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家公司中报业绩有望翻番 11只绩优白马股被社保基金持有

2.厘清余额宝的几个问题

3.ETF认购暴增意味着什么?

78家公司中报业绩有望翻番 11只绩优白马股被社保基金持有

基金一季度吸金价格表-基金一季度吸金价格表最新

随着2019年一季报正式收官,中报业绩预告也在陆续出炉。统计发现,截至5月19日,沪深两市已有416家上市公司发布中报业绩预告,逾四成公司报告期内业绩预喜,净利润预计同比增幅超过100%的公司有78家。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大盘的回调,个股跌出了价值,在已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一些个股由于业绩的提前预告减少了踩雷几率出现较好的布局时机,可掘金抢先披露中报预告且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司。

5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0倍以上

数据统计发现,截至5月19日,在已公布中报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共有78家公司净利润有望实现同比翻番。报告期内,开尔新材(9280.86%)、民和股份(5113.28%)、宁波富邦(4272.97%)、东方通(2385.00%)、天顺股份(1300.00%)等5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10倍以上,浙江永强(838.61%)、中矿资源(517.12%)、金溢 科技 (435.93%)、世嘉 科技 (400.00%)、仙坛股份(372.67%)、通达股份(350.00%)、美吉姆(350.00%)、恒大高新(349.26%)、金莱特(348.84%)、圣农发展(347.75%)、大庆华科(325.70%)、摩恩电气(322.94%)等12家公司净利润有望实现同比增长300%以上。

对于开尔新材,公司预计2019年1月份-6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00万元至6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幅度为:8559.26%至9280.86%。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1.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主营业务(地铁、隧道类)市场空间加速释放,节能环保类业务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市场回暖,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拓展顺利等契机,公司抓住机遇,凭借行业先发、领先工艺技术、较高品牌美誉度及丰硕行业经验等核心竞争优势,订单量持续上升,产品产销量增加,主营业务持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以前年度公司外延式拓展投资效益逐步体现。

月内逾五成个股跑赢大盘

数据统计发现,5月份以来,上述78只业绩预喜翻番股中,共有44只个股跑赢同期大盘(沪指期间累计跌幅达6.37%),占比56.41%。宁波东力、大立 科技 两只个股市场表现较为出色,期间累计涨幅分别为:48.29%、10.91%。同为股份、恒大高新、茂硕电源、ST冠福、德美化工、开尔新材、美吉姆、东方通等8只个股期间累计上涨5%以上。

对于强势股的后市表现方面,分析人士表示,在大盘进入反复整固阶段,加上中报业绩预告陆续披露,现在正是市场资金进行新一轮筛选的时候,部分个股在A股出现回调的背景下市场表现相对强势,参考业绩预期表现情况,将在资金的推波助澜下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

资金面上,5月份以来,*ST罗普(3097.03万元)、宁波东力(3045.79万元)、茂硕电源(1162.43万元)等3只个股期间累计受到1000万元以上大单资金追捧,合计吸金7305.25万元。*ST毅昌、恒大高新、帝尔激光、海得控制、大金重工等5只个股期间累计大单资金净流入均超过100万元。

社保基金持有11只绩优白马股

对于上述78只个股的后市表现,近期机构也纷纷发表研报进行预判,统计数据发现,近30日内,恩捷股份、比亚迪、美吉姆、中兴通讯(港股00763)等4只个股受到机构集中看好,机构看好评级家数超过15家,此外,山东赫达、拓邦股份、新国都、仙坛股份等4只个股均被5家及以上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

对于机构看好评级家数最多的恩捷股份,招商证券(港股06099)表示,现有的大客户需求自然增长将奠定公司未来成长基础,而公司凭借较低的成本和持续进步的工艺水平在海外客户预计仍将持续突破。作为国内湿法隔膜龙头,公司工艺管理水平具有优势,维持“强烈推荐-A”投资评级,目标价61元至64元。

机构持仓方面,市场分析人士表示,相比普通投资者而言,主流机构的投资更具理性和专业性,其重仓的个股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投资者选股的重要参考。

梳理发现,截至一季度,社保基金共持有11只个股,其中,持有数量超过1000万股的标的分别为中兴通讯、华润三九、圣农发展、青岛金王、松芝股份、报喜鸟、红宝丽。QFII持有数量超过1000万股的是华润三九,基金持有数量超过1000万股的个股有15只,分别为中兴通讯、网宿 科技 、圣农发展、报喜鸟、拓邦股份、比亚迪、新国都、共达电声、仙坛股份、大立 科技 、长青集团、凯撒文化、恩捷股份、金新农、浙江永强,中兴通讯、报喜鸟、达华智能、网宿 科技 等4只个股被险资持有,险资持股数量超过1000万股,券商则没有持仓高于1000万股的个股。

综合梳理发现,中兴通讯、华润三九、报喜鸟、网宿 科技 、圣农发展等5只个股均被两类及以上机构共同持有,机构持股数量均超过1000万股。

本文源自证券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厘清余额宝的几个问题

收益率为什么这么高?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余额宝的规模出现裂变式增长,截至目前有报道称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元,余额宝目前占全市场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也已经从0上升到目前约40%。

余额宝的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2013年下半年高企的资金成本,同时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也加快了这一进程。在往年货币基金整体平均收益都在3%左右,不过2013年底至今资金紧张导致利率大幅高企,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超5%甚至6%比比皆是。

如何实现如此高的收益,其秘密在于背后的货币基金投资策略。余额宝对应的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标的主要是同业存款,占比达80%~90%,其余的部分则是投向利率债、高等级的信用债等。

去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爆发,市场资金价格一路飙升。自此以来,银行的资金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与shibor利率挂钩的银行协议存款正是余额宝投资的主要资产。余额宝通过协议存款的形式将资金借给缺钱的银行,因此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天弘增利宝基金经理就在2013年四季报中称,“短融收益率追随资金利率走势,也出现大幅上行。银行存款收益率也普遍抬升,特别是跨年底及春节的资金需求十分旺盛,收益一直维持在高位。”

随着余额宝吸金能力不断增强,自上线以来基本一直处于净申购状态。如此之高的规模也使其拥有极高协议存款谈判能力,受益于这一市场变化,在资金较紧时不少协议存款年化收益高过了8%甚至9%。

2011年底证监会取消了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30%上限规定,自此货币基金主要的投资标的均转向协议存款。简单来讲,余额宝通过聚集个人的闲散资金然后投向银行的协议存款,以获得一部分利差。个人活期存款的利率仅0.35%,但通过余额宝可以获得5%~6%的协议存款利率,这正是余额宝带给投资者的收益利差。

从基金四季报数据来看,余额宝的资产中投向协议存款的比例高达92.21%,其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在30天以内的资产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达63.69%。也就是说余额宝90%以上的资产投向了协议存款,而其中1个月以内期限协议存款的比例超过60%。这远远高于其他同类货币基金的水平。

数据显示,余额宝成立于2013年5月,从2013年12月26日开始,至今七日年化收益保持在6%以上。成立以来的表现看,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2014年2月21日,天弘增利宝成立以来总回报为3.78%,年化回报为5.19%,同期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收益分别为3.36%、4.60%,余额宝的收益略高于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

由于余额宝客户以普通投资者居多,其7000万客户户均规模仅约5700元,收益的波动性也较小。实际上,随着资金市场的波动,余额宝成立以来的七日年化有过两次高峰期。第一次发生于年中,随后其收益一直在4%左右,只是在三季度末回升到5%。

但不可避免的是,收益的下降将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明显下降,货币市场基金也会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随着规模的暴增,余额宝投资组合剩余期限也出现较大的变化,组合剩余期限出现大幅缩短。截至2013年四季度末,其剩余期限在30天以内的组合资产占比高达63.69%,剩余期限在60~90天的组合资产占29.71%。而在2013年三季度末,占比最高的是剩余期限在6天~90天的资产,占比57.84%,而剩余期限在30天以内的资产占比仅23.57%。

业内人士认为,受益于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余额宝都可以通过投资协议存款获得较高收益。但是,未来如果银行存贷利差减小,存款收益的稳定性下降,余额宝的投资策略和标的需要不断创新,否则收益率下滑的局面难以避免。

资金怎样在

闭环里流动?

客户购买余额宝的流程,是在首次申购的时候自动开户,余额宝借用了淘宝的收益平台支付,因而对于沉淀在支付宝内的客户来说,购买时间更加短。但对于新客户,需要先开支付宝账户。

一位支付宝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支付宝的客户购买余额宝之后,资金直接进入到天弘基金账户,每天实现的收益就体现在天弘基金账户上。

与普通货币基金不同的是,余额宝通过内置在支付宝账户内,并支持购物支付功能,实现消费和理财两不误。同时,余额宝还支持快速取现,以便用户随时取出,使得其流动性可以和活期储蓄媲美。

具体流程来看,用户将资金存入余额宝,余额宝将资金投向协议存款以获得较高收益,同时,基金通过期限错配,每天都有到期资产用于应对赎回。

正常来讲,货币基金赎回的资金到账需要1~2个工作日。但目前大多数基金公司通过自有资金垫付实现了“t+0”赎回,客户发出赎回指令后,基金公司利用超级网银系统将自有资金快速划转至客户银行账户,实现“t+0”到账。等到资金真正到账后,则弥补基金公司的垫付资金。

由于当日快速赎回并不享受利息,基金公司的垫付资金就可以获得当天的利息。不过,这种模式下,货币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自有资金垫付压力越大。而余额宝则利用了支付宝庞大的资金池内的划转来解决垫付资金的问题,并未动用基金公司的自有资金。

此外,余额宝通过提供购物支付功能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支付宝账户内,减轻了垫付压力。如果用户在淘宝购物,可以用余额宝直接进行结算,购物支付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

但用户购物支付后资金并没有真正转出,仍在支付宝账户中,只有在最终确认收货后资金才真正转出到卖家账户。余额宝通过购物流程和支付宝结算时间差就能够不用垫付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用户是将余额宝作为一个“网购钱包”来使用的,账户内的资金多用于在淘宝购物消费,提现的资金比例并不高。

如何风控?

余额宝规模发展到4000亿元,其风险也在受到市场的关注。据上述支付宝相关人士介绍,余额宝的风险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投资风险、IT风险。

余额宝自上线以来除了“双十一”外,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入的状态,一旦未来资金净流入趋势打破,这对其流动性管理能力无疑是巨大挑战。

投资风险表现在,首先是基金投资标的的风险。“我们也一直在控制基金经理的‘负偏离’,不去追求高收益。”上述支付宝相关人士称,由于余额宝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可以对资金投资的产品进行长中短期各类银行的同业存款进行配置,来保持收益率的平稳。

其次是流动性风险的问题。2013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流动性风险也传导到部分货币基金,这些货币基金遭到大额赎回,一度跌破净值。

对于流动性问题,余额宝首先设定了普通个人投资者账户的持有上限为100万元,以减少大额资金频繁进出对增利宝基金运行的冲击。

大数据分析、合理的投资期限配置、科学的投资考核、合理的引导宣传等都是余额宝针对流动性风险做出的防控措施。余额宝有着非常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支持,每隔一个小时进行一次数据更新,每时每刻都跟踪申赎情况。同时专门的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每日的申购赎回进行预估以便基金经理留存足够的现金头寸,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一部分“安全垫”。

余额宝还采取特殊情况下交易对手储备的措施。“针对无法提前预估的短期资金的筹措能力的增强上,天弘正在加强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门和保险机构资管部门形成战略合作,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余额宝在其风险控制中介绍,例如与国开行建立了在债券发行和短期流动性支持方面的战略框架协议。

交易对手的储备也是天弘增利宝基金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之一,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

余额宝相关介绍显示,与国开行开发满足增利宝基金资产配置需求的国开债券,一方面,解决了债市下跌时期国开债发行的困境;另一方面,基金获得了国开行在资金紧张时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权利,由于国开行资金产生于发债所得,且发债所得必须预留部分头寸,其资金来源与银行间资金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在银行间资金紧张时,国开行资金依然会较为宽松,能够对基金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此外,为了防范极端情况下的兑付风险,基金公司和银行签订协议存款时都会有“提前支取不罚息”的约定。也就是说,如果赎回资金量大于基金到期资产,那么基金可以通过提前支取协议存款应对。但如果这一规则打破,则会对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和收益都造成一定影响。

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货币基金因提前支取造成的损失将由基金公司进行赔偿。在2011年底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上限放开之时,监管部门为了防范风险要求基金公司的风险准备金必须覆盖货币基金所投协议存款未支付利息的2倍,而风险准备金将从基金管理费中计提。但是,随着余额宝规模的快速增长,风险准备金方面压力也日益加剧。

IT风险方面,资金盗刷、支付安全等投资者较为担心的风险事件。“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支付,支付宝的整体风险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上述支付宝相关人士称,支付宝选择尽量将风险控制后台化。

例如,后台会对客户的支付进行在线监控,发生场景变化、支付习惯变化等做出跟踪,如有异常安全等级自动提升。此外,支付宝还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支付保险等。

此外,余额宝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措施,天弘增利宝基金也对极端风险做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

是吸血鬼吗?

余额宝陷入争议最为核心的是,对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实际上并不是近来才发生的。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加速等等,早已令银行面对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主管温彬看来,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负债利率定价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银行负债的种类越来越多,定价上浮;其次是结构性存款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例如,银行表内的如保本型理财产品,由于可以算作存款,是银行利用提高收益来吸引客户存款的一个部分,预计规模近2万亿元;第三则是同业存单。

“这些都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对银行影响很大的还有活期存款的变化。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的盈利模式,在于活期存款相对稳定,银行可以进行错配投资。”温彬表示。然而,近年来的存款“搬家”,已经成为压在银行身上的一座大山。

按照温彬对银行近三年活期存款下降情况的估算,每年银行为转化为理财产品所提高的成本,需要多支付近1000亿元,给银行的盈利带来巨大挑战。

而余额宝的出现,正是动了银行活期存款的奶酪。

“从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角度看,银行负债成本提高会是一个逐步变化、相对缓慢的过程,但是余额宝们的出现,却加快了银行负债成本提高的进程,可能使银行负债成本急剧上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

连平表示,余额宝对银行个人活期存款的影响比较大。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占比高于10%,银行个人存款达到103.44万亿元,个人活期存款约10万亿元。“目前,余额宝类的产品只是刚刚开始,如果规模持续做大,就会对银行负债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市场争议余额宝们对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影响,并非担忧当下的规模影响,而是对余额宝们未来发展规模的担忧。

不过,余额宝并非没有上限,平安证券近期报告估算,若2014年余额宝增长达到日均管理资产4000亿~5000亿元的规模,则其扣除天弘基金的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返还后的净成本支出大约会达到21亿~27亿元。若以阿里巴巴2013年净利润23亿美元计算,大约占到15%~20%。平安证券认为,如此规模的支出已基本达到目前阿里巴巴以及支付宝的预算目标。

同时,能够真正复制余额宝的产品和其他中小规模T+0货币基金的规模,平安证券预计,2014年整体相对规模将达到1.5万亿~2万亿元。

给银行带来哪些变革?

余额宝带给银行的思考,仅仅在于存款成本提高的争议吗?实际上,它更多的是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冲击着传统银行。

“发展初期,银行协议利率上升会比较快,余额宝也好、理财通也好,有这样一个客户基础就是大众群体。”温彬表示,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是不能够替代的,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做一个销售通道,在一定意义上替代银行。然而银行也有客户基础,未来银行发展金融的网络化,也可以实现互联网能够提供的便捷。

实际上,银行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产品方面,余额宝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宝类理财的冲击,也让银行加入到宝类理财的行列。例如,中行近期成立的“中银活期宝”,2月18日开始正式开放申赎,其首日的7天年化收益率高达6.758%,收益与互联网通道的宝类产品可以媲美。

只不过,银行并不注重大力宣传,这其中有多重考量:一方面,银行在“宝类”理财的冲击下,存款分流的压力增加,银行如果自己推“宝类”理财至少可以将存款留在自己行内;另外一方面,银行也陷入难以全方位推广这类产品的尴尬。如果全面推广,更多活期存款储户都会将存款转为“宝类”理财,银行的存款成本必然又会上升。

在理念方面,以余额宝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兴起,加速了银行对互联网业务的布局。例如,银行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商、中行全方位推出网络品牌“中银易商”、民生银行推直销银行等等。

“目前也有一个监管不公平的地方,余额宝背后是货币基金产品,货币基金产品实际上和一些银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投向有相似之处,现在,余额宝的投资门槛是没有的,而银行理财产品还需要有5万元的投资门槛。”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也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从银行业来说,一方面可以考虑发展互联网金融,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做的是推进银行本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连平表示,面对余额宝们,银行并没有更好的对抗办法,需要在业务上做调整。例如,做类似于零售程度非常高的业务,如批发型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公司业务中大中型企业一揽子的金融业务等。

ETF认购暴增意味着什么?

 可能谁都不会想到,临近年底, 当股市还在底部挣扎,ETF竟然会因为规模爆发成为资本市场热词频频登上头条。 要知道,自从ETF基金诞生以来的几次规模大增都是在牛市中,无论是2007年、2009年还是2014年,都是在股市大牛的氛围中。

 而这次ETF规模的爆发,背后的推手是谁?背后主导的因素又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1、 发生了什么?

 ETF,全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被大家熟称为“被动指数基金”。也就是说,ETF指数基金自身融合了指数、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征,可以在场内买入卖出来交易,也可以通过场内申购赎回来交易,具有更高的便利性。与普通公募基金类似,ETF也按照一定的比例为投资者提供一篮子的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

 股票型ETF按照跟踪的指数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五类: 典型宽基指数ETF、风格指数ETF、行业指数ETF、主题指数ETF、境外指数ETF。 跟踪典型宽基指数的ETF占比最多,行业指数ETF紧随其后。各类股票型ETF中,宽基指数ETF数量最多。

 由于ETF价格和净值大部分时间非常接近,因此其一大优势是可应用于多种套利策略,例如ETF与一、二级市场套利、股指期货与ETF套利等。此外ETF还迎合了投资者对于低费率产品的偏好,所以近年来中美ETF的规模和数量均保持高速增长。

 简单来说,投资者买卖一只ETF,就等同于买卖了它所跟踪的指数,可取得与该指数基本一致的收益。但通常这类基金采用完全被动式的管理方法,以拟合某一指数为目标,基金经理并不进行主动管理,仅做好对应指数的标的配置即可。

 按以往的规律,股票ETF基金的份额变动基本跟随着资本市场的牛熊转换节奏。按照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股票ETF基金增长最大的几个年份分别是: 2007年(637.14%)、2009年(246.38%)、2014(58.28%),2015年上半年也增长了42%,这都与当时股市的火爆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2018年股市是个小年,从年初以来,上证指数下跌了19%,但是股票ETF却出现了逆势增长。今年1-9月,股票ETF资产增长26.81%,但份额规模却增长了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现爆炸性增长,数据显示, 全十月净申购金额约425亿元,资金似乎根本不顾A股行情持续低迷。

 此外,据数据显示,今年来八成以上的资金流向了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创业板等宽基指数型产品。其次,规模大、流动性较好的头部ETF吸金效应更为明显。

 截至11月13日,全市场164只ETF份额较年初增长1314.23亿份。 具体来看,无论是其份额还是规模的增长,90%以上都来自股票型ETF,这说明大量资金在借道ETF涌入股票市场。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近日公开表示,2018年股票型ETF规模预计将增长一倍。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创业板50ETF。 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是所有股票型ETF中份额变动最大的基金,这只创立于2016年6月30日的创业板成立之初基金规模仅5.5亿元,在基金成立后创业板指数继续下跌了近40%的背景下,基金规模一度萎缩至1.6亿元左右,到2017年4季度也仅2亿元规模,但是在2018年1季度一下子飙升至28.3亿元规模,到3季度规模急升至75.3亿元的规模,基金份额急速膨胀至216.2亿份,增长了74倍。

 另外,华夏上证50ETF(10050)份额自今年以来也增长了44%,基金规模突破400亿元。

  2、 谁在扫货股票型ETF?

 股票型ETF基金规模激增背后,是谁在疯狂扫货?

  九月起,媒体大肆的报道险资、证金、汇金等队跑步进场抄底,这种报道在ETF基金持仓人变动上也得到了验证。

 拿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来说,从2017年年报来看,前十大持有人几乎都是自然人,第一名持有600万份即持有了该基金的2%。而到2018年半年报,前十大持有人清一色变成了机构,前十大持有人门槛也提高到了7000万份。

  证金、证金资管、汇金等在三季度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入市,汇金、社保等申购了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创业板等多只ETF。 除此以外,不少境外资金通过香港市场的交易型指数基金(ETF)投向A股。四季度以来,香港市场上申购量最大的10只ETF中,有半数为A股ETF;资金的主要标的选择的是富时A50和沪深300等投向大盘蓝筹的产品。

 事实上,自下半年以来,不少ETF产品的规模份额延续上半年态势,继续创出新高,单日交易量也再破纪录。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在全市场169只ETF(非货币)产品中,下半年以来有120只规模出现上升,占比超过70%。其中,有5只产品规模较上半年末增长超过100%。

  3、 机构为何抢购ETF?

 ETF的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金对后市的看法,这也成为了不少资金配置资本市场所看重的优势。

 拿创业板50指数来说,从2014年6月30日以来,市盈率普遍在40倍以上,而随着市场走低,今年最低已经跌破30倍,最低创出27倍的历史低点,这在跟踪中小市值的指数中也是相当罕见的,堪比双十一打折“越跌越买越划算”的ETF指数基金,吸引机构资金涌入抄底就不足为奇了。

 而ETF交易灵活的特性,为这些偏好波段操作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中短期交易指数的工具,同时具备短期资金配置和长期价值投资两种投资方式。

 此外,尽管市场整体走势震荡调整依旧,股票型ETF受到资金大力追捧,还得益于A股近来政府不断的出台重磅措施巩固“政策底”。这也提振了机构资金入场的信心。

 当然,A股市场集体低迷背后是民营类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集中暴露,配置ETF指数基金,也规避了配置个股可能踩雷的风险。

  4、 对于投资者,有何启示?

 机构、尤其是具有队背景的机构资金动向,往往成为A股的风向标,市场也热衷挖掘机构持仓变动带来的机会,从10月中旬A股见底以来,创业板指数涨了16%,创业板50指数涨了18%,证券行业指数(申万Ⅲ)涨了26%,而通过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也是相对应的ETF指数基金份额变动较大的,机构抢购ETF基金的方向,也可以作为投资布局重要的参考质指标。

  数据显示,除了创业板,环保、券商、银行、传媒、医药、军工等行业ETF指数基金也受到资金的热捧。

(文章来源: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