆非洲的机遇。利比亚一直是反美国家,而且反以色列。卡扎菲也一直被美国所打压和遏制,甚至美国1986年对利比亚进行了“黄金峡谷”行动。同时利比亚内乱,可以打击欧元,分化欧盟,为美国压服欧盟提供了可能。

大国在利比亚局势上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联合国的政治层面上,获得主导权。目前联合国通过了对利比亚的制裁,但如何实施还是一回事。因为联合国不具有实质的约束力,大国是各行其是。关于授权 动用武力和设立禁飞区,在联合国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利比亚牵涉到各大国的战略利益。二是地中海制海权的争夺上。利比亚是靠石油收入,靠进口粮食的国家,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所以,地中海的制海权,关系到利比亚格局的走向。当然,如果利比亚能够获得非洲国家的支持,开辟陆地的补给线,那么稳定国内局势就有了更大的胜算。三是利比亚国内力量的支持上,进行博弈,需要真刀真枪干了。

2.地区国家的态度。

阿盟对利比亚的意义不大,因为阿盟难以做出实质性的行动,影响利比亚国内局势。但是非盟和利比亚的接壤国家,倒是可以对利比亚的国内局势有深刻影响。比如为利比亚国内力量提供武器、粮食支援,甚至兵力支援,都是可能发生的。在这方面,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乍得、苏丹、埃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都很容易为利比亚国内力量提供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线。

3.利比亚国内力量对比。

其实,卡扎菲还真有点水平。在欧美的腹心地盘,敢于举起反美大旗,而没有被灭掉,就凭这一点,卡扎菲就不容易。从卡扎菲执政四十年来看,利比亚的经济发展不错,石油收入全部归国有,有点类似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利比亚人民生活水平不错,是非洲最发达国家,看来卡扎菲还是得利比亚人民民心的。目前所谓的反对派,并没有卡扎菲内部政权人物当头,而且是一盘散沙,这和埃及的态势类似。

利比亚共有600万人口,大多居住在城市。其中首都的黎波里就有200万人口,进出口占利比亚的60%;班加西有100万人口,进出口占利比亚经济的30%。目前的态势是,卡扎菲牢牢掌控了军队和首都的黎波里。反对派则占据班加西。的黎波里与班加西相距1000公里左右,班加西能够被夺取,在于利比亚政府鞭长莫及,而且有外国势力介入,支持反对派的结果。

随着乱局的持续,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急剧下降,反对派能否掌控局面,获得占领地的民心,就是一个未知数了。美英等国想军事介入利比亚,是掠夺财富来的,是扛着枪炮来的,不是来救世的。这个在伊拉克就已经证明了这点,相信利比亚人民不会愿意过伊拉克人民的苦难日子吧。所以,时间越拖,对反对派只能是越不利。

三、我的预测

我的预测:卡扎菲能够平定乱局。

原因在于四点:一是卡扎菲执政四十年,把石油资源从殖民者手中收归国有,提高了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还是把利比亚治理得不错,在利比亚还是得人心的。随着内乱时间的持久,反对派的窘境就会越来越凸显,民心的作用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是卡扎菲在位四十年,一直是在美国的打击和制裁中生存下来的,对军队、对国内政局的掌握力比较强,如果不强也早垮台了。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往往是枭雄。而且,卡扎菲执政四十年,一直掌控着利比亚的石油财富,这个是卡扎菲有控制局面的财富资本。三是美英把富裕的伊拉克折腾成那样,这必然让乱局中的利比亚人民反思,难道他们想过现在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吗?如果想,那么就让美英军事入侵;如果不想,那么就该起来反对美英的外国势力干预内政。四是利比亚不缺大国支持,因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大国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利比亚不缺大国支持,获得可靠支持的重要原因。

当然,大国因素还存在变量。一是美英会不会强行军事介入,如果强行军事介入,那么世界舆论将一片哗然。因为美英已经违法入侵伊拉克失败,难道再次绕过联合国违法入侵利比亚?二是美英会不会建立禁飞区?为反对派提供保护,并用科索沃模式打击卡扎菲政府?如果这样的话,北约如果不面临瓦解,那么欧元将失去发展根基,地中海将不得安宁,我们的海军看来不得不去地中海护航了。三是中俄欧会不会联合,在利比亚问题上形成合作?随着态势的改变,欧盟联合中俄抗美将成为必然。

局势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边看边评论吧。

勇当缩头乌龟,这是我对中国的预言

关于法国人特点和法国经济地位?

首先,法国人有漫无止境的高傲.他们自我感觉超好,他们是世界中心,是自由民主的先锋.其实,要是看了历史上的法国文学家的著作,就知道了这个国家政治层面的东西不太透明.政客严重影响舆论导向.举个例子,08年的时候,在法国很多人都认为西藏应该独立出去.但是,你要是深度询问他们会发现言论要么差不多(和官方新闻说的一样),要么说别人都这么说我就这么说了.你在问问他们克西嘉岛的问题,他们经常会对西藏的问题无言以对.总的来说,他们漫无止境的高傲,就是建立在自我感觉良好和对外界的无知.

其次,我来谈谈罢工.不要以为所有的罢工都是对权威对抗,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生活娱乐得一部分.就和度假,上班一样,每年总要罢工一下.很多法国人其实是很不喜欢罢工的,对于罢工可以说是很无奈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早上去上班,结果下车的时候,司机和我说,下午有greve,所以没有车了.他说他也不想罢工,可是油价涨了,公司希望通过罢工得到补贴.所以罢工总结起来,与其说对权威对抗,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利益,侵害很多无辜人民的利益.

为什么以法国为首的国家要打利比亚

在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意下,强迫地通过了联合国安理会17日的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而挑起这起事件的风头就是法国。可以说法国这个国家的军队,是世界最的军队,它们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法国为什么会在利比亚事件上出风头呢?而世界上的老大却没有首当其冲呢?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也回避呢?按理说,美国不出面行动,一般的国家是不敢挑头军事打击利比亚的,有时英国可以替代美国,做一把临时老大,可它并没有这样去做,却偏偏出现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法国来当担如此大任。实际上,这是西方国家早以阴谋好的行动计划。因为时下的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自身难保,无力再开辟新的战场。加之美国国内反战思维不断深入,也不想野火烧身。而英国明年将召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时出面将对其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这样怕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从而抵制英国伦敦奥运会,得不偿失。而德国又不支持这次行动。所以,法国出面是在合适不过的一个国家了。

在利比亚的政治动荡中,法国是第一个与利比亚反对派建立关系的国家。它本已为卡扎菲会下台的,反对派将夺取国家的政权。但事件的本身却非法国所愿。在利比亚政府军的反击下,反对派的武装不堪一击,几天的时间,就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眼看着反对派夺取卡扎菲的政权,化为泡影,法国的面子也将丢尽。所以,法国只好公开出面,践踏国际准则,出兵干涉利比亚。

我为什么说,法国是世界上最的国家呢?大家看一看,近代的法国战史,法国只能算一流的国家经济,三流的国家军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多次被德国,打的只有招架却无还手之力。然而,德国是第一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唯一就是打得法国军队最顺手,若没有英国等国的支持和反击,法国不知现在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让人更可笑的是,法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完好的国家军队,却在战争史上签下了投降协议书的国家。可见法国的军队到何种的目了。在中法战争史上,清朝政府的军队,在对外的军事行动中,可算上了常败的军队,可就是这样的军队却偏偏战胜了法国的军队。在越南抗法斗争中,面对一个弱小的国家,法国也是一败再败,最后,不得不耻辱地离开越南。从而使美国不得不出面,出兵越南,把美国拖入了越战的战争泥潭。

然而,今天的法国,还在无耻地,扮演着美国的小弟(实际上美国并不这样看),想充当世界的老二或者老三,以强欺弱。这样一个的国家军队,假若只有法国出兵利比亚,尽管利比亚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法国也不会在利比亚取得胜利,就因为法国是世界上最没有军魂的军队,尽管它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法国总统萨克奇,也是世界上最无赖的总统,它想借利比亚,以达到向世人展示法国力量的机会。尽管利比亚在这次多国部队的打击下,取胜的机会很小,但法国决不敢第一个出陆军入侵利比亚,那样的话,法国将又一次叫世人看笑话。所以,利比亚只要回避与多国军队空战的风险,加大国内的宣传力度,改善人民的生活,取得人民的支持,法国等国一时很难达到它们的目的。卡扎菲也将出现他第二次重新治理国家的机会,或者体面地下台。

无论怎么说,利比亚事件,法国尽管出尽了风头。但战争的结果,绝非法国所愿,想借此捞取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控制的好处,能吗?美国会同意吗?德国能干吗?英国往哪摆?中国会容忍吗?俄罗斯呢?这些国家哪个不比法国实力强大,法国能打过哪个国家?战争的结果,法国也只能让世人再一次拿它作为一个笑话,当作把柄而已。

法国还是向你的邻国——德国学习学习吧!人家比你强大的多,别装世界老大了,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法国你小心!别当美国的替死鬼。美国有难时,英国为难时,你来装老大,讨好美国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你的如意小算盘,那得自己有实力。因为,国威是打出来的,一个的国家军队,利比亚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因为,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从来没有打过法国的烙印!法国别作梦了!

巴黎为什么车都疯狂了

巴黎为什么车都疯狂了: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骚乱起因

10月27日,法国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的两名男孩在躲避警察时不幸触电身亡,该市数百名青少年因此走上街头 *** ,焚烧汽车和垃圾桶,打砸店铺和 *** 机关,并与警方发生冲突。骚乱事件由此蔓延开来。

骚乱时间表

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两名非洲裔 *** 少年为躲避警察追捕,慌不择路,跑入一所变电站,触电丧生。该镇数百名青少年走上街头 *** ,与警方发生冲突,随后引发骚乱。

10月28日,骚乱继续,克利希苏布瓦街道多辆汽车遭到焚毁。两天的骚乱造成23名警察受伤,13人被捕。

10月29日,克利希苏布瓦镇数百名居民在市政厅和事发变电站间举行默哀 *** 。

10月30日,警方向克利希苏布瓦镇一座 *** 寺投放催泪弹,骚乱进一步升级。

10月31日,内政部长萨尔科齐到巴黎市郊的阿尔让特耶视察,遭 *** 人群 *** 。

11月1日,骚乱从克利希苏布瓦镇蔓延到欧奈苏布瓦镇,造成该地区30多人受伤。

11月2日,法国总统希拉克首次就骚乱事件发表讲话,呼吁民众保持冷静。

11月3日,骚乱进入第7天,冲突愈演愈烈。参与骚乱人员向警察和消防人员开枪,焚烧了约40辆汽车、两辆公共汽车、多个垃圾箱和一些巴士站。

法国巴黎骚乱暴露出错综复杂的政治纷争

发生在法国巴黎周边的骚乱3日出现新的不祥之兆,骚乱中有人向警察与消防员开枪。法国人担心,“40个夜晚”的宣言可能成为现实。

骚乱暴露出法国社会在移民与同化政策上的积弊,也带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骚乱升级

3日晚上,骚乱中响起了枪声。在巴黎北部的塞纳-圣但尼省,3处骚乱现场传出4声枪响,开枪者的目标是警察与消防员。所幸无人受伤。骚乱升级的苗头还表现在暴力方式与规模的扩大。骚乱参与者已不满足于纵火焚车、烧店、投掷石块。3日早上,两辆连接巴黎与戴高乐机场的通勤列车遭到石头袭击,一条线路被迫中止运行。袭击者威逼列车停下来,并打破了列车车窗,其中一名女性乘客被玻璃划伤。在骚乱破坏最严重地区的欧奈苏布瓦镇,青年们围攻了一所警察局,纵火点着一家雷诺车行、一家超市与当地的体育馆。仅在塞纳-圣但尼省,一周来的骚乱已造成9人受伤,315辆车遭到焚毁。

社会代价

此次骚乱的导火索看起来微不足道。10月27日,巴黎东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的两名少年在躲避警察追赶时触电身亡。愤怒的当地青年开始纵火发泄不满,骚乱在一周内,迅速蔓延到巴黎周边十多个城镇。一些人把骚乱的扩大归咎于法国内政部长尼古拉·萨尔科奇的“暴言”。骚乱刚起时,这位内政部长声称要用高压水枪“清除”郊区的“乌合之众”。

但更多的人把骚乱归结到两个原因。其一是法国大城市与周边郊区贫富、治安、就业上的强烈落差;其二是法国一直以来寻求的种族、民族、文化同化政策反而加深了对立。这次发生骚乱的巴黎周边地区主要聚居着非洲与 *** 人移民。他们大多居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法国 *** 当年为缓和巴黎城区住房压力,在郊区及周边省份集中兴建了大批住宅楼。

高人口密度,移民众多,高失业率,使这些地区逐渐成为贫困、犯罪、、被遗忘者与被损害者的代名词。尤其在 *** 提供的公共住宅区,15岁至25岁青年人的失业率甚至高达40%。

巴黎郊区埃夫里市市长曼努埃尔·瓦尔斯对德新社记者说:“我们正在为30多年来的社会、地域、种族隔离付出代价。”

政治纷争

欧洲媒体认为,作为法国2007年总统大选的有力候选人,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奇开始为他的强硬发言付出代价。英国《每日电讯报》说,“清除”郊区“乌合之众”的说法简直是极右翼的口气,“他毁了自己的机会”。

萨尔科奇的最大竞争对手、总理德维尔潘也因为其政策未能消除郊区的被边缘化趋势遭到抨击。

捷克《人民报》说,萨尔科奇与德维尔潘都想利用这次骚乱打击对手,并为自己的总统竞选捞取政治资本,“法国政治家视其为捞分的良机”。

一些欧洲右翼党人则把巴黎的骚乱视为“对欧洲的一个警告”,因为许多欧洲国家面临同样的移民与文化融合、经济差异问题。

冯武勇(新华社特稿)

巴黎骚乱折射欧洲移民政策缺失

虽然法国 *** 采取断然措施来平息骚乱,相信骚乱过后社会秩序很快会得到恢复,但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深究这场骚乱的缘由,可以说是法国的移民政策和“共和同化”原则激化的结果。

———赵俊杰

肇起于10月27日的法国巴黎郊区骚乱持续至今,引起欧洲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西欧国家近年来移民政策的缺失。

虽然法国 *** 采取断然措施来平息骚乱,相信骚乱过后社会秩序很快会得到恢复,但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深究这场骚乱的缘由,可以说是法国的移民政策和“共和同化”原则激化的结果。

众所周知,法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新一代本土法国人出生比例偏低,为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法国 *** 吸纳了一大批北非国家及土耳其移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信仰 *** 教,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价值观,还是在日常生活习俗方面,都同法兰西民族有明显的差别。新生的法国移民由于缺少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更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城市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以这次骚乱为例,巴黎北郊的非洲裔移民居住环境恶劣,失业率为巴黎市的两倍以上,贫富悬殊大,犯罪率高,本来新生的一代移民就对法国 *** 的移民政策深为不满,如今,遇到他们的同胞遇害这样的悲剧,自然会产生社会群体发泄不满的骚乱现象。

因此,这场社会骚乱绝非偶然,它充分表明法国 *** 的移民及社会政策存在诸多弊端。

据法国内政部统计,目前在法国类似克利希苏布瓦市这样潜藏社会的敏感郊区多达751个,这类地区人口密度大,移民数量多,就业机会少,贫困和犯罪面广,存在暴力及种族歧视现象。法国 *** 对这类地区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往往把这类地区的移民视为对法国社会福利体制的一种威胁,特别是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齐一贯主张“选择性移民”和“清洗”郊区移民群体,他在处理这次骚乱中更发表一些强硬的言词,声称对骚乱者实行“零容忍”,自然引发众怒。

由于法国 *** 推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城郊贫富差别过大,才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骚乱。骚乱过后,法国 *** 该认真坐下来想想,为什么“共和同化”原则得不到认可?为什么强硬的移民政策引起社会的反弹?法国社会党发言人对此声称,“对富人区实施安全政策,失去了普通大众。”此话言之有理,法国虽然一贯强调自由、平等、人权、博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做到本土法国人与新生移民的平等,种族歧视及警察暴力现象的确存在,这一点美国也不例外。

痛定思痛,法国当局应以此为戒,高度重视法国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贫富悬殊问题,而不应收紧移民政策,制造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同样,其他欧洲国家也存在移民社会问题,也当以巴黎骚乱为戒。

□赵俊杰(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