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250万桶石油价格-中东石油价值多少钱
1.利比亚在北非是不是富国?
2.多巴哥岛详细资料大全
3.石油大王哈默简介
利比亚在北非是不是富国?
一.经济概况:
自1969年9月1日革命以来,利比亚政府为了摆脱殖民主义对其经济的控制,推行了国有化政策。从1970年起,先后将外国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等收归国有,将意大利人占有的肥沃的田庄全部收回。自1971年12月宣布没收美国石油公司起,先后将外国公司的全部或50%的股份收归国有。但由于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主要生活用品由国家补贴,所以市场萧条,商业生活几乎停滞。1987年后,利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利经济发展较快,但结构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品主要靠进口。利比亚是北非的重要产油国,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收入是利经济的主要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收入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之一。为使国家经济多样化,利比亚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技术经济等非石油部门。 1992年以来,利因洛克比问题受到国际制裁,其石油生产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除有国家补贴的主要生活用品外,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经济尚能正常运转。1997年,利提出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对私有经济的限制。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后,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利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增加财政支出,积极吸引外资,在扩大开发建设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其他门类的工业,利比亚进入了对外开放和全面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利比亚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如在公共基础部门。在许多领域建立了一些国家合作项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参加到这些合作中来。
利比亚与大多数欧洲和非洲国家签订有经济贸易合作协议,并参加了所有的地区性阿拉伯协议。利比亚在双边协议下的对外投资涉及在多种工业部门建立的合资企业,包括养牛,农业生产,非洲地区的矿物开采,在马耳他的项目建设,在突尼斯的渔业捕捞,在欧洲和拉美地区的工业产品生产。
二 . 利比亚主要经济状况介绍:
1. 自然资源:
①石油、天然气:利比亚油气储量十分丰富,石油总储量估计有1000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404亿桶;天然气储量已探明的就达到1.31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
②矿产资源:铁(蕴藏量约20-30亿吨)、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土矿、盐等。
③水资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南部沙漠地下水资源已探明总储量达250亿立方米。
④海洋资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经初步探查,海洋资源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珊瑚、海藻等。
⑤旅游资源:利比亚拥有许多历史、社会、人文遗产古迹、沿海沙滩、历史古城、绿洲、沙漠景观,阳光、湖泊和泉水。
2. 工业。自70年代以来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本国工业,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及制造工业。其目的是实现替代进口,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重化工业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改变单一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状况。据统计,自1970年至1997年9月,利已建成工业项目723个,此外,还有83个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利比亚除国营工业企业外,目前在工业方面的伙伴企业共有10,250家,涉及到食品、纺织、家具、纸张、化学、金属、建材、海洋捕捞工业等方面。
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相关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纸制品、钢材、轮胎以及汽车、拖拉机、冰柜、冰箱、电视机组装等。
--石油及相关工业。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是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1990年底已证实的石油储量达450至5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2,180亿立方米。利石油具有油质好、油层浅和易开发的特点。
利比亚石油生产始于1959年,此后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970年达到最高峰,日产原油达到332万桶,年产量达1.73亿吨。1980年日产原油降至183万桶;到1983年欧佩克采取限价保护政策,利比亚生产配额为110万桶;1986年配额又调减至94.8万桶;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上升,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增至150万桶。1992年以来,由于联合国对利制裁,石油设备老化而无法更新,石油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93年日产量是138万桶;1994年日产量是141万桶;1995年日产量是142万桶;1996年日产量是144万桶;1997年日产量是139万桶。
欧洲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市场。意大利从利进口大量石油,约占意进口原油的30%。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三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主,三国从利进口的石油占利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利政府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近年来,利天然气产量约15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有小部分供出口。
自70年代后期以来,利政府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业。现利已拥有非洲最大的拉斯乌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利比亚还有7个生产甲醇、氨气、尿素和液化气的工厂及1个液体化学制品厂。利年产尿素60万吨。上述各工厂基本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产品除少数尿素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以出口为主。
--钢铁工业。米苏拉塔钢铁联合企业是利唯一的钢厂,位于首
都的黎波里以东约240公里的米苏拉塔市,引进德国、奥地利、日本、瑞典等国成套设备,是利比亚最大的工业企业。该企业第一期工程耗资60亿美元,于1990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钢132.4万吨。1992年产钢93万吨;1993年产钢95.3万吨。第二期工程于1994年开始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钢45万吨。“米钢”生产的线材和棒材(包括盘条、螺纹钢等)90%供内销,其它品种如轻、中型钢材及冷、热轧钢卷板和平板等板材则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和西欧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3.农业
利比亚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全国土地面积的94%以上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仅占国土的1.5%左右,约37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蔬菜、水果等。利比亚农牧业生产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据统计,每年利比亚需粮总量60万吨左右,其本国的粮食生产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利比亚1996年产粮仅为29.7万吨。而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食品。据统计,1996年利比亚进口食品及活牲畜总额达9.3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17.8%;进口食油及饮料等达1.16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2.2%。
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将其总收入的18%作为农业专款。
利比亚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计划耗资250亿美元到30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也于1998年4月竣工,两期工程均由韩国东亚公司总承包。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待上马。
利比亚“人工河”实际上是一条深埋在地下7米、直径达4米的水泥输水管道网,总长度约4,040公里。主要目的是将利比亚南部沙漠深处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出来,将地下水汇集输送到沿海北部地区,用于灌溉农田,解决工业用水和利比亚沿海城市居民用水。
据利比亚官方估计,到2000年,利比亚每年约需粮食70万吨,水果83.3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120万吨。“人工河”建设可较大地改善农牧业的现状,增加可耕地和灌溉面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
利比亚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突尼斯和土耳其等。
多巴哥岛详细资料大全
多巴哥岛是南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二大岛,位于西印度群岛南端的大西洋上。岛长42公里,最宽处也只有11公里,形状狭长,像一支雪茄菸,而且岛上盛产菸草,因此岛的名称也就叫作“多巴哥”,意思就是“菸草”,2011年人口60,874人,首府斯卡伯勒。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多巴哥岛 外文名称 :Tobago 行政区类别 :半自治行政区 所属地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驻地 :斯卡伯勒 地理位置 :西印度群岛南端的大西洋上 面积 :300平方公里 人口 :6.08万(2011年) 方言 :英语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资源,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状况,人文历史,政权政策,节日,国旗,国徽,首都,语言,宗教,特多,历史,经济,工业,政治,新闻出版,外交,与中国关系,林业机构,木材贸易,森林资源,林业政策,森林保护,森林管理,森林利用,其他,主要法律, 自然资源 多巴哥岛的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东北部峰峦起伏,西南部地势平坦。岛上椰林处处,鸟语花香;沿岸沙滩松软,水清见底,热带鱼在珊瑚礁间游来游去,充满热带风情。岛东北端的小多巴哥岛上,栖息著不少羽毛艳丽、能歌善舞的极乐鸟。岛西南沿海的布科礁有着远近闻名的“海底公园”。多巴哥以自己独特的景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 特立尼达岛长约80km,面积4 828km2,岛上低山、平原相间。特立尼达岛有3条山脉,其中北部地区Cerro de Aripo山脉的海拔高度为?914m,是国内最高的山脉。多巴哥岛长42km,面积300km2,中、北部多山。在多巴哥岛,有一条纵向贯穿全岛的主要山脉,其海拔高度为576 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 000 mm。 多巴哥岛:该岛过去是甘蔗和朗姆酒产地,现在成了度假之地。在毗邻的小多巴哥岛上有“鸟类天堂”保护地,面积达2 732亩,是仅次于纽几内亚的第二大鸟类保护地,这里有许多金色羽毛的鸟类。在近海的布库珊瑚礁(Bucoo Reef),可观赏水下海洋生物。岛上的罗宾逊克鲁索耶洞(Robinson Crusoe’s Cave)长2.4公里,直通岛西端的斯多湾(Store Bay)。 距联合岛屿(Union Island)东北7公里,在圣文森特角(Saint Vincent)和格林纳丁斯群岛(Grenadines group)最南端,有四个荒废的岩石岛和一些暗礁,这就是多巴哥暗礁群。海底的珊瑚礁把这里和大西洋隔开来,美丽的海湾和松软的沙滩再加上流苏般的棕榈树林,吸引著游艇比赛在这里举行。这片海域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海底世界,因此,它被称为加勒比海的潜水圣地。可是,正是由于这里吸引了太多巴哥岛 多的潜水者莫名而来, *** 要管理这个大英国协的独立国家,还必须要采取措施控制游艇的停泊地点,同时禁止破坏任何海洋植物群和动物群。现在,多巴哥暗礁群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自然地理 512公里。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西南和西北与委内瑞拉隔海相望。由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5,130 平方公里。特立尼达岛面积4827平方公里,多巴哥岛301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气温20-30℃,年降水量1,200—3,800毫米,由西向东递增。1—5月为干季。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富石油,有世界著名的天然沥青湖。石油蕴藏量估计为3.5亿吨。森林面积约占领土面积的一半。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8个郡、5个市和1个半自治行政区。8个郡为圣安德鲁、圣戴维、圣乔治、卡罗尼、纳里瓦、马亚罗、维多利亚和圣派屈克。5个市为首都西班牙港、圣费尔南多、阿瑞玛、福廷角和恰瓜那斯。多巴哥岛为半自治行政区。 人口状况 128万。其中黑人占39.6%,印度裔人占40.3%,混血种人占18.4%,其余为欧洲人、华人和阿拉伯人后裔。官方语言和通用语为英语。居民中29.4%信奉天主教,10.9%信奉英国圣公会教,23.8%信奉印度教,5.8%信奉伊斯兰教。 人文历史 多巴哥岛人口6万。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经荷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多年争夺,最后于1814年根据《巴黎条约》划归英国。1889年与特立尼达岛合并。多巴哥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年接待外国游客约6万人次。岛上椰林丛丛,鸟语花香,中部为热带雨林,沿海沙滩松软,海底为珊瑚礁,水清见底,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游戏其间。主要景点有珊瑚礁、海中游泳池、古炮台和大水轮博物馆等。 多巴哥岛 1997年全国人口约为130万,其中95%居住在特立尼达岛;人口增长率为年均0.8%。国内生产总值为59亿美元(1997),预计在1998~2002年增长率为年均3.5%。该国曾一度以石油为主要的经济产业,但近年来天然气、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1996年,石油业增长1.7%,非石油部门则增长3.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 230美元(1997);约1/5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73%。15岁以上人口的脱盲率为98%。 特立尼达岛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经过该岛附近,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国占领。1802年据《亚眠条约》划归英国。多巴哥岛历经西、荷、法、英多次争夺,1812年据《巴黎条约》沦为英国殖民地。1889年两岛成为一个统一的英国殖民地。1956年实行内部自治。1958年参加西印度联邦。1962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成为大英国协成员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1976年8月1日新宪法生效,废除君主立宪制,改制为共和国,仍是大英国协成员国。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原是一个农业国,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加快。石油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特多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特多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该湖面积约47公顷,估计储藏量1200万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油为主,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主要制造业有化肥、钢铁、食品、菸草等。特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农业主要种植甘蔗、咖啡、可可、柑桔、椰子和水稻等。75%的食品靠进口。全国可耕地约23万公顷。旅游业是第三大外汇来源。近年来,特多 *** 改变经济过多依赖石油业的状况,大力发展旅游业。 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加勒比一体化进程。在与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加强与开发中国家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加勒比及拉美国家的合作。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多巴哥岛 政权政策 节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独立日 8月31日(1962年) 国庆日 8月31日(1962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旗地为红色,一道从左上角斜贯至右下角的黑色宽频将红色旗面分成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黑色宽频两侧有两道细白边。红色代表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力,还象征温暖和太阳的热能;黑色象征人民的力量和献身精神,也象征国家的统一和财富;白色象征国家的未来和海洋。两个三角形代表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 多巴哥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黑地上两只蜂鸟,为该国国鸟,象征人民不畏强权、酷爱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下部为红地上三只帆船,代表1498年哥伦布抵达该岛国时的船队。盾徽上端为一顶头盔;头盔之上有一个舵轮和一棵棕榈树,象征该岛国海运业的重要性。盾徽左侧是一只朱鹭,鸟爪下为有三座山峰的山峦,象征特立尼达岛;右侧是一只火烈鸟,象征多巴哥岛。下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我们共同追求, 我们共同获胜”。 首都 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 ,人口42万,年平均气温25℃。 语言 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 宗教 居民中34%信奉天主教,25%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印度教,6%信奉伊斯兰教。 特多 历史 特立尼达岛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经过该岛附近,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国占领。1802年据《亚眠条约》划归英国。多巴哥岛历经西、荷、法、英多次争夺,几经易手。1812年据《巴黎条约》沦为英国殖民地。1889年两岛成为一个统一的英国殖民地。1956年实行内部自治。1958年参加西印度联邦。1962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成为大英国协成员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1976年8月1日新宪法生效,废除君主立宪制,改制为共和国,仍是大英国协成员国。 多巴哥岛 特多原来是一个农业国。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和生产石油天然气后,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已脱胎换骨,由农耕型转变为基础工业与服务业同步发展的初步工业化型。经过多年努力,特多已建成以能源工业为基础,加工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金融等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在过去11年中,特多经济持续增长,2003年的GDP达113亿美元,人均约为8700美元,增幅为4.1%。进出口总额约为95.16亿美元,其中出口约为54.33亿美元,进口约40.83亿美元,顺差高达13.5亿美元。特多 *** 实行审慎的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良好,2003年的财政盈余占当年GDP的1%,由于近来国际能源市场上油气价格的飙升,2004年可望实现更多的财政盈余。在稳定和大量的出口收入支撑下,特多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向良好,汇率长期基本稳定,对外支付能力较强,偿债率远远低于警戒线,国家外汇储备约为22亿美元,足以支付6个月以上的进口。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为BBB(标普)和BAA3(穆迪)。近几年每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7亿美元(2003年为5亿)。其他各项巨观经济指标均基本正常。 经济 特多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民主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场和金融等服务业发育良好,海陆空交通运输都比较便捷,建有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0%。特多积极鼓励贸易自由化,对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没有限制,关税总水平在20%以下,对美加欧盟和加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另有优惠安排。此外,特多资本市场开放,设有加勒比地区最大的股票交易中心。本外币在特多可以自由汇兑,没有限制,资本和赢利的汇出完全自由,无须任何审批。 多巴哥岛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原是一个农业国,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为主。 独立后工业与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拉美国家首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加快。石油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特多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特多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该湖面积约47公顷,估计储藏量1200万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油为主,年产原油1,000多万吨,并从中东、委内瑞拉进口原油提炼,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主要制造业有化肥、钢铁、食品、菸草等。特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2%,主要种植甘蔗、咖啡、可可、柑桔、椰子和水稻等。75%的食品靠进口。全国可耕地约23万公顷。旅游业是第三大外汇来源。近年来,特多 *** 改变经济过多依赖石油业的状况,大力发展旅游业。输出以石油及其产品为主(占出口总值85%以上),次为糖、可可、沥青。进口原油、机器设备、粮食和食品。公路和空运发达。 工业 特多还是加勒比地区英语国家中工业门类最齐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冶炼以外,制造业也有相当规模,建有加勒比最大的化肥、钢铁、食品、日用化工和菸草等工业企业。2003年,特多的石油产量约为6000万桶,液化天然气产量接近1000万桶。能源产品的出口收入占其出口总收入的50%左右,产值占GDP的55%左右。2003年,特多的甲醇和氨肥的年产量分别为290万吨和470万吨,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同年,特多的直接还原铁产量约为250万吨,钢坯产量约为83万吨,线材产量约为70万吨,水泥产量约为75万吨。此外,建筑业、旅游业和金融保险业近年来也都有较快的发展,旅游部门接待的海外游客数量接近40万人次,对GDP的贡献率和解决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至2003年,特多已探明和有可能开采的天然气储量已达35.2兆(35.2trillion)立方英尺,其中已探明的为20.8兆立方英尺。石油储备为可开采石油9.9亿桶,可能实现的储量3.24亿桶,此外还有20亿桶可能开采的储量,总计为33.4亿桶石油。即使不再发现新的油气资源,这些储量也可供特多开采30-50年,它们为这个美丽岛国的发展前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开拓了源源不断的财源。同时为中特两国扩大经贸往来,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政治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5年。全国至少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 *** 由大选中获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任期不超过5年,总理有权随时解散议会。 多巴哥岛 新闻出版 主要有3份日报,拥有61%的读者量。《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快报》、《特立尼达卫报》、《新闻日报》。全国有3家主要的新闻机构:国家广播网,国营、加勒比通讯网,私营、特立尼达广播有限公司。广播电台有中波610电台(国营)、特立尼达电台(国营)等14家。电视台有3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电视台,国营商业电视台,1962年创立、电视六台,1987年建立、信息频道电视台,1991年成立。有线电视近年在特多发展很快。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加勒比一体化进程。在与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加强与开发中国家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加勒比及拉美国家的合作。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与中国关系 1974年6月20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中国建交。 林业机构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农业、土地和海洋资源部设有林业司。该部有1 500名享受月薪的职员和3 500名临时工。林业司固定职工和临时工的定编分别为334人和581人。林业司的经费来自中央 *** 或捐助机构。1997年经费约为4 560万特元(约723.8万美元)。经费中所包括的开支项目包括工资、劳务、发展资金和日常支出等。 林业司司长在部长的领导下负责林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工作。为了管理方便,特立尼达岛划分为6个森林管理区。多巴哥岛的林业归当地的农业局长管理。林业司分为5个处,即科研处、森林利用处、野生动物处、国家公园处和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处。 该国有1个林业培训学校,隶属于东加勒比海农林学院。林业司司长是该学院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 根据1993~1995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林业战略规划,林业司的主要任务是:①森林管理(包括防护林和用材林的管理);②流域治理(包括农用林业活动);③历史公园、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④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 木材贸易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森林工业在森林利用中起重要作用。柚木、松树和来自天然林的木材价值41亿特元(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元),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1997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65个注册的私人制材厂和1个国营制材厂(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林产品有限公司,简称Tanteak)。这些制材厂促进了国有林地和私有林地上的森林利用。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92~1996年的木材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消费量见表35?10。 多巴哥岛 表35?10 1992~1996年的木材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消费量(万m3) -------------------------------------------------------------- 指 标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 生产量 原 木 5.9 3.6 4.6 5.1 5.0 锯 材 2.7 2.5 2.5 3.0 3.0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 0 0 0 0 -------------------------------------------------------------- 进口量 原 木 0 0.4 0.3 0.2 0.2 锯 材 0 0.2 0.2 0.1 0.1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9 1.0 0.8 1.0 1.0 -------------------------------------------------------------- 出口量 原 木 0.3 0 0.2 0 0.1 锯 材 0.1 0.8 0.1 0 0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 0.1 0.1 0.1 0 -------------------------------------------------------------- 消费量 原 木 5.6 4 .0 4.7 5.3 5.1 锯 材 2.6 1.9 2.6 3.1 3.1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9 0.9 0.7 0.9 1.0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状况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近1/3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1995年共有约14.8万 hm2的天然林和1.3 万 hm2的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柚木?Tectona grandis和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天然林的主要类型为半常绿季相林,同时也有大面积的沼泽林、山地林和半常绿林。42.6%的森林为国有,其余为私有。 多巴哥岛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尽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土面积较小,但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开花植物有2 281种,其中215种为本地种。有100种哺乳动物(居加勒比海地区诸国之首)、420种鸟类和70种爬行动物。 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Ⅰ~Ⅳ类保护区在该国共有1.76万 hm2,占国土面积的3.5%,由国家环境和服务部负责管理工作。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的报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90~1995年毁林率为年均1.5%,即每年毁林约3 000 hm2。 森林所有制和森林经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部分林地归国家所有。有7.5万 hm2的天然林已经实现了可持续性木材生产。这些森林得到当地护林员的精心保护,具有明确的森林经营目标和森林经营规划,森林采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国有林的管理工作由农业、土地和海洋资源部的林业司负责。 多巴哥岛 柚木、松树和混交阔叶林的更新是特立尼达林业部门的主要活动。植树的目的是森林生产和环境保护。第二茬柚木和松树的人工林营造活动已经开始。在多巴哥的造林项目中,通常采用本地针、阔树种作为造林树种,而不用外来树种。 在干旱季节,森林防火是重要的林业活动。国家森林防火委员会主席由林业司司长担任。森林防火警察和民间护林队配合森林防火行动。 林业政策 森林保护 森林保护区的总面积不少于国土总面积的25%。在选择森林保护区时,应该对地形、水源、风、土壤、天然植物和野生动物等因素给予考虑,并对选定的森林保护区进行公布。 森林管理 对森林资源必须进行1%或2%的抽样调查,以便为森林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森林保护区的采伐量加以控制,防止过度采伐,实现森林收获量的可持续性。对森林保护区中的油田数量加以控制,减小油田对森林的破坏程度。通过营造乡土树种或外来树种人工林的方式,以及通过改善森林采伐方式来促进森林更新。 多巴哥岛 森林利用 鼓励使用本地木材,改善木材采伐和加工利用的方法。开展珍贵树种及其替代物的研究。对欠知名树种进行市场开发。对本地和进口木材采取防蚁、抗菌和防腐措施。 其他 采用理论实践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林业人员进行培训。为私有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他们销售间伐下来的木材。国家的林业政策目标可以概括为: ①确保足够的林业用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3%;②森林生产、森林保护和森林休憩;③提供必要的林产品和服务;④有利于国家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⑤确保公众意识到森林和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主要法律 与林业活动有关的主要法律包括:①《森林法》(1980年修订);②《野生动物保护法》(1980年修订);③《锯材厂法令》(1980年修订);④《国有土地法》(1980年修订)和《国有土地森林生产条例》;⑤《农业火灾法令》(1980年修订);⑥《环境管理法令》(1995年)。 多巴哥群岛石油大王哈默简介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 其人
财富档案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有人称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有人赞他是精通百业的“万能商人”,更有人惊叹他是有魔力的“商业精灵”。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哈默的一生,似诗,如谜,更像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风云的呈现。
20岁的冒险富翁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父亲朱里埃斯·哈默是美国***的创始人之一,当过铸造工人,经营过药店和制药厂,后来又通过攻读医学学位成为一名医生。哈默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
1917年,哈默进入他的父亲也曾经就学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当时,他的父亲一边行医一边经营制药厂,一心难以二用,致使药厂面临破产倒闭。这时,他要求颇有经商才华的儿子接管这家岌岌可危的药厂。
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就这样,20岁的大学生哈默完全依*自己的努力成为百万富翁。同时,他不但如期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全部学业,还荣获医学院荣誉学士会授予的金质纪念章,经商和学习两不耽误。
1920年6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作为美国***的创始人之一,老哈默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经过艰难的旅程,哈默终于来到苏联。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哈默在乌拉尔地区考察时,看到了令人心酸的饥荒、疾病和亡,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多少矿产急待开采,多少珍宝急待出售,但由于出口贸易的道路不畅,人们只能守着宝山挨饿。哈默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他火速给哥哥发去电报,让他在美国购买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往苏联的列宁格勒港,以易货方式换取100万美元当地产的毛皮和矿产。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寻常的友谊。接着,哈默联络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设备机械公司等30多家美国公司共同与苏联做生意,他被推为这些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同时,在列宁的过问下,他还担任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这使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1921年,哈默在莫斯科官方的报纸上看到苏联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则新闻看过后,他并没有往心上去。但是,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苏联商店中的铅笔很少,而且价格很贵。这就是身边的财富呀!他决定兴办铅笔厂,尽管这个想法遭到了周围的朋友的强烈反对。但他向来坚持自己的想法,虽然本人并不懂得怎样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聘来技术人员,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而且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的巨大成就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一个年轻妇女为了在哈默的铅笔厂工作,把自己的求职申请递到了最高苏维埃主席那里。但是树大招风,报纸上也开始公开谴责哈默和新经济政策,哈默隐隐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也要离开了。
转战东西南北的战略商人
1930年,哈默回到美国,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活跃的日子,他得心应手,点石成金,涉及了许多领域,赚得了巨额财富。
当时,苏维埃政权对沙皇皇宫里抄出来的大批古董和精致的艺术品并不看重,贫困的人们也往往低价出卖家中的艺术品换钱123456口。哈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收购工作,时间一长,他竟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当哈默把这些艺术珍品完好无缺地运到美国时,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人都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老古董不会有人愿意购买。哈默非常自信,他先后投资在纽约和洛杉矶建造艺术馆,并挑选精美的艺术品在国内各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很大轰动。他还精心印制了艺术品存货目录,分别寄给美国各著名百货商店的经理,并诚恳说明,愿以零售价40%的折扣将这些艺术品委托商店出售。随后,他又大张旗鼓地举行拍卖会,让自己的艺术品名扬天下,引来了无数顾客。
哈默从来都不会把自己局限于一个领域,在集中精力推销艺术品的同时,他得知罗斯福将会在全国推行新政,而原有的禁酒令也会被解除,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量将会猛增,酒桶也将会供不应求。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接着,他又从酒桶生产进入了啤酒生产行业,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哈默下一步要干什么,他随兴而为,但却百发百中。因为爱吃牛排,市场上却很难买到优质牛排,于是,他进入了养牛业,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他还介入了广播事业。这些他都未投入很大的精力,哈默的直觉和魄力,加上他天才的经营能力和学习本领使他无往而不胜,成了商界的传奇人物。
50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为了鼓励私人开采石油,美国政府在加重对其他行业税收的同时,减免石油行业的税收。这一政策对一向富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颇具吸引力,他又开始尝试投资石油业,尽管现在他已经是快退休的年龄了。
哈默首先接触的是当时处境十分艰难的西方石油公司。他答应借给该公司5万美元,条件是必须打出两口油井,如果油井出油,利润由双方五五分成。十分幸运,西方石油公司打的两口井都出了油,而且含油量还很丰富。哈默喜出望外,抓紧时机购买了大量该公司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从此他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石油事业。
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哈默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号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却另辟蹊径,他把眼光投向了利比亚。
在别的石油公司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终于在利比亚打出了一口日产原油7.2万桶的丰产油井,使利比亚人民为本国能出产石油而无比自豪。利比亚国王亲自接见了哈默,对他表示衷心感谢。接着,哈默又在干旱的库夫拉地区创造了奇迹——打出了人们日夜盼望的水井,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这一地区已经20余年没有下过一场透雨了,全国人民都把哈默当成了救星!利比亚国王甚至激动地要把自己祖先出生的地方命名为“哈默”。然而,哈默却拒绝了,他认为打出油井和水井,都是他事业的组成部分,能够与当地人民共享胜利的喜悦,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石油行业内,哈默的公司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世界公民
哈默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9/10,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和平使者。
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他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并沟通了苏美贸易渠道的西方商人。由于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都保持着友谊,便经常奔波于不同的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奔走于世界各国首脑之间进行私人外交活动。他曾设法促进美苏两国进行会谈,共同研究“星球大战”计划,共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决定。
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和平与人权会议”的发起者和赞助人。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主席。他亲自率领医疗小组,去苏联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
不仅如此,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盛赞哈默当年对列宁的帮助,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希望哈默能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80高龄的哈默于当年便应邀访问中国,以后又多次来华,开始为中美贸易铺路搭桥。1982年,他与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矿的可行性意向,并于1986年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中外合资项目。此后,他的石油公司投标开采中国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取得中国近海勘探石油权的第一家美国公司。1982年3月,哈默把他珍藏半个世纪之久的艺术珍品带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了“哈默藏画五百年原作展览”,为中美文化交流打开一扇窗口。
像这样的事情,哈默做了很多很多,他一生捐赠出去的钱自己都数不清了,为犹太人,为反法西斯,为和平,为教育……他永远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1990年11月12日,阿曼德·哈默这本精彩纷呈的书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这位百战百胜的“经营之神”、走遍世界各地的公民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