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月20国际油价-2021年3月20日国际原油价格
1.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俄乌天然气争端的发展过程
3.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 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俄乌天然气争端的发展过程
(一)这次俄乌天然气争端缘起于两国能源经济的相互依存
根据最具国际能源统计权威性质的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BP世界能源统计2009》[1],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可与沙特匹配的“能源超级大国”,尤其是其天然气资源(4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剩余探明储量的23.4%,储产比为72年,为世界头号天然气资源大国,年产量超出6000亿立方米,并保持着占全球天然气出口总量约35%的份额,在目前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拥有叱咤风云的影响力。而乌克兰则是天然气资源匮乏国,其储量仅为俄罗斯的1/47(0.92万亿立方米),且其产量最高也不过200亿立方米,远不抵其年均600~700亿立方米的年消费量,其中约250亿立方米通过从俄罗斯进口来弥补。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占到欧洲天然气使用量的1/4,而这其中又有80%途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由 此,俄乌能源领域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铺就了双方天然气争端的基础背景。
(二)2006年俄乌“断气风波”开启两国天然气争端
在历史上,俄乌两国关系久远而密切。1922年乌克兰作为创始国,与俄罗斯联邦等一起建立苏联,以其辽阔的国土资源和庞大的经济规模,成为苏联的“粮仓”和仅次于俄罗斯的最重要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变后,乌克兰宣布独立,而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宣布建立取代苏联的“独联体”。直至2004年乌克兰大选之前,总体上乌克兰还是保持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
俄罗斯念在昔日“兄弟”情分上,一直按补贴价格优惠供应乌克兰天然气。
但自2004年年底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以及随后亲西方的尤先科总统上台以来,乌克兰政府扭转外交基调,执行亲美倾欧政策,追求加入北约与欧盟,并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海军基地等问题上龃龉不断,矛盾日深。俄罗斯觉得再无必要为“疏俄倒西”的乌克兰经济埋单,便于2005年年末要求将供乌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而乌方要求分阶段提高天然气价格,并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俄天然气过境费。因谈判未果,2006年元旦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 气供应,形成举世关注的俄乌“断气风波”,直到1月4日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后方才恢复通气。根据协议,俄方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出售天然气给“俄乌能源公司”,该公司将俄天然气和来自中亚的天然气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乌;而俄天然气经乌境内出口欧盟的过境费则由原来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至1.6美元。
(三)政治、经济动因刺激天然气纷争再起
2007年俄乌双方决定以三年时间,逐步将俄对乌供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由于尤先科政权罔顾俄罗斯的一再警告,顽固坚持亲美和“去俄入欧”路线,俄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战略上矛 盾日益恶化,俄国内教训乌的呼声愈益上升,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下,两国天然气争端更趋激化。
俄方迫不及待地要求提高输乌气价,乌方竭力抵制涨价,并要俄支付更多过境管道使用费,还提出让俄气直接向乌克兰消费者销售天然气[2]。
乌方认为,2009年俄对乌天然气售价应为每千立方米201美元。俄总理则声称,供应乌方的天然气成本约为每千立方米380美元,主要是俄方出于人道主义因素,考虑到乌在金融危机下处境艰难,而向乌提出250美元的报价[3]。又由于国际油价大跌、卢布贬值,俄罗斯急需现金支持国内经济,因而向乌方强硬追讨所欠的20多亿美元债务,其中6.14亿美元是乌石油天然气公司欠下的天然气债款。而经济衰退和信贷危机也加大了乌克兰及时还债的难度。俄罗斯还指责乌克兰不时截留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要求乌方保证天然气在乌过境运输的安全,确保俄罗斯天然气能够畅通无阻地运往欧洲国家。乌方则否认俄方指控,声称俄输欧的供气量不足。
(四)一波三折的冲突进程
(1)争议谈判受阻:早在2008年6月俄方就提出将向乌供气价格提高近两倍的要求。11月俄乌供气谈判因价格和债务问题受阻。该月20日,俄又要求乌支付24亿美元的天然气欠款。但 乌石油天然气公司声称与俄气没有债务问题。12月18日俄气宣布,因乌未能偿清欠费,俄方明年起停止供气。12月30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当天访俄,试图解决两国间天然气供应问题而未果。
(2)断气殃及欧盟:2009年1月1日莫斯科时间10点起,俄气切断对乌供气。1月5日,俄乌“斗气”升级,乌克兰地方法院禁止过境输送俄天然气。1月7日,乌方表示因俄完全停止向乌境内天然气管道送气,“被迫完全停止向欧盟国家输送天然气”。以前欧盟将俄乌分歧视为“两国间贸易纠纷”和“经济事务”,表示不会介入。然而这次俄乌“斗气”时,欧洲恰遇罕见冰雪严寒,多个欧盟成员国出现取暖用气短缺和供电困难,对欧洲多国生产和民众生活形成严峻威胁。至此欧盟立场出现重大转变,强硬敦促俄乌迅速谈判,全面恢复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否则“这一问题将上升到最高政治层面”。
(3)妥协化解争端:迫于国际压力,俄乌同意重开谈判,并接受欧盟就解决纷争在布鲁塞尔举行三方峰会的建议。经欧盟积极斡旋,1月11日俄乌就恢复经乌向欧供气达成协议,并同意欧盟派遣观察员监督过境输气。1月13日,在俄、乌、欧盟三方签署有关成立过境输气监督委员会的议定书后,俄方恢复过境乌克兰对欧洲供气。孰料随后乌俄又在输气线路和过境管道技术性耗气等 问题上发生争执与指责,过境天然气仍然未达欧洲。1月17日,由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倡议的天然气消费国“国际峰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后经长达10小时的艰苦谈判,俄乌终于于18日凌晨宣布达成协议:在保持2008年过境费率(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7美元)不变的条件下,2009年俄方将在欧洲价格基础上给乌方供气价20%的折扣。同时约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俄乌天然气价格及过境费将完全按照欧洲价格公式生成[5]。1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莫斯科签署协议,结束这场天然气争端,并承诺恢复向欧洲供气。1月20日,俄恢复过境乌克兰的对欧供气。至此,这次持续近三周,导致近20个欧洲国家在寒冬季节遭遇能源短缺危机的“断气”纷争告一段落。
2009年3月23日,乌克兰、欧盟委员会以及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关于乌输气系统现代化改造问题的联合宣言,希望不要再发生像2008年冬天那样的天然气危机。11月19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和俄罗斯总理在乌南部旅游城市雅尔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修改2009年初签署的天然气协议中的一些条款。11月25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言人谢尔盖·库普里亚诺夫说,2010年,俄罗斯将按欧洲价格对乌克兰出口天然气,全年平均价格预计约为每千立方米280美元。12月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石油企业在莫斯科就俄罗斯石油过境乌克兰输往东欧国家事宜达成协议,从而减缓了人们对2010年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欧洲国家输送石油受阻的担忧。
2010年4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举行会谈,双方在天然气价格和黑海舰队驻扎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协议。根据两国总统在会谈后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同意在原合同价格基础上降价约30%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而乌克兰同意把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的期限延长25年,并且在该期限届满后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再延长5年。
乌克兰虽积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却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外交政策,对于加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组成的关税同盟问题一直含糊其辞。
2012年3月30日,乌克兰与欧盟草签了联系国协定,双方计划于2013年11月28日签署联系国条约。此举遭到俄罗斯强烈反对。此后,双方贸易摩擦不断。俄罗斯总统甚至警告说,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俄为首的关税同盟将被迫采取保护性措施。
2013年10月3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戈卢别夫证实,如果乌克兰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俄将从11月开始对乌供气采取预付款机制,届时乌克兰须在11月提前支付12月份的全额费用。俄乌天然气争端再起。据俄联邦政府新闻局消息,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至今未收到乌方8月份的天然气供应费,这笔费用总额达8.82亿美元,最后支付期限为10月1日。11月5日,俄气发言人库普里亚诺夫证实,乌克兰已开始向俄方偿还8月的供气欠款;乌克兰能源和煤炭工业部长斯塔维茨基7日表示,乌方已向俄气支付8月份供气欠款的20%,而2013年10月的天然气供应费用已结清。另有数据表明,乌克兰此前已向俄方全额支付了9月的供气费用。
2013年11月11日,俄罗斯媒体报道说,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从11月8日起完全停止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气)购买天然气。
乌克兰2014年2月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大幅减少。俄罗斯与乌克兰又可能爆发类似2013年11月的天然气贸易战,当时乌克兰总理威胁如不修改天然气进口协议价就将终止向俄罗斯进口。昨日,受俄罗斯警告乌克兰必须偿还30亿美元债务及可能不再提供120亿美元贷款影响,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兑美元汇价跌至创纪录新低。
路透由两位俄罗斯能源业人士处获悉,2月24日,乌克兰国有油气公司Naftogaz向俄罗斯最大天然气生产商Gazprom每日进口天然气规模已经降至2800万立方米,1月1日还多达1.47亿立方米。
两位消息人士称,Naftogaz二十余日里逐步减少了进口量,但他们没有给出Naftogaz进口减少的理由。
2013年12月下旬,俄罗斯宣布,为紧急援助乌克兰,将斥资150亿美元购买乌克兰债券,并暂时将向乌供应的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但本周一,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暗示,俄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回调。
俄罗斯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每年天然气消耗量约550亿立方米,其中半数以上由俄罗斯进口。2013年Gazprom向欧洲出口天然气1615亿立方米。而就在2013年11月上旬,俄罗斯与乌克兰还因天然气协议价的严重分歧险些终止贸易关系。Naftogaz2013年11月8日已经完全中止向Gazprom进口天然气。截止8日,Naftogaz11月日均进口天然气仅有约900万立方米,远低于10月日均的1.04亿立方米。时任乌克兰总理Mykola Azarov当时表示,如果Gazprom拒绝修改天然气销售协议,乌克兰将不再向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根据前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2009年与Gazprom签署的进口天然气预付款协议,俄罗斯向乌克兰每出口1000立方米天然气平均售价约400美元,乌克兰在协议签署后就已指责这一进口价格过高,在欧洲地区属于最高水平。
2014.2.25日,在路透报道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关系再度紧张当天,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接受俄罗斯电视频道采访时公开表示,没有发现乌克兰有任何理由不偿还俄罗斯为乌克兰欧洲债券投入的30亿美元。
同日,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斯托尔恰克表示,俄罗斯没有法律义务向乌克兰提供2013年决定资助的120亿美元。俄罗斯当时承诺合计投入150亿美元,现剩余120亿美元未落实。
据俄塔社报道,斯托尔恰克说:没有这样的法律义务。 这里指的是,新一轮谈判和新的协议。谈判和协议的形式将由时间决定。当天,乌克兰3个月期债券价格急跌。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重挫6.8%,跌幅创2009年2月新高,格里夫纳兑美元跌至9.8,创最低纪录。
上周末乌克兰议会表决通过罢免亲俄罗斯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亲西方的图尔奇诺夫此后任代理总统。乌克兰过渡政府本周一对亚努科维奇发布通缉令,并表示为避免违约需要350亿美元援助。
作为对乌克兰上周末事变的回应,昨日俄罗斯威胁将限制乌克兰粮食进口。俄罗斯进口粮食占乌出口粮食总量的25%。
2014.2.25日消息,欧盟以及IMF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油价最高是哪一年
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全球石油最高价格是2008年,石油作为世界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和基础原料,其价格调整遭受许多要素的左右,如供需、清算货币汇率、国际局势、经济发展市场前景、气候问题及其股票市场行情等。不一样国家和结构的代表针对油价问题的观点矛盾比较大。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产油国和发达国家觉得,当今国际性石油价格与供求股票基本面不相干,彻底是市场蹭热点而致。石油输出国组织理事长艾尔-巴德里觉得活跃性的投机个人行为才算是推升油价的背后“黑火”,石油市场并不会有供货紧缺问题,并且现阶段53天的石油贮备水准足够应收夏天能源供应的升高。
而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代表则觉得,发达国家持续增多的要求,是造成油价持续高涨的首要缘故,石油输出国组织应当提升石油生产制造。研究近期油价高新企业的缘故,大家觉得金融业要素超出了产品要素。因为美金是原油交易的关键结算货币,美元下跌、金融危机、股市大跌刺激性投机资产进到包含期货以内的产品市场,推升油价。
从要求看,在历史上产生的三次石油困境,使油价短时间各自增涨了250%、160%、200%,尤其是前2次困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要危害,造成国际性的经济萧条,也遏制了石油要求。而这一次油价疯涨的功效比较有限,全球经济没有因油价过高而发生显著的衰落,全世界石油要求也依然强悍,尤其是产油国本身需要的增加也变成油价走高的主要关键。依据英国石油公司全新的2008世界能源数据统计,中东地域的石油消费市场提高4.4%,远远地超出亚太地域2.3%的增加量。
国际油价最高点在哪一年
世界原油最高价格是2008年
二、油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基础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左右,如供求、结算货币汇率、地缘政治、经济前景、气候变化以及股市行情等。不同国家和机构的代表对于油价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产油国和发展中国家认为,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与供需基本面无关,完全是市场炒作所致。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艾尔-巴德里认为活跃的投机行为才是推高油价的幕后“黑手”,石油市场并不存在供应短缺问题,而且目前53天的原油储备水平足以应付夏季能源需求的上升。而以国际能源机构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代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的需求,是导致油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增加石油生产。探究近来油价高企的原因,我们认为金融因素超过了商品因素。由于美元是原油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股市下跌刺激投机资金进入包括原油期货在内的商品市场,推高油价。
投机基金的大肆炒作是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投机基金的投机交易是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原油价格与以市场投机为目的的非商业持仓量、基金净多头头寸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89和0.81。因此,正是期货市场的金融杠杆效应增加了对冲基金的能量,不同基金之间的做多、做空造成石油价格走势远远偏离供求关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显示,目前原油价格中的60%是由纯粹的投机因素造成。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石油期货炒作只占当时石油期货市场总量的29%,而今天却已大幅上升到71%。尤其是从2003年起,期货市场的整体商品指数投机资金由130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2600亿美元,升幅2000%,比2007年年初高出60%;仅今年前52个交易日,新流入商品市场的投机资金就高达550亿美元;炒家拥有的石油期货合同,从714手暴涨到今天的300万手,上升了4200倍左右。自2004年以来,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基金数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8500家;其中,共有595个对冲基金在进行石油交易,比三年前增加逾3倍。在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的石油期货和实货交易的规模对比,从2003年的6比1到今天的18比1,四年增加两倍。如果将伦敦和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不受监管的洲际交易所以及柜台交易、指数交易和衍生品计算在内,这个比例还要提高。石油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受到各种漏洞的干扰,出现不受限制和难以觉察的投机,远远超出健康的旨在提供流动性的水平,造成具有破坏性的价格扭曲。
美国议会和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投机基金对油价的操纵,油价的不断高涨也对美国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而不得不对此展开调查并计划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5月26日,根据美国国会的指令,CFTC宣布对原油期货市场展开全面调查,以厘清国际油价是否被操纵。调查初步显示,投机基金通过三条可能的路径操纵国际油价:首先,指数基金、养老基金及一些主权基金通过交易量占25%的场外市场来撬动整个国际原油价格,操纵国际石油价格;其次,通过普氏能源资讯这一全球著名的私人石油信息提供商进行报价来操纵国际油价;最后,部分参股石油公司的大投行凭借其在华尔街的影响力发布利多的研究报告,从而拉抬国际油价。CFTC还在研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6月10日,CFTC成立了咨询小组,包括能源产业人士和交易所官员及市场主要参与者——雷曼兄弟、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讨论一些美国议员提出的方案,即CFTC严格约束原油期货头寸限制的豁免权利,对于保值者给予此豁免权;但是对于单纯的投机者不给予豁免权,希望限制投机者对原油价格的炒作。
美元持续贬值是本次油价上涨的推动因素
从2002年以来,美元累积贬值已超过50%。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七次降息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美元兑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大量资金从美国股市、债市中流出,流入石油等商品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助推油价上涨。2007年国际油价累计上涨9.3%,而同期美元兑欧元贬值9.1%,两者相关性很强。今年以来美元贬值对油价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存在较大相关性。以6月为例,当月有4个交易日的油价波动缘于美国经济因素,美元走软对油价形成4.6美元的提升作用。
地缘政治加深市场对原油供应稳定性的担忧
围绕石油的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占领伊拉克并没有给伊带来全面和平,至今伊拉克国内局势依然动荡,石油生产充满不确定性;同时,伊朗核问题引发紧张局面,沙特石油管道受到恐怖主义活动威胁,尼日利亚等主要产油地区冲突不断,更加加剧了市场对局部供应中断的担忧,从而给予投机基金很好的炒作题材。6月份,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对油价形成4.4美元的提升作用;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打击的军演及言论,再次点燃了市场对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担忧,油价由此提升近8美元。
产油国自身需求大增
从需求看,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短期内分别上涨了250%、160%、200%,特别是前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抑制了石油需求。而这一次油价暴涨的作用有限,世界经济没有因油价过高而出现明显的衰退,全球石油需求也仍然强劲,特别是产油国自身需求的增长也成为油价走高的重要推手。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最新的2008世界能源统计数据,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4.4%,远远超过亚太地区2.3%的增量。
猪肉价格大幅下降
主要是因为养猪太多,进口猪肉太多,供求对比,相关产品价格,饲料价格等。都是导致猪肉没落的原因。
各地养猪户受多种因素影响。
当猪育肥基本完成时,进入猪育肥阶段。目前各地仔猪供应严重不足,导致仔猪价格飞涨,已经到了普通养猪户无法接受的程度。如果大量补猪,养猪的价值就丧失了,利润空间被压得太窄,让人无法接受现实。
于是,各地养猪户逐渐停止养猪,养猪的重点从养猪转向养猪育肥。这必然导致育肥猪逐渐增多,生猪屠宰势在必行。另外,各地猪价总体趋势是下行的。猪育肥后,前期出栏利润总是高于后期出栏利润。这样生猪存栏量逐渐增加,市场生猪供应充足,生猪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
可以替代足够的猪肉制品。
由于猪肉价格飙升,许多消费者转向牛肉、羊肉、鸡肉等。,可以替代猪肉,导致牛、羊、鸡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其他畜禽产品供应还是比较充足的,价格也没有比过去大幅上涨。从替代效应分析,间接导致猪价下降。
综上所述,猪价一跌再跌。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快就会买到相对便宜的猪肉,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对于养殖户来说,不必过于担心猪价的下跌,因为在生猪产能恢复之前,猪价很难大幅下跌,如果下跌过多,也不利于生猪产能的恢复。
目前市场生猪供不应求,导致猪价下跌,但这并不代表市场不缺猪肉,只是高价猪肉抑制了消费。就目前生猪存栏量而言,市场缺猪仍是不争的事实。只要生猪产能不过剩,猪价就不会出现系统性下跌,生猪养殖的利润依然可观。
猪价跌了这么多,为什么还在跌?
但是第一阶段的大猪和第二育肥阶段的牛猪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不能再养了,只能亏本卖。
第二,屠宰企业和中国贸易商为了保证经营利润,仍然存在一些压低价格的行为。
三是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有扩大趋势。
92号汽油油价历史记录
上海92号汽油最高价位是8.33元发生在2012年。92号汽油8.33元,95号为8.87元,为历史最高。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价格600元/吨,国内各地93号汽油零售价基本都已超过8元/升,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破七到破八,仅用了一年多。油价的涨幅已经大大超越物价指数的涨幅。2012年11月左右。油价一度达到8.06元。
汽油规定指标
《车用汽油》首次规定了密度指标,其值为20℃时720~775kg/m3,以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与GB17930—2011相比较,最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减、二调、一增加”。
“三减”是指将硫质量分数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50μg/g降为10μg/g,降低了80%;将锰质量浓度指标限值由第四阶段的8mg/L降低为2mg/L,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将烯烃含量由第四阶段的28%降低到24%。
“二调”是指调整蒸汽压和牌号。其中,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四阶段的42kPa提高到45kPa,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四阶段的68kPa降低为65kPa,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同时,考虑到第五阶段车用汽油。
由于降硫、禁锰引起的辛烷值减少,以及国内高辛烷值资源不足情况,结合炼油工业实际,该标准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97号分别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中国历年油价
油价最低是2019年
92汽油历史最低时间是19年。国内油价近二十年历史最低价是3.06元一升。最高的时候,发生在2012年。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价格600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