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石油指数_欧洲战火爆发石油价格
1.国内油价暴涨,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低价石油?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3.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跟俄罗斯到底是什么关系?
4.军事问题!如果美国和西方真的攻打叙利亚了会怎么样?听说叙利亚是中东的心脏。为什么会这么说?
国内油价暴涨,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低价石油?
并不是我们不想进口俄罗斯的石油,而是俄罗斯不想把石油都出口给我们。
谁说我们不在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俄罗斯和沙特两个国家一直都在争夺我国第一原油出口国的地位,有时候甚至一个月内,两个国家的位置就要换上一换,今天你第一,明天我第一,就是为了争相向中国出口石油,而我国为什么不在只是在俄罗斯进口石油,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俄罗斯石油是便宜,那是对欧洲来说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有些不解,都说俄罗斯石油便宜,而且俄罗斯和我国关系友好,怎么可能卖给别人便宜,卖给我们贵呢。这是因为地理原因决定的。
首先,俄罗斯的油田主要分布在第二巴库和第三巴库。第二巴库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的旧称,是仅次于西伯利亚的第二大石油工业区,有800处油田,500处气田,储油区绵延面积达到了70万平方公里。
目前该油田年产量为1.2到1.5亿吨之间,占俄罗斯全年产量的五分之一,同时该地区原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特别发达,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原油的能力达到了1.5亿吨,输油管道在其内部纵横交错。
这么一个石油发达的地区,却主要位于欧洲平原,因为气候温暖且石油位置浅,开采起来自然轻松便宜,所以供给欧洲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价格也不高,但这里到我们中国太远,同时输油管道要穿过寒冷的西伯利亚需要加热,因此成本就上来了。
其次,俄罗斯供应给东亚石油的主要产地为第三巴库,也叫做秋明油田,它位于西西伯利亚中部和北部地区,远景石油储量估计为400亿吨,是俄罗斯最大的原油产地。
但我们听到西伯利亚就知道,这里气候寒冷,加上原油储量位置深,开采成本高,因此价格并没有那么便宜。而且西伯利亚地处寒冷地区,冻土让我们无法修炼输油管道,而且漫长的官方运送原油还需要加热做保温,用来防止石油凝固,因此成本太高,多数都采用游轮运输的方式。
以2020年为例,我国在俄罗斯共进口原油8357万吨,通过俄罗斯到我国大庆的输油管道,共输送了3000万吨,剩余的5375万吨的石油,主要通过火车和游轮的方式进行运输。
火车属于陆路运输的方式,一列火车能够运送4200吨原油,分为两个途径,其一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到我国的满洲里,其二是哈萨克斯坦到我国阿拉山口。
轮船运输原油属于海运,需要经过白令海峡,这里常年海面冰封,大型运输船还需要让破冰船疏通航道,因此成本也高。
这么一看,石油不便宜,运送过来成本也不低,我国在俄罗斯购买石油其实并不是十分合适,但依然支持俄国石油,这也体现了两国友好关系。
?第二,蛋不能投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就有典故,叫做良禽择木,形容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俄罗斯虽然同我国关系友好,而且石油相对来说价格还算中肯,但石油属于战略储备,不可能全部交由一个国家进口,而且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大,仅从一个国家进口也不现实,加上还有这么两个原因,决定我国不能在一个国家进口。
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的石油质量一般。衡量石油质量的指标是API和硫。API表示的是石油密度,密度越高说明含水量和含盐量就越低,原油的品质就越高,而硫对于金属是有腐蚀的,原油中硫含量高了,还需要经过除硫工艺,多浪费一到环节,自然成本也会高。俄罗斯的原油对于沙特来说,品质差一些,而且价格和沙特差不多,因此并不会只进口俄罗斯的。
原因之二就是我国对于石油需求量太大,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如果单独从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进口,一旦运送石油的线路发生故障,那么短时间会很快造成石油储备量危机,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从多个途径进口石油是分担危机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在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巴西,安哥拉,阿曼,阿联酋,科威特,美国,挪威都有进口石油,上面这个排序是根据进口石油量多少而排序的,可见我国“蛋并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0年,我国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为7.02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只有2亿吨左右,其余5亿吨都需要进口,缺口很大,单从一个方面进口原油也不切实际,所以要“四面撒网”才对。
?第三,想大量进口石油,俄罗斯也不同意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人认为俄罗斯不可能不想多卖我们石油?但实际上,俄罗斯也需要分担风险,并不能把能源出口只依赖我们一个国家,作为俄经济命脉,一旦石油出口出现问题,经济肯定受阻。
因此,在我国提出“安大线”的时候,俄罗斯宁愿绕远路,也要把石油管线修建到“泰纳线”上。安大线是一条从俄罗斯安热罗苏真斯克到我国大庆的输油管线,但在俄罗斯泰舍特地区就改道去了纳霍德卡,运送到这里以后,石油不仅可以出口到我国,还可以出口日本和韩国。
?总结综上所述,不管是我们进口石油,还是石油出口国,都在谋求一个多元化的方针,多家进口,多家出口,才能保证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战争的残酷后果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华民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华民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五个战胜国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天皇裕仁,死于1989年;原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受到国民政府包庇,躲过审判;,意大利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对轴心国宣战后被捕,后被派人救出,最后被游击队捕获并曝尸街头;赫斯,纳粹副元首,受元首之命于1941年秘密乘飞机前往英国“和谈”,被英国政府长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拉肚子“失踪”,导致日军制造借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将其遣送回国;,日本海军元帅(追)、联合舰队总司令,珍珠港事变策划者,死于1943年盟军“复仇行动”。帝国元帅戈林、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别背叛,被开除纳粹党,被盟军俘获后畏罪自杀;大将,日本法西斯,太平洋战争策划者,战争鼓吹者,甲级战犯,1948年被判绞刑;,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二战头号元凶,1945年4月30日与爱娃·劳恩举行婚礼后在总理府地堡自杀。卡尔·邓尼茨,继承人,德意志帝国元首,前帝国首席潜艇官,海军总司令,战后接受审判,出狱后定居联邦德国。
战后,美苏两国开始冷战,日本接受美国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积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别占领,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而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联邦德国,柏林墙把柏林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德分裂开始。
1945年5月初邓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军停止向除苏军以外所有盟军停止攻击并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纳粹德国正式向盟军投降。德国在整整26年后,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行列中。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关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文明进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宇航时代和核时代。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传奇的故事、深刻的真理以及许多耐人寻味的未解之谜。
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跟俄罗斯到底是什么关系?
许多分析家都认为,俄罗斯会利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做为一张牌迫使格鲁吉亚不加入北约,迫使北约不武装格鲁吉亚,使北约在让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让步,然而,梅德韦杰夫签令承认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俄罗斯已经把那个退路自己断了, 目前,北约与俄战舰黑海对峙,局势紧张,而且据报道美国航母正在开往黑海 总理说俄要退出加入世贸申请 俄罗斯的这些举动都是实质性的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威胁,这表明俄罗斯要用实际行动来回击北约。 世界局势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北约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1。尽快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毫无疑问的,北约肯定会用这招报复俄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2。武装格鲁吉亚或接受格鲁吉亚成为北约成员这点不知道,如果北约这么做必然导致与俄直接交火 3。今后美国会派航母到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俄黑海舰队,或者直接驻扎黑海?这种可能性很大,美国会加紧从战略上包围俄罗斯,而航母一直是在遇到国际棘手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工具,就象96年在台海他们做的那样,航母是美国的最重要的用来遏制威胁对方的工具,对中国,对伊朗美国都是这样做的,真希望俄能打沉的一艘 4。扶植俄国内反对势力 5。加紧从中亚和其它前苏联地区收网 6。西方很可能会从经济上封锁俄罗斯,他们可能统一不从俄购买石油,断掉俄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从经济上打垮俄,或者通过操纵石油期货市场,让油价大跌,如果石油价格在60美元以下,俄罗斯会很难受。后者可能性很大。 美国人很喜欢搞战略的,当年里根用星球大战计划从经济上拖垮前苏联,那么今天他们还可能用经济的办法打垮俄,因为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单一依靠石油出口获得经济来源正是俄的软肋 俄罗斯接下来会做什么: 1。退出中导条约,把导弹重新瞄准欧洲 2。与伊朗,叙利亚,古巴,委内瑞拉一起,在核武控制,武器输出,反恐问题上与美国对着干 3。通过扶植国内反对派,肢解乌克兰与波兰 4。俄今后肯定在石油输出方面考虑将中国作为重要合作伙伴。他会准备在西方联合封锁俄石油输出时还要有经济收入来源。 俄罗斯其实处在很不利的位置,毕竟北约实力要远超过俄,我们中国要阻止俄被北约肢解,要联合我们在亚非拉盟友在联合国阻止西方对俄的制裁与封锁,正好我们也可以让俄的石油把石油输入我国,如果俄被肢解,我们中国将是下个被肢解对象,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一点,居然还有凤凰卫视那个马鼎盛在那里高呼反俄,还总天装的象个战略家一样在电视上摆弄地球仪,记得当年美国攻打伊拉克,马穿着一身军装在电视上说美国用他的高科技让伊拉克电视上出现了反萨达姆标语,后来凤凰卫视又出来澄清说没这回事。真是搞笑 别担心台湾,现在国际关系是用实力说话,台湾本身岛内民众主流并不想独立,也说不会搞独立,大陆自身实力的增长正日益增加对台湾的吸引力,而不是把台湾排开,这是台湾与南奥塞梯的区别,另外我们实力在那里,怕什么。 “新冷战”之说因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表态而被媒体广泛传播。8月26日,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将尽全力避免一场“新冷战”,但不惧怕冷战。他还向西方发出警告说:俄与西方关系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对方。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被认为是分别以原苏联和美国为主导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谢幕。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但相对缓和,并呈现美国独霸和多强并雄,亦称“一超多强”态势。 但是,各方力量一直在此消彼长之中。细心观察冷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关系,有一条从未间断的主线,那就是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思想源于德国,得到美国及其盟国认可并付诸实施。东扩方案一经问世,便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因为它挤压俄战略空间、严重损害俄安全利益。但苦于实力不济,俄除了口头上竭力对抗外,行动上并无他法,只能且战且退,最终不得不吞下北约东扩的苦果。不仅东欧国家被纳入北约,而且原苏联波罗的海3国被吸收成为北约国家;此外,北约原则上还同意将原苏联的另外两个国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收编麾下。种种迹象表明,北约东扩不断延伸,直逼俄罗斯家门口,引起俄罗斯的极度警觉和不满。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具备一定抗衡北约的能力,在美国执意要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正式与波兰签署反导基地协议的情况下,俄罗斯忍无可忍,不惜以实际行动抗击北约,以警告北约:甭想没完没了地东扩下去。 正是由于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反东扩迟早有一天会“短兵相接”,造成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极度紧张,因此西方媒体普遍谈到“新冷战”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每当俄罗斯与西方顶牛时,便有学者谈到“新冷战”,有的甚至认为“新冷战”已经开始,有的则予以否认。 《德国之声》的一篇采访录认为“新冷战”已开始的理由是,过去美国和原苏联之间对抗的3个结构特征,现在均已具备:一是战略对抗,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战略对抗早已出现;二是冻结合作,这是冷战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俄罗斯已宣布和北约中止军事合作;三是军备竞赛,美国和波兰签订的反导基地协议已将美俄拖入了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去。 否认“新冷战”的理由有:首先,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均表示无意回到冷战时代。俄总理8月31日在接受俄媒体时表示,虽然围绕俄罗斯和西方关系趋冷的问题有许多言语和情绪上的表达,但暂时没有任何证明双方关系冷淡的实际措施出台。梅德韦杰夫也表示,将全力避免冷战。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8月27日表示,欧盟愿意与俄罗斯建立密切和积极的关系,而不希望回到冷战时代。其次,双方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依然远远大于冲突。据报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斯蒂文?皮弗认为,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领域需要俄罗斯的合作,不可能与俄罗斯彻底摊牌。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依然远逊于美国,俄一半多的出口是到欧盟。如果欧洲市场切断,俄罗斯经济将马上陷入危机。此外,尽管俄拥有数量可观的核武器,但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的超级大国前苏联相比,将美俄对峙认为冷战再起颇为勉强。最后,冷战的一大特征是双方均势力敌,显然,俄与西方在很多层面上并不等量。 当今世界,冷战早已成为历史,冷战思维一直没有消停,但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均强调无意重回冷战时代,因为冷战对双方均无好处,而且违背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也为国际社会所唾弃。 分给我哦,谢谢了啊
军事问题!如果美国和西方真的攻打叙利亚了会怎么样?听说叙利亚是中东的心脏。为什么会这么说?
A
叙利亚的地缘重要性,决定了叙利亚的内部争斗不仅仅局限在国内,甚至牵扯到整个中东格局。如果叙利亚失控,中东将会陷入全面混乱。
一、位于“五海”中心地带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区按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处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波斯湾的“五海”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自古以来叙利亚就被称为“世界心脏”,虽然领土面积不大,人口也只有2300多万,但却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大国”。
俄罗斯总理2011年11月18日在会见法国总理菲永时表示:“埃及至今未结束,还有一些人企图改变叙利亚。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叙利亚离俄罗斯很近。”突尼斯、埃及,特别是利比亚的政权更迭已经令俄罗斯感到不安,如果叙利亚或者伊朗再发生类似状况的话,对于俄罗斯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的安全形势都将产生巨大的威胁。
? 二、?地处战略联盟中心
叙利亚地处战略联盟、地缘政治利益和宗教分歧网络的中心,中东也因为叙利亚的动荡而加速洗牌。如今,伊朗和土耳其已公开分道扬镳。叙利亚的冲突也加剧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紧张关系,风险甚至波及到黎巴嫩、约旦和伊拉克。
现在基本上渐渐可以演化出两个阵营了在中东,主要还是以他们的教派来划分,另外还有跟战略诉求划分,另一方就是伊朗,伊朗前不久它的副外长高调访问叙利亚,再次表达了全力支持叙利亚的决心,所以是伊朗牵头,后面有叙利亚还有黎巴嫩,因为黎巴嫩是控制的,过去跟叙利亚也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现在还有伊拉克恐怕也在这条战线里面,因为他们都是什叶派。另外一派我们看见也非常清晰的就是土耳其领头还有沙特,当然还有卡塔尔这些海湾国家,这是另外一边的。至于中东区域外的这些大国,西方包括欧洲国家都是认为巴沙尔的政权已经没有了合法性,要求他必须走人,俄罗斯的态度会随着形势的发展会变化,巴沙尔如果下台,那么他未来的一个政权一定是俄罗斯认为他还能够操控能够继续保持俄罗斯的利益的。
? 三、叙利亚防空体系并非不堪一击
叙利亚防空部队现在约有150个导弹营,大约900套各类发射装置,总人数6万人。截止到2010年,绝大多数现役防空导弹系统都已严重老旧,主要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不属于先进武器的S-75和S-125系统。另外还有稍微先进一些的S-200系统,但是数量少得多,只有两个旅,48套。有个别消息称,这些S-200防空导弹系统与负责保护它们的14套“黄蜂”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联合使用。叙利亚国家防空防御体系共分南北两个区,协调分配全部现役S-75、S-125和S-200导弹系统。
四、叙俄三十年盟友?
1980年,叙利亚和苏联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建立了盟友关系。在冷战时期,叙利亚曾是苏联南下印度洋的通道。当时有大量叙利亚人前往苏联留学,其中一些人在叙现政府中担任要职。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高度重视同叙利亚的关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2005年1月访问了俄罗斯,两国的合作关系得到加强。2010年5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叙,与叙方签订了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协议以及军售协议。
国际上多年来流行一句话,没有叙利亚就没有中东和平。如今的叙利亚局势,犹如媒体的评论:战争的阴云正在染黑中东的地平线,中心就是叙利亚。
叙利亚周边国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国家,包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黎巴嫩,以及北部的土耳其和隔着伊拉克的伊朗。
中东,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百年来变得如此不平静:争端、战火、全球财富无不与它紧密相连。
叙利亚的局势是整个地区非常关切的问题。以色列以极大的敌意看待叙利亚及其两个主要盟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黎巴嫩什叶派抵抗运动,美国也对它们保持警惕的怀疑。该地区的许多***一直认为,德黑兰—大马士革—轴心是反对以色列和美国霸权的唯一堡垒,叙利亚是该轴心的中枢。由于拥有华盛顿的支持,以色列试图粉碎(显然通过2006年入侵黎巴嫩),并拆散叙利亚和伊朗。以色列将伊朗视为最危险的地区竞争对手。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但如今,叙利亚因国内问题而受到重创,整个轴心的存亡岌岌可危———这可能促使叙利亚的盟友采取危险的冒险行动,因为他们试图制止美国和以色列获益。
五、叙利亚或成中东格局"分水岭"
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或政权更迭将成为中东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必将超出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更迭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直接影响。相对温和低调的巴沙尔政权与以色列的和谈曾取得积极进展,叙利亚政局的变化将中断叙以之间的平衡局面,进一步恶化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加剧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孤立局面。如果叙利亚局势失控,叙以之间有可能爆发武装冲突,将以色列拖入战争泥潭,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混战,中东和平进程将无从谈起。
2是对中东能源输出产生重大影响。叙利亚本身虽然没有储量惊人的石油资源,但其政局变化将直接影响邻近的伊拉克、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产油大国的石油出口,从而引发石油价格波动甚至石油危机。
3是叙利亚局势动荡将为恐怖主义提供土壤。如果隶属什叶派分支的巴沙尔下台,叙利亚国内的宗教极端势力极有可能乘机上台,给中东伊斯兰化的趋势推波助澜。伊斯兰极端势力会乘机回流并浑水摸鱼,从而引发更大的暴力和恐怖活动浪潮。
4是中东战略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失衡。叙利亚局势实质上是伊朗核问题发展变化的风向标。如果叙利亚“失守”,伊朗将失去重要的安全屏障和战略依托,美国对伊朗的军事威慑和遏制围堵将得到强化,伊朗的安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巴沙尔政权如若倒台,将会抑制伊朗的影响力,这与欧盟、阿盟以及美国的战略利益不谋而合。亲美依美势力将在海湾、中东地区增强,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将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最后千万不要忘了中国:
如今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日益扩大,安理会通不过对叙动武的决议案,不仅仅是俄罗斯一家坚决反对,中国不同意决不是为了与俄罗斯保持一致,而绝对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利益,如今中国也是中东的玩家之一。中国力量的存在,是美国最大的顾忌,一旦对叙利亚动武,亚太再平衡怎么办?美国绝不会让“911”事件导致的中国快速崛起再度重演了!
如今在美国的眼里,中国是头号挑战者!如果在对叙利亚动武与亚太再平衡之间取得平衡,这是美国迟迟难下决心的最深层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