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成为万能的普京

2.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3.决定油价命运的会议即将开幕,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4.当前国际油价低,真能把美国页岩油挤出国际原油市场吗?

5.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6.权力与经济的暗战!俄国经济的失败,如何成为了普京的成功?

普京气势_普京的油价是多少

油价暴跌,俄罗斯依然表现出信心十足,从目前表现来看,他们没有制胜的法宝,之所以信心十足,他们为了对抗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再加上有中国为依靠,所以俄罗斯在面对着油价暴跌的时候,依然没有签订减少生产量的协议,

一、对抗美国,

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纠葛,从冷战时期就开始,继承了苏联的俄罗斯,自然也就将这一纠葛继承了下来,虽然已经没有了冷战时期那一种火药味极浓的那种针锋相对,但是相互之间攻击一直在各个方面存在,所以才会有之前美国派指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通俄门,在能源方面,美国在上个世纪开始研究页岩油气,随着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的不断成熟,自当选开始页岩油气的开采产量快速提升,特朗普当选之后?美国能源独立战略?成为其能源政策上的重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彻底放开国内的石油生产,石油开采活动再也没有任何政策阻碍,大规模的热钱进入这一行业,美国主要的40多家页岩油公司在过去三年中现金流为负,再加上开采成本普遍在40~50美元每桶的情况下,油价要是跌到30美元每桶,足以让一大批中小规模公司面临破产的困境,2020年是特朗普的选举之年,如果能够造成油价跌破30美元,必然会对特朗普的选举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会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一结果俄罗斯是乐见其成的,

二、对抗沙特阿拉伯,

虽然欧派克是由多个国家组成,但主要牵头的还是沙特阿拉伯,当需要减产的时候,也是沙特阿拉伯承担了更多的任务,这就导致了沙特阿拉伯被迫将市场部分占有额让给了俄罗斯,在沙特王子阿卜杜勒?阿齐兹担任石油部长后,他决定重新树立沙特在石油领域的权威夺回应有的市场占有,而俄罗斯已经尝到了甜头,当然不会进行退让,对于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派克提出来的协议自然会是反对,虽然普京的发言人一再表示,克里姆林宫对于必要时举行会谈一直敞开着大门,但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时间,恐怕只有俄罗斯心里才会清楚,

三、依靠中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但是他在中国占据的份额较少,在2014年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陡然加速:2014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俄罗斯超越沙特,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国。中国的经济在日益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是世界上能源需求最大的国家,而导致石油价格暴跌的原因在于新型冠状肺炎,而中国已经控制了新型冠状肺炎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现在中国的精力开始放到了经济发展上面,如果能够能在这个时候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就算是油价再暴跌,俄罗斯也有信心在当中取得足够的利润,再加上俄罗斯为了摆脱对石油依赖的各种努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让俄罗斯最终拥有了在原油市场上进退自如的底气。

如何成为万能的普京

普京初当总统的年龄为48岁,1999年12月31日晚,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普京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出任代总统。为此,原定于2000年6月举行的俄罗斯总统大选提前到了3月26日。

2000年3月27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韦什尼亚科夫宣布,根据对选票的初步统计结果,普京代总统的得票率已经超过50%,当选俄罗斯联邦第三届总统。

扩展资料:

普京在任期间,俄罗斯在军事与政治实力上均有相当的提升,政治以及法制上都获得了稳定发展。但他在民主方面则遭到很多争议,可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腕总统”。

同时由于其强硬但宏观的经济管理,大幅对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也整合了俄罗斯出口的油价的汇率;在他任内吸引了许多外汇公司进驻俄罗斯,这也为俄罗斯带来了庞大的经济利益。

百度百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当你成为一国之君,然后学学最简单的恐怖统治就可以了。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分不清恐惧和尊敬的区别,道理上普京模式并不复杂,能不能做到前提是你必须先当上一国之君。

普京模式的基础就是民粹主义维持占俄罗斯人口多数的俄罗斯族选票,通过权力打击资本家,自己直接控制俄罗斯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贸易,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新寡头,控制舆论媒体消除对自己不利的言论,掌握绝对话语权,另一面就是利用权力打击反对者,强化集权,以至于梅德韦杰夫当总统的时候,只要普京不在会都开不成。

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从普京接手开始国际油价从90年代的不到十美元两年涨到了十四美元,普京什么都没做仅靠油气出口财政收入就增加了一半,之后油价一路上涨最高一百八十多美元一桶,比普京接手俄罗斯的时候油价涨了将近20倍,所谓的普京繁荣和山西的煤炭黄金十年是一回事,市场需求高,价格不断上涨,只要开采出来资源就能快速获利。普京接手以后的俄罗斯经济结构直接全面转向资源出口,成了彻彻底底的资源出口型国家。

决定油价命运的会议即将开幕,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去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似乎已耗尽了俄罗斯所有的信心。据俄塔斯社消息,目前俄罗斯央行正在制定2016年俄金融体系新的压力测试方案,方案本身并未引发关注,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俄央行进行压力测试的前提条件,即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俄罗斯在进行能源行业压力测试时,还是以每桶30美元的价格水平为基础。

究竟2016年国际油价将会处于怎样的水平?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收入的俄罗斯又能否迎来反转呢?  

供给端僵持不下

供大于求是公认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可惜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至今也没有出现彻底解决的迹象,其间一度传出原油输出大国沙特计划减少石油产量、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谋求集体减产的消息,但或被证明只是传言,或并未付诸实践,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够决定市场价格,由此导致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几大原油输出方,包括OPEC、俄罗斯、伊朗、美国等均不愿意主动减产,因为若此时其中一方主动减产,其它国家或组织没有跟随,那么后者不仅会得益于前者减产后的原油价格上涨,市场份额也会同期扩大,而前者则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在“谁先减产谁吃亏”的心理支配下,笔者认为供应过剩还会贯穿2016年全年,国际油价难见起色。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减产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宋艳梅表示,人为减少石油产量意味着部分设备的停运、多余石油的储存,而这会导致生产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内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及经济带来的压力不一定比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小。

目前关于解决低油价问题的最新进展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并获得了阿联酋、伊朗等国的支持。不过,市场却并不看好这一“冻结”协议对国际油价的提振作用,理由是“冻结”意味着不再增加,并非“减少”,协议的效用将因此大打折扣。何况,协议规定要将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的石油产量水平,而今年1月,几大产油国石油产量都处于各国历史高位区间。

统计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1月产油量达到1020万桶/天,稍低于去年6月创纪录的1050万桶/天;同期俄罗斯产量接近1090万桶/天,为后苏联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委内瑞拉240万桶/天;卡塔尔68万桶/天。

俄经济反转难见希望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进行压力测试似乎也便容易理解了,何况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就是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下,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每桶25美元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价格,但也是在2016年可能出现的价格水平。而笔者个人推测,2016年国际油价会在每桶35美元左右这个水平徘徊。

至于处于低油价环境下的俄罗斯经济,笔者认为,其经济增长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政治环境的好转,加之自身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可惜的是,这两大决定性因素前者是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后者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在情势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前,俄罗斯经济都会身处寒冬。乐观估计,这一过程至少会需要3~5年的时间,其间经济的任何衰退反复都是意料中的表现。

当前国际油价低,真能把美国页岩油挤出国际原油市场吗?

决定油价命运的时候到了……

从周四开始,市场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在油市,本周最后两天的两场重磅会议可能将改变油价的走势。在真正的好戏开始之前,你是否已经做足了功课?

01 事件梳理

全球油市即将进入至关重要的两天,沙特、俄罗斯和其它产油国正在努力争取召开一次旨在遏制油价暴跌的会议。上周末,欧佩克+成员对此进行了商讨,争论谁应该为原油崩盘负责,导致原定于周一举行的欧佩克+紧急会议推迟至周四(4月9日)举行。

本周五举行G20能源部长也将召开紧急会议。周二晚,沙特方面表示,G20能源部长“特别”会议将在4月10日举行,会议将确保能源市场稳定,G20将采取行动缓和病毒对能源市场的影响。

需求如此疲软,价格如此低廉,世界上大部分的生产商将被迫停产。随着需求不断下滑,库存空间即将爆满,不管是沙特、俄罗斯还是美国,除了减产似乎已经别无选择,对于其他产油国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如此,周四的这场会议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02 精选分析

?会议前各产油国的产量和表态一览

在会议召开前,全球主要产油国基本上都已经表过态,金十将各产油国最近的表态都梳理了一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如何看待减产问题的:

沙特1200万桶/日(4月发布)

俄罗斯1129万桶/日(3月发布)

美国1300万桶/日(3月底发布)

巴西306万桶/日(2月发布)

挪威207万桶/日(2月发布)

加拿大578万桶/日(2月发布)

伊拉克462万桶/日(3月发布)

阿联酋300万桶/日(3月发布)

科威特267万桶/日(3月发布)

尼日利亚193万桶/日(3月发布)

总体来看,包括俄罗斯在内,多数主要产油国都表示有必要为了稳定油价进行减产,并且愿意参与其中,但并没有把话说得非常肯定,这意味着存在变数。

拓展阅读: 隔夜狂泻8%后美油早盘涨6% 紧急会议前各方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美国的表态至关重要

这次美国的态度可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沙特和俄罗斯都要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加入减产计划,这也是欧佩克+计划邀请德克萨斯州和加拿大的石油生产商参加紧急会议的原因。

俄罗斯和沙特都已经表过态,美国应当一起减产。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周五就表示,已经准备好与美国在油市上采取行动,所有主要产油国都应该参与减产,包括美国、沙特和俄罗斯。沙特也表示,如果有欧佩克+以外的国家加入减产,沙特也会准备减产。

欧佩克消息人士表示,周四欧佩克+的减产规模将取决于美国、加拿大以及巴西等产油国的提议。伊朗油长表示,石油产量削减规模和持续时间,美国和加拿大的减产,减产的基线水平和分配应当在欧佩克+会议前解决。

拓展阅读: 油市的未来都押在特朗普身上了!

?周四的欧佩克+会议有哪些看点?

目前为止,市场对此次达成减产协议的呼声较大。从各大产油国的表态中也可看出,大部分产油国多少都表现出达成减产协议的意愿。而且据俄新社报道,欧佩克+监管委员会已经准备了减产草案。下面我们来看看此次会议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周四的会议可能出现哪些情景?

尽管市场对减产的呼声很高,但是在最终达成协议之前,一切仍充满不确定性。以下是周四的会议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

最好的情景 无疑就是全球主要产油国同意一起减产。 沙特和俄罗斯再次携手,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也一同加入减产协议。

最糟糕的情景或与3月份的大会非常相似,减产协议破裂,这种情形下油价可能会重返20美元/桶附近的低位, 尤其是在沙特可能通过调整5月官方售价(OSP)展开报复的背景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欧佩克+会议,沙特推迟公布5月原油的官方售价。

当然,出来最好和最坏的情景外,也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各产油国互不相让,保持当前的僵局,这也会市场预期落空,油价可能会再次下跌。

拓展阅读: 欧佩克+会议万众瞩目,减产命系油价涨跌前景

减产规模可能是多少?

虽然是否减产都尚未有个定论,但 目前各方普遍预期减产规模将达到1000万桶/日。周二欧佩克代表称,欧佩克分析显示考虑减产1000万桶/日至年底,但不减产也被纳入考虑范围内

此外,也有部分投行作出了较为保守的估计。摩根大通预计,由沙特和俄罗斯领导的欧佩克+可能在周四的会议上同意减产430万桶/日;高盛预计欧佩克核心成员国可能在今年一季度的生产水平上减产500万桶/日,美国等48个产油地区最终削减200万桶/日。

拓展阅读: 特朗普可能不靠谱,但欧佩克+会议基本确定

减产难以彻底解决供应过剩问题

鉴于全球原油需求受损严重, 减产1000万桶/日并不能彻底解决供应过剩问题。 因为这还远远赶不上需求下降的规模和速度。

就仅仅以印度为例,据印度炼油企业的官员称,由于印度当前处于一级封锁状态中 ,印度的石油需求已暴跌了70%。若印度按计划于4月15日结束封锁期,4月原油需求量可能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50%左右。 这相当于印度4月石油需求每天减少310万桶/日。从长远来看, 仅印度一国的石油需求量下降,就会抵消欧佩克+拟每日减产的1000万桶原油中的三分之一。

Rystad Energy的Bjornar Tonhaugen表示, 4月和5月油市的供应过剩可能达到2800万桶/日和2100万桶/日,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减产,也许是目前拟议减产规模的两倍,而这对于产油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个减产幅度。

虽然预期的减产规模明显不足以抵消需求下降的幅度,但若最后达成减产协议,却可以从实质上降低原油库存饱和的风险,并为解决库存问题提供了更顺畅的途径。对于油价来说,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油价面临怎样的命运?

前面已经提到,就算各产油国达成减产100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已久难以扭转供应过剩的局面。油市的低迷,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疫情导致的需求崩溃。因此,在海外疫情出现拐点,经济和原油需求开始复苏之前,减产的有效性值得怀疑,除非减产规模能够完全覆盖过剩的供应量,但这显然不太可能。

这也意味着就算达成减产协议,也难以彻底拯救油价。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油价可能

Oilprice分析师Arthur Berman认为油价可能先涨后跌

高盛 认为, 从减产协议达成到实际产生影响,存在一定时间的延迟,该投行预计未来数周内都不会对油价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师普遍认为, 除非各产油国能很快达成新的减产协议,否则油价将再度大幅下跌。 不过,全球石油市场可能会在第二季度跌至谷底,如果全球经济在第三季度开始复苏,将原油需求的复苏打开大门。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大概率是不能的。

目前的油价,对于沙特和俄罗斯的生产成本来说是够的,但平衡财政收支平衡的成本却是不够的。比如,沙特成本大概十几美元,俄罗斯二十到四十美元的成本都有。现在油价卖,经济上算账并不亏损。

但是,这俩国家经济结构太单一了 ,原油产业还承担了向国家贡献利税的责任,没有原油相关的利润和税收,财政入不敷出,会崩溃。沙特有几千个王子需要养呢,普京在叙利亚的行动也需要大笔资金。据说,沙特财政平衡需要油价七十美元左右,俄罗斯财政平衡需要四五十美元左右。

美国页岩油成本大概也是四五十美元吧。所以,沙特和俄罗斯可以打价格战,让美国页岩油暂时退出停产,但一旦这俩国家受不了,价格回升了,美国页岩油就可以复产了。最关键的一点,美国页岩油页岩气增产的背后,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会不断降低,成本降低了就又可以生产了。其实沙特15,16年搞过一次价格战,原油也跌到过20多美元,,并没有把美国页岩油搞死。这几年美国技术一直在进步,成本在降低,想搞死美国页岩油,更难了。

有人可能会疑惑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一段时间亏本不就破产了嘛,破产了还哪有以后?这个就是不理解美帝商业企业和美帝资本市场了。企业破产了,原有股东权益清零,新股东入场提供资金,企业就可以继续生产了。而且只要有利可图,美帝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分分钟搞到钱继续生产。

鉴于美帝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以及美帝发达的资本市场,想永久搞死美帝页岩油,很难。中东产油国的远期前景,非常暗淡。

这次原油战,就是冲美国的页岩油,页岩油成本在40美元以上,如果原油长期这样低价,肯定对美国页岩油的打击是致命的,目前全球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失业率达到30%以上,美股暴跌,有可能走到15000以下,造成经理危机,很大可能挤出市场!

这个低油价能暂时打压美国的页岩油开采让这些企业日子不好过甚至破产,但是这个要是放在美国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美国的损失并不是太大,而相反俄罗斯经济收入主要就是依靠能源石油出口,所以从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上来说俄罗斯承受不起。所以最后俄罗斯可能会让步,或者采取其它对抗办法来解决这个危机。

美国不完全指望页岩油,过后油价理想了照样会死灰复燃出口。

这是不可能的

有期货可以对冲,不会有问题的

有这种可能!

基本不会挤出市场,最多是油价长时间低位的话,市场会缩小是肯定的,正常现象而已,没啥大惊小怪

落后产量是会被淘汰的,亏损的生意做不长久

目前的国际油价,绝对会把美国页岩油挤出市场,因为页岩油的成本价是40美元每桶。

不过,下一步这个油价是否能持续,美国是否会干预,都是未知事件,美国出手的可能性非常大,局部战争有可能箭在弦上。

权力与经济的暗战!俄国经济的失败,如何成为了普京的成功?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普京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美国总统本人都说,现在普京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普京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普京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死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从1999年的最后一天,执掌俄罗斯以来,普京已在俄罗斯的权力中心,干了20年。

这20年,是俄罗斯的蛰伏,还是俄罗斯的衰落? 这本来是普京所面临的国家发展问题,如今,成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所在。

伴随着这20年的跌宕起伏,普京,也从政治人物,融入俄罗斯国家形象中,成为当代俄罗斯的文化名片。

现在的俄罗斯,轻工业已几乎不存,生育率低迷,高新 科技 产业落后,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失败的国家。除莫斯科外,俄罗斯其他地区的平均工资,每月仅2000人民币上下。

但是,俄罗斯的失败,却揭示出普京的成功。

而这,便是 德国记者胡贝特·塞佩尔所著的《普京:权力的逻辑》,所呈现出的一个视角。

如果把 历史 的镜头向前拉,拉回2000年。

伫立在红场,迎接新年钟声的代总统普京,接下来了史无前例的烂摊子。

他的前任叶利钦,执政8年期间的经济转型,尽管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但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1992 年—1999 年的 8 年中,6年都是负增长,GDP 累计下降 40%。

而其改革造成的贫富分化,更是触目惊心,甚至把国家变成了寡头的原材料工厂。连支持叶利钦的学者博戈莫洛夫也评价:在经济方面,我们走的是一条通向灾难的道路。

当时的俄罗斯,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是三流国家的危险。贫困是国家的头号难题。

在普京所喊出的口号中,贫困被形容为国家的耻辱,他要还国家以经济尊严。

“俄罗斯已经没有时间晃来晃去。” 他这么说。

而这句话振聋发聩。

2000—2007 年是普京任前两届总统时期。

这8年,是俄罗斯转型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8年间,俄罗斯GDP年均增长率为 6.9%,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

更重要的,俄罗斯极大缩小了贫富差距。1999 年职工月均工资为 64 美元,养老金仅为 16 美元, 2003 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加到 180 美元和 60 美元。

在 2007年的国情咨文中,俄罗斯宣告:“俄罗斯不仅彻底度过了漫长的生产衰退期,而且还进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的行列。”

不可否认的是,这8年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能源市场的持续走高不无关系,甚至也埋下了俄罗斯能源依赖症的病根。这期间,俄罗斯经济曲线,也宛如复制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曲线。原油价格从 1999 年每桶 15.9 美元上涨到2007 年 64.28 美元一桶,2008年年均价高达每桶 90.68美元。不过,这8年的经济增长,真的只是靠油价吗?

需要特别指出,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单个变量可以带来部分经济数据的超常表现,但宏观上看——

让我们来看一看,普京在机制动能和国家力量上,都做了什么呢?

一方面,普京力排众议,继续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继续了叶利钦的经济思路。

要知道,1999年,叶利钦是拿到豁免才交出权力的,之所以要求豁免,便是因为其本人执政路线已经民心尽失。

换句话说,普京认准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动能,路线没有错,只是执行受挫。

另一方面,便是执行,也即开发国家力量。

年富力强的普京,展现出了政治家的手腕与魄力——

寡头,这一国家之蠹,便是首要目标。寡头以为扶持上了第二个叶利钦,但普京给了他们当头棒喝。

2000 年 7月2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召集了 30 多位寡头开会,约法三章: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与不得涉足政治。

其后,他借助于克格勃和军队的力量,整肃了不听话的寡头队伍,实现了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国家力量重新控制经济领域。

普京有远见卓识,他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重新国有化。 这也揭示出普京的性格特质:他并非共产主义者,而一切以实用出发。

与此同时,他对转型节奏进行了纠偏,以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取代急风骤雨的切换。他推动税制改革和银行改革,革除金融陈弊,还通过国家力量,制定收入政策,调整资源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从战略层面,制定了15—20 年的经济规划,将国家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

这也是俄罗斯版的“五年计划”。规划中,普京便已然把正在蓬勃兴起的互联网经济,放在核心位置。

2008年,是普京的高光时刻。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是成功的,而带领俄罗斯的普京也是成功的。

但盛极而衰,2008年,成为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

这一年,普京离开了总统宝座,梅德韦杰夫甫一上台,美国便爆发了次贷危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俄罗斯,遭受重大打击。

2009 年俄罗斯出现自2000 年以来首次经济负增长,GDP同比下降 7.9%。之后几年,增长率也较低。不过,这种失败不是俄罗斯独有,而是全球共有的。

2008年到2012年,是新世纪俄罗斯经济的至暗时刻。尽管国外仍将普京视为俄罗斯***,但俄罗斯国内民众,却认为是普京的离任,导致了俄罗斯的衰落。

俄罗斯失败了,但普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俄罗斯失败了,恰恰是普京的成功。

4年后,普京毫不意外地重新当选。

两年后,俄罗斯再一次遭遇经济失败,而普京又再一次大获成功。

2014年,俄罗斯合并乌克兰克里米亚。

其后,便是俄罗斯经济的悲剧。在此之后,俄罗斯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该年 GDP 增长只有0.7%,2015 年增长更是负值。

真正的经济寒冬,还在货币上。俄罗斯货币卢布大幅贬值,一度降至四分之一。

俄罗斯经济总量,从 2013 年峰值时的 2.29 万亿美元,缩水至 2019 年的 1.69 万亿美元,排名从第 6 位降至第 11 位。

但是,在俄罗斯民众看来,这是 历史 性的外交突破。俄罗斯媒体,将之誉为没有炮火的卫国战争,而人民参战的方式,便是牺牲经济利益。

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之下,俄罗斯国民不仅没有因为经济受损而抱怨,反而是倍感鼓舞。普京其人也被视为展现了强国姿态,成为了民族英雄。

普京由此,将自己从政治人物,写入俄罗斯国家形象。 他不只是***,还是民族代言人。他带回了祖国的故土,他还是成功的。

从2000年至今,经过三个 历史 阶段,俄罗斯的经济最终是失败的,但普京本人,在俄罗斯的 历史 中,却不断书写成功。

但我们能说,普京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国家利益吗?这样讲并不公平。因为经济,是可量化的国家价值,而经济之外,还有无法量化的国家价值,如民族精神、国家意志。

这些是普京所凝结的价值,而在之后的 历史 进程中,或许,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甚至超过经济价值,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