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襄南柴油价格_襄阳柴油价格多少钱一升
1.通渭县的历史
2.定西市县级以下的教育单位有哪些
3.狄姓的起源?
4.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通渭县的历史
地名由来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通渭历史悠久。据发掘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陇西郡,通渭地属陇西郡(治今临眺)辖。
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
新莽篡汉,改天水郡为镇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县为“平相县”西汉更始元年至东汉建武八年,成纪(今秦安县北)人院嚣聚众10万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达10年之久。
东汉收复平襄后,平襄县仍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即今甘谷),平襄县为汉阳郡辖。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陇西县东南),平襄县改属南安郡辖。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晋书·地理志》载:“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中更名焉。”晋末大乱,郡县归属无定。
前赵、前秦时,平襄县犹存。西秦时,还两次见于史册。此后,平襄县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统一北方后,平襄县地属秦州天水郡显亲县辖。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陇西),平襄县地改属渭州南安阳郡(治桓道)中陶县辖。西魏初,平襄县地属北秦州(今秦安县西北)辖。废帝三年(554),改北秦州为交州,平襄县地属交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北)乌水县辖。北周(557-581)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交州为纪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并乌水县入长川县,平襄县地属陇西郡长川县辖。
唐武德元年,复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贞观三年(629),并长川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宝应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领。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复平襄,属秦州。
宋初,西边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平襄县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领。时,宋以秦州,继以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天禧二(1018)置安远寨(今属甘谷县),属秦州。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属秦州。熙宁元年,杨文广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赐名“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通渭属临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明洪武二年(1369),总兵徐达西征至巩昌,时通渭为元主簿杨忠所据,徐差万户董提招杨归附。通渭县属陕西行都司陇右道巩昌府辖。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通渭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辖。康熙七年,通渭县属甘肃省巩昌府辖。康熙五十七年,县城覆没,县署临时移治西关。雍正八年,县署又临时移驻平凉苑马寺属安定监(今马营)。同时,割安定监属通渭,巩昌府辖。乾隆四年(1739),在旧城址始筑新城,即今县城。乾隆十三年(1748)城成还治,仍属巩昌府。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
定西市县级以下的教育单位有哪些
安定区东方红中学、陇西县通安小学、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等。定西市县级以下的教育单位有安定区东方红中学、陇西县通安小学、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渭源县会川中学、漳县武阳西街小学、岷县西城区小学等。安定区16所:安定区东方红中学;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安定区定西理工中专;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安定区中华路中学;安定区交通路中学;安定区大城小学;安定区东关小学;安定区公园路小学;安定区中华路小学;安定区巉口中心小学;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小学;安定区团结中心小学;安定区南苑幼儿园;安定区福台幼儿园;通渭县13所:通渭县幼儿园;通渭县文庙街小学;通渭县西关小学;通渭县温泉路学校;通渭县通和小学;通渭县碧玉学校;通渭县陇川学校;通渭县襄南学校;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通渭县第一中学;通渭县第二中学;陇西县17所:陇西县第一中学;陇西县文峰中学;陇西县第二中学;陇西县巩昌幼儿园;陇西县幼儿园;陇西县实验小学;陇西县文峰小学;陇西县福星小学;陇西县城关一小;陇西县首阳小学;陇西县渭河小学;陇西县通安小学;陇西县菜子小学;陇西县巩昌中学;陇西县南安中学;陇西县渭州学校;陇西县紫来学校;临洮县16所:临洮县幼儿园;临洮县洮阳镇幼儿园;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临洮县第三实验小学;临洮县金泽小学;临洮县南街小学;临洮县西街小学;临洮县北街小学;临洮县明堂小学;临洮县洮阳初中;临洮县明德初中;临洮县椒山初中;临洮县廿铺初中;甘肃省临洮中学;临洮县第二中学;渭源县11所:渭源县幼儿园;渭源县清源镇第一小学;渭源县莲峰镇第一中心小学;渭源县路园镇路园小学;渭源县中心实验小学;渭源县会川镇西关中心小学;渭源县会川中学;渭源县清源中学;渭源县莲峰中学;渭源县第一中学;渭源县第四中学;漳县8所:漳县幼儿园职专分园;漳县武阳东街小学;漳县武阳西街小学;漳县盐川小学;漳县盐井小学;漳县武阳中学;漳县城关中学;漳县第二中学;岷县15所:岷县第一中学;岷县第三中学;岷县职业中专;岷县幼儿园;岷县西城区幼儿园;岷县岷阳镇第一中心小学;岷县西城区小学;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岷县茶埠镇中心小学;岷县西江镇中心小学;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岷县城关初级中学;岷县岷阳初级中学;岷县中寨镇初级中学;岷县十里镇初级中学。
狄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
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她很想把她这个皇位留给武氏,但是她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就给她讲了,说你作为武氏来讲是一个姑姑,作为李氏来讲你是他的母亲,那么他是会继嗣,永久地继嗣姑姑呢?还是会继嗣母亲呢?他就婉转地告(诉)给武则天,一定要立李氏王朝的儿子们去做太子,不要立武氏。因为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劝告,最后使唐王朝就一直兴盛地传流下来了。狄仁杰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唐王朝的地位,而且还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杰出的政界人才。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省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初置天水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广大地区。治所在平壤,今天的甘肃省通渭西北。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初置此郡,地址在相当于今天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治所在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堂号
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
狄姓宗祠通用联
〖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佑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卒谥武襄。
天水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
台正饬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
铜面张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
〖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大琛列画史;
仁杰赠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卒赠文昌右丞。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
奇兵夺昆仑。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
〖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
〖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的事典。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的来历
常听人说,甘谷、通渭二县名称应该互调,称今甘谷实有渭水经过,所以应称通渭。实望文生训。经考证:宋朝开国,以秦州为据点,逐渐向西发展,以平其吐蕃。
有关宋朝的历史、地理著作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续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元丰九域志》等书。《长编》卷三太祖建隆三年六月卯条:“秦州夕阳镇,古伏羌县之地也。……自渭而北则属诸戎,自渭而南则为吾有。”同年,伏羌今甘谷地方的吐蕃族首领尚波于率众来归。《九域志》卷三:建隆二年筑伏羌寨,熙宁三年升为伏羌城(宋代城与县并列,直属州府),“真宗天禧二年置安远寨”(原属通渭,解放后划归甘谷县,仍名安远),属秦州。仁宗“皇祐四年以渭州地置古谓寨,神宗熙宁升为通远军”。治所在今陇西城。《长编》、《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均有相同的记载。何以称“古渭”?按:唐宝应二年渭州陷蕃后曾移置于平凉,宋代因之,称新渭州,把原来的渭州称古渭州。宋朝除沿渭河西进外,又循散渡河(干流今通渭境)向西开辟路线以通古渭州。神宗时更锐意向西攻取。《长编》缺了英宗治平四年至神宗熙二年的纪事,但《长编纪事本末》保存了这段史料。英宗治平四年知青涧城宋将种谔未经朝延许可,擅自夺西夏绥州城(今陕西绥德),时英宗已死。神宗初立,恐引起西夏大举进犯,急调韩琦为“陕西沿边四路经略安抚使”,主持西边军攻,措置防务。韩琦到任后,于熙宁元年给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杨家将第三代)下檄文,命令他进筑大甘谷口寨(原名筚篥城)。文广受命后“即饬诸将,声言城喷珠寨,率众至其处,日已暮,乃急趋筚篥城,屯列既定,迟明,虏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大甘谷口寨筑城后同年七月乙亥赐名“甘谷城”,领陇阳、大甘、吹藏、陇诺等(见《九域志》),与伏羌城并列,属秦州。其城址在今通渭襄南镇南散渡河出峡口,地处散渡河与其支流虎狼沟交汇处的开阔地带,现在村名杨家城子下,古城址即在该村正北一里处,现名街道里。其位置处于南去安远寨,西去通渭寨、东北去鸡川寨的交通点上。现城址北有营房川,西北有营旗墩、大墩台等古地名保存(解放后由通渭划入甘谷)。据《万历通渭志》记载,全县编户16里(相当于现在的乡)中有“甘谷上、甘谷下”两个里(后简称为甘上里、甘下里,一直沿至民国初年)。至1927年废伏羌一名,以甘谷代之而至今。向上追溯,秦汉为冀,北魏为当亭,北周至民国初,一直为伏羌。甘谷通渭应换之说实属无知
以上资料来自天水在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