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在什么时候-油价调整时间由来
1.美国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2.中俄印巴为何称“金砖四国”?
3.美国所有洲的历史和移民史
4.大哥,大姐,我需要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上课用!!!
美国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按危机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由来已久。美国银行把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和次级,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优级,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次级贷款的消费者都是信誉不佳者,多年来,美国银行大量采取抵押贷款方式对其放贷。所谓抵押贷款就是抵押按揭付款。在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时,大都是用抵押贷款方式分期付款。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次级抵押贷款上,其英文是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所以更准确地应该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称之为次贷危机并不准确。
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级债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低压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放贷机构坐收超常利润,贷款人赢得反复唱“升值”,50万美元买一套房子,2年后价格升到60万美元,贷款人将房子作为抵押再贷出钱,就会买几处房子,轻松获得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渔利。到2006年末,次贷一件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目前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007年2、3月开始,美国一些次级抵押贷款企业开始暴露出问题。
比较来说,法国住房贷款是根据家庭收入而不是根据地产抵押申请到的贷款;在还贷期间,大部分低收入贷款者还要注册失业保险,这样,房东都是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法国住房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就不是依房价而定,而是依赖于其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经济波动周期内,房价波动剧烈程度要大大高于可支配收入的波动,这也是法国没有爆发房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德国实行独特的“先存后贷”合同储蓄模式,约占房贷总额一半,另外30%住房贷款来自商业贷款,其余来自家庭储蓄。德国所有房贷都实行固定利率制,储蓄房贷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期限平均为11年半。这种长期房贷利率周期,几乎可以抗衡任何金融市场波动。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出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和生活上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务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给家人发展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截止2008年1月底,花期、汇丰、UBS、梅林、摩根斯坦利等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对900亿美元以上次贷相关资产损失进行了撇帐处理。这个名单里还有法国的兴业银行、巴黎银行,英国的北岩、瑞士的瑞银,其后还有买了不少债券的德国银行。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动荡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机构,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AAAd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比如,穆迪公司在次贷风波发生后,将2006年至2007年10月的上市的次债作了首批信用等级重新评估。结果原评为A级的抵押债券经重评仍为A级的只占21%,从A 级降为Baa级的占43%,降为Ba 、B和 Caa 级的分别占27%、9%和1%;Baa级次债重评后仍为 Baa级的只占12%,而从Baa降级为Ba、B 和Caa 级的比重分别为32%、23%和32%。 Ba 级次债重评后只有4%的次债留在本级,14%的降为B级,有82%的大量次债降为 Caa级。有人就指责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同谋”,把大量投资者裕如信用陷阱。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如此评价,“次按危机之于信用评级机构,好比安然事件之于会计师事务所。”
次按危机的冲击还将持续
美国次按危机的冲击首先集中于金融领域,第一波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哈祖表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亏损总额将达500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银行、基金等投资机构也受重创,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法国巴黎银行暂停旗下3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美国花旗集团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然后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收紧商业及工业贷款、商业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标准,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为此,美国、欧洲、英国、瑞士等央行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采取降息措施。美国疾风骤雨般的行动暂时金融市场,但危机对美国消费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展,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明显放慢,濒临衰退边缘。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经济需求萎缩。美国GDP在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增长率均为0.6%,处于5年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第一季度个人消费支出仅增加1%,是近七年来的最小增幅。第二,房建、汽车部门已陷入衰竭,其他经济部门及劳工市场也趋于疲软。第三,多数地区经济增长放慢,并出现局部地区性衰退。其中,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等5个“住房泡沫周”的经济(约占美国GDP的25%)基本已陷入衰退。
从美国房价继续滑落、金融机构业绩多亏的情况看,美国次按危机远未过去,其影响仍将不断扩展。与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相比,在次按危机中违约贷款金额剧增,金融机构被迫紧缩信用,金融中介功能严重受损,经济持续滑落,两者颇为类似。从历史经验来看,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引发的经济调整需历经很长的时间,短期3至5年,长则10年以上。而此时又遇国际原油及粮食价格狂飚形成的强大通胀压力,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及企业投资意愿,让经济衰退问题加剧。所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才说出,这场震动美国市场和全球经济的危机可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启示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引发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的担忧,纽约股市、欧洲股市暴跌,中国内地股市也大受影响,沪指失守2000点。
国际经济形势骤然严峻。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此前,索罗斯也曾表示,目前外界仍担心金融机构的还债问题。金融体系濒临“破裂”边缘,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
美国的金融危机因何而起?它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应对此轮危机?
一般认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或者过早的金融开放等。为什么金融危机首先从美国产生而不是其他国家?这与美国经济结构的选择有着内在的联系。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先后以两种产业为经济引擎,一是信息网络产业,二是金融服务业。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转向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项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美国银行业在上世纪30年代后压抑控制管制几十年从此实现了全面自由化。自二次大战以来,美国金融业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对GDP的贡献度始终稳定成长,且持续不坠。自由化之后,金融业更加繁荣,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新。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地把制造业转移到境外。至此,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
毫无疑问,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监管稍有疏忽,很容易导致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早在2002年,经济学家成思危就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过一些初步探索,他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岩石,覆盖于其上的雪层就是虚拟经济,积雪过厚导致雪崩。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如果与实体经济超过一定的比例,必然导致危机产生。美国转移出制造业,而放任金融业自由发展,岩层薄而积雪厚,“雪崩”是迟早的事情。索罗斯的担心正源于此。
以此反观国内产业结构现状,最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的,主要是制造业。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GDP的大头,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岩体”是坚固的。但是,由于受盲目乐观的经济刺激信号影响,我国也存在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经济泡沫增多的现象,特别是2005年以来,股市大幅攀升到6000点,各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猛增,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回落都是正常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能不受外界经济的影响。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影响,则取决于我们能否以及时、准确的判断尽早找出对策,坚持不懈地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拟经济的繁荣。
华尔街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近一个月对全世界来说影响最大的事件无疑是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而街金融危机了.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华尔街发生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发生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如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危害.
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又是怎么产生的?许多经济学家都作过一些分析:认为是由美国次贷问题而起,次贷问题的产生又是因为穷人还不起银行债务,而还不起债务的原因是因为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利率.使美国穷人贷款债务大大增加的缘故.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分析仍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那么使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次华尔街发生的危机来源于美国政府的自私自利能源战略;源于美国政府在全世界推行的单边霸权主义政策;源于美国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源于美国政府在全世界树敌太多,战线拉得太长,负担太重.最后,压跨了华尔街.
人们不会忘记:近十年来,美国布什政府为了推行其所谓的绝对的战略安全,维护德克斯州石油大亨们的经济利益,通过对冲基金抬高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正是高油价压跨的了美国经济,也压跨了华尔街..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在克林顿时代,石油价格是低廉的,1998年,石油价格每桶12美元/桶,廉价的石油价格支撑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美国保持了较低利率,美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美国人享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国力急剧上升.但布什政府上台以后,美国人就开始急于在全世界显示实力,推行单边霸权主义.为了打压中国经济发展,美国开始在全世界试图控制石油矿产资源,通过对冲基金工石油期货市场上抬高石油价格,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看来,控制住石油,就控制住了中国经济,就控制住中国,也就控制住了全世界.殊不知,美国政府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没有控制中国,而且害了美国自己.
石油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塑料业,交通运输业,化肥业都离不开石油,而石油影响的行业就更多了.服装\玩具\房地产\居民生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油价的结果是一方面抬高了美国商品的价格,也打击了美国的支柱产业.抬高了全世界出口美国的商品价格,美国享受到世界低廉商品价格时代因此结束了;另一方面,高油价增强了石油出口国的实力,让石油出口国有了跟美国对抗的资本,美国又为了维护自己霸权,又不断地增加军费开支,大量消费美国财力.于是不断地实行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最终引起了通货膨胀,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于是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终于引发了次贷危机.因此可以认为:商品市场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才是引发这次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根本原因.高油价虽然给美国的石油商带来高额利润,却害了美国经济,所以说华尔街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华尔街发生"金融海啸"路线图:
美国推行霸权_-----投机资金推高商品价格(石油价格)---通货膨胀---美联储提高利率-------美国穷人负债提高-----穷人还不起债-----银行收回抵押物(房子)-----房价暴跌-----银行股市暴跌-----华尔街"金融海啸"
笔者大胆预言:美国经济要走出低谷,需要降息,降息条件是通货膨胀降低.但如果美国政府继续任由投机资金在商品市场继续为所欲为,抬高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维持高利率,那么美国经济就不会有根本性好转.美国经济衰落就已成定局.
中俄印巴为何称“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国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家。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谐音(意指“砖头”)。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最先是由一份高盛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提出的,从而被广泛讨论。这份2003年的报告,其主要观点是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在2050年将超越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最富有的国家。另外,金砖四国的概念,有时也用来定义谣传中的这四国在2002年所签署的关于贸易与合作的协定。实际上,由于高盛该份研究报告被广为接受,金砖四国的概念被广泛的用来定义这四个国家所组成的一个市场,甚至更一般的用来定义所有新兴的工业国家。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
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
国际舆论认为,在“金砖四国”中,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是中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内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巴西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都根据各自国情进行了经济改革,俄、印的经济增长率近年来都在6%左右,巴西在3%至4.9%之间,均高于西方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所有洲的历史和移民史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仑的盘算便宜美国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地区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相当于现在美国中西部的13个州。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1802年,当时的杰斐逊与法国谈判,希望以高价买到这一大片土地。美国也作了最坏打算,如果谈判失败,就伙同英国孤立法国。
结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拿破仑竟以8000万法郎(当时约合1500万美元)的价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卖给美国,连美国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拿破仑有难言的苦衷。当时,拿破仑派2万人入侵海地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来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仑盘算过,如果美国和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英国必将进攻路易斯安那地区,与其让它们落入宿敌英国之手,不如卖给美国,而且卖了这个地区,法国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控制欧洲。1803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政府扩张领土的欲望。毗邻路易斯安那的佛罗里达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因为,那里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的理想区域。美国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购买也包括佛罗里达,但遭到了佛罗里达的拥有者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要对西班牙动武时,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终于,西班牙意识到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已力不从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签订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美法、美西这两项交易使美国在不到20年之内,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倍多。
“买”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的扩张使美国尝到了甜头,接着,美国又相继通过策反与威胁的方式从墨西哥和英国手中得到了得克萨斯和俄勒冈地区,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加利福尼亚又勾起了美国的兴趣。1542年,西班牙雇用的葡萄牙探险家首先发现加利福尼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独立时,将其变为一个省。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这些移民以农为生,成为墨西哥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一直不受当地人欢迎。但是,美国人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加利福尼亚。为了得到这块土地,美国政要屡屡出高价购买。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说,为了得到加利福尼亚,美国愿意付出高于得克萨斯州20倍的价钱。不过,墨西哥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礼的要求。
于是,美国萌生了以武力满足领土欲望的念头。美国先在舆论造势,一会宣传英国企图来争夺这块土地,一会又宣传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划反美运动,目的就要把美国民众引上战争之路。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同时,美国又开始了军事挑衅行为。1846年,波尔克派军队进入两国边境有争议地区。墨方提出强烈抗议,却没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军队与美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打3名美国人。这一事件正好给美国以开战的借口。5月,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派出5万军队从陆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军队缺乏训练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快就败下阵来,加利福尼亚顺理成章地归并美国。
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在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在这次美墨战争中,墨西哥丧失了大半领土。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本土已经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不过,美国扩张道路并没有停止。
国务卿的远见使美国受益无穷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领土扩张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哥,大姐,我需要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上课用!!!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