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车臣战争油价-两次车臣战争死亡人口
1.俄罗斯的国力在的领导下比叶利钦时代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2.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3.俄罗斯经济衰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俄罗斯与格鲁吉亚
5.车臣到底多重要,为何俄罗斯宁愿牺牲20多位将军,也要拿下来呢?
俄罗斯的国力在的领导下比叶利钦时代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俄罗斯的国力在的领导下比叶利钦时代上升了,下面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经济,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苏联解体是1991年。1991年俄罗斯的GDP是5093亿美元,美国是61740亿美元。上台是2000年,这年俄罗斯是3066亿美元,美国是106253亿美元。叶利钦当政10年,俄罗斯GDP下降了40%左右,同期美国上升了75%左右,两国差距从12倍变成了33倍。
而2017年,俄罗斯GDP是13093亿美元,美国是195559亿美元。当政17年,俄罗斯GDP提升到4.3倍,同期美国提升为不到2倍,两国差距变成15倍。在17年中追赶美国,虽然尚未达到苏联解体前的程度,但是已经把叶利钦十年拉下的烂账弥补一大半了。
2、人民生活
叶利钦时代就是让老百姓挨饿受冻,今日的俄罗斯至少大家吃饱喝足是没问题的。
3、政治
叶利钦时代,也搞民主竞选,除了叶利钦的党,另一个强大对手就是久加诺夫的***。另外还有自由党,以及戈尔巴乔夫自己组建的社会党等。时代,依然在搞选举。虽然总统总理轮流换,但必须说的党竞争能力是远超过其他党的,而个人威望也远比叶利钦高。
3、军事
叶利钦的十年就是,停滞的十年,倒退的十年。现在俄罗斯虽然军力远远还不如苏联,但是自己的军工体系也开始缓慢重新运转了,五代机、三代坦克、机器人、新型核潜艇开始研制了。
4、国家安全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自废武功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国家安全。独联体很快瓦解,北约东扩是早已拿上了历史日程。科索沃被独立了,俄国在欧洲最忠心的伙伴塞尔维亚被解体,车臣战争也在西方干涉下以失败告终。
而登台后,打赢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击退了格鲁吉亚的挑衅,收回了克里米亚,又在叙利亚守住了自己的盟友,甚至利用什叶派之弧在中东倒逼美国。整体来说,国家安全态势更积极些。
当然,时代也有些地方表面看上去是恶化了,例如北约东扩得更厉害,乌克兰和俄罗斯敌对加强,美国在中东军力更胜。不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因素并非是上台带来的。即使叶利钦在台上,美国照样执行北约东扩,依然会煽动乌克兰反俄。
5、国际环境
发展了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两个联盟,面对西方时并非孤军奋战,国际环境比叶利钦时代好。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石油是当今工业 社会 的血液,很多的化学燃料都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并且人类目前还依旧处在使用化学能源的阶段,因此石油就成为了保障人类工业持续运转的必要原料,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现在都离不开石油,如果真的发现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也没啥可藏着掖着的,这对人类是件好事。
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的3世纪已经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来烧饭、取暖和照明的 历史 了,而当时的时候并不是说向地下打了钻孔主动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是这些流体燃料常常会因为地下压力被喷到或流出地表。
人们当时对这种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人类才大规模的开采石油并用于工业生产。自从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个采油钻孔至今,已经生产了将近数千亿吨的石油。我们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广泛性,那么人们就像知道这种黑色的粘稠液体燃料是怎么来的?
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为两大派别:生物成油说(有机起源说)和地球碳循环成油说(无机起源说)。
无机起源说认为石油是地球内部元素混合以后自发形成的,这中间肯定有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机制。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地球一直在不断的制造着石油。
但无机起源说无法解释石油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质分布情况。虽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氢元素(11% ~ 14%)还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并不是由简单的原子组成的,而是由碳和氢构成的大分子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混合而成的。地球内部确实存在很多的碳和氢,但他们在地球深处混合成复杂的烃类分子并通过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并形成石油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地区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学家支持这一观点,但石油的往上渗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油田已经采空了,但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为依据说石油是可再生的,但这个现象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毕竟石油是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地区石油过度开采,导致压力下降,其他高压地方的石油渗入是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拿出来说石油可再生并不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个疑点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旧是主流的有机生成说,虽然是主流说法,但也存在一些疑点。有机说认为,在地球的远古时代,海洋中生活着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始生物,我们知道生物都是有机分子构成,等这些生物后,大量的遗体就被掩埋,并于空气隔绝,在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了复杂的化学过程,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地质过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实跟煤的形成很类似。
随着油田地质和石油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动物身体内的血红素相似,当然石油也就有有机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于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来解释。最有力的证据是石油都产自于和生物关系十分密切的沉积岩中,所以有机起源说也就成为了科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是石油会快速枯竭的来源。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采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总结:现在说可再生还是为时过早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的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还没真正弄清楚。
目前两个结论,一是生物后经过长久的堆积加上地壳运动形成的。二是地壳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现砖石或者碳酸钙一样,可能就是地壳运动产生。
会枯竭不是谎言,因为石油和煤碳等矿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是在几千万至几亿年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如果过度开采就会面临枯竭。不过人们不必担心能会枯竭,现在人们已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现在还有可燃冰、干热岩等可开发利用,总之人类在不断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来会出现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会出现能源枯竭,会有新的能源来替代。
世界上有两大,一是石油,二是钻石。钻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构成,却被包装成“稀世珍宝”,天价销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壳内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说”,其实是可再生资源,不会枯竭。
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用途广泛。而它的成因与可否再生的说法已逐渐接近真实。
石油的成分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质、胶质、沥青质及碳质。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化学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氢、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镍、钒、铁、锑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国内石油的名称和使用 历史 悠久,名称是由北宋时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与枯竭论石油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生物沉积变油说”,最近几年的说法是“地壳内的碳形成说”。后者的说法日益占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传统理论,油价也随之下跌,车主们暗暗庆幸。
“生物沉积变油说”,是1956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论》里提出的。论文认为:石油是一种古老的化学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亿多年以前的海洋藻类及古老恐龙等生物在地壳中经过高温高压等漫长的生化反应形成,这样漫长的生化反应不可能再发生了,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他的依据大约有两个:1.石油具有油腻腻的旋光性,这是有机生物独有的特征;2.现代与古代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
不过哈伯特在1989年离世前曾说,在发表《石油峰论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头的意示:让他预算世界石油总量。于是他在论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总量只有1.25万亿桶,美国只1500亿桶,1970年会达到开采峰值。这个数字比当时美国威克斯预估的美国有4000亿桶低了三成。当然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为之,他们就是为了让石油售高价,而且让教科书也这样记载,来增加权威性。
他们除了两个不像理由的理由,没有其它任何科学依据。
他们的第一个理由“石油呈现生物的旋光性,”其实只要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落入一些动物就能形成这样的“生物特性”;第二个理由“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并不严谨,因为“沉积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体底层的固体微粒,它们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内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并不多,没有石油那些明显,还是这样的动物含油量低还是没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万亿吨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动物全部加起来也难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构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应就会是钙、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矿井在开采完的几年后,石油又会出现。比如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罗马什金油田在1948年发现时只有20亿吨储量,2002年却还有30亿吨。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说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说”的那样会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来形容了!高昂的油价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
“石油会枯竭”是伪命题吗?一直以来都盛传着一种说法:石油将在未来XX年用完,或者XX年后石油即将枯竭。
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来的,他绘制了一个钟形曲线,用来描述和预测石油的产量。并且预言,石油的产量会在1966年到1972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滑。
这听起来还是挺奇葩的,但还真的被他说中了一部分,1970年真的就达到了石油产量的高峰。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他的这套理论。
可是好景不长,如果照这个理论推演下来,石油应该慢慢开始枯竭,事实上并没有。于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个伪命题。那真的就是如此吗?
从地球世界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都知道,石油实际上是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机物,其中含碳量极其高,这也是化学能源的主要特点。当然,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来看还是有争议的,但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说的重点,这里就不过讲述。
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地球整体的视角出发来看,石油其实是地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环还在持续,石油就不应该枯竭。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能都灭绝了,石油都还不会枯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并不是存在石油,我们就可以直接开采来用的。实际上,从石油的开采到销售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体系。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人类开采的石油会枯竭吗?大家首先从做买卖的角度来思考时空开采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的是,开采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开采石油的难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开采起来就很容易,比如:中东,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开采其实就极其费劲,我们举一个例子, 大港油田 。一开始技术条件比较差,就需要工人们在没有完全融化的水塘当中穿行,并进行开采。
因此,同样是开采一桶油,实际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装备设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价格是受到市场决定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开采的成本要大于油价,那开采还有意义吗?这不是典型的赔本买卖吗?
所以,实际上,许多还储藏着石油的地方,而我们没有去开采的原因就在于开采他们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因此就没开采。
而且许多油田只是开采了一小部分,然后石油公司就换到其他的油田。这是因为许多油田开采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导致开采成本大于油价,于是就会暂停开采。
所以,我们看沙特是石油大户,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它们开采石油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可以挣这笔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知道,石油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因为成本的原因,没有去开采,并不是说已经被开采完了。比如,中国油田的采收率只有可怜的28%~35%,这意味着一个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实没有被开采出来。这样的情况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花这么多钱,费老大劲开采这些石油,远不如再花钱买一块好开采来的划算。
我们还总会听到,多少年后石油就会被开采完,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计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些“已探明石油储量”逐年在增加。
基于这两点,实际上可被人类开采的石油还是很有潜力的,因此,一时半会,石油并不会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内人类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资源尤其是在油价的驱使之下,但油价高到一定程度时。许多人就会开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气,页岩油等等。美国如今就在大力发展页岩油。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 汽车 是消耗石油的大户,随着油价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地加强,发展出了电动 汽车 。因此,各种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现,也在减缓石油的消耗。
总结“石油枯竭”实际上是个伪命题。虽然从客观的角度上看,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但人类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开采的石油,目前来看,人类也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会发生枯竭。不过,石油燃烧产生温室气体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石油足够多,而肆无忌惮地消耗石油,这会加重温室效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发展新能源还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许多的动物还处于进化前的低级时代,地球在海洋的复盖下,温暖的阳光孕育了非常多种类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陆地上疯狂的生长着,层层叠叠的生长在一起,许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体上,而使整个世界被植物复盖。
地壳运动,许多平原隆起,而成为高山,这给形成河流创造了条件。
因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处下雨的水,流向低处,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低处。覆盖了低处层层叠叠茂密的植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盖了。
时间荏苒,底部的泥沙长期被上面的泥沙压住,而变成了沉积岩。这些沉积岩,把这些腐烂的植物密封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内,亿万年之后,这些植物变成了沼气,沼气凝聚液化而变成了石油。
我们的教科书上写过,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残骸形成的,当然一直以来任何的假说都存在争议,这个假说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石油的无机形成假说。
这个假说是说石油与古代的生物无关,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内部的高温高压,无机条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原理是短练的烷烃类物质会在高温高压下自动合成长链吸听物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这种说法可以认为地球是一个装满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不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气还会不断的形成,这样人类使用传统油气就不会存在理论的天花板。
这个理论也有一些依据,比如说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为什么石油大多户籍在中东领域不是应该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划分吗?另一方面据一些油井开采者说,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质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残骸形成的这一种说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这样形成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人类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极限,唯一的极限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说不好,没研究过,也没看到过资料。但是,有很多资料和专家讲是古时有机生物沉积化学物理反应演变生成的,这我认为不正确,也不太符合常识。关于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为地球就那么大,资源就那么多,用没了或者转变为其他物质了,那不是没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说法是哪来的?话说关于“石油枯竭”的问题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传的版本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40年,有时候是50年。但是每当我们到了那个时间节点时,却发现还有很多石油。那么问题来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了解一下这个说法到底是咋来的?
如果详细地去追溯 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个观点确实来自于一个学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译过来就是马里恩·金·哈伯特。这个学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基于自己的长年以来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曲线来描绘全球石油的产量和时间的关系,这个曲线是非常常见的钟形曲线,根据他的理论,他预言在了石油的产量将会在1966年~1972年之间达到一个 历史 性的峰值,并且从那之后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消耗完为止。 照理说如果这套理论不准确的话,也不至于会流传得那么广。偏巧这个理论说对了一小半,到了1970年的时候,石油的产量真的达到了高峰,再加上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学者,这两者一结合,这个理论和预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并且开始流传开来。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相信,石油在未来XX年后,就会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谱吗?不过,这件事其实没多久就迎来了反转,因为按照他的理论,石油的日常量应该在1970年之后没多久就开始下滑,可是这非但没有下滑,相反还保持着十分稳健的趋势。那我们就能说“石油枯竭”这个说法不靠谱吗?
其实,客观地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
我们先从石油的本质来看。首先,石油其实就是一种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种烃,我们也管这叫做有机物。人类可以通过燃烧石油来获取能量。石油燃烧后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直接被排放到大气当中,如果持续这样下去,那地球就会越来越热。不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地球也有自己的调节机制,这就是 碳循环 。
无论是石油,还是二氧化碳本质上都是碳循环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还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经过几百万年,最终又成了石油。如果我们仅仅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石油枯竭”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因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尽了,说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链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以上仅仅是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开采石油来卖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码要挣点钱的。那我们就可以来考虑一下,卖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么?
其实这也很简单,开采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设备、物流和时间的。而石油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开采石油比较容易,还有一些开采石油比较难, 这就会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东地区开采成本是最低的。
不仅如此,同一个地区,随着开采得越多,开采的难度也会提升,这时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于这两点,我们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开采成本低于市场价,那其实皆大欢喜,可以开采挣钱,如果石油的开采成本高于市场价,那应该如何操作呢?
实际上,这时候就会选择停止开采。
因此,大多数如今不再继续开采的,并不代表没有油了,只是继续开采赔钱,所以不开采了。就拿中国来说,中国采收率只有28%~35%,这意味着大多数油还在地下没有开采。
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能耗尽的。因为如果人类真的要去耗尽石油,这就意味着要花巨大的功夫去开采,那这个油价肯定会是天价,谁能买得起,谁又舍得用?到那个时候,人类宁愿花一部分钱去研发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们说到的还是已经探明的石油,事实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类都会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储量不仅仅没有跌,相反还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国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这其实是基于环境的考虑,碳排放始终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或许有可能因为碳排放的问题而放弃使用石油。
因此,基于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现的,但在人类灭绝之前是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石油“全身”是个宝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从地底下钻出原油,脱去水和盐,再利用精炼技术,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价值,可以做出许多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包括沥青、润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义为液体黄金的美称,石油现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关键,沙特地区遍地石油,撑起整个国家的财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时,石油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谜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两个学说。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们在教课书百年可以见到粗略的解释,在上亿年前,大量的动植物因地壳变迁埋藏地底,经过高温、高压反复打磨,成了现如今的石油资源。
详细点解释,就是在当时多数的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就像煤炭一样,是由动物的尸体和藻类的尸体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两者之间的形成区别是材料的来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来自于大海,而煤炭的材料来源于陆地的动物尸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有机物和细菌,经过高压和高温的考验,逐渐转化成“黑金”,开始向上渗透到中空的岩石层,汇聚成油田,在经过人工开采便可以问世属于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罗斯地质学家提出理论假设,他认为地壳中存在大量的碳,它们分层有序,有些碳会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渐沿着岩石缝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层,然后冷却形成了石油矿藏,属于可再生能源。
两者本质上又很大的差异,生物成油注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则表明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争议中诞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论,不过非生物石油理论只能解释了干枯的油井中又出现了原油的现象,但是它又无法解释石油中复杂的化合物。
总体来说,前者是多数人地质学家支持的观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后者虽然是满足了些特定条件,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无法解释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未来的世界绝对以新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竞争,石油的争议什么时候能结束,恐怕到等到石油无价值的时候才能够说明白吧!
话说小学时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形成的,那时候就说石油再有40年就开采完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发现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遗骸是个天大的谎言?石油行将枯竭是个巨大的阴谋?地球石油蕴藏很可能取之不竭?为这一颠覆性的观点提供有力佐证的,是前苏联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在传统理论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们又是如何用科学证据来证实传统石油生成有机论是伪科学的?推荐看一下下面这本书:《石油大棋局》,这本书是我我在大学时候看的。
石油目前来说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国为何要编织这个谎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跟石油枯竭谎言有何关系?它们背后的黑手是谁?美英精英集团为达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从觊觎中东等国储量丰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在这些国家驻军、将其据为己有的。
俄罗斯经济衰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全球自然资源越来越便宜,劳动力越来越珍贵。是造成俄罗斯经济衰退的最主要原因。
俄罗斯人口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人,不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俄罗斯人口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 人口最密的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近400人,而在人口密度最小的楚克奇自治专区人口的平均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0.01人。人口分布不均,致使人力资源的分布出现严重失衡,对俄罗斯地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而世界却发生着与俄罗斯“对着干”的事情。俄罗斯拥有优势的资源在越来越便宜,俄罗斯缺少的人力却越来越昂贵。
虽然本次,世界上演一路暴跌的好戏。但长期来看,油价走弱并非偶然事件。其实,背后根本因素是石油资源其实越来越丰富,而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面临枯竭。
如果没有新的储量发现,按当前开采速度,石油会在54年后枯竭,但是这个数据完全不靠谱啊。在1980年的时候,有预言说石油资源会在32年后枯竭(也就是2012年),结果呢,石油产量还是很充足,连沙特等石油产油大国都舍不得减产。
虽然石油开采量不断增加,但石油探明储量的增加速度总体却快于开采速度。而且,如“页岩油气、太阳能”等石油替代能源也在加速开发,未来会进一步打击油价的上升。油价的趋势是越来越便宜。
所以,真相是长期来看,全球自然资源的价格几乎都是下降的。相比之下,随着各国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上涨,人力资源的价格则在不断上升。未来,人力劳动力最值钱。
也就是说,全球自然资源越来越便宜,劳动力越来越珍贵。这才是俄罗斯经济面临的最大危机。
根据数据统计,2012年俄罗斯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念过大学),这个比例居世界首位。所以俄罗斯的最大问题不是人口素质,而是人口规模不够,人口密度太小。
自20世纪初至今,俄罗斯先后爆发过4次以数量急剧萎缩为标志的人口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14—1922年,起因是“一战”和国内战争,人口 损失超过200万。第二次危机发生在1932—1933年的大饥荒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错误决策导致成千上万人非正常亡。第三次人口危发生在“二战期 间”(1941—1945年),由苏德战争引发的。苏联虽然赢得了战争,却付出了2700万人口的高昂代价。
目前正在发生的这场俄罗斯人口危机是俄罗斯第四次人口危机,发生在苏联解体以后,持续时间较上述三次危机都要长,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这次俄罗斯人口危机最重要的表现就依然是人口锐减。20多年来,俄罗斯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总数从1992年的1.48亿下降到2013年的1.43亿,这其中还包括每年数十万的外来移民。有人玩笑说,俄罗斯人口的减少速度相当于几天就打一场“第二次车臣战争”。
近年来俄罗斯人口老龄化风险加剧。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2年超过劳动适龄阶段的人口在俄罗斯国民总数的比例为21%,而到2010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2%。到2013年,俄罗斯一些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已经接近2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越来越稀缺和珍贵,自然资源反而相对越来越便宜。自然资源增加值占人类创造财富的比例在过去60年来持续下降,目前已经不到5%。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
那就讨论一下吧
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无需争论,俄罗斯从历史的高点重重的跌到了低谷,今年来由于国际油价飞涨,美国911,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形式总体来说还是好的.所以车臣战争之后,俄罗斯踏着能源外交的风,发展很是迅猛.俄罗斯人很民族荣誉感很强,有野心,有苏联时期工业底子,所以一定会有所作为.美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一定会设好多的假想敌,俄罗斯和中国都应改是美对象.所以美会找很多的原因减缓你的发展,设点卡,比如可以给车臣提供武器,给格鲁吉亚提供武器和国际声援.大家都知道,打仗一定会影响国家发展,再一说人们刚刚对复苏的俄罗斯产生信心,都不想重温车臣,和前些年的经济危机,所以大家都会换外汇,对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所以美国策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俄罗斯有油有气,用这个来威胁欧洲和美国.记得前镇还和中国说中国要付出和欧盟一样的价钱才可以买油.现在估计不会说这个话了.中国的国策韬光养晦,吃点亏力求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现在来看还是明智的举动,并非中国软弱.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争,中国会稍稍好过些,可以暗地援助俄罗斯一些,但是还是要和俄罗斯讲些条件好.比如降低海关税,减少进口限制.俄罗斯这个国家很不讲理...强的时候就说要不要中国商品,就欺负我们商人,扣我们的货.所以还是始终让他保持中等水平好一点.
车臣到底多重要,为何俄罗斯宁愿牺牲20多位将军,也要拿下来呢?
车臣太重要,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国运
车臣,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恰好是俄罗斯国土面积的1/1000,面积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这“芝麻”大点的地方,打了两场车臣战争,虽然都打赢了,可也是惨胜。据我所知,俄军在这两场战争中,至少损失了12位少将、4位中将。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这么重视车臣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3点:
一、车臣是俄罗斯的战略屏障
俄罗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战略纵深看似很大,实际上几乎无险可守。翻翻地形图就会发现,俄罗斯的核心区处在东欧平原上,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这种地形最适合大规模、大兵团作战,防守很困难。这一点,苏联在二战时期是吃过亏的。
而高加索山脉,是守卫核心区的唯一屏障,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腹地安全,车臣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你说它有多重要!在历史上,无论是蒙古入侵,还是高加索战争,外敌入侵俄罗斯,都是先从此地下手,你说俄罗斯能轻易把车臣放出去吗?
二、车臣稳定,俄罗斯就稳定
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而大部分车臣人都是伊斯兰教徒,二者本来就格格不入。19世纪中叶,高加索战争结束后,车臣被迫并入沙俄帝国,但人心一直不稳,多次谋求独立,甚至在二战时期站在纳粹那一边。
这么多年来,只要俄罗斯出现动荡,车臣并定产生离心倾向;一旦车臣发生,又反过来加剧俄罗斯内部的不稳定。所以在俄罗斯人眼里,车臣既不能丢,又不能乱!
三、车臣是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
里海地区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区之一,石油管道、铁路干线都通过车臣,将俄罗斯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从苏联时期开始,大量的原油就通过车臣运往西欧,为苏联赚了大量外汇。同时,车臣还肩负着原油加工的重任。
如今,石油也是俄罗斯的生命线,美国不止一次想利用油价搞垮俄罗斯,车臣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另外,外部势力也总是企图在车臣制造危机,来影响俄罗斯的发展,俄罗斯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就算牺牲再大,车臣也必须拿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