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警!猪价即将“变盘”,蛋价“跌翻天”,粮价、油价有变!咋了

2.评论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急呵!!

3.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4.最差圣诞前夜!标普变熊市 油价跌6% 短端美债收益率倒挂

预警!猪价即将“变盘”,蛋价“跌翻天”,粮价、油价有变!咋了

油价 俄罗斯-俄罗斯股市与油价产生分歧

#玉米价格趋势#转眼11月过半,农产品市场风云突变,猪价“四连涨”过后,多省猪价下跌;鸡蛋市场阴霾不散,再度全线下探;玉米、小麦等粮食市场也出现高位预警,风险集聚;油价传来好消息,仅涨1元。

那么生猪、鸡蛋、粮食市场究竟啥情况?今天来重点讨论一下:

一、猪价“变脸”

近期猪价变化节奏有所加快,猪价刚刚上涨了4天,全国平均猪价从低点11.9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12.34元/斤,可行情出现明显分歧,涨跌分化结束了连续上涨的行情。

虽然有西南四省、两广、湖南、江西、福建等11个省上涨,但是东北、华北、华东等多地出现了12个省市下跌,市场表现为“南涨北跌”的分化状态。

其中上涨情况:云南省每斤猪价涨4毛,12.0-12.2元/斤;广东涨4毛,12.3-12.9元/斤;重庆、四川、贵州3省市上涨2毛,主流报价12.5-13.1元/斤;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上涨1-2毛不等。

下跌情况:江苏下跌3毛,12.4-12.7元/斤;安徽下跌2毛,12.3-12.6元/斤;其他下跌省份下跌1毛,具体报价见附表:

由于猪肉的变化滞后于猪价的变化,前段时间猪价下跌正在向肉价方面传递,猪肉价格也出现一定的回落,据广大热心网友反映,一些地区目前猪肉价格比10份每斤降了大约3、4块钱的样子,目前的市场零售主流价19-23元/斤一线,在黑龙江绥棱本地目前农贸市场前腿肉21元/斤,大骨头15元/斤,排骨25元/斤,五花肉21.5元/斤。

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3.30元/公斤,比上周五下降1.0%;监测的牛肉也有所下跌,77.83元/公斤,比上周五下降0.1%;羊肉67.80元/公斤,比上周五上升0.6%。

猪价出现震荡,是预料当中的事情,因为目前生猪市场利好与利空交织,季节性消费旺季与供给相对宽松相“对冲”,再叠加北方雨雪天气、炒作资本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了猪价“大涨难、大跌更难”的一个发展局面。

关于后市,个人认为春节前猪价猪价“震荡偏强”,进入14元猪价概率较大,春节后行情变淡,回落到10-12元的合理价格区间。

至于逻辑:春节前这段时间,冬季季节性消费旺季,叠加元旦春节消费高峰,消费将占主导,猪价易涨难跌。

而春节后,猪肉消费逐渐进入淡季,再加上今年扩产补栏量较大,明年的第二季度以后,生猪存栏量会高于正常年份,猪价下跌将不可避免。

二、蛋价下跌“一地鸡毛”

10月份以来,鸡蛋市场出现震荡下行的走势,进入11月份,虽有反弹但持续时间短,反弹空间有限,近日再度出现全线回落走势。

最新蛋价显示,全国主产区蛋价全线下跌,均价降到5.44元/斤。

从各地情况看:北京地区蛋价普降5元,247元/44斤;广东深圳、广州等地蛋价跌0.05元,6.2元/斤;东莞跌0.05分,6.10元/斤;

山东青岛蛋联盟跌0.1元,5.7元/斤;菏泽、聊城、滨州、济南、济宁等多地普跌3元,162元/30斤;江苏淮安、宿迁、徐州等地的部分地区普跌3元,165元/30斤;

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跌5元,242元/45斤;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地跌5元,241元/45斤;秦皇岛、唐山、沧州、南阳等地也出现下跌;

河南郑州多地跌0.1元,5.5元/斤;商丘、漯河等地跌0.1元,5.45元/斤;开封跌0.13元,5.47元/斤;平顶山、驻马店、三门峡等地跌0.15元,5.45元/斤。

四川成都跌0.1元,6.1元/斤;山西晋城、临汾等地1毛,5.65元/斤;晋中、吕梁跌0.1元,5.6元/斤。

甘肃、陕西、黑龙江等部分地区也出现0.05-0.10元的下跌。

蛋价回落,市场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

一是北方地区蛋价下跌,主要是受近期雨雪天气影响,产区鸡蛋外运困难,而本地又消化不掉,导致养殖户只能降价促销。

二是受下半年鸡蛋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养殖户养殖热情高涨,补栏积极踊跃,导致近期新开产的蛋鸡数量增多,产能上升,对蛋价构成压力。

三是国庆节过后,鸡蛋消费逐渐进入传统的淡季,再加上鸡蛋价格偏高,导致鸡蛋的消费量明显下降,对鸡蛋价格也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鸡蛋的后市行情,个人的观点是谨慎态度,预计起码在半年内鸡蛋难有大行情。

因为:一是目前蛋鸡存栏量略高,不利于蛋价上涨,截止10月末,全国蛋鸡存栏量11.48亿只,环比上升0.9%。

二是现在到春节期间,虽有大消费支撑,但鸡蛋消费按照惯例增幅有限,对蛋价支撑力度不大。

所以说,接下来的鸡蛋市场大概率会是一个震荡偏弱的行情,鸡蛋回到5元,甚至不排除极端价格降到“4字头”。

三、粮食市场“风险骤增”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上涨,小麦、玉米价格再度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目前小麦主流价格在1.60-1.65元/斤之间,并有市场人士预期,有可能年内会见到1.7元/斤的小麦价格;而玉米市场经过连续上,目前山东地区的诸城立丰农业、潍坊英轩实业、柠檬生化、华义容海、七星柠檬等多家企业玉米价格已经突破1.5元/斤大关,其中潍坊柠檬生化更是达到了1.565元/斤。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也已经涨到了1.43-1.46元/斤之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价格1.30-1.41元/斤。

然而,目前的玉米市场风险也正在聚集,虽然有多家企业上涨,但市场已有回落体现:河南孟州华兴生物跌1分,1.490元/斤;孟州汉永酒精跌0.5分,1.495元/斤;山东临沂鲁洲生物跌0.5分,1.490元/斤;泰安祥瑞药业跌0.5分,1.44元/斤。

上涨的企业:黑龙江宝清万里润达涨1分,30个水潮粮1.03元/斤;富锦象屿涨1分,1.035元/斤;吉林白城梅花涨1.5分,1.365元/斤;吉林燃料乙醇涨2.5分,1.380元/斤;内蒙通辽开鲁玉王涨0.5分,1.345元/斤;山东枣庄恒仁工贸大涨3分,1.480元/斤。

目前看,玉米市场随着价格的上涨,风险也越来越大。

在个人看来,短内玉米市场或将承受一定压力,短期内部分企业提价收粮,多半是因为近期北方地区雨雪天气,玉米运输困难,导致部分企业门前到车数量减少,再加上近期部分地区中储粮收购价格偏高,对市场有一定提振。

但是关于后市,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理性一些,玉米短期内存在一些风险,主要逻辑:

一是受去年收粮的情况影响,很多粮商根本就没赚什么钱,导致目前一些贸易商心存谨慎,观望气氛较浓,不敢大量敞开收购。

二是目前毕竟处于玉米上市的高峰时段,天气封冻后,玉米上市量还将增加,对玉米价格存在一定压力。

三是目前的玉米价格还不错,已经达到一些农户的心理价位,出售的愿意增加。

四是再有2周就会进入12月份,又到一年当中还贷的时间节点,部分农民因为还贷、年终消费等资金因素,也会加速出储粮食。

从这几个情况看,玉米价格或许还有小幅上涨空间,但是空间应该有限。

但也不必悲观,明年上半年玉米市场还将有较好行情,但是明年下半年,在玉米种植效益偏高的影响下,明年的播种面积存在增加预期,所以明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行情回落将无法避开。

四、油价“要跌”?

下次油价调整时间节点是11月21日24时,按照10个工作日的统计周期,目前统计数据上涨11元/吨,原油变化率0.03%,总体预计上调油价1元/吨,没超过50元调整线,处于不涨不跌的搁浅状态。

不过有业内人士预测,受美元增强的影响,再加上美国为印度采购俄罗斯开绿灯,增加国际供给,油价近期存在回落预期,下一轮油价下调的概率还是存在的。

各位朋友,你那里的猪肉、鸡蛋、牛羊肉价格跌了吗?多少钱一斤?欢迎分享给广大网友,供全国网友比照参考。

评论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急呵!!

新世纪伊始,欧盟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今年初,为适应东扩的需要并推动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欧盟签署了新的联盟条约——《尼斯条约》;2002年,欧元将正式取代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进入流通领域;2003年,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将完成组建工作,承担北约解决本地区危机及维和的任务。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将拉开序幕,新世纪头10年,欧盟将通过吸收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国由目前15国增加到27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欧盟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具有“欧洲特色”的外交政策,其国际影响较以往明显增大。从长远来看,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德国主张由目前的“国家联盟”过渡到“欧洲联邦”,最终产生“一个政府、一个强大的议会和一部宪法”。法国却认为欧盟应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组织,“既包含各个国家主权的内容,也包含联邦性质的内容”。(注:德国外长菲舍尔、总理施罗德、总统约翰内斯·劳先后对“欧洲联邦”设想进行过具体阐述。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此作了正式回应。Le Monde,13 Mai,2000.) 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10月6日访问波兰时提出,欧洲一体化应使欧盟变成一个“ 超级力量”,而非“超级国家”。(注: Financial Times, 28 Nov.,2000.)法国和德国历来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被称为 “法德轴心”。它们在欧盟建设目标上的分歧将对欧盟未来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欧盟将保持“主权国家联盟”的性质。

一、欧盟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及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为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开拓了一条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欧盟集近半个世纪一体化之磨合,在平衡成员国利益、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方面积累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经验。经过多次挫折和摸索,欧盟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体系。欧洲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历程给世界展示出欧洲特色的区域化进程:通过和平、经济的方式实现欧洲统一、最终将欧洲建设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区域组织。今天欧盟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确立了重要地位。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将凭借其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地位,参与制定“世界政策”,参加“全球管理”,在全球重要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欧盟参与塑造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能力日益增强

1、90年代以来, 随着欧盟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等重大举措接连出台,欧盟整体增强了对美、日的竞争实力。

目前美、日、欧盟人口分别为2.74亿、1.26亿和3.77亿。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Nr.71,2000,S.247. )按照欧盟的统计(以当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仍为三驾马车之首, 欧盟仅相当于美国的 79.7%, 日本相当于美国的 46.7%。 (注: EuropaeischeWirtschaft, 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und Finanzen,Nr.71,2000.)但根据OECD统计(按1995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为90380亿美元,欧盟为97588亿美元,日本为54584亿美元。 (注: OECD,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April/2001,p.269.) 总体看, 欧盟与美国占世界产值的比重各约 30%左右。 (注:Wilhelm Noelling, Karl Albrecht Schachtschneider und JoachimStarbatty, Waehrungsunion und Weltwirtschaft,Lucius,Stuttgart,1999,S.339.)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人口、 产值和市场为背景的规模优势将更为显著。在资本输出方面,欧盟显示出其雄厚的资金实力。1990—1998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845亿美元(包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此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为6051亿美元,日本 136 亿美元。 (注: OECD, Eurostat.Also see Gerrd Fels,Standort Europas- Zukunftsfaehig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 欧盟同时也是世界出口大国。以1998为例,欧盟向第三方的出口(不包括内部贸易)达到8220亿美元,而美国为6800亿美元,日本为3880亿美元,分别为欧盟的83%和47%。(注: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9.)90年代,美国经历了1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其相比,欧盟在劳动力市场、经济活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及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在劳动生产率方面,1995—2000年,欧盟和日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3%和1.5%, 而美国为 2.3%。 (注: Wolfgang Gerstenberger,Wettbewerbsfaehigkeit der europaeischen Wirtschaft:Ziehen dieUSA davon?,in Ifo Schnelldienst,2/2001,S.19.)在克服失业、改善就业状况方面欧盟的差距依然明显。虽然经过努力失业率已趋向下降,但2000年欧盟失业率仍为9.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和4.7%。 (注: Tendenzen der Wirtschaftsentwicklung 2001/2002,in DIWWochenbericht,28—29/2001.)为了进一步缩小同美、日的差距,欧盟还需在发挥内部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优势的同时,加快推动改革。

2、自莫奈(Jean Monnet)提出建立煤钢共同体促成欧洲迈向经济一体化,到今天统一货币,欧盟逐渐形成可称为“质增长”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它向受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世界展现出一种着眼于长远稳定发展、多国合作趋同的制度和政策构想,为区域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参照。

当前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往来急剧增大,高科技迅猛发展。它给欧盟以及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带来巨大挑战,即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必须克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贫富分化增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欧盟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法规看,其经济制度是经济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总体设计。它不再是单纯追求“量”的最大化,而是同时重视经济增长“质”的内涵,即强调以适度稳定的均衡增长、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正为增长前提。短期内这种导向对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有一定制约,但长期看它是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须的不可替代的基础。

(1)“共同稳定、同步发展的区域化模式”。 这种制度模式指的是欧盟以立法方式制定“一揽子”稳定指标,从币值、财政和汇率等方面建立健康的宏观经济基础,抑制景气大起大落,以避免经济过热或衰退引起经济政策急剧扩张或紧缩。这一模式的形成是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为契机的。根据1991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各成员国必须达到多项“趋同标准”,(注:《马约》趋同标准有所调整,现在为:每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重控制在60 %以内;通胀率限制在2%以下;长期银行利率不得超过3个最低利率国家平均数的2%。)才可以加入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 各国纷纷采取经济改革措施,以往通胀率高、金融不稳的国家均被纳入稳定框架,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70年代欧盟国家平均通胀率为 10%以上, 80年代约为 7%,1990年为5%强,2000年约降至2%。(注:2001年上半年欧盟通胀出现上涨趋势,是由于国际油价和疯牛病引起的食品价格等非货币因素所致。欧盟的核心通胀率没有明显上扬。)

——70年代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平均比重远超过10%,90 年代中期平均为5%以上,2000年降低到约0.5%。(注:Gerhard Fels,Standord Europas,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欧盟稳定同步增长的区域化模式给世界其他国家提出经济发展的一条佐证:经济增长要有“质量”标准。为降低内部风险和外部冲击,各国必须建立致力于稳定的、政府加强自律与调控的制度。只有形成币值稳定、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基础,才能降低外来干扰。

这种稳定趋同标准对欧元区抵御外来冲击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欧元启动以来,美元不断升值,持续高估,欧元一面世就须应对美元引起的国际股市和汇市的急剧波动。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几次大幅攀升,加重了进口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胀压力。由于欧元区实现趋同标准初见成效,所以尽管欧元疲软,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稳定。核心通胀率在控制之内,财政赤字和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70.5%下降到2000年的64.5%,(注: Quoted from Deutsches Institut fue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 Wochenbericht,26/2001.)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71.S.41)

这种区域集团政策同步、景气趋同、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给经济区域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注:〔日〕实哲也和丈西康:“出现新秩序的前状”,《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2月2—3日。 )阿根廷和巴西已要求在南美共同市场按照欧盟的财政赤字、利率和国债的趋同标准稳定区内的经济关系。中东欧、亚洲也开始研究《马约》提出的稳定意义,并都不同程度转向稳定的经济政策。

(2)重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欧盟提出, 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提。欧盟强调全球经济发展应以生态平衡为导向,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欧盟国家不仅制定政策和法律,比较严格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采取市场导向的政策,利用经济措施,如价格和税收等手段促进环保。由于欧盟重视推行环保政策,近10年来欧盟国家因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减少。在主要工业国家对比中,欧盟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和废气污染程度明显较低。(注:据伦敦世界能源BD—Statistical和OECE的统计,1997年欧盟的人均初级能源消费为3.7吨原油单位,日本为人均4吨,美国为人均8吨。像CO2等有害物质,美国的人均值(21.2吨)明显高于欧盟(9.2吨)。见 BD—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 1999,OECD:AnnualEnergy,Paris 1999.)

欧盟意识到,生态与经济相互依存,能否将其处理好不是欧盟独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从全球角度制定世界政策才能标本兼治。在工业化国家中,欧盟率先举起保护全球生态的大旗,一方面,要求大国进行国际协调与合作,特别在保护臭氧层、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方面敦促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积极推动制定“世界环保政策”,(注: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und Frank Biermann, Eine oekologischeWeltordnungspolitik, Globales Umweltmanangement statt Untergangskultur,in Internationale Poliitik Nr.12,2000.)另一 方面,自90年代起,欧盟一再将生态问题提到发展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主张在发展援助中增加对环保的投入,将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与发展 中国家合作的重点,并具体参与同非加太、拉美以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在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项目。

3、欧元问世以来国际作用趋向增大, 中长期对国际金融具有稳定作用。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是当代经济史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政策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联盟的新尝试。欧元启动后虽汇率疲软,但货币购买力没有损失。中长期看,欧元的国际作用将增强:(1)中短期内美元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结算货币。 但欧元作为交易手段的分量将随贸易比重增大。欧盟以外的国家将根据欧元的市场规模和贸易比重把欧元作为支付货币。(2 )欧元作为国际投资货币地位将上升。在欧元酝酿阶段,全球范围内欧洲货币在国际有价证券和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已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后汇率疲软并未抑制这一趋势。(3 )欧元启动后币值低估,对欧元储备货币的地位有一定影响。欧元区以外的地区对增加欧元储备持观望态度。鉴于两年半以来欧洲央行始终坚持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国际油价飙升和欧元疲软的不利因素影响下,欧元的通胀得到控制。中期看,欧元进入现金流通后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上升。

欧元启动后,其内部汇率风险消除,为欧洲建立规模大、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其股市和银行经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 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69.)欧洲货币联盟内部资本往来不再受阻,运作稳定,具备了从外部吸引更多资本的条件。欧元启动推动的新一轮银行兼并也加大了欧洲金融市场全球性的融资能力。

欧元的启动在美欧日三足鼎立的金融体系中大大强化了欧洲一“足”。欧美金融力量趋向平衡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对比,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当局需针对欧元的崛起作适应性调整,由此引起的调节与竞争将直接反映在汇率波动上。到目前为止,美元兑欧元的波动小于美元兑马克的波幅,国际枢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幅可能减少,这对国际金融有稳定作用。

中长期看,欧元具有升值潜力。但欧洲货币联盟还存在大的挑战:欧元区没有统一的政治实体,在政治机制、经济趋同、地区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和差异,这影响到货币联盟的信誉。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均实行各自的结构、就业、工资收入和财政政策,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和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欧元币值稳定,也对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4、未来欧盟在景气发展和经济政策上的自主性将更为明显, 其参与制定全球经济秩序的决策和谈判实力也随之增强。

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看到,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多国协定及其调控有利于制止单极大国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欧盟期望在WTO和IMF基础上建立“全球政府”和制定“世界政策”, (注: Stormy Mildner,Reform von IWF und WTO,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5,2001.)使全球化置于相对控制之下。未来欧盟参与世界经济决策和谈判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而且要看欧盟能否在景气与经济政策上减少对美的依赖性。从欧元启动以来的发展形势看,欧洲货币联盟在景气和货币政策方面已出现自主趋向:

在货币政策上,欧洲央行不再紧跟美联储进行“尾随协调”。在欧元启动的第一年,美联储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欧洲央行已经审慎保持距离。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央行从欧元区的利益出发,同美联储强力扩张的政策进一步刻意拉开距离。欧洲央行暂不降息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刺激增长不利,但给欧元区长远低通胀、无泡沫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并有利于欧元币值的长远稳定。

在景气方面,美国景气急剧下滑仍对欧元区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但欧元区没有如同以往“因美国感冒,立即患上肺炎”。未来欧元区不能取代美国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但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欧盟景气逐渐趋同,从长远来看将为其经济政策打下稳定基础。目前欧盟在国际重大经济问题决策中的能力还有限,但随着其自主性增强,欧盟通过对话和协商方式平等参与决策的空间将会增大。

(二)欧盟正形成国际上一支日益重要的独特的政治力量

由于欧洲一体化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欧盟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冷战结束后,欧盟成员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一方面凭借其固有的与世界的联系和影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使得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

1、英、法等欧盟大国通过其传统影响方式, 在世界政治中继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欧盟15国中,英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而在大国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地位非同一般。就英国而言,战后以来还一直通过所谓“英美特殊关系”,对美国政策施加影响或通过美国来发挥作用。英国和法国又是核大国,对国际战略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欧洲多数国家过去曾是殖民大国,至今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如英国与英联邦国家、法国与非洲法语国家均通过援助与合作等手段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随着各成员国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的日益重视,欧盟整体的政治潜能正日益发挥出来。制定和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在《马约》中首次提出来的。但由于欧盟在包括外交和防务等政治领域的一体化属于成员国“政府间合作”范畴,真正落实这一规定十分困难。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受统一货币的鼓舞,欧盟内特别是法德等大国要求加强政治联合的呼声日增,另一方面,欧盟多数国家希望欧盟能够成为世界一极,在国际事务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因而积极推动欧盟实施真正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1997年,欧盟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即制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原则及基本指导方针;制定共同战略;采取共同行动;确立共同立场;强化各成员国间在执行政策方面的制度化合作等。它同时决定在欧盟机构内增设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并由被称为“欧盟大管家”的欧盟理事会秘书长来担任此要职,代表15国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是《阿约》在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1999年5月1日《阿约》正式生效,欧盟随即任命当时任期将满的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首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3、欧洲快反部队的建立, 将进一步提高欧盟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地位,并增大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冷战期间,西欧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因而在外交上也基本上跟随美国,其国际地位大打折扣。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原以为从此可以“站起来了”。但波黑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表明,欧盟本身连独立处理地区武装冲突的能力也不具备。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甚至将欧盟比作纸老虎。 在科索沃战争的刺激下 ,1999年6 月欧盟科隆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决定于2000年将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使之成为欧盟名副其实的“武装臂膀”。同年11月15日,欧盟外长和国防部长首次在布鲁塞尔举行联席会议,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12月10日,欧盟赫尔辛基峰会正式通过《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报告》,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5至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从而使欧盟有能力独立完成处理地区军事危机以及维和等任务。欧盟建立独立防务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美国的怀疑和反对,但欧盟不断向美国保证快反部队不会取代北约,而是对北约的补充。目前,有关的军事机构包括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总参谋部已宣告成立。此外,欧盟成员国也已就快反部队的组成作出了人员和装备承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欧盟会放弃或改变这一计划。欧盟成立快反部队,将使其对美国在安全上的依附程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

4、 通过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大对热点问题的介入程度,欧盟的影响力正在由欧洲向全球范围扩展。近年来,欧盟通过创立各种新型合作机制,扩大了同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经济与政治联系。较突出的有:两年一度的亚欧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欧洲与地中海、拉美和非洲等地区定期部长级或首脑会议。在巴尔干、中东以及朝鲜半岛等热点问题上,欧盟也通过增大经援、高访及其他手段加强与冲突各方的对话,扩大了欧盟的影响力。以朝鲜半岛为例,去年以来,欧盟与朝鲜的接触显著增多,截至目前,欧盟15国已有13国同朝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欧盟委员会也宣布不久将与朝建交。今年5月初, 以欧盟轮值主席瑞典首相佩尔松为团长的欧盟高级代表团分别访问了平壤和汉城,对半岛南北双方的和解和合作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独特的“欧洲联合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欧盟都是国际舞台上一个独特的行为者。有人将欧盟成员国划为“后现代”国家,以区别于其他所谓“前现代”和“现代”国家。(注: Robert Copper, The Post—Modern State and theWorld Order,London:Demos,1996.)的确,欧盟整合的方式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50年的欧洲一体化实践,不仅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实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具有欧洲特色的“联合文化”。欧洲的联合过程是一个成员国不断合作,同时也不断谈判、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过程,因此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同时,欧盟又是一个由许多中小国家组成的集团,其所有决定、政策都是集体而作,因此欧盟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些主张对于后冷战时代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地区合作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

欧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使得其“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大。为了制定中国对欧盟长期政策,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有必要明确理解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1、欧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组织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集团,欧盟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欧贸易总额达690亿美元, 占中国全年外贸总额的14.5%,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99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欧盟的出口保持了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中国市场对欧盟吸引力增大的同时,欧盟也正成为中国产品日益重要的市场。在外来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0年,欧盟在华投资项目达11376个,协议金额为 456.27亿美元,实际金额262.74亿美元。在技术设备出口方面,截止到2000年,中国引进欧盟设备数目额为12445项,合同金额为627.5亿美元,是中国引进技术和设备最多的地区。

2、欧盟是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合作力量。 欧盟虽是美国的盟友,但法、德等主要成员国对美在冷战后企图维护“独超”地位和建立“单极世界”深感忧虑和不安,因而主张并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注:德国《明镜在线》2001年1月19日刊文指出, 长期以来在欧盟内只有法国公开指责美国傲慢、独断和无视国际协定,在华盛顿政府更迭后,法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了。柏林也不想再听大西洋彼岸的说教了。)在法、德等国看来,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都应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多极化本身并不意味着平衡和稳定,极与极之间必须保持合作,才能够维护世界的稳定;在多极化世界中,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上述主张与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的看法有许多共同点。近来,在诸如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欧洲独立防务建设、《京都议定书》、刑等问题上,欧盟与美国发生了分歧。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主张也不相同。鉴于欧美具有巨大的共同经济和安全利益以及长期和广泛的历史、文化联系,双方一定会努力维护跨大西洋联盟。但随着欧盟实力地位的不断上升,今后欧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会更加突出,这将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上升。与美国相比较, 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一直较弱。事实上,在美国、东亚、欧盟三角关系中,欧亚一边最为薄弱。90年代初,随着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该地区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显著增大。1994年欧盟发表《走向亚洲新战略》,之后又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分别对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政策文件,提升了东亚国家在欧盟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作为回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访问法国时向欧盟提出了召开亚欧首脑会议的倡议。1996年3月,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 与会各国***一致决定今后亚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注:参加亚欧会议的国家欧盟方面除15个成员国还有欧盟委员会,东亚方面则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三国。)亚欧会议将经贸合作、政治对话、文化与人员交流作为两大洲合作的“三大支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后续行动”,成果显著。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亚欧会议、东亚地区论坛等多边组织以及对朝鲜半岛问题的介入,在该地区正逐步发挥一种平衡力量的作用。

二、中欧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中欧在诸如人权、西藏、宗教等问题上分歧犹存,并对双方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中欧关系已取得的成果

1、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已基本建立。 双边方面: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如法国同中国已建立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以及外交部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此外中法***热线不久也将接通。多边方面除亚欧会议(注:亚欧会议包括三个级别:每两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定期和不定期的部长级(外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环境部长、科技部长)会议以及高官会议等。第四届亚欧会议将于2002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外,还有中欧***会晤以及欧盟“三驾马车”(指现任轮值主席国、下任轮值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代表)与中国的定期对话机制。中欧***首次会晤是在1998年伦敦亚欧会议期间举行的。今年9月5日将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四次中欧***会晤。出席中欧***会晤的欧方代表为欧盟现任轮值主席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等。

2、经贸关系快速稳步发展。中欧经济的互补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双边经贸交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31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21美元,收于每桶69.46美元,跌幅为4.42%;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41美元,收于每桶73.54美元,跌幅为4.43%。”

国际油价闪崩,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原油需求的减弱。随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强势崛起,购买汽油车的受众在进一步减少,这也使得国际原油需求减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油价下降也是必然的。

我身边的朋友,平均每4个开车的人中有1个是驾驶电车的。而且长期来看,电车或许有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之前欧盟不是就提出要在2035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车,加大普及电车的计划嘛!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间接表明电车取代燃油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产油国产油量的增加。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原油的需求已经逐年在减少,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也应该对应削减。可类似于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为了保障财政的收入,打破了先前签订的“减产协议”,不仅不减产反而加大石油产量的生产。

另外,俄罗斯因为担心石油产量减少,国家经济难以维持,还让美国获利(美国也是石油一大生产国),干脆也不减产了。虽然销售欧洲受到限制,但是他最终找到了中转站,通过“中介”进行售卖,销量不减反增。

还有就是价格泡沫。当下的国际社会形势极度不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西方内部的不和谐等,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石油价格进一步萎缩。国家资金都在进一步拢缩,用于保障社会的运行,其他项的支付在对应减少。

最后就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为了缓解美国国内危险的经济形势,巩固美元地位,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目前仍未看到加息结束)。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邓银行的破产,银行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

而作为风险性质产品,石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叠加市场需求减弱,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同时由于美联储是否进一步加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购买情绪低下,因此油价何时能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油价下降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当然我们日常加油的费用也减少了。但是油价下降也会使得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对中石化、中石油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油价下跌仍将继续,回到5元时代也不是不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差圣诞前夜!标普变熊市 油价跌6% 短端美债收益率倒挂

美股全线跌逾2%,道指跌超600点,跌破22000点;标普500指数跌破2400点,跌入熊市,银行与能源股领跌;纳指跌140点。“恐慌指数”VIX涨17%,突破35,创2月以来最高。国际油价跌逾6%。京东跌超6%、特斯拉跌超7%,FAANG全线下跌。一年与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十年首次倒挂。

特朗普周一再度攻击美联储,认为美联储“对市场没有感知”,是美国经济的唯一问题。周末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在美股连崩数月与美联储上周三加息之后,特朗普曾私下讨论了是否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后遭财长否认消息的真实性。

美国财长姆努钦上周末急电美国前六大银行的负责人询问流动性,周一与五大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美联储、美国证监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财政部下属货币监理署(OCC)的官员交谈。这些机构简要报告了在政府关门期间监控市场的计划,并向姆努钦保证,虽然最近股市大跌,但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市场异常现象。

对特朗普边境墙预算的谈判仍存较大分歧,美国政府已于当地时间12月22日零点起正式部分关门,白宫高级官员表示,停摆或持续到2019年1月。美国政府内阁要员更换也突现意外,特朗普据称被国防部长马蒂斯的辞职信惹怒,上周末表示将提前两个月撤换他。

市场担心美联储加息引发利率上涨、美国经济增速放慢,以及政府关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因圣诞节假期,美股周一提前三小时收市;周二全天休市。

标普500指数收跌65.52点,跌幅2.71%,报2351.10点, 创2017年4月以来新低,并正式进入技术位熊市。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跌653.17点,跌幅2.91%,报21792.20点,创史上最差圣诞节前夜表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跌140.08点,跌幅2.21%,报6192.92点。

另据统计,从9月21日触及的盘中52周新来看,标普500大盘跌了20%;但从9月20日的收盘新高来看,标普500跌了19.8%,距离这一指标衡量的熊市还差7个点。同时,道指比熊市只高出2.1%。

标普11大板块周一悉数下跌 ,并在12月、第四季度和全年集体转跌。标普500银行业指数今日跌近1.2%,标普500能源指数跌近3.9%,均创逾两年新低。追踪美国最大型银行股的KBW ETF跌1.4%,12月累跌近20%,或创2009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美股集体连跌第四个交易日 ,道指与标普500大盘齐创有史以来最差的圣诞节前夜表现;此前创纪录的圣诞节前夜是1985年,当时两大股指跌超0.6%。标普500指数从52周新高回落了20.06%,道指也从高位回落近18%,纳指从年内高位回落近23%。

周一美股表现极为波动。 开盘股指齐跌,道指跳空低开逾160点,跌幅迅速扩大至逾400点,标普最深跌2%,纳指跌1.8%或逾110点。午盘前美股跌幅收窄,纳指率先转涨。 临近收盘,三大指数再度加速下跌 。恐慌指数VIX涨逾17%,至35.38,创2月9日以来新高,年初仅为11.04。

FAANG 科技 明星股全线下跌。 Facebook盘中一度涨3%,收跌0.82%;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盘中涨近2%,收盘转跌0.66%;亚马逊盘中一度转涨,抹去日内近5%的跌幅,带动纳指午盘前短暂转涨,最终与苹果一道跌超2%,奈飞跌超5%。特斯拉收跌7.6%,跌破300美元整数位,至295美元;微软收跌超4%。

京东盘初跌幅迅速扩大至逾7%,跌破20美元,收跌6.31%,至19.75美元;盘中最低触及19.26美元,距离52周新低仅差5美分。其他中概股涨跌互现,百度收跌0.2%,阿里巴巴收跌0.1%,网易收涨0.25%,哔哩哔哩收涨3%。

在美股表现惨淡之际,也有投资者援引数据趋势,保持对明年美国经济增速的信心。Payden&Rygel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董事经理Robin Creswell对《华尔街日报》表示,短线市场情绪主要受美联储加息决策推动,但长线投资者的基本面布局大体没有改变。

不过老牌投行BBH的全球货币策略主管Win Thin表示,市场情绪已经恶化到以在假设发生最坏的场景,即联储主席鲍威尔被开除。美国财长也犯了一个“新人错误”,试图向市场确保“流动性充裕”,但大家怀疑财长知道一些市场不了解的信息,上周末之前市场还不是很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欧洲方面,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0.40%,报1323.54点。泛欧STOXX 600指数跌0.42%,至335.24点,创两年多新低。英国FTSE 100指数收跌0.52%,报6685.99点;法国CAC指数收跌1.45%,报4626.39点;西班牙IBEX 35指数收跌0.89%,报8480.60点。德国DAX与意大利富时MIB指数周一均休市;周二欧股将集体休市一天。

据CNBC统计,12月至今,全球股市跌接近9.5%,创2011年9月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追踪全球47个国家股指的MSCI ACWI全球指数过去七天累跌近7%,创2016年1月以来最大的连跌幅度。

国际油价在美股收盘后加速下跌 。WTI与布伦特原油双双跌逾6%,日内均跌超3美元。

美油WTI最低触及42.41美元/桶, 不断刷新2017年6月以来的18个月最低, 美股盘中曾跌破45和44美元两道整数关口,美股盘后跌破43美元。最终,WTI 2月原油期货收跌3.06美元,跌幅6.71%,报42.53美元/桶,创2017年6月21日以来收盘最低。

布油最低触及50.72美元/桶,跌6.2%或3.32美元,创16个月低位;美股盘中跌破53和52美元两道关口,美股盘后一度跌破51美元。最终,布伦特2月原油期货收跌3.35美元,跌幅6.22%,报50.47美元/桶,创2017年8月以来新低。

上期所原油期货主力合约SC1903夜盘收跌5.29%,报362.20元人民币;10月9日曾涨至597.00元,创上期所原油期货首个交易日(3月26日)以来的主力合约夜盘收盘纪录最高位。

现货黄金涨逾1%,逼近1270美元/盎司的整数位,刷新今年6月下旬以来的半年最高。COMEX 2月黄金期货收涨1.1%,报1271.80美元/盎司,创6月以来新高, 突破1270 美元整数关口

分析指出,全球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股市大跌都令市场避险情绪高涨,美元指数走软也有利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黄金已从8月中旬的19个月最低1159.96美元/盎司反弹近9%。

LME期铜收跌0.6%,报5955.50美元/吨,盘中一度低至5941美元/吨,创9月中旬以来新低。LME期铝收跌0.8%,报1893美元/吨,盘中一度跌至1890美元,创2017年7月中旬以来新低。

此外,LME期锌收跌1.2%,报2474美元/吨。LME期铅收涨1.0%,报1985美元/吨。LME期镍收涨0.1%,报10890美元/吨。LME期锡收涨0.1%,报19375美元/吨。

焦炭夜盘收跌1.44%,焦煤收跌0.50%,动力煤收跌0.71%;铁矿石收涨0.31%。橡胶夜盘收涨0.27%,沥青收跌0.07%。

CBOT 3月玉米期货收跌3/4美分,报3.77-3/4美元/蒲式耳。CBOT 3月小麦期货收涨2-1/2美分,报5.16-1/2美元/蒲式耳。CBOT 1月大豆期货收跌3/4美分,报8.84美元/蒲式耳。ICE 3月原糖期货收涨0.5%,报12.40美分/磅。ICE 3月白糖期货收涨不足0.1%,报337.10美元/吨。

美元指数跌0.5%,最低触及96.37,接近一个月最低;12月14日曾触及97.71的一年半新高。

欧元兑美元涨0.4%,至1.1423;英镑兑美元涨0.2%,至1.2674的两周新高; 美元兑日元跌 0.8%,至110.27,创15周新低; MSCI新兴市场货币指数跌0.1%,至一周新低。

离岸人民币(CNH)兑美元北京时间02:59报6.9034元,较上周五(12月21日)纽约尾盘涨160点,盘中整体交投于6.9229-6.8982元区间。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CNY)北京时间23:30收报6.8984元,较上周五(12月21日)夜盘收盘涨86点;全天成交量357.65亿美元,较上周五减少11.65亿美元。

比特币期货收涨至4000美元上方。CME比特币期货BTC 2月合约收涨295美元,涨约7.84%,报4060美元,12月14日以3145美元创即月合约收盘最低。CBOE比特币期货XBT 2月合约收涨275美元,涨7.28%,报4055美元,12月14日以3150美元创即月合约收盘最低。

美债收益率延续上周跌势, 并在美股午盘后跌幅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一年期美债收益率跌3.71个基点,报2.5811%; 一年期美债与两年期收益率出现倒挂,为2008年10月以来首次。

周一(12月24日)纽约尾盘,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下跌5.19个基点,报2.7383%,创4月2日以来新低。10月9日曾涨至3.2594%,为2011年5月4日以来盘中最高。3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3.73个基点,报2.9934%,11月2日曾涨至3.4647%,创2014年7月7日以来最高位。

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跌7.96个基点,报2.5593%,创7月9日以来新低;11月8日曾涨至2.9732%,逼近2008年6月25日最高2.9966%。五年期美债收益率跌5.93个基点,报2.5793%,盘中跌至2.573%,创5月30日以来新低。

美国财政部周一拍卖400亿美元两年期国债,得标利率2.619%,创今年6月以来新低;投标倍数2.31,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前次为2.65。金融博客Zerohedge认为,美债价格大涨(引发收益率“闪崩”)大概率与空头回补有关,否则2008年12月以来最低的投标倍数,代表市场配置需求不振,不至于如此拖累短债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