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2.日系粉必须背诵的故事:当初本田雅阁凭什么能横扫美利坚?

3.当前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形势与挑战

4.进口润滑油关税,消费税怎么征收

5.一文看懂墨西哥能源工业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石油沥青美金价格_石油沥青美金价格行情

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2020年3月9日,国际原油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集体“跳水”,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大跌31%,原油价格降至32.14美元/桶;美国WTI原油期货最大跌幅达33%,原油价降至27.59美元/桶。但在随后的3月11日,经历突然暴跌的美股市场反弹回升,原油价格得以稳定。而如此大起大落的油价波动则源于3月6日的一场石油大壕之间的谈判。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当中就包括因全国停工及消费因素导致石油延伸产品的需求量出现下滑情况。为保证原油价格稳定,OPEC+在3月6日下午的一场第8次“OPEC+”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减产商议,旨在缩减原油供给保证稳定的原油价格,但俄罗斯拒绝了这项提议,最终谈判破裂。在3月9日OPEC开始对出口原油进行“打折大促销”,试图通过石油开采成本差来迫使俄罗斯接受减产协议,因此就造成国际原油市场股票集体跳水的状况出现。这是继2014年美国沙特石油战争后,原油价格首次跌破30美金/桶。

不得不说,这就是石油大壕之间的战争,以千亿乃至万亿计的战争成本。但回归到我们的本土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原油进口最大的国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50572万吨,同比增长9.5%;但实际上,中国的石油产量同样不低,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扭转连续三年下降势头,达1.91亿吨,同比增幅为1.1%。

但基于国内石油质量和开采难度带来的高成本,进口原油更能满足国内的市场经济性,加上国内庞大的消费体系,因此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原油进口量第一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动荡对国内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目前国际原油形势并不稳定,但假设此次沙特执意要打石油价格战,对于与石油衍生产物紧密挂钩的汽车行业会受到什么影响?OPEC“以本伤人”的背后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

每逢国际油价出现大波动时,国内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国内燃油价格的变化,毕竟与原油产物相关且对我们生活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燃油问题。那么此次油价波动,会否影响到国内燃油价格走向呢?很显然是一定的,但相对的,实际影响却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国作为原油进口大国,如果直面原油价格浮动而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直接调控,将会受到相当巨大的影响,当中存在的巨大不稳定性会使国内经济出现巨大的波动。所以国内对于原油延伸原料价格存在相应的调控机制,而与燃油价格相对应的,就是成品油调价原则。

在成品油调价原则中提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首先这就保证了国内油价不会因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而受到波及,但同时又保持着国际的原油价格平均走势,有力保证国内油价走势平稳,对于我们的好处是免于面对突然暴涨或暴跌的燃油成本。而此次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在某程度上会对国内燃油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实际影响有多少,就看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和双方究竟能将原油价格打压到什么程度。

不过以昨天美股大幅反弹的情况来看,接下来的原油价格走向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此次沙特持续执行价格策略,会对我国的燃油价格有什么影响呢?这点可以参考2014年美国和沙特进行石油战争时,国内的油价调整一览表。

由此可见,即便原油价格一跌再跌,但燃油价格调控幅度都不会太大,所以对于个人用车而言,这种影响变化带来的感觉不会太过明显;但相对的,对于各类出行和运输业来说,这种好处对于它们而言会明显一些。与此同时,与原油衍生原料有着密切关系的汽车制造业也会受此影响。

石油的衍生原料非常多,多到可以覆盖我们的全方位生活,例如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被炒得火热的医用口罩,其中的核心材料-熔喷布就是通过石油衍生原料而来的产物。还有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塑料、身上穿的锦纶、腈纶衣服、路上铺的沥青、家里烧的燃气,就连嘴里嚼的口香糖都源于石油衍生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原料。可以说石油在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这也意味着石油原料也是大量的制造业的依赖。

在一辆汽车里,除了金属和真皮外,极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源于石油制品,例如汽车前保险杠所用的胶板就是由聚丙烯而来的塑料,还有车辆的隔音材料、车内的塑料板、人造革等零部件的原料都是石油衍生物。而随着原油价格变动,也意味着供应商的零部件制造成本在变动。

但基于新冠疫情影响,延期复工导致供应商产能出现断层,零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越加明显,加上在去年原已萎靡的市场情况,在最近一年里,汽车供应商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有不少供应商都处于奔溃的边缘。但如果此次原油价格战能持续进行,对于供应商而言是一次制造成本的降低,在某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而且如果供应商们能够扛过此次国内的新冠疫情影响,在下半年或许会迎来另一波反弹崛起的机会。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4.28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4.61万亿元,且成逐年上涨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大小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超过10万家的中小汽配生产企业。而且根据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中国以7家上榜居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列全球第四。可以说,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美、日、德三国基本垄断整个汽车产业链核心部分。

这就意味着中国零部件产能对于全球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疫情影响,如今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产能问题已经对海外国家造成相应的影响。根据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avea表示,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缺乏,巴西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4月份停产。由此可见,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的重要性,失去中国零部件供给,意味着全球汽车市场可能会面临汽车停供问题,但这也正反映了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另一个机遇。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逐步受到控制,各地企业也逐渐复工,制造业产能也会逐渐恢复。在短时间内,国内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情况,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种情况将刺激市场获得进一步反弹,但基于去年的市场形势看,这种报复性消费行为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只能说为车企们赢得一次“疫后补偿”的机会,但在消费回复平静时,这些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出路在哪呢?海外市场或许是它们的出路。

从时间来看,如今国内疫情稳定,但国外疫情却在进一步蔓延,这就意味着国外的生产企业极可能会如我们之前一般,进入停摆阶段,因此也将形成产能断层;而这个断层很可能会由产能已经恢复的中国制造业来弥补,这也为国内的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更巨大的出口商机,而原油价格下跌,也将会为它们带来更多的原料储备。

从预期来看,若价格战持续执行,燃油价格下调是迟早的事。而相对的,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油价降低意味着燃油车的出行成本将得到下降,虽然国内有“地板价”限制,但随着出行成本差距缩小,新能源车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缩减,这也可能激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新能源汽车股票,造成新能源汽车股价下跌。

而在最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车企在布局号称“万亿”的中国新能源气场,当中就包含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福特等知名车企,如果在此次的石油战中因为燃油价格下跌而因此投资者的恐慌,那对于这些车企而言无疑是相当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现在的国内那些靠融资起家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无疑是一波致命打击。

石油之所以能被称为液体黄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其衍生产物能够串联在全球经济命脉中,因此它的价格高低也在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原油进口大国而言,稳定的原油进口量才是关键所在,因此也有了之前的中俄石油供应协议和与伊拉克用铁路换石油的举动。不过对于与石油产物紧密相连的汽车行业而言,原油价格的浮动对于它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带来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打击。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日系粉必须背诵的故事:当初本田雅阁凭什么能横扫美利坚?

1959年,经过11年拼杀的本田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对进军汽车领域蠢蠢欲动。但本田汽车计划刚刚启程,政府那边便传来噩耗。

1961年日本通产省提出了集中国内汽车企业资源组成三个大汽车集团的汽车产业振兴方案,希望以国家力量调控日本汽车产业避免内耗,具体方法为将当时8家汽车企业整合成大批量生产、微型车和特种车三个集团,同时禁止造车新势力出现。虽然成形的《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置法案》在1963年才提交国会审议,且经过三届国会讨论也没有被通过,但却直接促进了本田汽车的诞生。

因为竭力反对的同时,宗一郎也深知,反对光靠吼没用,必须要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汽车产品,因此全力投入汽车研发中。发力的本田一边从1963年开始逐步量产S、N、T系列民用车,一边通过竞逐F1来证明自己在汽车领域也是有地位的。

这就是本田的六十年代,F1领域的冠军成绩让这个汽车届的小学生名声大噪,但在民用车领域车型少、企业体量小、家底薄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相比之下,丰田和日产不仅有了丰富的产品线,更在50年代就已出海去美国试水。

1.?美国的平行世界

而在太平洋的东侧,二战后美国正处于战后黄金时代,经济总量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世界上没有比这里更繁荣、富足的地方了。

名流政要和影星们开着凯迪拉克Eldorado、林肯Continental在大都会纸醉金迷,五米多长、两米多宽的车身堪称尺寸方面的穷奢极欲,亮晶晶的镀铬、只在乎美感的高耸尾翼、高调鲜亮的车身和内饰皮革颜色都在彰显财富和身份。

战后婴儿潮中长大了的年轻人开着福特Mustang、雪佛兰科迈罗、科尔维特、庞蒂克GTO用沥青上的轮胎印来释放青春的荷尔蒙。这些车很便宜,但轮拱上凸起的肌肉、机盖下强劲的V8引爆了年轻人的需求,马力、加速和轮胎下的青烟和歪歪扭扭的车屁股是年轻人关心的事情。

普通轿车也是尺寸豪放、动力夸张。雪佛兰BelAir、福特Galaxie、克莱斯勒300等全尺寸轿车是美利坚人民的日常,各个品牌提供有大量车型,车长五米三四起步,排量动辄7.0,双门、四门、敞篷、硬顶甚至旅行车等形式和配置给了美利坚人民极为丰富的选择。

中型车也有一些选择,比如福特Fairlane、别克Skylark、庞蒂克Tempest等。当然虽然美国厂商们自称中型车,但和今天中型车的概念完全不同,这些车依然有着车长5米左右的体型,动力依然以3升以上L6/V6和4-5升V8为主。

当然,身材紧凑的车型也不是一个都没有,用放大镜仔细找找还是能有的,比如雪佛兰Corvair、Nova和福特的Falcon。这三款车车长都在4.6米附近,和同期的第三代丰田皇冠相近,但是皇冠最大动力为2.25升直六,而这三者中最小动力也为2.4直六,后两者更是有4升以上V8。

所以,此时美国汽车没有节制一说,除了丰田Tiara、Corona、花冠、日产1000、410、大众甲壳虫、Karman?Ghia等进口车型,美国本土车企不知小车为何物,也没有人在意油耗,人们一边喊着“Make?Love,?not?war(要,不要作战)”反越战,一边享受着黄金年代下的舒适生活。

但事情在慢慢起变化。

2.?本田登上汽车舞台

成功不一定总是苦苦追寻,而往往是做好自己的同时等待机会。本田就是这样。

美国联邦政府1965年制定了汽车污染防治法,本田发动机性能负责人八木静夫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一来收紧的汽车排放标准会影响到未来本田的出口车型,二来日本本土的排放政策也会跟进。于是本田成立了10人规模的大气污染研究小组,开始收集信息。

1966年日本运输部提出了汽车有害废气的排放标准,1967年8月开始实行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开始实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这样的背景下,本田内部终于成立了大气污染对策研究所。

1970美国年通过了令所有汽车厂商震惊的《汽车公害对策法案》,即著名的“马斯基法案”。法案规定1975年起销售的汽车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要下降到当下的十分之一,这样的标准的严格到所有厂商都觉得不可能实现。而本田宗一郎看来,新的规则把所有厂商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这对弱小的本田来说是个机会,于是本田紧锣密鼓的开始研制低排放的发动机,也就是后来著名的CVCC发动机。

控制排放、降低污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但囿于当时的发动机控制技术,这几无可能。污染物的产生源于汽缸内汽油恶劣的燃烧情况,理想的燃烧情况是汽油和空气按照1:14.7的比例混合均匀,这样刚好汽油烧完、空气用尽,但实际做不到这样精准。同时,混合的空气和汽油在汽缸内分布并不均匀,从火花塞点火到火焰传播也有复杂的微观过程,至今我们仍然在不停地优化汽缸内混合气的燃烧过程,比如耳熟能详的创驰蓝天X、可变压缩比VCT、高滚流比高速燃烧等等。

但在当时,由于ECU控制的电子喷射技术还没兴起(博世D-jetronic刚起步),发动机供油方式仍以化油器为主(极少数机械燃油喷射),因此空燃比无法精确控制,排放污染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汽车厂家都在尾气后处理即用催化器转化方向上下功夫,而本田认为催化器在振动、高温等状态下耐久性是个问题,便探索其他方向。

受到柴油机的启发,本田找到了主副燃烧室的方法,即高浓度在混合器在副燃室先燃烧,再在主燃室实现稳定的稀薄燃烧,这样一来充分的燃烧就从源头降低了污染物,本田称此技术为CVCC(复合涡流调速燃烧)。1972年,CVCC发动机正式发布,并通过美国EPA的检测,本田第一个研发出了满足马斯基法案的发动机。

3.?初代雅阁一炮走红

CVCC的成功是本田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结果。CVCC发动机刚获成功,本田崛起的机会就来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欧美不仅油价大涨,石油短缺让很多加油站无油可卖。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热爱的全尺寸V8汽车是如此的费油,而有一辆省油的汽车是多么重要。

于是,原本对如何打动美国消费者思前想后的本田简直躺赢,装备了CVCC发动机的思域在1975年登陆美国后销量上涨非常快。但是本田也深知,本田需要比思域更高阶的产品,于是671项目(即雅阁)在1972年就已经开展。

为了适应欧美车速较高的市场特点,雅阁的一个核心开发目标是在以130km/h的速度巡航时,车厢噪音不超过70分贝。这个标准比思域高了不少,因为思域在100km/h时噪音就达到了70分贝。同时,被1300/145车型拖累的本田财务状况也不允许雅阁通过过高的成本来实现更高舒适性、豪华性,因此雅阁要尽可能多的与思域共享零部件。

1976年,第一代雅阁诞生了。因为美国市场调查表明2.0以下排量小车中两厢车也是很受欢迎的,所以首先上市的是三门掀背版车型,外形和思域有些相似,但是车头换成了美国法规允许的4个5.74英寸圆灯,车头没有本田H标,而是黑色的中网上镶嵌着CVCC几个耀眼的字母。车身尺寸增大不少,长宽分别从思域的3731/1505mm增大到4115/1620mm,轴距由2200mm增大到2380mm。

第二年,三厢版的雅阁也开始在美国销售。三厢版尽管与两厢版轴距相同,不过车身明显增大,长和宽分别增大到4450和1620mm。虽然后排腿部空间未增加,但是横向空间更宽敞,巨大的后备箱非常实用,长长的后悬倒是颇有美国全尺寸轿车的味道。动力为1.6升和1.8升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68马力和80马力。

雅阁上市后销量非常好,两厢掀背版的雅阁在1976年发布后的半年里就卖出了1.8万辆,第二年三厢版上市后销量猛增到7.6万辆,而后销量逐年上涨,从1978年到1981年销量分别为12.1、15.8、18.6和17.3万辆,这表明初出茅庐的雅阁立刻受到了美利坚人民的欢迎。

4.?准确而巧妙的市场空当

雅阁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恰当而巧妙的定位,粗暴点说就是利用自己的产品优势插入了竞品们的产品空当。

雅阁的省油性是最大的竞争力,其EPA综合工况油耗可达42mpg。与省油相辅相成的是雅阁的机械素质。为了提升性能,雅阁前后桥均为麦弗逊独立悬架并采用了子午线轮胎而非斜交轮胎,在减小滚阻和提升操控方面更进一步,比很多采用整体桥式后轴的车型舒适性更好,高配车型还有液压助力转向。

配置方面,雅阁非常慷慨。初代雅阁喊出了“We?make?it?simple”的口号,而它也确实做到了。雅阁越级的标配了绒布座椅、车载收音机、转速表、间歇式雨刷、后窗雨刷和电加热除雾,尤其是设置了车内的后备箱开启开关,极大的方便了后备箱取放物品。

除了省油、实用的产品素质,雅阁还找到了一个竞争对手非常少的区间。日本同乡中,达特桑蓝鸟610和丰田Corona是比较接近雅阁的对手,但二者都是上市三年的旧车型,外观和实用设计上都不够新潮,更重要的是这两台车虽然轴距比雅阁长,但是更短的车身长度和纵置后驱的布局让前置前驱的雅阁依然不落下风。

美国制造商方面,虽然70年代石油危机后出现了一批“克制”些许的小型车,但是似乎技能树点得都有些偏。比如雪佛兰Vega、Monza、Chevette,AMC?Pacer、Hornet、Gremlin或是福特Pinto,虽然身材都短于4.6米,有的甚至接近4米,但是仍以前置后驱的双门掀背版为主,动力仍有大排量“封建残余”,加之缺乏小型车的经验,这些车在油耗、便利性和故障率方面都不可与雅阁相提并论。

因此,自身优秀的素质加准确的定位,让雅阁在美国迅速打开了局面。

5.?最早扎根美国的日本车

转眼到了1981年,雅阁该换代了。第二代雅阁依然有三门两厢和四门三厢两种车身形式,车身尺寸上与第一代相仿,但是轴距增加到了2450mm,造型更为硬朗,头灯改为四个6.5?x?3.9英寸的矩形灯,定速巡航、可变助力转向、Electro?Gyrocator导航系统、4速自动变速箱等新技术开始装车。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_——第二代雅阁最重要的点是扎下了美国制造的根。

1971年8月,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元防卫政策,日元开始逐渐升值,这对海外市场销售额占6成、尤其非常依赖对美国出口的本田来说是个打击。时任副社长藤泽武夫就表态说“如果不以新的想法考虑今后的生活方式,今后也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受到反复打击。引进技术、大量生产、合理化的出口剧增这一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新颖的做法。”

1973年的石油危机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因此“让生产更为分散、更国际化,让产品在需要的地方生产”的理念开始在本田内部流行。具体到美国而言,在美国生产能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减少美日两国贸易逆差,进而减少美国政府和市场的阻力。于是1974年本田便着手研究在美国建厂投产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和品质一致性。

为了为美国工厂项目让路,本田甚至在思域产能紧张的局面下停止了灵鹿工厂第二生产线的建设,就是为了从长计议、一心出海耕耘美国。时任社长河岛这样说“现在思域的销路确实很好,本田的汽车事业终于要在思域上发芽了,但在国内,无论销量还是资金我们都没有信心和先发制人的机会来获胜。比起这种无用的竞争,我想在现在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在最大的市场美国决胜负,应该在日本汽车制造商还没有出现的美国,建立一个摩托车工场甚至汽车工厂。”

经过周密拜访了很多经销商、政府官员,参观了福特等车企的工厂设施并调研了厂址、配套等可行性,本田终于在1977年于俄亥俄州建立了产能为6万辆的摩托车工厂。

1979年6月,在OPEC大会上基准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这又促进了本田在美投产汽车。1980年1月,本田在摩托车工厂旁开建汽车工厂,投资2.5亿美元,产能为年产15万台,1986年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总产能达到了30万台。于是从1983年开始,雅阁开始有了“美国户口”,这也是处于贸易摩擦中美日双方政府都喜闻乐见的。

从1981至1985,第二代雅阁在4年的生命周期中销量继续上扬,1985年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26.8万辆,是最热销的日系轿车。看到雅阁成功的丰田心急不已,把老旧的后驱Corona车系停掉,对标雅阁的凯美瑞车系在1983年上市,1985销量为12.8万辆;日产Maxima在1982年上市,1985年销量仅为9.9万辆。显然,这两位已经落后了雅阁多个身位。

6.?问鼎美国轿车市场销?

1985年,第三代雅阁诞生。经过前两代的成功,第三代雅阁更为得心应手。美国市场上,第三代雅阁完全以四门三厢为主,还在四门轿车基础上衍生出了双门Coupe车型并返销日本本土。第三代雅阁尺寸明显加大,轴距增加到2600mm,长宽分别增加到4565和1694mm,空间更为宽敞,外观和内饰布局更为简洁,动力增加了2.0升发动机。底盘也大幅改进,前后悬架均从麦弗逊式改为双叉臂式,完全为了提升驾驶动态而来。

前两代的用户和口碑基础加上大幅提升的产品素质,第三代雅阁销量继续上涨,从1986年的32.5万辆一直涨到1989年的36.3万辆。就在这一年,雅阁销量超过雪佛兰Cavalier、Celebrity和福特Escort这三位美国本土的热门车型,成了美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轿车。

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因为经过近10年的迷茫,美国厂商也开始慢慢回过神来,推出了多款前置前驱、尺寸紧凑、空间和油耗表现都不错的车型来和雅阁、思域、卡罗拉等车型正面竞争,这些车还有价格和经销商数量方面的巨大优势。

以1986年价格为例,福特Escort的价格为6700美金到9100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3mpg;雪佛兰Cavalier价格为7000美金到1.1万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2mpg;车长4.8米、排量2.5升的雪佛兰Celebrity价格为1.1至1.2万美金,本田雅阁的价格为1.1至1.5万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4mpg。

显然,在油耗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但价格明显高的情况下,雅阁仍然成为了销量冠军,这表明本田雅阁的销量成绩含金量非常高,也表明经过十余年的耕耘,雅阁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深入人心。

自此,雅阁一直保持着年销量30万辆以上的成绩,一直处在美国轿车销量的最前列直到如今。而雅阁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下,占领美国市场后,雅阁自第四代开始把目光瞄向了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

文|mon-mon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当前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形势与挑战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能源和基础原材料,许多国家都对该领域高度关注。而原油位于石化产业链的源头,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后,欧洲和亚洲约为32%,中东地区高达53%,中南美洲约44%,非洲约41%,北美约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费原油大约为8600万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是美国、中国和日本。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计算,中国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4%,工业增加值占约16%,总资产占比约13%,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14%,而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约占GDP的4%。

石化行业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提供的基础性作用上,其基础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据IEA的数据: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总需求中,石油占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资源。我们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产品。2.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从上游的石脑油,到中游的各类中间体,以及下游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都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原材料或者产品。化工领域是个巨大的行业,其产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产品,下至服装和生活日用品,无一没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在农业领域,除农机动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石油石化产业链

石油领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气的寻找、采收和生产,被称为勘探和生产领域。还包括寻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气田,和钻井等工作,以及后续开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气等油井的运营工作。

下游领域包括石油炼厂、化工厂、石化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环节,以及天然气销售企业等。下游行业涉及数千种油品和化工产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沥青、润滑剂、合成橡胶、塑料、化肥、防冻剂、杀虫剂、医药品、天然气和丙烷等。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便于研究价格的形成和传导过程,本文根据价格形成和传导的特点,按照石油产品(简称油品)和化工产品两大类进行分析。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如图所示: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或裂解气馏分可制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或者天然气)。这一过程有时也会在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由于产业链中下一环节的阻碍,而无法完成价格传导过程,致使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降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事实上,上游价格的向下传导,必须得到下游产品消费市场的消化。一旦价格超过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程度,该产品将面临积压的命运,价格根本无法继续传导。结果该产品不得不亏损销售,生产企业必须承担亏损的现实,直到价格能够向下传导为止。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这一过程有时会在某一环节减弱,因为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只要该产业链的整体需求没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种局面,企业宁可停产也不愿意生产。当然,为了保住重要的客户资源,大多数大型企业不得不继续亏本生产。

我们还可以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进行对比,找出价格运动的相关性。从以往产业链上产品价格的年均变化趋势来看,石脑油价格的变化与原油价格的变化总体一致,相关度在产业链中最高。也就是说,其裂解差价相对稳定。此外,从原油到PTA的整个产业链,价格传导有如下规律:

原油-石脑油 (加工费区间:35—50美元/吨)

石脑油-MX (加工费区间:50—60美元/吨)

MX-PX 加工费区间:80—100美元/吨)

PX-PTA (加工费区间:150—170美元/吨)

事实上,将原料和产品之间的差价与上述加工费区间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某一环节的盈利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扭曲,该环节或许就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2.价格传导的特点

石化产业价格传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时间滞后性。通常产业链越长,滞后的时间也较长。

(B)过滤短期小幅波动。由于具有滞后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动还没有来得及向下传导,价格就已经发生变化,因而短期波动得以过滤。

(C)传导过程可能被阻断。当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供需关系处于极端状态时,该环节供需关系本身上升为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因而价格传导被阻断。

(D)价格垄断性。由于国内缺少交易石化“中间体”的市场,因而其价格具有垄断性。越是靠近产业链上端的企业,其价格垄断性越强。

(E)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中间体”,其定价常常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进口依存度越高,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

3.油品价格的形成

在我国,除石脑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价格仍然由“发改委统一定价”,采用区间定价的原则。即只有当国际油价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会进行调整。因此这些油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性并不太大,且滞后的时间很长。但我国的石脑油和燃料油已率先采用了“市场定价机制”。可以设想,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最终采用由市场定价的方法。

在市场定价的环境下,油品价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环节边际利润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除了生产成本之外,我国的油品价格往往受进口成本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市场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内需求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例如,我国黄埔市场的燃料油(180CST)价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场价格的影响;而我国的石脑油价格则主要受日本市场价格的影响。

在亚洲的油品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场。亚洲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成品油定价基本上都要参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价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报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普氏(PLATTS)公开市场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开报价系统(PAGE190)上进行公开现货交易的市场,每天公布的报价是15天以后交货的价格,实际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内进行。

4.裂解差价与价格传导

与化工产业不同,由于不存在所谓的石化“中间体”,油品的价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场决定(我国没有交易石化中间体的现货市场)。一般来说,油品成本应该包括生产原材料和辅料,以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或者说,油品价格由“原材料成本”+“边际利润”构成。通常,我们使用“裂解差价”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场价格与原油的市场价格之差。

在油品市场上,裂解差价是衡量企业盈利状况的一种指标,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反应。当裂解差价走高时,炼厂的利润扩大。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上涨,或者原油价格下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结果是炼厂利润增加。当裂解差价走低时,意味着:或者油品价格下跌,或者原油价格上涨。这种价差的变化,通常暗示着价格的未来走向。

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

1.季节性影响

季节性主要是指随着季节的交替而产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况,石化终端产品的季节性消费情况直接带动上游石化产品的产销变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价格的相应波动,形成一定的季节替。在石化产业链中,还有一些环节具有季节性特点,包括原油等。

2.相关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相关商品价格价格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其价格变动也直接影响到石化产品价格走势,如PTA和棉花,由于其都是纺织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们之间具体较强的替代作用,价格走势也具有一定的联动性。

3.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汇率变化直接影响到石化中间体及上下游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将直接影响到该系列商品的进出口竞争力情况。如对PTA而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人民币升值降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按美金计价的进口PX价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应的报价上升。

4.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对价格的影响主要包括进口关税、出口退税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取向等等。进口关税直接影响到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反应在出品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情况,而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则直接影响到某个产业或领域在未来的发展状况,对未来产品的供需情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关况具有较强的联动作用。

总之,石化产业链较为复杂,且各品种具有各自的特点。如PTA与纺织品市场密切相关,而LLDPE与农膜市场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各个品种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尽管原油价格的影响完全相同。鉴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有限,因而LLDPE领先于原油价格恢复上行,这就是一个“减缓、阻断、甚至逆转原油走势”的典型案例。

进口润滑油关税,消费税怎么征收

润滑油进口清关。虽说当前我国自身的工业润滑油发展市场效应不错,也占据不少市场份额,不仅能得到国内客户的一致认可,而且还出口到国外其他国家并能够拥有一定的市场。但目前从市场上来看,国内大部分润滑油市场还是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像美国、德国、加拿大及韩国等。一般来说这些国家开采提炼的工业润滑油质量都比较高,技术非常精湛,所以产出的都是高品质工业润滑油。现在这些国家的润滑油也都销往全球,占据着全球市场很大份额。

润滑油进口报关,首先确认产品海关编码 2710199100

关税为6% 增值税17% 综合税率为24.02%,消费税为1元/升。

申报要素为:1.品名;2.品牌;3.用途;4.规格;5.型号;6.包装规格;7.须注明从石油或沥青提取矿物油类的百分比含量;8.成分含量

如果是从东盟国家或者是亚太地区过来的可以享受协定税率优惠,既关税为0,这需要提供原产地证(FORM E),如果货要从香港中转至大陆,需要在香港联系中检机构出一份未加工证明,如果是直航船到大陆,没有经过驳船中转无需做未加工证明,只需提供FORM E就可以申报协定税率。润滑油在一般贸易进口报关上审价一般是2美金—5美金/升不等。

至于发货(润滑油进口报关报关)

一文看懂墨西哥能源工业

概要

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也是美洲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巴西的第四大原油生产国。墨西哥是美国最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之一(另一个就是加拿大)。2015年,墨西哥原油出口至美国的原油量约为68.8万桶/天,占美国总进口量的9%(美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之一就是加拿大)。

2005--2015年,墨西哥的原油产量逐渐下降,坎塔雷尔和其它大型海上油田的原油产量衰减较快。2014年8月份,为了减缓墨西哥国内原油产量下降,墨西哥政府颁发法令,解除墨西哥国有石油公司(PEMEX)长达75年的垄断地位,允许国外资本、私人资本进入能源行业。

近几年(截止2015年左右),由于税收改革、原油价格下跌、墨西哥经济多样化,石油产业对墨西哥的经济占比开始下降。2015年,石油产业占墨西哥的出口收入约为6%,低于2009年30%的水平,在几个原油生产大国中,墨西哥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非洲、南美等几个原油生产国,石油产业占其出口收入约为70--90%。根据墨西哥中央银行的数据,墨西哥政府的财政预算为原油价格79美金/桶。2015年,墨西哥玛雅原油平均价格为46美金/桶,但是,墨西哥政府经常进行原油对冲交易。2015年,该国的原油价格锁定了76.40美金/桶,因此获利64亿美金。2020年,墨西哥政府的原油套保价格约为49美金/桶。

2015年,墨西哥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约为46%;其次是天然气,占比约为40%。尽管墨西哥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计划,短期这块占比不会增加。未来,天然气发电将逐步替代石油发电,预计墨西哥未来的天然气消费,将会增加进口美国天然气量。

一、原油及其它液体

2015年墨西哥的原油及其它液体产量达到260万桶/天,其中,原油产量230万桶/天,占总产量的86%;其它的液体产品,主要有凝析油、天然气凝析以及炼油厂的其它液体产品。从2004年开始,墨西哥的原油产量稳步下降,截止2015年,降幅达到32%。预计2016年,墨西哥原油产量继续下降。墨西哥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国,是美洲第三大原油出口国,墨西哥生产的玛雅原油,是国内炼油商比较喜欢的油种,比较适合多产沥青的炼油厂。墨西哥国内的炼油开工率不足,墨西哥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成品油及其它石化产品。墨西哥与美国的能源互补性较强,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成品油出口目的地,美国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原油出口目的地。

截止2020年7月份,墨西哥原油产量为160.5万桶/天,预计2021年墨西哥原油产量将上升至185.7万桶/天。

二、国内管理部门及改革

1938年,墨西哥政府将石油行业国有化,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是该国唯一的石油公司、运营商。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最大的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墨西哥的能源部门监管部门是能源部(SENER),油气勘探、生产行业的监管部门是国家石油委员会(CNH)。

由于墨西哥的原油产量逐年下降,墨西哥政府开始能源行业的改革。2013年12月份,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法令,解除墨西哥国有石油公司(PEMEX)长达75年的垄断地位,允许国外资本、私人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新的法令,改变了原有的开采、生产模式,从许可证、生产分成、利润分成以及服务合同,都做了相应的变更。之前,国外资本只能通过服务合同,获得服务收益,不能获得油气田的股份或者销售利润。

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国企,政府却赋予它更多的预算、行政管理自主权,它也不得不与其它私营公司竞争新的项目。例如,墨西哥石油公司可以在私人公司投标前,优先购买、获得墨西哥的油气项目或者资源。因此,墨西哥石油公司获得了墨西哥83%的石油探明储量、21%的远期资源的权利。法令还扩大了SENER、CNH的职能,预计将建立一个新的环保部门,AgenciadeSeguridad,能源与环境(ASEA)。

由于法令的影响,2015年,墨西哥政府举行了第一轮竞标,向私人投资者开放了陆地、海上的油气地块。由于原油价格较低、竞拍规则的原因,第一轮竞拍失败,没有成交。经过调整竞拍规则后,第一轮的后续拍卖较为成功。

在美国威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下,2018年,墨西哥的能源政策发生改变,墨西哥政府重新掌握能源的主动权,不过,仍然执行与国际石油公司达成的现有合同。并且,立足于将墨西哥国内炼油产能再增加至30万桶/天甚至60万桶/天,减少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

三、探明储量

根据OGJ的报告,截止2015年年底,墨西哥石油探明储量达到97亿桶,多数为重质原油。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墨西哥南部的近海的是坎佩切盆地,墨西哥北部的陆地盆地,也有可观的原油储量。

四、原油勘探、开采

墨西哥的油气生产,多数位于墨西哥湾的墨西哥湾坎佩切湾东海岸,靠近韦拉克鲁斯州、塔巴斯科州和坎佩切州。该地区的两个主要油气产区是Cantarell和KuMaloobZaap(KMZ),根据统计数据,坎佩切湾近海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左右。因此,每年的台风,会影响墨西哥的原油产量。

1、近海及海洋

油气主要产区是Cantarell和KuMaloobZaap(KMZ),另一个是塔巴斯科州近海的同一海湾的西南部。Cantarell、KMZ主要生产玛雅混合原油,其API°为21--22,硫含量约3.3%,属沥青基,是一种重质或超重质原油;塔巴斯科州近海的原油相对较轻。

Cantarell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油田之一,但是,近十年,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从1979年开始,油田的储层压力下降,产量停滞不前。1997年,墨西哥石油公司通过向储层注入氮气,维持压力,扭转了原油产量下降的趋势。但是,2005年开始,原油产量又开始下滑,2015年,平均原油产量为22.8万桶/天,较2004年的210万桶/天,减少了约187.2万桶/天,降幅达到89.14%。该油田的产量占比也从2004年的65%,降至2015年的9%。

KMZ靠近Cantarell,是墨西哥原油产量最大的油田。2004--2013年,原油产量翻了一倍,原油产量达到86.4万桶/天。墨西哥石油公司通过氮气回注等手段,提高该油田的原油产量。未来几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希望通过2019年投产的Ayatsil油田,逐步增加KMZ的油气产量。但是,KMZ是否达到产量峰值,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墨西哥另一个重要的油气产区,就是靠近塔巴斯科州,坎佩切湾的西南部。AbkatunPolChuc和LitoraldeTabasco是该油气产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都由几个小油田组成,2015年的平均石油产量为63.30桶/天。LitoraldeTabasco油气产区,原油产量从2008年的约20万桶/天,增加至2016年5月份的36.3万桶/天,弥补了Cantarell下降的部分。LitoraldeTabasco油气产区,也发现了Tsimin和Xux,这两个油气田预计比较有前途哦。AbkatunPolChuc油气产区,原油产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70万桶/天,降至2015年的30万桶/天。

2016年7月,SENER宣布,一家私营公司与墨西哥石油公司一起建立合资公司,开发Trion油田。这个表明,墨西哥石油公司首次与私营公司,分享原油份额。

墨西哥认为,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域,还有大量未勘探、开发的油气资源。从2006年开始,墨西哥石油公司,加大了深水区域的勘探,。2012年2月份,墨西哥与美国签订了一项油气跨境开发协议,2012年8月份,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珀迪多褶皱带(Burgos),发现了油气资源。

2、陆地

陆地油田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25%,多数位于墨西哥南部,油种以轻质、超轻原油为主。墨西哥最大的陆地油田,是位于墨西哥南部的SamariaLuna油气田,2015年原油产量为14.5万桶/天。

墨西哥北部,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部的AciteTerciariodelGolfo(ATG)项目,简称Chicontepec。Chicontepec一度产量达到100万桶/天,2015年仅为4.2万桶/天,较2012年6.9万桶/天,下降2.7万桶/天。墨西哥石油公司曾经大力投资Chicontepec项目,将其作为未来原油产量的新增点。

EIA预计,随着墨西哥原油产量从高峰期的350万桶/天降至2017年的198万桶/天。2020年,墨西哥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如果要将墨西哥的原油产量增加至300万桶/天,墨西哥至少要投入6400亿美金。

不过,也有好消息,2019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东南部,发现了一个储量为5亿桶的油田,这是近三十年以来,最大的一个发现,预计2020年产量为6.9万桶/天,2021年达到11万桶/天。

墨西哥靠近美国北部边界的布尔戈斯盆地,拥有大量的页岩油气资源,其性质与美国的伊格尔福特页岩类似。墨西哥的页岩油储量,据全球第八位,技术性可采量达到131亿桶。

五、原油、成品油贸易

1、原油

墨西哥的报告,2015年原油出口量达到117万桶/天,但这几年,原油出口呈下降趋势。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原油,占其总出口量的59%,多数通过油轮运输。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原油,以重质原油为主,多数是玛雅原油,其余的轻质,主要用于国内消费。美国能够接收墨西哥重质原油,除了地理位置较近外,美国湾区的炼油厂,多数都能加工墨西哥的重质原油(美国最大的焦化装置,就在墨西哥湾区哦)。

2015年,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原油,达到68.8万桶/天,出口量仅次于加拿大、沙特及委内瑞拉。随着墨西哥原油消费的增加、美国原油产量的增加,墨西哥原油出口量从2004年峰值的160万桶/天,逐渐下降。

2成品油

墨西哥是一个原油出口大国,同时,它也是一个成品油进口大国。截止2015年,墨西哥进口了74万桶/天的成品油,大约58%是汽油,其余是柴油、LPG。墨西哥是美国最重要的汽油出口目的地,2015年,大约占其总汽油出口量的50%。

尽管这样,2015年,墨西哥出口了19.5万桶/天的成品油,其中,美国进口了7万桶/天,多数产品是燃料油、石脑油还有戊烷油。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成品油稳步下降,2010年,进口量为13.2万桶/天,2015年较2010年,下降了6.2万桶/天。

六、管道

墨西哥石油公司,经营、建立庞大的油气管网,连接油气田、炼油厂、港口。根据墨西哥石油公司的消息,该管网总长达到3000英里,多数管网位于墨西哥南部。

油气管网偷盗严重,对环境破坏较大,偷盗也会导致爆炸。根据墨西哥石油公司的数据,2014年,全国有4125个非法加油站,较2014年增加44%,锡那罗亚和韦拉克鲁斯是受偷盗影响最大的州。

多数出口的原油、成品油等,都是通过墨西哥南部的CayoArcas,DosBocas,Pajaritos码头出口;另一个重要的出口码头,位于太平洋沿岸的萨利纳克鲁兹。

七、炼油

截止2015年,墨西哥原油消费为170万桶/天。其中,汽油占整个石化产品销售额的46%、柴油占23%。

截止2015年,墨西哥全国六个炼油厂,都有墨西哥石油公司控制,总能力达到154万桶/天,产量为127万桶/天。此外,墨西哥石油公司还拥有美国德克萨斯州鹿园炼油厂50%的股权,该炼油厂产能为33.4万桶/天。

墨西哥政府,希望通过炼油厂的改扩建项目,减少石化产品的进口量。2014年,墨西哥石油公司投资46亿美金,对图拉炼油厂进行改扩建,如果改扩建完成后,该炼油厂的汽油、柴油产量,将从14万桶/天,增加至30万桶/天。

尽管政府对炼油业存在期望,希望通过扩改建,减少成品油进口量,2019—2020年,墨西哥的炼油开工率并不高,仅为30—40%。

八、天然气

墨西哥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不过,如果与北美其它国家相比,产量相对低,页岩气资源开发较为缓慢。虽然墨西哥国内供应不足、但是,近几年,天然气消费预期增加较快,2015—2029年,消费将增加31%。墨西哥国内的电力发电需求较为旺盛,相应的墨西哥天然气进口量逐年增加。墨西哥主要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从其它国家进口LNG。

九、天然气储量

根据OGJ的数据,截止2015年,墨西哥探明天然气储量达到15.3Tcf,其中,南部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比重较大。但是,北部的布尔戈斯地区,可能是未来的增长地区。布尔戈斯地区技术上可采资源达到343Tcf。根据EIA的数据,墨西哥技术上开采的页岩气资源约为545Tcf。

十、天然气探勘、生产

截止2015年,墨西哥天然气产量为1.4Tcf,较前一年略有西江,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降幅低于天然气降幅,墨西哥石油公司优先开采原油。

墨西哥石油公司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其天然气放空、燃烧达到5.62亿立方英尺。墨西哥石油公司、墨西哥政府出于经济、环保的出发,优先减少天然气燃烧。并且花大力气,改善生产、加工及运输的全过程。经过努力,Cantarell的天然气利用率温度提高。

与石油产区相对集中不同,天然气的产区较为分散,多数都是油田的伴生气,约占整个天然气产量的75%。其中,陆地气田、近海气田的产量占比较大,KMZ、Cantarell占比相对较小。此外,布尔戈斯盆地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其产量约为非关联天然气产量产(非油田伴生气),其余为韦拉克鲁斯产区。

墨西哥也开始加大页岩气的探勘、生产,但远远落后于美国。201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北部,打了第一口勘探井,同年晚些时候,政府宣布在勘探地区发现天然气资源。2014年,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勘探、测试井为10口,总井数达到175口,美国德克萨斯州越境钻探井达到27000多口。

十一、天然气贸易

墨西哥是天然气净进口国,大部分通过管道进口美国的天然气。2015年,墨西哥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达到2.9Bcf/d,较2010年增加200%。2016年4月份,墨西哥从美国月进口量达到3.4亿Bcf/d。2015年,美国对墨西哥出口的天然气量占其出口总量的51%;墨西哥进口美国天然气占其进口总量的81%。

墨西哥正在新建数十座天然气发电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以此相对应的,天然气的消费将会增加,需要新建大量的天然气管道,以便从美国进口天然气。预计2020年,墨西哥北部的天然气输送能力达到7.0Bcf/d。

十二、LNG

由于管道能力不足以满足天然气消费,墨西哥需要进口LNG,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2015年,墨西哥进口251Bcf的LNG,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4%,较2014年下降46%。由于

天然气管道陆续建成,LNG的进口量将会下降,未来,还可能出口LNG。

十三、其它

2020年,墨西哥预计其原油产量为174.4万桶/天,出口价格为34.4美金/桶。墨西哥政府,是全球最大的主权石油对冲交易者之一。每年购买约10亿美金的金融合约,约为2—3亿桶,以便对原油收入进行对冲。历年以来,墨西哥政府的盈利颇多,2009年,盈利51亿美金;2015、2016年,盈利分别为64、27亿美金。

十四、墨西哥小结

墨西哥是典型的原油出口国、成品油进口国、天然气进口国。墨西哥原油的典型油种是玛雅原油,比较合适产沥青,受到美国湾区和中国炼油商的追捧。墨西哥原油的市场需求不错,供应存在问题,墨西哥油田两大主力油田的产能日益缩减,管道的偷盗行为,对其原油、炼油产业影响较大。为了满足未来电力增长的需求,将大量新建天然气发电站,预计墨西哥今后将从天然气出口国(仍有部分出口),转为天然气净进口国。

炼油行业开工率不足,2019年仅能维持40%左右,需要进口大量的成品油,墨西哥政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加工炼油行业的投入,将改造现有的炼油厂。

近三十年,墨西哥也没有大型的油田发现,其原油产量一路下滑。目前,维持180—220万桶/天。政府预算为原油盈亏平衡为60--80美金/桶,国家油气收入约占政府财政收入40—60%,依赖程度相对低,墨西哥政府还可以通过套保手段,每年赚取20—80亿美金。未来,墨西哥将加大墨西哥湾深水区域的勘探、生产,预计将增加产能20—60万桶/天。

墨西哥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政府的原油套保,获利颇丰,值得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Bloomberg,“Whyloweroilpricesdon’thurtMexicoasmuchastheyusedto,”February24,2016.

2.BancodeMexico

3.NewYorkTimes,“WithOilRevenueDropping,MexicoAnnouncesBudgetCuts,”Jan.30,2015.

4.Bloomberg,“Oildealoftheyear:Mexicosetfor$6billionwindfall”,November22,2015.

5.Bloomberg,“MexicoHedges2017OilExportsat$42aBarrelViaPuts,Fund,”August29,2016.

6.PEMEX

7.WallStreetJournal,“Mexicobeginsnewroundofoilauctionswithshallow-waterblocks,”July19,2016.

8.Ibid,BNAmericas

9.Oil&GasJournal,WorldwideLookatReservesandProduction,January1,2016

10.CNH,Reporteddeincadoresdeextraccíon

11.Ibid

12.Ibid

13.CNH,Produccíonhistoricadepetroleomenualporcampo

14.BNAmericas,“MexicolaunchesTriondeepwatertender”July27,2016.

15.U.S.DepartmentoftheInterior

16.CNH,Reporteddeincadoresdeextraccion

17.Ibid

18.Oil&GasMexico

19.EIA

20.PEMEX

21.EIA

22.PEMEX

23.EIA

24.PEMEX

25.PEMEX,SustainabilityReport2014,page55.

26.HoustonChronicle,“Tocombatfueltheft,Pemexreducesgasolineanddieselpipelineshipments”February17,2015.

27.PEMEX

28.Oil&GasJournal,WorldwideRefiningSurvey2015

29.PEMEX

30.WallStreetJournal,“PemexOptsforRefineryUpgradeOverBuildingaNewOne”December3,2014.

31.SENER,NaturaGasProspectus2015.

32.Oil&GasJournal,WorldwideLookatReservesandProduction,January1,2016

33.EIA,ShaleGasAssesment,AttachmentA-1,

34.Oil&GasMexico,“AnOverviewofRoundZeroResults&RoundOneContent”

35.PEMEX,QuarterlyReports

36.Ibid

37.RailroadCommissionofTexas

38.EIA

39.Barclays,Bentek

40.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6

41.Ibid

42.SENER,“ProgramadeDesarrollodelSistemaElectricoNacional”parte1pg27

43.SENER,“ProgramadeDesarrollodelSistemaElectricoNacional”parte1pg30andSENER,“PrespectivadelSectoElectrico2007-2016”pg81

44.Ibid

45.TheWashingtonPost,“U.S.,Canada,andMexicovowtogethalftheirelectricityfromcleanpowerby2025”June27,2016

46.SENER,“ProgramadeDesarrollodelSistemaElectricoNacional”parte1pg30

47.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MexicoWeek:U.S.-Mexicoelectricitytradeissmall,withtightregionalfocus”May17,2013

48.U.S.EnergyInformationAdminstration.,“U.S.ElectricityImportsfromandElectricityExportstoCanadaandMexico,2004-2014”(AccessedOctober4,2016)

49.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MexicoWeek:U.S.-Mexicoelectricitytradeissmall,withtightregionalfocus”May17,2013

50.U.S.EnergyInformationAdminstration.,“U.S.ElectricityImportsfromandElectricityExportstoCanadaandMexico,2004-2014”(AccessedOctober4,2016)

51.KPBS,“FirstU.S.-MexicoWin