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豆油价钱_豆油现价
1.我国豆油消费量
2.豆油2201合约什么时候换2205
3.专家预测大豆走势分析(2022年大豆未来价格行情)
4.2022年12月1日米糠油价格标价119元一桶而实际成交价是
5.定了?2023年,大豆、玉米或迎来“一提一稳”!
我国豆油消费量
我国豆油消费量为1790万吨。根据百度百科得知,2022年年度年度豆油消费量为1790万吨。其中,豆油食用消费量161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180万吨,年度国内豆油供需结余21.2万吨。
豆油2201合约什么时候换2205
豆油2201合约到2022年1月的时候换2205。豆油2201合约指的就是2022年1月到期的合约,投资者也只能将期货合约持有到2021年12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期货代码上的数字代表的是合约到期时间。所以根据国内几大期货交易所的持仓限额规定,还有到期日规定,大连和郑州的期货合约,都是可以持仓到交割月前一个月的月底。
一、豆油期货
豆油期货是2006年获批的第二个商品期货品种,于2006年1月9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其主要用于烹饪、食品、工业及医药。
二、豆油期货合约
1、交割标的物
豆油是大豆加工的油脂产品的总称,豆油按其加工程度可分为大豆原油和成品大豆油。在我国,大豆原油(也称毛油)主要为工厂的中间产品,目前我国进口大豆油也全部是大豆原油。由于大豆原油具有贸易量大、品质均一、容易储存、与国际现货和期货市场接轨等优势,所以是比较适合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
2、交割等级
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交割质量标准。豆油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以我国豆油国标为蓝本,项目设置、数值选取基本一致,同时对与现货市场发展情况不相符的个别指标及取值进行了微调。如增加了国标中没有但现货企业普遍使用的含磷量指标,并设计含磷量≤200mg/kg,将酸值由国标中的≤4.0mg KOH/g调整为≤3.0mg KOH/g。这样,国产大豆原油基本能够达到该交割标准;进口豆油在溶剂残留量等指标上有可能不达标。但是,经过简单加工,进口豆油完全可以满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同时为简化合约,豆油期货不设等级升贴水。
3、交割地点
大连商品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按照豆油生产、流通的格局,豆油合约交割地设立于张家港上海、天津和连云港日照地区,其中连云港日照地区的交割库为非基准交割库,可以贴水50元/吨进行交割。张家港上海以及日照地区也是黄大豆2号合约、豆粕合约的交割地,这样的交割地点设置有利于黄大豆2号、豆粕和豆油合约间的套利交易和保值操作。
4、交易单位
10吨/手。现货市场上豆油运输使用的罐车最小载重一般是10吨,大商所的大豆、豆粕合约的交易单位都是10吨/手。为了和现货市场接轨、方便跨品种套利交易,豆油合约的交易单位定为10吨/手。
专家预测大豆走势分析(2022年大豆未来价格行情)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虽然产量已经很高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自给率非常低。专家预测在2022年我国大豆仍然是以进口为主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耕地面积小,无法满足大豆自给自足,在价格上,未来的走势依旧看好。
2022年大豆行情现状
2021年国产大豆价格在大幅减产、农户挺价惜售、国储与购粮主体高价入市抢购等利好叠加的作用下震荡上涨。豆一期货指数一度涨至6505元/吨的历史高位。
但随后终端需求的疲弱使得豆一的高价难以为继,国产大豆期货价格高位大幅回调。
展望2022年,短期来看,售粮节奏的后移和需求端的疲弱使得短期市场供给偏宽松,价格弱势运行。
中期来看,6月至8月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且易产生天气炒作现象,价格大概率阶段性走强。
长期来看,在政策支持下,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增加的概率较高,随着收获压力的来临,大豆期价将重返弱势。
专家预测2022年大豆价格走势
短期来看,减产背景下农户惜售情绪较强,使得2021/2022年度农户售粮进度明显慢于往年,供应压力有所后移。据农户售粮习惯推断,农户惜售情绪一般最多持续至3月至4月份。
因此,供应压力后移抵消了部分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需求端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高点是在2020年5月至6月份。意味着生猪出栏高点在2022年3月至4月份,猪价低位仍将对豆制品需求形成明显压制。
短期大豆供给仍偏宽松,预计2022年5月份前国产大豆价格弱势运行概率较高。
中期来看,6月至8月份易产生天气炒作现象,且处于大豆供给青黄不接时期。在本年度大豆减产16.4%的背景下,大豆供给存在偏紧可能,国产大豆价格阶段性走强概率较高。
长期来看,农业部门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因此在政策的刺激下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及产量同比大幅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在9月底大豆开始逐步收获后,季节性供应压力将再次施压国产大豆价格,豆一与豆二期货的价差也将大幅缩小。
2022年12月1日米糠油价格标价119元一桶而实际成交价是
实际价格119元。
相对于大豆油以及调和油,米糠油的价格稍微贵一些,标价119实际成交价格也是119元。
米糠油是由稻谷加工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米糠,用压榨法或浸出法制取的一种稻米油。当前是由NY/T122-1989(现行国内)标准《米糠》(含油约18%,由稻壳、灰尘、微生物及分泌物、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胚等构成)制取的GB19112—2003标准可以用于食用《米糠油》。因该标准米糠油很少用于食用,多用于制造饲料、肥皂、硬化油、甘油、硬脂酸、油酸、油漆树脂等工业原料。
定了?2023年,大豆、玉米或迎来“一提一稳”!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前粮食市场已渐近尾声,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豆等,纷纷落下帷幕,重心也都移向年后。
年后来看,各谷物走势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们重点要说一说玉米和大豆,因为这两者在2022年就相爱相杀,而到了2023年,又会走出什么样的趋势来呢?
先上结论,新农观认为,2023年政策端对于大豆的关键词是“提振”。
回顾2022年,在“扩大豆”的政策主导下,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了10243千公顷,比上年度增加了1843千公顷,增长率为21.7%;大豆总产量达到2029万吨,比上年度增加了389万吨,增幅为23.7%。
大豆扩种成效超出预期,自给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
而在新一年度,也就是2023年,我国粮食主管部门再次提出新目标,即2023年再扩种大豆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
但从去年以来大豆的走势来看,有些不尽如人意,于是农民种植意愿成为重点,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豆价及收益。
大豆虽然也是饲料用粮,但一直以来国内产量不高,因此对外依赖度较高,80%以上的大豆均依赖于进口。
而产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耕地有限,前期力保三大主粮的产量,所以大豆就主要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则是大豆产量不及玉米,综合收益也低于玉米。
尤其在去年扩种以后,国内大豆产量增加,但是去年消费整体低迷,需求疲软,虽然大豆在收获时走出了“高开”的局面,但后续因消费无力支撑,最终价格下跌。
豆价下跌,是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是天气因素。
除了价格外,还有天气的影响。
尤其近两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去年南旱北涝,先是湖北新豆受干旱影响量、质双减,后来东北地区因洪涝积温偏低,导致大豆个头小,蛋白含量下降,这也成为后期大豆销售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对于今年继续扩种大豆的目标就显得有些严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依靠政策端的发力了。
大豆和玉米种植区域重合度较高,因此玉米的主产区——东北地区也是大豆的重要主产区,因此主产区仍然肩负着较大的重任。
去年为提高大豆种植,在大豆补贴方面有明显提升,而今年豆价走低,要保障主产区种植面积,政策端必然要充分考虑种粮人收益,同时要继续完善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因此,预计今年的大豆补贴只增不减。
同时,进口大豆对国内冲击也较大,2022年大豆进口数量为9108万吨,较去年下降5.6%,大豆进口连续第二年下降。
预计2023年进口大豆将继续缩量,有望实现三连降。
再来看玉米的情况。
虽然玉米和大豆在收获时双双“高开”,但后来大豆价格回落,但玉米却依然坚挺,其主要原因仍然是玉米的供需缺口。
受小麦价格高企以及进口成本走高的影响,玉米替代物减少,使得国内玉米需求回归,成为支撑玉米价格的重要力量。
玉米自收获以来,农户惜售情绪一直较高,使得年前玉米购销进度偏慢,且价格也一直在高位徘徊。
考虑到今年大豆继续扩种增产,而玉米又不可减少,因此预计今年政策端对于玉米的关键词则是“稳定”。
一方面是供给的稳定。
这里既包括国内产量,也包括进口数量及替代。
而国内产量方面,预计玉米补贴仍然会与去年持平,而进口方面大概率依然会是一个超配额的数量。
另一方面,是价格的稳定。
这也是我们判断年后玉米很难出现大跌的一个基础,玉米、大豆本来种植面积高度重合,相互较量吃紧,在这么个节骨眼,粮价很难会出现大跌,即便年后有卖压,也会及时出手调控稳价。
因此,年后大豆与玉米的这“一提一稳”基本是贯穿整个2023年,同时在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也会有相应的提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