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矿产资源供需分析及开发利用现状

2.关于河南省的常识有哪些?

3.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综合分析

4.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思考

5.黄河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矿产资源供需分析及开发利用现状

渑池中石油价格表_渑池中石油价格表最新

1.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

河南省载入矿产储量表的各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为17033亿元(截止1999年底,不含石油、天然气),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为18815亿元,若加上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则潜在价值总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保有资源储量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分别占全国矿产资源总值的1.85%和2.03%。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在全国居第12位,平均每平方千米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在全国居第1 1位,但按人均拥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计,则河南省在全国居第22位,河南省人均拥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

2.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九五”末,河南省共发现126种矿产(含亚种为154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1种)的75%,其中有71种(79种)矿产已探明有资源储量。发现各种矿产地3000余处。全省上储量表的矿产地939处,其中主要矿产地718处,伴、共生矿产地221处,其余为矿点、矿化点,工作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勘查评价。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中大型矿床155处,中型矿床257处,小型矿床527处。已发现矿床中进行过勘探的有639处,详查203处,普查97处,可见河南省矿产勘查程度总体较高,但普查、详查、勘探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反映出开发利用强度过高。不同规模矿产地所占的比例为大型17%、中型27%、小型56%。

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钼、蓝晶石、天然碱、珍珠岩等8种,居第二位的有镓、耐火粘土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铝土矿、水泥用大理岩等6种,居四至十位的有晶质石墨、水泥用灰岩、金、石油、锑、煤、银、铁等28种(表6.1.1)。

3.主要矿产资源可供性及潜力分析

截至1999年底,河南省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892处,其中能源矿产298处,金属矿产293处,非金属矿产301处。已经开采利用的533处(含闭坑矿山33处),基建矿山158处,还有54处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宜开发利用;可以进行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只有147处,占发现矿产地总数的16.5%。考虑到民采小矿的分割开采等因素,剩下的矿产地可以投入开采或通过进一步工作提供开采的比例还要更低,探明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的可供性进一步降低,中长期后备资源难以保障,有些矿种和矿山企业在近期就将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河南省强力开采、使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断档造成的。

表6.1.1 河南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在全国的位次

通过近年来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以及在河南省的主要成矿区带内发现,重要支柱性矿产资源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1)煤炭

截至2000年底,河南省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60.99亿t,历年开采损耗28.87亿t,保有资源储量232.12亿t,其中储量63.20亿t、基础储量119.19亿t、资源量112.93亿t,已开采利用矿区资源储量占河南省总资源储量的36.1%。

河南省具有较好的成煤地质条件,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河南省2000m以浅煤炭资源量920亿t,其中可靠级561亿t,占61%;可能级221亿t,占24%;推断级138亿t,占15%。河南省地质科研所1989年的预测结果显示,1000m以浅129.7亿t,1500m以浅411.6亿t。

由于煤炭还有较大的资源潜力,通过外围找矿和深部探矿,可充分满足我省“十五”至2010年对煤炭的需求。

(2)黑色金属矿产

河南省黑色金属矿产中铁矿产地最多,占金属矿产总数35.5%。20世纪50~70年代,先后对1 6个矿产地进行过详细勘探,28个矿产地进行过初步勘探,33个矿产地进行过详细普查,63个矿产地(或区域)进行了初步普查,铁矿的工作程度是各矿种中最高的,找矿潜力较小。探明资源储量90%属于贫矿,资源利用较为困难,不能满足河南省钢铁企业对铁矿的需求。

(3)有色金属矿产

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以钼、铝为主,为省优势矿产。钼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与钼共生的(白)钨矿也是河南省优势矿种之一,其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钼矿共有27处产地,全省经过详细勘探的矿区为栾川南泥湖钼矿田。河南省的钼资源储量接近全国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虽探明储量较大,还有极大的找矿潜力,保有资源储量能满足省内矿山生产需求。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新安、渑池、陕县、巩义、宝丰、登封、新密、禹州一带,详查以上的矿产地共39处,其中达大中型矿床规模的25个。累计探明资源储量4.15亿t,保有资源储量为3.8亿t,但很大一部分已被民采所破坏,实际保有资源储量可能较低。对采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选厂的富矿供应能力较低。

20世纪80年代末,河南省地质专家所作的资源总量预测认为,全省尚有铝土矿远景资源量为9.60亿t,加现保有资源储量38 490.9万t,河南省铝土矿预测资源量为13.45亿t,可见找矿前景较好。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铝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及加工基地,在河南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大找矿力度、增加总量和采用新的选矿方法,降低入选铝土矿的品位,解放大量中低品位铝土矿两种途径,可以保证在较长时期内的铝土矿供应。

铅锌矿产地较多,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南等地,但是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资源优势。近年在豫西南地区铅锌银的找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形成两个规模巨大的铅锌银矿资源基地。

(4)贵金属矿产

金矿是河南省的支柱性优势矿产之一,河南是我国四大黄金产地之一。由于强力开采,大批黄金矿山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有关专家预测小秦岭金矿田金资源量为545.72~1 156 t,熊耳山-崤山地区金资源量为348.63 t。上述数字表明,河南省黄金资源尚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勘查投入不足,后备资源缺乏保证的现象将逐步突显。

(5)非金属矿产

河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高铝三石(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天然碱、珍珠岩、各类粘土(伊利石粘土、耐火粘土、铁矾土、膨润土等)、冶金辅助用矿产、玻璃用矿产、水泥用矿产、石墨、玉石、含钾岩石、岩盐以及煤系高岭土、沸石、硅灰石、饰面用花岗石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有7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22种矿产居全国前六位。除石墨、玉石、萤石、硫铁矿外,绝大多数非金属矿都能保证充分供应,非金属矿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变为经济优势。

关于河南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豫。居于中国中部,又有中州、中原之称。东部与山东、安徽为邻。北部与河北、山西相交,西部和陕西相望,南部和湖北相连。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西高东低。北部属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达,小麦、烟叶、芝麻、拖拉机、轴承、卷烟等总产量居全国重要地位。河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概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6省接壤。因为这块土地大部分都在黄河以南,所以名叫河南。河南古代位居于九州之中。又称为中州、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伏牛山作为豫西山地的主体,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较温和。冷热变化和干湿状况主要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3~15℃,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河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107种,其中得到开发利用的有近70种。河南是中国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少数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黄金储量居中国第二位;栾川钼矿是世界六大钼矿之一,储量居全国第一。

交通运输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有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这里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目前,河南有航线几十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几百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

经济概况

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烤烟、棉、麻类等重要产区,粮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花居全国第三位。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郑州是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豫西已成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中原油田为中国的大油田。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使河南省工业跃居全国前列,河南省的交通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省内的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现在郑州为全省的航空枢纽,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

文化习俗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开封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流派,又是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五朝国都”:郑州

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多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3500年前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为夏、商、管、郑、韩五朝国都。郑州名胜山水众多,文物古迹荟萃。郑州地处中州腹地,十省通衢,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市简称汴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省境东部,面积6247平方千米,辖5区5县。开封一名始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城南筑仓城,取开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600余年。因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及金朝均设都于此,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地处黄河冲积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内主要河流有黄河、贾鲁河、涡河、惠济河。开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市内工业主要有毛纺、日用化工等。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开封市内的名胜及纪念地有相国寺、铁塔、龙亭大殿、禹王台、山陕甘会馆。

“七大古都之一”:洛阳

洛阳因北临黄河而名。面积15429平方千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则天)、后梁、后周先后定都于此,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第二长的城市,素有“九朝都会”之称,五代以后逐渐衰落。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洛阳市内主要矿藏有煤、黄铁、铝矾土、石灰石、石英等,工业以机械工业为主体。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苹果为主。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牡丹为洛阳市市花,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每年4月20日前后举行牡丹花会。市内的白马寺为佛教传入我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七大古都之一”: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称殷都,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项、帝喾二位帝王曾在安阳境内建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战国时属魏,后为秦昭襄王所占。在此置安阳县。安阳文物遗迹众多。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少林寺

洛阳少林寺位于嵩山东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著名的佛教禅宗院。以少林拳闻名天下。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寺内有500罗汉壁画及少林寺练拳壁画等珍贵文物。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家祖庭。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石刻300多件,尤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最为珍贵。

白马寺

现存寺宇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天王殿、千佛殿、毗卢阁、大雄殿、钟楼及鼓楼等为其主要建筑。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寺内还保存有天竺僧人摄摩滕、竺法兰的两个墓冢。

“五岳之中岳”:嵩山

中国五岳之一。春秋前称太宝山。战国时称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汉确定为五岳之一,称为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山峰海拔1491.17米,矗立于低山丘陵之间,气势磅礴,寺庙林立,是历代封建帝王经常游览禅祭场所。山上有古建筑群18处,尤以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塔林、观星台等最为著名。

“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原为嵩阳寺。宋时改为太室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官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3株,现仅存2株,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柏树之一。

殷墟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商王盘庚于公元前14世纪末迁都到当时称为殷的今河南安阳。直到商朝灭亡,在其中的273年间,这里被称为殷都。商被周灭后,这里沦为废墟,这便是今天殷墟的由来。首先发现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学家王懿荣,他在所吃的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许多刀刻的符号,经研究最后确认是甲骨文。并由此断定今河南安阳是殷朝都城。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8千米仰韶村南台地上。仰韶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经考古发掘,获得丰富资料。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及钵、盆、碗等陶器,陶器大部分绘有彩绘图案。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所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现,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物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时期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址、墓地等村落遗迹,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农业占主导地位,饲养业也已出现,制陶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裴李岗文化也存有细石器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它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文化。

南阳武侯祠

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草庐之外还有古柏亭、梁父岩、野云庵、宁远楼、伴月台、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抱膝石等景点,被称为卧龙十景。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处,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000米。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汉、隋、唐和北宋诸朝,前后延续共达400多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在迄今为止的1400多年里。龙门石窟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损毁严重。建国后,这一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综合分析

马德蕻1 徐莉1 曾涛2 刘迪1 郑亚琳1 杨彦秋1

(1.河南省地质博物馆;2.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摘要 本文依托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项目的成果——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地质钻孔在全省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建立全省重要钻孔数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地质钻孔 基本信息 清查 数据库 综合分析

2011年5月17日,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31号)向各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了开展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任务。在国土资源部有关业务部门指导下,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全面部署了全省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明确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制定了全省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实施方案,组织全省技术培训,制定措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从2011年10月始至2012年8月止,在全省49家钻孔保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查清了河南省地勘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了全省地质钻孔的类型、分布及数量,汇总了省钻孔信息,建立了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国土资源部制定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1 钻孔清查基本情况

此次工作,全省共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2020个,钻孔总数45224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总数39039个,缺失部分信息的钻孔总数6185个,全省地质钻孔清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河南省钻孔清查基本情况表

续表

续表

对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按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汇总表

续表

2 钻孔清查数据综合分析研究

通过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不仅查清了地质钻孔资料的保管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同时查清了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在对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结果汇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详细阐述如下。

2.1 全省地质钻孔资料保存状况

全省有钻孔柱状图的钻孔35666个,有测井报告的钻孔4610个,有原始记录表的钻孔23766个,保存岩心的钻孔只有4503个,可见绝大部分钻孔都有钻孔柱状图,一半以上的钻孔保管有原始记录表,但岩心的保管情况不容乐观,只有1.16%,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监管力度已迫在眉睫。详见图1、图2。

图1 有无柱状图钻孔数统计图

图2 钻孔资料状况统计图

2.2 全省地质钻孔空间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为:郑州市16.75%,洛阳市16.68%,三门峡市14.93%,反映出主要矿产勘查区域。钻孔较少的城市为:济源市、漯河市、濮阳市(图3)。本次工作范围不包括油气,所以没有收集油田方面的钻孔资料。

图3 全省地质钻孔分布图

2.3 全省按勘查资质单位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主要集中在甲级勘查资质单位,占85.39%;乙级勘查资质单位有少量,占14.30%;还有0.31%在其他单位,详见图4、图5。

图4 按勘查资质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5 按勘查资质分类钻孔长度图

2.4 全省按行业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主要分布在三大行业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占58.81%,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占23.52%,省煤田地质局占14.14%,建材、核工业、黄金行业只有极少钻孔,详见图6。

图6 按行业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按钻孔总长度统计,位居第一的仍是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占55.60%;省煤田地质局跃居第二,占29.14%;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占12.76%。这是因为煤炭勘查孔较深,单孔长度较长。详见图7。

图7 按行业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5 全省按工作程度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工作程度统计,工作程度越高钻孔数越多,钻孔总长度越长,从少到多依次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这与地质工作各勘查阶段的要求相一致。详见图8、图9。

图8 按工作程度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9 按工作程度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6 全省按矿种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矿种统计,金属矿产钻孔数占最大份额54%,能源矿产次之,占24%;非金属矿产17%,水气矿产最少,占5%。能源矿产的钻孔长度最大,非金属矿产次之。详见图10、图11。

图10 按矿种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11 按矿种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7 全省按钻孔类型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河南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地质勘查钻孔数占92.36%,矿产地质勘查钻孔长度占95%,水文地质钻孔次之,这是意料之中的。从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结果看工程地质勘查钻孔只有49个,仅占全省钻孔总数的0.13%,就有些不合情理了。众所周知,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地铁建设、高层楼房建设进行得轰轰烈烈,工程地质勘查钻孔总数远大于此,问题是由于体制原因,工程勘察单位历来极少向省地质博物馆汇交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导致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很难收集到这些宝贵的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因此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里也少见工勘钻孔踪迹。详见图12、图13。

图12 按钻孔类型数量统计图

图13 按钻孔类型钻孔长度统计图

2.8 全省按孔深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历年全省钻孔深度主要集中在500m以浅的区间内,其中最浅孔为河南省巩义市中孚公司伊洛河滩区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探项目的水文地质孔0.8m,最深孔为河南省鹤壁市淇滨新区地热及二氧化碳资源普查项目的地热勘查钻孔3318.18m。超过2000m的三个孔均为地热勘查钻孔,按孔深分布情况统计详见图14。

图14 按钻孔孔深分类统计图

2.9 全省按年代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年代分类,“五五”、“六五”期间,即1976~1985年之间,施工钻孔最多,钻孔总长度最长,是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进入另一个高峰。“九五”期间,即1996~2000年是经济低迷期,钻孔施工极少,钻孔总长度最短,只有580孔、134441.74m。详见图15、图16。

2.10 整装勘查区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河南省首批5个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区范围,统计每个整装勘查区内的地质钻孔总数如图17。河南渑池礼庄寨-平顶山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区内钻孔数最多,共11974孔。山东单县-河南商丘地区铁矿整装勘查(河南)整装勘查区内钻孔数最少,只有1071孔。5个整装勘查区共有钻孔数为17142孔,占全省钻孔总数的44%。

图15 各五年计划期间钻孔数统计图

图16 各五年计划期间钻孔长度统计图

图17 首批整装勘查区钻孔数统计图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本次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的时间跨度大,地勘单位进行了多次的撤销与合并,有些原来的地勘单位与现在的地勘单位的关系不清,造成一些馆藏资料无法找到原地勘单位进行钻孔清查,这些项目最后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来完成。

2)由于个别报告年代久远,报告陈旧,图纸发黄褪色,模糊不清,造成钻孔信息部分缺失或完全缺失。还有些成果地质报告内容简单,缺失相关信息,再加上原始资料的丢失或记录不清,无法正常录入“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库中,只有按缺失情况上报。

3)部分老报告无钻孔坐标,无法正常录入。我们采用查阅相关地形图及地质资料,聘请老专家和测绘技术人员推算出钻孔坐标数据。

4)由于行业管理因素,导致石油、地震、海洋、水利方面的钻孔资料收集不到,工程方面的钻孔资料很难收集,造成此次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库中这方面数据缺失。

3.2 建议

1)这次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钻孔基本信息的清查工作。为了使该项目数据库成果能更准确、完善延续,在今后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资料汇交的监管力度,扩大汇交范围,设法使工程、水利、地震、石油等领域的地质资料得到统一管理,使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

2)对地勘单位保存的年代久远钻孔资料,建议尽早进行整理并电子化。

3)岩心的保管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省政府建立岩心库或由生产单位、矿山自己建立相应的岩心库单独保存,建设地学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地质人员能够学到相应的地学知识。

4 成果应用

利用MapGIS软件,将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完成的45220余个钻孔的坐标展示在全省行政区划图上,生成河南省地质钻孔分布图,利用钻孔属性帮助借阅人快速查找相关的钻孔资料。下一步工作,在提高精度及查询便捷度后,可应用于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立项及各类地质找矿项目,彻底改变以往查询拟设矿权区域附近钻孔资料只能通过先查相关地区报告,再查所有钻孔资料的方式,使查阅人能一目了然的通过该图即可知道何处已经进行过钻探施工,已有详细的钻孔资料,提高了查询的效率及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钻探施工,节省下大量资金。

5 结束语

河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矿产勘查地质工作程度较高,钻孔施工几乎覆盖全省。特别是近十几年,地勘基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丰硕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通过对这些钻孔基本信息的汇总集成,抢救了一批濒危老资料,及时挽回了损失,同时也梳理了涉及钻孔项目的资料归属情况。对钻孔资料提供社会查询利用,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提高地质钻孔资料的服务利用效率,降低地质工作风险,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系列、权威、集成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以地质资料增值服务为扩展,延长服务链,提高地质资料信息利用水平,为河南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支撑。同时为建设全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全国地质钻孔资料的共享,进而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效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立海,赵立鸿,高立.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及今后工作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

[2]刘向东,张立海,赵立鸿,高立.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应用开发[J].地质学刊,2012(4).

[3]王斌,陈杰,张立海,林向军.关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服务利用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3(10).

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思考

向世红 田立环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支撑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形势的螺旋式发展,对资源的短期需求也时紧时缓,但从长远来讲,对资源的需求是刚性的、连续的。加强地质工作,尤其是加强深部找矿,提高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提高矿产资源查明程度

河南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由于优越的地理、交通、水、电、气候等人文自然环境,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强势开发,我省煤、铝、金、银、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的保障年限越来越低。目前我省勘查发现地表矿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是以往我省地质工作勘查深度一般在300m以浅(部分矿种达到500m左右)。国外一些大型矿山勘查开发资料显示,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矿床深部往往存在多个赋存空间。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省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渑池县曹窑深部铝土矿勘查,陕县支建深部铝土矿勘查,以及小秦岭危机矿山深部找矿等,显示我省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我省深部找矿方向及部署,一是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区的铝土矿,找矿深度可达500~700m;二是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及崤山的金、银、铅锌矿,其找矿深度可达1500~2000m;三是栾川、嵩县、卢氏、汝阳等地区的钼矿,其找矿深部可达800~1000m;四是北秦岭地区的金、银、铅锌矿,其找矿深部可达1000~1500m。

要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必须重视地质规律,并破除管理制度上的障碍。通过几十年的地质工作,以及我省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造就了我省特色鲜明的地质勘查队伍格局,培养了一大批各有专长的勘查与科研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尊重成矿规律,一是要建立地质勘查工作长效投入机制,我局近年来在河南省洛宁县沙沟矿区深部找矿实践证明,要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必须依赖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投入;二是要充分发挥各局、各专业地勘队伍历史形成的专业技术优势与找矿勘查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好地质专家在某方面、某矿种的专业优势及对某些成矿规律上的独到认识,使深部找矿更有针对性,从而少走弯路,降低勘查费用,有效缩短勘查周期。破除制度障碍,一是从全省利益出发,调整不同单位的利益取向,公开公益性地质勘查成果,公开矿业权设置成果,公开各级各类规划性成果;二是要调整、明确矿权设置,运用政府调控职能,整合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业权,开展采矿权深部“空白区”找矿。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工作

世界上矿产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中国有着自己的优势矿产,但是,石油、天然气、富铁、铜、镍等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却是不争的事实。前两年石油、富铁矿价格飙升,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究其原因,在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今天,中国却在全球矿产资源中占有极低的份额有着很大的关系。“走出去”工作重点要考虑的是“干什么去,到哪里去,怎样去”的问题。各地勘单位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加强调研在先、科学选择国别与矿区、重视风险、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工作。“区域规划、集团作战,大企业跟进”的勘查战略模式,是我局近年来在境外找矿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套规避风险、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全省地勘单位“走出去”过程中加强管理,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避免工作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相互间的恶性竞争等。

我省在鼓励地勘单位积极开展“走出去”地质找矿工作时,首选地区国内应是西部工作程度较低的省(区),国外应是亚洲周边国家、非洲及南美洲;目标矿种应是国家紧缺或国家鼓励勘查开发的矿种;最终目的是通过获取矿业权来占有矿产资源,实现矿业开发,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矿产资源供应。

三、鼓励科技创新工作,提倡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方面,我省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重点是以成矿模型为指导,加强物探技术及钻探技术等综合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关键是充分调动创新性技术专家的积极性。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奖励找矿有功人员。另一方面,现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低,采矿贫化率高,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十分突出。应鼓励矿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一是研究煤、铝、铁、钼、金、银、铅锌等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的最佳指标,寻求节约利用我省主要矿产资源的最佳途径;二是开展新类型、低品位、多组分、难选冶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发可替代资源;三是加强铝、铁、金、钼、银铅锌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尾矿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地质工作的基础属性决定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工作必须坚持长期稳定的投入。根据河南省当前地质工作现状,科研项目应逐步转向深部找矿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项目费用从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中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安排。

四、加强矿产资源(矿产地)战略储备

加强矿产资源的储备,尤其是大宗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对于稳定市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上的超前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就河南省而言,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可以按矿种、分梯次进行。首先是短缺矿种矿产品的战略储备,如石油、铜、镍等,在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积极储备各级矿产品,根据我省财政实力状况,现阶段储备规模可以在90天左右的需求量。其次是查明矿产资源(矿产地)的战略储备,我省资源量大、储量丰富的优势矿种有煤、铝土矿、金、银、铅、锌、钼等,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作用,由于成矿区带有利,在已知矿山的深部和外围还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在安排省两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时,这些矿种要优先安排、重点安排,查明矿产资源(矿产地),分期次向社会公开出让。第三,在一些重要成矿区带上还应以各级政府规划区的形式,储备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勘查基地,保障重要矿产资源后续供应。此外,一些低品位、多组分,采选难度大、成本高的矿产地也要储备起来,待日后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时再开发。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政府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并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与企业职能,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使用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出资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库。其次是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例如从财政资金上支持矿山企业储备各级矿产品;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矿山企业整合那些规模小、开发能力落后的小型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主动勘查增加矿山储量的企业应实行税收减免的政策;鼓励企业和地勘单位联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从源头上占有矿产资源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石油资源储备机制,其他短缺矿种的战略储备可以比照进行。

从管理制度上讲,一是要鼓励矿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低品位、难选冶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矿产资源,同时,鼓励矿山企业研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二是通过政府调解和市场调控,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将优势矿产资源向大型矿山企业积聚,并鼓励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厉打击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等浪费资源行为;三是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开采规模,避免过度开采,造成竞相压价,优势资源不具优势的局面,真正发挥战略矿产资源的战略意义。

黄河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