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2.学校为什么不允许共享汽车进入学校?

3.利息税征收标准历史变迁

4.尿素、汽油、猪肉、淡水鱼,持续降价,咋回事?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油价调整迎来年内-油价正在趋向合理

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增强

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东亚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美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非洲现也已开始从诸多的困难中摆脱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仍持续快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它们对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将有利于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都一直在调整经济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该国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普遍地以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来代替过去的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国有企业实行转轨,鼓励发展私营企业等。第三,调整产业结构。许多国家从强调以发展工业为重点转向重视工业和农业相适应的发展,注意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业),强化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第四,实行开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大潮,争取有利机会发展自己。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战后5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国。第二,上中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等。第三,下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多是农业国,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阶段,正在争取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第四,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许多国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当下这些国家仍然面临着严峻问题:第一,债务危机,资金倒流。第二,粮食危机,依赖粮食进口。农业基础设施恶化,人均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第三,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社会不堪重负。第四,政局不稳、战乱频繁,更加重了已有的困难,使居民流离失所。

政治发展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正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大体有以下类型:

1.议会共和制,即以议会为国家政治的中心,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向议会负责。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印度、新加坡等。

2.总统制,即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力。墨西哥、巴西等实行这种政体。

3.君主制,又分三种: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君主不掌实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权由内阁掌握,如泰国、马来西亚等;绝对君主制,君主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如沙特阿拉伯、阿曼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君主为国家元首,议会为立法机关,内阁既向君主负责,又向议会负责,但国家实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如约旦、科威特、巴林、斯威士兰、摩洛哥等。

4.军人政权,即军人掌权的军事专制统治。在拉美、亚洲,军人政权曾一度很普遍,近一些年来趋向民主化,有所减少。

5.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前者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家元首总统由公民投票产生,负责签署议会决议,提名总理人选,但国家最高***不是总统,而是宗教“领袖”。后者实际是通过宪法或法律,直接把执政党确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如非洲的扎伊尔、亚洲的缅甸等。

政党制也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以及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等形式。

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重要进步:

第一,摆脱了殖民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

第二,探索适合该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稳定了国内势,保持良好的政治环境。但仍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有待解决: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旧的传统势力;一些国家存在各种民族、宗教、教派的矛盾冲突。

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2008年,这一态势继续。“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超过50%。紧随“金砖四国”,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又出现了VISTA五国和一批“第二梯队国家”。它们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发挥自身不同优势,彰显出较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潜力。2007年,在世界经济20强中,新兴经济体占了7个,分别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而在世界经济50强中,发展中经济体占了25个,形成“半壁江山”。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出现发展不平衡局面。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就发展中国家内部而言,国与国之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在发达国家群体中,同样出现较大贫富差距。挪威和卢森堡2007年的人均收入分别是欧盟新成员保加利亚的20倍和19.7倍。而另一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1980年是23倍,2006年缩小为18倍。 生存利益格局大变革:

世界经济失衡和南北发展同时失衡,造成全球利益格局生变。就国家和民族生存而言,发达国家群体早已确立生存优势,主要依靠科技不断创新、雄厚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对国际贸易的主导、对世界主要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集团组合以及由它们制定的人类生存规则。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群体一直占有人类生存利益“大蛋糕”的最大部分,挤压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存环境、生存资源和生存能力的总体恶化态势。然而,随着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发达国家群体不得不与其“分享”一部分生存利益领域内的“好处”。这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不满足于此,还要获取更多“好处”,这样,便使它们的生存特征和生存行为逐渐远离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与发达国家磨合为“命运共同体”。 发展利益格局大调整: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群体具有强劲的发展能力和实力。但南北发展“双失衡”局面,造成全球发展利益格局大调整。发达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发展利益,迟滞新兴力量“夺走”更多的发展利益,开始抛出各种诱饵,拉拢一部分新兴力量与西方为伍,联手阻遏另一部分新兴力量的繁荣强大。其结果是,被拉拢的新兴力量在全球发展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改善,而“被阻遏”的新兴力量不断冲破阻遏,也在全球发展利益格局中通过竞争提升了话语权和利益分享权。 政治利益格局内涵大改变:

以往,维持旧秩序还是建立新秩序,是世界政治利益格局之争的主线,冷战时期被集团对抗以及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峙所主导,发展中国家成为博弈双方所争取的“中间地带”。冷战结束后,多种力量共生共存,谁也吃不掉谁。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人类生存资源、生存环境、生存空间挑战,各国对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关注,明显让位于对利益依存关系的关注。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共赢,成为最大的世界政治。在这方面,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利益格局的大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有利,对整个世界也有利。 发展中国家曾经以较为完整的群体规模和相对统一的力量,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促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召开讨论原料与发展问题的第六次特别联大,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动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国家,造成持续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等。

冷战结束前,发展中国家群体主要依托跨区域和区域组织发挥作用,尤其是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加太集团(ACPGroup)、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OIC)、阿盟、非统(非盟前身)等,都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在重大问题上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它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反对美苏争霸损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种族隔离,以及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世界主要力量对比发生巨变,全球利益结构多元化,格局复杂化,国际规制呈现新的演化,多种力量角逐秩序重塑。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群体呈现大分化、大改组。

以宗教、种族、地缘因素或相近政治和经济诉求而结成的大型发展中国家集团,大都活力日渐消逝,既难以影响全球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亦无力引导世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趋势。它们的首脑会或外长会仍定期举行,仍发表大量的宣言、声明或公报,但少见实质性的合作行动,更谈不上统一的战略努力,言不信,行不果。如分别拥有数十个上百个成员国的集团组织,在对待全球化、反恐、伊拉克战争、伊朗核计划、阿以争端、达尔富尔、科索沃、多哈回合、气候、环境、联合国改革、油价暴涨等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甚至陷入争吵。

内部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利益诉求不一,甚至彼此冲突。例如,在伊斯兰会议组织(OIC)的57个成员国中,2007年沙特、土耳其、印尼、马来西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联酋、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国的GDP总额约20442亿美元,占伊斯兰世界的72%。另外47国除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文莱系富国外,其他42国总财力比不上沙特一国,它们欠长期外债7300亿美元,占其年GDP总额的87%,且无力偿还。海合会六国及文莱的人均收入,已超过某些发达国家,其中卡塔尔人均年收入达66063美元,属世界最富有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联合国划定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家占了22个,另有7个家因经济倒退已接近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如上情势必然产生利益冲突。据世贸组织2007年评估,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倾销调查案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内部矛盾和冲突进入多发期,各类力量组合不断变化。半数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分别或同时被边界争端、资源纠纷、部族摩擦、教派矛盾、战乱、瘟疫、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所困扰,出现数千万难民。小、弱、穷国不得不依据生存需要,围绕大、强、富国划线站队,或频繁“反水”,变更“阵营归属”。相当数量的民众对该国前途失去信心,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移居、滞留发达国家。

一些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急欲改变自身国家定位,甩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除已经成为欧盟新成员的12个“原”发展中国家外,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乌克兰、马其顿、克罗地亚等一批国家,已经很不愿意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引进”、经济模式、法律体系,在所谓“民主”、“人权”、“新闻自由”、“”等问题上的价值评判,日渐与西方趋同。

最新世界分组 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10年11月4日发布的《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分组进行了重新的修正,修正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数量由2009年的38个,上升的2010年的44个,增加了6个。

学校为什么不允许共享汽车进入学校?

汽车共享,是指许多人合用一辆车,即开车人对车辆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有点类似于在租车行里短时间包车。它手续简便,打个电话或通过网上就可以预约订车。汽车共享一般是通过某个公司来协调车辆,并负责车辆的保险和停放等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省钱,而且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以及公路的磨损,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对能量的依赖性,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大多数公司都提供不同种类的汽车共享方案和付费方式,以满足不同喜好、不同需求的客户需要。例如,有的公司采取现用现付的付费方式,而有的公司则采用月付方式。有些公司收取年费,有些公司则收取基本费用,然后按照超过指定里程数的行驶里程计算附加费用。对这些各有不同的付费规则,要做到心中有数。

保险费和油费通常已含在租车费用中。不同公司间的油价规则也有所不同。有些公司在车内放有加油卡供客户使用,另一些公司甚至为客户报销油费。

很多早期汽车共享组织都是民间组织,但现在则趋向于正规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汽车共享公司开始进入市场,它们相互竞争,有时也会合并。

但很多非盈利性汽车共享组织也搞得不错。比如旧金山海湾区域的City汽车共享组织和费城的Philly汽车共享组织。 当地政府与很多组织、高校、企业一样,热衷于汽车共享。

如果客户延迟归还车辆,有些公司也将向客户索取一定的罚金。因此,在预订车辆时,应确保留出充足的时间。顾客需要自行支付驾车期间的违章罚款和停车费。

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私立学校属于私人企业单位。

从围栏开始算,里面的区域都属于单位管辖区域。

别光说共享汽车了,甚至禁止所有社会车辆进入,也是合法的。

从实际角度出发,社会车辆通行不会引起很大的问题,一般都是接送学生,很快就走了。

共享汽车很明显会扎堆在宿舍楼和教学楼门口,给步行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其他回答里也说了,大学生刚拿驾照,或者有没拿驾照的,都能在学校里练车,危害性也不用多说了吧。

所以在客观角度上看,不让共享汽车进也是合理的。

利息税征收标准历史变迁

利息税的历次调整

1、1950年建国伊始,我国就开征过利息税,税率5%。在1959年中国人民银行调低利率后,国家随即停征利息税

2、1980年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和1993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再次把利息税列为应税项目,但是针对当时个人储蓄存款数额较小,物资供应比较紧张的情况,随后对储蓄利息所得税做出免税的规定。

3、1999年决定自1999年11月1日恢复征收利息税,税率20%。

4、2007年7月20日做出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税率有20%调整为5%

5、2008年决定从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扩展资料

作用

一、通过税收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调节财富不均和贫富差距。

二、通过实际利率变化影响居民储蓄。

三、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领域转移。

通过降低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推动私人投资的增加,形成社会投资持久的增长机制。

四、抑制储蓄增长、扩大消费支出。

五、增加财政收入。

利息税作为财政的一个稳定收入来源,每年的规模不断增加。2006年利息税总额达到459亿元,约占税收总收入的1.2%。

在征收利息税的初期,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确实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也开始出现活跃的局面。

百度百科-利息税

尿素、汽油、猪肉、淡水鱼,持续降价,咋回事?

最近几天,包括尿素、汽油、猪肉还有淡水鱼的价格都在下滑,其中尿素已经连续降价几天时间。

汽油继上一次降价后,12月5日调价时有望迎来最近半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下降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各地降幅都在2成左右。

淡水鱼的价格相比上周每斤下降了0.5-1元。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东西都在降价呢?

尿素价格持续回落

尿素价格在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持续上涨后,最近几天持续回调,每天回调幅度基本都在20-40元/吨。

当前,山东地区的中小颗粒主流出厂成交参考2750-2800元/吨,安徽地区的小颗粒主流出厂报价参考2780-2850元/吨左右,广东地区中小颗粒主流市场价格2850-2880元/吨左右。

此前尿素价格在复合肥工厂备货,终端冬储开启,贸易商入市采购,以及出口数量增多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刺激下迎来上涨行情。

近期价格走低的逻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山西晋城部分尿素装置复产在即,尿素日常将会明显回升。

2、物流不畅,尿素错配,短期供需存在差异。

3、尿素涨价后,贸易商谨慎看待,以观望为主。

4、下游对高价抵触心理较强,冬储放缓,农业采购趋向谨慎。

随着尿素市场供需关系的发展,短期将会处于供强需弱的状态,预计尿素价格将会持续呈现阶段性回调行情。

汽油降价,12月5日有望迎来半年最大降幅

对于汽油价格,国内车友们可谓意见颇多,大家都在收藏一个点,为什么几年前国际原油价格80美元一桶时,我国油价5、6元,现在还是80美元一桶,价格却涨到了7、8元。

这是因为国内油价的定价策略并不是根据当天的国际油价定的,而是根据10个工作日国际油价的综合变化来定的。

就拿最近几天的油价来说,虽然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际油价都是上涨的,但受此前几个工作日国际油价下降的影响,国际油价综合变化率呈负数,所以预计国内油价下调,而且还有希望迎来最近半年以来最大降幅,预计12月5日,国内汽柴油的价格会下调430元/吨,折合升价下调0.33-0.39元。

此前三周,受世界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升级,市场担忧原油需求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回落,但随着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减少,以及美元显著走弱等因素的影响加深,国际油价连续上调上涨,好在之前几个工作日降幅够大,最近两个工作日的上涨还改变不了油价下降的趋势,就让我们静静得等待12月5日油价下调的到来吧。

猪肉降价两成

最近有买过猪肉的朋友应该知道,对比10月猪肉最高价,当前的猪肉降价幅度已经达到两成了,各种猪肉价格降幅普遍都在5-7元/斤。

进入6月份之后,市场猪肉价格随着猪价的上涨而不断上调,在10月下旬时达到了最高水平,猪价的上涨主要还是因为养殖端过度看好后市价格,集团化猪场缩减出栏量,散养户非理性压栏,叠加部分二次育肥养殖户入市,使得市场生猪供应下降,猪价和肉价上行。

进入11月,随着此前压栏大肥到了出栏时间,而养殖户期盼的腌腊利好又因为温度偏高迟迟未能开启,疫情反复又影响了餐饮消费,叠加储备肉投放调控猪价,生猪供需关系发生反转,猪价下跌的同时带动猪肉降价。

业内预测,随着大肥存栏量的减少,以及养殖户恢复理性出栏,再加上疫情好转后猪肉消费的恢复,猪价很可能会在12月15日前后止跌反弹。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下正是准备腊肉、腊肠最好的时间段。

对于养殖户而言,可以根据猪群情况,合理安排出栏,也可以稍微等等,但要时刻收藏市场猪肉消费情况,倘若猪肉消费持续低迷,那么早日卖猪方是上策。

淡水鱼价格有望继续走低

据媒体报道,国内淡水鱼的价格已经连续两个月呈下跌之势了,调整后,武汉地区的鳊鱼8元,鲫鱼8.5元,草鱼6.5元,相比一周前各种鱼的价格下降了0.5-1元。

当前正处于南方腌鱼腌肉需求高峰,淡水鱼的需求量增加,但淡水鱼价格却回落,主要还是淡水鱼供应量增加。

据专家介绍,今年秋季白天的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气压不大,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淡水鱼的生长。

而今年夏季因为高位,淡水鱼生长缓慢,使得部分鱼类集中在最近几个月上市,虽说需求量增加,但供应端增幅更大,这波降价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春节前淡水鱼的价格依然有一定的支撑:

1、第一波集中上市之后,养殖户的起水量会根据行情进行调节,供应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天气转冷,烤鱼、鱼汤等需求量将会增加。

3、居民和食品加工企业腌鱼、制作鱼丸等会带动淡水鱼消费需求。

4、酒楼饭店等会为了年夜饭、跨年饭等集中大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